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8097453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起升钢丝绳和补偿钢丝绳共同缠绕在驱动上,所述补偿钢丝绳在所述驱动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与起升钢丝绳在所述驱动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补偿钢丝绳在所述驱动卷筒的绕向与所述起升钢丝绳在所述驱动卷筒上的绕向相反,通过以上设置,利用了平衡重抵消所述小车吊具的自重,使得小车吊具的自重不再消耗额外的能源,从而降低了岸桥的整体能耗,而且通过补偿钢丝绳与起升钢丝绳共用一个驱动卷筒,省去了专门驱动补偿钢丝绳的驱动卷筒的设置,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绕绳也变得相对简单,容易实现。
【专利说明】
一种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岸桥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属于重物起吊【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在港口集装箱的物流领域中,岸桥系统在集装箱装卸系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进程不断的加快,港口的货运量也在逐年递增,集装箱岸桥系统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如何提高集装箱装卸岸桥的工作效率成为当下急待解决的问题。
[0003]目前,通用的港口集装箱岸桥是通过单个起升小车将集装箱从船上吊运到集卡的上方或者从集卡吊运到船上,这种岸桥的特点是单小车装卸作业,单起升小车的起升机构的动力机构位于岸桥上方的机房中,钢丝绳从机房中的起升机构卷筒出发,绕过一端的张紧滑轮,经过起升小车多组改向滑轮的改向,绕过吊具和岸桥另一端的张紧滑轮,终结于卷筒。在电动机的作用下,卷筒带动钢丝绳,实现吊具的升降。由于吊具本身为液压伸缩式,其重量较大(约为18.5吨),在集装箱起升时,机房内的起升电动机的功率除提升集装箱外,也需要消耗功率用于吊具的提升,而且在吊具空载的情况下,起升电机仍需要消耗功率用于吊具的升降,因此传统岸桥的电力消耗较大。
[0004]为此,现有技术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3754778公开了一种起重机的配重设备,该起重机的配重设备包括平衡块、倍率滑轮组、导向滑轮组和钢丝绳,平衡块设置在小车的后方,倍率滑轮组布置在大梁上和平衡块上,导向滑轮组布置在小车和吊具机构上,钢丝绳的两端固定在小车的前方或后方,钢丝绳绕过小车和吊具机构上的导向滑轮组、大梁和平衡块,平衡块与吊具机构在钢丝绳的牵引下做反向运动,平衡块延支架运动并具有平衡块固定装置。该现有技术利用平衡块可以抵消吊具机构的部分自重,使得吊具机构的自重不再消耗额外的能源,以降低起重机的整体能耗。
[0005]然而,将该现有技术起重机的配重设备应用于岸桥系统时存在以下缺陷:在该现有技术中,由于倍率滑轮组通过钢丝绳绕过小车上设置的滑轮,进而绕到吊具上设置的滑轮,因此,在用于岸桥系统时,需要单独在小车和吊具上专门设置滑轮以及在小车滑轮和吊具滑轮之间专门设置钢丝绳,从而导致岸桥系统结构复杂,增加岸桥系统生产成本;另外,绕在小车和吊具之间专门设置的钢丝绳容易与小车上设置的用于起升或下降的起升钢丝绳产生干涉,增加了钢丝绳布置的难度,从而导致难以实现。


【发明内容】

[0006]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用于岸桥小车的缠绕系统中起升钢丝绳和平衡重分别通过不同的卷筒来驱动,造成有限的设计空间内比较拥挤且容易彼此之间发生干涉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能够解决设计空间拥挤且彼此之间不会相互干涉的用于上下小车的节能缠绕系统。
[0007]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行走的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小车行走的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上小车起升和降落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小车起升和降落的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以及用于补偿下吊具在起升、下降过程中的势能变化的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所述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和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采用同一个第二驱动卷筒,具体地,所述下小车补偿子缠绕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平衡重起升或下降的第二补偿钢丝绳,以及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得下小车起升或下降的第二起升钢丝绳共同缠绕于所述第二驱动卷筒,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与第二起升钢丝绳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在第二驱动卷筒上的绕向与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上的绕向相反。
[0008]所述平衡重通过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作用于所述第二驱动卷筒上的转矩与下吊具通过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作用于第二驱动卷筒上的转矩相等。
[0009]所述第二驱动卷筒上设有用于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缠绕的第一卷筒绳槽和用于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缠绕的第二卷筒绳槽,所述第一卷筒绳槽与所述第二卷筒绳槽沿所述第二驱动卷筒轴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卷筒绳槽布置于所述第二卷筒绳槽的外侧。
[0010]所述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第二驱动卷筒与平衡重之间的若干个并排布置的倍率滑轮组,每一所述倍率滑轮组包括固定在所述平衡重上的下滑轮和固定设置的上滑轮,以及缠绕在所述下滑轮和所述上滑轮之间的钢丝绳;每一所述倍率滑轮组的所述上滑轮对应连接一根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
[0011]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还包括用于水平支撑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的若干第二托辊,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通过至少一组第二改向滑轮组连接在下小车上,所述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驱动卷筒,缠绕在第一驱动卷筒上的至少一条第一起升钢丝绳,用于水平支撑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的若干第一托辊,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通过至少一组第一改向滑轮组连接在上小车上,若干第一托辊通过第一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内侧,若干第二托辊通过第二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外侧,且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与第一起升钢丝绳的水平部分均设置在第二起升钢丝绳的水平部分围成的水平空间的内侦U。
[0012]第二改向滑轮组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靠近所述第二驱动卷筒设置,用于改变第二起升钢丝绳从所述第二驱动卷筒的伸出端的水平走向,使得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向着所述下小车的方向水平延伸。
[0013]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组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之间的第二过渡滑轮组,所述第二过渡滑轮组将来自于第二驱动卷筒的第二起升钢丝绳的伸出端牵引向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
[0014]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小车和下吊具上的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用于改变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的来自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的伸出端的走向,使其延伸至所述下吊具上。
[0015]所述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包括设置在下小车顶部的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第四水平滑轮和第五垂直滑轮,设置在所述下小车上的第六滑轮,设置在所述下吊具上部的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第七滑轮,设置在下吊具上部的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第八滑轮,设置在所述下吊具底部的第九滑轮,以及第十二滑轮和第十三滑轮,所述第五垂直滑轮与所述第四水平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七滑轮与所述第八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下吊具的内部,所述第十二滑轮与所述第十三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六滑轮,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的来自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的伸出端,先从下方绕过第五垂直滑轮,第二起升钢丝绳竖直向上改向180°,再绕过所述第四水平滑轮,第二起升钢丝绳水平改向180°,然后依次从上部绕过第六滑轮,从下部绕过第七滑轮,再从上部绕过第八滑轮,竖直向下改向后接着从下部绕过第九滑轮,然后从另一个第八滑轮的上部绕到另一个第七滑轮的下部,竖直向上改向后接着从上部绕过第六滑轮,然后绕过第十二滑轮,横向改向180度,最后从上部绕过第十三滑轮,竖向改向180度,最后绕出到所述下吊具上。
[0016]所述第七滑轮和第八滑轮沿着所述下小车的底部径向排布。
[0017]所述第四水平滑轮、第五垂直滑轮、第七滑轮以及第八滑轮均设置在所述下小车的刚性支架上,所述上小车以及处于收起状态的上吊具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位于所述刚性支架的内部,且与所述刚性支架的侧壁不重合。
[0018]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水平布置并同步驱动的下小车第一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第二起升缠绕子系统,下小车第一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第二起升缠绕子系统对称设置在所述下小车的两侧。
[0019]所述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包括驱动卷筒,沿着第一方向缠绕在所述驱动卷筒上的第一牵引钢丝绳组,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缠绕在所述驱动卷筒上的第二牵引钢丝绳组,所述第一牵引钢丝绳组分别经过位于下小车刚性支架上端的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以及靠近刚性支架下端的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绕设在下小车的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二牵引钢丝绳组分别经过下小车刚性支架上端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以及靠近刚性支架下端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绕设在下小车的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一牵引钢丝绳组、所述第二牵引钢丝绳组与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在所述下小车上的缠绕均不相互干涉。
[0020]还包括用以防止所述下小车发生左右偏移的第一防偏结构;所述第一防偏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行走机构的钢轮外侧的第一水平导向轮,以及设于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轮外侧的第二水平导向轮;当所述下小车向左偏移时,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一导轨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一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左偏移;当所述下小车向右偏移时,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二导轨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右偏移。
