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扬机用制动机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8141397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卷扬机用制动机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动机构,具体而言,涉及适用于电梯用卷扬机的制动机构。
背景技术
图20为以往的卷扬机的制动机构的含有部分截面的主视图。图中,斜线部分及虚线部分表示截面。
如图20所示,制动机构包括并由固定铁心2、可动铁心4及闸瓦6构成。
在固定铁心2的中心部设有导孔14。另外,固定铁心2上还设有线圈16及推压弹簧20。
可动铁心4上设有导柱32。导柱32贯穿设于固定铁心2的导孔14中,由此,可动铁心4以可动的状态装配于固定铁心2上。
在可动铁心4上的与固定铁心2相对的面的相反侧,设有闸瓦6。
在如此构成的制动机构中,当设于固定铁心2的线圈16中通过电流时,可动铁心4被吸附至固定铁心2侧。此时,闸瓦6与可动铁心4一起被拉向固定铁心2侧,从制动面50分离。该状态时,卷扬机处于可转动的状态,处于制动解除的状态。
而当流通于线圈16中的电流被切断时,可动铁心4与固定铁心2之间的吸引力减小。当设置于固定铁心2上的推压弹簧20将可动铁心4推至闸瓦6侧的力大于该吸引力时,可动铁心4与闸瓦6一起向制动面50侧移动。由此,闸瓦6被推至制动面50上,卷扬机处于被制动状态。
在如上述方式动作的制动机构中,制动面50上受到闸瓦6的反复推压。因此,制动面50有时会发生挠曲。而当制动面50上发生挠曲时,即使在解除制动时、闸瓦6有时也会与制动面50相擦,因此,在制动面50与闸瓦6之间沾有磨损粉,从而产生制动器的制动力减弱的担心。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解决如上所述的、因制动面上发生挠曲变形引起闸瓦与制动面相擦,从而使制动器的制动力减弱的问题作为目的,提出了即使在制动面上发生挠曲变形的场合,也可确保一定程度的制动力的、经改良的制动机构的方案。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具备固定构件;与上述固定构件相对的可动构件;及在其一个面上与上述可动构件连接,而上述的一个面的相反侧的面与设于卷扬机的旋转部分的制动面相对的制动构件,上述固定构件,包括将上述可动构件与上述制动构件一起推向上述制动面侧的弹性构件;及通入电流,可将上述可动构件与上述制动构件一起拉向上述固定构件的线圈,上述可动构件与上述制动构件的连接部,包括对上述制动构件与上述可动构件的连接的倾斜进行调整的制动面侧调整构件。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上述制动面侧调整构件,具备前端加工成球面的本体部;与上述球面接触的球面座承受部;设与上述球面座承受部周围、以上述本体部可微动于球面座承受部的状态、对上述本体部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通过使上述球面滑动于上述球面座承受部,对上述制动构件的倾斜进行调整。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上述本体部与上述制动构件连接,上述球面座承受部及上述支承构件与上述可动构件连接。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上述制动构件,在与上述制动面相对的面上设有凹部,上述本体部,包括贯穿上述制动构件的螺纹部及与上述螺纹部嵌合的螺母部,上述螺纹部由设于上述凹部的上述螺母部固定。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
上述本体部,与上述可动构件连接;上述球面座承受部及上述支承体,与上述制动构件连接。
由此,即使在制动面上有挠曲变形的场合,将制动构件推压至制动面上时,可调整角度而将制动构件整个面推压至制动面上。从而,可确保制动机构的制动强度。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上述卷扬机用制动机构,还具备在上述可动构件被拉至上述固定构件时,对上述固定构件及上述制动构件的距离进行调整的固定构件侧调整构件。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上述固定构件侧调整构件,包括设置成从上述固定构件贯穿上述可动构件的多个突出部,上述的多个突出部,当上述可动构件被拉至上述固定构件时,其前端与上述制动构件接触。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上述固定构件侧调整构件,包括设于上述制动构件、向上述固定构件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及设于上述固定构件、在与上述的多个突出部相对的位置上,贯穿上述可动构件而突出的相对部,上述突出部的前端与上述相对部的前端,当上述可动构件被拉至上述固定构件时,互相接触。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上述的多个突出部,其前端上具有突出部用弹性构件。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上述固定构件侧调整构件,包括3根上述的突出部,上述3根突出部的每根长度都相同,且上述突出部相连而成的三角形的重心与上述连接部的中心一致。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上述卷扬机用制动机构还具有当上述可动构件被推压至上述制动面侧时,能对上述可动构件与上述制动构件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的可动构件侧调整构件。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上述可动构件侧调整构件,包括设于上述可动构件的、向上述制动面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
上述的多个突出部,当上述可动构件被推压至上述制动面侧时,其前端与上述制动构件接触。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上述固定构件侧调整构件,包括设于上述制动构件、向上述可动构件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上述突出部,当上述可动构件被推压至上述制动面侧时,其前端与上述可动构件接触。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上述的多个突出部,其前端设有突出部用弹性体。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上述可动构件侧调整构件,包括3根上述突出部,上述3根突出部的每根长度都相同,上述突出部相连而成的三角形的重心与上述连接部的中心一致。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具备设置成与上述制动构件的一个面接触并且可对倾斜进行调整的侧板;及与上述的一个面相对的面接触、将上述制动构件向上述侧板方向推压的侧板用弹性构件,上述制动构件,当上述可动构件被拉至上述固定构件时,沿上述侧板移动。
