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式烟尘旋流除尘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烟尘除尘设备,尤其涉及到一种湿式烟尘旋流除尘器。
【背景技术】
[0002]为了减少烟尘对大气的污染,目前在烟尘排放领域普遍采用的是干式旋流除尘装置。由于其除尘结构及工作原理不尽合理,这类除尘装置只能将较大的烟尘颗粒加以分离去除,而对于较为细小的颗粒如二噁英、重金属等,其除尘作用收效甚微。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采用湿式烟尘旋流除尘装置,加之旋流器内设置烟尘扰动结构,除去微小烟尘颗粒效果可以大大提高的湿式烟尘旋流除尘器。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湿式烟尘旋流除尘器包括混合烟尘排烟道、混合烟尘旋流器、混合烟尘旋流器排烟道、沉降段排烟道、初步净化烟尘排烟道、再次净化旋流器、再次净化旋流器排烟道、变频负压引风机、净化后烟尘排烟道和导流叶片结构。
[0005]所述的混合烟尘排烟道与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相连接并相通;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内套装有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排烟道,混合烟尘旋流器排烟道的下端位于混合烟尘旋流器的中下部,其上端伸出混合烟尘旋流器与所述的沉降段排烟道左端相连接并相通;所述的沉降段排烟道的右端与所述的初步净化烟尘排烟道左端相连接并相通;所述的初步净化烟尘排烟道的右端与所述的再次净化旋流器相连接并相通;所述的再次净化旋流器内套装有所述的再次净化旋流器排烟道,再次净化旋流器排烟道的下端位于再次净化旋流器的中下部,其上端伸出再次净化旋流器与所述的变频负压引风机入口端相连接并相通;所述的变频负压引风机的出口端装有所述的净化后烟尘排烟道;
[0006]在靠近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所述的混合烟尘排烟道上均匀并交错开有雾气喷嘴和蒸汽喷嘴;
[0007]在伸出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排烟道上均匀开有细雾喷嘴;
[0008]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和再次净化旋流器的下部分别设有排污口;
[0009]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的的内壁上均匀固定装有两个以上所述的导流叶片结构。
[0010]所述的导流叶片结构包括导流叶片基板和导流叶片两部分;所述的导流叶片基板的右部呈弧状并与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的内壁相切;所述的导流叶片基板的左部为两条以上直条状所述的导流叶片;每条所述的导流叶片的左端呈逆时针扭曲状;
[0011]每个所述的导流叶片结构在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的内壁上均向左倾斜,每个导流叶片结构上的每条导流叶片与相邻的导流叶片结构上的每条导流叶片相互交错。
[0012]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创新优化。由于采用湿式烟尘旋流除尘装置,加之旋流器内设置烟尘扰动结构,烟尘与水和雾气被充分搅动混合并沉降,除去微小烟尘颗粒效果得以大大提高。可广泛应用于烟尘排放量较大的工矿企业。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湿式烟尘旋流除尘器整体结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14]图2为混合烟尘旋流器内壁展开示意图。
[0015]图3为混合烟尘旋流器内壁A-A向示意图。
[0016]其中:I混合烟尘排烟道、2混合烟尘旋流器、3混合烟尘旋流器排烟道、4沉降段排烟道、5初步净化烟尘排烟道、6再次净化旋流器、7再次净化旋流器排烟道、8变频负压引风机、9净化后烟尘排烟道、10排污口、11导流叶片结构、12雾气喷嘴、13蒸汽喷嘴、14细雾喷嘴、15导流叶片基板、16导流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
[0017]如附图1所示,所述的混合烟尘排烟道I与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2相连接并相通;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2内套装有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排烟道3,混合烟尘旋流器排烟道3的下端位于混合烟尘旋流器2的中下部,其上端伸出混合烟尘旋流器2与所述的沉降段排烟道4左端相连接并相通;所述的沉降段排烟道4的右端与所述的初步净化烟尘排烟道5左端相连接并相通;所述的初步净化烟尘排烟道5的右端与所述的再次净化旋流器6相连接并相通;所述的再次净化旋流器6内套装有所述的再次净化旋流器排烟道7,再次净化旋流器排烟道7的下端位于再次净化旋流器6的中下部,其上端伸出再次净化旋流器6与所述的变频负压引风机8入口端相连接并相通;所述的变频负压引风机8的出口端装有所述的净化后烟尘排烟道9;
[0018]在靠近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2所述的混合烟尘排烟道I上均匀并交错开有雾气喷嘴12和蒸汽喷嘴13;
[0019]在伸出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2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排烟道3上均匀开有细雾喷嘴14;
[0020]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2和再次净化旋流器6的下部分别设有排污口10;
[0021]如附图2所示,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2的的内壁上均匀固定装有两个以上所述的导流叶片结构11。
