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攻丝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418439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电子攻丝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电子攻丝器,包括带动攻丝器动作的电动机、三相电源、电动机正转控制电路和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所述的电动机正转控制电路采用第一继电器控制实现包括带有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继电器控制电路、由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控制的第一双向可控硅和第二双向可控硅,所述的第一继电器控制电路包括为供电电源、启动开关、第二电容、第三电容、深度可调电阻、第一MOS晶体管、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一级三极管、二级三极管和三级三极管.采用上述方案的攻丝器,其通过第一继电器实现攻丝器的攻丝动作,在攻好一个孔后台钻会自动停止并退出,省电、省力,且攻丝的深度可通过深度可调电阻调整,实现了自动化加工,极大的提高了劳动效率。
【专利说明】
电子攻丝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工件的攻丝技术,尤其设计电子攻丝器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0002]工业生产中,通常采用攻丝机加工工件的螺纹。攻丝机包括攻丝器和台钻,一般的攻丝器在启动电动机电源后,电路接通带动攻丝器的台钻旋转,加工过程中,操作人员往往是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安装工件,飞旋的台钻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且攻丝深度不可调由人工把握。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操作安全、生产效率高的电子攻丝器。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电子攻丝器,包括带动攻丝器动作的电动机、三相电源、电动机正转控制电路和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所述的电动机正转控制电路采用第一继电器控制实现包括带有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继电器控制电路、由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控制的第一双向可控硅和第二双向可控硅,第一继电器常开触点置于第一双向可控硅和第二双向可控硅控制端上,第一双向可控硅和第二双向可控硅分别连接在为电动机供电的三相电源N相和L相上,所述的第一继电器控制电路包括为供电电源、启动开关、第二电容、第三电容、深度可调电阻、第一 MOS晶体管、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一级三极管、二级三极管和三级三极管,由第二电容、第五单向二极管正向串联而成第一充放支路,由第三电容、第六单向二极管正向串联而成第二充放支路,第一充放支路并联第二充放支路后串接启动开关再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所述的一级三极管基极连接第一充放支路的第二电容,二级三极管的基极与一级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三级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一 MOS晶体管连接于二级三极管的集电极,即第一 MOS晶体管的栅极连接二级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 MOS晶体管的源极连接三级三极管的基极,第一 MOS晶体管的漏极连接第二充放支路的第三电容,深度可调电阻的两端分别接于供电电源和三级三极管的基极,三级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继电器连接在供电电源上;所述的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采用第二继电器控制实现,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包括带有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继电器控制电路、由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控制的第三双向可控硅和第四双向可控硅,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置于第三双向可控硅和第四双向可控硅控制端上,第三双向可控硅和第四双向可控硅分别连接在为电动机供电三相电源N相和L相上,所述的第二继电器控制电路包括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二 MOS晶体管、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四级三极管、五级三极管和六级三极管,由第四电容、第七单向二极管正向串联而成第三充放支路,由第五电容、第八单向二极管正向串联而成第四充放支路,第三充放支路和第四充放支路相互并联在供电电源和第一继电器控制电路三级三极管的发射极之间,所述的四级三极管基极连接第三充放支路的第四电容,五级三极管的基极与四级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六级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 MOS晶体管连接于五级三极管的集电极,即第二 MOS晶体管的栅极连接五级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MOS晶体管的源极连接六级三极管的基极,第二MOS晶体管的漏极接于第四充放支路的第五电容上,六级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继电器连接供电电源。
