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动车转向机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987916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非机动车转向机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机动车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0002]非机动车分为自行车、滑板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滑板车、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等,轻量化是未来非机动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非机动车通过折叠,使车辆尺寸更小,便于存放。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非机动车,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折叠车把完成的,由于普遍采用碗组方式转向,碗组须与车架主梁连接起承重作用,使得折叠后的非机动车体积仍然十分庞大,便携性差,而且碗组结构复杂,容易发生故障,后期维护较为繁琐。有些电动四轮平板运货车,虽然采用轴承方式转向,但轴承未与平板表面贴合,导致转向组件高度增大,此结构不宜直接应用在便携式非机动车上。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非机动车转向结构复杂、折叠后体积较大、容易发生故障、后期维护困难等问题,为非机动车的制造提供一种体积小巧、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折叠方便、经久耐用的转向机构,让折叠后的非机动车体积更小,便携性更佳,满足人们轻便出行的需要。
[0004]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机动车转向机构,包括车把、立管、转向组件、前叉、前轴和前轮,所述立管穿过所述转向组件与所述前叉连接,所述转向组件由支撑板和至少两个轴承构成,轴承设置于支撑板的上下表面,轴承周围设置固定构件,固定构件与支撑板紧密连接。
[0006]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轴承为型号60/22深沟球轴承。
[0007]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支撑板设置一圆孔,圆孔直径介于轴承内圈外径和外圈外径之间,轴承与圆孔中心垂线重叠。
[0008]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轴承上下两个之间设置一垫片,垫片厚度与所述支撑板厚度一致,垫片内径与轴承内圈内径一致,垫片外径与轴承内圈外径一致。
[0009]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固定构件可拆卸的与支撑板连接。
[0010]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固定构件通过底座可拆卸的与支撑板连接,底座设置不少于三个的定位孔,螺丝穿过定位孔将底座与支撑板连接。
[0011]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固定构件为固定圈,呈刚性圆管状,固定圈内径与轴承外圈外径一致,固定圈高度与轴承高度相同。
[0012]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立管设置折叠头,折叠头下方圆管设置内螺纹,所述前叉设置外螺纹,立管借助螺纹可拆卸的与前叉连接。
[0013]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立管设置折叠头,折叠头内部设置螺母,所述前叉设置螺丝,立管借助螺丝、螺母可拆卸的与前叉连接。
[0014]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支撑板左右两侧各设置一根直杆,直杆另一头与后轮模块连接,直杆两端设置转向信号灯。
[0015]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0016]本发明采用“双轴承+支撑板”的独特结构设计,使得本发明能够有效控制非机动车转向组件的整体高度,在保证支撑板足够厚实的情况下,转向组件的高度不大于3厘米,具有体积小巧、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折叠方便、经久耐用之特点,解决现有技术非机动车转向结构复杂、折叠后体积较大、容易发生故障、后期维护困难等问题,为非机动车的制造提供一种转向新技术,让折叠后的非机动车体积更小,便携性更佳,满足人们轻便出行的需要。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发明非机动车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发明非机动车转向机构的纵剖面构造图。
[0019]图3是转向组件的分解构造图。
[0020]图中,1.车把,2.立管,3.转向组件,4.前叉,5.前轴,6.前轮,7.上轴承,8.下轴承,
9.支撑板,10.固定构件,11.底座,12.定位孔,13.垫片,14.折叠头,15.螺母,16.螺丝,17.直杆,18.转向信号灯。
[0021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便更清楚、直观地理解本发明的发明实质。
[0023]图1是本发明非机动车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发明非机动车转向机构的纵剖面构造图。
[0025]图3是转向组件的分解构造图。
[0026]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机动车转向机构,由车把1、立管2、转向组件3、前叉4、前轴5和前轮6构成,立管2穿过转向组件3与前叉4连接。转向组件3由上轴承7、下轴承8和支撑板9构成,上轴承7和下轴承8分别设置于支撑板9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轴承总数至少两个,上下各一个,上轴承7和下轴承8的周围设置固定构件10,固定构件10与支撑板9紧密连接,起固定两轴承的作用。
