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方法和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7851752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方法和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系统,尤其是涉及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通常从多径效应和阴影效应两个视角出发开展研究。在移动通信中,由于障碍物阻挡了视距路径,发出的电磁波通常不能直接到达接收天线,接收到的电磁波是由建筑物、树木及其他障碍物导致的反射、衍射和散射而产生的来自不同方向的波叠加而成的,这种现象称为多径传播。阴影效应是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障碍物造成的, 在移动通信传播环境中,电波在传播路径上遇到起伏的山丘、建筑物、树林等障碍物阻挡,这些障碍物通过吸收、反射、散射和绕射等方式衰落信号功率,形成电波的阴影区,就会造成信号场强中值的缓慢变化,引起衰落,阴影效应与地形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移动通信的无线传输信道是ー个多径衰落、随机时变的信道,随着接收机和/或发射机的移动,与此相关的多径传播导致了接收信号出现明显且随机的波动。取决于移动単元的速度和载波频率的不同,每秒钟内会出现多次3(T40dB之间的衰落和远低于接收信号平均值的信号。克服此类现象的技术之ー是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技木,AMC技术的本质是根据信道状态信息(CSI)确定合适的编码调制方式等。针对用户的信道质量变化,AMC技术能提供可相应变化的调制编码方案,当信道质量较差时,可以采用性能较好的低阶调制方案,并结合较强的信道编码,以对付信道变差带来的性能恶化。自适应编码调制中编码码率和调制阶数的转换实质上是一种变速率传输控制方式。AMC技术的核心判决依据是CSI,通常指的是信噪比或误比特率等,但是,CSI本身并不反映无线电波传播过程的物理机制,比如当误码率很高时,从CSI看不出引起高误码率的具体原因,因此,根据CSI决定收发设备的传输技术的取舍容易发生误判。事实上,与物理层传输技术关联密切的是移动衰落信道的统计特性和时变机理,例如在数字通信中,接收信号的明显下降将直接导致误码率的明显增加,为了满足纠错的需要,在对编码系统进行优化时,不仅需要知道设定的測量时间内接收信号通过ー个给定信号电平的次数(即电平通过率),而且需要知道信号低于某ー个确定电平的平均时间(即平均衰落持续时间),而这些都属于信道的统计特性范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方法和装置,从无线电波的传播机理出发,通过建立移动衰落信道模型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在信道的统计特性和时变机理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建立联系,结合各种信道下的物理层传输技术的研究成果或开展的新研究,能够根据无线链路状态,充分利用信道的统计特性和时变机理,优选物理层实时传输技术,具有良好可实现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建立无线链路状态參数与移动衰落信道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无线链路状态參数包括多径相对強度因子、阴影量化因子;
所述多径相对强度因子用于描述传输信号传输路径中最强径信号能量大小,为设定的測量时间内最強径相对能量数值大于设定门限值的时间比例,所述最强径相对能量数值为以下数据之ー
(1)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功率与其余各路径或所有路径的功率的算木 或加权平均值之比,或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有效电平与其余各路径或所有路径的有效电平的算木或加权平均值之比;
(2)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功率与其余各路径或所有路径的总功率之比,或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有效电平与其余各路径或所有路径的有效电平的和之比;
(3)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功率与次强路径的功率之比,或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有效电平与次强路径的有效电平之比;
所述阴影量化因子用于描述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经历的阴影遮蔽轻重程度,为在设定的測量时间内接收信号误码率或符号差错率或比特差错率高于预定门限值且接收信号总平均功率低于设定功率门限值的时间比例;
2)建立信道模型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物理层传输技术包括调制、编码、功率控制、交织等通信传输技术之ー种或多种的组合;
3)对无线链路状态进行測量分析,获取当前无线链路状态參数,所述无线链路状态參数还包括信号误码率、符号差错率、比特差错率、信息传输速率中的ー种或几种;
5 )根据当前无线链路状态參数,以及无线链路状态參数与移动衰落信道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选定信道模型;
6)根据步骤5)选定的信道模型,以及信道模型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选取物理层传输技木。其中步骤I)中建立无线链路状态參数与移动衰落信道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的方法可以是设定ー个以上的多径相对強度因子门限值,将多径相对強度因子按大小分为两种以上的类别;设定ー个以上的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将阴影量化因子按大小分为两种以上的类别;按所述多径相对强度因子的两种以上的类别和阴影量化因子的两种以上的类别的组合,将信号传输的无线链路状态相应分成不同种类,每种无线链路链路状态分别设定一种对应的移动衰落信道模型。在步骤3)与步骤5)之间,可以进一歩包括步骤4)根据当前无线链路状态參数,进行无线链路状态成因分析,确定当前信道模型下的无线链路强弱状态以及无线链路状态成因;所述信道模型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还可包括信号传输的无线链路强弱状态、无线链路状态成因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步骤6)中的物理层传输技术选取条件,还可包括无线链路强弱状态、无线链路状态成因。所述无线链路强弱状态是指无线链路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或信号误码率、或符号差错率、或比特差错率与ー个以上的设定门限值进行比较的两种以上的結果;