[0021]一种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行走的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小车行走的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上吊具起升和降落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吊具起升和降落的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以及用于补偿上吊具在起升、下降过程中的势能变化的上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所述上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和所述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采用同一个第一驱动卷筒,具体地,所述上小车补偿子缠绕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平衡重起升或下降的第一补偿钢丝绳,以及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得上小车起升或下降的第一起升钢丝绳共同缠绕于所述第一驱动卷筒,所述第一补偿钢丝绳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与第一起升钢丝绳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第一补偿钢丝绳在第一驱动卷筒上的绕向与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上的绕向相反。
[0022]还包括用以防止所述上小车发生左右偏移的第二防偏结构;所述第二防偏结构包括设于所述上小车的第三行走机构的钢轮远离所述第三导轨一侧的第三水平导向轮,以及设于所述上小车的第四行走机构的钢轮远离所述第四导轨一侧的第四水平导向轮;当所述上小车向左偏移时,所述第四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四导轨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四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左偏移;当所述上小车向右偏移时,所述第三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三导轨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三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右偏移。
[0023]一种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行走的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小车行走的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上吊具起升和降落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吊具起升和降落的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用于补偿上吊具在起升、下降过程中的势能变化的上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用于补偿下吊具在起升、下降过程中的势能变化的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和所述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采用同一个第一驱动卷筒,具体地,所述上小车补偿子缠绕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平衡重起升或下降的第一补偿钢丝绳,以及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得上小车起升或下降的第一起升钢丝绳共同缠绕于所述第一驱动卷筒,所述第一补偿钢丝绳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与第一起升钢丝绳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第一补偿钢丝绳在第一驱动卷筒上的绕向与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上的绕向相反;所述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和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采用同一个第二驱动卷筒,具体地,所述下小车补偿子缠绕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平衡重起升或下降的第二补偿钢丝绳,以及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得下小车起升或下降的第二起升钢丝绳共同缠绕于所述第二驱动卷筒,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与第二起升钢丝绳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在第二驱动卷筒上的绕向与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上的绕向相反。
[0024]本发明提供一种上下小车缠绕系统,包括用于驱动下小车牵引的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上小车吊具的起升和下落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以及用于驱动下小车吊具的起升和降落的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所述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驱动卷筒,缠绕在第一驱动卷筒上的至少一条第一起升钢丝绳,用于水平托起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的若干第一托辊,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通过至少一组第一改向滑轮组连接在上小车上,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驱动卷筒,缠绕在第二驱动卷筒上的至少一条第二起升钢丝绳,用于水平托起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的若干第二托辊,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通过至少一组第二改向滑轮组连接在下小车上,若干第一托辊通过第一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内侧,若干第二托辊通过第二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外侧,且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与第一起升钢丝绳的水平部分均设置在第二起升钢丝绳的水平部分围成的水平空间的内侧。
[0025]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靠近所述第一驱动卷筒设置,用于改变第一起升钢丝绳从所述第一驱动卷筒的伸出端的水平走向,使得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向着所述上小车的方向水平延伸。
[0026]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与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之间的第一过渡滑轮组,所述第一过渡滑轮组将来自于第一驱动卷筒的第一起升钢丝绳的伸出端牵引向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
[0027]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小车和上吊具上的第一垂直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一垂直改向滑轮组用于改变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的来自于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的伸出端的走向,使其延伸至所述上吊具上。
[0028]所述第一垂直改向滑轮组包括设置在上小车上的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第一水平滑轮和第二垂直滑轮,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吊具上的第三滑轮组,所述第二垂直滑轮与所述第一水平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的来自于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的伸出端,先从下方绕过第二垂直滑轮,第一起升钢丝绳竖向改向180°,再绕过所述第一水平滑轮,第一起升钢丝绳横向改向180°,然后从所述上小车的底部经过所述第三滑轮组最终设置在上吊具上。
[0029]所述第三滑轮组包括位于所述上吊具上部的第十四滑轮,位于上吊具下部的第十五滑轮,以及第十滑轮和第十一滑轮,所述第十滑轮与所述第十一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十四滑轮,来自于第一水平滑轮的第一起升钢丝绳的伸出端先从上部绕过第十四滑轮,再从第十五滑轮的下部绕回第十四滑轮上,接着从下方绕过第十滑轮,第一起升钢丝绳竖向向上改向180°,再绕过所述第十一滑轮,第一起升钢丝绳横向改向180°,最终设置在上吊具的底部上。
[0030]第二改向滑轮组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靠近所述第二驱动卷筒设置,用于改变第二起升钢丝绳从所述第二驱动卷筒的伸出端的水平走向,使得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向着所述下小车的方向水平延伸。
[0031]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组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之间的第二过渡滑轮组,所述第二过渡滑轮组将来自于第二驱动卷筒的第二起升钢丝绳的伸出端牵引向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
[0032]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小车和下吊具上的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用于改变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的来自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的伸出端的走向,使其延伸至所述下吊具上。
[0033]所述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包括设置在下小车顶部的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第四水平滑轮和第五垂直滑轮,设置在所述下小车上的第六滑轮,设置在所述下吊具上部的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第七滑轮,设置在下吊具上部的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第八滑轮,设置在所述下吊具底部的第九滑轮,以及第十二滑轮和第十三滑轮,所述第五垂直滑轮与所述第四水平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七滑轮与所述第八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下吊具的内部,所述第十二滑轮与所述第十三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六滑轮,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的来自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的伸出端,先从下方绕过第五垂直滑轮,第二起升钢丝绳竖直向上改向180°,再绕过所述第四水平滑轮,第二起升钢丝绳水平改向180°,然后依次从上部绕过第六滑轮,从下部绕过第七滑轮,再从上部绕过第八滑轮,竖直向下改向后接着从下部绕过第九滑轮,然后从另一个第八滑轮的上部绕到另一个第七滑轮的下部,竖直向上改向后接着从上部绕过第六滑轮,然后绕过第十二滑轮,横向改向180度,最后从上部绕过第十三滑轮,竖向改向180度,最后绕出到所述下吊具上。
[0034]所述第七滑轮和第八滑轮沿着所述下小车的底部径向排布。
[0035]所述第四水平滑轮、第五垂直滑轮、第七滑轮以及第八滑轮均设置在所述下小车的刚性支架上,所述上小车以及处于收起状态的上吊具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位于所述刚性支架的内部,且与所述刚性支架的侧壁不重合。
[0036]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水平布置并同步驱动的下小车第一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第二起升缠绕子系统,下小车第一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第二起升缠绕子系统对称设置在所述下小车的两侧。
[0037]所述下小车第一起升缠绕子系统和所述下小车第二起升缠绕子系统的未缠绕在第二驱动卷筒上的第二起升钢丝绳的位于岸桥大臂端部的水平部分通过绳夹连接。
[0038]所述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包括驱动卷筒,沿着第一方向缠绕在所述驱动卷筒上的第一牵引钢丝绳组,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缠绕在所述驱动卷筒上的第二牵引钢丝绳组,所述第一牵引钢丝绳组分别经过位于下小车刚性支架上端的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以及靠近刚性支架下端的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绕设在下小车的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二牵引钢丝绳组分别经过下小车刚性支架上端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以及靠近刚性支架下端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绕设在下小车的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一牵引钢丝绳组、所述第二牵引钢丝绳组与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在所述下小车上的缠绕均不相互干涉。
