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带型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013889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载带型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特别涉及到在生产过程中设置在载带上的载带型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在家电等领域中为了在组装最后产品时能容易地提供装配在该产品上的电连接器,迄今以来一直使用设置在载带上的电连接器。实开平3-53762号公报公开了一例这样的电连接器。此电连接器在从其外壳底面突出的两排连接用的导体之间有被保持在载带上的辅助导线。为了使用以将电连接器移送到最后产品的电路基板上的夹头不倾斜地夹住电连接器,此辅助导线大体上配置在外壳底面的中心线上。
但是,对于使两个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的电连接器来说,有称之为下引线型连接器的连接器。其中的一个实例公开在实开昭62-116377号公报上。此一对连接器中的一个连接器(以下称为第一连接器)安装在位于上侧的电路基板上,有向下方(电路基板侧)延伸的插座型接触部。而另一个连接器(以下称为第二连接器)安装在位于下侧的电路基板上,具有贯通位于上侧电路基板上的穿透孔并与第一连接器的插座型接触部嵌合的插头型接触部。
为了使第一连接器设置在载带上来提供,有必要将被保持在载带上的辅助导线等的连接柱大体形成在外壳底面的中心线上。而在装配第一连接器的电路基板上需要形成连接柱用的穿透孔,插头型接触部用的穿透孔和连接柱用的穿透孔相接近。如果这些穿透孔完全隔离的话虽然没有问题,但在相互靠近情况下形成穿透孔时会存在在基板上发生裂缝的问题。
上述实开昭62-116377号公报中公开的连接器,其与电路基板连接的触头的齿叉部分排成一排。这样以来,触头的排列间距一旦变小,电路基板上的相邻的齿缝非常靠近,存在很难、甚至不可能形成齿缝的情况。因此,这种连接器不适于高密度地装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电连接器、即能实现高密度安装的载带型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载带型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配备有多个触头,这些触头具有与其相配对的触头或与电线接触的接触部以及插通基板穿透孔的齿叉部,还配备有安装该多个触头的外壳,上述触头的一部分齿叉部大体沿上述外壳底面的中心线排列成一排,同时,上述触头的其余的齿叉部在上述底面上离开上述中心线排成一排,上述一部分触头的齿叉部中的至少二条比其它齿叉部更长并突出出来,从而使其能保持在载带上。
本发明的载带型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它是由如下工序组成的在将相同形状的多个触头排成一排的状态下形成与载体连结的连结体;从上述触头去掉上述载体;将上述触头插入外壳并使之从该外壳底面突出出来;有选择地切断上述触头以形成三种长度的触头;在上述三种触头中,为将中等长度触头的齿叉部排列在与其余触头的齿叉部的行列不同的位置上而使之弯曲;将载带附到上述三种触头中最长触头的齿叉部上。
一部分触头的齿叉部大体沿外壳底面的中心线排列,其中至少二条齿叉部能被保持在载带上。也就是说,由于至少二条齿叉部兼作被保持在载带上的连接柱,所以在基板上形成的穿透孔的数量最小,基板上图形设计的自由度提高,同时能使连接器小型化,而且也能降低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由于将触头的齿叉部分离成二排,因此能使其不太靠近,容易形成齿叉间隙。换言之,由于能够在不使齿叉间隙太接近的情况下使触头的间隔缩小,所以能实现高密度化。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载带型电连接器的一实施例,其中,(A)平面图,(B)正视图,(C)底面图,(D)左侧视图;
图2是沿图1(B)的Ⅱ-Ⅱ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1(B)的Ⅲ-Ⅲ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安装图1的连接器的基板的穿透孔的配置情况的平面图;
