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7396783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马达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该马达具有外壳,该外壳是以铁芯背部、齿、绝缘件、线圈、金属端子以及保护部件为嵌件部件的树脂成型品。保护部件具有被金属端子贯通的盖部。并且,保护部件或者绝缘件具有在金属端子的周围的一部分沿轴向延伸的柱部。在盖部与绝缘件之间且比柱部靠金属端子侧的位置存在有连接空间,在所述连接空间配置有金属端子与导线之间的连接部位。从线圈延伸出的导线穿过设置于柱部的开口而到达连接空间。由此,能够防止导线被夹在绝缘件与保护部件之间。其结果是,能够防止保护部件错位和因保护部件错位而导致外壳成型不良。并且,还能够防止导线断裂。
【专利说明】马达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公知了一种马达,该马达具有由树脂制成的机壳,在机壳的内部埋入有定子,并且转子配置在该机壳的内侧。这样的马达在定子的防水性、马达驱动时相对于定子的振动的防振性以及防音性方面性能优越。
[0003]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第特开2000-014112号公报中记载了以往的马达。在日本公开公报第特开2000-014112号公报的马达中,定子铁芯、定子绕组、与定子绕组的绕组终端电连接的端子引脚利用树脂模制而成型为一体(权利要求1、0025段)。端子引脚的端部从被树脂模制的定子露出。并且,端子引脚的端部与印刷基板连接(0026段、图2)。
[0004]【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第特开2000-014112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公报第特开2000-078804号公报
[0006]如日本公开公报第特开2000-014112号公报所记载的马达那样,定子通过利用树脂埋入而一体成型,并且,定子以及电路板利用端子引脚电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端子引脚的一部分需要从树脂露出。此时,如日本公开公报第特开2000-078804号公报中的图8所示的那样,可以考虑使用覆盖端子引脚的一部分以及绕组终端且被树脂成型模具按压的保护部件的结构。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则能够防止在树脂成型时树脂漏出以及绕组终端断线。
[0007]然而,在日本公开公报第特开2000-078804号公报的图8所示的结构中,存在有如下担忧:在从定子绕组朝向保护部件内的端子引脚的导线的路径上,导线有可能被夹在保护部件与绝缘件之间。若导线被夹在保护部件与绝缘件之间,则导致保护部件错位或者伴随保护部件的错位而导致树脂成型模具错位。其结果是,有可能产生定子成型不良。并且,由于导线被夹在保护部件与绝缘件之间,因此也有可能出现导线断裂的情况。在日本公开公报第特开2000-078804号公报中没有公开解决该课题的具体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导线被夹在绝缘件与保护部件之间的马达。
[0009]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一实用新型的马达具有静止部和被支承为能够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旋转部。静止部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多个齿、由树脂制成的绝缘件、线圈、金属端子、外壳以及由树脂制成的保护部件。铁芯背部以包围中心轴线的方式配置。多个齿从铁芯背部朝向径向内侧或者径向外侧突出。绝缘件具有第一绝缘部、第二绝缘部、第三绝缘部以及突出部。第一绝缘部覆盖齿的轴向的两端面以及周向的两个面。第二绝缘部覆盖铁芯背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第三绝缘部覆盖铁芯背部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突出部从第二绝缘部朝向上方突出。线圈由隔着第一绝缘部卷绕于齿的导线构成。金属端子安装于突出部并且金属端子的上端部位于比突出部靠上侧的位置,所述金属端子与导线的端部电连接。保护部件覆盖金属端子的一部分。外壳为将铁芯背部、齿、绝缘件、线圈、金属端子以及保护部件作为嵌件部件的树脂成型品。保护部件具有被金属端子沿轴向贯通的盖部。金属端子的上端部位于比盖部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马达的特征在于,保护部件或者绝缘件具有柱部,该柱部位于比盖部靠下侧的位置且在金属端子的周围的一部分沿轴向延伸。在盖部与绝缘件之间且比柱部靠金属端子侧的位置存在有连接空间,在所述连接空间配置有金属端子与导线的连接部位。柱部具有开口。导线穿过开口而到达连接空间。开口至少比导线的截面大。
[0010]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相对于以从中心轴线至金属端子的距离为半径的圆筒面,开口位于与线圈相反的一侧。
[0011]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保护部件具有供金属端子贯通的贯通孔。保护部件的构成贯通孔的面包围金属端子整周。
[0012]根据本申请所例不的一实施方式,盖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从外壳的表面露出。
[0013]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保护部件具有柱部。柱部从盖部的下表面朝向下侧延伸。柱部的下端部与突出部的上端部接触。开口为由突出部、盖部以及柱部围成的空隙。
[0014]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绝缘件的突出部具有:突出部主体和柱部。突出部主体用于安装金属端子。柱部从突出部主体进一步朝向上方突出。突出部主体的上表面比柱部的上表面低。柱部的上端部与保护部件接触。开口为由保护部件、突出部主体以及柱部围成的空隙。
[0015]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绝缘件具有从突出部突出的引导突起。导线从引导突起的下方沿引导突起朝上改变方向。导线穿过开口而到达连接空间。导线在连接空间内与金属端子连接。
[0016]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引导突起位于比开口靠下侧的位置。
[0017]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引导突起的靠导线侧的面的周向位置与开口的周向位置至少局部重叠,或者引导突起的表面中的与导线接触的部分的周向位置与开口的周向位置至少局部重叠。
[0018]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引导突起从突出部的径向内侧的面以及径向外侧的面中的与线圈相反的一侧的面突出。
[0019]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绝缘件具有一对引导突起。导线的一部分配置在位于一对引导突起之间的第一引导槽内。
[0020]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开口以及金属端子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与第一引导槽至少局部配置在相同的周向位置上。第一引导槽沿轴向延伸。
