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降低养殖鱼类体内重金属镉含量的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镉污染水体中的鱼类养殖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有效降低养殖鱼类体内 重金属镉含量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其中淡 水鱼产量占世界淡水鱼养殖总产量的73%。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缓解了长期以来 对天然渔业资源的依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鱼难"问题,在改善居民膳食结 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0003] 但是,我国在长期的矿产开采、加工以及农业和工业化进程中累积形成的重金属 污染近年来逐渐显现,污染事件呈多发态势,对生态环境和群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在食 品安全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大背景下,水产品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也日益受到 关注和重视。
[0004] 重金属污染具有持续时间长、危害面广、毒害作用大和难治理等特点。目前治理消 除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类。物理和化学方法虽见效 快,但投入高,投资回报低,在日常作业中很难推广应用。生物法则利用生物的富集能力对 水体重金属进行原位修复。目前用于重金属治理的生物修复方法主要以植物修复为主,该 方法持续时间长,见效慢,易产生二次污染,而且回收利用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0005] 重金属镉对动物和人体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三致"作用,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 关注,特别是日本富山县发生"骨痛病"之后,人类对重金属危害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 的高度。
[0006] 我国酸雨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而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又 是我国水产品的主要养殖和产出区域。酸雨会大幅度降低水体的PH值,从而破坏水生生物 的表皮和黏膜,而且pH值越低,镉的毒性越大,对生物的危害也就越大。
[0007] 因而如何消除或有效降低受污染水体中镉在养殖鱼类体内的富集,保证养殖鱼类 的质量安全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降低养殖鱼类体内重金属镉含量的养殖方法,其 能降低水体中重金属镉在养殖鱼类体内的富集,从而降低养殖鱼类体内重金属镉的含量, 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减少人类的潜在危害。
[0009]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有效降低养殖鱼类体内重金属镉含量的养殖方法, 其采用以鱼类和珍珠蚌养殖为主的混合养殖方法,且放养前,每亩水面施用生石灰70~ 100kg;养殖过程中,每两个星期施用一次生石灰,每次施用量根据季节和天气状况适当调 整,4~5月控制在7~9kg/亩;6~10月控制在10~12kg/亩;11月~次年3月控制在4~8kg/ 亩。
[0010]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水面下30~50cm处吊养所述珍珠蛛,密度600~900只/ 亩。所述珍珠蚌优选为三角帆蚌。
[0011]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鱼类为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和团头 鲂。
[0012]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混合养殖品种还包括中华绒螯蟹放养150~200 只/亩;克氏原螯虾放养1200~2000尾/亩。
[0013]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酸雨地区应在大雨过后的晴天上午增加施用生石灰 1.5~3kg/亩的用量。
[0014] 镉是一种生物非必需的金属元素,而钙是生物所必须的金属元素,本申请人在水 体中投放生石灰,就等于是增加了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镉的离子半径为0. 〇99nm,钙的离 子半径为〇.〇97nm,它们的离子半径很相近,进入鱼体的途径或通道也相同,均通过鳃氯细 胞上的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进入,故两者存在竞争性抑制。因此适当提高钙离子浓度能显 著地抑制鳃对镉的吸收,从而有效降低水体镉在鱼及其他水生生物体内的富集。另外,本申 请人将鱼类和珍珠蚌混合养殖,由于绝大数贝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高于鱼类,因此可进 一步分担鱼类富集重金属的量。
[0015]为证明本发明方法的效果,申请人特提供了如下试验数据:
[0016]试验在湖南农业大学实验基地进行。本试验采用1+龄的白鲢和1龄(1龄是从孵化 后生长了一年,1+龄是不到两年)的三角帆蚌为试验对象。试验分四个组,每个组两个平行, 每个平行放平均体重为55.96g的白鲢10尾和平均体重为29.34g的三角帆蚌6个,具体操作 见表1。试验期间的平均水温为24.7°C,平均溶氧为7.37mg/L,平均pH为7.84,试验为静水试 验,周期为7d,期间不进行喂食和换水。试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述:
[0017]表1试验水箱中添加 CaCl2和CdCl2试剂后的浓度(单位:mg/L)
[0020]注:"一"表不未添加试剂。
