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快速充电电路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器电路结构,尤其是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快速充电电路结构,属于电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生活中的用电设备的增多,无论是手机、平板电脑等日常使用的设备,还是电动汽车等正在普及的大型设备,都需要配置相应的充电器,而充电器的好坏则直接影响着用电设备的安全。现目前各种用电设备所配备的充电器,大多是按照各自的额定功率而设计的,虽然针对性较强,但是兼容性较差,这造成了每一台用电设备都各自配置有一个充电器,使用起来非常繁琐和不方便;而且由于每一种充电器的功率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充电速度上也差异较大,即使有某一个功率相近的充电器可以几台不同的用电设备共用,但是由于充电器自身不具备识别设备的能力,它仍然是按照预定的充电功率和电压执行充电任务,因此会导致充电速度较慢,而且发热量较大,导致设备的功率较低,既费时又费力,甚至还有可能会对设备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目前的充电器设备兼容性较差、而且充电速度较慢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可以满足不同充电设备的使用需求,而且充电速度较快的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快速充电电路结构。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快速充电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A、充电器输入接口 VIN1、充电器输入接口 VIN2、充电器输出接口 VOUTl和充电器输出接口 VOUT2 ;所述充电器输入接口 VINl和充电器输入接口 VIN2分别连接在变压器T的输入端的两个接口上,变压器T输出端的一个接口与电容Cl连接后再与二极管Dl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l的负极与电阻Rl连接后再分别与单片机A的第一引脚和变压器T输出端的另一个接口相连;所述二极管Dl的正极还分别与二级管D3的正极和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到单片机A的第一引脚,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单片机A的第5引脚和单片机的第6引脚连接;在二极管D3的正极还依次连接有电阻R2和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还与单片机A的第七引脚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与单片机A的第一引脚相连;所述单片机A的第一引脚还分别与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电容C3、电阻R7和充电器输出接口 VOUT2连接,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与电阻R8连接后再连接到滑动电阻R3的滑动头,所述滑动电阻R3的一端与单片机A的第四引脚连接,滑动电阻R3的另一端与充电器输出接口 VOUTl相连;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还与三极管Ql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l的集电极与滑动电阻R4的滑动头连接,三极管Ql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容C3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到单片机A的第二引脚;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充电器输出接口 V0UT1,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7的一端,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充电器输出接口 V0UT2相连;在所述充电器输出接口 VOUTl上还连接有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与滑动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滑动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充电器输出接口 V0UT2,滑动电阻R6的滑动头与单片机A的第三引脚相连。
[0005]优化地,所述单片机A的型号为STM8L152K4。
[0006]优化地,所述三极管Ql的型号为2N6718,所述三极管Q2的型号为2N6609。
[0007]优化地,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型号为1N4007。
[000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9]1、兼容性较好: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电路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采用反馈式接触电路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连接设备所需的额定电压值,从而通过单片机控制输出电压的大小,以此来满足充电设备的需求。
[0010]2、充电速度较快: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器采用多个二极管和电阻的配置,能够自动调整输出电压值,使得与充电设备的额定电压达到最好的匹配度,从而使得充电速度达到相对的最大值,从而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
[0011]3、安全性较高,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器由于提高了充电效率,因此也就降低了设备充电过程中的发热量,因此降低了设备工作过程中的能耗,也提高了充电器工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快速充电电路结构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4]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快速充电电路结构,包括单片机A、充电器输入接口 VIN1、充电器输入接口 VIN2、充电器输出接口 VOUTl和充电器输出接口VOUT2。所述单片机A的型号为STM8L152K4。所述充电器输入接口 VINl和充电器输入接口VIN2分别连接在变压器T的输入端的两个接口上,变压器T输出端的一个接口与电容Cl连接后再与二极管Dl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l的负极与电阻Rl连接后再分别与单片机A的第一引脚和变压器T输出端的另一个接口相连;所述二极管Dl的正极还分别与二级管D3的正极和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到单片机A的第一引脚,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单片机A的第5引脚和单片机的第6引脚连接;在二极管D3的正极还依次连接有电阻R2和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还与单片机A的第七引脚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与单片机A的第一引脚相连;所述单片机A的第一引脚还分别与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电容C3、电阻R7和充电器输出接口 VOUT2连接,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与电阻R8连接后再连接到滑动电阻R3的滑动头,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型号为1N4007。所述滑动电阻R3的一端与单片机A的第四引脚连接,滑动电阻R3的另一端与充电器输出接口 VOUTl相连;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还与三极管Ql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l的型号为2N6718,所述三极管Ql的集电极与滑动电阻R4的滑动头连接,三极管Ql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型号为2N6609。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容C3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到单片机A的第二引脚;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充电器输出接口 V0UT1,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7的一端,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充电器输出接口 V0UT2相连;在所述充电器输出接口 VOUTl上还连接有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与滑动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滑动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充电器输出接口V0UT2,滑动电阻R6的滑动头与单片机A的第三引脚相连。
[0015]本实用新型的全自动快速充电电路结构具有很好的兼容性,能够与不同型号的充电设备配对使用,而且充电效率高,速度快,功率损耗相对较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0016]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不能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快速充电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A、充电器输入接口 VIN1、充电器输入接口 VIN2、充电器输出接口 VOUTl和充电器输出接口 V0UT2 ;所述充电器输入接口 VINl和充电器输入接口 VIN2分别连接在变压器T的输入端的两个接口上,变压器T输出端的一个接口与电容Cl连接后再与二极管Dl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l的负极与电阻Rl连接后再分别与单片机A的第一引脚和变压器T输出端的另一个接口相连;所述二极管Dl的正极还分别与二级管D3的正极和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到单片机A的第一引脚,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单片机A的第5引脚和单片机的第6引脚连接;在二极管D3的正极还依次连接有电阻R2和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还与单片机A的第七引脚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与单片机A的第一引脚相连;所述单片机A的第一引脚还分别与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电容C3、电阻R7和充电器输出接口 V0UT2连接,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与电阻R8连接后再连接到滑动电阻R3的滑动头,所述滑动电阻R3的一端与单片机A的第四引脚连接,滑动电阻R3的另一端与充电器输出接口 VOUTl相连;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还与三极管Ql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l的集电极与滑动电阻R4的滑动头连接,三极管Ql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容C3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到单片机A的第二引脚;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充电器输出接口 V0UT1,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7的一端,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充电器输出接口 V0UT2相连;在所述充电器输出接口 VOUTl上还连接有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与滑动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滑动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充电器输出接口 V0UT2,滑动电阻R6的滑动头与单片机A的第三引脚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快速充电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A的型号为STM8L152K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快速充电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l的型号为2N6718,所述三极管Q2的型号为2N6609。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快速充电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型号为1N400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快速充电电路结构,包括单片机A、充电器输入接口VIN1、VIN2、充电器输出接口VOUT1和VOUT2;充电器输入接口VIN1和VIN2分别连接在变压器T的输入端,变压器T输出端与电容C1连接后再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与电阻R1连接后再分别与单片机A和变压器T相连;在充电器输出接口VOUT1上还连接有电阻R5,电阻R5与滑动电阻R6连接,滑动电阻R6连接充电器输出接口VOUT2,滑动电阻R6的滑动头与单片机A的第三引脚相连。 本实用新型兼容性较好,而且充电速度较快、充电效率高,安全性也较好。
【IPC分类】H02J7/02
【公开号】CN204652017
【申请号】CN201520396269
【发明人】张坤
【申请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