图5是图1的连接器的触头的透视图;
图6是图1的连接器的触头的透视图;
图7是表示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固定在载带上的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连接器,(A)平面图,(B)正视图,(C)底面图,(D)左侧视图;
图9是沿图8(B)的Ⅸ-Ⅸ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0是沿图8(B)的Ⅹ-Ⅹ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8中的连接器所用的触头的连结体的透视图。
符号说明如下1、1′、101载带型电连结器
10、110外壳20、120底壁(底面)60、62、64、160、162、164触头60、166接触部68、70、72、168、170、172齿叉部100载带184载体188连结体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一实施例的(A)平面图,(B)正视图,(C)底面图,(D)左侧视图。而且正视图中的一部分是沿平面图B-B线的剖面。图2是沿图1(B)的Ⅱ-Ⅱ线的剖视图。图3是沿图1(B)的Ⅲ-Ⅲ线的剖视图。但是,触头未剖开。电连接器1包括大致是长方体的绝缘外壳10、使绝缘外壳10的上面封闭的盖50、和安装在绝缘外壳10中的触头60、62、64。绝缘外壳10由聚酰胺树脂等绝缘材料制成,具有相对的侧壁12、14;相对的端壁16、18;和底壁(底面)20。在绝缘外壳10的上面,为了安装触头60、62、64露出而用盖50盖住。盖50包括覆盖在外壳10上面的平板形主体52和从该主体52两端沿与该主体52垂直方向延伸的止动片54。由于止动片54插在绝缘外壳10的端臂16、18的凹部22中,所以在装到绝缘外壳10上时不会从端壁16、18突出出来。设置在止动片54中央的止动凹部56与端壁凹部22的止动凸部24互相配合。因此盖50不会从外壳10脱开。58是表示编号1的触头的记号。
在绝缘外壳10中,与上面开口连通的接触部收容室26和空洞28(或30)形成在每个触头60、62、64处。接触部收容室26是为了收容触头60、62、64的接触部66而形成的,与设置在底壁20的插头型配对触头(图中未示出)的插入开口32连通。在此插入开口32上形成使配对触头容与插入的锥面34。此外,例如也可以插入通过镀锡而增加了较强刚性的导线来代替插头型配对触头。在与锥面34的端部相对的内壁上分别形成相对的叶片部36、36,其顶端相互比较靠近。由于用一对叶片部36、36使插入开口32大体封闭,因此可防止来自下方的飞沫侵入。空洞28使触头60(62)的齿叉部68(70)的一部分露出来。这样以来,由于因毛细管现象沿触头60(62)的齿叉部68(70)和齿叉插通孔38之间的狭小缝隙上升的焊剂中的相当一部分积留在空洞28的底部,所以焊剂不能到达接触部66。而且由于空洞30还同样使触头64的连结部76露出,所以沿齿叉部72上升的焊剂积留在空洞30的底部而不能到达接触部66。在沿齿叉部68、70、72上升的焊剂中,沿绝缘外壳10的底壁20移动的焊剂积留在沿齿叉部68、70的行列形成的长槽42中,难以到达插入开口32。在绝缘外壳底壁20的四角形成定位销44,由于基板(图中未绘出)和底壁20之间是隔离的,焊剂难以沿齿叉部68、70、72上升。
图4是表示安装图1连接器的基板的穿透孔的配置情况的平面图。如图1(c)所示,在绝缘外壳10的底壁20上,齿叉部68、70大体沿其中心线排列成一排。此外在靠近底壁20的侧壁14的位置处,齿叉部72与齿叉部68、70的行列平行地排成一排。这些齿叉部68(70)、72参差(交错)排列。进而在靠近底壁20的侧壁12的位置处,插通开口32与齿叉部68、70的行列平行地排成一排。这样一来如图4所示,在其上形成有与齿叉部68(70)相应的穿透孔92、与齿叉部72相应的穿透孔94、与插通开口32的行列相应的长穿透孔96的基板90中,能使透孔92和长透孔96之间的距离做得足够大。例如,当穿透孔92、94以P=2.5mm的间距交错排列时,穿透孔92和长穿透孔96间的距离D成为1.75mm。由于此距离比一般的基板的板厚1.6mm大,所以在形成穿透孔92或长穿透孔96时不会产生裂缝。而且由于透孔92、94交错排列,所以能够很容易地使将齿叉部68、70、72焊接起来的焊接区(图中未绘出)形成在基板上。而且由于焊接区被适当地隔离开,因此布线图形(图中未绘出)容易形成,从而提高了设计自由度。
