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传输线避雷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专用于通信系统的传输线的避雷器,更准确地说是涉及用于电子计算机通讯电缆,电视共用天线,交流、直流电平从几十毫伏到几十伏、讯号频率从次声波频率到几百兆赫的通讯系统传输线,以及遥控遥测系统的指令和讯息传输线的避雷器。
由于现代通讯设备大量使用晶体器件和场效应管集成电路,这些器件的耐受冲击电压、冲击电流能力特别弱,极易被感应雷击坏,即感应雷以极大的雷电压通过传输线将电子设备毁坏,而现有的避雷器如氧化锌避雷器、气体放电管避雷器对这类器件却显得无能为力,以致通讯装置被雷击的事故不断发生。例如92年2月的一次雷击使广东某市某镇32台电视机被击毁,92年夏天的一次雷击使北京市某地的60台电视机被毁坏,雷击往往使共用天线传输网络的中间放大器被击坏,不但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也给维护工作带来困难,甚至威胁人身安全。
近年来电子计算机网络被雷击损坏的情况极其严重,如92年2月的一次雷电使佛山市某厂的计算机系统被迫转入自保护状态而停止工作,使全厂机器在失控状态下运行,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万元。94年5月的一次雷电使广东某气象台的整个计算机通讯网络损坏,以致一段时间不能接收,也不能发送气象资料,这样的损失是无法用经济数字描述的。可见现有的避雷器对现代通讯系统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现代通讯系统避雷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避雷器的残压太高,而避雷器残压高低主要是由避雷器件的阀值电压(也叫开关电压)和响应时间两个参数决定的,现在在高频系统中用的避雷器件如果要求有足够大的泄放电流的话,其阀值电压都在100伏以上,其响应时间都在零点几微秒以上,这样的器件,在现代通讯系统防雷显然是不安全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通讯系统的传输线避雷器,保护电视机、电子计算机及其他通讯系统免受雷击毁坏。
本实用新型的避雷器由气体放电管G,RC并联网络J和浪涌电压抑制器D(Transient Voltage Svpp Ressors)构成。G、J、D呈π形连接,J在中间,G的两端是讯号输入端,D的两端是讯号输出端。其中气体放电管G的开关电压小于等于150伏,通流容量大于等于4000安培; RC并联网络J中的电容C为500Pf~0.1μf,电阻R为1—1000Ω ;浪涌电压抑制器D的开关电压为6~60伏。G和D的作用是将雷击产生的进入被保护系统的大电压迅速降低,形成极小的残压输出;J的作用是对雷电波产生较大电压降,帮助和加速气体放电管G起辉,当气体放电管G起辉后,很快就进入弧光放电状态,以数千安的强大电流把感应雷电能量泄放到大地,从而使避雷器输出的残压一直都被控制在通讯系统安全电压范围内,确保系统安全。使用时,将通讯系统避雷器串联在通讯系统的传输线上即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避雷器开关电压稳定而且足够低,使通讯系统免受过高的残压冲击而毁坏。
2、本实用新型避雷器响应时间短,只有微微秒数量级,它使雷电残压大大降低,通流时间大大缩短,保护通讯系统不受过电压、过大能量损坏,这是目前所有避雷元件所无法比拟的。
3、本实用新型通流容量足够大,工作可靠且耐用。
4、本实用新型避雷器成本低,易于生产,使用方便,可用于电话通讯系统、电脑通讯系统、家庭电子计算机、电视机以及其它通讯系统的防雷保护。
图1是本实用新型避雷器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气体放电管G,RC并联网络J和浪涌电压抑制器D呈π形连接,J在中间,a、a′为讯号输入端,b、b′为讯号输出端。使用时将避雷器串联在通讯系统的传输线上。
发明人通过模拟雷电流冲击试验台,用8/20μs波进行仿雷电波试验,将本实用新型避雷器与现有的避雷器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本实用新型传输线避雷器在最重要的技术参数上均明显优于现有的同类产品,说明本实用新型产品能对现代通讯系统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表1
权利要求1.一种传输线避雷器,其特征在于该避雷器由气体放电管G、RC并联网络J和浪涌电压抑制器D构成,G、J、D呈π形连接,J在中间,G的两端是讯号输入端,D的两端是讯号输出端。
2.按照权利要求1的传输线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气体放电管G的开关电压小于等于150伏,通流容量大于等于4000安培。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的传输线避雷器,其特征在于RC并联网络J中的电容C为500Pf~0.1μf,电阻R为1~1000Ω。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的传输线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浪涌电压抑制器D的开关电压为6~60伏。
专利摘要一种传输线避雷器,由气体放电管G、RC并联网络J、浪涌电压抑制器D构成,G、J、D呈π形连接,J在中间,G的两端是讯号输入端,D的两端是讯号输出端,将该避雷器直接串联在通讯系统的传输线上,就可以有效地保护电子计算机,电视机或其它通讯系统免受雷击毁坏。
文档编号H02H9/04GK2220699SQ9424302
公开日1996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1994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1994年10月15日
发明者苏邦礼 申请人:苏邦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