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x射线管的冷却套管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X射线管技术领域。本发明发现了在冷却阴极组件的具体应用,并将参考其进行介绍。应当理解,本发明还发现了将热量传输到其他圆柱形部件或从圆柱形部件传输热量的应用。
背景技术:
一般地,X射线管包括金属、陶瓷、或玻璃制成的真空包壳或框架,其支承于X射线关壳体内。X射线管壳体和框架中间形成冷却油通道。通过壳体提供电连接到包壳。包壳和X射线管壳体分别包括互相对齐的X射线可穿透的窗口,使得包壳内产生的X射线可引导到进行检查的病人或其他物体。
为了产生X射线,包壳容纳有阴极组件和阳极组件。阴极组件包括阴极丝,加热电流通过阴极丝。电流充分加热阴极丝,发射出电子云,即产生热电子发射。处于100到200KV的量级的高电势施加到阴极组件和阳极组件之间。
该电势加速电子通过真空包壳内的真空区从阴极组件到达阳极组件。电子聚焦到阳极组件的目标靶的很小区域或焦点。带有足够能量的电子束撞击目标靶,产生X射线以及大量热量。产生的一部分X射线通过包壳和X射线管壳体的X射线可透过的窗口流向进行检查的病人或物体。
有时使用偏转阴极结构沿与旋转阳极的圆周方向相交的方向移动或摆动电子束以及焦点。电磁偏转线圈围绕壳体的颈部,阴极丝在此连接包壳或插入框架。当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电磁场,使电子束偏转。周期性移动的焦点可减少目标靶负荷和改进CT成像分辨率。但是,部分的电子背散射撞击阴极壳体。阴极颈部接头的区域非常容易局部加热,该区域阴极壳体连接到插入框架的主体。阴极颈部接头的过热可使得接头损坏并使得X射线管的密封破坏。
为了分散产生X射线期间形成的热载荷,冷却流体,如油液,通过框架上的X射线管壳体和阴极壳体循环流动,以帮助冷却X射线管的部件。背散射电子高度局部加热还造成冷却液体质量下降,最终导致X射线管损坏。
为减少阴极壳体颈部附近的局部加热,希望将另外的冷却液直接施加到阴极的颈部区。但由于阴极颈部周围部件,如阴极丝偏转线圈,的高流动阻力,冷却流体难以到达颈部区域。
克服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在阴极颈部接头周围设置套管,套管带有入口和出口。迫使冷却流体通过入口并分出两个分流,各分流围绕颈部接头的一侧回转180度。分流然后混合并在相对侧的出口排出。结果是,接近入口的区域受到最充分的冷却,当流体在流向出口时容易加热。此外,流动停滞区出现在颈部附近两个分流混合处,导致该区域的接头的局部冷却很差。此外,阴极壳体的底部的冷却很差,因为这个区域缺少流动。结果是,阴极颈部接头容易出现不均匀冷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和改进的方法和装置,可克服上面提到的问题以及其他问题。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X射线管的冷却机构。该冷却机构包括流体入口,可接受相关源提供的冷却流体。中空的盖件与所述入口流体连通。盖件包括形成孔的壁部,孔的尺寸可容纳相关X射线管的一部分。盖件形成内环形流道,供冷却流体围绕相关X射线管的部分循环。盖件的孔设置成可提供至少一个流体出口,冷却流体通过出口在围绕相关X射线管部分的多个位置离开盖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设置了X射线管组件,其包括上面介绍的冷却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X射线管的颈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围绕颈部安装上面介绍的冷却机构。
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优点是阴极颈部接头的过热得到减轻。
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另一优点是延长了X射线管的寿命。
另一优点是可减少过早管损坏。
阅读和了解下面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介绍的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了解本发明还有的其他优点。
