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8133803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室内加热设备,特别是设置在汽车空调中的电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刚启动或启动后的一段时间内,发动机冷却液输送的热量无法迅速加热车 室,也不能满足车辆除霜、除雾要求,为解决此类问题,提高汽车的舒适性,人们在汽车空调 中安装一个附加装置一电加热器。如已公开的中国专利=200310123139. 7涉及电加热器的一种新型构造原理,其中 框架和弹性装置的功能相互分离。作为电加热器的一个框架,利用一个包括两个半壳的壳 体。PTC加热元件的定位辅助装置设置于壳体中。壳体的纵向侧基本敞开以便容许空气通 过加热记录器。另外还有一弹性装置插入于壳体中,弹性装置包括散热器元件、PTC加热元 件和接触片材的分层结构。在加热器已装配好后,可将弹性装置通过侧向开口插入加热器 中。如已公开的中国专利=200710148348. 5公开了一种电加热器。具有多个常见且便 宜部件的加热器被用于具有不同加热要求的不同的车辆内。用于接纳和固定PTC元件的热 分割件和非热分割件大体相同。分割件在一对框架构件之间按照大体相等的间隔被间隔 开。金属热交换片被设置在与热分割件相邻的热交换气流通道内。树脂虚件被设置在位于 非热分割件间的非热交换气流通道内。又如已公开的中国专利申请号=200810129911. 9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附加加 热装置的电加热设备,具有多个装配形成加热块的加热元件;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加热元 件,其中,控制装置与加热块一起形成结构单元;以及具有接触元件和/或冷却器元件,其 在控制装置和加热块之间延伸。根据本实用新型,针对简单制造以及加热块的良好的密封 来开发上述电加热设备,关于控制装置,其中,控制装置保持在控制装置支撑部处并在控制 装置支撑部与容纳加热块的加热块壳体之间设置密封元件,接触元件或冷却器元件从其中 伸出,并通过夹置在控制装置支撑部和加热块壳体之间对其进行密封。已知技术中,对于电加热器的零部件如加热组件、散热翅片等的组装,有的采用硅 胶粘结而成,这种工装措施存在硅胶老化、功率不稳定、加热器功能衰减快等问题,因而影 响电加热器的正常使用;有的是通过一个框架,把加热组件、散热翅片等零部件定位装置其 中,这种工装措施适用局限性大,通配性差,组装结构复杂,产业成本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克服前述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更便 于组装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另一目的是提高电加热器加热效率。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 一种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包括由电极组件供应电能的加热芯体,该加热芯体由发热组件 和散热组件叠加组装而成,其中,所述加热芯体由预设个数的发热单元构成,电极组件由阴极元件和阳极元件构成;所述发热单元由通正电极的阳极元件(或通负电极的阴极元件) 与装有PTC发热陶瓷的发热组件邻接装配,该发热组件与散热组件邻接装配,该散热组件 与通负电极的阴极元件(或通正电极的阳极元件)邻接装配构成一个单元;接续是,装有 PTC发热陶瓷的发热组件与前述的阴极元件(或阳极元件)邻接装配,发热组件与散热组件 邻接装配,散热组件与阳极元件(或阴极元件)邻接装配,又构成一个发热单元,依此叠加 组装成加热芯体;由此,预设个数的发热组件和预设个数的散热组件借由阴极元件(或阳极元件) 区隔成数个发热单元并排配置,可有效提高发热效率。本案解决技术问题还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方案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加热芯体上配置芯体护板组件,该芯体护板组 件由装配在加热芯体一侧的第一芯体护板和装配在加热芯体另一侧的第二芯体护板组成; 加紧弹簧卡装配在配置芯体护板组件的加热芯体的端部。以此,加热芯体可以很方便的夹紧组装为一体,装配工艺简单,由于各部件间无需 硅胶粘结,根本上克服了组件老化的问题,安全可靠,有效提高了加热器的使用寿命和安全 性。