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另一个长方形的导体层从上侧俯视时,与电容器导体层324a、324b重叠。线状导体层连接两个电容器导体层。由此,电容器导体层224a、224b、250、324a、324b构成电容器C33。
[0153](效果)
根据上文所述那样构成的电子元器件10c,与电子元器件1a同样地,能降低在电感器LI?L4产生的寄生电容。
[0154]本申请发明人为了进一步明确电子元器件1c产生的效果,进行了以下所说明的计算机模拟。本申请发明人生成具有电子元器件1c的结构的第五模型,生成电子元器件1c中电感器LI?L4分别位于平面SI?S4的电子元器件的第六模型。第六模型为比较例。并且,计算第五模型以及第六模型的通过特性。图16是示出了第五模型以及第六模型的通过特性(S21)的图表。纵轴表示I S211,横轴表示频率。
[0155]根据图16可知,第五模型比第六模型进一步实现了宽频带化。这是由于通过降低电感器LI?L4的寄生电容,而抑制了 LC并联谐振器LCll?LC14的频率fall?fal4降低的缘故。
[0156](第四实施方式)
(电子元器件的结构)
首先,参照附图对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器件1d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图17是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元器件1d的等效电路图。
[0157]电子元器件1d与电子元器件1a同样地是带通滤波器。然而,在未设置电感器L4以及电容器C4、C11、C12、C21、C24、C25这一点上,电子元器件1d与电子元器件1a不同。由于电子元器件1d的其它电路结构与电子元器件1a相同故省略说明。
[0158]接着,参照附图对电子元器件1d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8至图20是电子元器件1d的分解图。电子元器件1d中,将层叠体12的层叠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另外,从上侧俯视电子元器件1d时,电子元器件1d的上表面的长边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电子元器件1d的上表面的短边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另外,电子元器件1d的外观立体图也与电子元器件1a的外观立体图相同因此引用图1B。
[0159]如图1B、图18至图20所示,电子元器件1d包括:层叠体12、外部电极14a?14c、电感器导体层 418a、418b、430a ?430c、442a ?442e、518a、518b、530a ?530c、电容器导体层 420a、420b、434、452、460、520a、520b、534、连接导体层 432、440、532 以及过孔导体 vl ?v7、vlO ?vl7、v51 ?v54、vlOl ?ν107。
[0160]层叠体12呈长方体,通过从上侧向下侧依次层叠绝缘体层16a?16m而构成。由于电子元器件1d的层叠体12的结构与电子元器件1a的层叠体12的结构基本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161]由于电子兀器件1d的外部电极14a?14c与电子兀器件1a的外部电极14a?14c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162]电感器导体层418a是设置在绝缘体层16h的表面上、将绝缘体层16h的左侧的短边的中央作为起点、将绝缘体层16h的左半边的区域的中央作为终点的线状导体层。电感器导体层418a从起点朝向终点顺时针旋转。电感器导体层418a和外部电极14a连接。
[0163]电感器导体层418b是设置在绝缘体层16f的表面上、将绝缘体层16f的左半边的区域的中央作为起点、将位于起点右侧的点作为终点的线状导体层。电感器导体层418b从起点朝向终点顺时针旋转。
[0164]过孔导体vl沿上下方向贯通绝缘体层16f、16g,连接电感器导体层418a的终点和电感器导体层418b的起点。由此,电感器导体层418a、418b以及过孔导体vl构成螺旋状的电感器LU。
[0165]电容器导体层420a设置在绝缘体层16e的表面上、由长方形的导体层和一根线状导体层组合构成。电容器导体层420a设置在绝缘体层16e的左半边的区域。线状导体层从长方形的导体层的左侧的边向左侧延伸。
[0166]电容器导体层420b是设置在绝缘体层16d的表面上的长方形的导体层。电容器导体层420b设置在绝缘体层16d的左半边区域,从上侧俯视时,与电容器导体层420a重叠。由此,电容器导体层420a、420b构成电容器C22。
[0167]过孔导体v2沿上下方向贯通绝缘体层16e,连接电感器导体层418b的终点和电容器导体层420a。由此,电感器Lll和电容器C22电性串联连接。
[0168]电感器导体层430a是设置在绝缘体层16c的表面上、沿着绝缘体层16c的左侧的短边延伸的线状导体层。然而,电感器导体层430a的前端以及后端均不向左侧弯折。
[0169]过孔导体v3沿上下方向贯通绝缘体层16c?16e,连接电容器导体层420a的左端和电感器导体层430a的前端。
[0170]电感器导体层430b是设置在绝缘体层16i的表面上、沿着绝缘体层16i的左侧的短边延伸的线状导体层。然而,电感器导体层430c的前端以及后端均不向左侧弯折。从上侧俯视时,电感器导体层430b与电感器导体层430a重叠。另外,从上侧俯视时,电感器导体层430b的前端位于比电感器导体层430a的前端更靠近前侧的位置。从上侧俯视时,电感器导体层430b的后端与电感器导体层430a的后端重叠。
[0171 ] 过孔导体v4沿上下方向贯通绝缘体层16c?16h,连接电感器导体层430a的后端和电感器导体层430b的后端。
[0172]电感器导体层430c是设置在绝缘体层16b的表面上、沿着绝缘体层16b的左侧的短边延伸的线状导体层。然而,电感器导体层430c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向右侧弯折。电感器导体层430c形成朝向右侧开口的、突起的U字型。由此,从上侧俯视时,电感器导体层430c不与电感器导体层430a重叠。从上侧俯视时,电感器导体层430c的前端与电感器导体层430b的前端重叠,电感器导体层430c的前端以外的部分从上侧俯视时,与电感器导体层430b的前端以外的部分不重叠。另外,从上侧俯视时,电感器导体层430c的后端位于比电感器导体层430b的后端更靠近后侧的位置。