本发明可采用各种元件形式和元件设置,和采取各种步骤和步骤的安排。附图只是用于说明优选实施例,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X射线管组件和冷却系统的部分切开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X射线管和冷却套管的透视图;图3是图2的冷却套管的第一实施例的放大顶视图;图4是图3的冷却套管的底视图;图5是图3的冷却套管的顶视透视图;图6是图3的冷却套管的底视透视图;图7是图3的X射线管框架顶部件和冷却套管的顶视示意图,显示了流体流动的方向;图8是安装在围绕阴极壳体颈部的X射线管顶部的冷却套管的沿图3的剖面Y-Y的放大侧视截面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图1的X射线管顶部的冷却套管的顶视图;和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X射线管的冷却套管的顶视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考图1,医学诊断系统,如计算机辅助X线断层摄影术(CT))扫描器,的旋转阳极X射线管组件1提供X射线辐射束。组件1包括阳极10,可旋转地固定到真空腔12,真空腔由一般为玻璃、陶瓷和/或金属制成的包壳或插入框架14形成。阴极组件18提供和聚焦电子束A。阴极组件包括电子束源20,如热电子发射丝。电子发射丝20带有相对阳极10的偏压,使得电子束朝阳极加速,撞击阳极的目标区22。撞击目标区22的部分电子转变为X射线,从X射线管通过包壳的窗口23发射出(在剖开部分朝向图1的观看者)。X射线用于诊断成像,治疗和类似处理。插入框架14、阴极组件18、和阳极10共同形成包括组件1的X射线管26。
参考图2,阴极组件18包括阴极壳体或杯件30,其容纳丝20。壳体30固定到阴极板32,其形成插入框架14的端壁。阴极壳体30在阴极板的附近变小,形成宽度缩小的环形区或颈部34。颈部34的远端36焊接或以其他方式在颈部接头处38固定和密封到阴极板32,围绕板上的开口29,使得颈部正交于板延伸。
阴极壳体30用于聚焦阴极丝20发射到阳极目标区22的焦点的电子。在一个实施例中,阴极壳体30具有对地大约为-75000伏的电势。阳极10的对地电势大约为+75000伏,两个极之间的电势差达到150,000伏。
继续参考图1,C形的电磁偏转线圈40部分包围阴极壳体30的颈部34区域。通过选择性地施加电流到线圈40,形成可偏转电子束的电磁场,使得焦点可以在阳极目标区22周期性移动,从而降低了焦点温度。
X射线管壳体50,在包壳14周围充有导热和电绝缘的流体,如油。冷却系统52接受来自壳体通过出口管路54输送的加热的冷却液体,并通过返回管路56返回冷却的冷却液体。管路54,56可具有柔性软管、金属管或类似管路的形式。冷却系统52包括泵57和热交换器(未显示)。当返回壳体50时,冷却的冷却流体流过窗口24,流过阳极的支承组件58,阴极组件18,和X射线管26的其他散热元件周围。
部分撞击阳极10的电子未转变成X射线,而是朝阴极壳体30背散射。背散射电子撞击阴极壳体30,主要撞击颈部34的区域,对颈部加热。热量还从颈部34流到阴极壳体30的下端60,使得下端被加热。
冷却机构70具有围绕阴极壳体30颈部34的冷却套管形式。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冷却套管70位于板32和偏转线圈40中间。冷却套管70包括入口管72,冷却流体,如用于冷却壳体50的冷却液体,通过入口管输送到套管。冷却液体入口管72流体连通冷却系统52(或独立的冷却系统),其可通过冷却套管流体管路74提供冷却的冷却流体到入口管72。当X射线管26工作时,泵57保证套管70接受连续的冷却液体流。可选择T形连接件78将冷却液体分成两个流道,分别沿管路56和74,使得一些冷却液体直接到达壳体50,不通过套管。或者,省略管路54,使所有的冷却流体首先引导到冷却套管70,并从套管进入X射线管的主冷却壳体50,或反向进行。
冷却套管70可用金属、陶瓷、耐热塑料或类似材料制造,可取下地连接,焊接或以其他方式固定到基板32。
现在参考图3,冷却套管70包括第一侧部分80和第二侧部分82,安装时围绕颈部在接缝84互相连接或对接到一起。安装的冷却套管70包括一般是平面的基板86,设置成可连接到阴极板32。具体地,基板86包括一般为环形的中心区88,第一和第二固定支架90,92从中心区沿相反方向延伸。中心区88的下表面可接触基板32。固定支架90,92在其远端分别形成半圆形切口94,96。固定支架90,92安装到适当定位的螺栓98,螺栓焊接到阴极板32,通过螺帽100(见图2)保持于适当位置。
接缝84不必通过焊接或其他方式在两个部分80,82之间形成流体密封接头,因为接缝有少量的泄漏不会影响冷却套管70的有效性。一般地,线圈40,与螺栓98和螺帽100配合,足以保持两个部分80,82于接缝84充分接触,将接缝的泄漏减少到最少。
