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分区加热的床垫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8111069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分区加热的床垫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包括床垫本体,床垫本体分为左右2个区域,第一个区域内放置有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区域内放置有碳纤维发热线RT2,控制电路部分包括MOS管T1和MOS管T2和档位电源组件,MOS管T1的G端和MOS管T2的G端都连接到档位电源组件,MOS管T1的D端连接到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的输出端上,MOS管T2的D端都连接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输出端上,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的输入端和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输入端均连接有直流电源VCC,MOS管T1的G端还连接有接地电阻R3,MOS管T2的G端还连接有接地电阻R4,接地电阻R3和接地电阻R4均接地。
【专利说明】一种安全分区加热的床垫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居设备,具体是一种安全分区加热的床垫。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床垫,主要由床垫本体,以及设置在床垫本体上表面的发热装置,以及与发热装置连接的电源控制装置构成;所述发热装置主要由碳纤维发热体、以及分别设置在碳纤维发热体两侧的上夹层和下夹层构成;所述上夹层和下夹层均与床垫本体连接、并沿床垫本体上表面平铺设置,且与床垫本体合为一体。这种床垫具备发热面积大,升温快速,结构简单,安全系数高,成本低的特点。
[0003]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人体差异性比较明显,双人床中,2个人中,有人怕冷、有人怕热,而上述加热功能的床垫不能实现分区加热的目的,同时不具备调控温度的能力,只能由电源控制开启加热和关闭加热,这样,当一个人需要加热,而另外一个人不需要加热时,无法实现分区加热的目的,另外,由于现有的技术中存在温度调控,而现有的温度调控,只能调控输入电源的电压,从而达到调节温度的目的,这种调控存在高温挡、低温挡和中温挡,这种温度调节的实现手段是采用改变输入供电电压的目的实现。而这种技术手段不断的对供电电源进行调节,在调节次数过多时,会对供电电源开关造成损伤,使用不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分区加热的床垫,解决分区加热的问题和达到从非供电电压端调整温度的目的。
[0005]—种安全分区加热的床垫,包括床垫本体,床垫本体上表面按照双人安睡位置分为左右2个区域,第一个区域内放置有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区域内放置有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还包括控制电路部分,控制电路部分包括MOS管Tl和MOS管T2和内部包含多个直流电源的档位电源组件,MOS管Tl的G端和MOS管T2的G端都连接到档位电源组件内的任意直流电源上,MOS管Tl的S端和MOS管T2的S端都连接到地线,MOS管Tl的D端连接到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的输出端上,MOS管T2的D端都连接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输出端上,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的输入端和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输入端均连接有直流电源V C C,M0S管Tl的G端还连接有接地电阻R 3,MOS管T 2的G端还连接有接地电阻R 4,接地电阻R 3和接地电阻R 4均接地。
[0006]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的工作原理为:
[0007]床垫本体上表面按照双人安睡位置分为左右2个区域,第一个区域内放置有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区域内放置有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2个碳纤维发热线分区后独立控制加热,这样即可实现分区加热的目的。
[0008]非供电电压端调整温度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工作状态:
[0009]采用直流电源V C C直接与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的输入端和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输入端连接,为两个碳纤维发热线供电,直流电源V C C位置不设置调节温度的开关。而本实用新型的调温装置为MOS管Tl、MOS管T2和档位电源组件,其控制过程为:开启时,碳纤维发热线发热,此时MOS管Tl的G端和MOS管T2的G端都连接到档位电源组件内的Kl直流电源上,Kl直流电源为MOS管Tl和MOS管T2的导通直流电源,此时,MOS管Tl和MOS管T2形成导通,此时直流电源V C C的电流分别经过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后,在分别进入MOS管Tl和MOS管T2,最后进入地线,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关闭时,碳纤维发热线不发热,此时MOS管Tl的G端和MOS管T2的G端都连接到档位电源组件内的KO直流电源上,KO直流电源为MOS管Tl和MOS管T2的截止直流电源,此时,MOS管Tl和MOS管T2处于截止状态,此时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处于等电位状态,此时的MOS管Tl和MOS管T2相当于开关。