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所述电极组件的阴极元件(或阳极元件)由电 极板和电极块组成,电极块安装在电极板的通电端;发热组件由发热体容纳板和发热体组 成;所述散热组件由散热翅片芯体和导电护板组构成,导电护板组由构造相同的上、下导电 护板构成;在电极组件中,借由阳极元件(或阴极元件)的电极板设置能接触到发热组件之 发热体的弹性接触部,该弹性接触部能使电极组件与发热组件保持接触;由此,电极组件设置弹性接触部可进一步有效提高发热效率。前述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下支架配置在加热芯体的一端,加热芯体的另一 端配置上支架,所述的下支架具有下支架型腔,该下支架型腔设置为能容纳由芯体护板组 件夹置的加热芯体之对应端部的型腔结构;上支架的内部为型孔,该型孔与被芯体护板组 件夹置的加热芯体之对应端部相匹配。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所述电极组件的阴极元件(或阳极元件)由电 极板和电极块组成,电极块安装在电极板的通电端;发热组件由发热体容纳板和发热体组 成;所述散热组件由散热翅片芯体和导电护板组构成,导电护板组由构造相同的上、下导电 护板构成;在电极组件中,借由阳极元件(或阴极元件)的电极板设置能接触到发热组件之 发热体的弹性接触部,该弹性接触部用于使电极组件与发热组件保持接触。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发热组件的发热体容纳板一面具有可容纳电 极板的第一容纳槽,发热组件的发热体容纳板的另一面具有容纳散热组件导电护板第二容 纳槽,该第一容纳槽用于容纳电极组件中邻近的电极板;该第二容纳槽用于容纳散热组件 中邻近的上导电护板(或下导电护板);散热组件中导电护板组的上、下导电护板构造相 同,上导电护板的任意横断面成L型,形成能覆盖散热翅片芯体一侧的纵向护板部,纵向护 板部的一个端部形成能覆盖散热翅片芯体的一个端面的端面护板部。由此构造,电极板嵌在发热组件的发热体容纳板上,散热组件借由导电护板也嵌 置在发热体容纳板上,依此叠加,相互紧密结合成一体,方便组装;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所述发热体容纳板的两端分别设置容上加紧
6弹簧嵌置凹口、下加紧弹簧嵌置凹口 ;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所述第一芯体护板设有容加紧弹簧卡夹置的 槽道;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第一芯体护板与上支架结合一端设置能抵顶 住上支架的限位构造;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发热体容纳板与上支架装配的一端侧伸形成 限位凸起。由此进一步的设置,既保证了加紧弹簧与加热芯体定位装配,也保障了加热芯体 与上、下支架的定位装配;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加紧弹簧卡由可延及加热芯体总宽的顶部和 该顶部两侧的加紧部构成;所述加紧部上半部为收拢区部,两个加紧部向内成夹紧态收拢, 邻接该收拢区部设置与芯体护板的槽底板保持基本平行的平直区部;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加热芯体两端的顶部的长度&5略大于加热芯 体总宽度31 ;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加紧弹簧卡加紧部的长度b5约是加热芯体长 度bl的1/4 ;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平直区部长度(15占收拢区部长度(5的1/2或 平直区部长度略小于收拢区部长度;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加紧弹簧卡的横断面厚度小于芯体护板的槽 道深度;由此进一步的构造配置使加紧弹簧卡具有足够的加紧力,且与第一芯体护板、第 二芯体护板配合对加热芯体两侧施力,加紧效果更好。