[0021]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开口以及金属端子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与第一引导槽配置在不同的周向位置上。第一引导槽的周向位置随着朝向上方而接近所述开口。
[0022]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第一引导槽的宽度随着靠近金属端子侧而变窄。
[0023]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第一引导槽包括:外侧槽以及内侧槽。外侧槽的宽度随着靠近金属端子侧而变窄。内侧槽从外侧槽的靠金属端子侧的端部进一步朝向金属端子侧凹陷。导线的一部分配置在内侧槽内。
[0024]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保护部件具有将柱部的内侧空间与外侧空间沿径向连通的缺口部。缺口部为开口。
[0025]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在位于第二绝缘部与引导突起之间的第二引导槽内配置有导线的一部分。
[0026]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柱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金属端子的径向内侧。金属端子与导线的连接部位位于比柱部的上端部低的位置。
[0027]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柱部存在于从金属端子的径向内侧至金属端子的周向两侧的范围。
[0028]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金属端子被压入到贯通孔内。
[0029]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绝缘件还具有在突出部的上表面沿径向延伸的第三引导槽。导线的一部分配置在第三引导槽内。
[0030]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绝缘件具有多个突出部,多个突出部在周向上隔着间隔配置。
[0031]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在连接空间内,导线的端部捆绕于金属端子。
[0032]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盖部包括:内侧上表面、圆筒状的台阶面以及外侧上表面。内侧上表面在金属端子的周围相对于轴向垂直地扩展。台阶面从内侧上表面的外周部朝向下方延伸。外侧上表面在台阶面的下端部的周围相对于轴向垂直地扩展。至少内侧上表面从外壳露出。
[0033]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盖部的下表面中的至少位于金属端子的周围的部分比开口靠上侧。
[0034]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保护部件在盖部的下表面具有凹部。凹部位于金属端子的周围。凹部内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开口靠上侧的位置。
[0035]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马达具有多个金属端子。保护部件包括连接部以及多个帽部。多个帽部覆盖多个金属端子各自的一部分。连接部连接多个帽部。
[0036]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铁芯背部由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铁芯件构成。齿分别从多个铁芯件延伸。多个金属端子位于一个铁芯件的上侧。
[0037]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铁芯背部由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铁芯件构成。齿分别从多个铁芯件延伸。多个金属端子位于互不相同的铁芯件的上侧。
[0038]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静止部还具有装设有向线圈提供驱动电流的电路的电路板。在外壳的外部,金属端子与电路电连接。
[0039]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一实用新型,能够将导线穿过开口插入到连接空间。由此,能够防止导线被夹在绝缘件与保护部件之间。因此,能够防止保护部件的错位和因保护部件的错位而产生的外壳成型不良。并且也能够防止导线断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0]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0041]图2是从径向外侧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上部、金属端子以及保护部件的图。[0042]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0043]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
[0044]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金属端子以及保护部件的局部立体图。
[0045]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部件的立体图。
[0046]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金属端子以及保护部件的局部俯视图。
[0047]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件的局部俯视图。
[0048]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壳在嵌件成型时的剖视图。
[0049]图1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50]图1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51]图12是从径向外侧观察到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定子铁芯的上部、绝缘件、金属端子、保护部件以及导线的图。
[0052]图13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绝缘件、线圈、金属端子以及导线的局部俯视图。
[0053]图14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绝缘件、线圈、金属端子以及导线的局部俯视图。
[0054]图1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绝缘件、线圈、金属端子以及导线的局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中,分别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以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并且,在本申请中,以轴向为上下方向,相对于绝缘件以保护部件侧为上侧来说明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但是对上下方向的定义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在使用时的朝向。
