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0775935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煲体、盖体和内锅。煲体包括煲体本体和保温罩,所述保温罩内设置有内锅加热装置。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煲体之上并在二者之间构成烹饪空间。内锅可取出地设置在所述保温罩内。其中,所述内锅加热装置和所述保温罩固定连接,所述内锅加热装置和所述保温罩一体地相对于所述煲体本体沿上下方向可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具有内锅加热装置和保温罩,内锅加热装置和保温罩固定连接,并且内锅加热装置和保温罩能够一体地相对于煲体本体上下移动,使得在将内锅放入保温罩中时,不会产生错位等现象。此外,当盖体盖合时,盖体对内锅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得内锅与内锅加热装置紧密附接,从而可提高传热效率。
【专利说明】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电饭煲等烹饪器具使用的发热盘和保温罩是分开的、相对独立的部件。保温罩除具有保温作用外,当内锅放入电饭煲中时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当将内锅放入电饭煲中时,发热盘会在轴向方向和径向方向相对于保温罩移动。这样,当具有导向作用的保温罩固定不动,而发热盘移动时,可能造成内锅与发热盘贴合错位,从而影响电饭煲的烹饪效率和烹饪效果。
[0003]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例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0005]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0006]煲体,所述煲体包括煲体本体和保温罩,所述保温罩内设置有内锅加热装置;
[0007]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之上,并在所述煲体和所述盖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以及
[0008]内锅,所述内锅可取出地设置在所述保温罩内;
[0009]其中,所述内锅加热装置和所述保温罩固定连接,所述内锅加热装置和所述保温罩一体地相对于所述煲体本体沿上下方向可移动。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具有内锅加热装置和保温罩,内锅加热装置和保温罩固定连接,并且内锅加热装置和保温罩能够一体地相对于煲体本体上下移动。使得在将内锅放入保温罩中时,不会产生错位等现象,此外,当盖体盖合时,盖体对内锅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得内锅与内锅加热装置紧密附接,从而可提高传热效率。
[0011 ]可选地,所述煲体本体上设置有保温罩移动机构,所述保温罩上设置有配合部,所述保温罩移动机构能够与所述配合部配合,使得所述保温罩相对于所述煲体本体沿上下方向可移动。这样,保温罩移动机构能够与配合部相配合,以实现保温罩和内锅加热装置一起上下移动。
[0012]可选地,所述煲体本体包括中板,所述保温罩移动机构包括:
[0013]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中板向下延伸,所述突出部远离所述中板的端部设置有止挡部;以及
[0014]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卷绕在所述突出部上,并位于所述止挡部和所述配合部之间;
[0015]其中,所述弹性装置能够在静止状态和受力状态之间变化,当所述内锅位于所述保温罩内时,所述弹性装置从所述静止状态变化为所述受力状态,当所述内锅从所述保温罩取出时,所述弹性装置从所述受力状态回复至所述静止状态。这样,保温罩移动机构可以为从煲体本体向下延伸的突出部和卷绕在突出部上的弹性装置,弹性装置从受力状态至静止状态的变化可使保温罩恢复至不受力的位置。
[0016]可选地,所述配合部为隔热部,所述隔热部从所述保温罩沿径向向外延伸,且绕所述突出部的周向设置,以阻止热量向所述突出部处传递,所述隔热部的顶部具有开孔,所述突出部经由所述开孔至少部分地延伸进入所述隔热部内,所述弹性装置卷绕在位于所述隔热部内的所述突出部上。这样,弹性装置的一端与隔热部抵接,并且隔热部可以阻止来自内锅的热量传递至突出部和弹性装置。
[0017]可选地,所述配合部为从所述保温罩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具有开孔,所述突出部经由所述开孔至少部分地延伸至所述延伸部的下方,所述弹性装置卷绕在位于所述延伸部的下方的所述突出部上。这样,弹性装置的顶端与延伸部抵接,底端与止挡部抵接,使得保温罩移动机构和保温罩之间的连接结构较为简单。
[0018]可选地,所述中板包括隔热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隔热部向下延伸。这样,中板还具有隔热部,隔热部可以阻挡来自内锅的热量传递至突出部。
[0019]可选地,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这样,弹性装置可以为较为基础和简单的构件。
[0020]可选地,所述弹簧为锥形弹簧,所述锥形弹簧靠近所述止挡部的端部的卷绕半径小于所述锥形弹簧远离所述止挡部的端部的卷绕半径。这样,具有变化的刚度性能的锥形弹簧具有更小的体积,且能够提供足够的回复力。
[0021]可选地,所述内锅加热装置通过连接装置与所述保温罩固定连接。这样,内锅加热装置可以牢固地与保温罩固定连接
[0022]可选地,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螺钉。这样,内锅加热装置与保温罩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00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0024]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立体视图;
[0025]图2为图1的分解视图;
[0026]图3为图1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0027]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视图;
[0028]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0029]图6为图5中B部分的放大视图;
[0030]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立体剖视图;