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满功率工作时,碳纤维发热线发热,此时MOS管Tl的G端和MOS管T2的G端都连接到档位电源组件内的K饱和直流电源上,K饱和直流电源为MOS管Tl和MOS管T2的饱和直流电源,此时,MOS管Tl和MOS管T2形成导通,此时直流电源V C C的电流分别经过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后,在分别进入MOS管Tl和MOS管T2,最后进入地线,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MOS管Tl和MOS管T2的内阻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此时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功率只考虑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阻值,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满功率工作,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各自的功率为:W RTl=Ucc* Ucc/RTl, W RT2=Ucc* Ucc/RT2, RTl为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的阻值,RT2。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阻值。
[0010]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非满功率工作时,碳纤维发热线发热,此时MOS管Tl的G端和MOS管T2的G端都连接到档位电源组件内的K不饱和直流电源上,K不饱和直流电源为MOS管Tl和MOS管T2的不饱和直流电源,此时,MOS管Tl和MOS管T2导通后处于不饱和状态,此时直流电源V C C的电流分别经过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后,在分别进入MOS管Tl和MOS管T2,最后进入地线,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MOS管Tl和MOS管T2的内阻较大,此时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功率处于满功率状态以下,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 RT2 各自的功率为:W RTl=Ucc* Ucc/ (RT1+R MOS 管 T1),W RT2=Ucc* Ucc/ (RT2+RMOS管T2),RT1为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的阻值,RT2。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阻值,R MOS管Tl为MOS管Tl的阻值,R MOS管T2为MOS管T2的阻值。设置档位电源组件内存在K不饱和直流电源为多个K不饱和直流电源,这样就可以实现不同功率大小的加热方式。
[0011]为了电路安全,MOS管Tl的G端与档位电源组件之间串联有分压电阻R I,M0S管T2的G端与档位电源组件之间串联有分压电阻R 2。
[0012]为了电路安全,所述直流电源VC C为+ 2 4 V的直流电源。
[0013]档位电源组件为多个独立的直流电源构成,档位电源组件包含多个电压值大于OV数值和等于O V数值的直流电源。
[0014]为了电路安全,档位电源组件包括O V的电压源和I V的电压源和2 V的电压源和3 V的电压源和4 V的电压源和5V的电压源。
[0015]为了电路安全,还可以通过调节分压电阻R 2、分压电阻R 1、接地电阻R 4、接地电阻R 3来调节功率,分压电阻R 2、分压电阻R 1、接地电阻R 4、接地电阻R 3都为定额电阻或可调电阻。分压电阻R 2、分压电阻R I电阻发生变化后,MOS管Tl和MOS管T2的G端输入电压发生变化,例如,分压电阻R 2、分压电阻R I电阻远离G端电压不变,此时调节分压电阻R 2、分压电阻R I电阻的阻值,则G端输入电压发生变化,之后的工作过程与上述工作原理一致,也可以实现调节电压而达到调节功率的目的。
[0016]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全系数高,成本低,可以实现调温和分区的目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原理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参数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20]实施例1:
[0021]如图1和图2所示。
[0022]一种安全分区加热的床垫,包括床垫本体,床垫本体上表面按照双人安睡位置分为左右2个区域,第一个区域内放置有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区域内放置有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还包括控制电路部分,控制电路部分包括MOS管Tl和MOS管T2和内部包含多个直流电源的档位电源组件,MOS管Tl的G端和MOS管T2的G端都连接到档位电源组件内的任意直流电源上,MOS管Tl的S端和MOS管T2的S端都连接到地线,MOS管Tl的D端连接到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的输出端上,MOS管T2的D端都连接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输出端上,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的输入端和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输入端均连接有直流电源V C C,M0S管Tl的G端还连接有接地电阻R 3,MOS管T 2的G端还连接有接地电阻R 4,接地电阻R 3和接地电阻R 4均接地。
[0023]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的工作原理为:
[0024]床垫本体上表面按照双人安睡位置分为左右2个区域,第一个区域内放置有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区域内放置有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2个碳纤维发热线分区后独立控制加热,这样即可实现分区加热的目的。
[0025]非供电电压端调整温度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工作状态:
[0026]采用直流电源V C C直接与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的输入端和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输入端连接,为两个碳纤维发热线供电,直流电源V C C位置不设置调节温度的开关。而本实用新型的调温装置为MOS管T1、M0S管T2和档位电源组件。
[0027]其控制过程为:开启时,碳纤维发热线发热,此时MOS管Tl的G端和MOS管T2的G端都连接到档位电源组件内的Kl直流电源上,Kl直流电源为高于或等于MOS管Tl和MOS管T2的导通直流电源电压的电源,此时,MOS管Tl和MOS管T2形成饱和导通或非饱和导通,此时直流电源V C C的电流分别经过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后,再分别进入MOS管Tl和MOS管T2,最后进入地线,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如图2,例如,Kl直流电源为5V的直流电压VCC3,此时探针2的电压为4.17V,即,G端的输入电压为4.17V,此时4.17V处于MOS管T1、M0S管T2的导通电压区域,此时MOS管T2导通,探针5的电压为17.9V,小于24V的直流电压VCC,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发热,4.17V电压并非MOS管T2和MOS管Tl的导通临界电压。
[0028]关闭时,碳纤维发热线不发热,此时MOS管Tl的G端和MOS管T2的G端都连接到档位电源组件内的KO直流电源上,KO直流电源为MOS管Tl和MOS管T2的截止直流电源,此时,MOS管Tl和MOS管T2处于截止状态,此时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处于等电位状态,此时的MOS管Tl和MOS管T2相当于开关。如图2,例如,KO直流电源为3V的直流电压VCC2,此时探针3的电压为2.5V,S卩,G端的输入电压为2.5V,此时2.5V处于MOS管Tl、MOS管T2的截止电压区域,此时MOS管Tl不导通,探针6的电压为24V,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电压相等,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不发热。
[0029]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满功率工作时,碳纤维发热线发热,此时MOS管Tl的G端和MOS管T2的G端都连接到档位电源组件内的K饱和直流电源上,K饱和直流电源为MOS管Tl和MOS管T2的饱和直流电源,此时,MOS管Tl和MOS管T2形成饱和导通,此时直流电源V C C的电流分别经过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后,在分别进入MOS管Tl和MOS管T2,最后进入地线,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MOS管Tl和MOS管T2的内阻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此时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功率只考虑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阻值,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满功率工作,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各自的功率为:W RTl=Ucc* Ucc/RTl, W RT2=Ucc* Ucc/RT2, RTl为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的阻值,RT2。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阻值。如图2,例如,K饱和直流电源为大于或等于MOS管Tl和MOS管T2的饱和直流电压,在本实施例中,经过测试MOS管Tl和MOS管T2饱和时,S端的电压始终为1.6V,即K饱和直流电源处于6V或6V以上,此时探针5的电压为1.6V,而此时K饱和直流电源输出6V以上的任意电压,探针5都为1.6V,此时处于饱和加热状态。
[0030]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非满功率工作时,碳纤维发热线发热,此时MOS管Tl的G端和MOS管T2的G端都连接到档位电源组件内的K不饱和直流电源上,K不饱和直流电源为MOS管Tl和MOS管T2的不饱和直流电源,此时,MOS管Tl和MOS管T2导通后处于不饱和状态,此时直流电源V C C的电流分别经过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后,再分别进入MOS管Tl和MOS管T2,最后进入地线,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MOS管Tl和MOS管T2的内阻较大,此时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功率处于满功率状态以下,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 RT2 各自的功率为:W RTl=Ucc* Ucc/ (RT1+R MOS 管 T1),W RT2=Ucc* Ucc/ (RT2+RMOS管T2),RT1为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的阻值,RT2。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阻值,R MOS管Tl为MOS管Tl的阻值,R MOS管T2为MOS管T2的阻值。设置档位电源组件内存在K不饱和直流电源为多个K不饱和直流电源,这样就可以实现不同功率大小的加热方式。如图2,例如,K不饱和直流电源为5V的直流电压VCC3,此时探针2的电压为4.17V,即,G端的输入电压为4.17V,此时4.17V处于MOS管T1、M0S管T2的导通电压区域,此时MOS管T2导通,探针5的电压为17.9V,小于24V的直流电压VCC,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发热,