所述无线链路状态成因包括多径衰落、阴影遮蔽、多径衰落加阴影遮蔽三种;所述多径衰落是指阴影量化因子的值在第一预设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以下,所述阴影遮蔽是指阴影量化因子的值在第二预设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以上;所述多径衰落加阴影遮蔽是指阴影量化因子的值在第一预设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和第二预设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之间;
本发明还提供了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装置,包括无线链路状态测量单元、信道模型映射单元、物理层传输技术映射单元、无线链路状态成因分析単元、信道模型确定单元、物理层传输技术选取単元。所述信道模型映射単元,用于建立无线链路状态參数与移动衰落信道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无线链路状态參数包括多径相对強度因子、阴影量化因子;
所述多径相对强度因子用于描述传输信号传输路径中最强径信号能量大小,为设定的測量时间内最強径相对能量数值大于设定门限值的时间比例,所述最强径相对能量数值为以下数据之ー
(1)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功率与其余各路径或所有路径的功率的算木或加权平均 值之比,或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有效电平与其余各路径或所有路径的有效电平的算木或加权平均值之比;
(2)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功率与其余各路径或所有路径的总功率之比,或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有效电平与其余各路径或所有路径的有效电平的和之比;
(3)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功率与次强路径的功率之比,或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有效电平与次强路径的有效电平之比;
所述阴影量化因子用于描述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经历的阴影遮蔽轻重程度,为在设定的測量时间内接收信号误码率或符号差错率或比特差错率高于预定门限值且接收信号总平均功率低于设定功率门限值的时间比例;
所述物理层传输技术映射単元,用于建立信道模型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物理层传输技术包括调制、编码、功率控制、交织等通信传输技术之ー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无线链路状态测量単元,用于获取当前无线链路状态參数,所述无线链路状态參数,还包括信号误码率、符号差错率、比特差错率、信息传输速率中的ー种或几种;
所述信道模型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当前无线链路状态參数,以及无线链路状态參数与移动衰落信道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选定信道模型;
所述物理层传输技术选取単元,用于根据选定的信道模型,以及信道模型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选取物理层传输技术。所述建立无线链路状态參数与移动衰落信道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是指设定ー个以上的多径相对強度因子门限值,将多径相对強度因子按大小分为两种以上的类别;设定ー个以上的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将阴影量化因子按大小分为两种以上的类别;按所述多径相对强度因子的两种以上的类别和阴影量化因子的两种以上的类别的组合,将信号传输的无线链路状态相应分成不同种类,每种无线链路链路状态分别设定ー种对应的移动衰落信道模型。上述的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装置,还可以包括无线链路状态成因分析単元,用于根据当前无线链路状态參数,进行无线链路状态成因分析,确定当前信道模型下的无线链路强弱状态以及无线链路状态成因;所述信道模型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还可以包括信号传输的无线链路强弱状态、无线链路状态成因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物理层传输技术选取単元中的物理层传输技术选取条件,还可以包括无线链路强弱状态、无线链路状态成因。所述无线链路强弱状态是指无线链路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或信号误码率、或符号差错率、或比特差错率与ー个以上的设定门限值进行比较的两种以上的結果;
