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7944330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这里论述的实施方式涉及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诸如移动电话和笔记本电脑的便携式电子设备越来越小越来越薄,
而大规模集成(LSI)电路的发热量增加。
为了抑制这种设备的外壳表面上的温升,使用了导热性高且厚度小 的散热片(例如,石墨片或金属箔)来仅在操作单元或显示单元中散热。 然而,近年来,由于移动电话的能耗进一步增大而厚度和基板面积进一 步减小,移动电话的热密度增大。因此,仅在移动电话的操作单元或显 示单元中进行散热难以实现移动电话的充分冷却。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个方面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其能够通过在 整个设备外壳内散热而抑制外壳表面上的温升。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该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和连接部。所述第一单元包括第一外壳;布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内的发 热部件;第一散热件,该第一散热件布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内并构造成在 所述第一外壳内散热,所述热由所述发热部件产生;以及热消散部,该 热消散部构造成将由所述第一散热件扩散的热消散至所述第一外壳外。 所述第二单元包括第二外壳;第二散热件,该第二散热件布置在所述 第二外壳内并构造成在所述第二外壳内散热;以及热接收部,该热接收 部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热消散部接触时,从所述热消散部向所述第二散热 件导热。所述连接部构造成将所述第一单元连接至所述第二单元,并允 许所述第二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运动。所述热消散部与所述热接收
5部布置成在所述第二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运动时相互接触。
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通过权利要求中具体指出的元素和组合而实现 并获得。
应理解,以上的总体说明和以下的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 而不像权利要求那样构成对发明的限制。


图l表示折叠式移动电话。
图2A和2B是表示折叠式移动电话的散热结构的第一视图。 图3A和图3B表示如何布置散热片。 图4A和图4B是表示热消散部和热接收部的第一视图。 图5A和图5B是表示热消散部和热接收部的第二视图。 图6A和图6B是表示热消散部和热接收部的第三视图。 图7A和图7B是表示热消散部和热接收部的第四视图。 图8A和图8B是表示热消散部和热接收部的第五视图。 图9A和图9B表示移动电话的温度分布。
图IOA至图10C是表示折叠式移动电话的散热结构的第二视图。
图11表示屏蔽壳。
图12A和图12B表示保护片。
图13A和图13B是表示滑盖式移动电话的散热结构的第一视图。 图14A至图14C是表示滑盖式移动电话的散热结构的第二视图。 图15表示滑动宽度为指定宽度的滑盖式移动电话。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折叠式移动电话1处于打开状态的视图。 移动电话1包括操作单元10和显示单元20。操作单元10包括键盘 11,显示单元20包括液晶面板21。响应于用户的操作而从键盘11输入 电话号码和其他信息。液晶面板21显示各种信息。显示单元20通过作
6为连接部的铰接单元30连接至操作单元10,并且可打开和闭合。
图2A和图2B是表示折叠式移动电话1的散热结构的第一视图。 操作单元10包括外壳2、键盘ll (未示出)、电池12、基板13、散 热片14-1以及热消散部15。