如图1(B)和图1(C)所示,在大体沿底壁20的中心线排列的齿叉部中,两条齿叉部68做得比其他齿叉部70长。如下面所述,两条齿叉部68还兼做被保持在载带100(参看图7)上的连接柱。这样以来就不必将另外的辅助导线等的连接柱钉进绝缘外壳10中。因而能减少部件数,也就能降低连接器1的制造成本。
图5是具有长齿叉部68的触头60的透视图。图6是具有齿叉部72的触头64的透视图。触头60、62、64是将铜合金等金属板进行冲压、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图5中的触头60包括大体上弯曲成V字形的接触部66;比较长的齿叉部68;连结接触部66和齿叉部68的连结部74。接触部66的自由端与从绝缘外壳10的插入开口插进的配对插头型触头(图中未示出)接触。在接触部66和齿叉部68上分别形成一对突起78。此突起78通过与绝缘外壳10相应的壁进行压入配合,使触头60固定在绝缘外壳10内。在齿叉部68上形成另一突部80。由于借助此突部80使其与基板90的穿透孔92的间隙变窄,所以在后述的紧固时能防止穿透孔92和齿叉部68的位置偏移。连结部74以比接触部66和齿叉部68更窄的宽度形成。这就能在接触部66和齿叉部68的一端使夹具接触面82与突部78形成在一条线上,使触头60向绝缘外壳10的压入能可靠地进行。
图6中的触头64与图5中的触头60大体相同,连结部76的尺寸和形状以及齿叉部72的长度与触头60不同。由于触头60的连结部76做得比连结部74长,所以触头64形成后容易变形。为此通过将连结部76的中间部77的宽度加宽,使连结部76的强度提高。
图中未示出的触头62除了其齿叉部70的长度比触头60的齿叉部68短以外,其余均与触头60相同,即触头62是有与齿叉部72相同的齿叉部70的触头60。
图7示出将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固定到载带上的状态。由于连接器1′比连接器1多两个触头,即共有九个触头,所以长的齿叉部68能对称地设置。兼作径向装配用连接柱的长齿叉部68如图所示被保持在载带100上。使用者可在靠近载带100处切断齿叉部68使其与载带100分开,再用夹头等将固定在载带100上的连接器1′夹住插入基板。插入基板以后,齿叉部68被挟着固定到基板上,同时进一步将其剪短。然后将连接器焊接到基板上。
图8是示出本发明又一个连接器的实施例的(A)平面图,(B)正视图,(C)底面图,(D)左侧视图。正视图的一部分是沿平面图b-b线的剖面。图a是沿图8(B)的Ⅸ-Ⅸ线剖切的剖视图。图10是沿图8(B)的Ⅹ-Ⅹ线剖切的剖视图。但触头未剖切。电连接器101与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大致相同。为此将第一实施例的参考编号加上100作为相应部位的编号,着重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电连接器101与电连接器1,1′一样,包括大体为长方体的绝缘外壳110、封闭绝缘外壳110上部的盖150和装在绝缘外壳110中的三种触头160、162、164。在盖150的平板形主体152的中央形成连结两端的槽153。由于借助此槽153在主体152上形成截面为コ字形的加强部153a,所以增强了主体152的强度,同时因为壁厚均匀又能防止发生毛刺等。从主体152两端的每端沿与主体152垂直方向延伸的止动片154,如图8(D)所示,不是左右对称地形成,下端155a、155b的位置不同。而且区分绝缘外壳110的端壁凹部122的台阶部123a、123b也是左右不对称的。这就使盖150与绝缘外壳110的装配有了方向性,方向不对,盖150就盖不上。一段下凹的台阶部155c、155d在从其成形模具(图中未绘出)排出时构成与排出器销钉(图中未示出)接触的面。
在与绝缘外壳110的接触部收容室连通的配对触头(未示出)的插入开口132处,单一的叶片136形成在靠近锥面134端部的内壁上。此叶片部136的自由端非常接近区分接触部收容室126的内壁127(参看图8(B))。这样一来,插入开口132实质上被叶片部136封闭,防止从下方来的焊剂飞沫侵入。而且由于叶片部136是较长的悬臂梁、有较大的挠性,因此配对触头或电线的插入阻力小。具有积留沿触头160、162、164的齿叉部168、170、172上升的焊剂(未绘出)作用的、绝缘外壳110内的空洞128、130形成相同形状。如下所述,这一点与触头160、162、164在连结体状态上形状相同、在绝缘外壳110内形状也相同这一情况相对应。
图11是表示图8的电连接器所用的触头的连结体的透视图。触头160、162、164是通过将铜合金等金属板进行冲压、弯曲加工形成。对已将载体184和连结部(中间载体)186连结起来的连结体188的状态来说,彼此的形状相同。通过在向绝缘外壳110插入前或插入后分别按不同的长度将其切断,从而得到三种触头160、162、164。
