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隐形远距离拾音扩音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音响技术与声频工程中的室内扩声技术应用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室内隐形远距离拾音扩音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音响技术与声频工程中,在对于特殊室内扩声技术应用方面面存在一些概念以及施工对装修后的教室环境破坏的问题。例如在室内扩声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高等院校教室扩音中,盲目追求高增益的大功率输出,导致学生长时间处在高分贝强声下听课,久而久之造成严重的听力障碍,给同学们生理上带来伤害。这种室内扩声应属声污染,不是绿色环保的扩音方式。
[0003]另外,由于扩声系统是由多种单元设备组成,在安装时其施工过程造成了对装修后的教室环镜的破坏。目前室内扩声技术应用领域扩音方式,己导致传统教学模式的声场不能重见,而取代的是为扩音而扩音的声场模式,使得教学效果不如传统教学模式的声场好。宄其原因,主要是长时间在高分贝声场环境下容易产生听力疲劳,从而导致上课效果差。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一种室内隐形远距离拾音扩音系统,该系统主要用在室内教学仿真扩音的装置设备。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室内隐形远距离拾音扩音系统,包括高灵敏拾音器,其特殊之处在于,还包括第一前置放大器、移频单元、第二前置放大器、多通道功率放大器和吸振头,所述高灵敏拾音器的输出端与第一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前置放大器的输出端与移频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移频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二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前置放大器的输出端与多通道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多通道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与吸振头的输入端连接。
[0006]进一步地,还包括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所述第一前置放大器的输出端与红外发射器连接,所述红外发射器与红外接收器无线连接,所述红外接收器与移频单元连接。本系统通过红外发射器、红外接收器以无线方式联接,可防止各教室间之间相互干扰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前置放大器为无源前置放大器。本系统采用无源前置放大器使高灵敏拾音器所采集的声音显得更为通透而失真很小。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高灵敏拾音器、第一前置放大器和红外发射器的数量为I?5个。多个高灵敏拾音器、第一前置放大器和红外发射器可从多个位置和角度采集声音。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高灵敏拾音器嵌置于教室内讲台的木板中和黑板的底槽中,从而隐藏起来,不破坏室内装修布置。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吸振头的数量为多个。视声场环境要求,多个吸振头通过串并联接法连接,使室内多个不同位置均能清晰接收声音信号。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高灵敏拾音器的拾音头咪芯用海绵包裹,用于防止干扰。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吸振头嵌置于教室学生课桌的多层板中,使课桌的多层板作为推动发音的介质。
[0013]本实用新型将拾音、发声单元隐形于教室公用桌椅和黑板上,利用其介质直接将其作为发声单元的部件,并且在处理室内扩声增益问题上,改变过去一味追求扩声高增益模式,而是按着教室的声场大小,以最后一排学生座位上同学能轻松听清老师所讲每一单词字句为标准,作为该系统扩声增益指标,这也是一个传统教学模式声场的仿真过程。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包括:
[0015](I)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吸振头与课桌结合以课桌上多层板为推动发音的介质,来代替原扬声器发声功能,避免了原教室的高分贝声场环境。
[0016](2)本实用新型将拾音头嵌入讲台木板中和黑板底槽中,从而隐藏起来,不破坏室内装修布置。
[0017](3)本实用新型通过移频单元进行一定移频数处理达到抑制室内声反馈的目的,为保证远距离拾音功能创造了条件。
[0018](4)本实用新型属绿色环保扩音,老师进扩音教室无须操作,即可保持小教室传统授课模式及声场效果,其扩音现场感觉、扩音口感并不明显,但保留了传统的授课模式,从而不容易产生听力疲劳。是一种没有扩音感觉的扩音,因为它确保了教室每一个听者的所需授课声强度的声场需求。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中的吸振头与教室内课桌组成发声单元结构位置布点图;
[0021]图3为图1中的高灵敏拾音头与教室内黑板、讲台组成拾音单元结构位置布点图。
[0022]图中:高灵敏拾音头An,第一前置放大器Bn,红外发射器Cn,红外接收器D,移频单元E,第二前置放大器F,多通道功率放大器G,吸振头In,教室学生课桌J,讲台K,黑板L。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室内隐形远距离拾音扩音系统,包括高灵敏拾音器An、第一前置放大器Bn、红外发射器Cn、红外接收器D、移频单元E、第二前置放大器F、多通道功率放大器G和吸振头In。高灵敏拾音器An的输出端与第一前置放大器Bn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前置放大器Bn的输出端与红外发射器Cn连接,红外发射器Cn与红外接收器D无线连接,红外接收器D与连接移频单元E的输入端连接,移频单元E的输出端与第二前置放大器F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前置放大器F的输出端与多通道功率放大器G的输入端连接,多通道功率放大器G的输出端与吸振头In的输入端连接。
