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属同翅目粉虱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该虫为多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广泛,其寄主一直在增加,目前已达121科898种植物。以刺吸式口器的口针穿过植物的细胞间隙深入韧皮部取食,寄主植物被害后的症状变化以种类不同而不同。温室白粉虱在吸食植物汁液的同时,还能分泌大量的蜜露,诱发霉污病,严重时叶片呈黑色,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大大降低了蔬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植物的观赏价值。其危害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危害可造成温室蔬菜和观赏植物减产50%以上。
目前用于防治温室白粉虱的化学药剂主要包括有机磷类(如毒死蜱、乙酰甲胺磷等)、氨基甲酸酯类(如灭多威、丁硫克百威等)、新烟碱类(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等)。由于害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频繁使用上述几类化学杀虫剂使得温室白粉虱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对包括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内的多种化学农药产生了抗性生物型。双三氟虫脲是韩国东宝化学公司从2000多个苯甲酰脲衍生物中筛选出的高活性昆虫生长调节剂,属于新型2-氯-3,5-双(三氟甲基)苯基苯甲酰基脲衍生物,作用机制独特且生物活性高,对昆虫具有显著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对温室白粉虱有特效。该化合物抑制昆虫几丁质形成,影响内表皮生成,使昆虫不能顺利蜕皮而死亡,对抗性害虫普遍有效,且对作物、天敌、人畜和环境高度安全。唑虫酰胺是原日本三菱化学公司(其农药部分现属日本农药公司)开发的新型吡唑杂环类杀虫杀螨剂,毒性中等,具有触杀作用,并兼具杀卵、抑食、抑制产卵作用,广泛用于蔬菜、果树、花卉、茶叶等作物上的害虫防治。
干悬浮剂是20世纪80年代开发成功的农药新剂型和制剂加工技术,与常规农药剂型相比,干悬浮剂在水中能快速崩解,分散性和悬浮性好;有效成分的颗粒细,单位质量的药剂在作物表面的覆盖面广,药效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主要用于防治蔬菜、观赏植物温室白粉虱的农药新剂型-干悬浮剂,所述干悬浮剂的活性成分是由双三氟虫脲与唑虫酰胺原药混合而成,其共毒系数大于120,显示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同时,其对温室白粉虱各虫态(卵、若虫、成虫)均有较高活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干悬浮剂,包括有效成分和助剂,其中所述有效成分包括占干悬浮剂总质量5-30%的双三氟虫脲和占干悬浮剂总质量10-40%的唑虫酰胺。
进一步地,所述干悬浮剂按质量百分比,包括如下组分:双三氟虫脲5-30%、唑虫酰胺10-40%、分散剂1%~20%、润湿剂2%~15%、崩解剂1%~10%、粘结剂0.1~5%、消泡剂0.1~5%,余量为载体。
作为优选,所述的双三氟虫脲占干悬浮剂总质量的20%,所述唑虫酰胺占干悬浮剂总质量的30%。所得的干悬浮剂各项指标最优,对靶标生物防效最高。
所述的分散剂选自聚羧酸钠盐、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烷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木质素磺酸钙、木质素磺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丁二酸酯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分散剂由聚羧酸钠盐、木质素磺酸钙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按质量比2:1:1混合而成。
所述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萘磺酸钠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萘磺酸钠和拉开粉BX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润湿剂由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萘磺酸钠按质量比1:1混合而成。
所述的崩解剂选自硫酸钾、尿素、硫酸钠、硅酸镁铝、甲基纤维素钠和硫酸铵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崩解剂由尿素和硫酸铵按质量比1:1.5混合而成。
所述消泡剂选自有机硅氧烷、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有机硅酮类、C8~C10的脂肪醇、C10~C20饱和脂肪族羧酸和C10~C20饱和脂肪族羧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消泡剂为有机硅氧烷。
所述粘结剂选自黄原胶、聚乙烯二醇、聚乙烯醇、明胶、阿拉伯胶和淀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粘结剂为黄原胶。
所述的填料即载体为轻质碳酸钙、硅藻土、高岭土、膨润土、白炭黑和滑石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填料为白炭黑。
进一步地,所述干悬浮剂粒度为80目~150目。
具体地,所述的干悬浮剂为空心开孔球状颗粒。
上述干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各组分按照配比加入到配料槽,搅拌均匀形成混合物;2)将混合物采用高速剪切机进行粗粉碎;3)粗粉碎后采用砂磨机进行细磨;4)细磨后送入压力喷雾干燥塔喷雾干燥、造粒,得到80~150目的空心开孔球状颗粒。