[0022]如附图2、3所示,所述的导流叶片结构11包括导流叶片基板15和导流叶片16两部分;所述的导流叶片基板15的右部呈弧状并与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2的内壁相切;所述的导流叶片基板15的左部为两条以上直条状所述的导流叶片16;每条所述的导流叶片16的左端呈逆时针扭曲状;
[0023]如附图2所示,每个所述的导流叶片结构11在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2的内壁上均向左倾斜,每个导流叶片结构11上的每条导流叶片16与相邻的导流叶片结构11上的每条导流叶片16相互交错。
[0024]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流程是这样的:
[0025]—、需净化的混合烟尘沿混合烟尘排烟道I进入混合烟尘旋流器2前,被从混合烟尘排烟道I管壁上的雾气喷嘴12和蒸汽喷嘴13喷出的水雾和蒸汽初步混合湿化后进入混合烟尘旋流器2中。在离心力和导流叶片16的共同作用下,湿化后的混合烟尘得以反复搅拌和再混合,并形成较大、较重的混合物颗粒沉降到混合烟尘旋流器2的下部通过排污口 10排出,从而达到较好的初步净化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导流叶片结构11之所以倾斜,为的是使导流叶片16扭曲的下方处于水平状态,以达到对烟尘的充分扰动、搅拌和混合。每个导流叶片结构11上的每条导流叶片16与相邻的导流叶片结构11上的每条导流叶片16的相互交错,为的是使导流叶片16对烟尘的充分扰动、搅拌、混合无死角。
[0026]二、初步净化后的烟尘沿混合烟尘旋流器排烟道3在进入沉降段排烟道4之前,被从混合烟尘旋流器排烟道3管壁上的细雾喷嘴14喷出的细雾(近似于加湿器喷出的雾状)再次混合湿化后进入沉降段排烟道4中。根据微粒直径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的原理,初步净化后的细小烟尘被细雾最大限度吸附,逐步形成相对较大的颗粒,再经过直径相对大或长度相对长的沉降段排烟道4这一相对静稳空间,使初步净化后的烟尘得以较好的沉降。
[0027]三、初步净化后的烟尘沿初步净化烟尘排烟道5进入再次净化旋流器6,经再次净化旋流器6的再次沉降分离,使较为细小的颗粒如二噁英、重金属等得以最大限度分离排除。最后较为洁净的烟气沿净化后烟尘排烟道9排出。
【主权项】
1.湿式烟尘旋流除尘器,它包括沉降段排烟道(4)、初步净化烟尘排烟道(5)、再次净化旋流器(6)、再次净化旋流器排烟道(7)、变频负压引风机(8)和净化后烟尘排烟道(9);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混合烟尘排烟道(1)、混合烟尘旋流器(2)、混合烟尘旋流器排烟道(3)和导流叶片结构(11), 所述的混合烟尘排烟道(I)与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2)相连接并相通;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2)内套装有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排烟道(3),混合烟尘旋流器排烟道(3)的下端位于混合烟尘旋流器(2)的中下部,其上端伸出混合烟尘旋流器(2)与所述的沉降段排烟道(4)左端相连接并相通;所述的沉降段排烟道(4)的右端与所述的初步净化烟尘排烟道(5)左端相连接并相通;所述的初步净化烟尘排烟道(5)的右端与所述的再次净化旋流器(6)相连接并相通;所述的再次净化旋流器(6)内套装有所述的再次净化旋流器排烟道(7),再次净化旋流器排烟道(7)的下端位于再次净化旋流器(6)的中下部,其上端伸出再次净化旋流器(6)与所述的变频负压引风机(8)入口端相连接并相通;所述的变频负压引风机(8)的出口端装有所述的净化后烟尘排烟道(9); 在靠近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2)所述的混合烟尘排烟道(I)上均匀并交错开有雾气喷嘴(12)和蒸汽喷嘴(13); 在伸出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2)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排烟道(3)上均匀开有细雾喷嘴(14); 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2)和再次净化旋流器(6)的下部分别设有排污口(10); 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2)的的内壁上均匀固定装有两个以上所述的导流叶片结构(Il)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式烟尘旋流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叶片结构(11)包括导流叶片基板(15)和导流叶片(16)两部分;所述的导流叶片基板(15)的右部呈弧状并与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2)的内壁相切;所述的导流叶片基板(15)的左部为两条以上直条状所述的导流叶片(16);每条所述的导流叶片(16)的左端呈逆时针扭曲状; 每个所述的导流叶片结构(11)在所述的混合烟尘旋流器(2)的内壁上均向左倾斜,每个导流叶片结构(11)上的每条导流叶片(16)与相邻的导流叶片结构(11)上的每条导流叶片(16)相互交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湿式烟尘旋流除尘器。它包括混合烟尘旋流器、再次净化旋流器、沉降段排烟道、变频负压引风机和导流叶片结构。混合烟尘旋流器通过沉降段排烟道与再次净化旋流器相连接并相通。再次净化旋流器与变频负压引风机入口端相连接并相通。混合烟尘旋流器的混合烟尘排烟道上开有雾气喷嘴和蒸汽喷嘴。混合烟尘旋流器的混合烟尘旋流器排烟道上开有细雾喷嘴。混合烟尘旋流器的内壁上固定装有导流叶片结构。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创新优化。由于采用湿式烟尘旋流除尘装置,加之旋流器内设置烟尘扰动结构,烟尘与水和雾气被充分搅动混合并沉降,除去微小烟尘颗粒效果得以大大提高。可广泛应用于烟尘排放量较大的工矿企业。
【IPC分类】B01D50/00
【公开号】CN205287983
【申请号】
【发明人】于征文
【申请人】于征文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6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