[0039]所述第一托架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大梁结构的第一大梁和第二大梁之间的中间部,连接在所述中间部下方的η型支架,所述η型支架两端具有第一 “L”型钩部和第二“L”型钩部,所述第一“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和所述第二“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分别支撑所述第一托辊的不同单元,第一托辊能够绕着第一 “L”型钩部和第二 “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转动,所述第一 “L”型钩部和第二 “L”型钩部以第一大梁和第二大梁构成的大臂的竖直中心线对称布置。
[0040]所述第二托架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大梁结构的第一大梁和第二大梁底部外侧的第三“L”型钩部和第四“L”型钩部,所述第三“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和所述第四“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分别支撑所述第二托辊的不同单元,所述第二托辊能够绕着第三“L”型钩部和第四“L”型钩部的水平沟边转动,第三“L”型钩部和第四“L”型钩部以第一大梁和第二大梁构成的大臂的竖直中心线对称布置。
[0041]本发明提供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起升钢丝绳和补偿钢丝绳共同缠绕在驱动卷筒上,所述补偿钢丝绳在所述驱动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与起升钢丝绳在所述驱动卷筒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补偿钢丝绳在所述驱动卷筒的绕向与所述起升钢丝绳在所述驱动卷筒上的绕向相反,通过以上设置,利用了平衡重抵消所述小车吊具的自重,使得小车吊具的自重不再消耗额外的能源,从而降低了岸桥的整体能耗,而且通过补偿钢丝绳与起升钢丝绳共用一个驱动卷筒,省去了专门驱动补偿钢丝绳的驱动卷筒的设置,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绕绳也变得相对简单,容易实现。
[0042]2.本发明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若干第一托辊通过第一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内侧,若干第二托辊通过第二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外侧,从而使得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分别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内外两侧,在进行起升和下降时,分别在大梁的内侧和外侧进行起升,不会产生相互干涉,并且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与第一起升钢丝绳的水平部分均设置在第二起升钢丝绳的水平部分围成的水平空间的内侧,这样布置不但使得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不会相互干涉,并且在空间上更加紧凑,使得在有限的空间内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设置的更加合理。
[0043]3.本发明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通过第一水平改向滑轮改变第一起升钢丝绳从所述第一驱动卷筒的伸出端的水平走向,使得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向着所述上小车的方向水平延伸,不但便于第一起升钢丝绳向着上小车的方向缠绕,而且还能够降低起升缠绕系统的水平延伸长度,使得整个系统在水平方向上更加紧凑。
[0044]4.本发明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与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之间的第一过渡滑轮组,通过设置第一过渡滑轮组,将来自于第一驱动卷筒的第一起升钢丝绳的伸出端牵引向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从而使得从第一改向滑轮组伸出的第一起升钢丝绳能够降低高度后再向着水平方向延伸,从而使得整个系统在高度方向上更加紧凑。
[0045]5.本发明提供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小车和上吊具上的第一垂直改向滑轮组,从而改变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的来自于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的伸出端的走向,使其延伸至所述上吊具上,便于对于上吊具的起升控制。
[0046]6.本发明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通过第二水平改向滑轮改变第二起升钢丝绳从所述第二驱动卷筒的伸出端的水平走向,使得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向着所述下小车的方向水平延伸,不但便于第二起升钢丝绳向着下小车的方向缠绕,而且还能够降低起升缠绕系统的水平延伸长度,使得整个系统在水平方向上更加紧凑。
[0047]7.本发明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组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之间的第二过渡滑轮组,通过设置第二过渡滑轮组,将来自于第二驱动卷筒的第二起升钢丝绳的伸出端牵引向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从而使得从第二改向滑轮组伸出的第二起升钢丝绳能够降低高度后再向着水平方向延伸,从而使得整个系统在高度方向上更加紧凑。
[0048]8.本发明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小车和下吊具上的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从而改变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的来自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的伸出端的走向,使其延伸至所述下吊具上,便于对于下吊具的起升控制。
[0049]9.本发明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所述第四水平滑轮、第五垂直滑轮、第七滑轮以及第八滑轮均设置在所述下小车的刚性支架上,所述上小车以及上吊具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位于所述刚性支架的内部,且与所述刚性支架的侧壁不重合,通过设置在刚性支架上,使得下小车起升过程中,第二起升钢丝绳不会出现摆动、弹跳等现象,使得下小车能够平稳运行,进行从刚性支架的空腔穿过的上小车和下小车不会在相互穿越的过程中发生干涉。
[0050]10.本发明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水平布置并同步驱动的下小车第一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第二起升缠绕子系统,下小车第一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第二起升缠绕子系统对称设置在所述下小车的两侧,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下小车和下吊具在起升和降落过程中更加平稳。
[0051]11.本发明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还包括用以防止所述下小车发生左右偏移的第一防偏结构;所述第一防偏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行走机构的钢轮外侧的第一水平导向轮,以及设于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轮外侧的第二水平导向轮;当所述下小车向左偏移时,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一导轨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一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左偏移;当所述下小车向右偏移时,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二导轨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右偏移;即在本发明中,在所述下小车的正常运行过程中,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和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与相应的导轨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当所述下小车向左发生偏移时,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与所述第一导轨之间的间隙消失,且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压在所述第一导轨的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下小车的所述第一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左发生偏移,进而防止所述下小车整体发生偏移;当所述下小车向右发生偏移时,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与所述第二导轨之间的间隙消失,且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压在所述第二导轨的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下小车的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右发生偏移,进而防止所述下小车整体发生偏移;同时,该种设置还可以避免所述下小车运行过程因所述刚性车架发生偏斜导致行走机构的钢轮啃轨的现象,且还能够防止所述下小车发生倾覆。
[0052]12.本发明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还包括用以防止所述上小车发生左右偏移的第二防偏结构;所述第二防偏结构包括设于所述上小车的第三行走机构的钢轮远离所述第三导轨一侧的第三水平导向轮,以及设于所述上小车的第四行走机构的钢轮远离所述第四导轨一侧的第四水平导向轮;当所述上小车向左偏移时,所述第四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四导轨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四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左偏移;当所述上小车向右偏移时,所述第三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三导轨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三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右偏移;即在本发明中,在所述上小车的正常运行过程中,所述第三水平导向轮和所述第四水平导向轮与相应的导轨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当所述上小车向左发生偏移时,所述第四水平导向轮与所述第四导轨之间的间隙消失,且所述第四水平导向轮压在所述第四导轨的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上小车的所述第四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左发生偏移,进而防止所述上小车整体发生偏移;当所述上小车向右发生偏移时,所述第三水平导向轮与所述第三导轨之间的间隙消失,且所述第三水平导向轮压在所述第三导轨的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上小车的所述第三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右发生偏移,进而防止所述上小车整体发生偏移;同时,该种设置还可以避免所述上小车运行过程因所述刚性车架发生偏斜导致行走机构的钢轮啃轨的现象,且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所述上小车发生倾覆。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53]为了使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在上小车上的具体缠绕方式;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在下小车上的具体缠绕方式;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大梁结构与下小车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第一托架结构和第二托架结构在大梁上的设置位置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与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配合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4中势能补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5中势能补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6中势能补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平衡重以及补偿缠绕系统与陆侧立柱箱体配合立体结构图;