由此,当固定构件与可动构件被拉近时,可对固定构件或可动构件与制动构件间的距离进行调整的同时进行吸引。因而,在吸引状态时,由于可使制动构件与无挠曲变形的原来的制动面保持平行,因而,可一定程度地缩短制动面与制动构件间距离及可动铁心与固定铁心的吸附面间的距离。为此,不需要强大的吸引力,可实现制动机构的小型化。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上述固定构件在中心部设有贯穿孔,上述可动构件在中心部设有轴心,上述轴心贯穿于上述贯穿孔;当上述可动构件向上述固定构件侧或上述制动面侧移动时,上述轴心在上述贯穿孔内移动。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上述固定构件,于中央部设有具有底部的卡合孔;
上述可动构件,设有与上述卡合孔相卡合的卡合片;上述卡合片具备设于上述卡合孔与上述卡合片间形成的间隙中的卡合孔用弹性构件;上述卡合片,当上述可动构件向上述固定构件侧或上述制动面侧移动时,在所述卡合孔内移动。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上述固定构件,包括设于与上述弹性构件的相对位置的弹性构件支架;上述弹性构件支架,其上一部分与上述可动构件连接,上述弹性构件支架周围设有弹性构件支架用弹性构件;上述弹性构件支架,当上述可动构件向上述固定构件侧或上述制动面侧移动时,与上述可动构件一起移动。
或者,本发明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上述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具备设置于与上述可动构件互相相对的位置上的、向上述可动构件的中心方向且与上述可动构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施加负荷的上述可动构件用弹性构件。
由此,因可将可动构件的移动方向导向适宜的方向,故可对可动构件及制动构件因移动引起的偏离进行抑制。从而,可实现制动机构的小型化。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含部分截面的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卷扬机制动机构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制动机构的A-A’截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制动机构的、用于说明制动发生时的状态的含部分截面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制动机构的、用于说明制动解除时的状态的含部分截面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制动机构的、用于说明制动发生时的状态的含部分截面的俯视图。
图6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卷扬机制动机构的、含部分截面的主视图。
图7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制动机构的、含部分截面的主视图。
图8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4的制动机构的、含部分截面的主视图。
图9及图10分别为对本发明实施形态4的制动机构的制动发生及解除状态加以说明的俯视图。
图1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5的制动机构的、含部分截面的主视图。
图12、13、14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6的制动机构的、含部分截面的俯视图。
图15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7的制动机构的、含部分截面的主视图。
图16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8的制动机构的、含部分截面的主视图。
图17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9的制动机构的、含部分截面的主视图。
图18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10的制动机构的、含部分截面的主视图。
图19为制动机构的间距调整螺栓放大截面图,图19(a)、19(b)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中的间距调整螺栓,图19(c)、19(d)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0中的间距调整螺栓。
图20为用于以往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的、含部分截面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加以说明。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或相当的部分采用同一编号,简略乃至省略该部分的说明。
首先,依据图1至图3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加以说明。
图1为含部分截面的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卷扬机制动机构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制动机构的A-A’截面图。
以下,使用图1、图2对制动机构10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图2中,斜线部分及虚线部分表示截面。图1表示的主要为制动机构100中的右侧部分的正面,而实际上制动机构100是左右对称的。
如图1、图2所示,制动机构100包括并由固定铁心2、可动铁心4及闸瓦6构成。
固定铁心2由支承体12固定,由此,固定铁心2被固定于卷扬机本体上。
固定铁心2上,于中心部设有导孔14。另外,如图2所示,还设有以导孔14为中心、环绕与图1的纸面的垂直面的线圈16。另外,在线圈16的内侧,在导孔14的上下方,分别设有弹簧支架18,在各弹簧支架18上装配有推压弹簧20。进而,在固定铁心2的上部,以突出于固定铁心2的正面侧(在图2中为左侧)的形态,设置有检测开关22。另外,在固定铁心2的与可动铁心4的相向面上,设有3个安装构件24。该3个安装构件24相连形成的三角形的重心与导孔14的中心相一致,且也与固定铁心2的重心相一致。另外,3根倾斜调整螺栓26通过锁紧螺母28而固定于各安装构件24上。各倾斜调整螺栓26的前端部分处理成球面。另外,3根倾斜调整螺栓26被调整成,当处于励磁状态时,可动铁心4与闸瓦6相平行。
可动铁心4的中心设有导柱32。导柱32向固定铁心2侧突出。该导柱32的突出部贯穿固定铁心2的导孔14,由此,固定铁心2与可动铁心4以可动的状态组配在一起。另外,在可动铁心4上的3个位置上设有贯穿孔34。该3个贯穿孔34的设置位置,分别与固定铁心2的各安装构件24的位置对应,设于固定铁心2上的安装构件24贯穿于各贯穿孔34中。该3个贯穿孔34相连所成三角形的重心与导柱32的中心相一致,并与可动铁心4的重心相一致。
另外,可动铁心4的与固定铁心2相对面的相反面的中心部设有球面座承受部36。而在球面座承受部36的周围设有将其围住的板簧38。
