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_2

文档序号:9878763阅读:来源:国知局
以是例如棱柱、截面形状为椭圆的圆柱等。除此之外,稳定杆5的形状也可以不是截面形状在长度方向上相同的形状,例如稳定杆5的一部分的截面形状不同于其他部分的截面形状。
[0041]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扭力梁式悬架构造2所采用的稳定杆5和端板6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端板6相对于稳定杆大致垂直地接合于稳定杆5的两端部,以便将稳定杆5固定于扭力梁3。
[0042]通过将该端板6接合于扭力梁3,从而不必将稳定杆5直接接合于后摆臂11。也就是说,即使稳定杆5短于左右的后摆臂11之间的距离,也能够将稳定杆5固定。因而,通过采用该构造,能够在可确保稳定杆5的功能的范围内缩短稳定杆5的长度,实现轻量化。通过如此缩短稳定杆5的长度,即使稳定杆变细,也能够确保一定的扭曲刚性,能够在不降低稳定杆5的功能的情况下实现轻量化。
[0043]另外,由于不将稳定杆5直接接合于后摆臂11,因此不会对后摆臂11施加多余的力。也就是说,能够自由地设计后摆臂的形状。
[0044]在此,利用图4和图5说明端板6的详细的形状。图4是以自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观察角度表示本发明所采用的端板6的立体图。另外,图5是从侧面观察本发明所采用的端板6的侧视图。
[0045]如图4所示,能够将端板6做成在中央部具有与稳定杆的外周形状相对应的孔61的板状。由此,能够将稳定杆5的端部插入到该孔61中而将稳定杆5固定。作为该固定方法,例如,能够沿着孔61的内周,即沿着稳定杆5的外周将稳定杆5的端部和孔61焊接起来,或者通过使孔61的直径最优化来将稳定杆5的端部和孔61嵌合起来。使该端板6相对于稳定杆5的长度方向垂直地利用焊接等来固定该端板6。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在不损害稳定杆5的功能的情况下将稳定杆5固定于扭力梁3。
[0046]另外,端板6的外周形状成为与扭力梁3的开放截面的内周部的壁面(以下,也称作“内周壁面”)的形状大致对应的形状。由此,能够将端板6以足够的强度接合于扭力梁3。
[0047]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端板6的图中上部具有上板63。该上板63沿与端板6大致垂直的方向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上板63能够通过弯曲加工等形成。另外,该上板63的外周成为与后述的加强件7的要同上板63接合的部分大致对应的形状。由此,能够利用焊接等将该上板63接合于加强件7的对应部位。像这样,通过仅将上板63与加强件7相接合,从而成为加强件7和端板6彼此的变形的影响不易互相传递的构造。
[0048]接下来,利用图6说明将端板6接合于扭力梁3的方法。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扭力梁3上的与稳定杆5和端板6相接合的部分的放大图。如图6所示,端板6在接合部65处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垂直地通过焊接而接合于扭力梁3的内周壁面。此时,接合部65为端板6的外周与扭力梁3的开放截面的内周壁面之间的接触部位中的、除靠封闭部侧的一部分以外的部分。但是,该接合部65只要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确保端板6和扭力梁3之间固定的固定强度即可,并不限于该范围。
[0049]采用以上的结构,因稳定杆5的变形而产生的应力较集中于扭力梁3与端板6之间的接合部65附近。
[0050]接下来,利用图7说明加强件7。在此,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扭力梁上的与稳定杆
5、端板6以及加强件7相接合的部位的放大图。如图7所示,能够在扭力梁3的端部,沿着内周壁面以肋状设置加强件7。优选的是,该加强件7主要在扭力梁3的内周壁面上与扭力梁3相接合。
[0051]另外,加强件7与扭力梁3之间的接合部中的、位于扭力梁3上的与开放截面的相反的那一侧的封闭部侧(以下也称作“封闭部侧”)的接合部位于比端板6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并且,加强件7与扭力梁3之间的接合部中的、靠近截面的敞开端的那一侧的接合部位于比端板6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也就是说,该细长的加强件7配置为具有随着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去而自封闭部侧靠近敞开端那样的形状。
[0052]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I加强件7a和第2加强件7b这两个构件结合起来而形成加强件7。第I加强件7a是主要负责扭力梁3的内周壁面上的靠封闭部侧的部位的构件,第2加强件7b是主要负责扭力梁3的内周壁面上的靠敞开端侧的部位的构件。以下,说明该第I加强件7a和第2加强件7b各自的特征。
