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开闭节能电灯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灯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智能开闭节能电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社会上普遍使用的电灯开关大多采用手动式开关电灯和声控式开关电灯,手动式开关电灯需要人为对电灯开关的反复操作,非常麻烦,而声控式开关电灯,智能化程度低,有时不想启动但声音大点,它就自动启动开关,有时想启动但声音小点又无法启动开关,而且会产生噪音污染。另外,上述两种电灯开关都不能实现对电灯进行延时设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开闭节能电灯装置,通过红外感应装置与延时装置达到智能开闭电灯的目的,有效达到节能效果。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种智能开闭节能电灯装置,包括电源、电灯、延时装置、常开开关与红外感应装置,电源、电灯、延时装置、常开开关与红外感应装置电连接设置,电源、电灯、延时装置与红外感应装置电连接构成智能电路,电源、电灯与常开开关电连接构成常规电路。
[0006]进一步而言,所述延时装置包括PLC控制芯片与四个延时按钮,PLC控制芯片与四个延时按钮对应设置。
[0007]进一步而言,所述红外感应装置包括红外线人体探测感应器与光线感应器。
[0008]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0009]本实用新型通过红外感应装置实现节能电灯人来即开,人走即关的功能,同时可以通过延时装置对电灯进行延时设置,有效达到节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1]1、电源;2、电灯;3、延时装置;4、常开开关;5、红外感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001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智能开闭节能电灯装置,包括电源1、电灯2、延时装置3、常开开关4与红外感应装置5,电源1、电灯2、延时装置3、常开开关4与红外感应装置5电连接设置,电源1、电灯2、延时装置3与红外感应装置5电连接构成智能电路,电源1、电灯2与常开开关4电连接构成常规电路。
[0014]以上所述构成本实用新型基本结构。
[0015]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智能电路采用通过红外感应装置5可实现电灯2的人来即开,人走即关的功能,其中延时装置3可实现对电灯2进行延时设置,常规电路可以实现人不在的情况下,也可以达到常开的目的,多种选择,多种功能,有效起到节能作用。
[0016]更具体而言,所述延时装置3包括PLC控制芯片与延时按钮,PLC控制芯片与延时按钮对应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PLC控制芯片达到自动控制延时按钮,达到延时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1分钟延时、10分钟延时以及30分钟延时按钮,并设有复位键,便于调节。
[0017]更具体而言,所述红外感应装置5包括红外线人体探测感应器与光线感应器。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红外线人体探测感应器利用人体感应的原理,当红外线人体探测感应器探测到人体红外光谱的变化时,它能够自动接通负载,只要人不离开它的感应范围,负载将持续接通,当人离开后,将自动关闭负载,有效达到不需要用声音和开关控制,人来即开,人走即关的功能,同时通过光线感应器可实现白天不亮,晚上才亮的目的。
[0018]以上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智能开闭节能电灯装置,包括电源(1)、电灯(2)、延时装置(3)、常开开关(4)与红外感应装置(5),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1)、电灯(2)、延时装置(3)、常开开关(4)与红外感应装置(5)电连接设置,所述电源(1)、电灯(2)、延时装置(3)与红外感应装置(5)电连接构成智能电路,所述电源(1)、电灯⑵与常开开关⑷电连接构成常规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开闭节能电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装置(3)包括PLC控制芯片与延时按钮,所述PLC控制芯片与延时按钮对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开闭节能电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感应装置(5)包括红外线人体探测感应器与光线感应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灯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智能开闭节能电灯装置,包括电源、电灯、延时装置、常开开关与红外感应装置,电源、电灯、延时装置、常开开关与红外感应装置电连接设置,电源、电灯、延时装置与红外感应装置电连接构成智能电路,电源、电灯与常开开关电连接构成常规电路。本实用新型通过红外感应装置实现节能电灯人来即开,人走即关的功能,同时可以通过延时装置对电灯进行设置,有效达到节能的效果。
【IPC分类】H05B37/02
【公开号】CN205082010
【申请号】CN201520814601
【发明人】肖汉斌, 王凯雷, 祝锋
【申请人】武汉理工大学
【公开日】2016年3月9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