[0056]并且,在本申请中,“平行的方向”也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并且,在本申请中,“正交的方向”也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
[0057]〈1.第一实施方式>
[0058]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A的纵剖视图。图2是从径向外侧观察到的后述定子21A的上部、金属端子214A以及保护部件215A的图。如图1所示,马达IA具有静止部2A和旋转部3A。旋转部3A被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9A为中心旋转。
[0059]本实施方式的静止部2A具有定子21A、外壳22A、金属端子214A以及保护部件215A。
[0060]定子21A具有定子铁芯211A、绝缘件212A以及线圈213A。定子铁芯211A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41A和多个齿42A。铁芯背部41A以包围中心轴线9A的方式配置。多个齿42A从铁芯背部41A朝向径向内侧突出。铁芯背部41A与中心轴线9A大致同轴地配置。
[0061]绝缘件212A具有第一绝缘部51A、第二绝缘部52A、第三绝缘部53A、突出部54A以及引导突起55A。绝缘件212A为由树脂制成的部件。第一绝缘部51A覆盖齿42A的轴向的两端面以周向的两个面。线圈213A由隔着第一绝缘部51A卷绕于齿42A的导线70A构成。第二绝缘部52A覆盖铁芯背部41A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第三绝缘部53A覆盖铁芯背部41A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突出部54A从第二绝缘部52A朝向上方突出。引导突起55A从突出部54A的侧面突出。
[0062]金属端子214A为上下延伸的柱状的导体。金属端子214A的下端部安装于突出部54A。金属端子214A的上端部位于比突出部54A靠上侧的位置。并且,金属端子214A与导线70A的端部电连接。
[0063]保护部件215A为覆盖金属端子214A的一部分的由树脂制成的部件。保护部件215A具有盖部61A和从盖部61A朝向下侧延伸的柱部62A。如图2所示,盖部61A套在金属端子214A上,且被金属端子214A沿轴向贯通。因此,金属端子214A的上端部位于比盖部61A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柱部62A位于比盖部61A靠下侧的位置,且在金属端子214A的周围的一部分沿轴向延伸。另外,本申请中的“柱部”是在为优先权的基础的专利申请2013-028702中所记载的“壁部”。
[0064]外壳22A为将定子21A、金属端子214A以及保护部件215A作为嵌件部件的树脂成型品。因此,定子铁芯211A的铁芯背部41A和齿42A、绝缘件212A、线圈213A、金属端子214A以及保护部件215A至少局部被构成外壳22A的树脂覆盖。
[0065]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盖部61A与绝缘件212A之间且比柱部62A靠金属端子214A侧的位置存在有连接空间90A。在连接空间90A配置有金属端子214A与导线70A的连接部位。并且,柱部62A具有比导线70A的截面大的开口 210A。开口 210A形成在保护部件215A与绝缘件212A之间。从线圈213A延伸出的导线70A从引导突起55A的下方沿弓I导突起55A朝向上方改变方向,并穿过开口 2IOA而到达所述柱部62A的内侧的连接空间90A。并且,在该连接空间90A内,导线70A与金属端子214A电连接。
[0066]这样一来,在该马达IA中,能够将导线70A穿过开口 210A插入到连接空间90A。由此,能够防止导线70A被夹在绝缘件212A与保护部件215A之间。其结果是,能够防止保护部件215A错位以及因保护部件215A错位而导致外壳22k成型不良。并且,也能够防止导线70A断裂。
[0067]并且,在该马达IA中,导线70A沿绝缘件212A的引导突起55A配置。由此,规定了导线70A的通向保护部件215A内的路径。如此一来,能够进一步防止导线70A被夹在绝缘件212A与保护部件215A的柱部62A之间。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防止保护部件215A错位以及伴随保护部件215A错位而引起的外壳22A成型不良。并且,也能够进一步防止导线70A断裂。
[0068]<2.第二实施方式>
[0069]〈2-1马达的整体结构>
[0070]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的纵剖视图。该马达I例如用于空调等家电产品。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也可用于除家电产品以外的用途。例如,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也可装设于汽车或者铁路等运输设备、OA设备、医疗设备、工具以及工业用大型设备等用于产生各种驱动力。
[0071]如图3所示,马达I具有静止部2和旋转部3。静止部2固定于家电产品的框体。旋转部3被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
[0072]本实施方式的静止部2具有定子21、外壳22、外罩23、电路板24、下轴承部25以及上轴承部26。旋转部3具有轴31以及转子32。
[0073]定子21为配置在转子32的径向外侧的电枢。定子21具有定子铁芯211、绝缘件212以及多个线圈213。
[0074]定子铁芯211由在轴向层叠电磁钢板而形成的层叠钢板构成。定子铁芯211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41和多个齿42。定子铁芯211包围中心轴线9并与中心轴线9大致同轴地配置。并且,定子铁芯211固定于外壳22。
[0075]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11由所谓的分割铁芯构成。也就是说,定子铁芯211的铁芯背部41由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铁芯件411构成。多个齿42从各铁芯件411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并且,多个齿42在周向上以大致相等间隔排列。但是,也可代替分割铁芯而使用单一的环状的定子铁芯。
[0076]绝缘件212由作为绝缘体的树脂形成。绝缘件212具有第一绝缘部51,第一绝缘部51覆盖各齿42的轴向的两端面以及周向的两个面。构成线圈213的导线隔着第一绝缘部51卷绕于齿42的周围。关于绝缘件212的详细形状将在后文叙述。
[0077]外壳22为保持定子21的由树脂制成的部件。外壳22通过向插入有定子21、后述金属端子214以及后述保护部件215的模具的内部注入树脂而得到。也就是说,外壳22为将定子21、金属端子214以及保护部件215作为嵌件部件的树脂成型品。因此,定子21、金属端子214以及保护部件215的至少一部分被外壳22覆盖。
[0078]本实施方式的外壳22具有圆筒部221以及底部222。圆筒部221沿轴向呈大致圆筒状延伸。定子21以及转子32容纳于圆筒部221的径向内侧。并且,铁芯背部41的外周面被圆筒部221覆盖。底部222在定子21的下侧从圆筒部221朝向径向内侧扩展。在底部222的中央固定有保持下轴承部25的下轴承保持部251。
[0079]外罩23配置在外壳22的上方且覆盖外壳22的上部的开口。在外罩23的中央设置有保持上轴承部26的上轴承保持部231。