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所述发热组件的发热体容纳板的第一容纳槽 的长、宽尺寸应与阳极元件(或阳极元件)的电极板的长、宽尺寸相当,所述发热组件的发 热体容纳板的第二容纳槽的长、宽尺寸应与散热组件导电护板的长、宽尺寸相当;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所述电极块由第一面和第二面形成L形构造, 该电极块的第一面与电极板的通电端一侧连接,电极块的第二面用于与通电的外部端子连 接;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第一芯体护板的槽道第一侧立面和槽道第二 侧立面分别与槽道底部平面垂直,成任意横断面为门字形构造;第二芯体护板与第一芯体 护板构造相同;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加紧弹簧卡顶部和两个加紧部一体形成几字 型,加紧弹簧卡的开放端设置向外敞开的钳口区部;两个加紧部构造相同、相互对称,两个 加紧弹簧卡配置为相同构造。以此进一步的措施使电极板与发热体容纳板实现定位安装;使散热组件与发热体 容纳板实现定位安装;加紧弹簧卡定位装配;即可方便装配,还可实现零部件统一标准配 置,有利于优化工艺,降低制造成本;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所述散热翅片芯体由翅片为不开通风窗的散 热翅片;[0036]以此配置的散热翅片芯体可有效提高机械强度;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加紧弹簧卡的任意横断面为长方形,加紧弹簧 卡的宽面为与芯体护板槽底接触的卡紧工作面;以此配置的加紧弹簧可有效提高护板部件的耐受性能。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所述发热组件的发热体容纳板为PBT耐高温 树脂(又名聚苯并噻唑纤维)材质制得;该发热组件的加热体选择突变点温度为80-180°C 的PTC发热陶瓷。以此配置可有效提高发热组件的耐受性能,并有效提高加热器的热效率;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第一芯体护板与下支架结合的一端配置第一 子母扣合部,即在槽道第一侧立面上设置第一子母扣合部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在槽道 第二侧立面上设置第一子母扣合部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第二芯体护板与第一芯体护 板同样配置;在下支架型腔内对应第一芯体护板的一端部设置第一下支架卡扣凸起(或卡扣 孔),与第一芯体护板上相应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匹配构成子母扣合部;该下支架型腔内的另一端对应第二芯体护板的位置设置第二下支架卡扣凸起 (或卡扣孔),与第二芯体护板上相应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匹配构成子母扣合部;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下支架型腔的中部位置具有数个型槽3011,用 于发热组件上的发热体容纳板定位插入;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第一芯体护板与上支架结合的一端配置第二 子母扣合部,即在槽道第一侧立面上设置第二子母扣合部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在槽道 第二侧立面上设置第二子母扣合部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第二芯体护板与第一芯体护 板同样配置;上支架的内部为型孔,在上支架型孔内对应第一芯体护板的相应一端部设置第一 上支架卡扣凸起(或卡扣孔),与第一芯体护板上相应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匹配构成子 母扣合部;该上支架型孔内的另一端对应第二芯体护板的位置设置第二上支架卡扣凸起 (或卡扣孔),与第二芯体护板上相应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匹配构成子母扣合部;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上支架上设置避免加热芯体的端子外露的上 盖,上支架与上盖设置子母扣合部,即在上支架的长边侧帮居中位置设置一副子母扣合部, 在上支架的出线部的两端侧帮部分别设置一副子母扣合部;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所述上支架卡扣孔借由上支架装配止口伸 设;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所述第一芯体护板的槽道第一侧立面和槽道 第二侧立面上分别设置抵顶住上支架的限位缺口,形成限位构造,第二芯体护板与第一芯 体护板设置为相同的限位构造。