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模块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半导体模块,其通过减少与半导体模块的周边连接的部件的数量,从而有助于安装半导体模块的电路基板的进一步小型化。电机驱动装置是包括功率因数改善电路、逆变器电路、半导体集成电路以及第1二极管的半导体模块,所述逆变器电路具有串联连接在所述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的第1输出端与第2输出端之间的第1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所述半导体集成电路与控制电源和作为所述第1开关元件与所述第2开关元件之间的连接点的第1基准点连接,所述第1二极管具有与所述控制电源连接的阳极端子和经由第1电容器与所述第1基准点连接的阴极端子。
【专利说明】半导体模块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例如用于驱动无刷直流电机的半导体模块。
【背景技术】
[0002]公知有将功率因数改善电路和逆变器电路密封在单个树脂封装内的以往的半导体模块(专利文献I)。以往的半导体模块包含构成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的半导体元件和构成逆变器电路的半导体元件。此外,以往的半导体模块包含对功率因数改善电路和逆变器电路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由于以往的半导体模块集成了多个电路部件,因此有助于自身所安装的电路基板的小型化。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33165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半导体模块:通过减少与半导体模块周边连接的部件的数量,从而有助于安装半导体模块的电路基板的进一步小型化。
[0005]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半导体模块,其包括功率因数改善电路、逆变器电路、半导体集成电路以及第I 二极管,该半导体模块的特征在于,
[0007]所述逆变器电路具有第I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该第I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串联连接在所述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的第I输出端与第2输出端之间,
[0008]所述半导体集成电路与控制电源和第I基准点连接,该第I基准点是所述第I开关元件与所述第2开关元件之间的连接点,
[0009]所述第I 二极管具有与所述控制电源连接的阳极端子和经由第I电容器与所述第I基准点连接的阴极端子。
[0010]所述半导体集成电路具有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所述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与所述第I基准点、所述第I开关元件的栅极端子以及所述第I二极管的阴极端子与所述第I电容器之间的连接点连接。
[0011]所述半导体模块具有:俯视观察时呈四角形状的树脂密封体;以及将该树脂密封体的内部与外部电连接的多个外部端子,所述树脂密封体具有彼此相对的第I侧面和第2侧面,所述多个外部端子包括:第I外部端子,其连接在所述第I 二极管的阴极端子与所述第I电容器之间的连接点处;以及第I基准端子,其与所述第I基准点连接,所述第I外部端子和所述第I基准端子配置在所述第I侧面。
[0012]所述半导体集成电路具有:俯视观察时呈四角形状的半导体基板;以及配置于该半导体基板上的多个电极,所述半导体基板具有:第I边,其与所述第I侧面平行且靠近所述第I侧面;以及第2边,其与所述第2侧面平行且靠近所述第2侧面,所述多个电极具有:第I电极,其连接在所述第I二极管的阴极端子与所述第I电容器之间的连接点处;以及第I基准电极,其与所述第I基准点连接,所述第I电极和所述第I基准电极被配置为靠近所述第I边。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如下的半导体模块:通过减少与半导体模块的周边连接的部件的数量,从而有助于安装半导体模块的电路基板的进一步小型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模块结构的电路图。
[0015]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模块结构的平面图。 [0016]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比较例的半导体模块结构的平面图。
[0017]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结构的平面图。
[0018]标号说明