[0005]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一级三极管、二级三极管、三级三极管、四级三极管、五级三极管和六级三极管可采用PNP三极管,所述第一继电器控制电路的第一 MOS晶体管以及第二继电器控制电路的第二 MOS晶体管均为NMOS晶体管,所述的一级三极管基极接于第一充放支路的第二电容负极,所述连接在二级三极管基极与一级三极管集电极之间的第一 MOS晶体管漏极接于第二充放支路的第三电容负极上,深度可调电阻的两端分别接于供电电源正极和三级三极管的基极上,三级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继电器连接供电电源正极;所述的第三充放支路和第四充放支路相互并联在电源正极和第一继电器控制电路的三级三极管的发射极上,所述的四级三极管基极接于第三充放支路的第四电容负极,所述连接在六级三极管基极与五级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的第二 MOS晶体管漏极接于第四充放支路的第五电容负极上,六级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继电器连接供电电源正极。
[0006]所述的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的第二继电器控制电路还可包括一作为攻丝功能和钻孔功能切换用的切换开关,切换开关的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控制电路的三级三极管的发射极上,另一端与供电电源负极连接。
[0007]所述的电动机正转控制电路的第一继电器控制电路以及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的第二继电器控制电路上还设有安全保护电路,其包括第三继电器、第六电容、正向连接于第一继电器与第三三极管发射极之间的第九单向二极管、两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第七三极管和第八三极管,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上,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六电容连接在供电电源正极上,第八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接,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继电器连接供电电源正极,第三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置于启动开关和切换开关与供电电源负极相接端上,切换开关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继电器与第九单向二极管的相接处即第九单向二极管正极端,使得安全保护电路的第三继电器可隔断启动开关和切换开关的作用。
[0008]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的深度可调电阻在串联安全电阻后接于供电电源正极和三级三极管基极之间。
[0009]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一级三极管、二级三极管、三级三极管、四级三极管、五级三极管和六级三极管还可采用NPN三极管,所述第一继电器控制电路的第一 MOS晶体管以及第二继电器控制电路的第二 MOS晶体管均为PMOS晶体管;所述的一级三极管基极接于第一充放支路的第二电容正极,所述连接在二级三极管基极与一级三极管集电极之间的第一 MOS晶体管漏极接于第二充放支路的第三电容正极上,深度可调电阻的两端分别接于供电电源负极和三级三极管的基极上,三级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继电器连接供电电源负极;所述的第三充放支路和第四充放支路相互并联在电源负极和第一继电器控制电路的三级三极管的发射极上,所述的四级三极管基极接于第三充放支路的第四电容正极,所述连接在六级三极管基极与五级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的第二 MOS晶体管漏极接于第四充放支路的第五电容正极上,六级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继电器连接供电电源负极。
[0010]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的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的第二继电器控制电路还可包括一作为攻丝功能和钻孔功能切换用的切换开关,切换开关的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控制电路的三级三极管的发射极上,另一端与供电电源负极连接。
[0011]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的电动机正转控制电路的第一继电器控制电路以及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的第二继电器控制电路上还设有安全保护电路,其包括第三继电器、第六电容、正向连接于第一继电器与第三三极管发射极之间的第九单向二极管、两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第七三极管和第八三极管,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上,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六电容连接在供电电源负极上,第八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接,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继电器连接供电电源负极,第三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置于启动开关和切换开关与供电电源正极相接端上,切换开关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继电器与第九单向二极管的相接处即第九单向二极管负极端,使得安全保护电路的第三继电器可隔断启动开关和切换开关的作用。
[0012]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的深度可调电阻在串联安全电阻后接于供电电源负极和三级三极管基极之间
