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集成式扬声器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集成式扬声器装置,该种装置属于音响的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扬声器箱系统,主要包括扬声器箱体,扬声器单元两大组件,每个组件各自分离独立,且具有各自的功能特性,需要组合的装配在一起,才可以构成扬声器箱系统,即扬声器单元以螺丝固定的方式,安装于箱体上,才可以正常的发声工作。一、扬声器箱体现有技术中的扬声器箱体构造主要包括如图11所示,①具有可以安装扬声器单 元的面板,以螺丝D固定的方式,安装于箱体上②扬声器周围面板,弯折成箱形的外壳A,构成一个具有容积的腔体.③扬声器的磁路B被箱体外壳包围。④扬声器的磁路B与箱体外壳A不相连接。⑤扬声器的振膜C与箱体外壳A不相连接,如图6所示。其中所述箱体的作用特性,主要是安装扬声器于箱体上,提供扬声器振动所需的容积腔体,隔离扬声器前后声波的干扰,避免声短路。二、扬声器单元现有技术中扬声器构造,主要包括①框架②磁路③振膜④定位支片⑤音圈⑥接线端子⑦防尘帽。其中所述扬声器的作用特性,主要是施加于音圈的电信号,音圈架带动振膜线性移动,振膜受振动发声。其中所述框架,主要的作用是相连接于振膜的外沿周边,相连接于磁路,相连接于接线端子,相连接于定位支片支撑悬挂音圈于磁隙中。其中所述框架,通常设置有螺丝孔,便于将扬声器以螺丝固定的方式,安装于箱体上。其中所述框架,壁上通常设置有大的开口,便于气流从开口处进出。所述磁路,主要包括华司、磁铁、T铁。所述接线端子,设置于框架上。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上述中的扬声器箱系统,其扬声器单元受限于扬声器箱体,扬声器与箱体是分离的零件,需要组合的装配在一起,才可以构成扬声器箱系统,即其扬声器单元必须安装于扬声器箱体上,箱体隔离扬声器前后声波的干扰,避免了声短路,才可正常发声工作。扬声器单兀和扬声器箱体相互独立成产品,且必须存在,才成为扬声器箱系统,而制作扬声器单元和扬声器箱体都需要不少成本,可见制作扬声器箱系统成本不少,难以降下来。再者,扬声器以螺丝固定的方式,安装于箱体上,具有以下缺陷扬声器箱体需做得较大,至少箱体之面板尺寸更大于扬声器的口径,才可以螺丝固定的方式,安装扬声器于箱体上,并被箱体外壳包围。一方面,箱体大,增加了材料成本,并且扬声器系统摆放受限制。另一方面,以螺丝固定扬声器方式,增加组装的工序量及复杂度,降低了生产效率,提高了成本。还有,螺丝固定扬声器方式,容易导致扬声器的机械共振,产生杂音,恶化音质。由此可见,该种结构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小型化多媒体扬声器箱系统中性价比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成式扬声器装置,该种扬声器装置无需安装于传统箱体,就可以正常的发声工作,在小型化的多媒体扬声器箱系统中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同时,实现了音质的改善,简化了组装工序,优化了成本。本实用新型可以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箱体、振膜、磁路系统、安装于磁路系统中的音圈、支撑音圈的定位支片、防尘帽,箱体包括前壳与后壳,所述前壳其前面及后面设有开口,前壳其内部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磁路系统连接,所述定位支片固定于支撑部;所述振膜其外端的边缘与前壳其前面的开口密封连接,振膜其内端的边缘与音圈其线架连接;防尘帽设于音圈其线架上;所述前壳其后面的开口与后壳连接,前壳与后壳连接后,前壳、后壳、振膜三者围成一个密封的腔体,该腔体设有连通外界的气孔。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还可以进一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所述支撑部由前壳的内周壁向内延伸而出而成,所述支撑部与前壳一体成型。所述支撑部由前壳的内周壁向内中心延伸而出而成,支撑部其中部面向振膜那一面设有用于安装定位支片的安装槽。所述支撑部其中部设有中孔,所述磁路系统在支撑部面向后壳的那一面与支撑部连接,音圈其后端穿过该中孔后伸进磁路系统内。所述支撑部其中部向后壳方向凹进形成凹进槽。磁路系统、支撑部、前壳、振膜四者形成前腔,磁路系统、支撑部、后壳形成后腔,支撑部上设有使前腔与后腔连通的通孔。所述后壳设有开口,从开口处向内凹进。所述气孔设于后壳上。所述箱体其外壁上设有两接线端子,该两接线端子分别与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箱体设有支承脚架。上述技术方案具有这样的技术效果I、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箱体的前壳、后壳起到了简化的扬声器箱体作用,避免了声短路。其中,振膜的外端与箱前壳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省略了固定振膜外端的扬声器支架,同时无需螺丝固定扬声器单元于箱体上,产品小型化的同时改善了音质,性价比高。所述装置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改进后的扬声器单元,同时也是简化了的扬声器箱体,集成了扬声器箱系统的功能特性。2、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前壳形成一个具有容积的腔体,提供扬声器振动所需的空气容积,同时隔离扬声器振膜前后声波的干扰,避免了声短路,其壁上设置有支撑部、便于放置振膜、网框、接线端子,支撑部设置有缺口通孔,便于前壳腔体的气流与后壳腔体的气流相连通,优化了产品工艺。