[0053]首先,第I加强件7a的外周形状为沿着扭力梁3的内周壁面形成的大致字母U形的板状。并且,第I加强件7a在比端板6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与扭力梁3的内周壁面的封闭部相接合。并且,第I加强件7a随着自封闭部朝向敞开端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地延伸。此外,该第I加强件7a的靠敞开端侧的端部位于比端板6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0054]如所述那样,第I加强件7a呈大致字母U形并在中心部具有敞开槽形状。因此,第I加强件7a能够利用该槽形状来避免与稳定杆5之间的干涉。在此,第I加强件7a形成朝向扭力梁3的敞开端鼓起的弯曲形状。因扭力梁3的扭曲而产生的应力通过该形状而适度分散。因此,第I加强件7a能够有效地加强扭力梁3。
[0055]此外,通过该槽形状,能够使第I加强件7a的内周的一部分与端板6的上板63的外周相接合而形成一体。通过该接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第I加强件7a的强度。另外,其结果,在加强件7上形成适合稳定杆5穿过的大小的孔71。采用该方法,能够使稳定杆5比较容易地穿过孔71。
[0056]并且,第I加强件7a被设置成具有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自内周壁面的封闭部侧朝向敞开端去的倾斜度。由此,该第I加强件7a被配置成自比端板6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到与端板6的上板63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该第I加强件7a的外周部在接合部73处通过焊接等接合于扭力梁3的内周壁面。
[0057]另外,该第I加强件7a上的槽形状具有足够大的尺寸,以避免第I加强件7a与稳定杆5干涉。由此,扭力梁3和稳定杆5在以各自的方式烧曲时,不会相互碰撞、产生损伤。另外,通过该形状,能够防止在第I加强件7a、稳定杆5以及扭力梁3分别产生的应力集中、叠加而相互影响。
[0058]并且,如所述那样,该第I加强件7a能够配置成在敞开端侧与上板63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相接触,但该接触部分也能够通过焊接等方法进行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通过焊接进行接合而成的接合部79。由此,第I加强件7a的作为敞开形状的槽形状通过第I加强件7a与上板63之间的接合而被封闭。也就是说,在第I加强件7a上追加环状的构造,进一步提高了强度。
[0059]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第I加强件7a的延长线上设有第2加强件7b。第2加强件7b也与第I加强件7a同样地形成为板状。并且,该第2加强件7b被配置成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自第I加强件7a的端部到扭力梁3的敞开端附近地具有倾斜度。此外,第2加强件7b也可以为不具有倾斜度的直线形状。
[0060]该第2加强件7b形成有与扭力梁3的内周壁面相接合的接合部77。并且,第2加强件7b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与第I加强件7a相接合而形成了接合部75。另外,第2加强件7b还与上板63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相接合而形成了接合部76。此夕卜,第2加强件7b位于比端板6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并且,第2加强件7b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延伸到扭力梁3的端部,即延伸到后摆臂11的附近。由此,能够与扭力梁3的端面同样地,将第2加强件7b与后摆臂11相接合。
[0061]采用以上的结构,能够将端板6、稳定杆5、第I加强件7a以及第2加强件7b牢固地固定于扭力梁3。另外,在这样的结构中,因稳定杆5的变形而产生的应力经由端板6作用于接合部65附近。另一方面,因扭力梁3的变形而产生的应力作用于扭力梁3与加强件7之间的接合部位,以及扭力梁3、加强件7与后摆臂11之间的接合部位。也就是说,能够使由各个构件产生的应力分散于各自分开的部位。
[0062]此外,在为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较大的力借助稳定杆5作用于端板6。因此,优选的是,与第I加强件7a和第2加强件7b相比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