[0013]采用上述方案的攻丝器,其通过第一继电器实现攻丝器的攻丝动作,在攻好一个孔后台钻会自动停止并退出,省电、省力,且攻丝的深度可通过深度可调电阻调整,实现了自动化加工,极大的提高了劳动效率。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子攻丝器第一种实施例的电路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子攻丝器第二种实施例的电路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子攻丝器第三种实施例的电路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子攻丝器第四种实施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子攻丝器的第一种实施例,包括带动攻丝器动作的电动机M、三相电源、电动机正转控制电路和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所述的电动机正转控制电路采用第一继电器KTl控制实现包括带有第一继电器KTl的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由第一继电器KTl的常开触点控制的第一双向可控硅SCRl和第二双向可控硅SCR2,第一继电器KTl常开触点置于第一双向可控硅SCRl和第二双向可控硅SCR2控制端上,第一双向可控硅SCRl和第二双向可控硅SCR2分别连接在为电动机供电的三相电源N相和L相上。所述的第一继电器KTI控制电路包括为供电电源、启动开关K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深度可调电阻R8、第一匪OS晶体管VTl、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一级PNP三极管Tl、二级PNP三极管T2和三级PNP三极管T3。所述的启动开关Kl采用延时开关。
[0020]由第二电容C2、第五单向二极管D5正向串联而成第一充放支路,由第三电容C3、第六单向二极管D6正向串联而成第二充放支路,第一充放支路并联第二充放支路后串接启动开关Kl再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所述的一级PNP三极管Tl基极接于第一充放支路的第二电容C2负极,二级PNP三极管T2的基极与一级PNP三极管Tl的集电极相连接,三级PNP三极管T3的基极通过第一 NMOS晶体管VTl连接于二级PNP三极管T2的集电极,即第一 NMOS晶体管VTl的栅极连接二级PNP三极管T2的集电极,第一 NMOS晶体管VTl的源极连接三级PNP三极管T3的基极,第一 NMOS晶体管VTl的漏极接于第二充放支路的第三电容C3负极,深度可调电阻R8的两端分别接于供电电源正极和三级PNP三极管T3的基极,三级PNP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与供电电源正极之间通过第一继电器KTl连接。本实施例的供电电源由变压器BTl降压并经第一电容Cl滤波稳压而成为电动机正转控制电路和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供电。
[0021]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采用第二继电器KT2控制实现,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包括带有第二继电器KT2的第二继电器KT2控制电路、由第二继电器KT2的常开触点控制的第三双向可控硅SCR3和第四双向可控硅SCR4,第二继电器KT2的常开触点置于第三双向可控硅SCR3和第四双向可控硅SCR4控制端上,第三双向可控硅SCR3和第四双向可控硅SCR4分别连接在为电动机供电的三相电源N相和L相上,所述的第二继电器KT2控制电路包括为切换开关K2、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二 NMOS晶体管VT2、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四级PNP三极管T4、五级PNP三极管T5和六级PNP三极管T6,由第四电容C4、第七单向二极管D7正向串联而成第三充放支路,由第五电容C5、第八单向二极管D8正向串联而成第四充放支路,第三充放支路和第四充放支路相互并联在电源正极和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的三级PNP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上,切换开关K2的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的三级PNP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上,另一端与供电电源的负极,所述的四级PNP三极管T4基极接于第三充放支路的第四电容C4负极,五级PNP三极管T5的基极与四级PNP三极管T4的集电极相连接,六级PNP三极管T6的基极通过第二 NMOS晶体管VT2连接于五级PNP三极管T5的集电极,即第二 NMOS晶体管VT2的栅极连接五级PNP三极管T5的集电极,第二NMOS晶体管VT2的源极连接六级PNP三极管T6的基极,第二 NMOS晶体管VT2的漏极接于第四充放支路的第五电容C5负极上,六级PNP三极管T6的发射极与供电电源正极之间通过第二继电器KT2连接。本实施例的切换开关K2作为攻丝功能和钻孔功能的切换用,使其除了作为攻丝机用,还能实现钻孔功能,并在一定意义上节约了空间。
[0022]其工作原理:当按下启动开关Kl时,第一充放支路的第五单向二极管D5、第二充放支路的第六单向二极管D6分别给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充电,同时,一级PNP三极管Tl的集电极导通,二级PNP三极管T2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关断,在延时开关启动开关Kl断开后,第二电容C2放电延时2-3秒,一级PNP三极管Tl发射极与集电极关断,二级PNP三极管T2以及第一 NMOS晶体管VTl导通,第三电容C3开始放电并由深度可调电阻R8控制放电时间,三级PNP三极管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导通,第一继电器KTl工作,第一继电器KTl常开触点闭合,第一双向可控硅SCRl和第二双向可控硅SCR2导通,电动机M正转带动攻丝器攻丝。同时,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中的第三充放支路第七单向二极管D7和第四充放支路第八单向二极管D8分别给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充电,四级PNP三极管T4导通,五级PNP三极管T5、第二 NMOS晶体管VT2关断。当第三电容C3放电完时,第一继电器KTl断开,第一双向可控硅SCRl和第二双向可控硅SCR2关断,电动机停止。若此时作为攻丝/钻孔切换用的切换开关K2为攻丝状态即断开状态,则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的第四电容C4开始放电并延时1-2秒放完,四级PNP三极管T4关断,五级PNP三极管T5、第二 NMOS晶体管VT2导通,第五电容C5开始放电,六级PNP三极管T6导通,第二继电器KT2工作,第二继电器KT2常开触点闭合,第三双向可控硅SCR3和第四双向可控硅SCR4导通,电动机M反转带动攻丝器攻丝退出。当第五电容C5放完电时,第二继电器KT2复位,电动机停止。
