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用端子以及充电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777550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充电装置用端子以及充电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充电装置用端子以及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9-5517号公报中,公开了对电池组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在该充电装置中,能够对多个种类的电池组进行充电。

在能够对多个种类的电池组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中,有时设置于充电装置的特定的充电装置用端子,在放置某种电池组的情况下与电池组的端子接触,而在放置其他种类的电池组的情况下与电池组的壳体接触。例如,专利文献1的充电装置10中的第一中间电压输入端子30在放置第二电池组200时与第二电池组200的第一中间电压端子244接触,而在放置第一电池组100时与第一电池组100的壳体102接触。

图20、图21示出了如上所述因所放置的电池组的种类不同,而有时与电池组的端子接触,有时与电池组的壳体接触的充电装置用端子的例子。图20、图21所示的充电装置300具备充电装置用端子302。如图20所示,在插入第一种类的电池组400时,充电装置用端子302与电池组400的端子402接触。如图21所示,在插入第二种类的电池组500时,充电装置用端子302与电池组500的壳体502接触。在图22、图23中示出了以往使用的充电装置用端子302的形状。如图20、图21所示,图22、图23所示的充电装置用端子302悬架并固定于充电装置300内部的支承壁304的上端,在电池组400、500被放置于充电装置300时,从固定于支承壁304的上端的位置至与电池组400、500接触的接触点的部分,作为一个弹簧部发挥功能。

在这种充电装置用端子302中,如图21所示,在与电池组500的壳体502接触时充电装置用端子302大幅度变形,在充电装置用端子302作用有大的应力,从而存在产生塑性变形的担忧。为了防止这种塑性变形,需要变更充电装置用端子302的形状,减小在与电池组500的壳体502接触时作用于充电装置用端子302的应力。然而,若减小在与电池组500的壳体502接触时作用于充电装置用端子302的应力,则如图20所示,在与电池组400的端子402接触时作用于充电装置用端子302的应力也减小。其结果是,通过充电装置用端子302的弹性恢复力而产生的与电池组400的端子402接触的接触压力降低,从而难以确保端子间的电连接。因此,期望即便减小作用于充电装置用端子的应力,也能够确保与电池组的端子接触的接触压力的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在本说明书中提供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在本说明书中,提供即便减小作用于充电装置用端子的应力,也能够确保向电池组的端子接触的接触压力的技术。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充电装置用端子具备:第一弹簧部,其一端固定于支承构造;折回部,其从第一弹簧部的另一端延伸,并以90度以上的角度折回;以及第二弹簧部,其一端从折回部延伸,另一端能够抵接于支承构造。

在上述充电装置用端子中,即便在减小放置电池组时作用于充电装置用端子的应力的情况下,也由于第一弹簧部与第二弹簧部在与电池组接触的接触点与支承构造之间分别发挥弹性恢复力,因此能够确保向电池组的端子接触的接触压力。另外,折回部以90度以上的角度折回,因此与折回部以不足90度的角度折回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充电装置用端子的小型化。

本说明书还公开了对电池组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具备上述充电装置用端子。在该充电装置中,在放置了电池组时,第二弹簧部的另一端抵接于支承构造。

在上述充电装置中,在放置了电池组时,充电装置用端子的第一弹簧部与第二弹簧部分别发挥弹性恢复力。因此,即便减小放置电池组时作用于充电装置用端子的应力,也能够确保向电池组的端子接触的接触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以及电池组100、200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池组100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池组200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电池组收纳部8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电池组收纳部8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将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上侧外壳602取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下方观察本实施例的电池盒606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施例的支承柱623的末端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将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上侧外壳602与电池盒606取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施例的电源线保持部632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实施例的状态显示部601的剖视图。

图12是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放置了电池组100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放置了电池组200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例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实施例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的主视图。

图16是本实施例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的侧视图。

图17是本实施例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变形例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9是变形例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的侧视图。