外壳2由聚碳酸酯或ABS树脂之类的合成树脂制成。外壳2是用于 容纳操作单元10的各种部件的壳体。电池12向各部分供应电力。发热 部件16 (例如执行输入控制等的中央处理单元(CPU))安装在基板13 上。散热片14-1是用于从发热部件16散热的片材。散热片14-1是具有 高导热性的薄片,例如金属箔或将石墨加工成片而形成的石墨片。散热 片14-1可与发热部件16接触或与其隔开。热消散部15为用于从散热片 14-1向显示单元20散热的部件。热消散部15由铝、铜等制成。热消散 部15布置在铰接单元30附近并露出操作单元10外。热消散部15构造 成与散热片14-1接触。可选的是,热消散部15可与散热片14-1成一体。 显示单元20包括外壳3、液晶面板21、控制基板22、散热片14-2 和热接收部23。
外壳3由聚碳酸酯或ABS之类的合成树脂制成。外壳3是用于容纳 显示单元20的各种部件的壳体。用于控制液晶面板21等的电路部件安 装在控制基板22上。散热片14-2是用于从操作单元10散热的片材。散 热片14-2由与操作单元10中的散热片14-1相同的材料制成。热接收部 23与热消散部15接触,从而将热从操作单元10传导至散热片14-2。热 接收部23由铝、铜等制成。热接收部23布置在铰接单元30附近并露出 显示单元20外。热接收部23构造成与散热片14-2接触。可选的是,热 接收部23可与散热片14-2成一体。
铰接单元30具有枢转机构,用于相对于操作单元10打开和闭合显 示单元20。
接下来描述散热操作。
将描述这样的实施例,其中当在显示单元20打开的情况下使用移动 电话1时,操作单元10的外壳温度高于显示单元20的外壳温度。
图2A示出了移动电话1的显示单元20折叠在操作单元10上的状态。移动电话1构造成在显示单元20折叠在操作单元10上时,热消散部15 和热接收部23相互分开。这是因为当显示单元20折叠在操作单元10上 时,移动电话l处于待机状态,因而不会产生很多热。
由于热消散部15和热接收部23通过显示单元20的运动而相互接触 或脱离接触,因而不必设置附加机构来直接通过铰接单元30的内部将热 从操作单元10传导至显示单元20。因此,可简化铰接单元30的结构。
图2B示出了折叠式移动电话1的显示单元20打开的状态。移动电 话I构造成在显示单元20打开时,热消散部15和热接收部23相互接触。
首先,来自操作单元10中的发热部件16的热被传导至散热片14-1。 在该实施例中,散热片14-1与发热部件16接触。接着,散热片14-1中 的热在操作单元10中扩散。操作单元10的外壳2不与散热片14-1接触。 因此,散热片14-1中的热不会直接传导至外壳2。热从散热片14-1传导 至热消散部15,在该处进一步传导至显示单元20的热接收部23。
接着,热进一步从热接收部23传导至散热片14-2。从热接收部23 传导至散热片14-2的热在显示单元20中扩散。显示单元20的外壳3不 与散热片14-2接触。因此,散热片14-2中的热不会直接传导至外壳3。
从而,热经过整个移动电话l扩散。因此,能够降低操作单元10的 外壳2的表面温度。此外,如图2B中所示,当显示单元20中的散热片 14-2贴附至距外壳3尽可能远的部件(例如控制基板22)时,能够有效 地防止显示单元20的外壳3的表面温度升高。
图3A和图3B表示散热片14-1和14-2如何布置。
图3A示出布置在操作单元10内且邻近键盘11的散热片14-1。散 热片14-1与热消散部15接触并在整个操作单元10的内部延伸以覆盖电 池12和基板13。散热片14-1不直接与操作单元10的外壳2接触。
图3B示出布置在显示单元20内且邻近远离液晶面板21的后表面的 散热片14-2。散热片14-2与热接收部23接触并在整个显示单元20的内 部延伸。散热片14-2不直接与显示单元20的外壳3接触。
图4A至图8B示出热消散部15和热接收部23。
图4A和图4B是示出热消散部15和热接收部23的第一视图。从操
8作单元10露出的热消散部15以及从显示单元20露出的热接收部23布 置在铰接单元30附近。
图4A示出在移动电话1闭合时热消散部15与热接收部23分离的结构。
图4B示出移动电话1的打开状态。显示单元20从操作单元10枢转 预定角度并保持在固定位置。这使得热接收部23与热消散部15成面接 触。通过该结构,当移动电话l打幵时,热可从操作单元10传导至显示 单元20。因而,热经过整个移动电话1均匀扩散,从而实现整个移动电 话1的冷却。
接下来描述用于增强热消散部15与热接收部23之间的附着的辅助 机构。热消散部15与热接收部23之间的附着增强会增大它们之间的接 触面的面积,从而可提高导热性能。.