在闸瓦6的与可动铁心4相对的面上,通过锁紧螺母42,设有间距调整螺栓44。间距调整螺栓44的前端设有球面座部46。球面座部46被设置成与可动铁心4的球面座承受部3 6相接。间距调整螺栓44的前端由板簧38支承,且,球面座部46被装配成可在球面座承受部36的表面滑动。由此,间距调整螺栓44以可微动的状态,与可动铁心4连接。
另外,闸瓦6的与可动铁心4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与制动面50相对。
可动铁心4与固定铁心2的相对面,当制动解除、制动发生之际,相互吸附或分离。该相对的2个面在说明书中称为吸附面。该吸附面被设置成,当处于制动状态时,其间保持g1的距离。
另外,在实施形态1中,倾斜调整螺栓26的前端和与其相对的闸瓦6的表面之间,当处于制动状态时,保持g2的距离。距离g2略小于距离g1。
图3为制动机构100的、用于说明制动发生时的状态的含部分截面的俯视图,图4为制动机构100的、用于说明制动解除时的状态的含部分截面的俯视图,图5为制动机构100的、用于说明制动发生时的状态的含部分截面的俯视图。图3、4、5中斜线部分及虚线部分表示截面。
以下,参照图1~5,对实施形态1的制动机构100的制动发生、解除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线圈16中的电流被切断时,可动铁心4与固定铁心2之间不产生吸引力。该状态下,可动铁心4仅受到弹簧20将之推向制动面50侧的力。由此,闸瓦6随同可动铁心4的动作而被推压至制动面50上,从而发生制动。在本说明书中,将该状态称为无励磁状态。如上所述,在无励磁状态下,固定铁心2的吸附面与可动铁心4的吸附面的距离为g1,倾斜调整螺栓26的前端和与其相对的闸瓦6表面之间的距离为g2。
而当线圈16中有电流流动时,可动铁心4与固定铁心2之间产生吸引力。当该吸引力大于弹簧20将可动铁心4推向制动面50侧的推力时,可动铁心4被拉向固定铁心2侧,其后,可动铁心4与固定铁心2处于吸附状态。此时,闸瓦6随可动铁心4被拉离制动面50,从而制动被解除。在本说明书中,将该状态称为励磁状态。
在励磁状态中,若再次切断线圈16中的电流,可动铁心4与固定铁心2之间的吸引力消失。当与固定铁心2与可动铁心4间的吸引力相比,弹簧20对可动铁心4的推力较大时,可动铁心4被推向制动面50侧。作为其结果,闸瓦6被推压至制动面50上,发生制动,再次回到无励磁状态。
如此,通过对线圈16中的电流加以控制,使制动机构100发生制动或解除制动。
当将可动铁心吸引至固定铁心2侧,或将其推压至制动面侧时,因设于可动铁心4上导柱32及固定铁心2侧的导孔14的作用,可动铁心4与固定铁心2的相对的吸附面能以大体上相互平行的状态进行动作。
另外,制动面50上无挠曲变形时,闸瓦6以设于其上的间距调整螺栓44垂直于制动面50的状态,即,闸瓦6以与可动铁心4的相向的面相互间保持平行的状态,随可动铁心4进行移动。
而当制动面50上存在挠曲变形时,在无励磁状态下,闸瓦6的与制动面50的相对的面,以沿制动面50的状态,被推压而与制动面50相接触。对于该场合下的制动机构1 00的动作情况,例举如图3、图4所示的制动面50偏离原来位置、于正面侧(图3、图4中为下方)产生开角Δd的状态进行说明。
闸瓦6在无励磁状态下,以沿制动面50的状态,被推压与制动面50相接触。此时,间距调整螺栓44的前端的球面座部46,在球面座承受部36中滑动,偏移、而产生开角,由此,对应于该制动面50的挠曲变形而对闸瓦6的倾度进行调节,使闸瓦6整个面与制动面50相接触。
接着,对从无励磁状态转变成励磁状态的场合加以说明。
无励磁状态时,可动铁心4与固定铁心2的吸附面间的距离为g1,该状态下,两吸附面相距最远。因此,此时的闸瓦6处于离倾斜调整螺栓26的前端距离最远的状态。
在制动面50上存在挠曲变形而于正面侧产生开角Δd的场合,设于背面侧的2根倾斜调整螺栓26的前端与闸瓦6间的距离小于设于正面侧的倾斜调整螺栓26的前端与闸瓦6之间的距离。因此,当线圈16中开始通入电流,可动铁心4与固定铁心2之间的距离被缩短时,闸瓦6首先被推压至设于背面侧的倾斜调整螺栓26上。由此,闸瓦6在受到向固定铁心2侧方向的吸引的同时,相反地,从背面侧的倾斜调整螺栓26受到朝向制动面50侧的推力。因而,闸瓦6的背面部分不向固定铁心2侧移动,闸瓦6在正面侧的倾斜调整螺栓26与闸瓦6之间小距离范围内被拉向固定铁心2侧。此时,球面座部46在球面座承受部3 6上滑动而转动,由此对倾斜进行调整。
如上所述,当闸瓦6与可动铁心4的表面处于平行状态时,各倾斜调整螺栓26的前端和与其相对的闸瓦6之间的距离g2略小于距离g1。因而,当可动铁心4与固定铁心2完全吸附时,所有的倾斜调整螺栓26与闸瓦6处于相接触的状态,回复成平行状态。
另外,各倾斜调整螺栓26,在励磁状态时,可调整成使可动铁心4与闸瓦6平行。因此,即使在如图5所示的可动铁心4向固定铁心2不平行地移动时,在励磁状态下,通过倾斜调整螺栓26,离固定铁心2表面的距离可被调整成为一定。因此,可使闸瓦6与制动面50的距离保持平行地、返回励磁状态。
如上所述,采用制动机构100,即使在制动面50上产生挠曲变形的场合,闸瓦6也以其整个面与制动面50相抵接。因此,不受制动面50挠曲变形的影响,可保持制动机构的制动力。
另外,当从无励磁状态向励磁状态转换时,通过倾斜调整螺栓26,可使间距调整螺栓44与可动铁心4回复成垂直状态,即,可使闸瓦6与可动铁心4回复成平行的状态,并能使可动铁心4与固定铁心2相吸附。为此,制动面50和与其相对的闸瓦6的相对面之间可回复成相平行的状态。
例如,在闸瓦6以倾斜的状态被吸引的场合,须对闸瓦6与制动面50间距离缩至最短的部分及因制动面50上的挠曲变形而使与闸瓦6间的距离缩短的部分加以考虑,当制动面50转动时,为不使制动面50与闸瓦6间发生碰撞,必须有余量地对制动面50与闸瓦6间的距离进行设定。为此,为不使闸瓦6与制动面50相擦,以确保制动机构的制动力,必须将装置设定成大尺寸。然而,对于本发明的制动机构100而言,由于可吸引成使制动面50与闸瓦6处于平行的状态,故不须考虑闸瓦6的倾斜,在对制动面50与闸瓦6间的距离进行设定时,仅加入因挠曲变形所需的余量便可。因而,可实现制动机构的小型化。
此外,本实施形态中,对制动面50从原来的位置向正面侧开角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对于向其他方向倾斜的情况,也可通过3个倾斜调整螺栓26对倾斜进行调整。
另外,在实施形态1中,设有3根倾斜调整螺栓。这是由于当至少设置有3根倾斜调整螺栓时,使面得以确定,因而可对倾斜进行调整之缘故。然而,本发明的倾斜调整螺栓并不限于3根,也可具备3根以上的倾斜调整螺栓。
另外,实施形态1中,倾斜调整螺栓26,在励磁状态时,将可动铁心4与闸瓦6调整成平行,且使倾斜调整螺栓26相连而成的三角形的重心与间距调整螺栓44的中心一致。这是由于通过使固定铁心2与闸瓦6间距离保持一定,而使闸瓦6与无挠曲变形的原来的制动面50达到平行的缘故。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对于使固定铁心2与闸瓦6间保持平行的构造以外的场合,依据其倾斜角度,对倾斜调整螺栓26的长度进行调节而进行对重心的设定便可。
另外,实施形态1中,对于同时具备倾斜调整螺栓26及间距调整螺栓44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仅具备间距调整螺栓44。即使在只具备间距调整螺栓44时,至少当闸瓦6与制动面50相抵接时,由于可用闸瓦6的整个面与制动面50相接触,因而可确保制动机构100的制动力。
另外,实施形态1中,倾斜调整螺栓的前端呈球面状。由此,因倾斜调整螺栓与闸瓦以1点相接触,故而,可更为顺滑地对闸瓦的倾斜进行调整。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前端也可以呈诸如平面状、尖锐状等其他的形状。
以下,依据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进行说明。