如此进一步合理配置子母扣合部,使第一、二芯体护板夹着加热芯体1与上、下支 架实现定位安装,以简单的构造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以可靠的结构配置实现方便装配的目 的,从而可有效提高整机的安全可靠性;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所述发热体容纳板上设置预设个数的发热体容纳部;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所述发热体容纳部与发热体成能双面散发热 量的方式配置;即在发热体容纳板的上平面具有发热体,对应的,在该发热体容纳板的下平 面也具有发热体;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所述弹性接触部设置为在电极板上形成的翘 起;由此措施可进一步提高加热器的加热性能;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下支架底部具有与加热器以外的关联部件匹 配安装的装配孔;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上支架的外缘伸设与加热器以外的关联部件 匹配安装的装配突沿;前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中,上支架一侧伸设出线部,上盖与上支架上支架 对应的一侧伸设出线部。由此进一步的措施可有效提高加热器外部与关联部件安装的亲和性。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在优异的结构配置下,至少有上述的优点综上,本案各部件互相配合,组装方便,装配结构简单,提供了便于电加热器组装 合理措施,可有效优化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使产业成本有效降低;本案的优异措施使得电 极组件、发热组件和散热组件充分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0064]图1是本案电加热器整体结构示意图;[0065]图2是本案电加热器分解装配结构示意图;[0066]图3是本案电加热器中发热单元分解装配结构示意图;[0067]图4是本案电加热器中发热组件的发热体容纳板结构示意图;[0068]图5是本案电加热器中散热组件的散热翅片芯体结构示意图;[0069]图6是本案电加热器中一芯体护板的结构示意图;[0070]图7是本案电加热器中上支架的结构示意图;[0071]图8是本案电加热器中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0072]图9是本案电加热器中加热芯体与下支架结合一端的结构示意图;[0073]图10是本案电加热器中加热芯体与上支架结合一端的结构示意图[0074]图11是本案电加热器中加紧弹簧的结构示意图;[0075]图12是本案电加热器中电极组件的电极板局部结构示意图;[0076]图12a是图12的侧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
、特征及其功效,详 细说明如后;为了简单和清楚的目的,下文恰当的省略了公知技术的描述,以免那些不必要
9的细节影响对本技术方案的描述。参见图1-12所示,一种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包括由电极组件111供应电能的加 热芯体1,该加热芯体由发热组件112和散热组件113叠加组装而成,其中,所述加热芯体由 电极组件的阳极元件111a、电极组件的阴极元件111b、发热组件112、散热组件113组成,依 次装配为通正电极的阳极元件111a(或通负电极的阴极元件111b)与装有PTC发热陶瓷 的发热组件112邻接装配,发热组件112与散热组件113邻接装配,散热组件113与通负电 极的阴极元件111b (或通正电极的阳极元件111a)邻接装配,构成一个发热单元11 ;所述 的“邻接装配”是指相邻、且相互接触的装配,(下同);接续是,装有PTC发热陶瓷的发热组件112与前述的阴极元件111b (或阳极元件 111a)邻接装配,发热组件112与散热组件113邻接装配,散热组件113与阳极元件111a (或 阴极元件111b)邻接装配,又构成一个发热单元;以此类推,叠加组装成加热芯体1。如此,阳极元件(或阴极元件)与发热组件接触,给发热组件的一面通正极(或 负极)电,阴极元件(或阳极元件)与散热组件接触,给散热组件的一面通负极(或正极) 电;又,散热组件与发热组件接触,从而给发热组件的另一面也通上了负极(或正极)电, 这样发热组件的一面通正极电源,另一面通负极电源,发热组件发热,并将热量传给散热组 件,热量通过散热组件散发出去,实现加热功能。