图14是图13的主视图;
图15是图13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7中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所述的第一防偏结构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所述的第二防偏结构的示意图。
[0054]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kl0_第一驱动卷筒;kll_第一起升钢丝绳;kl2-第一托棍;kl4-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kl5-第一过渡滑轮组;kl61_第一水平滑轮;kl62-第二垂直滑轮;kl63-第十四滑轮;kl64-第十五滑轮;kl65_第i^一滑轮;kl66_第十滑轮;k20_第二驱动卷筒;k21_第二起升钢丝绳;k22_第二托棍;k24_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k25-第二过渡滑轮组;k261-第四水平滑轮;k262-第五垂直滑轮;k263-第七滑轮;k264-第八滑轮;k265_第九滑轮;k266_第十三滑轮;k267_第六滑轮;k268-第十二滑轮;k40-上小车;k60_上吊具;k70_下小车;k80-下吊具;k90_绳夹;k300-驱动卷筒;400k-第一牵引钢丝绳组;k800-第二牵引钢丝绳组;k500-牵引改向滑轮组;k900-第三牵引改向滑轮;kl200-第三牵引钢丝绳组;kl400-第四牵引钢丝绳组;kl600-固定滑轮;sl-第一大梁;s2-第二大梁;s3-第一导轨;s4_第二导轨;s5_第三导轨;s6-第四导轨;s7-刚性支架;s8-中间腔;sl2-第一行走机构;s29-第二行走机构;s31-第一水平导向轮;s32-第二水平导向轮;s33-第三水平导向轮;s34_第四水平导向轮;s35-第三行走机构;s36-第四行走机构;ml-第三“L”型钩部;m2_第四“L”型钩部;nl-第一 “L”型钩部;n2-第二 “L”型钩部;ql-水平部;al_起升卷筒;a3_补偿钢丝绳;a4-补偿缠绕系统;a5_平衡重;a6_小车吊具;a7_起升钢丝绳;a8_第一卷筒绳槽;a9_第二卷筒绳槽;alO_下滑轮;all_上滑轮;al2_钢丝绳;al3_改向滑轮;al4_滑槽;al5_导轨;al6_喷油装置;al7_接油盘;al8_岸桥门腿;al9_第一起升卷筒;a20_第二起升卷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5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0056]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上下小车的缠绕系统,在穿越式双小车与岸桥的配合使用中,可以运用该缠绕系统。具体地,该缠绕系统适于使用在以下的大梁结构中,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大梁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大梁si和第二大梁s2 ;所述第一大梁si和所述第二大梁s2的相对内侧设有第一导轨s3和第二导轨s4,所述第一导轨s3和所述第二导轨s4共同形成支承上小车k40运行的第一导轨结构;所述第一大梁si的外侧和所述第二大梁s2的外侧设有第三导轨s5和第四导轨S6,第三导轨s5和第四导轨S6共同形成支承下小车k70运行的第二导轨结构,其中下小车k70具有刚性支架,也即,下小车k70的位于大梁结构两侧的第一行走结构和第二行走结构通过刚性支架s7连接,使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之间受力平衡,从而防止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行走机构脱出所述第三导轨s5和所述第四导轨s6。
[0057]其中,所述刚性支架s7为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的两个竖直架分别与所述第一行走结构和所述第二行走结构连接,且所述U型结构的中间腔s8用于供所述上小车k40穿过。即所述第一行走结构和所述第二行走结构之间通过所述U型结构实现刚性连接;且所述U型结构具有供所述上小车k40穿过的中间腔s8,因为所述U型结构为刚性结构,这样的话,在运行过程中所述中间腔s8的尺寸大小始终保持不变,从而防止所述U型结构和所述上小车之间发生干涉,保证所述上小车在运行过程中始终能够顺利的穿过所述中间腔s8。
[0058]另外,如图8所示,大梁结构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撑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第一托架结构,以及用于支撑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第二托架结构。具体地,所述第一托架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大梁结构的第一大梁si和第二大梁s2之间的中间部,连接在所述中间部下方的水平部ql,连接于所述水平部ql两端的第一 “L”型钩部nl和第二 “L”型钩部n2,所述第一 “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和所述第二 “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分别支撑所述第一托辊kl2的不同单元,第一托辊kl2能够绕着第一 “L”型钩部nl和第二 “L”型钩部n2的水平钩边转动,所述第一“L”型钩部nl和第二“L”型钩部n2以第一大梁si和第二大梁s2构成的大臂的竖直中心线对称布置。
[0059]所述第二托架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大梁结构的第一大梁si和第二大梁s2外侧的第三“L”型钩部ml和第四“L”型钩部m2,所述第三“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和所述第四“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分别支撑所述第二托辊k22的不同单元,所述第二托辊k22能够绕着第三“L”型钩部ml和第四“L”型钩部m2的水平沟边转动,第三“L”型钩部ml和第四“L”型钩部m2以第一大梁si和第二大梁s2构成的大臂的竖直中心线对称布置。
[0060]如图19所示,还包括用以防止所述下小车发生左右偏移的第一防偏结构;所述第一防偏结构包括设于下小车的第一行走机构sl2的钢轮外侧的第一水平导向轮s31,以及设于下小车的第二行走机构s29的钢轮外侧的第二水平导向轮s32 ;当所述下小车向左偏移时,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s31压于所述第一导轨s3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l2的钢轮向左偏移;当所述下小车向右偏移时,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s32压于所述第二导轨s4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29的钢轮向右偏移。即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下小车的正常运行过程中,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和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与相应的导轨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当所述下小车向左发生偏移时,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与所述第一导轨之间的间隙消失,且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压在所述第一导轨的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下小车的所述第一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左发生偏移,进而防止所述下小车整体发生偏移;当所述下小车向右发生偏移时,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与所述第二导轨之间的间隙消失,且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压在所述第二导轨的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下小车的所述第二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右发生偏移,进而防止所述下小车整体发生偏移;同时,该种设置还可以避免所述下小车运行过程因所述刚性车架发生偏斜导致行走机构的钢轮啃轨的现象,且还能够防止所述下小车发生倾覆。
[0061]如图20所示,还包括用以防止所述上小车k40发生左右偏移的第二防偏结构;所述第二防偏结构包括设于所述上小车的第三行走机构s35的钢轮远离第三导轨s5 —侧的第三水平导向轮s33,以及设于所述上小车的第四行走机构s36的钢轮远离第四导轨s6 —侧的第四水平导向轮s34;当所述上小车向左偏移时,所述第四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四导轨s6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四行走机构s36的钢轮向左偏移;当所述上小车向右偏移时,所述第三水平导向轮压于所述第三导轨s5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三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右偏移。即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上小车的正常运行过程中,所述第三水平导向轮和所述第四水平导向轮与相应的导轨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当所述上小车向左发生偏移时,所述第四水平导向轮与所述第四导轨之间的间隙消失,且所述第四水平导向轮压在所述第四导轨的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上小车的所述第四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左发生偏移,进而防止所述上小车整体发生偏移;当所述上小车向右发生偏移时,所述第三水平导向轮与所述第三导轨之间的间隙消失,且所述第三水平导向轮压在所述第三导轨的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上小车的所述第三行走机构的钢轮向右发生偏移,进而防止所述上小车整体发生偏移;同时,该种设置还可以避免所述上小车运行过程因所述刚性车架发生偏斜导致行走机构的钢轮啃轨的现象,且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所述上小车发生倾覆。
[0062]下面结合附图1-6以及图9对本实施例中上下小车缠绕系统进行具体说明,本实施例的上下小车缠绕系统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牵引的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小车牵引的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上小车起升和降落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以及用于驱动下小车起升和降落的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所述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驱动卷筒klO,缠绕在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至少一条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用于水平支撑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的若干第一托辊kl2,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ll通过至少一组第一改向滑轮组连接在上小车k40上,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驱动卷筒k20,缠绕在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至少一条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用于水平支撑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的若干第二托辊k22,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通过至少一组第二改向滑轮组连接在下小车k70上,若干第一托辊kl2通过第一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内侧,若干第二托辊k22通过第二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外侧,且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与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的水平部分均设置在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的水平部分围成的水平空间的内侧,如图9所示。
[0063]上述缠绕系统,如图9所示,若干第一托辊kl 1通过第一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内侧,若干第二托辊k21通过第二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外侧,从而使得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分别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内外两侧,在进行起升和下降时,分别在大梁的内侧和外侧进行起升,不会产生相互干涉,并且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与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的水平部分均设置在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的水平部分围成的水平空间的内侧,这样布置不但使得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不会相互干涉,并且在空间上更加紧凑,使得在有限的空间内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设置的更加合理,并且,由图中可以看出,上下车缠绕之后,完全位于下小车k70的刚性支架s7的中间腔s8 (也即刚性支架s7的框架形成的内部结构空间)内,从而双车在穿越时不会发生干涉。