如图4和5所示,中空的盖件110连接到基板86,并从基板延伸形成环形内部空间111,用于冷却液体进行循环。盖件110形成至少一部分内部流体流道112(图4中的箭头所示),冷却流体沿着流道流动。颈部34和板32的相邻暴露部分也部分构成流道112。盖件110包括细长的入口部分114,其与一个固定支架90对准,连接到入口管72的远端。入口部分114与下面的板32的暴露部分结合形成流体流道112的第一部分115。
如图5清楚显示,入口部分114具有突起的垂直侧壁116,其被顶部件或顶壁118覆盖其上端。用语“上”和“下”和类似用语用在相对图1所示的X射线管26的位置。应当理解使用时,X射线管可具有不同的方位。
入口部分114连接到盖件110的环形中心部分120。中心部分120设有台阶,形成对偏转磁体40的支承面。具体地,一般形成上和下环形同心突起部分或台阶122,124,下台阶124具有较大内径,支承磁体;上台阶122具有另外的直径以配合磁体的内径。上台阶122设有中心孔126,最好与两个台阶同心,其尺寸可配合颈部34。上环形台阶122有垂直侧壁128,围绕孔从入口部分114的侧壁116延伸,由于存在下台阶124,与侧壁116相比,其高度降低。入口部分114的顶件118延伸越过上台阶122的侧壁128,并包括形成中心孔126的环形部分130。
下台阶包括垂直侧壁132,和一般为环形的支架134(见图8),其在侧壁132和上台阶122的侧壁128之间延伸。在所显示的实施例中,顶部件118,支架134和基板86都互相平行,并平行于板32,正交于侧壁116,128,132,尽管认为向内或向外弯曲或倾斜的侧壁116,128,132也可采用和/或支架134和顶部件118可以弯曲或倾斜,而不非平面的。此外,尽管显示了两个台阶122,124,但认为两个台阶可结合成一个台阶,或采用多于二个的台阶。
再次参考图3,孔126的内径D接近或稍大于颈部34的直径,以配合卡在其中的颈部。沿一定角度间隔开的槽140围绕孔126的周边143形成,用作冷却液体的流体出口。槽140显示出切去半圆,从孔126沿径向向外延伸,尽管其他形状的槽也可以。如图4所示,冷却液体在上台阶122绕颈部34流动,通过槽140离开冷却套管。
槽140的直径比孔126小很多。例如,槽可具有的直径或宽度为大约0.05到0.2厘米,即大约0.1厘米,孔的直径D为大约2到3厘米,取决于阴极颈部34的大小。阴极颈部的直径可比直径D小0.01到0.3厘米。因此,槽140与孔126的直径比从大约1∶60到大约1∶10。槽140与孔126的周边142间隔开大约8到30,最好是大约15到20。至少一些槽140位于孔126的四个四分之一处,与选择的四分之一角度位置无关。
进入流体流道112的大部分或最好基本上全部的冷却流体通过孔126及其相关槽140排出冷却机构70。冷却液体以喷射形式离开槽140,有助于冷却液体在颈部34区域的混合,因此改进了颈部的热传递。尽管少量的冷却液体可从基板32周围泄漏,或通过接缝84泄漏,泄漏最好少于流入流道112的全部流体的大约20%,,一般少于大约10%。
如图4,6和7所示,挡板144一般具有垂直壁的形式,其安装在入口部分144的内部,挡板144在图示实施例中是与颈部34的周边相切,保证冷却流体围绕颈部34无方向性地环形流动。如图4中的箭头所示。应当理解,在水平面(平行于板)的流体分量流过环形通道,流体的垂直分量使得液体沿向上方向移动,朝着槽140。所显示的水平分量是逆时针的,尽管可理解,在可选实施例中,挡板设置在与图示位置转180度的位置,形成顺时针的流体。挡板144处于相切位置可减少流动阻力,可考虑采用其他的位置。
挡板144沿上和下台阶122,124的方向延伸,下端接触或非常靠近板32,并正交于板。挡板的上端连接到顶部件118,其入口端连接到侧壁116,其出口端密封地间隔开或接触颈部34。这样可保证基本上所有的冷却液体在同一循环方向流动。在挡板144和板32或颈部34之间可有少量冷却液体泄漏,但这对冷却性能和循环流动没有重大影响。
如图4所示,挡板144形成第一和第二相对的垂直侧表面146,148。第一垂直表面146部分形成流体流道112的环形部分152的入口端150,第二表面148形成流体流道的环形部分152的终端154。因此,冷却流体围绕颈部34和相邻的颈部接头38在流体流道的环形部分152的开始和结束位置基本上全循环(即至少大约80%的全循环,最好是至少95%全循环)接触挡板144的侧表面146,148。
但是,不是所有的冷却流体完全流到流体流道的环形部分152。当冷却液体围绕阴极壳体颈部34流动时,一部分冷却液体在套管70的顶部118,套管和颈部之间,开始排出。大部分的冷却液体通过槽140排出,尽管一些流体还可通过环形间隙156泄漏,如果存在的话,间隙位于颈部34和套管孔126之间。如图4的流体箭头所示,冷却流体在多个围绕颈部34整个周边的角度间隔开的位置离开套管。由于套管卡接到颈部,这些位置基本是独立区域,由槽140形成。在套管70和颈部之间存在间隙156,该区域基本是连续的,但在槽140具有较高的流体流量。从套管出的液体撞击阴极壳体30的下部60,如图1所示,因此对颈部和阴极壳体具有过热倾向的部分进行冷却。
