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电池组防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391706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电动汽车电池组防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组冲击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电动汽车作为传统汽油车的替代品,以其节能环保,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进入产业化阶段,电动汽车在市场上的占比逐步扩大,因此加强对电动汽车安全性能的研究,减少和防止电动汽车的交通事故已经迫在眉睫。其中电池组是电动汽车的核心组件,其安全性能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电池在高温或者高压下极易发生爆炸,交通事故中两个因素几乎同时可能具备,所以电动汽车在交通事故中极易出现电池组爆炸的危险情况,因此需要一种针对电池组的保护措施,避免电池组在意外交通事故中受到猛烈撞击而发生爆炸,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0003]现有技术中国专利CN104972995A中公开了一种蓄电池的保护装置,该装置为一块带有加强筋的保护板,体积小,易于安装。但该装置整体上仍属于刚性防护,通常交通事故中受损部位变形时收到的冲击力极大,一旦超过防护板的承载能力,蓄电池仍将受到猛烈撞击,从而产生爆炸的危险,且板型结构也不利于电池的散热。
[0004]现有技术中国专利CN104953067A公开了一种蓄电池保护装置,该装置呈封闭状,具有固定和保护电池的作用,且周围有利于电池散热的孔。该装置和上述专利中的电池保护装置一样,属于刚性保护,且薄板结构强度有限,难以抵抗高压冲击,所以对电池的保护作用有限。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防护装置,该装置将通过框架保护的电池组固定在活动平台上,当碰撞力超过了液压缓冲器的缓冲能力使得平台与限位机构脱开后,电池组可随平台在水平方向上自由移动,起到减震缓冲的效果,避免了电池组因固定状态下发生剧烈碰撞导致爆炸的风险,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安全性。
[0006]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防护装置,包括基座、缓冲装置、防护连杆框架、电池定位框和电池固定座,所述基座固定安装在车身内,所述电池定位框套装在电池固定座外,电池定位框与电池固定座之间构成移动副,电池定位框通过若干个缓冲装置与车身相连;所述电池固定座上固定装有电池组,电池固定座放置在基座上;所述防护连杆框架安装在电池定位框上且罩住电池组,防护连杆框架具有自由状态和碰撞受力状态;
[0007]当防护连杆框架处于自由状态时,电池定位框环绕框住电池固定座,此时电池定位框对电池固定座限位;
[0008]当防护连杆框架处于碰撞受力状态时,防护连杆框架带动电池定位框运动,使电池定位框与电池固定座脱开。
[0009]所述的电池定位框为方框,所述缓冲装置共有四个,分别设置在方框的四角底部。
[0010]所述的缓冲装置为液压缓冲器。
[0011]所述的防护连杆框架包括支撑框、支撑连杆、防护杆和换向连杆,所述支撑框固定安装在车身上,所述支撑连杆为两连杆,支撑框与电池定位框之间通过若干支撑连杆相连;所述防护杆共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的防护杆作为支撑连杆的中间轴设置在支撑框与电池定位框之间且通过换向连杆联动,防护杆与支撑框之间通过悬挂杆相连。
[0012]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电池组防护装置将通过框架保护的电池组固定在活动平台上,当碰撞力超过了液压缓冲器的缓冲能力使得平台与限位机构脱开后,电池组可随平台在水平方向上自由移动,起到减震缓冲的效果,避免了电池组因固定状态下发生剧烈碰撞导致爆炸的风险,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电池组防护装置处于自由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电池组防护装置处于碰撞受力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安放有电池组的后的状态示意图。
[0016]图中:I基座、2缓冲装置、3防护连杆框架、4电池定位框、5电池固定座、6电池组、31支撑框、32支撑连杆、33防护杆、34换向连杆、35悬挂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表述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0018]实施例1
[0019]如图1、2、3所示,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防护装置,包括基座1、缓冲装置2、防护连杆框架3、电池定位框4和电池固定座5,所述基座I固定安装在车身内,所述电池定位框4套装在电池固定座5外,电池定位框4与电池固定座5之间构成移动副,电池定位框4通过若干个缓冲装置2与车身相连;所述电池固定座5上固定装有电池组6,电池固定座5放置在基座I上;所述防护连杆框架3安装在电池定位框4上且罩住电池组6,防护连杆框架3具有自由状态和碰撞受力状态;
[0020]当没有发生碰撞,防护连杆框架3处于自由状态时,电池定位框4环绕框住电池固定座5,此时电池定位框4对电池固定座5限位,电池固定座5无法移动;