图6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卷扬机制动机构110的、含部分截面的主视图。图6中,斜线部分及虚线部分表示截面。图6与图1同样,表示了制动机构110的右侧部分,实际上从正面观察时,制动机构110是左右对称的。
制动机构110与实施形态1的制动机构100相类似。然而,在制动机构110的固定铁心2上仅设置了安装构件24,未设置倾斜调整螺栓26及锁紧螺母28。
另一方面,制动机构110中,在闸瓦6上的3个位置处,通过锁紧螺母54而设置有倾斜调整螺栓52。该3个倾斜调整螺栓52相连而成的三角形的重心与闸瓦6的重心相一致。另外,各倾斜调整螺栓52设置于与安装构件24相对的各位置上。倾斜调整螺栓52的前端加工成球面。
倾斜调整螺栓52的前端和与其相对的安装构件24的表面的距离g2,与实施形态1同样,略小于无励磁状态下的可动铁心4与固定铁心2间的吸附面间的距离g1。
另外,制动机构110中,与制动机构100相反,在闸瓦6侧设置有球面座承受部56及板簧58,于固定铁心4侧通过锁紧螺母60设有间距调整螺栓62。另外,在间距调整螺栓62的前端,设有球面座部64。此外,间距调整螺栓62的中心与闸瓦6的重心相一致。
以下,对如此构成的制动机构110的制动发生及解除的情形加以说明。
在制动机构110中与制动机构100的情形相同,通过对流通于线圈16中的电流进行控制,可使制动发生或解除。此时,若制动面50上无挠曲变形,可动铁心4与闸瓦6,以其间保持一定的间隔的状态,闸瓦6被推压至制动面50上,或者,被拉至固定铁心2侧。即,在制动面50上无挠曲变形的状态下,可动铁心4及闸瓦6,向与间距调整螺栓54及导柱32相垂直的方向移动。
而在制动面50上存在挠曲变形的场合,在无励磁状态下,与实施形态1的制动机构100同样,球面座部64在球面座承受部56中滑动,调整偏差,使闸瓦6沿制动面50上的挠曲形状、以整个面与制动面50相接触。
当通入电流,可动铁心4开始受到吸引时,设于闸瓦6的3个倾斜调整螺栓52中与安装构件24距离最近的部分,首先与安装构件24相接触。因而,闸瓦6被该部分的安装构件24朝着与吸引方向的相反方向推回,在对位置进行修正的同时转入励磁状态。
由此,固定铁心2与可动铁心4及闸瓦6的与可动铁心4相对的面,在励磁状态下,可回复至平行的状态。另外,该状态下,无挠曲变形的原来的状态的制动面50,和闸瓦6的与制动面50相对的面间保持平行。
其他部分因与实施形态1相同而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制动机构110中,于闸瓦6侧设有倾斜调整螺栓52及球面座承受部56等,于可动铁心4侧设有间距调整螺栓62等。由此,与实施形态1同样,在制动面50上存在挠曲变形的场合,于无励磁状态下,可用闸瓦6的整个面与制动面50相接触,从而确保了制动机构110的制动力。另外,在励磁状态下,可使闸瓦6回复至与制动面50平行的正常位置。因此,与闸瓦6倾斜着受到吸引的场合相比,可缩短制动面50与闸瓦6间的距离。为此,可缩小制动机构110的尺寸,实现卷扬机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实施形态2中,于闸瓦6侧设置倾斜调整螺栓52及球面座承受部56等,于可动铁心4侧设置间距调整螺栓62等。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将倾斜调整螺栓52等设于闸瓦6侧、将球面座承受部56与制动机构100同样地设于可动铁心4侧。另外,例如,也可不设倾斜调整螺栓52,而仅设间距调整螺栓62等。
另外,与对实施形态1所作的说明同样,本发明中的倾斜调整螺栓52并不限于3根,并且也不限于所有倾斜调整螺栓具有相同的长度。
以下,依据图7对实施形态3进行说明。
图7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制动机构120的、含部分截面的主视图。图7中,斜线部分及虚线部分表示截面。图7与图1同样,表示了制动机构120的右侧部分,实际上从正面观察时,制动机构120是左右对称的。
如图7所示,制动机构120与实施形态1的制动机构100相类似。
然而,在制动机构120中,在安装于固定铁心2的各安装构件24上,取代倾斜调整螺栓26及锁紧螺母28而设有螺纹部66。另外,螺纹部66上装配有锁紧螺母68,另外,还依次地装配有螺母70、弹簧支架72、小弹簧74。小弹簧74与闸瓦6相对并相接触。
另外,对各小弹簧74进行设定,使励磁状态下,各小弹簧74对球面座部46中心周围所产生的转矩f1×R1=f2×R2=f3×R3,并且,对板簧3 8进行设定,使励磁状态下,板簧3 8的拉力F>f1+f2+f3。此处,对各小弹簧74对闸瓦6产生的将其推压至制动面50侧的方向的推力分别以f1、f2、f3表示,对球面座部46中心与各小弹簧74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分别以R1、R2、R3表示,并且,对板簧38施于可动铁心4与闸瓦6间的拉力以F表示。
在如此构成的制动机构120中,与制动机构100同样,在无励磁状态下,通过使球面座部46滑动于球面座承受部36,对闸瓦6的角度进行调整使之与制动面50相接触,从而将闸瓦6推压至制动面50上。
另外,当处于励磁状态时,与制动机构100中相同,由安装构件24及设于该处的螺纹部66及锁紧螺母68、小弹簧74等的作用,闸瓦6与可动铁心4间距离短的部分,受到与吸引方向相反方向的推力。由此,闸瓦6在其倾斜得到调整的同时,闸瓦6的与可动铁心4相对的面与可动铁心4平行地受到吸引。
另外,制动机构120中,对吸引时的倾斜进行调整的部分,与制动机构100不同,设有小弹簧74等。在无励磁状态、即制动发生时,因闸瓦6沿制动面50倾斜,各小弹簧74对球面座部46中心周围产生的转矩f1×R1、f2×R2、f3×R3数值各不相同。
而当处于励磁状态时,即,制动解除时,固定铁心2与可动铁心4以相接触的状态受到吸附。励磁状态时,各小弹簧74对球面座部46中心周围所产生的转矩被设定成f1×R1=f2×R2=f3×R3,并对板簧38的拉力进行选定,使F>f1+f2+f3。因此,在励磁状态时,闸瓦6也不会从可动铁心4分离,且,因小弹簧74的作用,由闸瓦6的倾斜引起的转矩始终向获得均衡的方向得到强制性调整,由此,可保持闸瓦6与制动面50平行。
此外,本实施形态中,作为闸瓦6的倾斜调整装置,依次将螺纹部66、锁紧螺母68、螺母70、弹簧支架72及小弹簧74安装于可动铁心4上。然而,本发明的倾斜调整装置并不限于此,在励磁状态下,只要球面座中心部的转矩可保持规定数值,也可以是采用其他弹性体的装置等。且,与实施形态2同样,也可将这些倾斜调整装置设于闸瓦6侧。另外,实施形态2中虽将螺纹部66等设于3处位置,但与实施形态1同样,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另外,本实施形态中,将小弹簧74对球面座部46中心周围产生的转矩作成在平行状态时成为一定。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对于固定铁心2与闸瓦6间保持平行的构造以外的场合,可对小弹簧74进行设定,使达到规定的角度时的转矩成为一定。
以下,依据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4进行说明。
图8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4的制动机构130的、含部分截面的主视图。图8中,斜线部分及虚线部分表示截面。图8与图1同样,表示了制动机构130的右侧部分,实际上从正面观察时,制动机构130是左右对称的。
