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式逆变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式逆变器,解决现有充电式逆变器产生的交流电不稳定的问题。其方案是,所述输入端与第一输出端连接,输入端与逆变电路连接,逆变电路与第二输出端连接,逆变电路与报警电路连接,逆变电路与保护电路连接,输入端与USB接口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式充电器连接有USB接口,可为坐后排的人充电提供方便,实现了后排人的便携式设备一边充电,一边使用的目的,逆变电路将输入端输入的直流电逆变升压为稳定交流电,供交流负载使用,当负载处于短路时,保护电路控制逆变电路断开,并报警电路报警,提醒用户负载有短路情况,安全可靠。
【专利说明】
一种充电式逆变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逆变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充电式逆变器。
【背景技术】
[0002]国家对低碳环保、高效节能的新能源大力倡导,使得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但是配套的专用充电器价格昂贵,普及的城市很少,远远落后于目前的新能源发展速度,车载充电器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得电动汽车普及率大大提升。
[0003]车载充电装置一般通过车内点烟器接口与车载电瓶连接为负载设备供电,主要是为各个便携式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等供电,充电式逆变器主要是插在车内,充电式逆变器体积交小,有些充电式逆变器逆变后的电压不稳定,使交流负载在启动时,产生点火花等不安全因素。
【发明内容】
[000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式逆变器,可有效解决现有充电式逆变器产生的交流电不稳定的问题。
[0005]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报警电路、逆变电路、保护电路和USB接口,所述输入端与第一输出端连接,输入端与逆变电路连接,逆变电路与第二输出端连接,逆变电路与报警电路连接,逆变电路与保护电路连接,输入端与USB接口连接,
[0006]所述逆变电路包括场效应管Q3-Q8,电容C2、升压变压器TRl、电感L4、电感L2、电容C12、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光耦合器U3和比较器U5,所述电容C2的一端接输入端,电容C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7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Q7的源极与升压变压器TRl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7的栅极与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6引脚连接,电容C2的一端与电感L2的一端,电感L2的另一端与升压变压器TRl的中点连接,升压变压器TRl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8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8的漏极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8的栅极与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5引脚连接,升压变压器TRl的次级线圈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5的漏极接地GND,升压变压器TRl的次级线圈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4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4的漏极与场效应管Q6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6的漏极接地GND,升压变压器TRl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接地GND,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电感L4的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4的漏极与电容Cl 2的一端连接,电感L4的另一端与电容C1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2的一端和另一端接第二输出端,场效应管Q3的栅极、场效应管Q4的栅极、场效应管Q5的栅极和场效应管Q6的栅极分别与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10引脚、9引脚、8引脚和7引脚连接,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I引脚接电源VCd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2引脚与晶振Xl的一端连接,晶振Xl的一端与电容C14的一端链接,电容C14的另一端接地GND,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3引脚与晶振XI的另一端连接,晶振XI的另一端与电容Cl 5的一端连接,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4引脚与电阻RlO的一端连接,电阻RlO的另一端接地GND,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12引脚与光耦合器U3的4引脚连接,光耦合器U3的5引脚接电源VCC,光耦合器U3的I引脚与电阻Rl 6的一端连接,电阻Rl 6的另一端接地GND,光耦合器U3的2引脚与电阻Rl 5的一端连接,电阻Rl 5的另一端接地GND,光耦合器U3的2引脚与比较器U5的输出端连接,比较器U5的4引脚接地GND,比较器U5的8引脚接电源VCC,比较器U5的输出端与比较器U5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比较器U5的反相输入端与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电阻Rl3的另一端接电源VCC,比较器U5的反相输入端与电阻Rl4的一端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GND,比较器U5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l I的一端连接,电阻Rl I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接地GND,电阻Rl I的另一端与电阻Rl 2的一端连接,电阻Rl 2的另一端接第二输出端。