下面说明图8中的电连接器的装配工序。首先将金属板进行冲压、弯曲加工,形成图11所示的连结体188。再在虚线183位置处切断,从连结体188中去掉载体184。接着再将已除去载体184的连结体188暂时由上方插入绝缘外壳110内。使齿叉部168、170、172从绝缘外壳110的底面120突出出来,在这种状态下保持齿叉部168、170、172,同时在虚线185(图11)位置处切断去掉连结部186使各触头160、162、164彼此独立。下一步将各触头160、162、164再次插入,通过使这些突部178与绝缘外壳110的内壁配合,将触头160、162、164固定在绝缘外壳110内。再有,也可以对突部178或其附近进行轧纹整理使外观的板厚增大、使其沿外壳110内的板厚方向压入。接着沿虚线187、189(图11)切断形成具有最后长度的齿叉部170、172的触头162、164。这时三种触头160、162、164大体在绝缘外壳110底面120的中央排成一排。再根据绝缘外壳110的底面120的曲面146与锥面148的弯曲形状、并借助图中未绘出的夹具,将触头164的齿叉部172弯曲加工成图10所示的形状。然后将载带100(参看图7)贴到长齿叉部168的端部。再有,也可以在支撑着触头160、162、164的一部分的状态下切断除去载体184和连结部186,同时,将触头162、164的齿叉部170、172切断成最后的长度后,可以插入绝缘外壳10内。这时,只用一步切断工序就行了,节省了工序步骤。在本实施例中不但由于在装配过程中适当切断相同形状的触头形成三种长度的触头因而使部件管理变得容易,还由于只用一种触头模具就够了,因而能使制造成本降低。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最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实质精神的范围内可以根据需要做种种变形、变更。例如,触头的个数也可以是七个或九个以外的其它数目。而且触头也可以只通过冲压加工形成。其接触部也可以是音叉等其它形状的插座型接触部或插头型接触部。
按照权利要求1所涉及的载带型电连接器,能达到载带型电连接器小型化、高密度化,同时构成电连接器的部件最少,能降低制造成本。
而且在适用于所谓下引线型连接器的场合,在装载连接器的基板中,配对触头用的穿透孔和齿叉部用的穿透孔之间能形成足够的间隔。因而在基板上加工穿透孔时,能抑制裂缝的产生。
按照权利要求2所涉及的载带型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用以形成三种触头所需的模具数最少,在包括模具的部件管理上是令人满意的,同时还能降低电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载带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配备有多个触头和外壳,该触头有与其配对触头和导线接触的接触部以及插通基板的穿透孔的齿叉部,该外壳收容该多个触头,上述触头的一部分齿叉部大体沿上述外壳底面的中心线排成一排,同时上述触头的其余的齿叉部在上述底面上离开上述中心线排成一排,为了便于被保持在载带上,上述触头的一部分齿叉部中的至少二条齿叉部比其它齿叉部更长地突出出来。
2.一种载带型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序在相同形状的多个触头排成一排的状态下形成与载体连结的连结体;从上述触头上取下上述载体;将上述触头插入外壳并使其从该外壳底面突出出来;有选择地切断上述触头使之形成三种长度的触头;上述三种触头中,为了将中等长度触头的齿叉部排列在与其余触头的齿叉部的行列不同的位置上而将其弯曲;将载带附加到三种触头中最长触头的齿叉部上。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载带型电连接器,它能达到小型化和高密度化,同时构成的部件最小。触头的齿叉部68、70、72成两排排列在载带型电连接器1的外壳10的底面20上。其中齿叉部68、70大体沿中心线排列,齿叉部72排列在离开中心线的位置上。齿叉部68兼做被保持在载带上的连接柱且比另外的齿叉部70、72长。
文档编号H05K13/02GK1108437SQ9411342
公开日1995年9月13日 申请日期1994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1993年12月29日
发明者谷川淳一 申请人:惠特克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