如图8所示,制动机构130与实施形态1的制动机构100相类似。然而,制动机构130中,固定铁心2上不具备安装构件24、倾斜调整螺栓26、锁紧螺母28。另外,可动铁心4上未设置与这些构件对应的贯穿孔34。
在制动机构130中,可动铁心4中埋入3个倾斜调整螺栓76,通过锁紧螺母78而固定。3个倾斜调整螺栓相连而成的三角形的重心与球面座部46的中心相一致。另外,3个倾斜调整螺栓26被调整成,当处于励磁状态时,可动铁心4与闸瓦6相平行。而且,在无励磁状态时,可动铁心4与固定铁心2被保持成平行的状态下,倾斜调整螺栓76的前端与闸瓦6保持g2的距离。另外,与实施形态1同样,距离g2略小于可动铁心4与固定铁心2的制动面间的距离g1。
图9及图10分别为对制动机构130的制动发生及解除状态加以说明的俯视图。该俯视图与图3、4同样,为图2中从B-B部分观察的俯视图。因此,图中下方部分表示图8中的正面侧。
以下,依据图9、图10,对可动铁心4相对于固定铁心2发生倾斜的场合中,从励磁状态转换成无励磁状态时的制动机构13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可动铁心4倾斜的场合,设于可动铁心4上的倾斜调整螺栓76中,至少有一个先于其他的倾斜调整螺栓76与闸瓦6相接触。当可动铁心4处于无励磁状态时,受到推压弹簧20向闸瓦6方向的推压力。而在倾斜调整螺栓76因与闸瓦6间距离短而与闸瓦6相接触的部分,可动铁心4受到相反的朝向固定铁心2侧的推压力。由此,球面座部46在滑动于球面座承受部36的同时,闸瓦6与可动铁心6被调整成相平行,并转换成励磁状态。
因而,当制动面50上无挠曲变形的场合,可通过使闸瓦6与可动铁心4达到平行从而使固定铁心2与可动铁心4相平行。
而在如图10所示的、制动面50上存在有挠曲变形的场合,在可动铁心4与闸瓦6间的距离短的部分,倾斜调整螺栓76受到闸瓦6的推压。由此,可动铁心4的倾斜得到调整,使闸瓦6与可动铁心4相平行。因此,在无励磁状态下,可确保可动铁心4与闸瓦6间保持平行。另外,在从无励磁状态转换成励磁状态的场合,可动铁心4与闸瓦6也以相平行的状态,受到吸引。另外,在励磁状态下,固定铁心2与可动铁心4,以吸附面相互接触的状态相吸附。因此,固定铁心2与可动铁心4处于平行的状态,且闸瓦6的与可动铁心4相对的面,也与它们平行,从而回复原来的状态。由此,制动机构140,在励磁状态下,也可使闸瓦60与无挠曲变形的原来的制动面50保持平行状态。
如上所述,采用制动机构140,由于在无励磁状态下可使闸瓦6的整个面与制动面50相抵接,因此,可确保制动强度。另外,在励磁状态下,因可使无挠曲变形的原来的制动面50与闸瓦6的相对面保持平行,因而,可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此外,在实施形态4中,对将倾斜调整螺栓76等设置于可动铁心4上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将倾斜调整螺栓设置于闸瓦6侧等。
另外,如对实施形态1~3所作之说明,可动铁心4上设有贯穿孔34,并设有贯穿于其中的安装构件24,而对于为使闸瓦6与固定铁心2能相平行地受到吸引而设置的倾斜调整螺栓26等倾斜调整装置,也可另行设置。
另外,在实施形态4中,对将倾斜调整螺栓76等设置成3根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与实施形态1~3同样,本发明中,倾斜调整螺栓76等并不限于3根。
另外,实施形态4中,3根倾斜调整螺栓76的长度都是相同的,各倾斜调整螺栓76相连而成的三角形的重心与间距调整螺栓44的中心相一致。这是由于通过使可动铁心4与闸瓦6间的距离保持一定,在励磁状态下,可使闸瓦6与无挠曲变形的原来的制动面50相平行的缘故。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对于可动铁心4与闸瓦6间相平行的构造以外的场合,依据其角度而对倾斜调整螺栓76的长度进行调节,以此进行重心设定便可。
因其他部分与实施形态1相同,故省略说明。
以下,依据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5进行说明。
图1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5的制动机构1 40的、含部分截面的主视图。图11中,斜线部分及虚线部分表示截面。图11与图1同样,表示了制动机构140的右侧部分,实际上从正面观察时,制动机构140是左右对称的。
制动机构140与在实施形态3、4中已作说明的制动机构120、130相类似。制动机构140,在可动铁心4上设有螺纹部80,通过锁紧螺母78而固定。另外,与制动机构120相同,依次设置了螺纹部80、螺母70、弹簧支架72、小弹簧74,小弹簧74与闸瓦6相对地接触。即,制动机构140,是在制动机构130上安装有类似于制动机构120上具备的小弹簧74等的机构。
另外,各小弹簧74,在无励磁状态及励磁状态下,可动铁心4和与其相对的闸瓦6的相对面处于平行状态时,小弹簧74对球面座中心周围的转矩,被设定成f1×R1=f2×R2=f3×R3的状态。另外,对板簧38的拉力进行设定,使在励磁状态下,F>f1+f2+f3。此处,使各小弹簧74对闸瓦6产生的将其推压至制动面50侧的方向的推力分别以f1、f2、f3表示,对球面座部46中心与各小弹簧74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分别以R1、R2、R3表示,并且,对板簧38施加于可动铁心4与闸瓦6间的拉力以F表示。
在制动机构140中,与制动机构130同样,即使在可动铁心4相对固定铁心2不进行平行移动的场合,也可保持闸瓦6与可动铁心4间的平行。
具体地说,当可动铁心4倾斜的场合,设于可动铁心4上的螺纹部80前端的小弹簧74之中,至少有1个先于其他的小弹簧74与闸瓦6相接触。可动铁心4在转换成无励磁状态时,受到推压弹簧20朝向闸瓦6的推压力。而小弹簧74因与闸瓦6间的距离短而与闸瓦6最先相接触的部分,可动铁心4受到相反的朝向固定铁心2侧的推压力。由此,球面座部36滑动于球面座承受部46的同时,闸瓦6与可动铁心6间被调整成相平行,并转换成无励磁状态。当从无励磁状态转换成励磁状态的场合,如对实施形态4所作的说明,可动铁心4与闸瓦6在相平行的状态下受到吸引,固定铁心2与可动铁心4最终相互吸附,固定铁心2、可动铁心4及闸瓦6的与可动铁心4相对的面成为平行的状态。由此,即使当制动面50上存在挠曲变形的场合,也可使制动面50与闸瓦6保持平行。
以下,对制动机构140中的小弹簧74的作用进行说明。
从励磁状态转换成无励磁状态时,当可动铁心4倾斜,与闸瓦6间未达到规定的平行状态的场合,各小弹簧74对球面座中心周围的转矩f1×R1、f2×R2、f3×R3的数值各不相同。而当处于平行状态时,被设定成f1×R1=f2×R2=f3×R3。即,由于闸瓦6与可动铁心4始终受到使转矩达到均衡的方向的强制调整,因此,可使闸瓦6与制动面50达到相互平行的状态。
因此,在励磁状态时,闸瓦6也不会从可动铁心4分离,且,因小弹簧74的作用,由闸瓦6的倾斜引起的转矩始终向获得均衡的方向得到强制性调整,由此,可保持闸瓦6与制动面50平行。
此外,本实施形态中,依次在螺纹部80装配锁紧螺母68、螺母70、弹簧支架72及小弹簧74,进行可动铁心4的倾斜调整。然而,与实施形态2同样,也可将这些构件设置于闸瓦6侧。另外,与实施形态3同样,本发明并不限于安装小弹簧,只要可将转矩保持成规定的值,也可取代小弹簧74地设置其他的弹性体。另外,对于由小弹簧74产生的转矩,并不限于当闸瓦6与可动铁心4平行时保持一定,也可设定成当可动铁心4与闸瓦6间形成规定的角度时保持一定。
因其他部分与实施形态1~4相同,故省略说明。
以下,依据图12~14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6的制动机构150进行说明。