由此,预设个数的发热组件和预设个数的散热组件借由阴极元件(或阳极元件) 区隔成数个发热单元并排配置,可有效提高发热效率。芯体护板组件2由装配在加热芯体一侧的第一芯体护板2a和装配在加热芯体另 一侧的第二芯体护板2b组成;所述第一芯体护板设有容加紧弹簧卡5夹置的槽道20,槽道第一侧立面202和槽 道第二侧立面203分别与槽道底部平面201垂直,成任意横断面为门字形构造;如此设置的 芯体护板可取用任意横断面为门字形的型材加工,方便取材,利于降低制造成本;槽道深度大于加紧弹簧卡的横断面厚度,以使加紧弹簧卡收藏在芯体护板内;第一芯体护板与下支架3结合的一端,在槽道第一侧立面上设置第一子母扣合部 的卡扣孔2021 (或卡扣凸起),在槽道第二侧立面上设置第一子母扣合部的卡扣孔2031 (或 卡扣凸起);第一芯体护板的另一端与上支架4结合,也可设置子母扣合部,即,在槽道第一侧 立面上设置第二子母扣合部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在槽道第二侧立面上设置第二子母 扣合部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未表示)第一芯体护板与上支架结合一端设置限位构造,即在槽道第一侧立面和槽道第二 侧立面上分别设置抵顶住上支架的限位缺口 2021a、2031a ;第二芯体护板与第一芯体护板的构造相同,不予赘述;下支架3配置在加热芯体的一端,加热芯体的另一端配置上支架4,所述的下支架 具有下支架型腔30,负责容纳由芯体护板组件夹置的加热芯体之一个端部,其中,该下支架 型腔的中部位置301具有数个型槽3011,以使发热组件上的发热体容纳板定位插入;在该 下支架型腔内对应第一芯体护板2a的一端部设置第一下支架卡扣凸起3031、3021 (或卡扣 孔),与第一芯体护板上相应的卡扣孔2021、2031 (或卡扣凸起)匹配构成子母扣合部;[0091]该下支架型腔内的另一端对应第二芯体护板2b的位置设置第二下支架卡扣凸起 3021a、3031b (或卡扣孔),与第二芯体护板上相应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匹配构成子母 扣合部;下支架底部31具有装配孔310,负责与加热器以外的关联部件匹配安装,由此实 现其支架功能;装配孔构造还可以是图示以外的其它情形,它依关联部件的情形按一般技 术匹配设置,不予赘述;由此,通过子母扣合部使第一、二芯体护板夹着加热芯体1定位安装在下支架型 腔里;上支架4的内部为型孔40,该型孔与被芯体护板组件夹置的加热芯体之对应端部 相匹配,负责容置芯体护板组件夹置的加热芯体的该端部;上支架4的外缘伸设装配突沿44,负责与加热器以外的关联部件匹配安装,由此 实现其支架功能;装配突沿构造还可以是图示以外的其它情形,它依关联部件的情形按一 般技术匹配设置,不予赘述;上支架上设置上盖42,以避免加热芯体的端子部分露在外面,上盖的侧帮分别 设置上盖卡扣凸起421、422、423(或卡扣孔),与上支架上相应的上支架卡扣孔411、412、 413(或卡扣凸起)匹配构成子母扣合部;所述上支架卡扣孔借由上支架装配止口 414伸 设;上支架一侧伸设出线部415,上盖与上支架上支架对应的一侧伸设出线部425 ;在上支架的长边侧帮居中位置设置一副子母扣合部412、422,在上支架的出线部 的两端侧帮部分别设置一副子母扣合部411、421和413、423,如此三点定位的配置,构造更
简单,且更安全可靠;两个加紧弹簧卡5分别装配在加热芯体两端,负责通过芯体护板组件使加热芯体 加紧;两个加紧弹簧卡构造相同,该加紧弹簧卡的任意横断面为长方形,加紧弹簧卡的宽面 为卡紧工作面531a、531b ;加紧弹簧卡由可延及加热芯体总宽的顶部52和该顶部两侧的加 紧部53a、53b构成;加紧弹簧卡顶部52和两个加紧部53a、53b —体形成几字型,两个加紧部53a、53b 构造相同、相互对称,所述加紧部上半部为收拢区部532a,两个加紧部向内成夹紧态收拢, 邻接该收拢区部设置与芯体护板的槽底板保持基本平行的平直区部533a,以此形成对芯体 护板施压的工作面;由此使加紧弹簧卡具有足够的加紧力;进一步,该加紧弹簧卡的开放端设置向外敞开的钳口区部534a,两个加紧部的钳 口区部构成方便装配的八字形钳口;加热芯体两端的顶部52的长度a5略大于加热芯体总宽度 ;加紧弹簧卡加紧部的长度b5约是加热芯体长度bl的1/4 ;平直区部长度d5占收拢区部长度c5的1/2或平直区部长度略小于收拢区部长 度;以此更有利于加紧;所述加紧弹簧选用任意的横断面为长方形的型材,且较宽的一面与芯体护板槽底 接触,此配置是为保证加紧弹簧加紧时,加紧弹簧的两个加紧部与第一、二芯体护板有较宽 的接触面积,防止线受力,提高护板部件的寿命;[0107]该加热芯体总宽al为受芯体护板夹置的加热芯体的总宽度,即加热芯体的宽度 