[0019]1:功率因数改善电路;2:逆变器电路;3:半导体集成电路;10:半导体模块;30:半导体基板;31:输入逻辑部;32:功率因数改善电路驱动部;33:电平转换部;34:高压侧开关元件驱动部;35:低压侧开关元件驱动部;36:保护部;37:金属布线;100:树脂密封体;BD1 --第I 二极管;BC1:第I电容器;S101:第I侧面;S102:第2侧面;S31 --第I边;S32:第2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附图记载中,对于相同或者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者类似的标号。但是,应注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了用于具体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装置和方法,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没有将构成部件的构造、配置等限定为下述的内容。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更。
[0021]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模块结构的电路图。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模块10具有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逆变器电路2、半导体集成电路3以及第I 二极管BDl (BD2、BD3)。逆变器电路2具有串联连接在功率因数改善电路I的第I输出端P+与第2输出端P-之间的第I开关元件Q21 (Q23、Q25)和第2开关元件Q22 (Q24、Q26)。半导体集成电路3与控制电源VCC和第I基准点HSl (HS2、HS3)连接,该第I基准点HSl (HS2、HS3)是第I开关元件Q21 (Q23、Q25)与第2开关元件Q22 (Q24、Q26)之间的连接点。第I二极管BDl (BD2、BD3)具有与控制电源VCC连接的阳极端子和经由第I电容器BCl (BC2、BC3)与第I基准点HSl (HS2、HS3)连接的阴极端子。
[0022]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模块10安装在电路基板上,通过电位分别与第I基准点至第3基准点HS1、HS2、HS3相同的第I输出端子至第3输出端子U、V、W与电机4连接。电机4是例如是三相无刷电机。半导体模块10至少与电抗器L、输出电容器C、控制电源VCC、第I电容器至第3电容器BC1、BC2、BC3以及微电脑MCU连接。半导体模块10是如下的逆变器模块:根据从微电脑MCU接收的控制指令信号,对功率因数改善电路I和逆变器电路2进行控制,向电机4供给规定的交流电力。
[0023]功率因数改善电路I至少具有功率因数改善开关元件Ql I和功率因数改善二极管Dllo 功率因数改善开关兀件 Qll 例如是 IGBT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晶体管),该功率因数改善开关元件Qll具有栅极端子、发射极端子以及集电极端子。功率因数改善开关元件Qll的栅极端子与半导体集成电路3连接。功率因数改善开关元件Qll的发射极端子与功率因数改善电路I的第2输出端P-连接。功率因数改善开关元件Qll的集电极端子与功率因数改善二极管Dll的阳极端子和电抗器L连接。功率因数改善二极管Dll的阴极端子与功率因数改善电路I的第I输出端P+连接。输出电容器C连接在第I输出端P+与第2输出端P-之间。功率因数改善电路I将从半导体模块10的外部供给的交流电力转换为规定的直流电力,将规定的直流电力输出到第I输出端P+与第2输出端P-之间。
[0024]逆变器电路2至少具有第I开关元件Q21和第2开关元件Q22。第I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Q21、Q22例如是IGBT,具有栅极端子、发射极端子以及集电极端子。第I开关元件Q21的栅极端子与半导体集成电路3连接。第I开关元件Q21的发射极端子与第2开关元件Q22的集电极端子连接,构成第I基准点HS1。第I开关元件Q21的集电极端子与功率因数改善电路I的第I输出端P+连接。第2开关元件Q22的栅极端子与半导体集成电路3连接。第2开关元件Q22的发射极端子与功率因数改善电路I的第2输出端P-连接。第I开关元件Q21与第2开关元件Q22之间的连接点与半导体模块10的第I输出端子U和第I基准点HSl连接。第I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Q11、Q22分别是高压侧开关元件和低压侧开关元件,构成承担用于驱动电机4的三相输出中的一相的第I输出电路。逆变器电路2将从功率因数改善电路I输出的规定的直流电力转换为规定的交流电力而输出到电机4的各相。