图12、13、14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6的制动机构150的、含部分截面的俯视图。图12、13表示相当于图2中从B-B′面观察到的部分的顶面。图12、13中,斜线部分及虚线部分表示截面。
如图12所示,制动机构150与制动机构100相类似。然而,制动机构150的固定铁心2上未设置安装构件24、倾斜调整螺栓26及锁紧螺母28,另外,在可动铁心4上未设置与其对应的贯穿孔34。
另一方面,制动机构150,与闸瓦6相对、且在正面侧(图12中为下侧)上设置的支承板12上通过调节螺84固定有侧板82。侧板82的位置及倾度可通过调节螺丝84进行调节。此处,将侧板82设置成垂直于固定铁心2的吸附面,即,将推压闸瓦6的方向设置成,闸瓦6的与可动铁心4相对的面与固定铁心2相平行。另外,在背面侧上,设置有弹性构件86,以对侧板82朝正面侧的支承板12推压的方向施加负荷。
如图12所示,无励磁状态下,闸瓦6因被推压至制动面50上,故成为处于沿制动面50上的挠曲变形的状态。
而当如图13所示,线圈16中通入电流,可动铁心4被向固定铁心2侧吸引时,施加于闸瓦6的朝制动面50方向的推力被解除。此时,闸瓦6受到以垂直于固定铁心2的吸附面的方向设置的侧板82的推压。为此,闸瓦6沿侧板82的倾度、闸瓦6的倾度被修正成,其相对面与固定铁心2相平行,并与此同时,受到吸引。因而,在励磁状态下,闸瓦的与可动铁心4的相对面相对与可动铁心4及固定铁心2垂直的方向,即,以相对面平行于无挠曲变形的原来的制动面50的方向设置。
如上所述,采用制动机构150,在无励磁状态下,可使闸瓦6以整个面贴合的状态推压在制动面50的挠曲处,而在励磁状态下,可使闸瓦6的相对于制动面50的面与无挠曲变形的原来的制动面50保持平行。由此,既可确保制动机构的制动力,又可实现制动机构的小型化。
此外,在此处,对于具备侧板82、调节螺丝84、弹性构件86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对于该种形式的制动机构150,也可如实施形态1~5中所示的那样,进一步地设置诸如倾斜调整螺栓26等用于调整倾斜的装置。如此,可更为准确地回复平行状态。
另外,在此处,对于在闸瓦6的单侧以调节螺丝84固定侧板82,而在相反侧设置弹性构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采用诸如在闸瓦6两侧设置侧板82并以弹性构件从两侧对闸瓦6向正确方向推压的方式等。
以下,依据图15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7的制动机构160进行说明。
图15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7的制动机构160的、含部分截面的主视图。图15中,斜线部分表示截面。图15与图1同样,表示了制动机构160的右侧部分,实际上从正面观察时,制动机构160是左右对称的。
如图15所示,制动机构160与实施形态1的制动机构100相类似。
然而,在制动机构160中,在固定铁心2上未设导孔14,另外,在可动铁心4上未设导柱32。
而在制动机构160中,于可动铁心4的四个侧面上,分别设置有板簧88。对于制动机构160的制动的发生及解除,也同样地,通过对流通于线圈16中的电流进行控制,将可动铁心4吸引至固定铁心3侧或推压至制动面50侧而进行。
在制动机构100等中,将导柱32贯穿导孔14而设置,通过使导柱32在导孔14内移动,可动铁心4向固定铁心2水平地移动。而在制动机构160中,可动铁心4受到分别设于其四个侧面上的板簧88朝垂直于可动铁心4移动方向的推压,由此,可使其相对固定铁心4保持水平地进行移动。
如上所述,可动铁心4具有设于四个侧面上的板簧88,因此,可使其在保持相对固定铁心2的水平状态下,重复移动动作。
例如,如制动机构100那样,将导柱32贯穿于导孔14中,使导柱32在导孔内移动的场合,当可动铁心4倾斜着进行移动时,导孔内的导柱32也发生倾斜,由此,在导孔内发生由转矩负荷引起的反力。由此,导孔内发生磨损,使导柱32的倾斜度进一步变大,存在引起动作不良的可能性。
而在制动机构160中,通过从四个侧面对可动铁心4进行支承,将可动铁心4的活动方向导向规定的方向。因此,与通过设于制动机构中心的导孔14及导柱32对活动方向进行导向的情况相比较,可控制导孔14因长期使用而产生的磨损。由此,可对可动铁心4的倾斜度增大加以控制。
由此,可获得性能更佳的制动机构。
此外,在实施形态6中,对板簧88设置于可动铁心4的四个侧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采用将板簧88设于闸瓦6的四个侧面上等方式。
另外,在实施形态6中,对将板簧88设于四个侧面上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中,板簧88的个数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对可动铁心4的活动方向进行导向,也可将板簧88仅设于相对的两个面上,或在每个侧面上设置2个等,板簧88的个数既可多于4个,也可少于4个。
另外,在实施形态6中,作为对活动方向的导向用构件,对板簧88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对活动方向进行导向,也可以采用例如其他的弹性体等。
另外,在实施形态7中所述的制动机构160具备倾斜调整螺栓26等。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采用在实施形态1~6中所述的其他的倾斜调整装置。
其他部分,因与实施形态1~6相同,故省略说明。
以下,依据图16,对本发明实施形态8的制动机构170进行说明。
图16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8的制动机构170的、含部分截面的主视图。图16中,截面部分以斜线表示。图16与图1同样,表示了制动机构170的右侧部分,实际上从正面观察时,制动机构170是左右对称的。
制动机构170与制动机构100相类似,然而,在制动机构170中,所设的导孔90,短于制动机构100中固定铁心2上所设的导孔14。另外,可动铁心4上,在与导孔90对应位置设有导柱92。设于固定铁心2的导孔90,略大于导柱92,在两者之间留有间隙。在该间隙部分,设有O形圈94。O形圈94为弹性体。
在制动机构170中,也通过对线圈16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控制,将可动铁心4向固定铁心2侧吸引,或通过使可动铁心4移动而将闸瓦6推压至制动面50侧,从而,使制动发生或解除。
在制动机构170中,导孔90略大于导柱92,以留有间隙的状态嵌入,在该间隙部分,设有弹性体的O形圈。因而,导柱92能以一定程度的倾斜状态在导孔90中移动。另外,在此状态下,导柱92并不与导孔90内直接接触,O形圈94与导孔90内直接接触。因此,导柱92虽在导孔90内移动,仍可抑制对导孔90内的磨损。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对与制动机构100同样的在固定铁心2上设有倾斜调整螺栓26等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设置如制动机构170中的导孔90、导柱92及O形圈94,用于取代如制动机构110~150那样的、具有其他倾斜调整装置的制动机构中的导孔14及导柱32。
另外,本实施形态中,对导孔中采用O形圈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设置于导孔90及导柱92之间,可对导孔90的磨损进行抑制,也可采用例如其他的弹性体等其他的构件。