作为优选,所述的压力喷雾干燥塔的喷雾压力为3.4MPa,干燥气体进气温度为130℃,出气温度为70℃。
有益效果:(1)双三氟虫脲和唑虫酰胺混配后,对温室白粉虱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两者混配具有明显增效和持效作用,且对温室白粉虱各个虫态(卵、若虫、成虫)均有较高活性。
(2)本发明提供的复配干悬浮剂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粒度较小,悬浮率较高,筛分性较好,分散性较好,具有更好的贮存稳定性和更为低廉的贮运成本。
(3)本发明在生产过程中无粉尘产生,生产环境友好,制备工艺简单,易于产业化。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15%双三氟虫脲·唑虫酰胺干悬浮剂
配方为:双三氟虫脲5%、唑虫酰胺10%、有机硅氧烷5%、聚羧酸钠盐1%、十二烷基硫酸钠2%、硫酸铵10%、阿拉伯胶0.1%、硅藻土补足100%。
其制备过程如下:将双三氟虫脲原药、唑虫酰胺原药及有机硅氧烷、聚羧酸钠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硫酸铵、阿拉伯胶、硅藻土及水进行混合,得到浆液。
将混合均匀后的浆液经砂磨机砂磨直至粒径合格后,然后将悬乳浆液泵入压力式喷雾干燥器进行干燥造粒,喷雾压力控制在3.4Mpa,干燥气体进气温度为130℃,出气温度为70℃,造粒后物料经筛分得到80~150目的20%双三氟虫脲·唑虫酰胺干悬浮剂。
实施例二:20%双三氟虫脲·唑虫酰胺干悬浮剂
配方为:双三氟虫脲5%、唑虫酰胺15%、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2%、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10%、木质素磺酸钙10%、十二烷基硫酸苯磺酸钠4%、硫酸钾1.5%、黄原胶1%、轻质碳酸钙补足100%,其制备过程如实施例一。
实施例三:25%双三氟虫脲·唑虫酰胺干悬浮剂
配方为:双三氟虫脲15%、唑虫酰胺10%、有机硅酮类3%、聚羧酸钠盐3%、木质素磺酸钙5%、萘磺酸钠盐5%、、烷基萘磺酸钠10%,尿素3%、聚乙烯二醇5%、白炭黑补足100%,其制备过程如实施例一。
实施例四:30%双三氟虫脲·唑虫酰胺干悬浮剂
配方为:双三氟虫脲10%、唑虫酰胺20%、C8~C10的脂肪醇4%、烷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2%、木质素磺酸钙3%、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5%、硫酸钠5%、明胶1%、高岭土补足100%,其制备过程如实施例一。
实施例五:35%双三氟虫脲·唑虫酰胺干悬浮剂
配方为:双三氟虫脲15%、唑虫酰胺20%、C10~C20饱和脂肪族羧酸3%、木质素磺酸钙10%、木质素磺酸钠1%、拉开粉BX5%、硅酸镁铝6%、聚乙烯醇5%、膨润土补足100%,其制备过程如实施例一。
实施例六:40%双三氟虫脲·唑虫酰胺干悬浮剂
配方为:双三氟虫脲20%、唑虫酰胺20%、C10~C20饱和脂肪族羧酸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12%、十二烷基硫酸钠3%、萘磺酸钠盐3%、甲基纤维素钠1%、聚乙烯醇0.5%、滑石粉补足100%,其制备过程如实施例一。
实施例七:45%双三氟虫脲·唑虫酰胺干悬浮剂
配方为:双三氟虫脲20%、唑虫酰胺25%、C10~C20饱和脂肪族羧酸酯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10%、十二烷基硫酸钠3%、尿素1%、硫酸铵1.5%、淀粉2%、滑石粉补足100%,其制备过程如实施例一。
实施例八:50%双三氟虫脲·唑虫酰胺干悬浮剂
配方为:双三氟虫脲20%、唑虫酰胺30%、有机氧烷2%、聚羧酸钠盐6%、木质素磺酸钙3%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3%、十二烷基硫酸钠2%、萘磺酸钠2%、尿素1%、硫酸铵1.5%、黄原胶2%、白炭黑补足100%,其制备过程如实施例一。
实施例九:60%双三氟虫脲·唑虫酰胺干悬浮剂
配方为:双三氟虫脲25%、唑虫酰胺35%、有机氧烷0.1%、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丁二酸酯磺酸盐6%、十二烷基硫酸钠2%、尿素1%、硫酸钾1%、黄原胶1%、白炭黑补足100%,其制备过程如实施例一。
实施例十:70%双三氟虫脲·唑虫酰胺干悬浮剂
配方为:双三氟虫脲30%、唑虫酰胺40%、有机氧烷0.1%、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丁二酸酯磺酸盐4%、十二烷基硫酸钠2%、尿素1%、硫酸钾1%、黄原胶0.1%、硅藻土补足100%,其制备过程如实施例一。
对上述实施例制得的成品进行悬浮率、分散性、湿筛、润湿时间等进行检测,结果(表1)表明其各项性能指标均合格。在本发明中,所述双三氟虫脲·唑虫酰胺复配干悬浮剂的稳定性的测试方法为:取15g双三氟虫脲·唑虫酰胺复配干悬浮剂试样密封于安瓿瓶中,在54±2℃下贮存两周,分别检测其筛分情况、润湿时间、分散性和悬浮率是否发生变化。若贮存前后各项指标相同或者轻微变化(变化应在允许范围内),则认为贮存合格,稳定性较好。润湿时间的测定参考可湿性粉剂标准,采用刻度量筒试验法:称量1.0g样品快速倒入装有500mL标准硬水的刻度量筒中,不搅动,立刻开动秒表记录99%的样品沉入筒底的时间即润湿时间;悬浮率的测定方法采用MT168《水分散粒剂悬浮液的稳定性测定》,CIPAC.Handbook F,P.417,1995;分散性的测定方法采用MT174《水分散粒剂的分散性测定》,CI PAC.Handbook F,P.435,1995;湿筛情况的测试方法采用MT167《水分散粒剂分散后的湿筛分析测定》,CIPAC.Handbook F,P.416,1995;持久起泡性的测定方法参考MT47《持久起泡性测定》,CIPAC.Handbook F,P.152,1995。
表1各实施例干悬浮剂的性能指标
上述实验例制得的成品均具有悬浮率高、粒度小、筛分性好,分散性好、防治效果显著的特点。