3、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后壳从开口处向内凹进,形成一个具有容积的腔体,其与前壳的后面开口相连接,组成了两个相互连通的腔体,增大了腔体的总容量,提供扬声器振动所需要的空气容积,有效提高了扬声器振动需要的空气容积,改善了低频的再生。另外,后壳内放置吸音棉,可以吸收驻波,进一步改善音质。4、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振膜的外端与箱体前壳相连接,无需以螺丝方式固定扬声器于箱体上,简化了组装工艺,优化了组装的成本,提高了效率,同时改善了音质。所述振膜由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圆台体的侧面,第二部分呈越向外口径渐渐向外扩张的圆筒状,第二部分其外端与第一部分其内端连接或连为一体。5、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磁路系统,包括磁体、T铁、华司,提供扬声器电声转换的 磁动力。其中,磁路被设置于腔体的内部,并且磁路与箱体前壳相连接。其中所述的磁体、T铁、华司、构成一个磁气回路,支撑音圈的定位支片被置于磁气回路的上方,定位支片内端与音圈线架相连,音圈被悬挂置于磁气回路的磁隙中。而磁路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设计金属的箱体前壳,磁路与箱体前壳相连散热,提高扬声器的承受功率。6、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定位支片,是一种弹性元器件,通常由波纹状的布制成,悬挂及固定音圈的作用,并提供恢复力。定位支片,由中圈与外圈构成,在中圈周围伸出支脚与外圈连接,对音质有改善作用。7、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防尘帽,相接于音圈架上,起防护灰尘进入及辐射声波的作用。8、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所述接线端子,由塑胶座子、金属片组成。金属片一端与音圈的引线连接,另一端用于外接设备端口。接线端子设置于箱体前壳的壁上,改善了其金属片的一端与音圈的引线连接组装工艺的难度,同时方便于另一端用于外接设备端口的装配作业。9、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支承脚架,起支承固定扬声器的作用。支承脚架与后壳相连接,便于支承起扬声器装置,固定于台面,集成了传统扬声器箱体的脚架功能。10、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网框与前壳相连接,设置于振膜的前方,保护扬声器振膜受外力的破坏,同时有美化产品外观的作用。
图I是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去除网框时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其前壳的剖视图。图5、图6、图7是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其前壳不同视觉方向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其后壳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其后壳的剖视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集成式扬声器装置的分解图。图11是现有技术扬声器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实施基于2. O音箱测试的频响曲线图。图13是本实施基于2. I音箱测试的频响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实施例如图I至图10所示,一种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包括箱体、振膜3、磁路系统
4、安装于磁路系统中的音圈5、支撑音圈5的定位支片6、防尘帽10,箱体包括前壳I与后壳2,所述前壳I其前面及后面设有开口,前壳I其内部设有支撑部14,所述支撑部14与磁路系统连接,所述定位支片6固定于支撑部14 ;所述振膜3其外端的边缘与前壳I其前面的开口密封连接,振膜3其内端的边缘与音圈5其线架连接;防尘帽10设于音圈其线架上;所述前壳I其后面的开口与后壳2连接,前壳I与后壳2连接后,前壳I、后壳2、振膜3三者围成一个密封的腔体,该腔体设有连通外界的气孔19。所述支撑部14由前壳的内周壁向内中心延伸而出而成,支撑部14其中部面向振膜3那一面设有用于安装定位支片6的安装槽15。所述支撑部14与前壳I 一体成型。所述支撑部14其中部设有中孔16,所述磁路系统4在支撑部14面向后壳的那一面与支撑部14连接,音圈5其后端穿过该中孔16后伸进磁路系统内。所述支撑部14其中部向后壳方向凹进形成凹进槽17。前述的中孔16设于该凹进槽中。磁路系统、支撑部、前壳、振膜四者形成前腔,磁路系统、支撑部、后壳形成后腔,支·撑部上设有使前腔与后腔连通的通孔18。 所述后壳设有开口,从开口处向内凹进。所述气孔19设于后壳2上。所述箱体其外壁上设有两接线端子7,该两接线端子分别与线圈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接线端子7,设置于箱体前壳I上,由塑胶座子21、金属片22组成,金属片22 —端与音圈5的引线连接,另一端用于外接设备端口,便于扬声器装置与外部音源相连线。所述箱体设有支承脚架8。所述支承脚架8,布置于后壳2的壁上与前壳I相连,起支承固定扬声器的作用,便于固定摆放台面,集合了传统扬声器箱体的脚架功能。