图20是在现有技术的充电装置300放置了第一种类的电池组400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在现有技术的充电装置300放置了第二种类的电池组500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充电装置用端子302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3是现有技术的充电装置用端子302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充电装置用端子可以构成为折回部以180度以上的角度折回。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折回部以180度以上的角度折回,因此与折回部以不足180度的角度折回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充电装置用端子的小型化。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充电装置用端子可以构成为:在第二弹簧部形成有比第一弹簧部的宽度大的间隙,在弹性变形时第一弹簧部与第二弹簧部不干涉。

若增大折回部的折回角度,则有可能在充电装置用端子产生了弹性变形时,第一弹簧部与第二弹簧部干涉。在上述充电装置用端子中,通过在第二弹簧部形成比第一弹簧部的宽度大的间隙,由此能够避免在弹性变形时第一弹簧部与第二弹簧部干涉。

(实施例)

参照附图对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充电装置2能够对多个种类的电池组100、200进行充电。

电池组100、200的构成

图2表示第一种类的电池组100的外观。第一种类的电池组100在壳体102的内部收容有两个圆柱形状的电池单元(未图示)、感温元件(未图示)、正极端子104、负极端子106、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08以及温度检测端子110。两个电池单元例如为锂离子电池单元。在壳体102的内部,两个电池单元相互平行地配置。在壳体102的内部,一方的电池单元的负极与负极端子106连接,一方的电池单元的正极与另一方的电池单元的负极连接,另一方的电池单元的正极与正极端子104连接。即,两个电池单元在正极端子104与负极端子106之间以串联的方式电连接。在壳体102的内部,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08被连接于一方的电池单元的正极与另一方的电池单元的负极的连接位置。在壳体102的内部,温度检测端子110经由感温元件与负极端子106连接。感温元件例如为电阻值因温度而变化的热敏电阻。

电池组100的下部构成用于将电池组100插入充电装置2或电动工具(未图示)的插入部112。壳体102在插入部112具有截面为椭圆形的柱状外形。壳体102在插入部112形成有与正极端子104对应设置的正极端子孔114、与负极端子106对应设置的负极端子孔116、与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08对应设置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孔118、以及与温度检测端子110对应设置的温度检测端子孔120。正极端子孔114与负极端子孔116配置于壳体102的底面。中间电压检测端子孔118与温度检测端子孔120配置于壳体102的底面与侧面所成的角部,并且配置于壳体102的底面的位于长度方向两端部的角部。另外,壳体102在插入部112的侧面,且从壳体102的底面的长度方向的中央朝一方(例如前方)稍微偏移的位置,形成有一对引导肋122。

图3表示第二种类的电池组200的外观。第二种类的电池组200在壳体202的内部收容有两个圆柱形状的电池单元(未图示)、感温元件(未图示)、正极端子204、负极端子206以及温度检测端子210。两个电池单元例如为锂离子电池单元。在壳体202的内部,两个电池单元相互平行地配置。在壳体202的内部,一方的电池单元的负极与负极端子206连接,一方的电池单元的正极与另一方的电池单元的负极连接,另一方的电池单元的正极与正极端子204连接。即,两个电池单元在正极端子204与负极端子206之间以串联的方式电连接。在壳体202的内部,温度检测端子210经由感温元件与负极端子206连接。感温元件例如为电阻值因温度而变化的热敏电阻。

电池组200的下部构成用于将电池组200插入充电装置2或电动工具(未图示)的插入部212。壳体202在插入部212具有截面为椭圆形的柱状外形。壳体202在插入部212形成有与正极端子204对应设置的正极端子孔214、与负极端子206对应设置的负极端子孔216、以及与温度检测端子210对应设置的温度检测端子孔220。正极端子孔214与负极端子孔216配置于壳体202的底面。温度检测端子孔220配置于壳体202的底面与侧面所成的角部,并且配置于壳体202的底面的位于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例如前侧的端部)的角部。另外,壳体202在插入部212的侧面,且从壳体202的底面的长度方向的中央朝一方(例如前方)稍微偏移的位置,形成有一对引导肋222。