图5A和图5B是示出热消散部15和热接收部23的第二视图。这里, 弹性件A 17用作用于增强热消散部15与热接收部23之间的附着的辅助 机构。
图5A示出显示单元20相对于操作单元10枢转以打幵的状态。与在 显示单元20打开时热消散部15与热接收部23接触并固定所在的位置相 比,热消散部15略微靠近热接收部23。热消散部15由弹性件A 17支撑。 也就是说,弹性件A17布置在操作单元10的外壳2内,热消散部15结 合至该弹性件A17。
图5B示出移动电话1打开的状态。当移动电话1打开时,热接收部 23借助显示单元20的枢转而压靠热消散部15。同时,热消散部15在弹 性件A 17的弹力作用下紧密接触热接收部23。弹性件A 17的实施例包 括橡胶件和弹簧。也就是说,当热消散部15被热接收部23挤压时,热 消散部15在弹性件A 17的沿图5B中箭头所示方向的斥力作用下紧密接 触热接收部23。
因而,即使操作单元10和显示单元20以略微歪斜的状态相互接触, 弹性件A 17的弹力也会使热消散部15与热接收部23紧密接触,从而可 提高传热效率。
9图6A和图6B是示出热消散部15和热接收部23的第三视图。这里, 磁体41用作用于增强热消散部15与热接收部23之间的附着的辅助机构。
图6A示出在热消散部15和热接收部23中设置相互吸引的磁体41 的结构。热消散部15的磁体41和热接收部23的磁体41相反布置,从 而相互吸引。
因而,如图6B中所示,当热消散部15和热接收部23相互接触时, 施加箭头所示的磁力。因此,即使操作单元10和显示单元20以略微歪 斜的状态相互接触,磁力也会使热消散部15与热接收部23相互紧密接 触,从而可提高传热效率。
图7A和图7B是示出热消散部15和热接收部23的第四视图。这里, 布置在图6A所示位置的磁体41与用于使热消散部15移动的移动机构用 作用于增强热消散部15与热接收部23之间的附着的辅助机构。
图7A示出显示单元20相对于操作单元10枢转以打开的状态。如图 7A所示,热消散部15未完全固定,而是可沿双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 所述方向即与热消散部15和热接收部23之间的接触面基本垂直的方向。 例如,作为用于使热消散部15移动的移动机构,在操作单元10的外壳2 中设置允许热消散部15的两端滑动的凹槽。
图7B示出了在移动电话1打开时,热消散部15在箭头所示的磁力 作用下与热接收部23紧密接触的结构。
因而,即使操作单元10和显示单元20以略微歪斜的状态相互接触, 由于热消散部15与热接收部23 —起移动,因而热消散部15和热接收部 23也可容易地相互紧密接触,从而传热效率不会变差。
图8A和图8B是表示热消散部15和热接收部23的第五视图。这里, 突起42和枢轴43用作用于增强热消散部15与热接收部23之间的附着 的辅助机构。
图8A示出显示单元20相对于操作单元10枢转以打开的状态。如所 示,突起42布置在显示单元20的热接收部23附近,而枢轴43布置在 操作单元10的热消散部15附近并与该热消散部15接触。枢轴43构造 成允许热消散部15绕其枢转。热消散部15形成为使其可绕枢轴43枢转。
10突起42例如由显示单元20的端部延伸而成。
图8B示出在移动电话1打开时,热消散部15压靠热接收部23的结 构。具体地说,显示单元20的枢转致使显示单元20的突起42挤压热消 散部15的预定部位。这致使热消散部15绕枢轴43枢转而与热接收部23 紧密接触。
因而,即使操作单元10和显示单元20以略微歪斜的状态相互接触, 在显示单元20打开时热接收部23和热消散部15也会相互紧密接触,从 而可提高导热性能。
图9A和图9B示出移动电话的温度分布。
以下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电话1的模拟温度分析。模拟条 件如下。
移动电话1的分析模型由操作单元10和显示单元20构成,测得二 者皆为50mm宽X105mm高X9mm厚。环境温度为28°C。由石墨制成 的散热片的导热率为1500W/m K。操作单元10的外壳2和显示单元20 的外壳3由树脂形成,并且导热率为0. 2W/m *K。针对其中大量发热的可 视电话使用了 30分钟的实施例进行测量。
图9A示出热消散部15和热接收部23由树脂制成且仅在操作单元 10中散热的情况。所用树脂的导热率为0. 2W/m K。
图9B示出热消散部15和热接收部23由铜制成且从操作单元10向 显示单元20散热的情况。所用的铜的导热率为380 W/m,K。
由于图9A的移动电话1处于仅在操作单元10中进行散热的状态, 所以移动电话1的外壳表面温度在显示单元20中为29. 2°C,在操作单元 10中为43。C。
另一方面,由于图9B的移动电话1构造成允许从操作单元10向显 示单元20散热,因而移动电话1的外壳表面温度在显示单元20中为 32. 9'C,在操作单元10中为38°C。
在图9A的方法中,操作单元10的外壳表面温度升至43'C,这会给 移动电话1的用户造成不适。然而,在图9B的方法中,操作单元10和 显示单元20都用作散热区域。因而,操作单元10的外壳表面温度降至