以下,依据图17对本发明实施形态9的制动机构180进行说明。
图17为用于说明制动机构180的、含部分截面的主视图。图17中,截面部分以斜线表示。图17与图1同样,表示了制动机构180的右侧部分,实际上从正面观察时,制动机构180是左右对称的。
如图17所示,制动机构180与实施形态8中的制动机构170相类似。然而,在制动机构180中,未设置导孔90及导柱92。制动机构180中,在设于固定铁心2上两处位置的推压弹簧20的弹簧支架18上,分别设有O形圈96。O形圈96被设置成,以大体与吸引力的负荷方向正交的方向承受负荷。另外,弹簧支架18的一部分被埋入可动铁心4侧。
在制动机构180中,也通过控制线圈16中流动的电流,对可动铁心4向固定铁心2侧吸引,或凭借推压弹簧20对可动铁心4的推压力,将闸瓦6推压至制动面50侧,从而进行制动或解除制动。
此时,设于制动机构180的固定铁心2的弹簧支架18,其一部分固定于可动铁心4。另外,该弹簧支架18的周围设有O形圈96,由此,在与可动铁心4的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受到负荷。因而,可动铁心4,受到由O形圈支承的弹簧支架18活动的引导,被吸附至固定铁心2侧或推向闸瓦6侧。
如此,采用制动机构180,可通过设于固定铁心2的两处位置的弹簧支架18及O形圈96,对可动铁心4的活动进行导向。因此,可在避免因导孔磨损引起可动铁心4倾斜那样的问题的情况下,使可动铁心4移动。
此外,在实施形态9中,对与制动机构100同样的、在固定铁心2上设有倾斜调整螺栓26等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如制动机构180那样,将弹簧支架18的一部分固定于可动铁心4,并设O形圈96,用于取代如制动机构110~160那样的、具有其他倾斜调整装置的制动机构中的导孔14及导柱32。
另外,在实施形态9中,对弹簧支架18上设有O形圈96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使可动铁心4不发生倾斜地进行移动并且可抑制磨损,也可采用例如其他的弹性体等其他的构件。
其他部分,因与实施形态1~8相同,故省略说明。
以下,依据图18、19对本发明实施形态10的制动机构190进行说明。
图18为用于说明制动机构190的、含部分截面的主视图。图18中,截面部分以斜线表示。图18与图1同样,表示了制动机构190的右侧部分,实际上从正面观察时,制动机构190是左右对称的。
制动机构190与制动机构100相类似。然而,制动机构190中,在闸瓦6的制动面50侧上设有挖空槽98。在挖空槽98中设有间距调整螺栓44的锁紧螺母42。
图19为间距调整螺栓44的放大截面图,图19(a)、19(b)表示间距调整螺栓44设于闸瓦的可动铁心4侧的情形,图19(c)、19(d)表示间距调整螺栓44设于闸瓦6的制动面50侧的情形。
如图19(a)~19(d)所示,通常,间距调整螺栓44的螺纹部分和与其螺纹结合的闸瓦6上的螺纹部分之间存有微小的间隙。
如图19(a)、19(b)所示,与推压弹簧20的推压力Fb相抗衡,闸瓦6受到制动面的反力Fs。此时,闸瓦6的螺纹面,相对间距调整螺栓44的螺纹面,受到与Fs同方向(图19中为向左的方向)的力。而当以锁紧螺母42锁紧时,因对间距调整螺栓44的螺纹部分,产生轴向拉力,锁紧螺母42的螺纹面,相对间距调整螺栓44的螺纹面,受到与Fs同方向(图19中为向左的方向)的力。另外,闸瓦6侧的螺纹面,相对间距调整螺栓44的螺纹面,受到与Fb同方向(图19中为向右的方向)的力。为此,用锁紧螺母42锁紧前测定的闸瓦的行程,因反力向左侧移动,由此,因微小间隙部分,g1变短。
而另一方面,如图19(c)、(d)所示,闸瓦6的螺纹部分,对间距调整螺栓44的螺纹部分,向Fs方向施力。而当锁紧螺母42锁紧时,因对螺栓的螺纹产生轴向力,锁紧螺母42的螺纹部分,对间距调整螺栓44螺纹面,向右方向施力,而闸瓦6侧的螺纹面,对间距调整螺栓44,向左方向施力。由此,因间距调整螺栓44的螺纹面上受到的力不会发生反向,不会因存有的齿隙而移动。因而,不必对间距进行再设定。
为此,由于可对吸附面间的间隙g1设定成较小,从而可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并可获得低噪音的制动器。
另外,制动机构190,在闸瓦6的与制动面相对的面的中央部设有挖空槽98。如此,若设置挖空槽98,可产生楔紧效果,因而可增大摩擦系数。例如,相对于60度的张角,若设定30度的槽角,则可增大8%的表观摩擦系数。
由此,制动机构可进一步地小型化,从而可获得省空间、低价格的制动装置。
此外,本发明中的固定构件、可动构件、制动构件,分别地对应于,例如,本发明实施形态中的固定铁心2、可动铁心4、闸瓦6。而本发明中的弹性构件,对应于本发明实施形态中的推压弹簧20。另外,本发明中的连接部,例如,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中的可动铁心4与闸瓦6间的连接部。制动面侧调整构件,例如,相当于本发明实施形态中的间距调整螺栓44、球面座部46、球面座承受部36及板簧38,或相当于间距调整螺栓62、球面座部64、球面座承受部56及板簧58等。
另外,本发明中的本体部,例如,相当于本发明实施形态中的间距调整螺栓44、62,支承构件,例如相当于本发明实施形态中的板簧38、58。
另外,本发明中的凹部,例如,相当于本发明实施形态中的挖空槽98。
另外,本发明中的固定构件侧调整构件或突出部,例如,相当于实施形态1、7~10中的安装构件24、倾斜调整螺栓26及锁紧螺母28,或相当于实施形态2中的安装构件24、倾斜调整螺栓52、锁紧螺母54,或相当于实施形态3中的安装构件24、螺纹部66、锁紧螺母68、螺母70、弹簧支架72、小弹簧74等。另外,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中的相对部,相当于实施形态2中的安装构件24,突出部用弹性构件,例如,相当于实施形态3中的小弹簧。
另外,本发明中的可动构件侧调整构件或突出部,例如,相当于实施形态4中的倾斜调整螺栓76及锁紧螺母78,或相当于实施形态5中的锁紧螺母78、螺纹部80、螺母70、弹簧支架72及小弹簧74。
另外,本发明中侧板用弹性构件,相当于实施形态6中的弹性构件86。
另外,本发明中的贯穿孔,例如,相当于本发明实施形态1~6中的导孔14。轴心,例如,相当于本发明实施形态1~6的导柱32。另外,本发明中的卡合孔、卡合片、卡合孔用弹性构件,分别地相当于,例如实施形态8中的导孔90、导柱92、O形圈94。而本发明中的弹性构件支架,例如,相当于本发明实施形态9中的弹簧支架18。弹性构件支架用弹性构件,相当于实施形态9中的O形圈96。
此外,本发明中的可动构件用弹性构件,例如,相当于实施形态7中的板簧88。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在可动构件与制动构件间的连接部中,可对制动构件与可动构件间连接的倾斜度进行调节。因而,即使在制动面上存在挠曲变形的场合,在制动解除时,可将制动构件调整成与制动面平行,从而,可防止闸瓦与制动面接触。由此,可对闸瓦与制动面间磨损的发生进行抑制,可确保制动机构的制动力。
另外,对于本发明中、当固定构件与可动构件被拉近时,对可动构件或可动构件与制动构件间的距离可进行调整的制动机构而言,吸引状态时,可使制动构件与无挠曲变形的原来的制动面保持平行。因而,可一定程度地缩短制动面与制动构件间的距离及可动铁心与固定铁心的吸附面间的距离。为此,不需要强大的吸引力,可实现制动机构的小型化。
另外,对于本发明中,设置有在可动铁心移动时,对可动铁心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的机构的制动机构而言,因可将可动构件的移动方向导向适宜的方向,故可对可动构件及制动构件因移动引起的偏离进行抑制。从而,可实现制动机构的小型化。