[006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中提到的用于驱动上小车行走的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小车行走的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上小车起升和降落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滑轮以及钢丝绳的具体缠绕方式进行分别说明。
[0065]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kl4,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kl4靠近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设置,用于改变第一起升钢丝绳kll从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的伸出端的水平走向,使得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ll向着所述上小车k40的方向水平延伸。
[0066]上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kl4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ll向着所述上小车k40的方向水平延伸,不但便于第一起升钢丝绳kll向着上小车k40的方向缠绕,而且还能够降低起升缠绕系统的水平延伸长度,使得整个系统在水平方向上更加紧凑。
[0067]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与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kl4之间的第一过渡滑轮组kl5,所述第一过渡滑轮组kl5将来自于第一驱动卷筒klO的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的伸出端以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的角度牵引向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kl4,在本实施例中以120度的角度进行牵引,但是还可以采用100度、125度、130度、150度等等。
[0068]上述过渡滑轮组kl5的设置,使得从第一改向滑轮组伸出的第一起升钢丝绳kll能够降低高度后再向着水平方向延伸,从而使得整个系统在高度方向上更加紧凑。
[0069]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小车k40和上吊具k60上的第一垂直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一垂直改向滑轮组用于改变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的来自于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kl4的伸出端的走向,使其延伸至所述上吊具k60上,具体地,所述第一垂直改向滑轮组包括设置在上小车k40上的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第一水平滑轮kl61和第二垂直滑轮kl62,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吊具k60上的第三滑轮组,所述第二垂直滑轮kl62与所述第一水平滑轮kl61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kl4,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的来自于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kl4的伸出端,先从下方绕过第二垂直滑轮kl62,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竖向改向180°,再绕过所述第一水平滑轮kl61,第一起升钢丝绳kll横向改向180°,然后从所述上小车k40的底部经过所述第三滑轮组最终设置在上吊具k60上。所述第三滑轮组包括位于所述上吊具k60上部的第十四滑轮kl63,位于上吊具k60下部的第十五滑轮kl64,以及第十滑轮kl66和第十一滑轮kl65,所述第十滑轮kl66与所述第十一滑轮kl65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十四滑轮kl63,来自于第一水平滑轮kl61的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的伸出端先从上部绕过第十四滑轮kl63,再从第十五滑轮kl64的下部绕回第十四滑轮kl63上,接着从下方绕过第十滑轮kl66,第一起升钢丝绳kll横向改向180°,再绕过所述第第十一滑轮kl65,第一起升钢丝绳竖向改向180°,最终设置在上吊具k60的底部上。
[0070]通过上述各组改向滑轮的设置,不但改变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的水平走向,也改变了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的竖直方向的走向,使其最终不被干涉的缠绕在上小车k40上;并且该种设置方式便于设置多组滑轮。
[0071]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得缠绕更加稳定,上述第三滑轮组可以设置多组,当设置多组时,第十四滑轮163和第十五滑轮kl64分别设置多个,多个第十四滑轮163平行排列,多个第十五滑轮kl64也平行排列。并且,为了使得小车可以平稳起升,小车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上述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
[0072]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包括驱动卷筒k600,沿着第一方向缠绕在所述驱动卷筒k600上的第三牵引钢丝绳组kl200,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缠绕在所述驱动卷筒k600上的第四牵引钢丝绳组kl400,所述第三牵引钢丝绳组kl200经过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k900,缠绕在固定滑轮kl600上,进而绕设在上小车k40的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三牵引钢丝绳组kl200与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ll在所述上小车上的缠绕不相互干涉,所述第四牵弓I钢丝绳组kl200也至少经过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k900,缠绕在固定滑轮kl600上,进而绕设在上小车k40的第二侧面上,第二侧面上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牵引钢丝绳组kl200、所述第四牵引钢丝绳组kl400与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ll在所述上小车上的缠绕均不相互干涉。
[0073]具体地,上小车的第一起升钢丝绳klO缠绕在上小车k40的左右侧面上,上小车的第三牵引钢丝绳组kl200和第四牵引钢丝绳组kl400缠绕在上小车的上下侧面上,从而使得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和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钢丝绳同时作用于上小车,并且不会相互干涉,使得机构运行更加顺畅且机构更加紧凑。
[0074]如图1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第二改向滑轮组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k24,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k24靠近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设置,用于改变第二起升钢丝绳k21从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的伸出端的水平走向,使得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向着所述下小车k70的方向水平延伸。
[0075]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组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k24之间的第二过渡滑轮组k25,所述第二过渡滑轮组k25将来自于第二驱动卷筒k20的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的伸出端以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的角度牵引向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k24。
[0076]所述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k26包括设置在下小车k70顶部的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第四水平滑轮k261和第五垂直滑轮k262,设置在所述下小车k70上的第六滑轮k267,设置在所述下吊具k80上部的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第七滑轮k263,设置在下吊具k80上部的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第八滑轮k264,设置在所述下吊具k80底部的第九滑轮k265,以及第十二滑轮k268和第十三滑轮k266,所述第五垂直滑轮k262与所述第四水平滑轮k261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k24,所述第七滑轮k263与所述第八滑轮k264相比更加远离所述下吊具k80的内部,所述第十二滑轮k268与所述第十三滑轮k266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六滑轮k267,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的来自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k24的伸出端,先从下方绕过第五垂直滑轮k262,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竖直向上改向180°,再绕过所述第四水平滑轮k261,第二起升钢丝绳k21水平改向180°,然后依次从上部绕过第六滑轮k267,从下部绕过第七滑轮k263,再从上部绕过第八滑轮k264,竖直向下改向后接着从下部绕过第九滑轮k265,然后从另一个第八滑轮k264的上部绕到另一个第七滑轮k263的下部,竖直向上改向后接着从上部绕过第六滑轮k267,然后绕过第十二滑轮k268,横向改向180度,最后从上部绕过第十三滑轮k266,竖向改向180度,最后绕出到所述下吊具k80上。
[0077]通过上述各组改向滑轮的设置,不但改变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的水平走向,也改变了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的竖直方向的走向,使其最终不被干涉的缠绕在下小车k70上。
[0078]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上述的所有滑轮中,只有第九滑轮k265为动滑轮,其它滑轮均为定滑轮。
[0079]所述第七滑轮k263和第八滑轮k264沿着所述下小车k70的底部径向排布,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缠绕在第七滑轮k263的部分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缠绕在第八滑轮k264的部分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径向外侧。从而使得下吊具k80和上吊具k60的位置能够正对,使得吊具抓取集装箱的位置相同。
[0080]所述第四水平滑轮k261、第五垂直滑轮k262、第七滑轮k263以及第八滑轮k264均设置在所述下小车k70的刚性支架s7上,所述上小车k40以及处于收起状态的上吊具k6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位于所述刚性支架s7的内部,且与所述刚性支架s7的侧壁不重合。该种设置使得下小车起升过程中,第二起升钢丝绳k21不会出现摆动、弹跳等现象,使得下小车k70能够平稳运行,进而从刚性支架s7的空腔穿过的上小车不会与下小车发生干涉。
[0081]如图2所示,所述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包括驱动卷筒k300,沿着第一方向缠绕在所述驱动卷筒k300上的第一牵引钢丝绳组k400,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缠绕在所述驱动卷筒k300上的第二牵引钢丝绳组k800,所述第一牵引钢丝绳组k400分别经过位于下小车刚性支架s7上端的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k500以及靠近刚性支架Si下端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绕设在下小车的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二牵引钢丝绳组k800分别经过下小车刚性支架s7上端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以及靠近刚性结构下端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绕设在下小车的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一牵引钢丝绳组k400、所述第二牵引钢丝绳组k800与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在所述下小车上的缠绕均不相互干涉。
