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机械主体及具备该机械主体的工程机械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挖掘机或起重机等工程机械,主要涉及其中的工作油箱的组装结构。
背景技术:
普通的工程机械具备履带式或车轮式的下部行走体和设在下部行走体上的机械主体,并且能够自走。机械主体具备由下部行走体支撑的上框架。在上框架上设置有作业装置、驾驶室及机械室等。在多数工程机械中,实际进行作业的作业装置设置在上框架前部的中央部,驾驶室设置在上框架前部的左右方向的一侧的角部。并且,机械室占据了上框架中工程机械及驾驶室以外的大部分的范围。在机械室的内部,为了驱动控制工程机械,以密集的状态设置有包括发动机、液压泵、工作油箱及燃料箱等设备。在工程机械的多数机型中,所述设备中的工作油箱偏向机械主体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部而设置。另一方面,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77499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液压挖掘机中,工作油箱设置在上框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若如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液压挖掘机般,将工作油箱设置在上框架的中央部,则会对工作油箱的组装作业及维护作业造成妨碍。具体而言,工作油箱的底面上设有用于输送工作油的大直径的输油接口。在组装工作油箱时,必须将从液压泵延伸的较粗的进油管连接于输油接口。而且,在组装工作油箱后,还必须对用于安装进油管的紧固部件进行进一步紧固等,以维护及管理进油管的连接状态。然而,由于输油接 口与进油管的连接部分位于工作油箱的下方,因此,存在进油管的组装、维护及管理作业(以下称作组装作业等)无法从工作油箱的上方来进行而只能从工作油箱的侧方或下方进行的限制。对此,由于上框架的前后方向较长而且设备密集在输油接口与进油管的连接部分的前后,因此难以从工作油箱的前侧及后侧进行组装作业等。而且,上框架上竖立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相向的一对纵板。输油接口与进油管的连接部分被各纵板从左右两侧覆盖。因此,难以从工作油箱的左侧及右侧进行组装作业等。因此,在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工程机械中,必须从工作油箱的下方进行组装作业等。并且,为了从工作油箱的下方进行组装作业等,必须钻入狭窄的机械主体的下侧,以朝上的状态进行作业。因此,作业负担大且作业性欠缺。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主体及具备该机械主体的工程机械,在上框架上竖立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左右方向上相向的一对纵板,并且从上方观察时在该一对纵板之间设置有输油接口,能够使工作油箱与管件的组装作业及维护作业效率良好地进行。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机械主体,设在工程机械的下部行走体上,其包括:上框架,具有由所述下部行走体所支撑的底板和在左右方向隔开设置并且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I纵板及第2纵板;工作油箱,具有用于收容工作油的箱主体和设在所述箱主体的底面且能够连接管件的输油接口 ;其中,所述作油箱以下述方式设置在所述上框架上,即:在俯视下所述输油接口位于所述第I纵板与所述第2纵板之间,且在从与所述第2纵板侧相反侧的位置观察所述第I纵板的侧视下,在所述箱主体的底面与所述第I纵板的上端之间形成有用于将所述管件连接于所述输油接口的作业间隙。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在侧视下在箱主体的底面与第I纵板的上端之间设有作业间隙,因此能够通过作业间隙从第I纵板的侧方对在俯视下设置在两纵板之间的输油接口进行管件的连接作业。由于无须从工作油箱的下方进行管件的连接作业,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工作油箱与管件的组装作业及维护作业。所述机械主体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输油接口具有从所述箱主体的底面向下方突出并且用于连接所述管件的连接部,在所述侧视下,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作业间隙的范围内。根据该结构,由于连接管件的连接部设在侧视下作业间隙的范围内,因此能够从作业间隙容易地视认管件及连接该管件的连接部。因此,根据该结构,作业性进一步提高。所述机械主体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上框架上形成有用于经由所述作业间隙进行所述管件的连接作业的作业用空间,所述作业用空间以在所述侧视下能视认所述作业间隙的方式向侧方敞开所述作业间隙(也就是,所述作业用空间在所述侧视下邻接在所述作业间隙的侧方)。根据该结构,由于使作业间隙向侧方敞开的作业用空间形成在上框架上,因此能够从作业用空间经由作业间隙进行管件的连接作业。