[0023]若此时作为攻丝/钻孔切换用的切换开关K2为钻孔状态即闭合状态,则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第二继电器KT2控制电路状态不变,即继续保持四级PNP三极管T4导通,五级PNP三极管T5、第二 NMOS晶体管VT2和第二继电器KT2关断状态,电动机保持停止状态,攻丝器钻孔退出。
[0024]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一级三极管Tl、二级三极管T2、三级三极管T3、四级三极管T4、五级三极管T5和六级三极管T6均为PNP三极管,所述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的第一 MOS晶体管VTl以及第二继电器KT2控制电路的第二MOS晶体管VT2均为NMOS管。当然一级三极管Tl、二级三极管T2、三级三极管T3、四级三极管T4、五级三极管T5和六级三极管T6也可采用NPN三极管,所述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的第一 MOS晶体管VTl以及第二继电器KT2控制电路的第二 MOS晶体管VT2采用PMOS管,即如图2所示电子攻丝器的第二种实施例。所述的一级三极管Tl基极接于第一充放支路的第二电容C2正极,所述连接在二级三极管T2基极与一级三极管Tl集电极之间的第一MOS晶体管VTl漏极接于第二充放支路的第三电容C3正极上,深度可调电阻R8的两端分别接于供电电源负极和三级三极管T3的基极上,三级三极管T3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继电器KTl连接供电电源负极;所述的第三充放支路和第四充放支路相互并联在电源负极和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的三级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上,所述的四级三极管T4基极接于第三充放支路的第四电容C4正极,所述连接在六级三极管T6基极与五级三极管T5的集电极之间的第二 MOS晶体管VT2漏极接于第四充放支路的第五电容C5正极上,六级三极管T6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继电器KT2连接供电电源负极。作为攻丝功能和钻孔功能切换用的切换开关K2—端连接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的三级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上,另一端与供电电源负极连接。其工作原理与第一种实施例相同。
[0025]为防止电动机反转时输入开关信号烧坏电路,本实用新型还在以上两种实施例的基础上增设了安全保护电路,其具体方案分别如图3、图4所示。
[0026]如图3所示的电子攻丝器第三种实施例是在第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还设了安全保护电路,安全保护电路包括第三继电器KT3、第六电容C6、正向连接于第一继电器KTl与三级PNP三极管T3发射极之间的第九单向二极管D9、两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第七三极管T7和第八三极管T2,所述的第七三极管T7和第八三极管T2也采用PNP三极管,所述第七三极管T7的基极连接于三级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上,第七三极管T7的发射极通过第六电容C6连接在供电电源正极上,第八三极管T8的基极与第七三极管T7的发射极相连接,第八三极管T7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继电器KT3连接供电电源正极,第三继电器KT3的常闭触点置于启动开关Kl和切换开关K2与供电电源负极相接端上,切换开关K2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继电器KTl与第九单向二极管D9的相接处即第九单向二极管D9正极端,使得安全保护电路的第三继电器KT3可隔断启动开关Kl和切换开关K2的作用。本实施例的深度可调电阻R8在串联安全电阻R18后接于供电电源正极和三级三极管T3基极之间,在六级PNP三极管T6的基极与供电电源正极之间串接有攻丝退出调节电阻R17和第二安全电阻R16。安全电阻R18和第二安全电阻R16分别作为三级PNP三极管T3和六级PNP三极管T6保护电阻,避免深度可调电阻R8或攻丝退出调节电阻R17调至零时电流过大烧毁的情况。
[0027]本实施例的安全保护电路在三级PNP三极管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导通,电动机M正转带动攻丝器攻丝开始,安全保护电路中的第七三极管T7与第八三极管T8也导通,第六电容C6充电,第三继电器KT3通电工作,第三继电器KT3常闭触点断开,由于启动开关Kl和切换开关K2被断开电路,使得启动开关Kl和切换开关K2暂时失效,从而防止在电动机反转工作时输入开关信号烧毁电路。
[0028]如图4所示的电子攻丝器第四种实施例是在第二种实施例的基础上增设安全保护电路。安全保护电路包括第三继电器KT3、第六电容C6、正向连接于第一继电器KTl与第三三极管T3发射极之间的第九单向二极管D9、两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第七三极管T7和第八三极管T2,所述第七三极管T7和第八三极管T2采用NPN三极管。第七三极管T7的基极连接于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上,第七三极管T7的发射极通过第六电容C6连接在供电电源负极上,第八三极管T8的基极与第七三极管T7的发射极相连接,第八三极管T7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继电器KT3连接供电电源负极,第三继电器KT3的常闭触点置于启动开关Kl和切换开关K2与供电电源正极相接端上,切换开关K2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继电器KTl与第九单向二极管D9的相接处即第九单向二极管D9负极端,使得安全保护电路的第三继电器KT3可隔断启动开关Kl和切换开关K2的作用。其安全保护电路工作原理与第三实施例的保护电路相同。