[0173]过孔导体v5沿上下方向贯通绝缘体层16b?16h,连接电感器导体层430b的前端和电感器导体层430c的前端。
[0174]过孔导体v6沿上下方向贯通绝缘体层16b?16i。过孔导体v6的上端与电感器导体层430c的后端连接。
[0175]如上文所述,电感器导体层430a?430c以及过孔导体v3?v6通过相互连接构成电感器LI。由此,从左右方向(与层叠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俯视时电感器LI呈螺旋状。本实施方式中,从左侧俯视时,电感器LI逆时针旋转,并且从内侧朝向外侧。另外,由于过孔导体v3连接电容器导体层420a,因此电感器LI连接电容器C22。
[0176]另外,电感器LI包含相互相邻的内周侧的电感器导体层430a和外周侧的电感器导体层430c。从上侧俯视时,电感器导体层430a相对于电感器导体层430b位于左侧。由此,电感器导体层430a位于相对于电感器导体层430c向左侧偏移的位置。
[0177]如上文所述构成的电感器LI中,电感器LI的一部分位于相对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SI,电感器LI的剩余的部分位于相对于平面SI向右侧偏移的位置。更详细而言,电感器LI的电感器导体层430c的两端,电感器导体层430a、430b以及过孔导体v3?v6位于平面SI。另一方面,电感器导体层430c的两端以外的部分位于比平面SI更靠近左侧的位置。
[0178]电容器导体层434是设置在绝缘体层16k的表面上的长方形的导体层。电容器导体层434设置在绝缘体层16k的左半边的区域。
[0179]电容器导体层460是设置在绝缘体层161的表面上的长方形的导体层。电容器导体层460几乎覆盖绝缘体层161的整面,从上侧俯视时,与电容器导体层434重叠。由此,电容器导体层434、460构成电容器Cl。
[0180]连接导体层432是设置在绝缘体层16j的表面上的线状导体层。连接导体层432沿着绝缘体层16j的左侧的短边延伸。过孔导体v6的下端与连接导体层432的后端连接。
[0181]过孔导体v7沿上下方向贯通绝缘体层16j,连接连接导体层432的前端和电容器导体层434。由此,电感器LI和电容器Cl电性串联连接。
[0182]过孔导体v51?v54沿上下方向贯通绝缘体层161、16m,连接电容器导体层460和外部电极14c。由此,连接电容器Cl和外部电极14c。
[0183]从上侧俯视时,电感器导体层518a、518b、530a?530c、电容器导体层520a、520b、534、连接导体层532以及过孔导体vlOl?vl07相对于沿前后方向通过层叠体12的上表面的中央的直线与电感器导体层418a、418b、430a?430c、电容器导体层420a、420b、434、连接导体层432以及过孔导体vl?v7具有线对称结构。由此,省略电感器导体层518a、518b、530a?530c、电容器导体层520a、520b、534、连接导体层532以及过孔导体vlOl?vl07的说明。
[0184]连接导体层440是设置在绝缘体层16d的表面上、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线状导体层。连接导体层440连接电容器导体层420b和电容器导体层520b。由此,电容器C22和电容器C23电性串联连接。
[0185]电感器导体层442a是设置在绝缘体层16g的表面上、呈T字型的线状导体层。电感器导体层442a由两根线状导体层构成。一个线状导体层在绝缘体层16g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另一个线状导体层与一个线状导体层的前端连接,沿左右方向延伸。
[0186]电感器导体层442b是设置在绝缘体层16c的表面上、在电感器导体层430a和电感器导体层530a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线状导体层。电感器导体层442b包含线状导体层444,446ο线状导体层444在绝缘体层16c的中央(对角线的交点)的左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线状导体层446在绝缘体层16c的中央(对角线的交点)的右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线状导体层444的后端和线状导体层446的后端相互连接。另外,从上侧俯视时,线状导体层444,446的前端与电感器导体层442a的另一个线状导体层的两端重叠。从上侧俯视时,线状导体层444、446的后端位于比电感器导体层442a的后端更靠近后侧的位置。
[0187]过孔导体vll沿上下方向贯通绝缘体层16c?16f,连接线状导体层444的前端和电感器导体层442a。过孔导体vl2沿上下方向贯通绝缘体层16c?16f,连接线状导体层446的前端和电感器导体层442a。
[0188]电感器导体层442c是设置在绝缘体层16i的表面上、在电感器导体层430b和电感器导体层530b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线状导体层。本实施方式中,电感器导体层442c在绝缘体层16i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由此,从上侧俯视时,电感器导体层442c与线状导体层444、446的后端以外的部分不重叠,位于线状导体层444和线状导体层446之间的位置。另外,从上侧俯视时,电感器导体层442c的前端位于比线状导体层444、446的前端更靠近前侧的位置。从上侧俯视时,电感器导体层442c的后端与线状导体层444、446的后端重叠。
[0189]过孔导体vl3沿上下方向贯通绝缘体层16c?16h,连接线状导体层444、446的后端和电感器导体层442c的后端。
[0190]电感器导体层442d是设置在绝缘体层16b的表面上、在电感器导体层430c和电感器导体层530c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线状导体层。电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