对于图2所示的第一种类的电池组100与图3所示的第二种类的电池组200而言,第一种类的电池组100具备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08以及中间电压检测端子孔118,与之相对,第二种类的电池组200不具备中间电压检测端子以及中间电压检测端子孔,仅在这方面不同,除此以外,两者具备相同的结构。即,第一种类的电池组100的插入部112与第二种类的电池组200的插入部212,除了有无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08以及中间电压检测端子孔118之外,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一种类的电池组100的配置有正极端子104、正极端子孔114、负极端子106、负极端子孔116、温度检测端子110、温度检测端子孔120以及一对引导肋122的位置、与第二种类的电池组200的配置有正极端子204、正极端子孔214、负极端子206、负极端子孔216、温度检测端子210、温度检测端子孔220以及一对引导肋222的位置相同。

充电装置2的结构

如图1所示,充电装置2具备:外壳4、收容于外壳4的充电控制单元6(参照图4、图6以及图9等)、状态显示部601以及电源线603。外壳4具备:上侧外壳602、下侧外壳604以及电池盒606。上侧外壳602、下侧外壳604以及电池盒606均为树脂制的部件。利用上侧外壳602与电池盒606在外壳4形成用于插入电池组100、200的电池组收纳部8。

与电池组100、200的插入部112、212的截面形状对应地,电池组收纳部8形成为截面呈椭圆形的凹陷形状。电池组收纳部8的上部8a由上侧外壳602形成,电池组收纳部8的下部8b由电池盒606形成。如图6所示,在电池盒606形成有包围壁608,该包围壁608从电池组收纳部8的下部8b朝向上方延伸,并包围电池组收纳部8的上部8a的外侧。利用包围壁608能够防止水从电池组收纳部8的上部8a与下部8b的间隙侵入外壳4的内部。如图4所示,与电池组100、200的一对引导肋122、222对应地,在电池组收纳部8的上部8a以及下部8b形成有一对引导槽10。在电池组100、200以前后方向正确的朝向被插入的情况下,一对引导肋122、222与一对引导槽10的位置一致,因此一对引导肋122、222进入一对引导槽10,从而能够将电池组100、200插入电池组收纳部8。在电池组100、200以前后方向错误的朝向被插入的情况下,一对引导肋122、222与一对引导槽10的位置不一致,因此无法将电池组100、200插入电池组收纳部8。

如图5所示,在电池组收纳部8的底部即电池盒606的底部,配置有充电正极端子12和充电负极端子14。充电正极端子12与充电负极端子14均为金属制的部件,并通过嵌件成型与电池盒606形成为一体。充电正极端子12以及充电负极端子14分别经由配线610(参照图6)与充电控制单元6连接。充电正极端子12以及充电负极端子14是从设置于电池盒606的底部的正极端子台12a以及负极端子台14a朝向上方相互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矩形板状的端子。正极端子台12a以及负极端子台14a形成为从电池盒606的底部朝向上方隆起的形状。因此,即便在电池盒606的底部积存有水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充电正极端子12以及充电负极端子14没入水中。充电正极端子12配置于与电池组100、200的正极端子104、204对应的位置。充电负极端子14配置于与电池组100、200的负极端子106、206对应的位置。若将电池组100、200放置于电池组收纳部8,则充电正极端子12将电池组100、200的正极端子孔114、214贯通并与正极端子104、204卡合,并且充电负极端子14将电池组100、200的负极端子孔116、216贯通并与负极端子106、206卡合。由此,确立充电正极端子12与正极端子104、204的电连接,并且确立充电负极端子14与负极端子106、206的电连接。另外,如图4、图5所示,在电池盒606的底部形成有限位器612,该限位器612在插入了电池组100、200时供壳体102、202的底面抵接。限位器612形成为从电池盒606的底部朝向上方隆起的形状。因此,即便在电池盒606的底部积存有水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所插入的电池组100、200的正极端子104、204、负极端子106、206、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08以及温度检测端子110、210等没入水中。