所述机械主体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作业用空间以在所述侧视下能视认所述箱主体的方式向侧方敞开所述工作油箱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述作业用空间在所述侧视下邻接在所述工作油箱的一部分的侧方),所述箱主体具有突出在所述作业用空间内的突出部以便增大该箱主体的内容量。根据该结构,通过如上所述般形成作业间隙,既能实现管件的连接作业的效率化,又能维持工作油箱的容量。具体而言,由于箱主体的底面的位置比不形成作业间隙时高,另一方面箱主体的顶面的可设置高度位置为一定,因此,形成作业间隙会将工作油箱的高度尺寸限制得较小。为此,通过如所述般设置突出在作业用空间内的突出部以增大箱主体的内容量,能够通过突出部来弥补因箱主体的高度尺寸的缩小造成的容量的减少量。所述机械主体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燃料箱,用于收容发动机的燃料;冷却装置,用于冷却所述发动机;其中,所述燃料箱及所述冷却装置以在彼此之间形成有所述作业用空间的方式在所述上框架上相互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设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上框架上在冷却装置与燃料箱之间形成作业用空间。所述机械主体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电池,在所述侧视下位于所述作业用空间中的与所述作业间隙重合的范围,且能够拆卸地设置于所述上框架。此该结构中,电池在侧视下在与作业间隙重合的范围能拆卸地设置于上框架。由此,能够在进行管件的连接作业及维护作业时拆卸电池,另一方面能够在不需要所述各作业的期间中将作业用空间作为电池设置用空间予以利用。所述机械主体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吸气装置,用于对发动机供应空气,在所述侧视下位于所述作业用空间中的与所述箱主体的所述突出部重合的范围。在该结构中,吸气装置设置在侧视下与箱主体的突出部重合的范围。由此,能够将作业用空间中的箱主体侧方的区域作为吸气装置的设置空间予以利用。所述机械主体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支撑部件,设在所述上框架上,以所述箱主体的底面位于比所述第I纵板的上端更上方的方式支撑所述工作油箱。根据该结构,能够由支撑部件以形成作业间隙的方式将工作油箱支撑在上框架上。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工程机械,包括:自走式的下部行走体;所述机械主体,设在所述下部行走体上。根据该工程机械,能获得与上述机械主体同样的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工作油箱与管件的组装作业及维护作业效率良好地进行。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压挖掘机的概略侧视图。图2是表示设置在上框架上的主要设备的设置的概略俯视图。图3是表示上框架的 结构与工作油箱及进油管的设置的概略俯视图。图4是省略了设置在上框架上的一部分设备而表示机械主体的主要部分的概略图。图5是表示工作油箱的概略立体图。图6是在图4中以箭头I所示部分的放大图。图7是表示上框架中的工作油箱的设置部的概略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实用新型具体化的一例,并不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图1及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工程机械的一例即液压挖掘机I。液压挖掘机I包括履带式下部行走体2以及可回转地设在下部行走体2上的机械主体3。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压挖掘机I为了进行砂土等的推出作业而具备安装在下部行走体2前侧的推土韦产2a。