流体流道部分152中的冷却流体的环形的通常为不定向流动可保证流体中没有停滞区,停滞通常发生在使用两个流体流道时,一个流道位于颈部的一侧。结果是,减少了颈部34的局部过热。
当冷却流体流出槽140时,套管中的其余冷却流体的压力下降,即冷却流体从流体流道部分152的入口端150到终端154的压力下降,终端构成流道112的结束。为了保持套管70和颈部34之间有相对均匀的出口流体,在颈部的整个周边上槽之间的角度间隔S逐渐减少,或朝流道112终端154的槽的尺寸增加。间隔S选择成可补偿沿流动方向的压力损失。因此,如图3所示,槽140在入口端150附近间隔开大约30°,但是朝向终端154,槽变得容易结合到一起,直到基本上为连续。
不是在阴极颈部34一侧排出所有的冷却液体,冷却液体从围绕颈部34整个周边的冷却套管70的顶部118逐渐释放。这样可减少流动停滞区,当流体从与入口排成直线的单侧出口全部(或大部分)释放时容易出现停滞区。
在所显示的实施例中,通常为均匀的出口流体可通过增加槽的频率,或者,朝终端154增加槽的尺寸来实现。
通过理论计算(即计算机模拟)预期的颈部或套管温度,冷却流体流速,或预期流动条件下的冷却流体压力,或在操作X射线管26时进行实际测量,可选择最佳间隔S和/或槽140的尺寸,以保持均匀的流速和/或减少颈部周边的温度变化。
如图4所示,冷却流体在上台阶122周围和下台阶124周围流过。如图8所示,套管形成下开口端160,其与下台阶124具有相同的内径。流过下台阶124的冷却流体因此接触颈部34的下部和颈部接头38区域的板32。当冷却流体从上台阶122离开时,一些下台阶124的冷却流体向上移动进入上台阶,因此将热量从颈部接头38带走。台阶122,124的尺寸允许偏转线圈40位于下台阶124的支架134。
尽管介绍了两个台阶,但应理解,支架134可与顶部件118连接,例如,当套管和阴极壳体的下部60之间距离足以使线圈40位于其间时。或者,线圈可位于X射线管壳体的其他位置,或者,如果不要求焦点调节的话,可以取消。
在另一实施例(未显示),基板86在台阶122,124中的一个或两个下面延伸,可减少开口160的尺寸,使其接近颈部的直径。
现在参考图9,显示了另一实施例的冷却套管70`,其中类似的元件的标记带有后缀`,新元件采用新标记。冷却套管70`类似冷却套管70,除非特别提示。对于冷却套管70`,冷却流体通过入口管72`进入冷却套管70`,并被挡板144`引导到阴极壳体的颈部34周围的环形流体流道152`。但是,在这个实施例中,围绕颈部34周边142`的孔126`未与颈部34等距离间隔开。间隙156`的宽度从流道152`的入口端150`增加到出口端154`。孔126`因此具有螺旋形状,而不是环形的。可选择间隙156`的宽度,使其至少部分补偿冷却流体沿流道部分的压力降。通过这样的方式,颈部周围的温度变化最小化和/或颈部周围的出口流速比较均匀。
在图9的实施例中,不存在单独的槽,因此围绕颈部34周边流出的冷却流体一般是不均匀的。但是,在可选实施例中(未显示),类似于槽140的槽围绕孔126`设置。
现在参考图10,显示了冷却套管70"的另一实施例,其中类似的元件的标记带有后缀",新的元件采用新标记。冷却套管70"类似冷却套管70,除非特别提示。在这个实施例中,冷却套管70"设置了冷却机构,可提供冷却流体到壳体50。具体地,出口管170从冷却套管的细长入口部分114"延伸,通过该出口管一部分冷却流体离开套管70"。因此通过入口管72"进入的冷却流体分为两个分流,第一分流174沿入口部分114"流动到流道112的环形部分152",第二分流176通过出口170流出冷却套管,然后到达流道112"的环形部分152"。冷却流体的第二分流176直接流到壳体50,并流过X射线管26的其他部分,如窗口24和阳极支承件58,以冷却这些元件。当流过套管70"的顶部118"离开时,流体的第一分流174结合第二分流176。
出口管170的内径可选择成,能保持适当的冷却流体供应到套管70",以及供应到壳体50。例如,入口管72"的内径大于出口管170的内径。在一个实施例中,入口管的内径与出口管的内径之比大约在2∶1到大约2∶1.5。例如,入口管的直径可以是1.0厘米,出口管的直径可以是大约0.64厘米。在一实施例中,通过入口管部分114"的分流174的流速与离开出口管170的分流176的流速之比在大约1∶3到大约1∶1.5的范围。例如,分流174的流速为大约1.4克/分钟,而分流176的流速在大约2.6克/分钟。
这个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如果与用通过套管和阴极壳体颈部周围的冷却流体进行冷却相比,流过X射线管26的窗口24的新冷却流体可提供更高水平的冷却。