如图4所示,在电池盒606的后方的底部形成有与排水路径614连通的排水孔616。如图7所示,排水路径614形成为截面呈大致长方形的方筒形状。在排水路径614的侧面形成有加强肋614a。排水路径614从电池盒606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延伸。如图6所示,在电池盒606安装于下侧外壳604的状态下,排水路径614将形成于充电控制单元6的排水路径贯通孔618贯通,并抵接于下侧外壳604的上表面。如图4所示,在下侧外壳604形成有排水孔620。在电池盒606安装于下侧外壳604的状态下,电池盒606的排水孔616经由排水路径614与下侧外壳604的排水孔620连通。若水进入电池组收纳部8,则水从排水孔616流入排水路径614,并经由排水孔620向充电装置2的外部排出。另外,在下侧外壳604的上表面形成有包围壁622,该包围壁622在电池盒606安装于下侧外壳604时包围排水路径614的外侧。利用包围壁622能够防止水从排水路径614与下侧外壳604的上表面的间隙侵入外壳4的内部。

如图4所示,在电池组收纳部8的内侧部配置有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和温度检测端子18。如图6所示,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以及温度检测端子18分别利用配线610与充电控制单元6连接。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以及温度检测端子18悬架并固定在形成于电池盒606的支承壁20的上端。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配置于与电池组100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08对应的位置。温度检测端子18配置于与电池组100、200的温度检测端子110、210对应的位置。

如图7所示,在电池盒606的前方的下部设置有一对支承柱623。一对支承柱623为圆柱状,并从电池盒606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延伸。在一对支承柱623分别形成有加强肋624和受压变形肋625(参照图8)。如图9所示,在下侧外壳604中的与一对支承柱623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一对安装台626。一对安装台626形成为圆筒状,并从下侧外壳604的上表面朝向上方延伸。一对安装台626将形成于充电控制单元6的安装台贯通孔628贯通。如图6所示,在将电池盒606安装于下侧外壳604时,在将排水路径614的下端与排水孔620对位的状态下,将一对支承柱623的末端插入一对安装台626,并推入电池盒606直至加强肋624与安装台626抵接。由此,一对支承柱623的末端的受压变形肋625(参照图8)受压变形,而一对支承柱623的前端被推入一对安装台626。由于一对支承柱623的末端被推入一对安装台626,从而能够防止电池盒606因配线610的刚性而浮起的情况。另外,由于借助小型的受压变形肋625进行推入,从而能够降低推入所需的载荷。

如图1所示,电源线603经由形成于上侧外壳602与下侧外壳604的电源线插通孔630插通外壳4的内部。电源线603与充电控制单元6连接,并向充电装置2供给电力。如图6、图9所示,在下侧外壳604的电源线插通孔630的附近形成有电源线保持部632。电源线保持部632具备将电源线603保持成s形的引导壁634。引导壁634从下侧外壳604的上表面朝向上方延伸。利用电源线保持部632保持电源线603,从而即便在向外侧拉动电源线603的情况下,也不会对电源线603与充电控制单元6的连接部施加载荷。另外,如图10所示,在电源线保持部632的下侧外壳604形成有两个排水孔636。因此,即便水从电源线插通孔630进入,水也经由电源线保持部632的排水孔636向充电装置2的外部排出。