[0027]具体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支撑板9设置一圆孔,圆孔的直径大于上轴承7和下轴承8的内圈外径,而小于上轴承7和下轴承8的外圈外径,上轴承7和下轴承8设置于圆孔的上方和下方,并与支撑板9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紧密贴合,上轴承7和下轴承8的中心垂线与圆孔的中心垂线重叠。上轴承7和下轴承8可以是滚动轴承,尤其是滚珠轴承,更具体地说指型号为60/22的深沟球轴承,在上轴承7和下轴承8的周围各设置一个固定构件10,固定构件10可拆卸的与支撑板9连接,具体连接方式为固定构件10设置底座11,底座11的上面设置不少于三个的定位孔12(见图3),螺丝穿过定位孔12将底座11与支撑板9紧密连接。优选地,固定构件11为固定圈,呈刚性圆管状,固定圈内径与两个轴承的外圈外径一致,高度与两个轴承相同,分别与支撑板9的上下表面连接。由于支撑板9设置圆孔,使得上轴承7和下轴承8的内圈悬空,为增加稳定性和耐用性,在上轴承7和下轴承8之间设置一垫片13,垫片13的厚度与支撑板9的厚度一致,垫片13的内径与上轴承7和下轴承8的内圈内径一致,垫片13的外径与上轴承7和下轴承8的内圈外径一致。考虑到非机动车的便携性,车把I须折叠且倾向车身,故在立管2设置一折叠头14,折叠头14将立管2分为上方圆管和下方圆管两部分,上方圆管与车把I连接(见图1),下方圆管依次穿过上轴承7、垫片13、下轴承8与前叉4连接。为便于安装和维护,立管2可拆卸的与前叉4连接,具体连接方式为立管2的下方圆管设置内螺纹,前叉4的叉头部位设置外螺纹,立管2与前叉4借助螺纹紧密连接在一起。为进一步加固立管2与前叉4的连接,折叠头14的内部设置一螺母15,前叉4的中心部位设置一螺丝16,螺丝16与螺母15紧密连接。支撑板9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根直杆17,直杆17的另一头连接后轮模块,直杆17的两端分别设置转向信号灯18(见图1),转向信号灯18的开关设置于车把2的左侧,左转弯时闪左灯,右转弯时闪右灯,刹车时两灯常亮,以提高非机动车的安全性能。本实施例在折叠车把I和立管2,并将其固定在后轮模块后,即可实现单手轻轻松松拎起整车的效果O
[0028]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双轴承+支撑板”的独特结构设计,使得本发明能够有效控制非机动车转向组件的整体高度,在保证支撑板足够厚实的情况下,转向组件的高度不大于3厘米,具有体积小巧、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折叠方便、经久耐用之特点,解决现有技术非机动车转向结构复杂、折叠后体积较大、容易发生故障、后期维护困难等问题,为非机动车的制造提供一种转向新技术,让折叠后的非机动车体积更小,便携性更佳,满足人们轻便出行的需要。
[002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非机动车转向机构,包括车把、立管、转向组件、前叉、前轴和前轮,所述立管穿过所述转向组件与所述前叉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组件由支撑板和至少两个轴承构成,轴承设置于支撑板的上下表面,轴承周围设置固定构件,固定构件与支撑板紧密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机动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为型号60/22深沟球轴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机动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设置一圆孔,圆孔直径介于轴承内圈外径和外圈外径之间,轴承与圆孔中心垂线重叠。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机动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上下两个之间设置一垫片,垫片厚度与所述支撑板厚度一致,垫片内径与轴承内圈内径一致,垫片外径与轴承内圈外径一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机动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可拆卸的与支撑板连接。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机动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通过底座可拆卸的与支撑板连接,底座设置不少于三个的定位孔,螺丝穿过定位孔将底座与支撑板连接。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机动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为固定圈,呈刚性圆管状,固定圈内径与轴承外圈外径一致,固定圈高度与轴承高度相同。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机动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设置折叠头,折叠头下方圆管设置内螺纹,所述前叉设置外螺纹,立管借助螺纹可拆卸的与前叉连接。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机动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设置折叠头,折叠头内部设置螺母,所述前叉设置螺丝,立管借助螺丝、螺母可拆卸的与前叉连接。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机动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左右两侧各设置一根直杆,直杆另一头与后轮模块连接,直杆两端设置转向信号灯。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机动车转向机构,包括车把、立管、转向组件、前叉、前轴和前轮,所述立管穿过所述转向组件与所述前叉连接,所述转向组件由支撑板和至少两个轴承构成,轴承设置于支撑板的上下表面,轴承周围设置固定构件,固定构件与支撑板紧密连接。本发明采用“双轴承+支撑板”的结构设计,使得本发明能够有效控制非机动车转向组件的整体高度,在保证支撑板足够厚实的情况下,转向组件的高度不大于3厘米,具有体积小巧、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折叠方便、经久耐用之特点,解决现有技术非机动车转向结构复杂、折叠后体积较大、容易发生故障、后期维护困难等问题,让折叠后的非机动车体积更小,便携性更佳,满足人们轻便出行的需要。
【IPC分类】B62K21/00
【公开号】CN105644688
【申请号】
【发明人】王汉生, 林秋菊
【申请人】如燕随行(舟山)科技发展中心, 林秋菊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