[0031]图8为图7中C部分的放大视图;以及
[0032]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局部视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10、110、210:内锅
[0035]11、111、211:内层锅壁
[0036]12、112、212:外层锅壁
[0037]20、120、220:内锅加热装置
[0038]21、32:螺钉
[0039]30、130、230:保温罩
[0040]31、131、231:延伸部[0041 ]40、140、240:弹簧
[0042]340:锥形弹簧
[0043]50、150、250、350:突出部
[0044]60、160、260、360:止挡部
[0045]70、270、370:隔热部
[0046]80:盖体
[0047]90:煲体
[0048]91、191、291:中板具体实施例
[0049]在下文的讨论中,给出了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特定的示例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尽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0050]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0051]通常,如图1和图2所示,烹饪器具包括盖体80和煲体90。煲体90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内锅10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0进行清洗。内锅10的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向内锅10中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煲体90中包括用于加热内锅1的内锅加热装置20。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或其他的烹饪器具,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种功能。
[0052]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的煲体90包括煲体本体和保温罩30,内锅收纳部可由保温罩30形成,当内锅10放置于煲体90中的保温罩30中时,位于烹饪器具中的内锅加热装置20(诸如加热盘)可对内锅10进行加热。内锅加热装置20位于保温罩30内。保温罩30可阻止内锅加热装置20的热量传递至保温罩30之外,即保证了热传递效率,也保护保温罩30之外的部件不会因高温而损坏。
[0053]此外,如图3所示,内锅加热装置20可以通过诸如螺钉21等的连接件与保温罩30固定连接。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螺钉21连接内锅加热装置20和保温罩30的底部,进一步地,内锅加热装置20的底部可设置有多个螺纹孔,保温罩30的底部对应于螺纹孔的位置设置有供螺钉21穿过的连接孔,以此方式,螺钉21可以由下而上地穿过连接孔并延伸进入螺纹孔中,以将保温罩30固定至内锅加热装置20。当然,内锅加热装置20可以通过卡接、插接或者其它方式与保温罩30固定连接。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内锅加热装置20和保温罩30可以一体地相对于煲体本体沿上下方向可移动。
[005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具有内锅加热装置20和保温罩30,内锅加热装置20和保温罩30固定连接,并且内锅加热装置20和保温罩30能够一体地相对于煲体本体上下移动。使得在将内锅10放入保温罩30中时,不会产生错位等现象,此外,当盖体80盖合时,盖体80对内锅10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得内锅10与内锅加热装置20紧密附接,从而可提高传热效率。
[0055]现请参考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煲体本体上可设置有保温罩移动机构,而保温罩30上设置有配合部。如下文将详细描述的,保温罩移动机构能够与配合部配合,以使得保温罩30和内锅加热装置20—起能够相对于煲体本体沿上下方向移动。
[0056]具体地,如图3所示,煲体本体可包括中板91,中板91可设置在煲体本体的轴向上的上部。
[0057]如图4所示,保温罩移动机构包括数个突出部50和弹性装置(例如弹簧40)。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50构造为柱状构件并且从中板91向下延伸,数量为六个,沿保温罩30的周向大致均匀地分布。突出部50的下端,即远离中板91的端部设置有止挡部60。止挡部60在柱状的突出部50的径向方向延伸出突出部50的表面。
[0058]弹性装置卷绕在突出部50上,并位于该止挡部60和配合部(例如隔热部70)之间。其中,弹性装置能够在静止状态和受力状态之间变化,当内锅10位于保温罩30内时,弹性装置从静止状态变化为受力状态,保温罩30和内锅加热装置20相对于中板91位于受力位置(即最低的位置)。当内锅10从保温罩30取出时,弹性装置从受力状态回复至静止状态,保温罩30和内锅加热装置20相对于中板91回复至原始的静止位置(即最高的位置)。
[0059]弹性装置优选地为弹簧40。这可使得保温罩移动机构的构造较为简单,并且可降低成本。此外,图示实施方式中的内锅10为具有内层锅壁11和外层锅壁12的双层内锅10。
[0060]在本实施方式中,配合部为连接在保温罩30的上端处的隔热部70。隔热部70可通过螺钉32与保温罩30连接。如图2所示,隔热部70为环状,安装在保温罩30上时从保温罩30沿径向向外延伸。隔热部70可安装在保温罩30的顶部或者上部,以便于与保温罩移动机构进行配合。隔热部70的顶部具有数个开孔,开孔的数量与突出部50的数量相同。突出部50经由对应的开孔至少部分地延伸进入隔热部70内,这样,隔热部70绕突出部50的周向设置,可以阻止热量向突出部50处传递。弹簧40卷绕在位于隔热部70内的突出部50上。这样,弹簧40的一端与隔热部70抵接,一端与突出部50的止挡部60抵接,可以使保温罩30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回复至原始的静止位置。
[0061 ]当内锅1放入保温罩30中后,由于内锅1的自重及内锅1中的食物的重量,保温罩30受到向下的作用力。而弹簧40位于受力位置,并对保温罩30和电热盘(内锅加热装置20)施加向上的作用力(来自弹簧40的回复力)。两作用力的合力使得内锅10与电热盘(内锅加热装置20)紧密接触,从而提高传热效率。