加上两个芯体护板槽底板厚度的尺寸;进一步,加热芯体的电极组件111,阴极元件111a和阳极元件111b构造相同,以 阳极元件为例,其构造可以是由电极板1111和电极块1112组成,电极板的通电端安装电极 块,阳极元件(或阴极元件)可以一般技术措施与发热组件接触;进一步,所述电极块由第一面1112a和第二面1112b形成L形构造,该电极块的第 一面1112a与电极板的通电端一侧连接,电极块的第二面1112b用于与通电的外部端子连 接;所述电极板上与发热组件上的发热体对应的位置设置弹性接触部lllla、llllb, 该弹性接触部用于使电极组件与发热组件保持接触,该弹性接触部可以在电极板上压制出 一个翘起的舌型结构,如图,或用其他一般技术制得,不予赘述;当电极组件的电极板与发热组件上的发热体有些许间隙时,弹性翘起部的翘起可 以使电极板与发热组件上的发热体依然接触良好;当电极组件的电极板与发热组件上的发 热体紧密接触时,弹性翘起部的缩回,但受弹性作用发热体受到压力,可有效保证发热体与 电极组件的充分接触,从而进一步保障加热效率;加热芯体的发热组件112由发热体容纳板1121和发热体1122组成,所述发热体 容纳板上设置预设个数的发热体容纳部11210 ;发热体容纳部的个数与发热体的个数匹配
设置;进一步,所述发热体容纳部与发热体应成能双面散发热量的方式配置,即在发热 体容纳板的上平面具有发热体,对应的,在该发热体容纳板的下平面也具有发热体;可以是,所述发热体容纳板的上平面设置上面发热体容纳部,在发热体容纳板的 下平面对应上面发热体容纳部的位置设置下面发热体容纳部;发热体容纳板与上支架装配 的一端侧伸形成限位凸起112e,该限位凸起负责发热芯体与上支架装配时进行限位,保障 发热芯体与上支架定位装配,并紧密配合;所述发热体容纳板是已知的耐高温材料,优选的是市售的PBT耐高温树脂(又名 聚苯并噻唑纤维);所述加热体包括但不限于PTC发热陶瓷,PTC陶瓷是已知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PTC ;进一步,优选该PTC陶瓷的突变点温度为80_180°C ;以此配置可控制温度升高为80-180°C时,PTC陶瓷的电阻值开始急剧变化,由此 可以有效提高加热器的热效率;所述散热组件113由散热翅片芯体1131和导电护板组1132构成;所述散热翅片 芯体由翅片按一般的公知技术折叠成型,不予赘述,但特别优选不开通风窗的散热翅片,目 的是为保证其翅片和散热组件的机械强度;以此构造有利于提高散热组件的机械强度,可 有效避免加紧组装时产生变形;导电护板组由构造相同的上、下导电护板1132a、1132b构 成,以上导电护板为例,上导电护板的任意横断面成L型,它具有与散热翅片芯体的侧面长 度和宽度相当的纵向护板部11321,纵向护板部的一个端部形成与散热翅片芯体的端面长 宽相当的端面护板部11322,纵向护板部负责覆盖散热翅片芯体一侧,端面护板部负责覆盖 散热翅片芯体的一个端面;上导电护板负责覆盖散热翅片芯体的一个侧面和一个端面,下导电护板负责覆盖散热翅片芯体的另一侧面和另一端面,散热翅片芯体夹置在上、下导电 护板中间一体钎焊成型,构成散热组件,所述上、下导电护板不仅负责保护散热翅片芯体, 还负责接触加热组件上的加热体传导电能,以此构造既可方便工艺装配,又可有效提高加 热效率;进一步,所述发热组件的发热体容纳板1121 —面具有可容纳电极板1111的第一 容纳槽112a,发热组件的发热体容纳板的另一面具有可容纳散热组件导电护板的第二容纳 槽112b ;该发热体容纳板1121的两端分别设置容上加紧弹簧嵌置凹口 112c、下加紧弹簧嵌 置凹口 112d ;由此构造,电极板嵌在发热组件的发热体容纳板上,散热组件借由导电护板也嵌 置在发热体容纳板上,依此叠加,相互紧密结合成一体;数个发热体容纳板一端的加紧弹簧 嵌置凹口形成卡置一个加紧弹簧的钳口,这些发热体容纳板另一端的加紧弹簧嵌置凹口形 成卡置又一加紧弹簧的钳口,既保证了加紧弹簧与加热芯体定位装配,也保障了加热芯体 与上、下支架的定位装配;再加上加紧弹簧的两个加紧部借由第一芯体护板、第二芯体护板对加热芯体两侧 施力;以此,加热芯体可以很方便的夹紧组装为一体,装配工艺简单,由于各部件间无需 硅胶粘结,根本上克服了组件老化的问题,安全可靠,有效提高了加热器的使用寿命和安全 性;所述发热组件的发热体容纳板的第一容纳槽112a的长、宽尺寸应与阳极元件(或 阳极元件)的电极板1111的长、宽尺寸相当,以使电极板与发热体容纳板实现定位安装;所 述发热组件的发热体容纳板的第二容纳槽112b的长、宽尺寸应与散热组件导电护板的长、 宽尺寸相当,以使散热组件与发热体容纳板实现定位安装;进一步,第一、第二芯体护板可设置为构造相同;电极板和散热组件导电护板的板 材可厚度相同,即可方便装配,还可实现零部件统一标准配置,有利于优化工艺,降低制造 成本。