权利要求
1.一种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固定构件;与所述固定构件相对的可动构件;以及在其中的一个面上与所述可动构件连接,而与所述的一个面的相反侧的面与设于卷扬机的旋转部分的制动面相对的制动构件,所述固定构件包括将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制动构件一起推向所述制动面侧的弹性构件;以及通入电流、可将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制动构件一起拉向所述固定构件侧的线圈,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制动构件的连接部,包括对所述制动构件与所述可动构件的连接的倾斜进行调整的制动面侧调整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面侧调整构件具备前端加工成球面的本体部;与所述球面接触的球面座承受部;以及设在所述球面座承受部周围、以所述本体部可在球面座承受部上微动的状态而将其支承的支承构件,通过使所述球面在所述球面座承受部上滑动,对所述制动构件的倾斜进行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与所述制动构件连接,所述球面座承受部及所述支承构件与所述可动构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构件,在与所述制动面相对的面上设有凹部,所述本体部包括贯穿所述制动构件的螺纹部及与所述螺纹部嵌合的螺母部;所述螺纹部由设于所述凹部的所述螺母部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与所述可动构件连接;所述球面座承受部及所述支承体与所述制动构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用制动机构还具备股东构件侧调整构件,其在所述可动构件被拉至所述固定构件时对所述固定构件及所述制动构件的距离进行调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侧调整构件包括设置成从所述固定构件贯穿所述可动构件的多个突出部;当所述可动构件被拉至所述固定构件时,所述多个突出部的前端部与所述制动构件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侧调整构件,包括设于所述制动构件、向所述固定构件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以及设于所述固定构件、在与所述的多个突出部相对的位置上贯穿所述可动构件而突出的相对部,当所述可动构件被拉至所述固定构件时,所述突出部的前端与所述相对部的前端互相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突出部的其前端具有突出部用弹性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侧调整构件包括3根所述的突出部,所述3根突出部的每根长度都相同,且所述突出部相连而成的三角形的重心与所述连接部的中心一致。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用制动机构还具有可动构件车调整构件,其当所述可动构件被推压至所述制动面侧时,对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制动构件之间的距离能进行调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构件侧调整构件包括设于所述可动构件的、向所述制动面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当所述可动构件被推压至所述制动面侧时,所述多个突出部的前端与所述制动构件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侧调整构件包括设于所述制动构件、向所述可动构件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当所述可动构件被推压至所述制动面侧时,所述突出部的前端与所述可动构件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突出部的前端设有突出部用弹性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构件侧调整构件包括3根所述突出部,所述3根突出部的每根长度都相同,所述突出部相连而成的三角形的重心与所述连接部的中心一致。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具备设置成与所述制动构件的一个面接触且可对倾斜进行调整的侧板;以及与所述的一个面相对的面接触、将所述制动构件向所述侧板方向推压的侧板用弹性构件;当所述可动构件被拉至所述固定构件时,所述制动构件沿所述侧板进行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的中心部设有贯穿孔,所述可动构件的中心部设有轴心,所述轴心贯穿于所述贯穿孔,当所述可动构件向所述固定构件侧或所述制动面侧移动时,所述轴心在所述贯穿孔内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在中央部设有具有底部的卡合孔;所述可动构件设有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卡合片;所述卡合片具备设于所述卡合孔与所述卡合片间形成的间隙中的卡合孔用弹性构件;当所述可动构件向所述固定构件侧或所述制动面侧移动时,所述卡合片在所述卡合孔内移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包括设于所述弹性构件的相对位置的弹性构件支架,所述弹性构件支架的一部分与所述可动构件连接,在所述弹性构件支架周围设有弹性构件支架用弹性构件,当所述可动构件向所述固定构件侧或所述制动面侧移动时,所述弹性构件支架与所述可动构件一起移动。
20.一种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具备设置于与所述可动构件互相相对的位置上的、向所述可动构件的中心方向且与所述可动铁心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施加负荷的所述可动构件用弹性构件。
全文摘要
一种卷扬机用制动机构,具备固定构件(2),与固定构件(2)相对的可动构件(4),及其一个面与可动构件(4)连接、与该一个面的相反侧的面与设于卷扬机的旋转部分的制动面(50)相对的制动构件(6),凭借设于固定构件(2)上的弹性构件(20),可将可动构件(4)与制动构件(6)一起推向制动面侧(50),另外,通过向设于固定构件(2)的线圈(16)通入电流,可将可动构件(4)与制动构件(6)一起拉至固定构件(2)侧。而且,可动构件(4)与制动构件(6)的连接部(44、46),可对制动构件(6)与可动构件(4)的连接的倾斜进行调整。
文档编号B66B11/08GK1604998SQ02825260
公开日2005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18日
发明者丸山直之, 佐川浩文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