[0025]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电路2除了第I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Q21、Q22以外,还具有第3开关元件至第6开关元件Q23?Q26。第3开关元件和第4开关元件Q23、Q24的作用和连接关系以及第5开关元件和第6开关元件Q25、Q26的作用和连接关系与第I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Q21、Q22的作用和连接关系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0026]半导体集成电路3具有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341 (342、343)。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341 (342,343)与第I基准点HSl (HS2、HS3)、第I开关元件Q21 (Q23、Q25)的栅极端子、以及第I 二极管BDl (BD2、BD3)的阴极端子与第I电容器BCl (BC2、BC3)之间的连接点VBl (VB2、VB3)连接。半导体集成电路3根据从微电脑MCU接收的控制指令信号,向功率因数改善开关元件Qll和第I开关元件至第6开关元件Q21?Q26的各个栅极端子输出驱动信号。
[0027]详细地讲,半导体集成电路3具有输入逻辑部31、功率因数改善电路驱动部32、电平转换部33、高压侧开关元件驱动部34、低压侧开关元件驱动部35以及保护部36。此外,高压侧开关元件驱动部34至少具有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341。电平转换部33、高压侧开关元件驱动部34以及低压侧开关元件驱动部35构成逆变器电路驱动部。
[0028]输入逻辑部31与控制电源VCC、微电脑MCU、功率因数改善电路驱动部32、电平转换部33、低压侧开关元件驱动部35以及保护部36连接。输入逻辑部31根据从微电脑MCU接收的控制指令信号和从保护部36接收的保护信号而生成内部控制信号。输入逻辑部31将内部控制信号输出到功率因数改善电路驱动部32、电平转换部33以及低压侧开关元件驱动部35。
[0029]功率因数改善电路驱动部32与功率因数改善开关元件Qll的栅极端子和输入逻辑部31连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驱动部32根据内部控制信号对功率因数改善开关元件Qll进行驱动。
[0030]电平转换部33与输入逻辑部31和高压侧开关元件驱动部34连接。电平转换部33将内部控制信号转换为高压控制信号而至少输出到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341。
[0031]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341经由第I高压侧输出端子HOl与第I开关元件Q21的栅极端子连接。此外,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341与第I基准点HS1、第I 二极管BDl的阴极端子与第I电容器BCl之间的连接点VBl以及电平转换部33连接。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341将高压控制信号转换为第I驱动信号而输出到第I开关元件Q21的栅极端子。
[0032]低压侧开关元件驱动部35与输入逻辑部31连接,并且至少与第2开关元件Q22的栅极端子连接。低压侧开关元件驱动部35将内部控制信号至少转换为第2驱动信号而输出到第2开关元件Q22的栅极端子。
[0033]保护部36与输入逻辑部31和微电脑MCU连接。保护部36对控制电源VCC的电压降低、逆变器电路2中的过电流、半导体模块10的温度上升等异常状态进行检测,将异常信号输出到微电脑MCU。
[0034]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集成电路3除了对应于第I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Q21、Q22的结构以外,还具有对应于第3开关元件至第6开关元件Q23~Q26的结构。对应于第3开关元件和第4开关元件Q23、Q24的结构的作用和连接关系以及对应于第5开关元件和第6开关元件Q25、Q26的结构的作用和连接关系与对应于第I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Q21、Q22的结构的作用和连接关系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0035]第I 二极管BDl的阳极端子与控制电源VCC连接。此外,其阴极端子与第I电容器BCl的一端连接。第I电 容器BCl的另一端与第I基准点HSl连接。通过这样的结构,第I连接点VBl的电位比第I基准点HSl的电位高。由于该电位差,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341稳定地工作。