[0080]电路板24在定子21以及转子32的上侧且外壳22的圆筒部221的径向内侧大致水平地配置。在电路板24的表面装设有用于向线圈213提供驱动电流的电子电路。构成线圈213的导线的端部通过后述金属端子214而与电路板24上的电子电路电连接。从外部电源提供的电流经由电路板24以及金属端子214流向线圈213。
[0081]下轴承部25为在比转子32靠下方的位置将轴3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机构。下轴承部25借助下轴承保持部251固定在外壳22的底部222。上轴承部26为在比转子32靠上方的位置将轴3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机构。上轴承部26固定于外罩23的上轴承保持部231。本实施方式的下轴承部25以及上轴承部26使用了隔着球体使外圈和内圈旋转的球轴承。但是,也可代替球轴承而使用滑动轴承或者流体轴承等其他方式的轴承。
[0082]轴31为沿轴向延伸的柱状的部件。轴31被下轴承部25以及上轴承部26支承,且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轴31的下端部比外壳22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在轴31的下端部例如安装有空调用风扇。但是轴31的下端部也可借助齿轮等动力传递机构与除风扇以外的驱动部连接。
[0083]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轴31比外壳22朝向下方突出,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轴31也可比外壳22以及外罩23朝向上方突出,其上端部与驱动部连接。并且,轴31也可同时突出到外壳22的下方以及外罩23的上方,其下端部以及上端部分别与驱动部连接。
[0084]转子32配置在定子21的径向内侧且轴31的周围,并与轴31 —起旋转。转子32具有转子铁芯321以及多个磁铁322。转子铁芯321由在轴向层叠电磁钢板而形成的层叠钢板构成。多个磁铁322配置在转子铁芯321的周围。各磁铁322的径向外侧的面成为与齿42的径向内侧的端面对置的磁极面。多个磁铁322以N极的磁极面和S极的磁极面交替排列的方式沿周向以相等间隔排列。
[0085]另外,也可代替多个磁铁322而使用单一的圆环状的磁铁。在使用圆环状的磁铁的情况下,在磁铁的外周面沿周向交替磁化出N极和S极即可。并且,磁铁以及转子铁芯也可利用配合了磁性体粉的树脂一体成型。并且,磁铁也可配置在转子铁芯的内部。
[0086]在马达I驱动时,向线圈213提供驱动电流。于是,在定子铁芯211的多个齿42产生磁通。并且,利用齿42与磁铁322之间的磁通作用产生周向的转矩。其结果是,旋转部3相对于静止部2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
[0087]〈2-2绝缘件、金属端子以及保护部件>
[0088]本实施方式的马达I的静止部2除了具有上述结构,还具有三根金属端子214和保护部件215。以下,对绝缘件212的更加详细的形状、三根金属端子214以及保护部件215进行进一步说明。
[0089]图4是马达I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定子21、金属端子214以及保护部件215的局部立体图。图6是保护部件215的立体图。图7是定子21、金属端子214以及保护部件215的局部俯视图。图8是绝缘件212的局部俯视图。
[0090]如图3?图5所示,绝缘件212具有第一绝缘部51、第二绝缘部52、第三绝缘部53、突出部54以及引导突起55。绝缘件212既可为单一的部件,也可由多个部件构成。例如,第一绝缘部51、第二绝缘部52、第三绝缘部53、突出部54以及引导突起55中的一个或者多个部位也可为与其他部位分体的部件。
[0091]如上所述,第一绝缘部51覆盖各齿42的轴向的两端面以及周向的两个面。第二绝缘部52覆盖铁芯背部4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第三绝缘部53覆盖铁芯背部41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第二绝缘部52以及第三绝缘部53这两者与第一绝缘部51在径向上
连在一起。
[0092]突出部54从第二绝缘部52朝向上方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一个铁芯件411的上方配置有三个突出部54。并且,在三个突出部54分别固定有金属端子214的下端部。并且,三个突出部54在周向上相互隔着间隔配置。从位于突出部54的径向内侧的线圈213延伸出的导线70穿过彼此相邻的突出部54之间而朝向后述引导突起55侧引出。
[0093]引导突起55从突出部54的径向外侧的侧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一个突出部54设置有两个引导突起55。但是,引导突起55的个数既可为一个也可为三个以上。关于引导突起55的详细形状将在下文叙述。
[0094]三根金属端子214为上下延伸的柱状的导体。各金属端子214由铁或者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各金属端子214的下端部安装于突出部54。突出部54与金属端子214之间的固定方法例如能够采用压入或者粘接。并且,也可通过将金属端子214作为嵌件部件来成型突出部54,从而使突出部54与金属端子214相互固定。各金属端子214的上端部位于比突出部54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
[009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一个突出部54固定有一根金属端子214。但是,也可在一个突出部54固定两根以上金属端子214。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铁芯件411的上方配置有三根金属端子214。但是三根金属端子214也可分散配置在多个铁芯件411的上方。
[0096]保护部件215为覆盖金属端子214的一部分的由树脂制成的部件。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护部件215具有三个帽部60和两个连接部64。
[0097]三个帽部60沿周向排列。各帽部60具有盖部61、柱部62以及缺口部63。盖部61在突出部54的上方沿与中心轴线9正交的方向呈大致圆板状扩展。在盖部61的大致中央设置有上下贯通的贯通孔610。金属端子214被插入于该贯通孔610中。也就是说,盖部61套在金属端子214上。金属端子214沿轴向贯通盖部61。因此,金属端子214的上端部位于比盖部61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
[0098]另外,也可代替贯通孔610而在盖部61设置缺口,并且在该缺口插入金属端子214。但是,若采用贯通孔610,则盖部61的构成贯通孔610的面在整周包围金属端子214的侧面。因此,与采用缺口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在后述嵌件成型时与保护部件215接触的模具的形状简化。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端子214被压入于贯通孔610中。由此,减小了盖部61与金属端子214之间的间隙。因此,在后述嵌件成型时不容易产生树脂从盖部61的下方朝向上方漏出的情况。
[0099]但是,盖部61的贯通孔610也可为在俯视时尺寸比金属端子214大的孔。若扩大贯通孔610,则即使组装前的金属端子214变形,也容易将金属端子214插入贯通孔610内。在这种情况下,将贯通孔610内的金属端子214的周围的间隙设置成嵌件成型时熔融树脂无法通过的大小。由此,抑制了树脂从盖部61的下方朝向上方漏出。