应当理解,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类似套管70`的冷却套管可设有类似出口170的出口。
在另一实施例中(未显示),当冷却流体离开盖件时出现压力下降的倾向可至少部分被稳定增加盖件的环形部分的宽度抵消,宽度从流道112的入口端150增加到终端154。这样有助于减少当冷却流体离开套管时的压力下降。在这个实施例中可以取消槽。顶部件的孔可以是圆形的,如孔126,或是螺旋形的,如孔126`。
不打算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面的示例只是证明了冷却套管的保持阴极壳体颈部均匀冷却的有效性。
示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以得到图10所示的设计在图1的X射线管工作期间冷却套管的速度分布图。入口管的ID为1.0厘米,出口管的ID为0.63厘米。入口流速为3.12米/秒(4.0克/分钟),出口管流速是2.61克/分钟。围绕孔设有17个槽。各个槽的半径是0.1厘米。入口流体温度设置在40℃,其大致上与出口分流的温度相同。
已发现本发明的冷却系统,与带有单个与入口径向相对的出口的冷却套管相比,可改进流体分布和减少停滞。
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介绍。阅读和了解了前面详细介绍的人员可对本发明进行改进和变化。希望本发明包括所有的这些改进和变化,这些并未脱离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体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X射线管(26)的冷却机构(70,70`,70``),包括流体入口(72,72`,72``),可接受相关源(52)提供的冷却流体;中空盖件(110,110`,110``),与所述入口流体连通,所述盖件包括形成孔(126,126`,126``)的壁部(118,118`,118``),孔的尺寸可容纳相关X射线管的部分(34);盖件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内环形流道(152,152`,152``),供冷却流体围绕相关X射线管的部分(34)循环流动;和设置了至少一个流体出口(140,140``,156,156`),冷却流体通过所述出口在围绕相关X射线管所述部分的多个位置离开盖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设有第一端(150,150`),与流体入口连通;和位于第一端附近的第二端(154,154`),使得冷却流体一般保持不定向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挡板(144,144`)间隔开所述流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44,144`)一般是倾斜的,与相关X射线管的部分(34)的周边相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壁部(118,118`,118``)形成多个角度间隔开的槽(140,140``),所述槽从孔(126,126``)沿径向向外延伸,冷却流体通过槽离开盖件(70,7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140,140``)的间隔角度沿流体流道(152)减少。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140,140``)在距所述入口最远的流体流道的端部(154)比距所述入口(72,72``)最近的流体流道的端部(150)有更小的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设置了至少8个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孔(126,126`,126``)在X射线管的部分(34)和所述盖件的壁部(118,118`,118``)之间有间隙(156,156``)。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156`)的宽度在流道的靠近所述入口管的第一端(150`)和第二端(154`)之间增加。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还包括流体出口(170),位于流体入口(72``)和内环形流道(152``)之间,引导部分冷却流体接触X射线管的另一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固定支架(90,90`,90``,92,92`,92``),可固定冷却机构于相关X射线管的表面(32)。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件(110,110`,110``)形成与所述壁部间隔开的台阶,其形状可支承相关X射线管的电磁线圈(40)。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件(110,110`,110``)在所述孔的相对端形成开口(160),供冷却流体接触部分(34)附近的X射线管的相关表面(32)。