所述无线链路状态成因包括多径衰落、阴影遮蔽、多径衰落加阴影遮蔽三种;所述多径衰落是指阴影量化因子的值在第一预设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以下,所述阴影遮蔽是指阴影量化因子的值在第二预设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以上;所述多径衰落加阴影遮蔽是指阴影量化因子的值在第一预设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和第二预设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I)本发明提出的物理层传输技术优选方法和装置有严谨的理论基础和因果逻辑关系,“传播特性一信道模型一信道特性一实现技木”的发明路线使得具体传输实现技术的选取有充足的理由,使得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2)相对于AMC技木通过测量CSI做为传输技术取舍的判决依据,本发明采用多径相对强度因子和阴影量化因子为测量指标,从这些指标能更准确地分析影响链路质量的具体因素,从而针对性地选取物理层传输技木,更好地应对无线移动环境对链路产生的各种影响。(3)本发明中的測量指标和多个信道模型建立映射关系,而不是像传统技术ー样限定在ー个信道范畴内,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信道特性,因为每ー种信道都会存在局限性,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据不同的传播特点采取不同的模型,从而获得更准确的信道特性,无疑是正确的方法。而且,各种信道下的调制、编码等实现技术的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可供借鉴和应用的成果,我们在系统设计实现时能更广泛地优选已有的研究成果,提高系统的性能。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和装置可作为ー个単独的模块,集成进移动通信系统中,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图1,本发明提出的优选方法的流程 图2,本发明提出的优选装置结构示意 图3,本发明中的物理层传输技术选取过程示意 图4,BPSK调制方式的平坦衰落Nakagami信道的比特差错率性能曲线 图5,Turbo-coded编码方式的平坦衰落Nakagami信道的比特差错率性能曲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ー步的描述
如图I所示,本发明提供的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I)设定ー个多径相对强度因子门限值,将多径相对強度因子按大小分为两种类别;设定两个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将阴影量化因子按大小分为三种类别,按多径相对強度因子的两种类别和阴影量化因子的三种类别的组合,将信号传输的无线链路状态相应分成六个不同种类,每种无线链路状态分别设定一种对应的移动衰落信道模型,建立如表I所示的无线链路状态參数(多径相对強度因子、阴影量化因子)与移动衰落信道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O多径相对強度因子R用于描述从发射设备到接收设备的传输信号传输路径中,信号功率(或有效电平)明显大于其它路径的信号功率(或有效电平)的最强径信号能量大小,为设定的測量时间T内最強径相对能量数值fm大于门限值的时间比例,其表达式为
Λ = ΣΦ_>γ,
权利要求
1.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骤 . 1)建立无线链路状态參数与移动衰落信道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无线链路状态參数包括多径相对強度因子、阴影量化因子; 所述多径相对强度因子用于描述传输信号传输路径中最强径信号能量大小,为设定的測量时间内最強径相对能量数值大于设定门限值的时间比例,所述最强径相对能量数值为以下数据之ー (1)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功率与其余各路径或所有路径的功率的算木或加权平均值之比,或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有效电平与其余各路径或所有路径的有效电平的算木或加权平均值之比; (2)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功率与其余各路径或所有路径的总功率之比,或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有效电平与其余各路径或所有路径的有效电平的和之比; (3)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功率与次强路径的功率之比,或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有效电平与次强路径的有效电平之比; 所述阴影量化因子用于描述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经历的阴影遮蔽轻重程度,为在设定的測量时间内接收信号误码率或符号差错率或比特差错率高于预定门限值且接收信号总平均功率低于设定功率门限值的时间比例; .2)建立信道模型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物理层传输技术包括调制、编码、功率控制、交织等通信传输技术之ー种或多种的组合; .3)对无线链路状态进行測量分析,获取当前无线链路状态參数,所述无线链路状态參数还包括信号误码率、符号差错率、比特差错率、信息传输速率中的ー种或几种; .5 )根据当前无线链路状态參数,以及无线链路状态參数与移动衰落信道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选定信道模型; .6)根据步骤5)选定的信道模型,以及信道模型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选取物理层传输技术。