[0082]具体地,下小车的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缠绕在下小车k70的左右侧面上,下小车的第一牵引钢丝绳组k400和第二牵引钢丝绳组k800缠绕在下小车的上下侧面上,从而使得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的钢丝绳同时作用于下小车,并且不会相互干涉,使得机构运行更加顺畅且机构更加紧凑。
[0083]如图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水平布置并同步驱动的下小车第一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第二起升缠绕子系统,下小车第一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第二起升缠绕子系统对称设置在所述下小车k70的两侧。所述下小车第一起升缠绕子系统和所述下小车第二起升缠绕子系统的未缠绕在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的水平部分通过绳夹k90连接。
[0084]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水平布置并同步驱动的下小车第一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第二起升缠绕子系统,下小车第一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第二起升缠绕子系统对称设置在所述下小车的两侧,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下小车和下吊具在起升和降落过程中更加平稳。
[008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驱动卷筒,起升钢丝绳,改向滑轮均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设置多组,从而便于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0086]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上下小车缠绕系统,其是在实施例1基础之上的变形,其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中的第三滑轮组的设置方式与实施例1不同。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第三滑轮组包括位于所述上吊具k60上部的第十四滑轮kl63,位于上吊具k60下部的第十五滑轮kl64,来自于第一水平滑轮kl61的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的伸出端先从上部绕过第十四滑轮kl63,再从第十五滑轮kl64的下部绕回第十四滑轮kl63并从第十四滑轮163绕出,最终设置在上吊具k60的底部上。
[0087]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上下小车缠绕系统,其是在实施例1或2基础之上的变形,其与实施例1或2的不同之处在于,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中的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的设置方式与实施例1或2不同。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所述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k26包括设置在下小车k70顶部的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第四水平滑轮k261和第五垂直滑轮k262,设置在所述下小车k70上的第六滑轮k267,设置在所述下吊具k80上部的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第七滑轮k263,设置在下吊具k80上部的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第八滑轮k264,以及设置在所述下吊具k80底部的第九滑轮k265,所述第五垂直滑轮k262与所述第四水平滑轮k261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k24,所述第七滑轮k263与所述第八滑轮k264相比更加远离所述下吊具k80的内部,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的来自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k24的伸出端,先从下方绕过第五垂直滑轮k262,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竖直向上改向180°,再绕过所述第四水平滑轮k261,第二起升钢丝绳k21水平改向180°,然后依次从上部绕过第六滑轮k267,从下部绕过第七滑轮k263,再从上部绕过第八滑轮k264,竖直向下改向后接着从下部绕过第九滑轮k265,然后从另一个第八滑轮k264的上部绕到另一个第七滑轮k263的下部,竖直向上改向后接着从上部绕过第六滑轮k267并从第六滑轮267的上部绕出并设置在所述下吊具k80上。
[0088]实施例4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势能补偿系统,包括平衡重a5、补偿缠绕系统a4以及补偿钢丝绳a3。
[0089]其中,所述补偿缠绕系统a4的下端连接所述平衡重a5,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所述平衡重a5上升或下降;所述补偿钢丝绳a3 —端连接于所述补偿缠绕系统a4的上端,另一端适于与驱动力源连接,用于传递所述驱动力以使所述补偿缠绕系统a4动作,从而使所述平衡重a5上升或下降。
[0090]本实施例的势能补偿系统还包括供起升钢丝绳a7和所述补偿钢丝绳a3共同缠绕的起升卷筒al,所述起升钢丝绳a7 —端缠绕在所述起升卷筒al上,一端连接小车吊具a6,用于传递所述起升卷筒al的驱动力,使所述小车吊具a6上升或下降;所述补偿钢丝绳a3在所述起升卷筒al上的缠绕位置与所述起升钢丝绳a3在所述起升卷筒al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补偿钢丝绳a3在所述起升卷筒al的绕向与所述起升钢丝绳a7在所述起升卷筒al的绕向相反。
[0091]在使用时,所述起升卷筒al正转时,所述小车吊具a6拉动所述起升钢丝绳a7下降,所述平衡重a5在所述补偿钢丝绳a3和所述补偿缠绕系统a4牵引下上升储能;所述起升卷筒al反转时,所述平衡重a5拉动所述补偿钢丝绳a3和所述补偿缠绕系统a4下降释放能量,所述小车吊具a6在所述起升钢丝绳a7牵引下上升;或者,作为一种可替代形式,所述起升卷筒al反转时,所述小车吊具a6拉动所述起升钢丝绳a7下降,所述平衡重a5在所述补偿钢丝绳a3和所述补偿缠绕系统a4牵引下上升储能;所述起升卷筒al正转时,所述平衡重a5拉动所述补偿钢丝绳a3和所述补偿缠绕系统a4下降释放能量,所述小车吊具a6在所述起升钢丝绳a7牵引下上升。
[0092]本实施例的势能补偿系统通过与小车吊具共用一个起升卷筒的巧妙设计,省去了势能补偿系统中专门设置的驱动卷筒,并且也无需在小车吊具上设置专门与势能补偿系统配合的滑轮以及钢丝绳,结构简单,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并且钢丝绳布置没有难度,容易实现。
[009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平衡重a5通过所述补偿缠绕系统a4和所述补偿钢丝绳a3作用于所述起升卷筒al的转矩与所述小车吊具a6通过所述起升钢丝绳a7作用于所述起升卷筒al的转矩相等。通过该种设置,所述平衡重a5能够平衡所述小车吊具a6的重量,从而在集装箱起升时,机房内的起升电动机的功率只需消耗功率用于集装箱的提升,而无需在消耗功率用于吊具的升降。
[0094]所述起升卷筒al上设有用于所述补偿钢丝绳a3缠绕的第一卷筒绳槽a8和用于所述起升钢丝绳a7缠绕的第二卷筒绳槽a9,所述第一卷筒绳槽a8与所述第二卷筒绳槽a9沿所述起升卷筒al轴向间隔布置。当平衡重上升储能时,补偿钢丝绳a3沿着所述第一卷筒绳槽a8缠绕匝数增多,所述小车吊具下降,起升钢丝绳沿着所述第二卷筒绳槽a9缠绕匝数减少。
[009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卷筒绳槽a8与相邻的第二卷筒绳槽a9还可以部分重合,即平衡重上升储能时,补偿钢丝绳a3沿着第一卷筒绳槽a8缠绕,且至少部分增加的缠绕匝数缠绕在第一卷筒绳槽a8重合部分,而该重合部分起升钢丝绳缠绕匝数在随着小车吊具下降过程中恰好消除。通过该种设置,可以节省起升卷筒上卷筒绳槽组数的设置,也有利于减小起升卷筒沿轴向的长度。
[0096]所述第一卷筒绳槽a8布置于所述第二卷筒绳槽a9的外侧,即补偿钢丝绳缠绕在所述起升钢丝绳的外侧,两者缠绕互不干涉。
[009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起升卷筒al为分体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小车吊具a6左右两侧的第一起升卷筒al和第二起升卷筒al,所述第一起升卷筒al通过所述小车吊具a6左侧的所述起升钢丝绳a7连接到所述小车吊具a6的左侧,所述第二起升卷筒al通过所述小车吊具a6右侧的所述起升钢丝绳a7连接到所述小车吊具a6的右侧。
[0098]其中,所述第一起升卷筒al9上成型有两组所述第一卷筒绳槽a8 ;所述第二起升卷筒a20上成型有两组所述第二卷筒绳槽a9,两组所述第一卷筒绳槽a8分别布置于两组所述第二卷筒绳槽a9的外侧。所述第一起升卷筒al9和所述第二起升卷筒a20分别对应设置一套所述补偿缠绕系统a4和所述平衡重a5。
[0099]在本实施例的势能补偿系统设置为一套,位于所述吊具的左侧或者右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偿缠绕系统a4具体结构为:所述补偿缠绕系统包括若干个并排布置的倍率滑轮组,每一所述倍率滑轮组包括固定在所述平衡重a5上的下滑轮alO和固定设置的上滑轮all,以及缠绕在所述下滑轮alO和所述上滑轮all之间的钢丝绳al2 ;其中,上滑轮all的固定设置是指上滑轮all的旋转中心固定设置,而非上滑轮all本身不能转动。每一所述倍率滑轮组的所述上滑轮all对应连接一根所述补偿钢丝绳a3。
[0100]进一步地,所述补偿缠绕系统包括四组所述倍率滑轮组,相应地,所述补偿钢丝绳a3设置为四根,其中两根所述补偿钢丝绳a3缠绕在所述第一起升卷筒al9,另外两根所述补偿钢丝绳a3缠绕在所述第二第二起升卷筒a20上。
[0101]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势能补偿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起升卷筒al与所述补偿缠绕系统a4之间的改向滑轮al3,每一连接所述补偿缠绕系统a4上端的所述补偿钢丝绳a3经所述改向滑轮al3改向后连接到所述起升卷筒al。通过改向滑轮al3的设置,势能补偿系统设置位置更加灵活,而且进一步降低了补偿钢丝绳与起升钢丝绳干涉的可能性。
[010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平衡重a5和相应的所述补偿缠绕系统a4设置在岸桥的陆侧立柱箱体内。平衡重在岸桥的立柱箱体内上下运行,外观美观,而且平衡重和相应的补偿缠绕系统设置在陆侧立柱箱体内,不但不增加海侧轮压,而且还使得整机的稳定性提高,岸桥系统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0103]如图13-15所示,所述平衡重a5上设置多个垂直的滑槽al4,岸桥陆侧立柱箱体内对应滑槽al4的位置设置相同数量的导轨al5,导轨成型于岸桥陆侧立体箱体的岸桥门腿al8上,所述平衡重a5的滑槽al4嵌在导轨al5内,可沿着导轨al5直线上下运动。
[010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轨al5为由水平部分和竖直部分组成的“凸”字形,所述“凸”字形的水平部分通过焊接或其他固定方式固定在岸桥门腿al8上,所述“凸”字形的竖直部分的横截面为矩形,但是并不限于矩形。相应的,所述平衡重a5上的滑槽al4为矩形槽,同样在本发明中也不限于矩形。
[0105]此外,岸桥陆侧立柱箱体内每条导轨均设置润滑装置,所述润滑装置包括导轨顶部的喷油装置,al6和导轨底部的接油盘al7,所述喷油装置al6不断向所述导轨al5喷淋润滑油,用于润滑导轨,导轨下方的所述接油盘收集导轨上落下的油,并被油泵抽至喷油装置al6,形成循环。
[0106]根据以上所描述的结构,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实施例势能补偿系统的工作过程:
所述小车吊具抓箱过程:当小车吊具需要下降抓箱时,所述小车吊具空载下降,所述小车吊具通过起升钢丝绳带动所述起升卷筒al正转,所述平衡重a5上升储能,所述平衡重a5上升的势能主要由小车吊具下降的势能提供,起升卷筒的能耗主要用于控制小车吊具下降的速度,当小车吊具下降至集装箱时,所述平衡重上升至极限位置,所述起升卷筒停止正转;
所述起升卷筒反转,所述小车吊具抓箱上升,所述平衡重下降释放能量,此时起升卷筒的能耗主要用于起升集装箱,而吊具自身的起升由所述平衡重来提供能量。
[0107]所述小车吊具卸箱过程:小车吊具下降,平衡重在补偿钢丝绳以及补偿缠绕系统的牵引下上升并储能,小车吊具下降利用小车吊具和集装箱的重力自然下降,起升卷筒的能耗主要用于控制集装箱的下降速度,小车吊具下降过程中能耗较小。
[0108]实施例5
作为实施例4势能补偿系统的一种可替换形式,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势能补偿系统,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势能补偿系统设置为两套,分别布置于所述小车吊具a6的左侧和右侧,每一套的所述势能补偿系统的四根所述补偿钢丝绳通过改向滑轮缠绕到相应一侧的起升卷筒上,即位于所述吊具左侧的补偿钢丝绳通过改向滑轮缠绕到第一起升卷筒上,位于所述吊具右侧的补偿钢丝绳通过改向滑轮缠绕到第二起升卷筒上。
[010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的每一所述势能补偿系统中的倍率滑轮组可以设置为四组,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组数,例如两组、三组等。
[0110]实施例6
作为实施例4或实施例5的一种可替代方式,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势能补偿系统,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起升卷筒设置为一体结构,所述起升卷筒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所述补偿钢丝绳a3缠绕的第一卷筒绳槽a8以及位于两侧第一卷筒绳槽a8中间的,用于所述起升钢丝绳a7缠绕的第二卷筒绳槽a9。将起升卷筒设置为一体结构,节省了起升卷筒原材料的使用,降低了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势能补偿系统的装配效率。