[0029]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攻丝机,在台钻装好后,对准孔轻轻下压,点一下启动开关Kl并扶住工件即可,台钻会按由由深度可调电阻R8控制设定的深度,攻丝或钻孔,省电省力并多功能、节约空间。从攻丝机的改装和安装方面来说,只需所采用的三相电动机的电源经过攻丝器即可改装或安装完成,台钻无需作任何改动,非常方便。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攻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带动攻丝器动作的电动机(M)、三相电源、电动机正转控制电路和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所述的电动机正转控制电路采用第一继电器(KTl)控制实现包括带有第一继电器(KTl)的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由第一继电器(KTl)的常开触点控制的第一双向可控娃(SCRl)和第二双向可控娃(SCR2),第一继电器(KTl)常开触点置于第一双向可控硅(SCRl)和第二双向可控硅(SCR2)控制端上,第一双向可控硅(SCRl)和第二双向可控硅(SCR2)分别连接在为电动机供电的三相电源N相和L相上,所述的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包括为供电电源、启动开关(Kl)、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深度可调电阻(R8)、第一 MOS晶体管(VTl)、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一级三极管(Tl)、二级三极管(T2)和三级三极管(T3),由第二电容(C2)、第五单向二极管(D5)正向串联而成第一充放支路,由第三电容(C3)、第六单向二极管(D6)正向串联而成第二充放支路,第一充放支路并联第二充放支路后串接启动开关(Kl)再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所述的一级三极管(Tl)基极连接第一充放支路的第二电容(C2),二级三极管(T2)的基极与一级三极管(Tl)的集电极相连接,三级三极管(T3)的基极通过第一 MOS晶体管(VTl)连接于二级三极管(T2)的集电极,即第一 MOS晶体管(VTl)的栅极连接二级三极管(T2)的集电极,第一 MOS晶体管(VTl)的源极连接三级三极管(T3)的基极,第一MOS晶体管(VTl)的漏极连接第二充放支路的第三电容(C3),深度可调电阻(R8)的两端分别接于供电电源和三级三极管(T3)的基极,三级三极管(T3)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继电器(KTl)连接在供电电源上;所述的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采用第二继电器(KT2)控制实现,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包括带有第二继电器(KT2)的第二继电器(KT2)控制电路、由第二继电器(KT2)的常开触点控制的第三双向可控硅(SCR3)和第四双向可控硅(SCR4),第二继电器(KT2)的常开触点置于第三双向可控硅(SCR3)和第四双向可控硅(SCR4)控制端上,第三双向可控硅(SCR3)和第四双向可控硅(SCR4)分别连接在为电动机供电三相电源N相和L相上,所述的第二继电器(KT2)控制电路包括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二 MOS晶体管(VT2)、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四级三极管(T4)、五级三极管(T5)和六级三极管(T6),由第四电容(C4)、第七单向二极管(D7)正向串联而成第三充放支路,由第五电容(C5)、第八单向二极管(D8)正向串联而成第四充放支路,第三充放支路和第四充放支路相互并联在供电电源和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三级三极管(T3)的发射极之间,所述的四级三极管(T4)基极连接第三充放支路的第四电容(C4),五级三极管(T5)的基极与四级三极管(T4)的集电极相连接,六级三极管(T6)的基极通过第二 MOS晶体管(VT2)连接于五级三极管(T5)的集电极,即第二 MOS晶体管(VT2)的栅极连接五级三极管(T5)的集电极,第二 MOS晶体管(VT2)的源极连接六级三极管(T6)的基极,第二 MOS晶体管(VT2)的漏极接于第四充放支路的第五电容(C5)上,六级三极管(T6)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继电器(KT2)连接供电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攻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一级三极管(Tl)、二级三极管(T2)、三级三极管(T3)、四级三极管(T4)、五级三极管(T5)和六级三极管(T6)均为PNP三极管,所述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的第一MOS晶体管(VTl)以及第二继电器(KT2)控制电路的第二 MOS晶体管(VT2)均为NMOS管,所述的一级三极管(Tl)基极接于第一充放支路的第二电容(C2)负极,所述连接在二级三极管(T2)基极与一级三极管(Tl)集电极之间的第一MOS晶体管(VTl)漏极接于第二充放支路的第三电容(C3)负极上,深度可调电阻(R8)的两端分别接于供电电源正极和三级三极管(T3)的基极上,三级三极管(T3)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继电器(KTl)连接供电电源正极;所述的第三充放支路和第四充放支路相互并联在电源正极和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的三级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上,所述的四级三极管(T4)基极接于第三充放支路的第四电容(C4)负极,所述连接在六级三极管(T6)基极与五级三极管(T5)的集电极之间的第二 MOS晶体管(VT2)漏极接于第四充放支路的第五电容(C5)负极上,六级三极管(T6)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继电器(KT2)连接供电电源正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攻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一级三极管(Tl)、二级三极管(T2)、三级三极管(T3)、四级三极管(T4)、五级三极管(T5)和六级三极管(T6)均为NPN三极管,所述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的第一MOS晶体管(VTl)以及第二继电器(KT2)控制电路的第二 