[0100]金属端子214的截面形状既可为矩形也可为圆形。并且,设置于盖部61的贯通孔610在俯视时的形状也可为矩形以及圆形中的任意一种。
[0101]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6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从外壳22的表面露出。因此,在后述嵌件成型时能够防止树脂在比盖部61靠上侧的位置与金属端子214接触。关于盖部61的上表面的详细形状将在后文叙述。
[0102]柱部62从盖部61的下表面的外缘部朝向下侧延伸。各金属端子214的一部分被突出部54的上表面、盖部61的下表面以及柱部62的内周面覆盖。柱部62位于金属端子214的周围,且在俯视时呈大致圆弧状扩展。也就是说,柱部62位于比盖部61靠下侧的位置,并在金属端子214的周围的一部分沿轴向延伸。
[0103]在盖部61与绝缘件212之间且比柱部62靠金属端子214侧的位置存在有连接空间90,在所述连接空间90配置有金属端子214与导线70的连接部位。并且,在柱部62的一部分设置有缺口部63。缺口部63将作为柱部62的内侧空间的连接空间90与柱部62的外侧空间在径向上连通。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缺口部63朝向柱部62的下端部侧开口。
[0104]优选柱部6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金属端子214的径向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柱部62存在于从金属端子214的径向内侧至金属端子214的周向两侧的范围。因此,与柱部62只存在于金属端子214的径向内侧的情况相比,突出部54的上表面与柱部62之间的接触面大。因此,能够相对于突出部54稳定地配置保护部件215。
[0105]两个连接部64分别将在周向上相邻的帽部60连接起来。连接部64在周向上呈大致平板状延伸。连接部64的周向上的两端部分别与帽部60的周向上的侧面连接。因此,能够相对于三根金属端子214同时安装三个帽部60。因此,与彼此分离的帽部60被独立地安装于金属端子214的情况相比,减少了制造时的工时数。[0106]如图5所示,柱部62的下端部中除了缺口部63都与突出部54的上表面接触。因此,在突出部54与帽部60之间设置有由缺口部63形成的开口 210。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开口 210为由突出部54、盖部61以及柱部62围成的空隙。开口 210至少比导线70的截面大。从线圈213延伸出的导线70穿过开口 210而插入到连接空间90。由此,能够防止导线70被夹在柱部62与突出部54之间。其结果是,能够防止保护部件215错位和因保护部件215错位而导致外壳22成型不良。并且,还能够防止由于导线70被夹在柱部62与突出部54之间而导致导线70断裂。
[0107]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金属端子21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设置有开口 210。也就是说,相对于以从中心轴线9至金属端子214的距离为半径的圆筒面,开口 210位于与线圈213相反的一侧。因此,在将导线70的端部从线圈213朝向突出部54的径向外侧引出后,能够将导线70穿过开口 210而导入连接空间90。由此,能够抑制导线70挠曲。
[0108]〈2-3关于引导突起的形状>
[0109]接下来,对引导突起55的详细形状以及导线70的路径进行说明。
[0110]如图5以及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突起55位于比开口 210靠下侧的位置,且从突出部54的径向外侧的面的上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弓丨导突起55从突出部54的径向内侧的面以及径向外侧的面中的与线圈213相反一侧的面突出。如此一来,容易地抑制了从线圈213引出的导线70挠曲。
[0111]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一个突出部54突出有一对引导突起55。并且,在一对引导突起55之间设置有第一引导槽71。如图8所示,第一引导槽71由一对引导突起55的相互对置的面和突出部54的径向外侧的面构成。
[0112]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引导突起55的相互对置的面具有一对内侧对置面551和位于比内侧对置面55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一对外侧对置面552。一对内侧对置面551大致相互平行地扩展。一对外侧对置面552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在周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扩展。内侧对置面55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突出部54的径向外侧的面连接在一起。内侧对置面55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外侧对置面55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在一起。并且,外侧对置面55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引导突起55的径向外侧的面连接在一起。
[0113]也就是说,第一引导槽71包括内侧槽711和外侧槽712。外侧槽712由一对外侧对置面552构成。外侧槽712的宽度随着朝向金属端子214侧而变窄。内侧槽711从外侧槽712的靠金属端子214侧的端部进一步朝向金属端子214侧凹陷。内侧槽711由一对内侧对置面551与突出部54的径向外侧的面构成。
[0114]如图5以及图8所示,导线70的一部分配置在内侧槽711内。在图8中,在马达I的制造工序中,用点划线表示即将要配置在内侧槽711之前的导线70的位置,用虚线表示导线70通向内侧槽711的移动路径。如上所述,外侧槽712的周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缩小。因此,能够沿外侧对置面552容易地将导线70引导到内侧槽711。并且,内侧槽711的周向的宽度不受径向位置的影响而大致恒定。由此,限制了配置在内侧槽711内的导线70朝向径向外侧移动,因此导线70的位置稳定。
[0115]并且,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绝缘件212具有位于第二绝缘部52与引导突起55之间的第二引导槽72。第二引导槽72由第二绝缘部52的上表面、突出部54的径向外侧的面以及引导突起55的下表面构成。并且,在第二引导槽72内配置有导线70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导线70的该部分被定位在第二绝缘部52与引导突起55之间。因此,能够使导线70从引导突起55的下方位置沿引导突起55朝向第一引导槽71内延伸。并且,在导线70的该部分与定子铁芯211之间存在有第二绝缘部52。由此,导线70与定子铁芯211被电绝缘。
[0116]为了使导线70通过引导突起55而顺利通向开口 210侧,优选适当地设定引导突起55与开口 210之间的位置关系。具体地说,优选引导突起55的作为靠导线70侧的面的径向外侧的面的周向位置与开口 210的周向位置至少局部重叠,或者引导突起55的表面中的与导线70接触的部分的周向位置与开口 210的周向位置至少局部重叠。