[0036]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模块10除了第I 二极管BDl和与该第I 二极管BDl对应的第I电容器BCl等结构以外,还具有第2 二极管和第3 二极管BD2、BD3以及与它们对应的第2电容器和第3电容器BC2、BC3等结构。第2 二极管BD2和与该第2 二极管BD2对应的第2电容器BC2等结构的作用和连接关系以及第3 二极管BD3和与该第3 二极管BD3对应的第3电容器BC3等结构的作用和连接关系与第I 二极管BDl和与该第I 二极管BDl对应的第I电容器BCl等结构的作用和连接关系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003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模块10除了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逆变器电路2以及半导体集成电路3以外还包括用于使半导体集成电路3的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341稳定地工作的第I 二极管BD1。配置于半导体模块10周边的部件数量减少,并且省略了连接半导体集成电路3与第I 二极管BDl的布线图案,因此有助于安装半导体模块10的电路基板的进一步小型化。
[0038]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模块结构的平面图。半导体模块10具有俯视观察时呈四角形状的树脂密封体100和将树脂密封体100的内部与外部电连接的多个外部端子。树脂密封体100具有彼此相对的第I侧面SlOl和第2侧面S102。多个外部端子包括:连接在第I 二极管BDl (BD2、BD3)的阴极端子与第I电容器BCl (BC2、BC3)之间的连接点VBl (VB2, VB3)的第I外部端子Tvbi (TVB2, Tvb3) ?’与第I基准点HSl (HS2、HS3)连接的第I基准端子Thsi (THS2、THS3);以及第I外部输出端子Tu (TV、TW)。第I外部端子TVB1 (TVB2、TVB3)和所述第I基准端子Tim (THS2、THS3)配置于第I侧面SlOl。第I外部输出端子Tu (Tv、Tff)配置于第2侧面S102。
[0039]树脂密封体100由环氧树脂等构成,是内包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逆变器电路2、半导体集成电路3以及至少第I 二极管BDl等电子部件的密封体。树脂密封体100具有在温度、湿度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中保护各个电子部件的功能。树脂密封体100至少具有一对相对的侧面,具有正方形、长方形或者梯形等四角形状的外形。第I侧面SI和第2侧面S2是互不邻接的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互相平行的侧面。
[0040]多个外部端子由导电性金属构成,是从树脂密封体的内部向外部突出的多个金属薄板。多个外部端子是为了将半导体模块10的外部设备与内包在树脂密封体100内的电子部件电连接而设置的。第I外部端子Tvbi与第I连接点VBl连接,从第I侧面SlOl突出。第I基准端子Thsi与第I基准点HSl连接并从第I侧面SlOl突出。第I外部输出端子Tu与第I输出端子U连接并从第2侧面S102突出。即,第I基准端子Thsi与第I外部输出端子Tu的电位分别相同。在第I外部端子Tvbi与第I基准端子Thsi之间连接有第I电容器BC1。第I外部输出端子Tu与电机4的输入端子连接。
[0041]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模块10除了第I外部端子Tvb1、第I基准端子Ths1、第I外部输出端子Tu以及与它们对应的结构之外,还具有第2外部端子和第3外部端子TVB2、TVB3、第2基准端子和第3基准端子THS2、Ths3、第2外部输出端子和第3外部输出端子Tv、Tff以及与它们对应的结构。第2外部端子Tvb2、第2基准端子Ths2、第2外部输出端子Tv以及与它们对应的结构的作用和连接关系、第3外部端子Tvb3、第3基准端子Ths3、第3外部输出端子Tw以及与它们相对应的结构的作用和连接关系与第I外部端子Tvb1、第I基准端子Ths1、第I外部输出端子Tu以及与它们对应的结构的作用和连接关系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0042]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比较例的半导体模块结构的平面图。关于半导体模块10’,除了不设置第I基准端子至第3基准端子THS1、THS2, Ths3的点以外,实质上与半导体模块10具有相同的结构。第I外部输出端子至第3外部输出端子Tp Tv、Tff与第I基准端子至第3基准端子Ths1、Ths2、Ths3兼用。因此,第I电容器至第3电容器BC1、BC2、BC3连接在第I外部端子至第3外部端子TVB1、TVB2, Tvb3与第I外部输出端子至第3外部输出端子T?、TV、TW之间。
[004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模块10具有电位与第I外部输出端子T u相同的第I基准端子Thsi。此外,第I基准端子Thsi和第I外部端子Tvbi配置于树脂密封体100的第I侧面S101。因此,用于将第I基准端子Thsi和第I外部端子Tvbi与配置在半导体模块10外部的第I电容器BCl连接的布线图案,相比于比较例的半导体模块10’更短。因此,安装半导体模块10的电 路基板的布线图案的设计变得容易,并且布线图案的L成分降低。