15.一种X射线管组件(1),包括X射线管(26)和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却机构(70,70`,70``)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X射线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X射线管(26)的阴极壳体(30)的颈部(34)的部分;所述冷却机构安装到板(32),其连接到阴极壳体颈部,所述板形成包壳(14)的壁部,包壳形成X射线管(26)的真空腔(12);和阳极(10),安装在真空腔内,可绕旋转轴线旋转。
17.一种X射线管组件,包括阴极壳体(30),其支承电子源(20),所述阴极壳体形成颈部(34);框架(14),形成真空腔(12),所述框架连接到阴极壳体颈部;阳极(10),位于真空腔内,可被电子撞击产生X射线;和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却机构(70,70`,70``),围绕所述阴极壳体的颈部,孔(126,126`,126``)的尺寸可容纳阴极壳体的颈部,在所述盖件内形成的内部环形流道(152,152`)供冷却流体围绕阴极壳体颈部循环,盖件的孔提供了至少一个流体出口(140,140``,156,156`),冷却流体在阴极壳体的颈部周围的多个位置通过出口离开盖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基本上所有进入流体流道(152,152`)的冷却流体通过孔离开冷却机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基板(86,86`,86``),在孔(126,126`,126``)的相对端连接到盖件,所述基板安装到所述框架(14)。
20.一种冷却X射线管组件(1)的颈部(34)的方法,包括安装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却机构(70,70`,70``)到颈部周围;提供冷却流体到所述冷却机构,冷却流体围绕颈部流入环形流道(152,152``)流动,其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冷却机构;和冷却机构的冷却流体在围绕颈部的多个位置流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引导冷却流体流动,使得流道中的流体沿不定方向流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冷却机构的冷却流体在环形流道的入口端(150,150`)的流量与环形流道的终止端(154,154`)基本相同。
全文摘要
一种X射线管组件(1),包括阴极壳体(30),其设有连接到X射线管组件的框架(14)的颈部。阳极(10)位于框架形成的真空腔内。为了减少背散射电子造成的颈部过热,冷却套管(70,70`,70``)设置在阴极壳体的颈部周围。冷却流体通过入口管(72,72`,72``)进入套管。套管的盖件(110,110`,110``)包括形成孔(126,126`,126``)的壁部(118,118`,118``),孔的尺寸可容纳阴极壳体的颈部。冷却流体围绕盖件内形成的内部环形流道(152,152`,152``)流动,通过孔或相关槽离开盖件。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了流动停滞。
文档编号H05G1/04GK1910968SQ200580002179
公开日2007年2月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5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13日
发明者Q·K·卢, A·D·考特兹, X·马 申请人: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