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I)建立无线链路状态參数与移动衰落信道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的方法是 设定ー个以上的多径相对強度因子门限值,将多径相对強度因子按大小分为两种以上的类别;设定ー个以上的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将阴影量化因子按大小分为两种以上的类别;按所述多径相对强度因子的两种以上的类别和阴影量化因子的两种以上的类别的组合,将信号传输的无线链路状态相应分成不同种类,每种无线链路状态分别设定一种对应的移动衰落信道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骤3)与步骤5)之间,还包括步骤4)根据当前无线链路状态參数,进行无线链路状态成因分析,确定当前信道模型下的无线链路强弱状态以及无线链路状态成因; 所述无线链路强弱状态是指无线链路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或信号误码率、或符号差错率、或比特差错率与ー个以上的设定门限值进行比较的两种以上的結果; 所述无线链路状态成因包括多径衰落、阴影遮蔽、多径衰落加阴影遮蔽三种;所述多径衰落是指阴影量化因子的值在第一预设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以下,所述阴影遮蔽是指阴影量化因子的值在第二预设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以上;所述多径衰落加阴影遮蔽是指阴影量化因子的值在第一预设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和第二预设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之间; 所述信道模型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进ー步包括信号传输的无线链路强弱状态、无线链路状态成因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步骤6)中的物理层传输技术选取条件,进ー步包括无线链路强弱状态、无线链路状态成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无线链路强弱状态是指以下定义之一 定义I :在收发设备采用基准配置,链路误码率或符号差错率或比特差错率小于或等于某个门限条件下,最大信息传输速率与ー个以上的传输速率门限值比较的结果,所述基准配置指包括规定的调制方式、编码方式等组成的系统物理层传输技术配置; 定义2 :在收发设备采用基准配置条件下,链路误码率或符号差错率或比特差错率与ー个以上的门限值比较的结果,所述基准配置指包括规定的信息传输速率、调制方式、编码方式等组成的系统物理层传输指标要求和技术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多径相对强度因子门限值为ー个,所述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为2个,所述每种无线链路状态分别设定ー种对应的移动衰落信道模型是指 A.当多径相对強度因子大于或等于多径相对强度因子门限值时如果阴影量化因子大于上门限值时,对应的信道模型为Suzuki信道;如果阴影量化因子大于下门限且小于或等于上门限值时,对应的信道模型为Rician信道;如果阴影量化因子小于或等于下门限值时,对应的信道模型为Rician信道; B .当多径相对強度因子小于多径相对强度因子门限值时如果阴影量化因子大于上门限值时,对应的信道模型为Nakagami信道;如果阴影量化因子大于下门限且小于或等于上门限值时,对应的信道模型为Nakagami信道;如果阴影量化因子小于或等于下门限值时,对应的信道模型为Rayleigh信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信道模型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是指 Rician信道模型对应的调制方式为MPSK、编码方式为Turbo code ;Rayleigh信道模型对应的调制方式为M-QAM、编码方式为2-D FTS code ; Suzuki信道模型对应的调制方式为GMSK、编码方式为Walsh ;Nakagami信道模型对应的调制方式为BPSk、编码方式为Turbocode。
7.根据权利要求5、6之一所述的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ー个多径相对强度因子门限值为O. 5。
8.根据权利要求5、6之一所述的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阴影量化因子上门限值为O. 4,下门限值为O. 2。
9.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信道模型映射単元、物理层传输技术映射単元、无线链路状态测量单元、信道模型确定单元、物理层传输技术选取単元; 所述信道模型映射単元,用于建立无线链路状态參数与移动衰落信道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无线链路状态參数包括多径相对強度因子、阴影量化因子; 所述多径相对强度因子用于描述传输信号传输路径中最强径信号能量大小,为设定的測量时间内最強径相对能量数值大于设定门限值的时间比例,所述最强径相对能量数值为以下数据之ー (1)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功率与其余各路径或所有路径的功率的算木或加权平均值之比,或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有效电平与其余各路径或所有路径的有效电平的算木或加权平均值之比; (2)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功率与其余各路径或所有路径的总功率之比,或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有效电平与其余各路径或所有路径的有效电平的和之比; (3)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功率与次强路径的功率之比,或接收到的信号最強路径的有效电平与次强路径的有效电平之比; 所述阴影量化因子用于描述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经历的阴影遮蔽轻重程度,为在设定的測量时间内接收信号误码率或符号差错率或比特差错率高于预定门限值且接收信号总平均功率低于设定功率门限值的时间比例; 所述物理层传输技术映射単元,用于建立信道模型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物理层传输技术包括调制、编码、功率控制、交织等通信传输技术之ー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无线链路状态测量単元,用于获取当前无线链路状态參数,所述无线链路状态參数,还包括信号误码率、符号差错率、比特差错率、信息传输速率中的ー种或几种; 所述信道模型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当前无线链路状态參数,以及无线链路状态參数与移动衰落信道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选定信道模型; 