[0007]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式充电器连接有USB接口,可为坐后排的人充电提供方便,实现了后排人的便携式设备一边充电,一边使用的目的,逆变电路将输入端输入的直流电逆变升压为稳定交流电,供交流负载使用,当负载处于短路时,保护电路控制逆变电路断开,并报警电路报警,提醒用户负载有短路情况,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框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逆变电路的电路连接图(a);
[001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逆变电路的电路连接图(b)。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2]现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载式充电器,包括输入端1、第一输出端2、第二输出端3、报警电路6、逆变电路5、保护电路7和USB接口 4,所述输入端I与第一输出端2连接,输入端I与逆变电路5连接,逆变电路5与第二输出端3连接,逆变电路5与报警电路6连接,逆变电路5与保护电路7连接,输入端I与USB接口 4连接,
[0013]所述逆变电路5包括场效应管Q3-Q8,电容C2、升压变压器TR1、电感L4、电感L2、电容C12、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光耦合器U3和比较器U5,所述电容C2的一端接输入端,电容C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7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Q7的源极与升压变压器TRl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7的栅极与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6引脚连接,电容C2的一端与电感L2的一端,电感L2的另一端与升压变压器TRl的中点连接,升压变压器TRl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8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8的漏极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8的栅极与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5引脚连接,升压变压器TRl的次级线圈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5的漏极接地GND,升压变压器TRl的次级线圈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4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4的漏极与场效应管Q6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6的漏极接地GND,升压变压器TRl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接地GND,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电感L4的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4的漏极与电容Cl2的一端连接,电感L4的另一端与电容C1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2的一端和另一端接第二输出端,场效应管Q3的栅极、场效应管Q4的栅极、场效应管Q5的栅极和场效应管Q6的栅极分别与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10引脚、9引脚、8引脚和7引脚连接,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I引脚接电源VCC,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2引脚与晶振XI的一端连接,晶振XI的一端与电容C14的一端链接,电容C14的另一端接地GND,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3引脚与晶振XI的另一端连接,晶振Xl的另一端与电容C15的一端连接,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4引脚与电阻RlO的一端连接,电阻RlO的另一端接地GND,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12引脚与光耦合器U3的4引脚连接,光耦合器U3的5引脚接电源VCC,光耦合器U3的I引脚与电阻Rl6的一端连接,电阻Rl6的另一端接地GND,光耦合器U3的2引脚与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GND,光耦合器U3的2引脚与比较器U5的输出端连接,比较器U5的4引脚接地GND,比较器U5的8弓丨脚接电源VCC,比较器U5的输出端与比较器U5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比较器U5的反相输入端与电阻Rl3的一端连接,电阻Rl3的另一端接电源VCC,比较器U5的反相输入端与电阻Rl4的一端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GND,比较器U5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l I的一端连接,电阻Rl I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接地GND,电阻Rl I的另一端与电阻Rl 2的一端连接,电阻Rl 2的另一端接第二输出端3。
[0014]所述输入端I为DC9-36V直流电输入端。
[0015]所述第一输出端2为至少两个DC9-36V直流电输出端。
[0016]所述第二输出端3为至少四个AC220V交流电输出端。
[0017]所述USB接口 4为至少两个USB接口。
[0018]所述输入端I接有USB接口4,为坐后排的人提供充电方便,可使坐后排的人一边为便携式充电器充电,一边使用,不耽搁后排人的工作和交流,解决了现有车载式充电器的局限性的问题。
[0019]所述逆变电路5根据由比较器U5、电阻Rll和电阻R12、电阻R13和电阻R14组成的交流电压采样电路采样的第二输出端3的电压值,输入至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12引脚,进而控制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5引脚-10引脚输出PffM波,控制场效应管Q3-Q8的导通与截止,控制将输入端I输入的DC9-36V直流电升压成第二输出端3输出的AC220V交流电,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6引脚和5引脚输出的PffM波分别控制场效应管Q7和场效应管Q8导通的相位相差180°,将输入端I输入的DC9-36V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再经升压变压器TRl升压后,再经场效应管Q3-Q6组成的两组H桥,当场效应管Q3和场效应管Q6导通时,场效应管Q4和场效应管Q5截止,此时第二输出端3输出AC220V正弦波的正半周,当场效应管Q3和场效应管Q6截止时,场效应管Q4和场效应管Q5导通,此时第二输出端3输出AC220V正弦波的负半周,这样第二输出端3正好输出完整的AC220V交流电,为交流负载供电。