在图1 图3中,示出了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方向(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机械主体3具备上框架5、驾驶室6、作业装置9、发动机21、液压泵22、冷却装置23、工作油箱24、燃料箱25、控制阀26、吸气装置27、排气装置28、电池29及机械室盖7a、7b。在所述上框架5上,形成由机械室盖7a、7b覆盖的机械室7。如图3所示,上框架5在俯视时实质形成为矩形。而且,上框架5为了在上框架5上设置重物(例如驾驶室6、发动机21等)而具有高强度及刚性。具体而言,上框架5具备:底板51,由下部行走体2所支撑;左右一对纵板52L、52R,沿左右方向隔开设置并且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在底板51上;左右一对侧框53L、53R,分别设在底板51的左右缘部;前框53F,设在底板51的前缘部;多个梁板54,设在各纵板52L、52R间;以及托架(支撑部件,参照图7) 55A,支撑工作油箱24。底板51实质上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且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尺寸的金属板。底板51经由设在其下表面的圆环状的回转支撑部5a(图1所示)而回转自如地被下部行走体2支撑。纵板52L 、52R(在无须特别区分左右的情况下统一使用标号52)是形成为带状并且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尺寸的金属板。各纵板52左右隔开设置,并且分别一边弯曲一边沿前后方向延伸。而且,各纵板52在使其端面实质上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将各纵板52的下端部焊接至底板51的上表面。在两纵板52之间,在与这些纵板52及底板51大致正交的状态下,固定有多个梁板54。各纵板52的前端部从前框53F朝向前方突出,并且构成作业装置9的支撑部5b。作业装置9在机械主体3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位于上框架5的前部。作业装置9具备安装在上框架5上的动臂11、安装在动臂11的前端部的斗杆12以及安装在斗杆12的前端部的挖斗13。动臂11被支撑于支撑部5b。而且,作业装置9具备使动臂11等、斗杆12及挖斗13分别工作的液压缸14。S卩,液压缸14对应于液压缸14的液压控制而伸缩,作业装置9与其联动地位移。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撑部5b从前框53F向前方突出,但支撑部5b也可设在前框53F的后方。驾驶室6具有用于划分运行室的矩形箱形的盖。驾驶室6设置在上框架5的左前角部,在上框架5上占据了较大的空间。乘坐在驾驶室6内的驾驶席上的操作员操作各种装置,从而驱动下部行走体2及作业装置9。机械室7形成在上框架5上的空间中的设有驾驶室6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具体而言,机械室7设在从上框架5的右前部直至驾驶室6的后部为止的范围。机械室7的周围由机械室盖7a、7b所覆盖。覆盖机械室7后部的后部盖7b兼作用于在与作业装置9之间确保前后方向的平衡的配重。在机械室7的内部,以密集的状态设置有发动机21、液压泵22、冷却装置23、工作油箱24、燃料箱25、控制阀26、吸气装置27、排气装置28及电池29。另外,虽省略了图示,但在这些设备类之间设置有多条电线液压管件及配管。发动机21以其驱动轴朝向左右方向的姿势设置在上框架5上。具体而言,发动机21设置在机械主体3后部的从上框架5的左端直至上框架5的中间部的范围。发动机21在工作时会产生热及噪音。因此,发动机21被收容在机械室7内划分的发动机室7A中。在发动机室7A的右端,设置有用于冷却发动机21的冷却装置23。冷却装置23包括热交换器与风扇。液压泵22以液压泵22的输入轴连结于发动机21的驱动轴的方式,在发动机室7A内排列设置在发动机21的左侧。液压泵22由发动机21来驱动。通过液压泵22的驱动,工作油通过进油管30从工作油箱24被抽吸。从液压泵22喷出的工作油经由控制阀26被压送给各液压设备(例如液压缸14)。进油管30通常具有大的内径,以便容易抽吸工作油。基于同样的理由,进油管30的长度越短越好。因此,为了将工作油箱24与液压泵22设置得尽可能近,工作油箱24设置在与发动机室7A的前表面相邻且与驾驶室6的右侧面相邻的位置上。并且,在工作油箱24的右侦U,设有用于收容发动机21的燃料的燃料箱25。具体而言,燃料箱25的前表面设置在工作油箱24的前表面的前方,且燃料箱25的后表面设置在工作油箱24的后表面的前方。而且,工作油箱24的右侧面的前部与燃料箱25的左侧面的后部相邻。如图4所示,在上框架5上,形成有作业用空间31,其在从左侧的纵板(第2纵板)52L的相反侧(右侧)观察右侧的纵板(第I纵板)52R的侧视下,使后述的作业间隙46朝侧方(右侧)敞开,并且用于通过作业间隙46来进行进油管30的连接作业。