[0117]在此,参照图5再次对导线70的配置路径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铁芯件411的上方配置有三个突出部54。并且,在三个突出部54分别固定有金属端子214。为了便于说明,以下,使用图5中的左右方向进行说明。例如,在三个突出部54中,按照图5中的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称为“左侧突出部54”、“中央突出部54”以及“右侧突出部54”。三个金属端子214和三个帽部60也同样如此。并且,将位于三个突出部54以及三个金属端子214的下方的铁芯件411称为“中央铁芯件411”,将与中央铁芯件411的右侧以及左侧相邻的铁芯件411分别称为“右侧铁芯件411”以及“左侧铁芯件411”。
[0118]本实施方式的马达I为三相同步马达。因此,与U相、V相以及W相对应的三根导线70分别与三根金属端子214电连接。并且,该三根金属端子214在外壳22的外部与电路板24电连接。
[0119]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70从卷绕于中央铁芯件411的齿42的线圈213(以下称中央线圈213)伸出。导线70从中央突出部54与右侧突出部54之间引出到第二引导槽72内。并且,从右侧引导突起55的下方沿右侧引导突起55朝向上方改变方向。然后,从第一引导槽71穿过开口 210到达中央帽部60的内侧。并且,导线70的端部在帽部60的柱部62的内侧的连接空间90内与金属端子214捆绕在一起。另外,从中央线圈213延伸出的导线70也可从中央突出部54与左侧突出部54之间引出。
[0120]并且,导线70从位于比中央线圈213靠右侧的位置的线圈213伸出。导线70从右侧突出部54的右侧引出到第二引导槽72内。并且,导线70从右侧引导突起55的下方沿右侧引导突起55朝向上方改变方向。然后,导线70从第一引导槽71穿过开口 210到达右侧帽部60的内侧。同样地,导线70从位于比中央线圈213靠左侧的位置的线圈213伸出。导线70从左侧突出部54的左侧引出到第二引导槽72内。并且,导线70从左侧引导突起55的下方沿左侧引导突起55朝向上方改变方向。然后,导线70从第一引导槽71穿过开口 210到达左侧帽部60的内侧。
[0121]在本实施方式中,柱部62没有设置在绝缘件212侧,而是设置在保护部件215侧。因此,在将金属端子214与导线70连接时,能够在没有设置包括柱部62的保护部件215的状态下,将导线70捆绕到金属端子214。由此,导线70与金属端子214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012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槽71沿轴向延伸。并且,三个帽部60的缺口部63分别配置在与第一引导槽71在周向上重叠的位置。也就是说,三个开口 210和三个第一引导槽71分别配置在相同的周向位置上。因此,容易将导线70从第一引导槽71引导至开口 21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金属端子214与各第一引导槽71配置在相同的周向位置上。因此,无论是导线70从第一引导槽71的左右侧中的哪一侧延伸的情况下,都能够将导线70容易地引导到开口 210内。
[0123]另外,为了不受导线70的引出方向的影响而将导线70容易地引导到开口侦彳,开口210以及金属端子214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与第一引导槽71至少局部配置于相同的周向位置上即可。
[0124]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I中,导线70沿绝缘件212的引导突起55配置。也就是说,导线70从线圈213通向保护部件215的帽部60内的路径的一部分被引导突起55定位。由此,能够防止导线70被夹在绝缘件212与保护部件215之间。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防止保护部件215错位和伴随保护部件215错位而导致外壳22成型不良。并且,还能够进一步防止导线70断裂。
[0125]〈2-4关于嵌件成型时的样子>
[0126]接下来,对外壳22在嵌件成型时的样子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外壳22为将定子
21、金属端子214以及保护部件215作为嵌件部件的树脂成型品。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壳22在嵌件成型时的剖视图。在图9中,用箭头表示熔融树脂的提供路径。
[0127]如图9所示,在对外壳22进行嵌件成型时,首先,将定子21、金属端子214以及保护部件215插入到模具80的内部。然后向该模具80的内部空间注入熔融树脂。此时,模具80与保护部件215的盖部61的上表面接触。由此,在模具80内,熔融树脂不会注入盖部61的上部空间内。其结果是,金属端子214的比盖部61朝向上侧突出的部分从成型后的外壳22露出。
[0128]在此,如图6以及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盖部61的上表面包括内侧上表面611、台阶面612以及外侧上表面613。内侧上表面611在贯通孔610的周围相对于轴向大致垂直地扩展。台阶面612从内侧上表面611的外周部朝向下方呈大致圆筒状延伸。外侧上表面613在台阶面612的下端部的周围相对于轴向垂直地扩展。
[0129]如图9所示,在外壳22成型时,模具80与外侧上表面613以及台阶面612接触。因此,抑制了熔融树脂注入到外侧上表面613以及台阶面612这两个面。即使在熔融树脂注入了到外侧上表面613与模具80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台阶面612和模具80防止熔融树脂注入到内侧上表面611的上侧的空间内。因此,至少使内侧上表面611从外壳22露出。也就是说,抑制了熔融树脂注入到金属端子214的附近。
[0130]〈3.变形例〉
[013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0132]图10是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10的例子中,在保护部件215B的柱部62B与绝缘件212B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开口 210B。也就是说,在图10的例子中,开口 210B朝下开口。即使是这样的结构,只要沿引导突起55B设置导线70B,就能够防止导线70B被夹在绝缘件212B与保护部件215B之间。
[0133]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槽71沿轴向延伸,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开口以及金属端子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与第一引导槽也可配置在不同的周向位置上。并且,第一引导槽也可以随着朝向上方而其周向位置靠近开口的方式延伸。如此一来,能够将导线朝向开口倾斜地配置。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导线的长度。[0134]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导线70捆绕到金属端子214而将金属端子214与导线70电连接。但是,将金属端子与导线连接的方法也可为锡焊或者导电性粘接剂等。并且,也可通过热铆接将金属端子与导线电连接。
[0135]图11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11的例子中,在保护部件215C的盖部61C的下表面设置有凹部614C。凹部614C位于金属端子214C的周围。也就是说,金属端子214C在凹部614C内上下贯通。并且,凹部614C内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开口 210C靠上侧的位置。