[0020]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保护电路7和报警电路6,当负载有短路情况时,保护电路7控制逆变电路5断开,同时报警电路6报警,提醒用户负载有短路情况。
[002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
[0022 ]坐在后排的人可使用与输入端I连接的USB接口 4直接为便携式设备充电,无需便携式设备拿至前排充电,方便使用,为后排的人提供便利,输入端I输入的DC9-36V直流电经逆变电路逆变升压后,输出稳定AC220V交流电,为交流负载提供电能,当负载有短路情况时,保护电路7控制逆变电路5断开,同时报警电路6报警,提醒用户负载有短路情况,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处理短路情况,安全可靠。
[0023]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式充电器连接有USB接口,可为坐后排的人充电提供方便,实现了后排人的便携式设备一边充电,一边使用的目的,逆变电路将输入端输入的直流电逆变升压为稳定交流电,供交流负载使用,当负载处于短路时,保护电路控制逆变电路断开,并报警电路报警,提醒用户负载有短路情况,安全可靠。
【主权项】
1.一种充电式逆变器,包括输入端(I)、第一输出端(2)、第二输出端(3)、报警电路(6)、逆变电路(5)、保护电路(7)和USB接口(4),所述输入端(I)与第一输出端(2)连接,输入端(I)与逆变电路(5)连接,逆变电路(5)与第二输出端(3)连接,逆变电路(5)与报警电路6连接,逆变电路(5)与保护电路(7)连接,其特征在于,输入端(I)与USB接口( 4)连接, 所述逆变电路(5)包括场效应管Q3-Q8,电容C2、升压变压器TR1、电感L4、电感L2、电容C12、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光耦合器U3和比较器U5,所述电容C2的一端接输入端,电容C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7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Q7的源极与升压变压器TRl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7的栅极与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6引脚连接,电容C2的一端与电感L2的一端,电感L2的另一端与升压变压器TRl的中点连接,升压变压器TRl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8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8的漏极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8的栅极与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5引脚连接,升压变压器TRl的次级线圈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5的漏极接地GND,升压变压器TRl的次级线圈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4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4的漏极与场效应管Q6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6的漏极接地GND,升压变压器TRl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接地GND,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电感L4的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4的漏极与电容Cl 2的一端连接,电感L4的另一端与电容C1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2的一端和另一端接第二输出端,场效应管Q3的栅极、场效应管Q4的栅极、场效应管Q5的栅极和场效应管Q6的栅极分别与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10引脚、9引脚、8引脚和7引脚连接,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I引脚接电源VCd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2引脚与晶振Xl的一端连接,晶振Xl的一端与电容C14的一端链接,电容C14的另一端接地GND,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3引脚与晶振XI的另一端连接,晶振XI的另一端与电容Cl 5的一端连接,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4引脚与电阻RlO的一端连接,电阻RlO的另一端接地GND,型号为HT3117的芯片U2的12引脚与光耦合器U3的4引脚连接,光耦合器U3的5引脚接电源VCC,光耦合器U3的I引脚与电阻Rl 6的一端连接,电阻Rl 6的另一端接地GND,光耦合器U3的2引脚与电阻Rl 5的一端连接,电阻Rl 5的另一端接地GND,光耦合器U3的2引脚与比较器U5的输出端连接,比较器U5的4引脚接地GND,比较器U5的8引脚接电源VCC,比较器U5的输出端与比较器U5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比较器U5的反相输入端与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电阻Rl3的另一端接电源VCC,比较器U5的反相输入端与电阻Rl4的一端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GND,比较器U5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l I的一端连接,电阻Rl I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接地GND,电阻Rl I的另一端与电阻Rl 2的一端连接,电阻Rl 2的另一端接第二输出端(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SB接口(4)为至少两个USB接口。
【文档编号】H02M7/537GK205670747SQ201620594230
【公开日】2016年11月2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8日
【发明人】张亚飞
【申请人】张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