而且,如该图4所示,作业用空间31在侧视下,使工作油箱的一部分朝侧方(右侧)敞开。具体而言,作业用空间31是形成在冷却装置23 (发动机室7A)的前表面与燃料箱25的后表面之间的左右方向较长的空间。详细情况将于后文进行叙述,但工作油箱24的右侧面的后部突出至作业用空间31内。而且,在作业用空间31的上侧部分(在侧视下与工作油箱24重合的范围),设有吸气装置27。吸气装置27对发动机21供应空气。具体而言,吸气装置27具备对发动机21所吸入的空气进行过滤的过滤器。而且,在吸气装置27的下侧,即作业用空间31的下侧部分(在侧视下与作业间隙46重合的范围),设有电池29。电池29相对于上框架5可拆卸地设置。控制阀26设在燃料箱25的前方。在控制阀26上,连接有液压泵22、各液压设备(例如液压缸14)以及从工作油箱24延伸的多根液压管件。这些液压管件穿过工作油箱24的前方的空间而设置(为了方便,各液压管件在图4中省略,在图2中以标号32表示)。因此,工作油箱24除了作业用空间31的下侧部分以外,被组装在上框架5上的设置部件(燃料箱25等)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堵塞。
(工作油箱、进油管)如图5所示,工作油箱24是贮存工作油的大致矩形箱状的容器。具体而言,工作油箱24具有用于收容工作油的箱主体24a、设在箱主体24a的底面40并且可连接进油管30的输油接口 41以及设在箱主体24a下部的安装用凸缘42、42。箱主体24a具有向作业用空间31内突出(进入)的突出部43以增大其内容量。具体而言,突出部43通过箱主体24a后部的右壁面突出而构成。更详细而言,突出部43在工作油箱24的右侧面的后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如后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箱主体24a的底面40较通常设置在更上方。另一方面,能够设置箱主体24a的顶面的高度因机械室盖7a而被限定为固定。因此,通过设置向作业用空间31内突出的突出部43以增大箱主体24a的内容量,从而能够弥补因箱主体24a的高度尺寸的缩小造成的容量的减少量。输油接口 41设在箱主体24a的底面40的靠后的部分,并且连通于箱主体24a的内部。而且,输油接口 41从箱主体24a的底面40朝向下方突出并且形成为圆筒状。本实施方式中,输油接口 41的前端侧构成连接进油管30的连接部41a。具体而言,连接部41a具有比进油管30的内径稍小的外径。安装用凸缘42、42从箱主体24a下部的前后方向的两面分别朝前后方向反向突出。虽省略了图示,但在工作油箱24的前表面设有用于接纳来自控制阀26的回油的回油接口。[0058]进油管30如图3所示,从液压泵22延伸到工作油箱24并且沿底板51设置。具体而言,进油管30通过扣件33安装于底板51。进油管30的工作油箱24侧的端部如图6所示,弯曲成L字状而构成朝上方延伸的连接端30a。图7表示工作油箱24相对于上框架5的设置结构。工作油箱24经由前后设置的两个托架55A、55A而支撑在上框架5上。各托架55A分别具备固定于梁板54、54的支撑部55b以及设在支撑部55b的上端部并且安装工作油箱24的各凸缘部42的台座部55a。支撑部55b从下方支撑台座部55a。而且,各支撑部55b被分别固定于在一对纵板52L、52R之间前后相邻地设置的两个梁板54、54。对将工作油箱24组装到上框架5上的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将工作油箱24载置于事先安装有进油管30的上框架5。具体而言,例如,通过起重机等吊起工作油箱24,并且将该工作油箱24载置于上框架5上的两托架55A上。在该载置时,使输油接口 41的连接部41a与进油管30的连接端30a对位。随后,向工作油箱24的连接端30a插入进油管30的连接部41a。在连接部41a的插入前,在连接端30a上安装一个以上的环状的紧固件45。紧固件45具有能够调 整相对于连接端30a的紧固量的调整机构45a。通过调整机构45a将连接端30a紧固至连接部41a。由此,在输油接口 41上连接进油管30。而且,在将工作油箱24组装到上框架5上之后,有时还要进行对进油管30与输油接口 41的连接状态进行检查等的维护作业。具体而言,在为了防止工作油泄漏而增加紧固件45的调整机构45a的紧固量等时,需要所述维护作业。此类维护作业通过操作员的手动作业来进行。然而,在工作油箱24以从上方观察时输油接口 41位于一对纵板52L、52R之间的方式设置于上框架5的中央部分时,无法容易地进行所述维护作业。即,输油接口 41与进油管30的连接部41a位于工作油箱24的下方。因此,难以从工作油箱24的上方进行所述维护作业,若从工作油箱24的下方进行所述维护作业,则作业负担大,作业性差。此外,设置在上框架5上的部件密集在工作油箱24的前后位置。因此,难以从工作油箱24的前方及后方进行所述维护作业。而且,工作油箱24由于其容量等的关系,通常设置在低位置。由此,输油接口 41被纵板52从左右方向的外侧堵塞。因此,在工作油箱24像通常那样设置在低位置的状态下,无法从纵板52的左右方向的外侧进行所述维护作业。