[0021]表2钙处理对镉在白鲢背部肌肉富集量的影响(单位:ng/g)
[0023] 注:不同字母表示各组差异性显著(P<0.05)。
[0024]表3钙处理对镉在三角帆蚌内脏团富集的影响(单位:yg/g)
[0026] 注:不同字母表示各组差异性显著(P<0.05)。
[0027] 从试验结果表2可以看出,与未添加 CaCl2的处理1组相比较,l〇〇mg/L CaCl2的处理 2组和400mg/L CaCl2的处理3组白鲢背部肌肉中镉含量均显著性降低,平均消减率分别为 48.29%和 71.92%。
[0028] 从试验结果表3可以看出,与未添加 CaCl2的处理1组相比较,l〇〇mg/L CaCl2的处理 2组和400mg/L CaCl2的处理3组三角帆蚌内脏团中镉含量均显著性降低,平均消减率分别 为39.74%和46.62%。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三角帆蚌对镉的富集量远高于白鲢。由此说 明,本发明方法可有效降低镉在鱼体内的富集。
[002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0030] (1)通过施用生石灰可有效提高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从而对水体中的镉离子通 过鳃进入鱼体产生竞争性抑制,达到有效降低镉离子进入鱼体的含量,减缓或消除镉对鱼 类的危害,保障养殖鱼类的质量安全;
[0031] (2)通过施用生石灰可有效调节水体的pH值,降低镉的毒性,既可以消除酸雨对养 殖水产品的影响,又可降低重金属镉对生物的毒害作用;
[0032] (3)通过施用生石灰,可增加水生生物钙的摄入,减少钙的流失,从而促进生物的 生长发育,防止骨骼的畸形发育,尤其能为淡水珍珠的养殖提供钙源,充分利用施用的钙, 促进珍珠的"发育";
[0033] (4)通过施用生石灰,可为虾、蟹外壳的形成提供充足的钙源,有效促进虾、蟹的蜕 壳生长;
[0034] (5)充分利用三角帆蚌及其它低值蚌类较强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可将珍珠蚌等低 值的蚌类与鱼类混养,可吸收部分重金属镉,降养殖鱼类富集重金属镉的量;
[0035] (6)本发明具有方法简单、操作简便、原料来源广、成本低、效果明显,便于在生产 中推广、应用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实施例1
[0037] 1)养殖品种下塘前,可每亩施用生石灰70~100kg,根据养殖水体底质和水深适当 调整。
[0038] 2)水面下30~50cm处吊养珍珠蚌,密度600~900只/亩;鱼类主要放养青鱼、草鱼、 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和团头鲂等大宗淡水鱼类为主,养殖密度控制在每亩3000~5000斤。 各地区可根据地方消费习惯,适当搭配地方性特色品种,如中华绒螯蟹放养150~200只/ 亩;克氏原螯虾(小龙虾)放养1200~2000尾/亩等。
[0039] 3)养殖过程中,每两个星期施用一次生石灰,每次施用量根据季节和天气状况适 当调整,一般4~5月控制在7~9kg/亩左右;6~10月控制在10~12kg/亩左右;11月~次年3 月,视天气情况适当施用,用量控制在4~8kg/亩。
[0040] 4)酸雨区,还应在大雨过后的晴天上午增加施用生石灰1.5~3kg/亩的用量。
【主权项】
1. 一种有效降低养殖鱼类体内重金属镉含量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鱼类和 珍珠蛛养殖为主的混合养殖方法,且放养前,每亩水面施用生石灰70~100kg;养殖过程中, 每两个星期施用一次生石灰,每次施用量根据季节和天气状况调整,4~5月控制在7~9kg/ 亩;6~10月控制在10~12kg/亩;11月~次年3月控制在4~8kg/亩。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效降低养殖鱼类体内重金属镉含量的养殖方法,其特 征在于,水面下30~50cm处吊养所述珍珠蛛,密度600~900只/亩。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有效降低养殖鱼类体内重金属镉含量的养殖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珍珠蚌为三角帆蚌。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效降低养殖鱼类体内重金属镉含量的养殖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鱼类为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和团头鲂。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有效降低养殖鱼类体内重金属锦含量的养殖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混合养殖品种还包括中华绒螯蟹放养150~200只/亩;克氏原螯虾放养1200~ 2000尾/亩。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效降低养殖鱼类体内重金属锦含量的养殖方法,其特 征在于,酸雨地区在大雨过后的晴天上午增加施用生石灰1.5~3kg/亩的用量。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效降低养殖鱼类体内重金属镉含量的养殖方法,其采用以鱼类和珍珠蚌养殖为主的混合养殖方法,且放养前,每亩水面施用生石灰70~100kg;养殖过程中,每两个星期施用一次生石灰,每次施用量根据季节和天气状况适当调整。通过本发明可以有效降低镉离子进入养殖鱼类等水生生物体内的量;通过生石灰调节养殖水体的pH,降低重金属镉对养殖鱼类的毒害作用;充足的钙源,保证鱼类等水生生物骨骼及其他组分的健康发育;充分利用三角帆蚌及其它低值蚌类较强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可减少重金属镉富集于鱼体的量。本发明具有方法简单、操作简便、原料来源广、成本低、效果明显,便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优点。
【IPC分类】A01K61/00
【公开号】CN105638521
【申请号】
【发明人】李德亮, 皮杰, 朱鹏飞, 王剑平, 雷留萍, 余建波
【申请人】湖南农业大学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