图11表示状态显示部601的截面。状态显示部601通过设置于充电控制单元6的第一led638以及第二led640的发光方式显示充电装置2的状态。例如,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中,第一led638为红色led,第二led640为绿色led。例如,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中,经由电源线603向充电装置2供给电力,并且在电池组100、200未被放置于电池组收纳部8的状态下,即充电装置2处于待机状态的情况下,第一led638熄灭,第二led640闪烁。若电池组100、200被放置于电池组收纳部8,充电装置2开始向电池组100、200充电,则第一led638点亮,第二led640熄灭。若在充电装置2向电池组100、200充电的期间,电池组100、200的蓄电量超过80%,则第一led638点亮,第二led640点亮。若充电装置2结束向电池组100、200充电,则第一led638熄灭,第二led640点亮。其中,上述第一led638以及第二led640的发光方式为一个例子,也可以通过其他发光方式显示充电装置2的状态。

在状态显示部601且在上侧外壳602,与第一led638以及第二led640对应地形成有两个导光孔642、644。在各个导光孔642、644的上侧外壳602的表面附近,形成有能够配置o型环等圆环状的密封部件646的密封槽648。在各个导光孔642、644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的内侧面,形成有圆环状的受压变形肋650。另外,在状态显示部601且在上侧外壳602安装有透镜652。透镜652由透光性材料形成。透镜652具备:与两个导光孔642、644对应的两个圆柱状部分654、656、以及将两个圆柱状部分654、656的上端连结的平板状部分658。在将透镜652安装于上侧外壳602时,在密封槽648配置有密封部件646的状态下,将透镜652的圆柱状部分654、656插入导光孔642、644,并推入透镜652直至平板状部分658抵接于上侧外壳602的表面。由此,导光孔642、644的内侧面的受压变形肋650受压变形,圆柱状部分654、656被推入导光孔642、644。由于圆柱状部分654、656被推入导光孔642、644,从而能够防止透镜652浮起的情况。另外,由于借助小型的受压变形肋650进行推入,从而能够降低推入所需的载荷。其中,在上侧外壳602形成有遮光壁660,该遮光壁660在第一led638与第二led640之间朝向下方延伸。遮光壁660防止来自第一led638的光射入被插入导光孔644的圆柱状部分656的情况,并且防止来自第二led640的光射入被插入导光孔642的圆柱状部分654的情况。

图12表示电池组100被放置于电池组收纳部8的状况。在该情况下,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经由中间电压检测端子孔118抵接于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08,而弹性变形。通过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的弹性恢复力确保与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08的接触压力,从而确立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与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08的电连接。另外,温度检测端子18经由温度检测端子孔120抵接于温度检测端子110,而弹性变形。通过温度检测端子18的弹性恢复力确保与温度检测端子110的接触压力,从而确立温度检测端子18与温度检测端子110的电连接。

图13表示电池组200被放置于电池组收纳部8的状况。在该情况下,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抵接于壳体202的角部,而弹性变形。另外,温度检测端子18经由温度检测端子孔220抵接于温度检测端子210,而弹性变形。通过温度检测端子18的弹性恢复力确保与温度检测端子210的接触压力,从而确立温度检测端子18与温度检测端子210的电连接。

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温度检测端子18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中,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和温度检测端子18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以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为例详细地进行说明,对于温度检测端子18省略说明。

如图14-图17所示,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具备:连接部30、支承部32、第一弯曲部34、第一直线部36、第二弯曲部38、第二直线部40、第三弯曲部42、第三直线部44、第四弯曲部46、加宽部48、第五弯曲部50、分支部52、第六弯曲部54以及第七弯曲部56。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是通过对一块金属板材实施各种加工而制造的。

连接部30与来自充电控制单元6的配线610(参照图6)连接。连接部30在上端与支承部32的平板部32a连结。

支承部32具备:相互平行地延伸的一对平板部32a、32b、以及将一对平板部32a、32b的上端相互连结的连结部32c。支承部32形成为与电池盒606的支承壁20的上端嵌合的形状。

支承部32的平板部32b的下端经由第一弯曲部34与第一直线部36的上端连结。在从支承壁20观察时,第一弯曲部34弯曲成向内侧凸出的形状。第一直线部36相对于平板部32b所成的角度例如为155度~165度,优选为159度~161度。