为此,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压挖掘机I中,使工作油箱24的设置位置较通常偏向上方,以便能够从左右方向的外侧进行所述维护作业。具体而言,工作油箱24以下述方式设置在上框架5上,即:从上方观察时输油接口 41位于各纵板52之间,且在从与左侧的纵板52L侧相反侧(右侧)的位置观察右侧的纵板52R的侧视下,在箱主体24a的底面40与右侧的纵板52R的上端之间形成有用于将输油接口 41连接于进油管30的作业间隙46。因此,能够通过作业间隙46来从左右方向的外侧位置进行所述维护作业。S卩,所述各托架55以在箱主体24a的底面40与至少右侧的纵板52R(也可为两纵板52)的上端之间形成有适当大小的作业间隙46的方式,在突出在比纵板52更上方的位置支撑工作油箱24。具体而言,作业间隙46如图4及图6所示,是能将手放入其中以进行紧固件45的紧固等作业的程度的间隙。而且,作业间隙46设置在所述侧视下通过作业用空间31能视认的位置上。S卩,作业间隙46通过作业用空间31而朝侧方(右侧方)敞开。[0067]此处,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41a整体设置在所述侧视下的作业间隙46的范围内。因此,能够从作业间隙46容易地视认到输油接口 41与进油管30的整个连接部分。另外,并非整个连接部41a,只要连接部41a的至少一部分设在侧视下的作业间隙46的范围内即可。由此,能够通过作业间隙46来进行维护作业。为了能够从机械室7的外侧进行组装作业等,必须确保从作业间隙46通向机械室7外侧的空间。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对设置在上框架5上的设备的设置进行了设计,以确保作业用空间31。由此,能够通过作业用空间31及作业间隙46来从机械室7的外侧进行组装等作业。如上所述,所述实施方式中,在侧视下,在箱主体24a的底面40与右侧的纵板52R的上端之间设有作业间隙46。因此,能够通过作业间隙46从右侧的纵板52R的侧方对从上方观察时设置在两纵板52之间的输油接口 41进行进油管30的连接作业。由于无须从工作油箱24的下方进行进油管30的连接作业,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工作油箱24与进油管30的组装作业及维护作业。所述实施方式中,连接进油管30的连接部41a设在侧视下作业间隙46的范围内。由此,能够从作业间隙46容易地视认进油管30及连接该进油管的连接部41a。因此,根据所述实施方式,作业性进一步提高。所述实施方式中,在上框架5上,形成有使作业间隙46朝侧方敞开的作业用空间31。因此,能够从作业用空间31通过作业间隙46进行进油管30的连接作业。根据所述实施方式,通过如上所述般形成作业间隙46,既能实现进油管30的连接作业的效率化,又能维持工作油箱24的容量。具体而言,由于箱主体24a的底面40的位置比不形成作业间隙46时高,另一方面箱主体24a的顶面的可设置高度位置为一定,因此,形成作业间隙46会将工作油箱24的高度尺寸被限制得较小。为此,如所述实施方式般,通过设置突出在作业用空间31内的突出部43以增大箱主体24a的内容量,能够通过突出部43来弥补因箱主体24a的高度 尺寸的缩小造成的容量的减少量。S卩,当简单地使工作油箱24的位置移向上方时高度尺寸减小,相应地工作油箱24的容量减少。对此,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利用作业用空间31在工作油箱24内设置突出部43。因此,能够通过突出部43来弥补所述容量的减少,能够确保工作油箱24的容量。根据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上框架5上,在冷却装置23与燃料箱25之间形成作业用空间31。所述实施方式中,电池29在侧视下在与作业间隙46重合的范围能拆卸地设置于上框架5。由此,能够在进行进油管30的连接作业及维护作业时拆卸电池29,另一方面,能够在不需要所述各作业的期间中将作业用空间31作为电池29的设置用空间予以利用。所述实施方式中,吸气装置27设置在侧视下与箱主体24a的突出部43重合的范围。由此,能够将作业用空间31中的箱主体24a侧方的区域作为吸气装置27的设置空间予以利用。根据所述实施方式,能够由托架55A以形成作业间隙46的方式将工作油箱24支撑在上框架上。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压挖掘机I中,工作油箱24设置在液压泵22的附近。因此,能够从工作油箱24向液压泵22效率良好地输送工作油,并且能够通过作业间隙46来效率良好地进行工作油箱24与进油管30的组装作业。因此,作业性优异。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工程机械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其还包括除此以外的各种结构。例如,设置在上框架上的多个设备的布置也可在左右方向相反地设定。而且,实施方式中的设 备的设置为一例,可根据规格来适当变更。
