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及车载移动变电站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及车载移动变电站。所述保护框架包括长方形的顶棚、支撑所述顶棚的支撑柱、电缆卷筒及固定所述电缆卷筒的固定柱,所述支撑柱一端与顶棚相连,另一端与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车体相连,所述固定柱一端与顶棚边缘的中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电缆卷筒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柱的中部。所述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车体上设置有前述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及车载移动变电站,可以在搭载变电设备之外,非常方便的搭载输出电力所需的电缆,实现电缆和变电设备同时运输,电缆和变电设备同时运输可以加快移动变电站投入使用的速度。
【专利说明】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及车载移动变电站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领域,尤其涉及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及车载移动变电站。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用电量的急增以及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车载移动变电站在供电系统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0003]车载移动变电站主要由平板拖车及搭载在平板拖车上的变电设备组成。变电设备采用整体预制式结构,实现各种功能单元工厂模块化制作,并在预制过程中完成各模块内部连接和调试。车载移动变电站主要用于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全部或部分替代某一常规变电站并恢复供电。
[0004]车载移动变电站在投入使用时,为满足电力输出需求,除平板拖车上搭载的变电设备外,还需要使用到电缆。为便于电缆的铺设,通常会使用电缆卷筒收存电缆。由于现有电缆卷筒通常需要较大操作空间,而车载移动变电站的可用空间有限,因此电缆通常需要在车载移动变电站独立进行运输。电缆在车载移动变电站之外独立运输或存放,会为电缆的连接带来不便,影响车载移动变电站投入使用的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及车载移动变电站,以解决电缆需要独立运输或存放,影响车载移动变电站快速投入使用的问题。
[0006]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该保护框架包括:长方形的顶棚、支撑所述顶棚的支撑柱、电缆卷筒及固定所述电缆卷筒的固定柱,所述支撑柱一端与顶棚相连,另一端与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车体相连,所述固定柱一端与顶棚边缘的中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电缆卷筒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柱的中部。
[0007]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柱包括第一固定柱与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一端连接在所述顶棚的第一边缘,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一端连接在与所述顶棚的第二边缘,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平行,所述电缆卷筒包括第一电缆卷筒及第二电缆卷筒,所述第一述电缆卷筒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中部,所述第二电缆卷筒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中部。
[0008]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顶棚由长方形的第一防护板与第二防护板及连接所述第一防护板与第二防护板的连接梁组成;所述第一防护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上方,且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的直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的长度,所述第一防护板的边缘通过第一组支撑柱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第二防护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电缆卷筒上方,且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电缆卷筒的直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缆卷筒的长度,所述第二防护板的边缘通过第二组支撑柱与所述车体相连。
[0009]结合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组支撑柱之间连接有第一纵梁,所述第二组支撑柱之间连接有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与第二纵梁之间连接有横梁。
[0010]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卷筒包括筒体及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外壁上,且与所述筒体形成卷线槽的环形板,所述筒体的第一端由挡板封闭,所述筒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穿线孔。
[0011]结合第一方面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筒体的第二端设置有对开门。
[0012]结合第一方面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卷线槽为三个,所述筒体的侧壁上与所述卷线槽相对应的部位均设置有所述穿线孔。
[0013]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保护框架还包括爬梯,所述爬梯的第一端通过合页连接在所述车体的边缘,所述爬梯的第二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顶棚。
[0014]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移动变电站,所述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车体上设置有前述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中任意一种。
[00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及车载移动变电站,可以在搭载变电设备之外,非常方便的搭载输出电力所需的电缆,实现电缆和变电设备同时运输,电缆和变电设备同时运输可以加快移动变电站投入使用的速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电缆卷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1]参见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第一结构图。
[0022]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可以包括:长方形的顶棚100、支撑所述顶棚的支撑柱200、电缆卷筒300及固定所述电缆卷筒的固定柱400,所述支撑柱200 —端与顶棚100相连,另一端与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车体500相连,所述固定柱400 一端与顶棚100边缘的中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车体500相连,所述电缆卷筒300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柱400的中部。
[0023]为满足双路输出的需求,所述固定柱400包括第一固定柱401与第二固定柱402,所述第一固定柱401 —端连接在所述顶棚100的第一边缘,另一端与所述车体500相连,所述第二固定柱40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顶棚100的第二边缘,另一端与所述车体500相连,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平行,所述电缆卷筒300包括第一电缆卷筒301及第二电缆卷筒302,所述第一述电缆卷筒301采用可转动连接方式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柱401的中部,所述第二电缆卷筒302采用可转动连接方式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柱401的中部。