ii38°C。该温度低于图9A的情况中的43。C,接近体温,从而不会给移动电 话l的用户造成不适。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A至图10C是示出折叠式移动电话1的散热结构的第二视图。 以下将描述移动电话1的散热结构,其具有作为连接部的旋转双轴
铰接单元31,而不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铰接单元30。
除了用于打开和闭合显示单元20的机构之外,旋转双轴铰接单元
31还具有在用户看去时允许显示单元20水平旋转18CTC的翻转机构。例
如,图10A至图10C中所示的移动电话1是一种能够接收电视广播的移
动电话。
图10A示出当具有旋转双轴铰接单元31的移动电话1的显示单元 20打幵时,热消散部15和热接收部23相互接触的结构。例如,当移动 电话1处于图IOA所示的打开状态时,用户拨打可视电话或声音电话。 由于在该打开状态产生大量的热,所以移动电话1允许热消散部15和热 接收部23相互接触。这样,当移动电话1打开时,由于热从操作单元10 向显示单元20扩散并经过整个移动电话1均匀散布,因而实现了整个移 动电话l的冷却。
在操作单元10的键盘11 一侧上旋转双轴铰接单元31附近设置两个 热消散部15。热接收部23布置在旋转双轴铰接单元31附近并位于显示 单元20的后表面上,该后表面远离液晶面板21 。
当显示单元20从操作单元10打开至预定角度时,两个热消散部15 中的一个与热接收部23接触。当显示单元20翻转并折叠在操作单元10 上时,两个热消散部15中的另一个与热接收部23接触。热消散部15布
置在操作期间很少被用户的手碰触的区域。
在基板13上布置诸如弹簧之类的弹性件B 51。弹性件B 51从散热 片14-1的下方挤压对应的热消散部15,从而增强其与热接收部23的附 着。为了挤压热接收部23,可在显示单元20中设置附加的弹性件B51。 为了进一步增强附着,可使用诸如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磁体之类的辅 助机构。
12图10B示出液晶面板21面向上折叠的移动电话l。例如,用户利用
如图10B中所示那样折叠的移动电话1观看电视广播。由于在用户利用 移动电话1观看电视广播时产生大量的热,因而使热消散部15和热接收 部23相互接触。在折叠移动电话1之前,用户将显示单元20旋转180°C 以看到液晶面板21。因此,当使液晶面板21面向上地折叠移动电话1时, 热从操作单元10向显示单元20扩散并且经过整个移动电话1均匀散布。
因而实现了整个移动电话1的冷却。
图10C示出了液晶面板21面向下折叠的移动电话l。由于移动电话
l被折叠而进入待机模式,所以其仅产生少量的热。这样,由于热消散部 15和热接收部23相互分开,所以热不会从热消散部15传递至热接收部 23。
图11示出屏蔽壳61。为了简化对屏蔽壳61的说明,在该实施例中
仅设置一个热消散部15。
图11的移动电话l内的发热部件16可以用屏蔽壳61覆盖。散热片 14-1贴附至屏蔽壳61,通过该散热片14-1向热消散部15传热。
来自屏蔽壳61内的发热部件16的热例如通过导热片63向屏蔽壳 61扩散。接着,通过散热片M-l散去屏蔽壳61上的热。因而,可实现 有效散热。
在屏蔽壳61上设置诸如弹簧之类的弹性件C 62。弹性件C 62从散 热片14-1下方支撑热消散部15,从而增强热消散部15与热接收部23之 间的附着。
图12A和图12B是示出保护片71的视图。图12A和图12B中示出了 移动电话1的操作单元10。为了简化对保护片71的说明,在该实施例中 仅设置一个热消散部15。
如果诸如金属部件之类的高导热性部件从移动电话1露出,用户在 用手碰到它时可能会感到烫。因此,在图12A和图12B中所示的移动电 话1中,热消散部15覆盖有保护片71。这能够减少用户的不适。而且, 由于热消散部15与保护片71面接触,所以提高了传热效率。这意味着 使用导热性较高的保护片71对于提高传热效率来说更有效。例如,保护片71可由通过将金属填料添加到硅橡胶中而形成的材料制成,并且导热
率为1 5 W/m K,这大于等于树脂导热性的10倍。
图12A示出从移动电话1的操作单元10的一侧看去时保护片71的 位置。图12B示出从移动电话1的操作单元10中的键盘11的表面看去 时保护片71的位置。保护片71可以贴附至热消散部15和热接收部23 其中之一或二者上。
(第三实施方式)
图13A和图13B是表示滑盖式移动电话1的散热结构的第一视图, 该滑盖式移动电话1具有滑动机构而不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机构作为 连接部。
图13A示出处于闭合状态,即处于滑动宽度为零而操作单元10产生 大量热的状态的滑盖式移动电话1。
这里,操作单元10中的散热片14-1由发热部件16以及诸如弹簧之 类的弹性件D 81支撑。散热片14-1与从操作单元10略微突出的热消散 部15接触并支撑热消散部15。热消散部15与显示单元20的热接收部 23紧密接触。
当滑盖式移动电话1处于闭合状态时,热可从操作单元10向显示单 元20传导,并可经过整个移动电话l均匀散布。因而,实现了整个移动 电话1的冷却。