[0044]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结构的平面图。半导体集成电路3具有俯视观察时呈四角形状的半导体基板30、配置在半导体基板30上的多个电极以及金属布线37。半导体基板30具有与第I侧面SlOl平行且靠近第I侧面SlOl的第I边S31和与第2侧面S102平行且靠近第2侧面S102的第2边S32。多个电极包括:连接在第I 二极管BDl (BD2.BD3)的阴极端子与第I电容器BCl (BC2.BC3)之间的连接点VBl(VB2、VB3)的第I电极3411 (3421、3431);以及与第I基准点HSl (HS2、HS3)连接的第I基准电极 3412 (3422、3432)和第 I 输出电极 3413 (3423、3433)。第 I 电极 3411 (3421、3431)和第I基准电极3412 (3422,3432)配置为靠近第I边S31。第I输出电极(3413、3423,3433)配置为靠近第2边S32。
[0045]半导体基板30由硅等构成,是配置有功率因数改善电路驱动部32、电平转换部33、高压侧开关元件驱动部34以及低压侧开关元件驱动部35等电路部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元件。半导体基板30至少具有一对相对的边,该半导体基板30具有第I角部至第4角部C1、C2、C3、C4并具有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四角形状的外形。
[0046]功率因数改善电路驱动部32具有晶体管驱动电极3201和栅极电阻。栅极电阻经由晶体管驱动电极3201与功率因数改善电路I的晶体管元件Qll的栅极端子连接。晶体管驱动电极3201配置为比第I边S31更靠近第2边S32。
[0047]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341具有第I电极3411、第I基准电极3412、第I输出电极3413、第I高压侧输出电极3414以及第I高压侧栅极电阻。
[0048]第I电极3411与第I连接点VBl连接。第I基准电极3412与第I基准点HSl连接。第I输出电极3413与半导体模块2的第I输出端子U连接。第I基准电极3412与第I输出电极3413通过用虚线表示的金属布线连接,电位彼此相同。第I高压侧栅极电阻经由第I高压侧输出电极3414与第I开关元件Q21的栅极端子连接。
[0049]第I电极3411和第I基准电极3412配置为比第2边S32更靠近第I边S31。第I输出电极3413和第I高压侧输出电极3414配置为比第I边S31更靠近第2边S32。
[0050]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基板30除了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341以及与该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341对应的结构以外,还具有第2驱动信号生成部和第3驱动信号生成部342、343以及与它们对应的结构。第2驱动信号生成部342和与该第2驱动信号生成部342对应的结构的作用和连接关系、第3驱动信号生成部343和与该第3驱动信号生成部343对应的结构的作用和连接关系与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341和与该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341对应的结构的作用和连接关系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005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基板30具有与第I连接点VBl连接的第I电极3411和与第I基准点HSl连接的第I基准电极3412。由于第I电极3411和第I基准电极3412配置为靠近第I边S31,因此第I基准端子Thsi和第I外部端子Tvbi与半导体集成电路3之间的连接变得容易。因此,用于连接半导体模块10与第I电容器BCl的布线图案相比于比较例的半导体模块10’更短。因此,安装半导体模块10的电路基板的布线图案的设计变得容易,并且布线图案的L成分降低。
[0052]低压侧开关元件驱动部35具有第I低压侧输出电极至第3低压侧输出电极3511、3521,3531和第I低压侧栅极电阻至第3低压侧栅极电阻。第I低压侧栅极电阻至第3低压侧栅极电阻经由第I低压侧输出电极至第3低压侧输出电极3511、3521、3531分别与第2开关元件、第4开关元件以及第6开关元件Q22、Q24、Q26的栅极端子连接。第I低压侧输出电极至第3低压侧输出电极3511、3521、3531配置为比第I边S31更靠近第2边S32。
[0053]功率因数改善电路驱动部32的栅极电阻的电阻值设定为比第I高压侧栅极电阻至第3高压侧栅极电阻的电阻值和第I低压侧栅极电阻至第3低压侧栅极电阻的电阻值小。随之,晶体管驱动电极3201的面积比第I高压侧输出电极至第3高压侧输出电极3414、3424,3434的面积大且比第I低压侧输出电极至第3低压侧输出电极3511、3521、3531的面积大。例如,晶体管驱动电极3201的面积是第I高压侧输出电极至第3高压侧输出电极3414、3424、3434的面积的1.2倍以上且2.0倍以下。通过这些结构,减少在以高频对晶体管元件Qll进行开关控制时产生的电力损失。此外,由于晶体管驱动电极3201与测量探头之间的接触电阻降低,因此高精度地测量功率因数改善电路驱动部32的栅极电阻的电阻值。