[0021 ]当发生碰撞后,防护连杆框架3在碰撞力的作用下进行运动,使防护连杆框架3处于碰撞受力状态时,防护连杆框架3带动电池定位框4运动,电池定位框4与电池固定座5脱开,此时电池固定座5相对于基座I可以自由移动,在防护连杆框架3的保护下,能够自由运动的电池组6所受到的冲击力大大减小,避免了电池组的爆炸。
[0022]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电池组的通常情况,所述的电池定位框4为方框,所述缓冲装置2共有四个,分别设置在方框的四角底部;但也不排除其他形状的框架,例如当使用圆柱形的电池组及其电池固定座后,电池定位框当变为圆环形。
[0023]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所述的缓冲装置2为液压缓冲器。
[0024]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描述为,所述的防护连杆框架3包括支撑框31、支撑连杆32、防护杆33和换向连杆34,所述支撑框31固定安装在车身上,所述支撑连杆32为两连杆,支撑框31与电池定位框4之间通过若干支撑连杆32相连;所述防护杆33共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的防护杆33作为支撑连杆32的中间轴设置在支撑框31与电池定位框4之间且通过换向连杆34联动,防护杆33与支撑框31之间通过悬挂杆35相连;在自然状态下,悬挂杆35吊住防护杆33形成笼形框体保护住电池组6并使电池定位框4环绕框住电池固定座5;当发生碰撞时,防护杆33受力运动带动支撑连杆运动,使电池定位框4位移并与电池固定座5脱开,减小对电池组6的冲击。
【主权项】
1.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防护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基座(I)、缓冲装置(2)、防护连杆框架(3)、电池定位框(4)和电池固定座(5),所述基座(I)固定安装在车身内,所述电池定位框(4)套装在电池固定座(5)外,电池定位框(4)与电池固定座(5)之间构成移动副,电池定位框(4)通过若干个缓冲装置(2)与车身相连;所述电池固定座(5)上固定装有电池组(6),电池固定座(5)放置在基座(I)上;所述防护连杆框架(3)安装在电池定位框(4)上且罩住电池组(6),防护连杆框架(3)具有自由状态和碰撞受力状态; 当防护连杆框架(3)处于自由状态时,电池定位框(4)环绕框住电池固定座(5),此时电池定位框(4)对电池固定座(5)限位; 当防护连杆框架(3)处于碰撞受力状态时,防护连杆框架(3)带动电池定位框(4)运动,使电池定位框(4)与电池固定座(5)脱开。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池组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电池定位框(4)为方框,所述缓冲装置(2)共有四个,分别设置在方框的四角底部。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池组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缓冲装置(2)为液压缓冲器。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池组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防护连杆框架(3)包括支撑框(31)、支撑连杆(32)、防护杆(33)和换向连杆(34),所述支撑框(31)固定安装在车身上,所述支撑连杆(32)为两连杆,支撑框(31)与电池定位框(4)之间通过若干支撑连杆(32)相连;所述防护杆(33)共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的防护杆(33)作为支撑连杆(32)的中间轴设置在支撑框(31)与电池定位框(4)之间且通过换向连杆(34)联动,防护杆(33)与支撑框(31)之间通过悬挂杆(35)相连。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池组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防护连杆框架(3)包括支撑框(31)、支撑连杆(32)、防护杆(33)和换向连杆(34),所述支撑框(31)固定安装在车身上,所述支撑连杆(32)为两连杆,支撑框(31)与电池定位框(4)之间通过若干支撑连杆(32)相连;所述防护杆(33)共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的防护杆(33)作为支撑连杆(32)的中间轴设置在支撑框(31)与电池定位框(4)之间且通过换向连杆(34)联动,防护杆(33)与支撑框(31)之间通过悬挂杆(35)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组冲击防护装置。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防护装置,包括基座、缓冲装置、防护连杆框架、电池定位框和电池固定座,电池定位框通过缓冲装置与车身相连;防护连杆框架安装在电池定位框上,防护连杆框架具有自由状态和碰撞受力状态;当防护连杆框架处于自由状态时,电池定位框环绕框住电池固定座,此时电池定位框对电池固定座限位;当防护连杆框架处于碰撞受力状态时,防护连杆框架带动电池定位框运动,使电池定位框与电池固定座脱开。本实用新型当碰撞力超过缓冲能力时,电池组可随平台自由移动,起到减震缓冲的效果,避免了电池组因固定状态下发生剧烈碰撞导致爆炸的风险,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安全性。
【IPC分类】B60K1/04, H01M2/10
【公开号】CN205303546
【申请号】
【发明人】俞骏威
【申请人】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