[0024]参见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第二结构图。所述顶棚主要用于对电缆卷筒进行遮挡,防止电缆卷筒受到雨淋或阳光直射。为减轻车载移动电站的整体重量,当所述框架结构上只安装有第一电缆卷筒301及第二电缆卷筒302时,可以只对第一电缆卷筒301及第二电缆卷筒302进行遮挡。
[0025]如图2所示,所述顶棚100可以由长方形的第一防护板101与第二防护板102及连接所述第一防护板101与第二防护板102的连接梁103组成;所述第一防护板101设置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301上方,且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301的直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301的长度,所述第一防护板101的边缘通过第一组支撑柱210与所述车体500相连,其中,第一组支撑柱210可以包括两根以上的支撑柱,支撑柱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确定;所述第二防护板103设置于所述第二电缆卷筒302上方,且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电缆卷筒302的直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缆卷筒302的长度,所述第二防护板103的边缘通过第二组支撑柱220与所述车体500相连,其中,第二组支撑柱220也可以包括两根以上的支撑柱,支撑柱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确定。
[0026]为增加所述保护框架的稳定性,所述第一组支撑柱210之间可以用第一纵梁231进行连接,所述第二组支撑柱220之间可以用第二纵梁232进行连接,然后采用横梁233对所述第一纵梁231及第二纵梁232进行连接。
[0027]如图1所示,为便于操作,所述保护框架还可以包括爬梯600。所述爬梯600第一端与车体500连通过合页相连接,第二端采用绳索、卡扣等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在所述顶棚100上。在工作人员需要电缆卷筒等设备进行检修维护时,可以将第二端与所述顶棚100的连接断开。
[0028]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电缆卷筒的结构如图3所示,所述电缆卷筒可以包括筒体701及设置在所述筒体701的外壁上,且与所述筒体形成卷线槽的环形板702,所述筒体的第一端由挡板703封闭,所述挡板703可以与所述固定柱可转动连接,所述筒体701的侧壁上设置有穿线孔。为减轻电缆卷筒的重量,所述环形板702上可以有镂空。
[0029]所述筒体的第一端由挡板703封闭后,可以形成一个腔体,可以将一段电缆通过穿线插入腔体,并保存在腔体内。将一段电缆保存在腔体内可以方便电缆与车载移动变电站的变电设备连接,从而可以加快移动变电站投入使用的速度。
[0030]车载移动变电站空间通常非常有限,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使用三路单芯电缆进行输电。因此所述卷线槽可以为三个,所述筒体701的侧壁上与所述卷线槽相对应的部位均设置有所述穿线孔。使得每一条电缆都可以通过与之对应的穿线孔穿进腔体内。
[0031]为保护电缆在未使用时不受侵蚀,还可以在所述筒体701的第二端设置一个封闭门。筒体一端采用挡板703封闭另一端设置一个封闭门,可使筒体内部以形成一个密闭的腔体。可以有效保护保存在所述密闭腔体内的电缆。为减小操作所需空间,所述封闭门可以为双开门。
[0032]与本实用新型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相对应,本实施例还提供了设置有前述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的车载移动变电站。所述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车体上除搭载有变电设备外,还设置有前述实施例所述的保护框架。如图2及图3所示,所示保护框架设置在所述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车体上。在实际使用中所述包含框架可以设置在所述车体的鹅颈上。
[0033]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及车载移动变电站,可以在搭载变电设备之外,非常方便的搭载输出电力所需的电缆,实现电缆和变电设备同时运输,电缆和变电设备同时运输可以加快移动变电站投入使用的速度。
[0034]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框架包括: 长方形的顶棚、支撑所述顶棚的支撑柱、电缆卷筒及固定所述电缆卷筒的固定柱, 所述支撑柱一端与顶棚相连,另一端与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车体相连, 所述固定柱一端与顶棚边缘的中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相连, 所述电缆卷筒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柱的中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柱包括第一固定柱与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一端连接在所述顶棚的第一边缘,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顶棚的第二边缘,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平行,所述电缆卷筒包括第一电缆卷筒及第二电缆卷筒,所述第一电缆卷筒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中部,所述第二电缆卷筒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中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由长方形的第一防护板与第二防护板及连接所述第一防护板与第二防护板的连接梁组成; 所述第一防护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上方,且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的直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的长度,所述第一防护板的边缘通过第一组支撑柱与所述车体相连; 所述第二防护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电缆卷筒上方,且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电缆卷筒的直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缆卷筒的长度,所述第二防护板的边缘通过第二组支撑柱与所述车体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组支撑柱之间连接有第一纵梁,所述第二组支撑柱之间连接有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与第二纵梁之间连接有横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筒包括筒体及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外壁上,且与所述筒体形成卷线槽的环形板,所述筒体的第一端由挡板封闭,所述筒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穿线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体的第二端设置有对开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线槽为三个,所述筒体的侧壁上与所述卷线槽相对应的部位均设置有所述穿线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爬梯,所述爬梯的第一端通过合页连接在所述车体的边缘,所述爬梯的第二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顶棚。
9.一种车载移动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车体上设置有如权利要求I至8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保护框架。
【文档编号】H02B1/00GK203787773SQ201420050389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6日
【发明者】王耀增, 王国东 申请人:德信东源电力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