图13B详细示出热消散部15。如图所示,诸如弹簧之类的弹性件D 81 布置在基板13上。散热片14-1上的热消散部15被弹性件D 81压靠热 接收部23。热接收部23与显示单元20的外壳3的远离液晶面板21的表 面基本齐平。另一方面,被弹性件D 81挤压的热消散部15从操作单元 10的外壳2的表面略微突出。因而,热消散部15与热接收部23接触。 弹性件D 81用作用于增强热消散部15与热接收部23之间的附着的辅助 机构。
图14A至图14C是示出滑盖式移动电话1的散热结构的第二视图。 图14A至图14C示出移动电话1的显示单元20完全滑动的状态。操作单 元10在滑动宽度为零或为最大宽度时产生大量的热。当滑动宽度为零时,
14两个热接收部23之一与热消散部15接触,而当滑动宽度为最大宽度时, 两个热接收部23中的另一个与热接收部15接触。
图14A示出在显示单元20从滑动宽度为零的位置完全滑动之后,操 作单元10的热消散部15与显示单元20的两个热接收部23之一接触的 状态。
因而,与滑动宽度为零的情况一样,当显示单元20处于滑动宽度为 最大宽度的位置时,操作单元10的热消散部15的位置与显示单元20的 热接收部23的位置一致。因此,热可从操作单元10传导至显示单元20
并经过整个移动电话1均匀扩散,从而实现整个移动电话1的冷却。
图14B示出从图14A的Z方向看去时显示单元20的后表面上的两个 热接收部23。所述后表面为显示单元20的外壳3的表面,其与设置液晶 面板21的表面相背。当显示单元20滑动时,热消散部15在两个热接收 部23之间滑动。显示单元20的外壳3设有使热消散部15能在热接收部 23之间滑动的凹槽24。
图14C为沿图14B的线A-A剖取的剖面图。图14C的上侧对应于外 壳3的后表面。为了使热消散部15能在两个热接收部23之间滑动,使 外壳3中的位于热接收部23之间的部分变薄。通过该结构,在热消散部 15与其中一个热接收部23接触的位置处,热消散部15与热接收部23之 间的附着借助弹性件D 81得以增强。另一方面,在热消散部15在热接 收部23之间滑动的区域中,由于在该区域中不具有热接收部23,所以热 消散部15被弹性件D 81略微抬起。由于在该区域中这样设置凹槽24, 所以热消散部15可在热接收部23之间顺畅滑动。
图15示出滑动宽度为指定宽度的滑盖式移动电话1。具体地说,显 示单元20的热接收部23处于其中滑动宽度是除零或最大宽度之外的指 定宽度的指定位置。如所示,可以在显示单元20中设置多个热接收部23。 当滑动宽度为零,为最大宽度,或者为上述指定宽度时,操作单元10产 生大量的热。
当任一热接收部23滑动至热消散部15所在的位置时,热可从操作 单元10传导至显示单元20。因而,热经过整个移动电话l均匀扩散,从
15而实现整个移动电话1的冷却。
在移动电话1中显示单元20产生的热量大于操作单元10产生的热
量的情况下,将显示单元20的热接收部23替换为热消散部15,将操作 单元10中的热消散部15替换为热接收部23。
如上所述,在操作单元10中产生并在操作单元10的外壳2中扩散 的热从热消散部15传递至显示单元20的热接收部23,并在显示单元20 的外壳3中扩散。因而,由于热经过整个移动电话1扩散而不是直接传 导至外壳2和外壳3,所以可抑制外壳2的表面上的温升。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屏蔽壳61的散热结构以及保护片71的结 构也可用在第一和第三实施方式中。
这里叙述的所有实施例和条件性语言都是为了进行教导,以帮助读 者理解本发明以及发明人贡献的思想从而改进现有技术,并且应当解释 为不受这样的具体叙述的实施例和条件的限制,说明书中的这些实施例 的组织也并不涉及本发明的优劣。尽管已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但是应理解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改变、替 代和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该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单元,该第一单元包括第一外壳;布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内的发热部件;第一散热件,该第一散热件布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内并构造成在所述第一外壳内散热,所述热由所述发热部件产生;以及热消散部,该热消散部构造成将由所述第一散热件扩散的热消散至所述第一外壳外;第二单元,该第二单元包括第二外壳;第二散热件,该第二散热件布置在所述第二外壳内并构造成在所述第二外壳内散热;以及热接收部,该热接收部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热消散部接触时,从所述热消散部向所述第二散热件导热;连接部,该连接部构造成将所述第一单元连接至所述第二单元,并允许所述第二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运动;并且所述热消散部与所述热接收部布置成在所述第二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运动时相互接触。