在详细说明的较佳实施例之后,熟悉该项技术人士可清楚的了解,在不脱离下述 申请专利范围与精神下可进行各种变化与修改,且本实用新型亦不受限于说明书中所举实 施例的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一种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包括由电极组件供应电能的加热芯体,该加热芯体由发热组件和散热组件叠加组装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芯体(1)由预设个数的发热单元(11)构成,电极组件(111)由阴极元件(111a)和阳极元件(111b)构成;所述发热单元由通正电极的阳极元件或通负电极的阴极元件与装有PTC发热陶瓷的发热组件(112)邻接装配,该发热组件与散热组件(113)邻接装配,该散热组件与通负电极的阴极元件或通正电极的阳极元件邻接装配构成一个单元;接续是,装有PTC发热陶瓷的发热组件与前述的阴极元件或阳极元件邻接装配,发热组件与散热组件邻接装配,散热组件与阳极元件或阴极元件邻接装配,又构成一个发热单元,依此叠加组装成加热芯体;加热芯体(1)上配置芯体护板组件(2),该芯体护板组件由装配在加热芯体一侧的第一芯体护板(2a)和装配在加热芯体另一侧的第二芯体护板(2b)组成;加紧弹簧卡(5)装配在配置芯体护板组件的加热芯体的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111)的阴 极元件或阳极元件由电极板(1111)和电极块(1112)组成,电极块安装在电极板的通电端; 发热组件(112)由发热体容纳板(1121)和发热体(1122)组成;所述散热组件(113)由散 热翅片芯体(1131)和导电护板组(1132)构成,导电护板组由构造相同的上、下导电护板 (1132a、1132b)构成;在电极组件中,借由阳极元件或阴极元件的电极板设置能接触到发 热组件之发热体的弹性接触部(lllla、llllb),该弹性接触部能使电极组件与发热组件保 持接触;下支架(3)配置在加热芯体的一端,加热芯体的另一端配置上支架(4),所述的下 支架具有下支架型腔(30),该下支架型腔设置为能容纳由芯体护板组件夹置的加热芯体之 对应端部的型腔结构;上支架的内部为型孔(40),该型孔与被芯体护板组件夹置的加热芯 体之对应端部相匹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发热组件(112)的发热体容 纳板(1121) —面具有可容纳电极板(1111)的第一容纳槽(112a),发热组件的发热体容纳 板的另一面具有容纳散热组件导电护板第二容纳槽(112b),该第一容纳槽用于容纳电极组 件中邻近的电极板;该第二容纳槽用于容纳散热组件中邻近的上导电护板或下导电护板; 散热组件中导电护板组的上、下导电护板构造相同,上导电护板的任意横断面成L型,形成 能覆盖散热翅片芯体一侧的纵向护板部(11321),纵向护板部的一个端部形成能覆盖散热 翅片芯体的一个端面的端面护板部(1132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容纳板(1121) 的两端分别设置容上加紧弹簧嵌置凹口(112c)、下加紧弹簧嵌置凹口(112d);所述第一芯 体护板设有容加紧弹簧卡(5)夹置的槽道(20);第一芯体护板与上支架结合一端设置能抵 顶住上支架的限位构造;发热体容纳板与上支架装配的一端侧伸形成限位凸起(112e)。
5.如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加紧弹簧卡由可延及 加热芯体总宽的顶部(52)和该顶部两侧的加紧部(53a、53b)构成;加紧部上半部为收拢区 部(532a),两个加紧部向内成夹紧态收拢,邻接该收拢区部设置与芯体护板的槽底板保持 基本平行的平直区部(533a),加热芯体两端的顶部的长度略大于加热芯体总宽度;加紧弹 簧卡加紧部的长度约是加热芯体长度的1/4 ;平直区部长度占收拢区部长度的1/2或平直 区部长度略小于收拢区部长度;加紧弹簧卡的横断面高度小于芯体护板的槽道深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的发热体容纳板的第一容纳槽(112a)的长、宽尺寸应与阳极元件或阳极元件的电极板(1111)的长、宽 尺寸相当,所述发热组件的发热体容纳板的第二容纳槽(112b)的长、宽尺寸应与散热组件 导电护板的长、宽尺寸相当;所述电极块由第一面(1112a)和第二面(1112b)形成L形构 造,该电极块的第一面与电极板的通电端一侧连接,电极块的第二面用于与通电的外部端 子连接;第一芯体护板的槽道第一侧立面(202)和槽道第二侧立面(203)分别与槽道底部 平面(201)垂直,成任意横断面为门字形构造;第二芯体护板与第一芯体护板构造相同;加 紧弹簧卡顶部(52)和两个加紧部(53a、53b) —体形成几字型,加紧弹簧卡的开放端设置向 外敞开的钳口区部(534a);两个加紧部构造相同、相互对称,两个加紧弹簧卡配置为相同 构造。