第一直线部36的下端经由第二弯曲部38与第二直线部40的上端连结。在从支承壁20观察时,第二弯曲部38弯曲成向内侧凸出的形状。第二直线部40相对于第一直线部36所成的角度例如为135度~145度,优选为139度~141度。在第二直线部4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两侧部形成有台阶部40a。通过形成台阶部40a,来提高第二直线部40的刚性,从而能够抑制第二直线部40变形。

第二直线部40的下端经由第三弯曲部42与第三直线部44的上端连结。在从支承壁20观察时,第三弯曲部42弯曲成向外侧凸出的形状。第三直线部44相对于第二直线部40所成的角度例如为55度~65度,优选为59度~61度。

第三直线部44的下端经由第四弯曲部46与加宽部48的下端连结。在从支承壁20观察时,第四弯曲部46弯曲成向下方凸出的形状。加宽部48相对于第三直线部44所成的角度例如为115度~125度,优选为119度~121度。加宽部48形成为宽度从下端朝向上端增大的形状。

加宽部48的上端经由第五弯曲部50与分支部52的下端连结。在从支承壁20观察时,第五弯曲部50弯曲成向内侧凸出的形状。分支部52的上端分支成右侧分支部52a和左侧分支部52b。右侧分支部52a与左侧分支部52b之间的空隙的宽度比第一直线部36、第二弯曲部38以及第二直线部40的宽度宽。

右侧分支部52a的上端与第六弯曲部54的下端连结。左侧分支部52b的上端与第七弯曲部56的下端连结。在从支承壁20观察时,第六弯曲部54与第七弯曲部56弯曲成向内侧凸出的形状。在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弹性变形时,第六弯曲部54与第七弯曲部56能够抵接于支承壁20。第六弯曲部54与第七弯曲部56之间的空隙的宽度比第一直线部36、第二弯曲部38以及第二直线部40的宽度宽。

可以说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具备第一弹簧部17、折回部19以及第二弹簧部21。第一弹簧部17由支承部32、第一弯曲部34、第一直线部36、第二弯曲部38以及第二直线部40构成。折回部19由第三弯曲部42、第三直线部44以及第四弯曲部46构成。第二弹簧部21由加宽部48、第五弯曲部50、分支部52、第六弯曲部54以及第七弯曲部56构成。第一弹簧部17的一端固定于作为支承构造的支承壁20。折回部19从第一弹簧部17的另一端延伸,并以90度以上的角度,更详细而言以180度以上的角度折回。第二弹簧部21的一端从折回部19延伸,另一端能够抵接于支承壁20。

对于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而言,在插入电池组100(参照图12)时,通过第二直线部40与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08的抵接而弹性变形,从而第六弯曲部54与第七弯曲部56抵接于支承壁20。在该情况下,在与电池组100接触的接触点与支承壁20之间,第一弹簧部17发挥弹性恢复力,并且第二弹簧部21也发挥弹性恢复力。因此,即便在减小了作用于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的应力的情况下,也由于在与电池组100接触的接触点与支承壁20之间,第一弹簧部17与第二弹簧部21分别发挥弹性恢复力,从而能够确保向电池组100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08接触的接触压力。

另外,对于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而言,在插入电池组200(参照图13)时,通过第二直线部40与壳体202的角部的抵接而弹性变形,从而第六弯曲部54与第七弯曲部56抵接于支承壁20。在该情况下也同样,在与电池组200接触的接触点与支承壁20之间,第一弹簧部17发挥弹性恢复力,并且第二弹簧部21也发挥弹性恢复力。

在本实施例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中,折回部19以90度以上的角度折回。假设折回部19形成为以不足90度的角度折回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二弹簧部21抵接于支承壁20的位置更靠下方,从而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增大。如本实施例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那样,通过将折回部19形成为以90度以上的角度折回的结构,从而能够实现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的小型化。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中,折回部19以180度以上的角度折回。通过形成为这种结构,与折回部19以不足180的角度折回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小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中,在第二弹簧部21形成有比第一弹簧部17的宽度大的空隙。由此,能够避免在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弹性变形时,第一弹簧部17与第二弹簧部21干涉的情况。