[0054]金属布线37与接地电位连接,以包围功率因数改善电路驱动部32、电平转换部
33、高压侧开关元件驱动部34以及低压侧开关元件驱动部35等各个电路块的方式沿着半导体基板30的外周配置。其中,金属布线37在半导体基板30的第I角部至第3角部Cl、C2、C3上具有第I非正交部至第3非正交部371、372、373。第I非正交部至第3非正交部371、372、373具有锥形形状或者弯曲形状。只要设置在第I角部至第4角部Cl、C2、C3、C4中的至少一个角部上即可。
[0055]由于半导体集成电路3具有功率因数改善电路驱动部32和逆变器电路驱动部33、
34、35,因此该半导体基板30的面积变大。因此,如果是以往结构,则存在温度循环环境下的可靠性降低的顾虑,但是通过设置非正交部,特别是抑制铝滑移(aluminum slide)的发生,从而能够防止半导体集成电路3的可靠性的降低。此外,金属布线37优选配置为在第I角部至第4角部C1、C2、C3、C4中的至少I个角部上比其他部分细。此外,金属布线37在第4角部C4上具有非连接部374。通过该结构,半导体集成电路3不易受到噪声的影响。
[0056]如上所述,通过实施方式记载了本实用新型,但是不应理解为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描述和附图限定了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本公开明确各种替代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应用技术。即,本实用新型当然包含没有在这里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等。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仅根据上述的说明而由合理的权利要求范围的实用新型特定事项确定。例如,功率因数改善电路2也可以由包括多个晶体管元件的同步整流型电路或交错型电路构成。此外,电极4不限于三相无刷电机,也可以是单相电机。此外,半导体模块10也可以构成为包含微电脑MCU。
【权利要求】
1.一种半导体模块,其包括功率因数改善电路、逆变器电路、半导体集成电路以及第I二极管,该半导体模块的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电路具有第I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该第I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串联连接在所述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的第I输出端与第2输出端之间, 所述半导体集成电路与控制电源和第I基准点连接,该第I基准点是所述第I开关元件与所述第2开关元件之间的连接点, 所述第I二极管具有与所述控制电源连接的阳极端子和经由第I电容器与所述第I基准点连接的阴极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导体集成电路具有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 所述第I驱动信号生成部与所述第I基准点、所述第I开关元件的栅极端子以及所述第I二极管的阴极端子与所述第I电容器之间的连接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导体模块具有:俯视观察时呈四角形状的树脂密封体;以及将该树脂密封体的内部与外部电连接的多个外部端子, 所述树脂密封体具有彼此相对的第I侧面和第2侧面, 所述多个外部端子包括:第I外部端子,其连接在所述第I 二极管的阴极端子与所述第I电容器之间的连接点处;以及第I基准端子,其与所述第I基准点连接, 所述第I外部端子和所述第I基准端子配置在所述第I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导体集成电路具有:俯视观察时呈四角形状的半导体基板;以及配置于该半导体基板上的多个电极, 所述半导体基板具有:第I边,其与所述第I侧面平行且靠近所述第I侧面;以及第2边,其与所述第2侧面平行且靠近所述第2侧面, 所述多个电极具有:第I电极,其连接在所述第I二极管的阴极端子与所述第I电容器之间的连接点处;以及第I基准电极,其与所述第I基准点连接, 所述第I电极和所述第I基准电极被配置为靠近所述第I边。
【文档编号】H02M7/48GK203800831SQ201420111875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2日
【发明者】砂川千秋, 铃木直仁, 船仓清一, 前川祐也, 佐佐木诚一, 坂井邦崇, 杉田纯一 申请人:三垦电气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