4.17V电压并非MOS管T2和MOS管Tl的导通临界电压;又例如,例如,K不饱和直流电源为4.6V的直流电压VCC3,4.6V处于MOS管T1、M0S管T2的导通电压区域,此时MOS管T2导通,探针5的电压为23.6V,小于24V的直流电压VCC,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发热;又例如,K不饱和直流电源为4.7V的直流电压VCC3,4.7V处于MOS管T1、M0S管Τ2的导通电压区域,此时MOS管Τ2导通,探针5的电压为22.8V,小于24V的直流电压VCC,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发热;又例如,K不饱和直流电源为4.8V的直流电压VCC3,4.8V处于MOS管T1、M0S管Τ2的导通电压区域,此时MOS管Τ2导通,探针5的电压为21V,小于24V的直流电压VCC,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发热;又例如,K不饱和直流电源为5.5V的直流电压VCC3,5.5V处于MOS管Tl、MOS管T2的导通电压区域,此时MOS管T2导通,探针5的电压为2.26V,小于24V的直流电压VCC,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发热。
[0031]为了电路安全,MOS管Tl的G端与档位电源组件之间串联有分压电阻R I,M0S管T2的G端与档位电源组件之间串联有分压电阻R 2。
[0032]为了电路安全,所述直流电源V C C为+ 2 4 V的直流电源。
[0033]档位电源组件为多个独立的直流电源构成,档位电源组件包含多个电压值大于OV数值和等于O V数值的直流电源。
[0034]为了电路安全,档位电源组件包括O V的电压源和I V的电压源和2 V的电压源和3 V的电压源和4 V的电压源和5V的电压源。
[0035]为了电路安全,还可以通过调节分压电阻R 2、分压电阻R 1、接地电阻R 4、接地电阻R 3来调节功率,分压电阻R 2、分压电阻R 1、接地电阻R 4、接地电阻R 3都为定额电阻或可调电阻。分压电阻R 2、分压电阻R I电阻发生变化后,MOS管Tl和MOS管T2的G端输入电压发生变化,例如,分压电阻R 2、分压电阻R I电阻远离G端电压不变,此时调节分压电阻R 2、分压电阻R I电阻的阻值,则G端输入电压发生变化,之后的工作过程与上述工作原理一致,也可以实现调节电压而达到调节功率的目的。
[0036]本实施例中的电压参数,电阻参数如图,上参数仅仅是一种实施方式,而上述参数都是可以变化调整的。
[0037]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全系数高,成本低,可以实现调温和分区的目的。总的来说,本实施例,可以实现满功率加热,也可以实现非满功率加热,加热方式由非供电电源区域控制。
[0038]如上所述,则能很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
【权利要求】
1.一种安全分区加热的床垫,其特征在于:包括床垫本体,床垫本体上表面按照双人安睡位置分为左右2个区域,第一个区域内放置有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1,第二个区域内放置有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还包括控制电路部分,控制电路部分包括MOS管Tl和MOS管T2和内部包含多个直流电源的档位电源组件,MOS管Tl的G端和MOS管T2的G端都连接到档位电源组件内的任意直流电源上,MOS管Tl的S端和MOS管T2的S端都连接到地线,MOS管Tl的D端连接到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的输出端上,MOS管T2的D端都连接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输出端上,第一个碳纤维发热线RTl的输入端和第二个碳纤维发热线RT2的输入端均连接有直流电源V C C,MOS管Tl的G端还连接有接地电阻R 3,MOS管T 2的G端还连接有接地电阻R 4,接地电阻R 3和接地电阻R 4均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分区加热的床垫,其特征在于:M0S管Tl的G端与档位电源组件之间串联有分压电阻R I,M0S管T2的G端与档位电源组件之间串联有分压电阻R 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分区加热的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源VCC为+ 2 4 V的直流电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安全分区加热的床垫,其特征在于:档位电源组件为多个独立的直流电源构成,档位电源组件包含多个电压值大于O V数值和等于O V数值的直流电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安全分区加热的床垫,其特征在于:档位电源组件包括O V的电压源和I V的电压源和2 V的电压源和3 V的电压源和4 V的电压源和5V的电压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安全分区加热的床垫,其特征在于:分压电阻R2、分压电阻R 1、接地电阻R 4、接地电阻R 3都为定额电阻或可调电阻。
【文档编号】H05B1/00GK203969852SQ201420415170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5日
【发明者】曾西, 王刚 申请人:曾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