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连接部为构造 成允许所述第二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打开和闭合的铰接单元,并且 所述热消散部和所述热接收部布置成在所述第二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单 元打开时相互接触,在所述第二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闭合时相互分 开。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该便携式电子设备还包 括构造成增强所述热消散部和所述热接收部之间的附着的辅助机构。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辅助机构包括 构造成支撑所述热消散部的弹性件;并且当所述第二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打开时,所述热消散部在所述 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与所述热接收部紧密接触。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辅助机构包括在各所述热消散部和所述热接收部中的磁体;并且所述热消散部在磁力作用下被吸引至所述热接收部而与所述热接收 部紧密接触。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热消散部布置 成可朝所述热接收部移动;并且在所述第二单元打开时,所述热消散部在磁力作用下与所述热接收 部紧密接触。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辅助机构包括 布置在所述第二单元的所述热接收部附近并构造成挤压所述热消散部的 突起,还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单元的所述热消散部附近并构造成允许所 述热消散部绕其枢转的枢轴;并且当所述第二单元打开并且所述热消散部的一部分被所述突起挤压 时,所述热消散部绕所述枢轴朝所述热接收部枢转,从而与所述热接收 部紧密接触。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铰接单元具有 允许所述第二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打开和闭合的枢转机构以及允许 所述第二单元沿与所述第二单元的打开和闭合方向垂直的方向旋转的翻 转机构;并且所述热消散部和所述热接收部布置成在所述第二单元翻转并相对于 所述第一单元闭合时相互接触。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该便携式电子设备还包 括构造成覆盖所述发热部件的屏蔽壳,其中所述第一散热件贴附至所述屏蔽壳从而向所述热消散部导热。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中在所述热消散部 和所述热接收部其中之一或二者上贴附导热保护件。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连接部为构造成允许所述第二单元在所述第一单元上滑动的滑轨,并且所述热接收 部布置成在所述第二单元的滑动宽度为预定宽度时与所述热消散部接 触。
12、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热接收部布 置成当所述第二单元的滑动宽度为零宽度时与所述热消散部接触。
13、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热接收部布 置成当所述第二单元的滑动宽度为最大宽度时与所述热消散部接触。
14、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热接收部布 置成当所述第二单元的滑动宽度为除零宽度和最大宽度以外的某一宽度 时与所述热消散部接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该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和铰接单元。第一单元包括第一外壳、布置在第一外壳内的发热部件、布置在第一外壳内并从发热部件散热的第一散热件、以及将由所述第一散热件扩散的热消散至第一外壳外的热消散部。第二单元包括第二外壳、布置在第二外壳内并在第二外壳内散热的第二散热件、以及热接收部,该热接收部在其与所述热消散部接触时从该热消散部向第二散热件导热。
文档编号H04M1/02GK101511160SQ200910004820
公开日2009年8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14日
发明者角田洋介, 铃木真纯 申请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