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悬置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悬置装置,包括上支架,由两个向上凸出的圆弧部和相接于两圆弧部之间的第一夹紧部构成;下支架,由两个向下凸出的圆弧部和相接于两圆弧部之间的第二夹紧部构成;上支架的两圆弧部的外端分别与下支架的两圆弧部的外端相接,形成均为内侧开口的圆环形的电机端盖接箍和后桥接箍,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通过螺栓紧密相接的弹性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悬置装置可以将电机直接与后桥固定在一起,且电机与后桥之间具有多个位于不同平面上的固定点,可以有效消除电机的向下的扭转力矩,并减少电机在Z轴方向上的振动,有效保证电机的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 一种电机悬置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的电机安装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电机悬置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电机是电动汽车的三大关键零部件之一,是整车的动力来源,其效率和使用寿命直接影响车辆的动力性能和使用寿命。现有的电机通常是安装在车身的中部或后部。
[0003]电机安装在车身中部时,大多是由支架固定在车架底端,通过传动轴与减速器或后桥连接。此方案中由于电机是通过支架与车架连接,输出端通过传动轴与后桥或减速器连接,在车辆行驶中,经常会由于后桥的跳动引起传动轴的跳动,所以需加装万向节联轴器,导致传动效率的降低。或者,电机也可以直接固定在车架上,采用三点或四点式支承,但是如此安装容易产生定位干涉,且不能消除电机在Z方向上的振动自由度。
[0004]电机安装在车辆后部时,通常是通过法兰盘和螺栓将电机直接与后桥连接。此方案中由于电机仅通过法兰盘与后桥连接,所有的固定点均位于一个平面上,电机的重心位置与固定处形成一个向下的扭转力矩,当车辆行驶时,随着后桥的跳动,电机的振动较大,且对固定螺栓的强度和寿命提出很高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电机与后桥连接,通过增加电机与后桥之间位于不同平面上的固定点,消除电机的扭转力矩,减少电机的振动应力的电机悬置装置。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悬置装置,其中,所述电机悬置装置包括:
[0007]上支架,由两个向上凸出的圆弧部和相接于所述上支架的两圆弧部之间的第一夹紧部构成;
[0008]下支架,由两个向下凸出的圆弧部和相接于所述下支架的两圆弧部之间的第二夹紧部构成;
[0009]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对接,所述上支架的两圆弧部的外端分别与所述下支架的两圆弧部的外端相接,形成电机端盖接箍和后桥接箍,所述电机端盖接箍与所述后桥接箍均为内侧开口的圆环形,在所述第一夹紧部和所述第二夹紧部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弹性件,所述弹性件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夹紧部和所述第二夹紧部紧密相接。
[0010]如上所述的电机悬置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夹紧部与所述第二夹紧部上设有至少一组同轴设置的通孔,每组所述通孔中均穿设有所述螺栓,且每个所述螺栓均与螺母旋接。[0011 ] 如上所述的电机悬置装置,其中,所述弹性件上设有与所述螺栓相配合的螺纹孔,每个所述弹性件的所述螺纹孔与一组所述通孔对应设置,所述弹性件旋接在所述螺栓上。
[0012]如上所述的电机悬置装置,其中,所述通孔设置有两组,其中一组所述通孔靠近所述电机端盖接箍设置,另一组所述通孔靠近所述后桥接箍设置,每组所述通孔中均穿设有一个所述螺栓,且每个所述螺栓上均旋接一个所述弹性件。
[0013]如上所述的电机悬置装置,其中,所述弹性件为弹性橡胶块。
[0014]如上所述的电机悬置装置,其中,所述弹性橡胶块为立方体、长方体或圆柱体。
[0015]如上所述的电机悬置装置,其中,所述弹性件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夹紧部与所述第二夹紧部之间的距离。
[0016]如上所述的电机悬置装置,其中,所述上支架的两圆弧部与所述第一夹紧部为一体结构,所述下支架的两圆弧部与所述第二夹紧部为一体结构。
[0017]如上所述的电机悬置装置,其中,所述电机端盖接箍上设有用于容纳电机上的螺钉的容置孔。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0019]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悬置装置可以将电机直接与后桥固定在一起,且电机与后桥之间具有多个位于不同平面上的固定点,可以有效消除电机的向下的扭转力矩,并减少电机在Z轴方向上的振动,可以有效地保证电机的使用寿命。
[0020]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悬置装置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能够节省整车布置空间,在省出的空间中可以加装电池,提供电动车的续驶里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0022]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悬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悬置装置与电机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悬置装置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悬置装置的另一种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号说明:
[0027]I上支架11圆弧部
[0028]12第一夹紧部2下支架
[0029]21圆弧部22第二夹紧部
[0030]3弹性件31螺纹孔
[0031]4螺栓5容置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目的和效果有更清楚的理解,现结合【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3]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悬置装置,其中,电机悬置装置包括:
[0034]上支架1,由两个向上凸出的圆弧部11和相接于上支架I的两圆弧部11之间的第一夹紧部12构成,其中,一个圆弧部11与电机端盖相配合,另一个圆弧部11与后桥相配合;
[0035]下支架2,由两个向下凸出的圆弧部21和相接于下支架2的两圆弧部21之间的第二夹紧部22构成,其中,一个圆弧部21与电机端盖相配合,另一个圆弧部21与后桥相配合;
[0036]上支架I与下支架2对接,上支架I的两圆弧部11的外端分别与下支架2的两圆弧部21的外端相接,其中,上支架I上与电机端盖相配合的圆弧部11的外端与下支架2上与电机端盖相配合的圆弧部21的外端相接,形成电机端盖接箍,上支架I上与后桥相配合的圆弧部11的外端与下支架2上与后桥相配合的圆弧部21的外端相接,形成后桥接箍,此处所说的外端分别为每个圆弧部远离第一夹紧部12或第二夹紧部22的一端,使用时电机端盖接箍套设在电机端盖上,后桥接箍套设在后桥上,电机端盖接箍与后桥接箍均为内侧开口的圆环形,电机端盖接箍的开口与后桥接箍的开口相对位于第一夹紧部12和第二夹紧部22的两端,在第一夹紧部12和第二夹紧部22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弹性件3,弹性件3通过螺栓4与第一夹紧部12和第二夹紧部22紧密相接,通过调节第一夹紧部12与第二夹紧部22之间的距离,可以压缩或扩大电机端盖接箍与后桥接箍的直径,为保证电机能够稳定的固定在后桥上,使用时,需要将第一夹紧部12与第二夹紧部22之间的距离缩短的尽可能小,使电机端盖接箍与电机端盖之间、后桥接箍与后桥之间形成过盈配合,从而防止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电机与后桥之间产生相对转动。
[0037]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悬置装置,其中,第一夹紧部12与第二夹紧部22上设有至少一组同轴设置的通孔,即第一夹紧部12与第二夹紧部22上均设有至少一个与螺栓4相配合的通孔,且第一夹紧部12上的通孔与第二夹紧部22上的通孔同轴设置;每组通孔中均穿设有螺栓4,且每个螺栓4均与螺母旋接,即螺栓4顺次贯穿第一连接部上的通孔和第二连接部上的通孔并与螺母旋接;第一夹紧部12与第二夹紧部22均位于螺栓4的螺栓帽与螺母之间,通过调节螺母在螺栓4上的位置,可以调节第一夹紧部12与第二夹紧部22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电机端盖接箍与后桥接箍的直径,最终达到调节电机悬置装置与电机端盖、后桥之间的松紧度的目的。其中,螺栓4也可以采用螺杆,螺杆贯穿第一夹紧部12的通孔、第二夹紧部22的通孔之后,螺杆的上端和下端分别旋接一个螺母,通过调节两个螺母之间的距离,实现电机悬置装置与电机端盖、后桥之间的松紧度的调
-K-T。
[0038]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悬置装置,其中,弹性件3上设有与螺栓4相配合的螺纹孔31,每个弹性件3的螺纹孔31均对应一组通孔,也就是螺纹孔31与第一夹紧部12上的一个通孔、第二夹紧部22上的一个通孔同轴设置,其中螺纹孔31与同轴设置的通孔以一一对应的方式设置,螺栓4顺次贯穿第一夹紧部12上的通孔、螺纹孔31和第二夹紧部22上的通孔并与螺母旋接,其中,弹性件3与螺栓4是通过螺纹旋接,而不仅仅是套设在螺栓4上,可以确保弹性件3不会由于车辆的振动而与螺栓4产生相对运动,同时由于弹性件3是被紧密的夹装在第一夹紧部12与第二夹紧部22之间,当第一夹紧部12与第二夹紧部22在车辆振动时与螺栓4产生竖直方向上的相对运动时,可以通过弹性件3缓解该运动,从而减少电机受到的振动。
[0039]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悬置装置,其中,通孔设置有两组,其中一组通孔靠近电机端盖接箍设置,另一组通孔靠近后桥接箍设置,每组通孔中均穿设有一个螺栓4,即螺栓4对应两组通孔也设置有两个,两个螺栓4分别顺次贯穿第一夹紧部12上的通孔和第二夹紧部22上的通孔,每个螺栓4上均旋接一个弹性件3,每个弹性件3均位于第一夹紧部12与第二夹紧部22之间。其中,作为优选,两组通孔对称设置在第一夹紧部12与第二夹紧部22上,此时通过设置两个螺栓4分别穿设在两组通孔中可以有效的防止第一夹紧部12与第二夹紧部22之间出现相对转动,保持第一夹紧部12与第二夹紧部22的相对位置,同时在两个螺栓4上分别设置弹性件3,在第一夹紧部12之间与第二夹紧部22之间均匀的起到减振的作用。
[0040]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悬置装置,其中,弹性件3为弹性橡胶块。弹性件3还可以是由其他具有较好弹性恢复力的材料制成的块体。
[0041]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悬置装置,其中,弹性橡胶块为立方体、长方体或圆柱体。其中弹性橡胶块还可以为圆锥台,棱台等形状,但作为优选,弹性橡胶块为立方体、长方体或圆柱体时,可以使得弹性橡胶块受力更为均匀,具有更好的减振效果O