[0062]现请转到图5和图6,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除了保温罩移动机构和配合部之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构造。即,烹饪器具具有内锅110(其包括内层锅壁111和外层锅壁112)、内锅加热装置120和保温罩130以及中板191。
[0063]参见图6,本实施方式中的配合部为从保温罩130的顶部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延伸部131,延伸部131大致水平并且具有数个开孔,其数量与突出部150的数量相同。突出部150从中板191向下延伸并进入该开孔,并至少部分地延伸至延伸部131的下方。突出部150的底端具有止挡部160。弹簧140卷绕在位于延伸部131的下方的突出部150上。这样,弹簧140的顶端可与延伸部131抵接,而底端可与止挡部160抵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省略了隔热部,从而使得保温罩移动机构和保温罩130之间的连接结构较为简单。
[0064]现请转到图7和图8,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除了保温罩移动机构和配合部之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构造。即,烹饪器具具有内锅210(其包括内层锅壁211和外层锅壁212)、内锅加热装置220和保温罩230以及中板291。
[0065]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隔热部270位于中板291上,突出部250从隔热部270向下延伸。隔热部270仍然可以设置为环形,在安装状态下绕保温罩230的周向设置。突出部250均匀地设置在隔热部270上,并且隔热部270在内侧(即靠近保温罩230的一侧)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壁,以用于阻挡来自内锅210的热量传递至突出部250。
[0066]本实施方式中的配合部为从保温罩230的顶部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延伸部231,延伸部231大致水平并且具有开孔。突出部250从隔热部270向下延伸并经由该开孔至少部分地延伸至延伸部231的下方。突出部250的底端具有止挡部260。弹簧240卷绕在位于延伸部231的下方的突出部250上。这样,弹簧240的顶端可与延伸部231抵接,而底端可与止挡部260抵接。
[0067]此外,如图9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烹饪器具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突出部350从中板向下延伸至与保温罩连接的隔热环370中,并且突出部350的底端具有止挡部360。弹性装置可以为锥形弹簧340,该锥形弹簧340靠近止挡部360的端部的卷绕半径小于锥形弹簧340远离止挡部360的端部的卷绕半径。锥形弹簧340具有变化的刚度性能,并由此使得锥形弹簧340可具有更小的体积,且能够提供足够的回复力。
[006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0069]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主权项】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包括煲体本体和保温罩,所述保温罩内设置有内锅加热装置; 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之上,并在所述煲体和所述盖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以及 内锅,所述内锅可取出地设置在所述保温罩内; 其中,所述内锅加热装置和所述保温罩固定连接,所述内锅加热装置和所述保温罩一体地相对于所述煲体本体沿上下方向可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本体上设置有保温罩移动机构,所述保温罩上设置有配合部,所述保温罩移动机构能够与所述配合部配合,使得所述保温罩相对于所述煲体本体沿上下方向可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本体包括中板,所述保温罩移动机构包括: 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中板向下延伸,所述突出部远离所述中板的端部设置有止挡部;以及 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卷绕在所述突出部上,并位于所述止挡部和所述配合部之间; 其中,所述弹性装置能够在静止状态和受力状态之间变化,当所述内锅位于所述保温罩内时,所述弹性装置从所述静止状态变化为所述受力状态,当所述内锅从所述保温罩取出时,所述弹性装置从所述受力状态回复至所述静止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为隔热部,所述隔热部从所述保温罩沿径向向外延伸,且绕所述突出部的周向设置,以阻止热量向所述突出部处传递,所述隔热部的顶部具有开孔,所述突出部经由所述开孔至少部分地延伸进入所述隔热部内,所述弹性装置卷绕在位于所述隔热部内的所述突出部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为从所述保温罩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具有开孔,所述突出部经由所述开孔至少部分地延伸至所述延伸部的下方,所述弹性装置卷绕在位于所述延伸部的下方的所述突出部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板包括隔热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隔热部向下延伸。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为锥形弹簧,所述锥形弹簧靠近所述止挡部的端部的卷绕半径小于所述锥形弹簧远离所述止挡部的端部的卷绕半径。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加热装置通过连接装置与所述保温罩固定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螺钉。
【文档编号】A47J36/24GK205458015SQ201620064981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2日
【发明人】梁恩松, 王洪涛, 吕华
【申请人】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