[0136]如此一来,即使捆绕到金属端子214C的导线70C或者附着在导线70C的焊锡突出至比设计时的位置靠上方的位置,也能够抑制导线70C或者焊锡与盖部61C的下表面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导线70C或者焊锡与盖部61C接触而导致保护部件215C的位置朝向上方偏离。其结果是,进一步抑制了外壳22的成型不良。
[0137]另外,即使在盖部的下表面不设置凹部,而只要在盖部下方设置用于避免与导线或者焊锡强烈接触的空间的话,就能够抑制保护部件朝向上方错位。因此,优选盖部的下表面中的至少位于金属端子的周围的部位位于比开口靠上侧的位置。
[0138]图12是从径向外侧观察到的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定子铁芯211D的上部、绝缘件212D、金属端子214D、保护部件21?以及导线70D的图。图13是绝缘件212D、线圈213D、金属端子214D以及导线70D的局部俯视图。在图12以及图13的例子中,柱部62D没有设置在保护部件21?侧,而是设置在绝缘件212D侧。也就是说,绝缘件212D的突出部54D具有突出部主体541D和柱部62D。金属端子214D的下端部安装于突出部主体541D。柱部62D从突出部主体54ID进一步朝向上方突出。也就是说,突出部主体54ID的上表面比柱部62D的上表面低。柱部62D的上端部与只由盖部61D构成的保护部件21?的下表面接触。
[0139]在这种情况下,由保护部件215D、突出部主体541D以及柱部62D围成的空隙为供导线70D穿过的开口 210D。从线圈213D伸出的导线70D穿过开口 210D到达柱部62D内的连接空间90D。由此,能够防止导线70D被夹在柱部62与保护部件21?之间。其结果是,能够防止保护部件21?错位以及因保护部件21?错位而导致外壳成型不良。并且,还能够防止由于导线70D被夹在柱部62D与保护部件21?之间而产生导线70D的断裂。
[0140]在图12以及图13的例子中,即使没有引导突起,在导线70D从线圈213D至开口210D的路径上也不存在绝缘件212D与保护部件21?之间的接触部位。因此,能够省略引导突起,并且能够防止导线70D夹在柱部62D与保护部件21?之间。
[0141]并且,在图12以及图13的例子中,在比金属端子214D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设置有开口 210D。也就是说,相对于以从中心轴线至金属端子214D的距离为半径的圆筒面91D,开口 210D位于与线圈213D相反的一侧。因此,能够在将导线70D的端部从线圈213引出到突出部54D的径向外侧后,将导线70D穿过开口 210D而导入到连接空间90D。由此,能够抑制导线70D挠曲。
[0142]并且,在图12以及图13的例子中,保护部件21?能够只由盖部61D构成。由此,能够抑制保护部件21?的轴向尺寸。并且,金属端子214D与导线70D的连接部位位于比柱部62D的上端部低的位置。如此一来,由于能够在比绝缘件212D的上端部低的位置将金属端子214D与导线70D连接,因此能够抑制马达的轴向尺寸。
[0143]图14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绝缘件212E、线圈213E、金属端子214E以及导线70E的局部俯视图。在图14的例子中,只在金属端子214E的径向内侧配置柱部62E。如此一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能够扩展开口 210E。并且,柱部62E与保护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导线70E被夹在柱部62E与保护部件之间。
[0144]图15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绝缘件212F、线圈213F、金属端子214F以及导线70F的局部俯视图。在图15的例子中,在绝缘件212F设置有第三引导槽73F。第三引导槽73F在突出部54F的上表面沿径向延伸。在图15的例子中,第三引导槽73F沿径向贯通绝缘件212F的柱部62F。并且,从线圈213F延伸出的导线70F的一部分配置在第三引导槽73F内。如此一来,能够进一步抑制导线70F在周向上错位。因此,能够防止从相邻的线圈213F引出的导线70F相互接触。并且,由于进一步限制了导线70F的路径,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导线70F被夹在绝缘件212F与保护部件之间。
[0145]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磁铁322配置在定子21的径向内侧的所谓的内转子型马达I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也可为磁铁配置在定子的径向外侧的所谓的外转子型马达。
[0146]在为外转子型马达的情况下,多个齿从铁芯背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突出部54配置在线圈213的径向内侧。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引导突起55从突出部54的径向内侧的面突出。并且,优选开口设置在比金属端子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147]并且,无论是内转子型还是外转子型,引导突起都可以从突出部的径向外侧的侧面、径向内侧的侧面、周向的侧面以及轴向端面中的任意面突出。
[0148]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一个绝缘件212延伸的突出部54的个数为三个,但是从一个绝缘件延伸的突出部的个数也可为一至二个或者四个以上。
[0149]并且,关于各部件的细节部分的形状,也可与本申请的各附图所示的形状不同。并且,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组合。
【权利要求】
1.一种马达,其包括: 静止部;以及 旋转部,其被支承为能够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所述静止部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多个齿、由树脂制成的绝缘件、线圈、金属端子、外壳以及由树脂制成的保护部件, 所述铁芯背部以包围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式配置, 所述多个齿从所述铁芯背部朝向径向内侧或者径向外侧突出, 所述绝缘件具有第一绝缘部、第二绝缘部、第三绝缘部以及突出部, 所述第一绝缘部覆盖所述齿的轴向的两端面以及周向的两个面, 所述第二绝缘部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三绝缘部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第二绝缘部朝向上方突出, 所述线圈由隔着所述第一绝缘部卷绕于所述齿的导线构成, 所述金属端子安装于所述突出部,且所述金属端子的上端部位于比所述突出部靠上侧的位置,所述金属端子与所述导线的端部电连接, 所述保护部件覆盖所述金属端子的一部分, 所述外壳为将所述铁芯背部、所述齿、所述绝缘件、所述线圈、所述金属端子以及所述保护部件作为嵌件部件的树脂成型品, 所述保护部件包括被所述金属端子沿轴向贯通的盖部, 所述金属端子的上端部位于比所述盖部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件或者所述绝缘件具有柱部,该柱部位于比所述盖部靠下侧的位置且在所述金属端子的周围的一部分沿轴向延伸, 