实验例一:双三氟虫脲、虱螨脲与唑虫酰胺复配对黄瓜温室白粉虱各虫态(卵、若虫、成虫)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均由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预试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每个药剂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一系列浓度处理,设清水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虫剂》进行,采用浸渍法测定药剂及混用后的致死中浓度,并以孙云沛等(1960)提出的计算联合毒力的方法求其共毒系数。
计算公式如下(以唑虫酰胺为标准药剂,其毒力指数为100)
M的理论毒力指数(TTI)=唑虫酰胺TI×P唑虫酰胺+双三氟虫脲(虱螨脲)TI×P双三氟虫脲(虱螨脲)
式中:M为唑虫酰胺和双三氟虫脲(虱螨脲)不同配比的混合物;
P唑虫酰胺为唑虫酰胺在混剂中所占的比例;
P双三氟虫脲为双三氟虫脲在混剂中所占的比例;
P虱螨脲为虱螨脲在混剂中所占的比例。
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双三氟虫脲、虱螨脲与唑虫酰胺不同配比对黄瓜温室白粉虱卵的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2可知,双三氟虫脲、虱螨脲、唑虫酰胺对黄瓜温室白粉虱卵的LC50分别为5.13mg/L、40.25mg/L和14.24mg/L。双三氟虫脲与唑虫酰胺的配比10:40、15:35、20:30、25:25、30:20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一定增效作用,其中以双三氟虫脲与唑虫酰胺配比为20:30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146.07,而虱螨脲与唑虫酰胺的配比10:40、15:35、20:30、25:25、30:20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00但小于120,仅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3双三氟虫脲、虱螨脲与唑虫酰胺不同配比对黄瓜温室白粉虱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3可知,双三氟虫脲、虱螨脲、唑虫酰胺对黄瓜温室白粉虱3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0.87mg/L、650.75mg/L和6.43mg/L。双三氟虫脲与唑虫酰胺的配比10:40、15:35、20:30、25:25、30:20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一定增效作用,其中以双三氟虫脲与唑虫酰胺配比为20:30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度系数为148.20,而虱螨脲与唑虫酰胺的配比10:40、15:35、20:30、25:25、30:20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00但小于120,仅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4双三氟虫脲、虱螨脲与唑虫酰胺不同配比对黄瓜温室白粉虱成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4可知,双三氟虫脲、虱螨脲、唑虫酰胺对黄瓜温室白粉虱成虫的LC50分别为1.27mg/L、720.56mg/L和8.63mg/L。双三氟虫脲与唑虫酰胺的配比10:40、15:35、20:30、25:25、30:20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一定增效作用,其中以双三氟虫脲与唑虫酰胺配比为20:30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度系数为146.94,而虱螨脲与唑虫酰胺的配比10:40、15:35、20:30、25:25、30:20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00但小于120,仅表现为相加作用。。
实验例二:双三氟虫脲、虱螨脲与唑虫酰胺复配防治黄瓜温室白粉虱田间药效试验测定
施药时正值黄瓜温室白粉虱盛发初期,在温室大棚中进行。用工农-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药1次,按每公顷制剂用量兑水750kg配备药液,折算小区药液量进行均匀喷雾。试验期间天气良好,日平均气温为20-25.0℃。施药当天无雨,药后15天未降雨。
施药方法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第3、7、14天分别调查活虫数量,计算校正防效,并观察试验药剂对作物的安全性。
药效计算方法
对黄瓜白粉虱的防治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5处理药剂防治黄瓜温室白粉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其中50%双三氟虫脲·唑虫酰胺DF(20:30)是指实施例八制备得到的干悬浮剂;50%虱螨脲·唑虫酰胺DF(20:30)是将实施例八中双三氟虫脲替换为等量的虱螨脲制备得到的干悬浮剂。
由上表可以看出,50%双三氟虫脲·唑虫酰胺在施药后3天,7天,14天对黄瓜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4个对照药剂,根据对田间试验过程全程的观察,在试验剂量范围内,黄瓜长势良好,各处理药剂均未出现药害现象,说明其对黄瓜是安全的。
综合以上试验结果所述,本发明所述一种干悬浮剂,对黄瓜温室白粉虱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效果,对靶标作物安全,减少了施药次数并且提高了防治效果,采用安全的干悬浮剂剂型,是环保高效的新型制剂,有利于推广应用,对农户的增产增收以及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当理解,以上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由本发明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