所述振膜3由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圆台体的侧面,第二部分呈越向外口径渐渐向外扩张的圆筒状,第二部分其外端与第一部分其内端连接或连为一体。所述磁路系统,为常规的磁路系统,包括磁体12、T铁13、华司11。其中所述的磁体12、T铁13、华司11、构成一个磁气回路,支撑音圈的定位支片被置于磁气回路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定位支片与磁路系统间有间距,定位支片内端与音圈其线架相连,音圈被悬挂置于磁气回路的磁隙中。其中华司11、磁铁12、T铁13,以胶水的方式相连接。防尘帽10以胶水方式相连接于音圈5的线架上。这样,整个装置部件间的组合方式,采用传统扬声器的装配工艺,工艺简易,有效,成熟,降底了生产的不良,提高了作业的效率。所述定位支片6,是一种弹性元器件,通常由波纹状的布制成,悬挂及固定音圈的作用,并提供恢复力。而本例的定位支片,进一步设置成碟形的定位支片,由中圈与外圈构成,在中圈周围伸出支脚与外圈连接,对音质有改善作用。所述的支脚20的数量,至少设置有两支以上,材质优选塑料,本实施的支脚数量为六支。网框9与箱体前壳I相连接,设置于振膜3的前方,保护扬声器其振膜3免受外力的破坏,同时有美化产品外观的作用。现在采用小型化多媒体扬声器箱系统进行实验测试。小型化多媒体扬声器箱系统,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有源电脑音箱,其小型化系统,小体积箱体,功能简单易操作,性价比要求高,能够满足普通消费者的多媒体应用需求。小型化多媒体扬声器箱系统,一般将其分为小型书架式2. O音箱和2. I音箱两种主要结构类型。2. I其意义是2代表两只副机音箱,播放中高频段的声音。I代表低音箱,播放中低频段的声音,两者组合在一起,可以播放全频段的声音。图12是本实施基于2. O音箱测试的频响曲线图。从150HZ起到20KHZ整个频响曲线缓缓上升,无明显的峰谷,具有良好的声学响应。图13是本实施基于2. I音箱测试的频响曲线图。增加了一个低音箱主机,从30HZ起增强了低音频段的播放,于150HZ衔接了副机中高频段的响应,全频段30HZ-20HZ整个频响曲线缓缓上升,无明显的峰谷,具有良好的声学响应。经过主观对比试听,本实施例扬声器装置具有优良的声学特性,清晰的音质,宽广的声场。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箱体、振膜、磁路系统、安装于磁路系统中的音圈、支撑音圈的定位支片、防尘帽,箱体包括前壳与后壳,所述前壳其前面及后面设有开口,前壳其内部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磁路系统连接,所述定位支片固定于支撑部;所述振膜其外端的边缘与前壳其前面的开口密封连接,振膜其内端的边缘与音圈其线架连接;防尘帽设于音圈其线架上;所述前壳其后面的开口与后壳连接,前壳与后壳连接后,前壳、后壳、振膜三者围成一个密封的腔体,该腔体设有连通外界的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支撑部由前壳的内周壁向内延伸而出而成,所述支撑部与前壳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支撑部由前壳的内周壁向内中心延伸而出而成,支撑部其中部面向振膜那一面设有用于安装定位支片的安装槽。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支撑部其中部设有中孔,所述磁路系统在支撑部面向后壳的那一面与支撑部连接,音圈其后端穿过该中孔后伸进磁路系统内。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支撑部其中部向后壳方向凹进形成凹进槽。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其特征是磁路系统、支撑部、前壳、振膜四者形成前腔,磁路系统、支撑部、后壳形成后腔,支撑部上设有使前腔与后腔连通的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后壳设有开口,从开口处向内凹进。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气孔设于后壳上。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箱体其外壁上设有两接线端子,该两接线端子分别与线圈的输入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箱体设有支承脚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成式扬声器装置,包括箱体、振膜、磁路系统、安装于磁路系统中的音圈、支撑音圈的定位支片、防尘帽,箱体包括前壳与后壳,所述前壳其前面及后面设有开口,前壳其内部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磁路系统连接,所述定位支片固定于支撑部;所述振膜其外端的边缘与前壳其前面的开口密封连接,振膜其内端的边缘与音圈其线架连接;防尘帽设于音圈其线架上;前壳、后壳、振膜三者围成一个密封的腔体,该腔体设有连通外界的气孔。本实用新型扬声器装置无需安装于传统箱体,就可以正常的发声工作,在小型化的多媒体扬声器箱系统中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同时,实现了音质的改善,简化了组装工序,优化了成本。
文档编号H04R9/02GK202721818SQ201220378640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1日
发明者陆少锋 申请人:陆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