[0111]所述势能补偿系统设置为两套,分别布置于小车吊具的左侧和右侧,每一套势能补偿系统包括四组倍率滑轮组,相应的,所述起升卷筒外侧的两端上分别成型有适于相应一侧的四根补偿钢丝绳缠绕的第一卷筒绳槽,以及位于两组第一卷筒绳槽之间的,适于小车吊具两侧的起升钢丝绳缠绕的两组第二卷筒绳槽。
[0112]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上下小车的节能缠绕系统,如图16所示,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行走的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小车行走的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上小车起升和降落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小车起升和降落的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用于补偿上吊具在起升、下降过程中的势能变化的上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以及用于补偿下吊具在起升、下降过程中的势能变化的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
[0113]其中,用于驱动上小车行走的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小车行走的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上小车起升和降落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小车起升和降落的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这些缠绕子系统采用实施例1或2或3中所述的设置方式。
[0114]所述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和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采用同一个第二驱动卷筒k20,具体地,所述下小车补偿子缠绕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平衡重a5起升或下降的第二补偿钢丝绳,以及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得下小车起升或下降的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共同缠绕于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缠绕位置与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在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绕向与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绕向相反。
[0115]所述上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和所述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采用同一个第一驱动卷筒klO,具体地,所述上小车补偿子缠绕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平衡重起升或下降的第一补偿钢丝绳,以及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得上小车起升或下降的第一起升钢丝绳kll共同缠绕于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所述第一补偿钢丝绳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缠绕位置与第一起升钢丝绳kll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第一补偿钢丝绳在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绕向与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ll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绕向相反。
[0116]在本实施例中,上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和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采用实施例4或5或6所述的势能补偿系统。
[0117]也即,将实施例4或5或6所述的势能补偿系统应用于本实施例中,而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上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和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具体的,将势能补偿系统应用于下小车而作为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时,所述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平衡重5起升或下降的第二补偿钢丝绳,以及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得下小车起升或下降的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共同缠绕于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此时第二驱动卷筒k20相当于实施例4或5或6中所述起升卷筒al,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相当于实施例4或5或6中所述的起升钢丝绳a7,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相当于实施例4或5或6中的补偿钢丝绳a3,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缠绕位置与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在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绕向与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绕向相反。
[0118]作为一种改进,进一步将实施例4或5或6所述的势能补偿系统应用于上小车而作为上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时,所述上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平衡重5起升或下降的第一补偿钢丝绳,以及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得上小车起升或下降的第一起升钢丝绳kll共同缠绕于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此时第一驱动卷筒klO相当于实施例4或5或6中的起升卷筒al,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相当于实施例4或5或6中所述的起升钢丝绳a7,所述第一补偿钢丝绳相当于实施例4或5或6中所述的补偿钢丝绳a3,所述第一补偿钢丝绳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缠绕位置与第一起升钢丝绳kll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第一补偿钢丝绳在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绕向与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ll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绕向相反。
[0119]本实施例的用于补偿下小车在起升下降过程中的势能的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以及用于补偿上小车在起升下降过程中的势能的上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的设置方式与实施例4或5或6的设置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0120]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下小车均设置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以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
[0121]当然,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形,上、下小车可以只有其中一个小车设置补偿缠绕子系统,例如,只有上小车设置补偿缠绕子系统,或者只有下小车设置补偿缠绕子系统。
[0122]显然,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
1.一种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行走的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小车行走的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上吊具起升降落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吊具起升和降落的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以及用于补偿下吊具在起升、下降过程中的势能变化的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和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采用同一个第二驱动卷筒(k20),具体地,所述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平衡重(a5)起升或下降的第二补偿钢丝绳,以及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得下小车起升或下降的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共同缠绕于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缠绕位置与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在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绕向与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绕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重(a5)通过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作用于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转矩与下吊具(k80)通过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作用于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转矩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上设有用于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缠绕的第一卷筒绳槽(a8)和用于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缠绕的第二卷筒绳槽(a9),所述第一卷筒绳槽(a8)与所述第二卷筒绳槽(a9)沿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轴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卷筒绳槽(a8)布置于所述第二卷筒绳槽(a9)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第二驱动卷筒(k20)与平衡重(a5)之间的若干个并排布置的倍率滑轮组,每一所述倍率滑轮组包括固定在所述平衡重(a5)上的下滑轮(alO)和固定设置的上滑轮(all),以及缠绕在所述下滑轮(alO)和所述上滑轮(all)之间的钢丝绳(al2); 每一所述倍率滑轮组的所述上滑轮(al I)对应连接一根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还包括用于水平支撑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的若干第二托辊(k22),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通过至少一组第二改向滑轮组(k23)连接在下小车(k70)上,所述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驱动卷筒(klO),缠绕在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至少一条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用于水平支撑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的若干第一托辊(kl2),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ll)通过至少一组第一改向滑轮组(kl3)连接在上小车(k40)上,若干第一托辊(kl2)通过第一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内侧,若干第二托辊(k22)通过第二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外侧,且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与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的水平部分均设置在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的水平部分围成的水平空间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改向滑轮组(k23)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k24),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k24)靠近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 )设置,用于改变第二起升钢丝绳(k21)从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 )的伸出端的水平走向,使得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向着所述下小车(k70)的方向水平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组(k23)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k24)之间的第二过渡滑轮组(k25 ),所述第二过渡滑轮组(k25 )将来自于第二驱动卷筒(k20 )的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的伸出端牵引向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k24)。