[0042]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悬置装置,其中,弹性件3的厚度大于第一夹紧部12与第二夹紧部22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弹性件3是以被压缩的状态安装于第一夹紧部12与第二夹紧部22之间,此时弹性件3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紧密抵靠第一夹紧部12与第二夹紧部22,从最大程度上减少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振动而导致的第一夹紧部12与第二夹紧部22之间距离发生变化的情况。
[004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悬置装置,其中,上支架I的两圆弧部11与第一夹紧部12为一体结构,下支架2的两圆弧部21与第二夹紧部22为一体结构。通过将上支架I的两圆弧部11与第一夹紧部12设置为一体结构,并将下支架2的两圆弧部21与第二夹紧部22设置为一体结构,可以有效提高上支架I与下支架2的结构强度,同时还可以使上支架I与下支架2便于加工,能够批量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0044]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悬置装置,其中,电机端盖接箍上设有用于容纳电机上的螺钉的容置孔5。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电机端盖接箍上的容置孔5的尺寸和个数可以根据电机端盖上凸出的螺钉或其他零部件的尺寸和个数进行调整,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004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悬置装置在使用时,分别将上支架I的两个圆弧部11、下支架2的两个圆弧部21对应扣装于电机端盖与后桥上,在第一夹紧部12与第二夹紧部22放置弹性件3,将螺栓4穿过第一夹紧部12上的通孔与弹性件3的螺纹孔31旋接并穿过第二夹紧部22上的通孔,然后与螺母旋接,将螺母拧紧直到可以认为电机端盖接箍与电机端盖之间、后桥接箍与后桥之间均实现了过盈配合时,安装完成。
[004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0047]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悬置装置可以将电机直接与后桥固定在一起,且电机与后桥之间具有多个位于不同平面上的固定点,可以有效消除电机的向下的扭转力矩,并减少电机在Z轴方向上的振动,可以有效地保证电机的使用寿命。
[0048]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悬置装置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能够节省整车布置空间,在省出的空间中可以加装电池,提供电动车的续驶里程。
[004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机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悬置装置包括: 上支架,由两个向上凸出的圆弧部和相接于所述上支架的两圆弧部之间的第一夹紧部构成; 下支架,由两个向下凸出的圆弧部和相接于所述下支架的两圆弧部之间的第二夹紧部构成; 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对接,所述上支架的两圆弧部的外端分别与所述下支架的两圆弧部的外端相接,形成电机端盖接箍和后桥接箍,所述电机端盖接箍与所述后桥接箍均为内侧开口的圆环形,在所述第一夹紧部和所述第二夹紧部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弹性件,所述弹性件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夹紧部和所述第二夹紧部紧密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紧部与所述第二夹紧部上设有至少一组同轴设置的通孔,每组所述通孔中均穿设有所述螺栓,且每个所述螺栓均与螺母旋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上设有与所述螺栓相配合的螺纹孔,每个所述弹性件的所述螺纹孔与一组所述通孔对应设置,所述弹性件旋接在所述螺栓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机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设置有两组,其中一组所述通孔靠近所述电机端盖接箍设置,另一组所述通孔靠近所述后桥接箍设置,每组所述通孔中均穿设有一个所述螺栓,且每个所述螺栓上均旋接一个所述弹性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性橡胶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橡胶块为立方体、长方体或圆柱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夹紧部与所述第二夹紧部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的两圆弧部与所述第一夹紧部为一体结构,所述下支架的两圆弧部与所述第二夹紧部为一体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端盖接箍上设有用于容纳电机上的螺钉的容置孔。
【文档编号】H02K7/14GK204244009SQ201420801272
【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16日
【发明者】闫迟, 黄福良 申请人:普天新能源车辆技术有限公司, 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