所述物理层传输技术选取単元,用于根据选定的信道模型,以及信道模型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选取物理层传输技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建立无线链路状态參数与移动衰落信道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是指 设定ー个以上的多径相对強度因子门限值,将多径相对強度因子按大小分为两种以上的类别;设定ー个以上的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将阴影量化因子按大小分为两种以上的类别;按所述多径相对强度因子的两种以上的类别和阴影量化因子的两种以上的类别的组合,将信号传输的无线链路状态相应分成不同种类,每种无线链路状态分别设定一种对应的移动衰落信道模型。
11.根据权利要求9、10所述的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无线链路状态成因分析単元,用于根据当前无线链路状态參数,进行无线链路状态成因分析,确定当前信道模型下的无线链路强弱状态以及无线链路状态成因; 所述无线链路强弱状态是指无线链路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或信号误码率、或符号差错率、或比特差错率与ー个以上的设定门限值进行比较的两种以上的結果; 所述无线链路状态成因包括多径衰落、阴影遮蔽、多径衰落加阴影遮蔽三种;所述多径衰落是指阴影量化因子的值在第一预设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以下,所述阴影遮蔽是指阴影量化因子的值在第二预设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以上;所述多径衰落加阴影遮蔽是指阴影量化因子的值在第一预设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和第二预设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之间; 所述信道模型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进ー步包括信号传输的无线链路强弱状态、无线链路状态成因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物理层传输技术选取単元中的物理层传输技术选取条件,进ー步包括无线链路强弱状态、无线链路状态成因。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无线链路强弱状态是指以下定义之一 定义I :在收发设备采用基准配置,链路误码率或符号差错率或比特差错率小于某个门限条件下,最大信息传输速率与ー个以上的传输速率门限值比较的结果,所述基准配置指包括规定的调制方式、编码方式等组成的系统物理层传输技术配置; 定义2 :在收发设备采用基准配置条件下,链路误码率或符号差错率或比特差错率与ー个以上的门限值比较的结果,所述基准配置指包括规定的信息传输速率、调制方式、编码方式等组成的系统物理层传输指标要求和技术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多径相对强度因子门限值为ー个,所述阴影量化因子门限值为2个,所述每种无线链路状态分别设定ー种对应的移动衰落信道模型是指 A.当多径相对強度因子大于或等于多径相对强度因子门限值时如果阴影量化因子大于上门限值时,对应的信道模型为Suzuki信道;如果阴影量化因子大于下门限且小于或等于上门限值时,对应的信道模型为Rician信道;如果阴影量化因子小于或等于下门限值时,对应的信道模型为Rician信道; B .当多径相对強度因子小于多径相对强度因子门限值时如果阴影量化因子大于上门限值时,对应的信道模型为Nakagami信道;如果阴影量化因子大于下门限且小于或等于上门限值时,对应的信道模型为Nakagami信道;如果阴影量化因子小于或等于下门限值时,对应的信道模型为Rayleigh信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信道模型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是指 Rician信道模型对应的调制方式为MPSK、编码方式为Turbo code ;Rayleigh信道模型对应的调制方式为M-QAM、编码方式为2-D FTS code ;Suzuki信道模型对应的调制方式为GMSK、编码方式为Walsh ;Nakagami信道模型对应的调制方式为BPSk、编码方式为Turbocode。
15.根据权利要求13、14之一所述的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ー个多径相对强度因子门限值为O. 5。
16.根据权利要求13、14之一所述的ー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阴影量化因子上门限值为O. 4,下门限值为O. 2。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收发设备传输技术优选方法和装置,用多径相对强度因子和阴影量化因子作无线链路状态参数描述无线通信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最强径信号能量大小和阴影遮蔽轻重程度,通过建立无线链路状态参数与移动衰落信道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信道模型与物理层传输技术之间的映射关系,结合对无线链路状态参数进行分析,选定信道模型以及物理层传输技术。本发明在实际系统中容易实现,能实时地适应各种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链路的变化,寻求最优的无线传输技术包括最优的调制、纠错编码、交织、功率控制等,特别是当无线链路处于弱链路状态时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保障通信的正常进行,从而提高系统的通信性能。
文档编号H04L1/00GK102694608SQ20121015982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2日
发明者张毅, 肖琨 申请人:广西师范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