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组(k2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小车(k70)和下吊具(k80)上的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k26),所述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k26)用于改变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的来自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k24)的伸出端的走向,使其延伸至所述下吊具(k80)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k26)包括设置在下小车(k70)顶部的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第四水平滑轮(k261)和第五垂直滑轮(k262),设置在所述下小车(k70)上的第六滑轮(k267),设置在所述下吊具(k80)上部的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第七滑轮(k263),设置在下吊具(k80)上部的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第八滑轮(k264),设置在所述下吊具(k80)底部的第九滑轮(k265),以及第十二滑轮(k268)和第十三滑轮(k266),所述第五垂直滑轮(k262)与所述第四水平滑轮(k261)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k24),所述第七滑轮(k263)与所述第八滑轮(k264)相比更加远离所述下吊具(k80 )的内部,所述第十二滑轮(k268 )与所述第十三滑轮(k266 )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六滑轮(k267),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的来自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k24)的伸出端,先从下方绕过第五垂直滑轮(k262),第二起升钢丝绳(k21)竖直向上改向180°,再绕过所述第四水平滑轮(k261),第二起升钢丝绳(k21)水平改向180°,然后依次从上部绕过第六滑轮(k267),从下部绕过第七滑轮(k263),再从上部绕过第八滑轮(k264),竖直向下改向后接着从下部绕过第九滑轮(k265),然后从另一个第八滑轮(k264)的上部绕到另一个第七滑轮(k263)的下部,竖直向上改向后接着从上部绕过第六滑轮(k267),然后绕过第十二滑轮(k268),横向改向180度,最后从上部绕过第十三滑轮(k266 ),竖向改向180度,最后绕出到所述下吊具(k80 )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滑轮(k263)和第八滑轮(k264)沿着所述下小车(k70)的底部径向排布。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水平滑轮(k261)、第五垂直滑轮(k262)、第七滑轮(k263)以及第八滑轮(k264)均设置在所述下小车(k70)的刚性支架(s7)上,所述上小车(k40)以及处于收起状态的上吊具(k6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位于所述刚性支架(s7)的内部,且与所述刚性支架(s7)的侧壁不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5-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水平布置并同步驱动的下小车第一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第二起升缠绕子系统,下小车第一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第二起升缠绕子系统对称设置在所述下小车(k70)的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包括驱动卷筒(k300),沿着第一方向缠绕在所述驱动卷筒(k300)上的第一牵引钢丝绳组(k400),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缠绕在所述驱动卷筒(k300)上的第二牵引钢丝绳组(k800),所述第一牵引钢丝绳组(k400)分别经过位于下小车刚性支架(s7)上端的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以及靠近刚性支架(Si)下端的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绕设在下小车的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二牵引钢丝绳组(k800)分别经过下小车刚性支架(s7)上端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以及靠近刚性支架(Si)下端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绕设在下小车的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一牵引钢丝绳组(k400)、所述第二牵引钢丝绳组(k800)与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在所述下小车上的缠绕均不相互干涉。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防止所述下小车发生左右偏移的第一防偏结构;所述第一防偏结构包括设于下小车的第一行走机构(sl2)的钢轮外侧的第一水平导向轮(s31),以及设于下小车的第二行走机构(s29)的钢轮外侧的第二水平导向轮(s32);当所述下小车向左偏移时,所述第一水平导向轮(s31)压于所述第一导轨(s3)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一行走机构(sl2)的钢轮向左偏移;当所述下小车向右偏移时,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轮(s32)压于所述第二导轨(s4)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二行走机构(s29)的钢轮向右偏移。
15.一种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行走的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小车行走的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上吊具起升和降落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吊具起升和降落的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以及用于补偿上吊具在起升、下降过程中的势能变化的上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和所述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采用同一个第一驱动卷筒(klO),具体地,所述上小车补偿子缠绕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平衡重起升或下降的第一补偿钢丝绳,以及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得上小车起升或下降的第一起升钢丝绳(kll)共同缠绕于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所述第一补偿钢丝绳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缠绕位置与第一起升钢丝绳(kll)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第一补偿钢丝绳在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绕向与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ll)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绕向相反。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防止所述上小车发生左右偏移的第二防偏结构;所述第二防偏结构包括设于所述上小车的第三行走机构(s35)的钢轮远离第三导轨(s5) —侧的第三水平导向轮(s33),以及设于所述上小车的第四行走机构(s36)的钢轮远离第四导轨(s6) —侧的第四水平导向轮(s34);当所述上小车向左偏移时,所述第四水平导向轮(s34)压于所述第四导轨(s6)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四行走机构(s36)的钢轮向左偏移;当所述上小车向右偏移时,所述第三水平导向轮(s33)压于所述第三导轨(s5)的外侧以阻止所述第三行走机构(s35)的钢轮向右偏移。
17.一种上下小车节能缠绕系统,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行走的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小车行走的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上吊具起升和降落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吊具起升和降落的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用于补偿上吊具在起升、下降过程中的势能变化的上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用于补偿下吊具在起升下降过程中的势能变化的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和所述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采用同一个第一驱动卷筒(klO),具体地,所述上小车补偿子缠绕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平衡重起升或下降的第一补偿钢丝绳,以及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得上小车起升或下降的第一起升钢丝绳(kll)共同缠绕于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所述第一补偿钢丝绳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缠绕位置与第一起升钢丝绳(kll)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第一补偿钢丝绳在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绕向与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kll)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klO)上的绕向相反;所述下吊具势能补偿缠绕子系统和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采用同一个第二驱动卷筒(k20),具体地,所述下小车补偿子缠绕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平衡重(a5)起升或下降的第二补偿钢丝绳,以及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中的用于传递驱动力以使得下小车起升或下降的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共同缠绕于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缠绕位置与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缠绕位置不相互干涉,且所述第二补偿钢丝绳在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绕向与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k21)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k20)上的绕向相反。
【文档编号】B66C11/16GK104249972SQ201410533638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1日
【发明者】赵迎九, 杜蔚琼, 郑雪峰, 肖强, 倪华, 皮岩峰 申请人: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