本发明涉及烟草抗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强弱田间鉴定方法。
背景技术:
烟草根结线虫病为烟草根部病害。在苗期和大田期均可发生,首先是根部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瘤,须根上初生根瘤为白色。严重时整个根系肿胀变粗呈鸡爪状,病根后期中空腐烂,仅存留根皮和木质部,其中包含大量不同发育时期的病原线虫。烟草根结线虫病分布于安徽、河南、山东等烟区,安徽凤阳、定远的一些老烟地发病普遍。防治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用滴滴混剂熏蒸土壤;第二种,选用抗病品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烟草抗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强弱田间鉴定方法,能够有效鉴定出烟草品种的抗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强弱。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烟草抗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强弱田间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择根结线虫连年危害较重的田块作鉴定圃;
步骤二,在危害较重的田块上种植待鉴定烟草品种、已知抗根结线虫病品种以及已知感根结线虫病品种;
步骤三,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鉴定各品种对根结线虫病的抗性。
进一步,步骤二中在烟田上还种植了当地的抗病品种、当地的中抗品种以及当地的感病品种。
进一步,步骤二中每品种至少种1行,每行至少20株,随机排列,至少设3次重复。
进一步,步骤三中,收获期检查烟株的地上部分和根部,通过检测各品种的发病率和/或病情指数和/或被害株率和/或有蚜(虫)株率和/或蚜量指数和/或平均单株蚜量和/或百株虫量和/或有卵株率检测抗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强弱。
进一步,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或叶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株数或叶数*最高级值)]*100;被害株率=(被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有蚜(虫)株率=[有蚜(虫)株数/调查总株数]*100%;蚜量指数=[Σ(各级叶数*该级别值)/(调查总株数或叶数*最高级值)]*100;平均单株蚜量=总蚜量/总株数;百株虫量=(总虫量/总株数)*100;有卵株率=(有卵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进一步,烟株的地上部分的根结线虫病严重度分级:0级:植株生长正常;1级:植株生长基本正常,叶绿、叶尖部分发黄,但不干尖;3级:病株比健株矮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或叶片轻度干尖、干边;5级:病株比健株矮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或大部分叶片干尖、干边或有枯黄斑;7级:病株比健株矮二分之一以上,全部叶片干尖、干边或有枯黄斑;9级:植株严重矮化,全株叶片基本干枯。
进一步,烟株的根部的根结线虫病严重度分级:0级:根部正常;1级:四分之一以下根上有少量根结;3级: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根上有少量根结;5级: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根上有根结;7级:二分之一以上根上有根结,少量次生根上产生根结;9级:所有根上(包括次生根)长满根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烟草抗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强弱田间鉴定方法,能够有效鉴定出烟草品种的抗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强弱。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通过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的阐述,但不可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发明内容所作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与调整,也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1
烟草抗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强弱田间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择根结线虫连年危害较重的田块作鉴定圃;
步骤二,在危害较重的田块上种植待鉴定烟草品种、已知抗根结线虫病品种以及已知感根结线虫病品种;每品种种1行,每行种20株,随机排列,设3次重复;
步骤三,在自然发病条件下,收获期检查烟株的地上部分和根部,通过检测各品种的发病率和/或病情指数和/或被害株率和/或有蚜(虫)株率和/或蚜量指数和/或平均单株蚜量和/或百株虫量和/或有卵株率检测抗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强弱;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或叶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株数或叶数*最高级值)]*100;被害株率=(被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有蚜(虫)株率=[有蚜(虫)株数/调查总株数]*100%;蚜量指数=[Σ(各级叶数*该级别值)/(调查总株数或叶数*最高级值)]*100;平均单株蚜量=总蚜量/总株数;百株虫量=(总虫量/总株数)*100;有卵株率=(有卵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烟株的地上部分的根结线虫病严重度分级:0级:植株生长正常;1级:植株生长基本正常,叶绿、叶尖部分发黄,但不干尖;3级:病株比健株矮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或叶片轻度干尖、干边;5级:病株比健株矮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或大部分叶片干尖、干边或有枯黄斑;7级:病株比健株矮二分之一以上,全部叶片干尖、干边或有枯黄斑;9级:植株严重矮化,全株叶片基本干枯;烟株的根部的根结线虫病严重度分级:0级:根部正常;1级:四分之一以下根上有少量根结;3级: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根上有少量根结;5级: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根上有根结;7级:二分之一以上根上有根结,少量次生根上产生根结;9级:所有根上(包括次生根)长满根结。