权利要求1.一种机械主体,设在工程机械的下部行走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框架,具有由所述下部行走体所支撑的底板和在左右方向隔开设置且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I纵板及第2纵板; 工作油箱,具有用于收容工作油的箱主体和设在所述箱主体的底面且能够连接管件的输油接口 ;其中, 所述工作油箱以下述方式设置在所述上框架上,即:在俯视下所述输油接口位于所述第I纵板与所述第2纵板之间,且在从与所述第2纵板侧相反侧的位置观察所述第I纵板的侧视下,在所述箱主体的底面与所述第I纵板的上端之间形成有用于将所述管件连接于所述输油接口的作业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主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油接口具有从所述箱主体的底面向下方突出并且用于连接所述管件的连接部, 在所述侧视下,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作业间隙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械主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框架上形成有用于经由所述作业间隙进行所述管件的连接作业的作业用空间, 所述作业用空间以在所述侧视下能视认所述作业间隙的方式向侧方敞开所述作业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械主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用空间以在所述侧视下能视认所述箱主体的方式向侧方敞开所述工作油箱的一部分, 所述箱主体具有突出在所述作业用空间内的突出部以增大该箱主体的内容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械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燃料箱,用于收容发动机的燃料; 冷却装置,用于冷却所述发动机;其中, 所述燃料箱及所述冷却装置以在彼此之间形成有所述作业用空间的方式在所述上框架上相互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械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池,在所述侧视下位于所述作业用空间中的与所述作业间隙重合的范围,且能够拆卸地设置于所述上框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械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吸气装置,用于对发动机供应空气,在所述侧视下位于所述作业用空间中的与所述箱主体的所述突出部重合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械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部件,设在所述上框架上,以所述箱主体的底面位于比所述第I纵板的上端更上方的方式支撑所述工作油箱。
9.一种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 自走式的下部行走体;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械主体,设在所述下部行走体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主体及具备该机械主体的工程机械,所述机械主体包括上框架,具有由下部行走体所支撑的底板和在左右方向隔开设置且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在底板上的第一纵板及第二纵板;工作油箱,具有箱主体和设在箱主体的底面且能够连接管件的输油接口;其中,工作油箱以下述方式设置在上框架上,即在俯视下输油接口位于第一纵板与第二纵板之间,且在从与第二纵板侧相反侧的位置观察第一纵板的侧视下,在箱主体的底面与第一纵板的上端之间形成有用于将管件连接于输油接口的作业间隙。由此,能够使工作油箱与管件的组装作业及维护作业效率良好地进行。
文档编号B66C23/62GK203096797SQ20122050005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7日
发明者久留岛晓, 藤井靖充 申请人: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