[0025]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分为拾音单元结构和发音单元结构两部分来实现整个系统的构成,且它们联系方式采用红外无线联接方式,其目的为减少工程走线问题。当然在客观环境容许条件下也可采用信号线联接即可省去红外发射器Cn与红外接收器D单元。
[0026]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过程为:将高灵敏拾音器An采集的信号通过第一前置放大器Bn进行“无源”前置处理放大,并送到E移频单元进行一定移频数处理达到抑制室内声反馈的目的,为保证远距离拾音功能创造条件,然后送入第二前置放大器F,将信号进行与多通道功率放大器G相匹配的电平信号处理,再由多通道功率放大器G提供驱动吸振头In的动能,来推动教室学生课桌J的多层夹板介质发声。并且多通道可产生扩声增益的临界点提升,提高远距离拾音效果
[0027]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发音单元结构将一定功率的吸振头In与教室学生课桌J结合以教室学生课桌J上多层板为推动发音的介质,来代替原扬声器发声,实现了隐形功能。吸振头In的数量为多个,可布点式嵌置于教室学生课桌J上多层板中。
[0028]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拾音单元结构采用高灵敏度的高灵敏拾音器An,由于高灵敏拾音器An的拾音头咪芯体积较小,更容易隐形,为防止干扰用海绵包裹嵌入讲台K木板和黑板L底槽中。高灵敏拾音器An、第一前置放大器Bn和红外发射器Cn的数量为I?5个。
[002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采用红外发射器Cn、接收器D进行信号联接,可避免教室间互相干拢(红外传输距离可用红外中继器延长)。在图1中本系统电源部分己省略,关于电源线插座接洽,一般教室在黑板L下方、讲台L内、教室后方侧方都会配电墙座板插口。另外对单元内电路均属常用经典电路均不在作详解。
[0030]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的具体变换,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室内隐形远距离拾音扩音系统,包括高灵敏拾音器(A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前置放大器(Bn)、移频单元(E)、第二前置放大器(F)、多通道功率放大器(G)和吸振头(In),所述高灵敏拾音器(An)的输出端与第一前置放大器(Bn)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前置放大器(Bn)的输出端与移频单元(E)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移频单元(E)的输出端与第二前置放大器(F)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前置放大器(F)的输出端与多通道功率放大器(G)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多通道功率放大器(G)的输出端与吸振头(In)的输入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隐形远距离拾音扩音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红外发射器(Cn)和红外接收器(D),所述第一前置放大器(Bn)的输出端与红外发射器(Cn)连接,所述红外发射器(Cn)与红外接收器(D)无线连接,所述红外接收器(D)与移频单元(E)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室内隐形远距离拾音扩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置放大器(Bn)为无源前置放大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隐形远距离拾音扩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灵敏拾音器(An)、第一前置放大器(Bn)和红外发射器(Cn)的数量为I?5个。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内隐形远距离拾音扩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灵敏拾音器(An)嵌置于教室内讲台(K)的木板中和黑板(L)的底槽中。6.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室内隐形远距离拾音扩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振头(In)的数量为多个。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隐形远距离拾音扩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灵敏拾音器(An)的拾音头咪芯用海绵包裹。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内隐形远距离拾音扩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吸振头(In)布点式嵌置于教室学生课桌(J)的多层板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室内隐形远距离拾音扩音系统,包括高灵敏拾音器、第一前置放大器、移频单元、第二前置放大器、多通道功率放大器和吸振头,高灵敏拾音器的输出端与第一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前置放大器的输出端与移频单元的输入端连接,移频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二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前置放大器的输出端与多通道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多通道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与吸振头的输入端连接。本实用新型将拾音、发声单元隐形于教室公用桌椅和黑板上,改变过去一味追求扩声高增益模式,避免了原教室的高分贝声场环境,属绿色环保扩音,不容易产生听力疲劳。
【IPC分类】H04R27/00
【公开号】CN204616094
【申请号】CN201520344166
【发明人】潘荣武
【申请人】武汉理工大学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