实施例2
烟草抗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强弱田间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择根结线虫连年危害较重的田块作鉴定圃;
步骤二,在危害较重的田块上种植待鉴定烟草品种、已知抗根结线虫病品种、已知感根结线虫病品种、当地的抗病品种、当地的中抗品种以及当地的感病品种;每品种种1行,每行种25株,随机排列,设4次重复;
步骤三,在自然发病条件下,收获期检查烟株的地上部分和根部,通过检测各品种的发病率和/或病情指数和/或被害株率和/或有蚜(虫)株率和/或蚜量指数和/或平均单株蚜量和/或百株虫量和/或有卵株率检测抗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强弱;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或叶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株数或叶数*最高级值)]*100;被害株率=(被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有蚜(虫)株率=[有蚜(虫)株数/调查总株数]*100%;蚜量指数=[Σ(各级叶数*该级别值)/(调查总株数或叶数*最高级值)]*100;平均单株蚜量=总蚜量/总株数;百株虫量=(总虫量/总株数)*100;有卵株率=(有卵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烟株的地上部分的根结线虫病严重度分级:0级:植株生长正常;1级:植株生长基本正常,叶绿、叶尖部分发黄,但不干尖;3级:病株比健株矮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或叶片轻度干尖、干边;5级:病株比健株矮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或大部分叶片干尖、干边或有枯黄斑;7级:病株比健株矮二分之一以上,全部叶片干尖、干边或有枯黄斑;9级:植株严重矮化,全株叶片基本干枯;烟株的根部的根结线虫病严重度分级:0级:根部正常;1级:四分之一以下根上有少量根结;3级: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根上有少量根结;5级: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根上有根结;7级:二分之一以上根上有根结,少量次生根上产生根结;9级:所有根上(包括次生根)长满根结。
实施例3
步骤一,选择根结线虫连年危害较重的田块作鉴定圃;
步骤二,在危害较重的田块上种植待鉴定烟草品种、已知抗根结线虫病品种以及已知感根结线虫病品种;每品种种2行,每行20株,随机排列,设3次重复;
步骤三,在自然发病条件下,收获期检查烟株的地上部分和根部,通过检测各品种的发病率和/或病情指数和/或被害株率和/或有蚜(虫)株率和/或蚜量指数和/或平均单株蚜量和/或百株虫量和/或有卵株率检测抗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强弱;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或叶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株数或叶数*最高级值)]*100;被害株率=(被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有蚜(虫)株率=[有蚜(虫)株数/调查总株数]*100%;蚜量指数=[Σ(各级叶数*该级别值)/(调查总株数或叶数*最高级值)]*100;平均单株蚜量=总蚜量/总株数;百株虫量=(总虫量/总株数)*100;有卵株率=(有卵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烟株的地上部分的根结线虫病严重度分级:0级:植株生长正常;1级:植株生长基本正常,叶绿、叶尖部分发黄,但不干尖;3级:病株比健株矮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或叶片轻度干尖、干边;5级:病株比健株矮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或大部分叶片干尖、干边或有枯黄斑;7级:病株比健株矮二分之一以上,全部叶片干尖、干边或有枯黄斑;9级:植株严重矮化,全株叶片基本干枯;烟株的根部的根结线虫病严重度分级:0级:根部正常;1级:四分之一以下根上有少量根结;3级: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根上有少量根结;5级: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根上有根结;7级:二分之一以上根上有根结,少量次生根上产生根结;9级:所有根上(包括次生根)长满根结。
待鉴定烟草品种的发病率和/或病情指数和/或被害株率和/或有蚜(虫)株率和/或蚜量指数和/或平均单株蚜量和/或百株虫量和/或有卵株率与已知抗根结线虫病烟草品种和/或当地的抗根结线虫病烟草品种的发病率和/或病情指数和/或被害株率和/或有蚜(虫)株率和/或蚜量指数和/或平均单株蚜量和/或百株虫量和/或有卵株率相同或者相近的品种为抗根结线虫病品种;
待鉴定烟草品种的发病率和/或病情指数和/或被害株率和/或有蚜(虫)株率和/或蚜量指数和/或平均单株蚜量和/或百株虫量和/或有卵株率与当地的中抗根结线虫病烟草品种的发病率和/或病情指数和/或被害株率和/或有蚜(虫)株率和/或蚜量指数和/或平均单株蚜量和/或百株虫量和/或有卵株率相同或者相近的品种为中抗根结线虫病品种;
待鉴定烟草品种的发病率和/或病情指数和/或被害株率和/或有蚜(虫)株率和/或蚜量指数和/或平均单株蚜量和/或百株虫量和/或有卵株率与已知感根结线虫病烟草品种和/或当地的感根结线虫病烟草品种的发病率和/或病情指数和/或被害株率和/或有蚜(虫)株率和/或蚜量指数和/或平均单株蚜量和/或百株虫量和/或有卵株率相同或者相近的品种为感根结线虫病品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