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芯体由翅片 为不开通风窗的散热翅片;加紧弹簧卡的任意横断面为长方形,加紧弹簧卡的宽面为与芯 体护板槽底接触的卡紧工作面(531a、531b)。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的发热体容 纳板为PBT耐高温树脂,又名聚苯并噻唑纤维材质制得;该发热组件的加热体选择突变点 温度为80-180°C的PTC发热陶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一芯体护板(2a)与下支 架(3)结合的一端配置第一子母扣合部,即在槽道第一侧立面上设置第一子母扣合部的卡 扣孔(2021)或卡扣凸起,在槽道第二侧立面上设置第一子母扣合部的卡扣孔(2031)或卡 扣凸起;第二芯体护板(2b)与第一芯体护板同样配置;在下支架型腔内对应第一芯体护板的一端部设置第一下支架卡扣凸起(3031、3021) 或卡扣孔,与第一芯体护板上相应的卡扣孔(2021、2031)或卡扣凸起匹配构成子母扣合 部;该下支架型腔内的另一端对应第二芯体护板(2b)的位置设置第二下支架卡扣凸起 (3021a、3031b)或卡扣孔,与第二芯体护板上相应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匹配构成子母扣合 部; 下支架型腔的中部位置(301)具有数个型槽(3011),用于发热组件上的发热体容纳板 定位插入;第一芯体护板与上支架(4)结合的一端配置第二子母扣合部,即在槽道第一侧立面上 设置第二子母扣合部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在槽道第二侧立面上设置第二子母扣合部的卡 扣孔或卡扣凸起;第二芯体护板(2b)与第一芯体护板同样配置;上支架(4)的内部为型孔(40),在上支架型孔内对应第一芯体护板的相应一端部设置 第一上支架卡扣凸起或卡扣孔,与第一芯体护板上相应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匹配构成子母 扣合部;该上支架型孔内的另一端对应第二芯体护板的位置设置第二上支架卡扣凸起或卡扣 孔,与第二芯体护板上相应的卡扣孔或卡扣凸起匹配构成子母扣合部;上支架上设置避免加热芯体的端子外露的上盖(42),上支架与上盖设置子母扣合部, 即在上支架的长边侧帮居中位置设置一副子母扣合部,在上支架的出线部的两端侧帮部分 别设置一副子母扣合部;所述上支架卡扣孔借由上支架装配止口(414)伸设;所述第一芯 体护板的槽道第一侧立面和槽道第二侧立面上分别设置抵顶住上支架的限位缺口(2021a、2031a),形成限位构造,第二芯体护板与第一芯体护板设置为相同的限位构造。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容纳板上设置 预设个数的发热体容纳部(11210);所述发热体容纳部与发热体成能双面散发热量的方式 配置;即在发热体容纳板的上平面具有发热体,对应的,在该发热体容纳板的下平面也具有 发热体;所述弹性接触部设置为在电极板上形成的翘起;下支架底部(31)具有与加热器以 外的关联部件匹配安装的装配孔(310),上支架4的外缘伸设与加热器以外的关联部件匹 配安装的装配突沿(44),上支架一侧伸设出线部(415),上盖与上支架上支架对应的一侧 伸设出线部(425)。
专利摘要一种车辆室内用电加热器,属于车辆室内加热设备。它包括由电极组件供应电能的加热芯体,该加热芯体由发热组件和散热组件叠加组装而成,其中,所述加热芯体由预设个数的发热单元构成,电极组件由阴极元件和阳极元件构成;所述发热单元由通正电极的阳极元件(或通负电极的阴极元件)与装有PTC发热陶瓷的发热组件邻接装配,该发热组件与散热组件邻接装配,该散热组件与通负电极的阴极元件(或通正电极的阳极元件)邻接装配构成一个单元;接续是,装有PTC发热陶瓷的发热组件与前述的阴极元件(或阳极元件)邻接装配,发热组件与散热组件邻接装配,散热组件与阳极元件(或阴极元件)邻接装配,又构成一个发热单元,依此叠加组装成加热芯体。本案可有效提高加热器加热效率,组装方便。
文档编号H05B3/06GK201585151SQ200920250178
公开日2010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1日
发明者李绒珍, 魏庆奇 申请人:天津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