另外,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以及温度检测端子18)也可以形成为图18、图19所示的形状。其中,在图18、图19所示的例子中,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以及温度检测端子18)不被支承于支承壁20,而是被直接支承于充电控制单元6。

图18、图19所示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具备:连接部60、支承部62、第一弯曲部64、第一直线部66、第二弯曲部68、第二直线部70、第三弯曲部72、第三直线部74以及第四弯曲部76。

连接部60固定于充电控制单元6的上表面,而被电连接。连接部60的一端与支承部62的下端连结。

支承部62相对于充电控制单元6的上表面垂直地朝向上方延伸。支承部62的上端经由第一弯曲部64与第一直线部66的上端连结。在从支承部62观察时,第一弯曲部64弯曲成向上方凸出的形状。第一直线部66相对于支承部62所成的角度例如为20度~30度,优选为24度~26度。

第一直线部66的下端经由第二弯曲部68与第二直线部70的上端连结。在从支承部62观察时,第二弯曲部68弯曲成向外侧凸出的形状。第二直线部70相对于第一直线部66所成的角度例如为125度~135度,优选为129度~131度。

第二直线部70的下端经由第三弯曲部72与第三直线部74的下端连结。在从支承部62观察时,第三弯曲部72弯曲成向下方凸出的形状。第三直线部74相对于第二直线部70所成的角度例如为45度~55度,优选为49度~51度。

第三直线部74的上端与第四弯曲部76的下端连结。在从支承部62观察时,第四弯曲部76弯曲成向内侧凸出的形状。在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弹性变形时,第四弯曲部76能够抵接于支承部62。

可以说图18、图19所示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具备第一弹簧部78、折回部80以及第二弹簧部82。第一弹簧部78由第一弯曲部64、第一直线部66、第二弯曲部68以及第二直线部70构成。折回部80由第三弯曲部72构成。第二弹簧部82由第三直线部74和第四弯曲部76构成。第一弹簧部78的一端固定于作为支承构造的支承部62。折回部80从第一弹簧部78的另一端延伸,并以90度以上的角度,更详细而言以180度以上的角度折回。第二弹簧部82的一端从折回部80延伸,另一端能够抵接于支承部62。

对于图18、图19所示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而言,在插入电池组100(参照图12)时,通过第二弯曲部68与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08的抵接而弹性变形,从而第四弯曲部76抵接于支承部62。在该情况下,在与电池组100接触的接触点与支承部62之间,第一弹簧部78发挥弹性恢复力,并且第二弹簧部82也发挥弹性恢复力。因此,即便减小作用于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的应力,也由于在与电池组100接触的接触点与支承部62之间,第一弹簧部78与第二弹簧部82分别发挥弹性恢复力,因此能够确保向电池组100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08接触的接触压力。

另外,对于图18、图19所示的中间电压检测端子16’而言,在插入电池组200(参照图13)时,通过第二弯曲部68与壳体202的角部的抵接而弹性变形,从而第四弯曲部76抵接于支承部62。在该情况下也同样,在与电池组200接触的接触点与支承部62之间,第一弹簧部78发挥弹性恢复力,并且第二弹簧部82也发挥弹性恢复力。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充电装置2能够对电池组100、200进行充电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充电装置2也可以形成为对除电池组以外的充电对象物进行充电的结构。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例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这些说明只不过是例示,而不限定权利要求范围。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包含对以上例示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而成的技术。本说明书或者附图中说明的技术要素单独或者通过各种组合来发挥技术的实用性,而并不限定于申请时权利要求记载的组合。另外,本说明书或者附图中例示的技术能够同时实现多个目的,并且达成其中一个目的的情况本身就具有技术的有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