在所述盖部与所述绝缘件之间且比所述柱部靠所述金属端子侧的位置存在有连接空间,在所述连接空间配置有所述金属端子与所述导线的连接部位, 所述柱部具有开口, 所述导线穿过所述开口而到达所述连接空间, 所述开口至少比所述导线的截面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以从所述中心轴线至所述金属端子的距离为半径的圆筒面,所述开口位于与所述线圈相反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件具有供所述金属端子贯通的贯通孔, 所述保护部件的构成所述贯通孔的面包围所述金属端子整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外壳的表面露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件具有所述柱部, 所述柱部从所述盖部的下表面朝向下侧延伸,所述柱部的下端部与所述突出部的上端部接触, 所述开口为由所述突出部、所述盖部以及所述柱部围成的空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件的所述突出部具有: 突出部主体,其用于安装所述金属端子;以及 所述柱部,其从所述突出部主体进一步朝向上方突出, 所述突出部主体的上表面比所述柱部的上表面低, 所述柱部的上端部与所述保护部件接触, 所述开口为由所述保护部件、所述突出部主体以及所述柱部围成的空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件具有从所述突出部突出的引导突起, 所述导线从所述引导突起的下方沿所述引导突起朝上改变方向,并且穿过所述开口而到达所述连接空间,在所述连接空间内与所述金属端子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突起位于比所述开口靠下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突起的靠导线侧的面的周向位置与所述开口的周向位置至少局部重叠,或者所述引导突起的表面中的与所述导线接触的部分的周向位置与所述开口的周向位置至少局部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突起从所述突出部的径向内侧的面以及径向外侧的面中的与所述线圈相反的一侧的面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件具有一对所述引导突起, 所述导线的一部分配置在位于一对所述引导突起之间的第一引导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以及所述金属端子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与所述第一引导槽至少局部配置在相同的周向位置上, 所述第一引导槽沿轴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以及所述金属端子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与所述第一引导槽配置在不同的周向位置上, 所述第一引导槽的周向位置随着朝向上方而接近所述开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槽的宽度随着靠近所述金属端子侧而变窄。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槽包括: 外侧槽,其宽度随着靠近所述金属端子侧而变窄;以及 内侧槽,其从所述外侧槽的靠所述金属端子侧的端部进一步朝向金属端子侧凹陷,所述导线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内侧槽内。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件具有将所述柱部的内侧空间与外侧空间沿径向连通的缺口部, 所述缺口部为所述开口。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所述第二绝缘部与所述引导突起之间的第二引导槽内配置有所述导线的一部分。
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金属端子的径向内侧, 所述金属端子与所述导线的连接部位位于比所述柱部的上端部低的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部存在于从所述金属端子的径向内侧至所述金属端子的周向两侧的范围。
20.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端子被压入到所述贯通孔内。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件还具有在所述突出部的上表面沿径向延伸的第三引导槽, 所述导线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三引导槽内。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件具有多个所述突出部, 所述多个突出部在周向上隔着间隔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空间内,所述导线的端部捆绕于所述金属端子。
2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包括: 内侧上表面,其在所述金属端子的周围相对于轴向垂直地扩展; 圆筒状的台阶面,其从所述内侧上表面的外周部朝向下方延伸;以及 外侧上表面,其在所述台阶面的下端部的周围相对于轴向垂直地扩展, 至少所述内侧上表面从所述外壳露出。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的下表面中的至少位于所述金属端子的周围的部分比所述开口靠上侧。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件在所述盖部的下表面具有凹部, 所述凹部位于所述金属端子的周围, 所述凹部内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开口靠上侧的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多个所述金属端子, 所述保护部件包括: 多个帽部,所述多个帽部覆盖多个所述金属端子各自的一部分;以及 连接部,其连接多个所述帽部。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背部由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铁芯件构成,所述齿分别从多个所述铁芯件延伸,多个所述金属端子位于一个所述铁芯件的上侧。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背部由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铁芯件构成,所述齿分别从多个所述铁芯件延伸,多个所述金属端子位于互不相同的所述铁芯件的上侧。
30.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止部还具有装设有向所述线圈提供驱动电流的电路的电路板,在所述外壳的外部, 所述金属端子与所述电路电连接。
【文档编号】H02K3/50GK203722371SQ201420068142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18日
【发明者】宫本将孝, 石川将之, 前野彰利, 川岛丈典 申请人:日本电产高科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