MOS晶体管(VT2)均为PMOS管;所述的一级三极管(Tl)基极接于第一充放支路的第二电容(C2)正极,所述连接在二级三极管(T2)基极与一级三极管(Tl)集电极之间的第一 MOS晶体管(VTl)漏极接于第二充放支路的第三电容(C3)正极上,深度可调电阻(R8)的两端分别接于供电电源负极和三级三极管(T3)的基极上,三级三极管(T3)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继电器(KTl)连接供电电源负极;所述的第三充放支路和第四充放支路相互并联在电源负极和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的三级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上,所述的四级三极管(T4)基极接于第三充放支路的第四电容(C4)正极,所述连接在六级三极管(T6)基极与五级三极管(T5)的集电极之间的第二 MOS晶体管(VT2)漏极接于第四充放支路的第五电容(C5)正极上,六级三极管(T6)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继电器(KT2)连接供电电源负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攻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的第二继电器(KT2)控制电路还包括一作为攻丝功能和钻孔功能切换用的切换开关(K2),切换开关(K2)的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的三级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上,另一端与供电电源负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攻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的第二继电器(KT2)控制电路还包括一作为攻丝功能和钻孔功能切换用的切换开关(K2),切换开关(K2)的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的三级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上,另一端与供电电源负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攻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动机正转控制电路的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以及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的第二继电器(KT2)控制电路上还设有安全保护电路,其包括第三继电器(KT3)、第六电容(C6)、正向连接于第一继电器(KTl)与第三三极管(T3)发射极之间的第九单向二极管(D9)、两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第七三极管(T7)和第八三极管(T2),所述第七三极管(T7)的基极连接于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上,第七三极管(T7)的发射极通过第六电容(C6)连接在供电电源正极上,第八三极管(T8)的基极与第七三极管(T7)的发射极相连接,第八三极管(T7)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继电器(KT3)连接供电电源正极,第三继电器(KT3)的常闭触点置于启动开关(Kl)和切换开关(K2)与供电电源负极相接端上,切换开关(K2)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继电器(KTl)与第九单向二极管(D9)的相接处即第九单向二极管(D9)正极端,使得安全保护电路的第三继电器(KT3)可隔断启动开关(Kl)和切换开关(K2)的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攻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动机正转控制电路的第一继电器(KTl)控制电路以及电动机反转控制电路的第二继电器(KT2)控制电路上还设有安全保护电路,其包括第三继电器(KT3)、第六电容(C6)、正向连接于第一继电器(KTl)与第三三极管(T3)发射极之间的第九单向二极管(D9)、两逐级连接于供电电源正负极之间的第七三极管(T7)和第八三极管(T2),所述第七三极管(T7)的基极连接于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上,第七三极管(T7)的发射极通过第六电容(C6)连接在供电电源负极上,第八三极管(T8)的基极与第七三极管(T7)的发射极相连接,第八三极管(T7)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继电器(KT3)连接供电电源负极,第三继电器(KT3)的常闭触点置于启动开关(Kl)和切换开关(K2)与供电电源正极相接端上,切换开关(K2)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继电器(KTl)与第九单向二极管(D9)的相接处即第九单向二极管(D9)负极端,使得安全保护电路的第三继电器(KT3)可隔断启动开关(Kl)和切换开关(K2)的作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6所述的电子攻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深度可调电阻(R8)在串联安全电阻(R18)后接于供电电源正极和三级三极管(T3)基极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3或5或7所述的电子攻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深度可调电阻(R8)在串联安全电阻(R18)后接于供电电源负极和三级三极管(T3)基极之间。
【文档编号】H02P1/40GK204244116SQ201420734802
【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8日
【发明者】王伟庭 申请人:王伟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