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结构改进的电子式起动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结构改进的电子式起动器,它主要用于压缩机电机的起动,也可用于一般単相交流电机的起动。
背景技术:
參见图1-图4,为现有技术的电原理图,现有技木通过压缩机M端、S端连接到压缩机电机回路中,此时第一热敏电阻器8—端与电机主绕组51引出端连接,第二热敏电阻器5 —端与电机主绕组51引出端连接,双向可控硅3第一极3-1与电机副绕组52引出端连接,双向可控硅3处于关闭状态,第一热敏电阻器8在常温下处于小阻值导通状态,其阻值一般在3.9 100 Q之间,第二热敏电阻器5也处于常温导通状态,其阻值一般在600 1800 Q左右;在压缩机电机起动之初,由于双向可控硅3处于关闭状态,第一热敏电阻器8无电流通过,此时第二热敏电阻器5有电流通过,该电流足以使双向可控硅3触发导通,起动电路进入工作状态,起动回路中的第一热敏电阻器8被通以ー个较大的电机副绕组52起动电流,第一热敏电阻器8很快发热,使其电阻值迅速上升,当其温度达到第一热敏电阻器8的居里温度时,其电阻值达到高阻值状态,从而切断压缩机电机副绕组52,使压缩机电机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在压缩机进入工作状态后,随着通过第一热敏电阻器8和第二热敏电阻器5电流的逐渐减小,双向可控硅3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第一热敏电阻器8没有电流通过,其消耗功率几乎为零;由于第二热敏电阻器5的消耗功率小于0.5W,因此现有技术即为消耗功率小于0.5W的电子式起动器。由于其结构和消耗功率的优势,目前在高效压缩机上广泛应用。为现有技术元件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为了高效节能,各压缩机厂家相继开发超小型压缩机,由于压缩机体积的不断縮小,安装起动器和热保护器的塑料接线盒空间也随之减小;參见图3,由于现有技术插脚中心孔和底座边缘的距离为26.5mm,一旦起动器插入压缩机三芯接线柱后往往和塑料接线盒产生干渉,有的甚至装不进去。因此,为适应市场,急需开发一种减小安装尺寸的电子式起动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改进的电子式起动器,该起动器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通过第一插脚、第二插脚和双向可控硅的合理布局,来减小底座和盖板的尺寸,最终达到减小起动器的安装尺寸。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电子式起动器包括底座、盖板、斜楔、第一插脚、第二插脚、第一簧片、第二簧片、第一热敏电阻器、第二热敏电阻器和双向可控硅,底座与盖板匹配连接,第一热敏电阻器和第二热敏电阻器均设置在底座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向可控硅设置在第一插脚和第二插脚之间的底座型腔内,双向可控硅第ー极与第二插脚连接端连接,双向可控硅第二极与第二簧片连接,双向可控硅触发极与第一簧片连接,以实现双向可控硅的电连接和优化空间尺寸。所述的第一插脚上设置有第三簧片和第四簧片,第一支撑片、第二支撑片对称分布在第一热敏电阻器中心两侧,并且在确保能和第一热敏电阻器两接触面接触的前提下,尽量拉开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的距离,第三簧片和第一热敏电阻器直径方向的中心点接触,形成通电回路,以保证第一热敏电阻器在错位压力作用下一旦错位断裂,第三簧片不会和第一支撑片、第二支撑片短路接触。所述的第三簧片分布在第一热敏电阻器的ー侧,而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则分布在第一热敏电阻器的另ー侧;第一热敏电阻器两接触面被第一支撑片、第二支撑片和第三簧片以三点接触支撑,使第一支撑片、第二支撑片和第三簧片对第一热敏电阻器产生彼此相对的夹持力,确保第一热敏电阻器可靠接触。所述的第三簧片与第一支撑片之间的距离和第三簧片与第二支撑片之间的距离相等,以保证相等的力臂。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斜楔,它位于底座中,在所述的斜楔上设置有斜楔斜面和斜楔平面,其中的斜楔平面与第三簧片接触;在斜楔的作用下,第三簧片、第一支撑片、第二支撑片和第一热敏电阻器之间保持足够夹持力,确保第一热敏电阻器可靠接触。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热敏电阻器中心线和第二热敏电阻器中心线相互垂直,以保证结构更为合理。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设计更为合理、紧凑,体积小,成本更低。
图1为现有技术电原理图;图2为现有技术元件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以盖板面为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现有技术去掉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原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元件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盖板面为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底座面为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去掉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去掉盖板、第一热敏电阻器、第二热敏电阻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插脚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插脚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斜楔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斜楔和底座斜面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參见图6、图7、图8、图9,本实用新型ー种结构改进的电子式起动器的电原理和现有技术一祥,它包括盖板21、第二插脚22、双向可控娃23、第一簧片24、第二热敏电阻器25、第二簧片26、、第一插脚27、第一热敏电阻器28、底座29和斜楔30 ;为了减小盖板21和底座29的尺寸,最終达到减小起动器的安装尺寸,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通过对第一插脚27、第二插脚22和双向可控硅23的合理搭配布局,对底座29的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设计,本实用新型起动器其插脚中心孔和底座边缘的距离为22.5mm (见图7所示)。參见图7 图16,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案是:为了减小盖板21和底座29的尺寸,最終达到减小起动器的安装尺寸,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通过对第一插脚27、第ニ插脚22和双向可控硅23的合理搭配布局,对底座29的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将双向可控硅23的安装位置设置在第一插脚27和第二插脚22之间的底座型腔29-3内,由于对双向可控硅23位置的改变,可以利用足够的空间将第一热敏电阻器28的位置上移,从而大大缩短了底座29的长度,即本实用新型插脚中心孔和底座边缘的距离为22.5mm。參见图9、图10,双向可控硅23、第一热敏电阻器28和第二热敏电阻器25设置在底座29内,第一热敏电阻器28 —端与第一插脚27上的第三簧片27-3连接,第一插脚27和电机主绕组61引出端即压缩机M端对应,本实施例连接到压缩机电机回路中时即连接;第一热敏电阻器28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簧片26与双向可控硅第二极23-2连接;第二热敏电阻器25 —端与第一插脚27上的第四簧片27-4连接,第一插脚27和电机主绕组61引出端即压缩机M端对应,本实施例连接到压缩机电机回路中时即连接;第二热敏电阻器25另ー端通过第一簧片24与双向可控硅触发极23-3连接,双向可控硅第一极23-1与第二插脚连接端22-2连接,第二插脚22和电机副绕组62引出端即压缩机S端对应,本实施例连接到压缩机电机回路中时即连接;图5中压缩机C端和热保护器连接。双向可控硅第二极23-2与第二簧片26连接,双向可控硅触发极23-3与第一簧片24连接,双向可控硅23连接体放入底座第二插脚定位型腔29-2、双向可控硅定位型腔29-3内;第ー插脚27上设置有第三簧片27-3和第四簧片27-4,并放入底座第一插脚定位型腔29-1内;第二热敏电阻器25 —端与第一簧片24连接,另一端与第四簧片27-4连接;在底座29内安装第一热敏电阻器28和第二热敏电阻器25后,第一热敏电阻器28的中心线和第二热敏电阻器25的中心线相互垂直。參见图11、图12、图14、图15、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盖板21上设置有第一插脚定位型腔21-1和第二插脚定位型腔21-2,用以定位第一插脚27和第二插脚22 ;盖板21上还设置有两个定位卡爪21-3、21-4,它们分别对应于底座9的定位方孔29-10、29-11,两个卡爪内壁都设置成斜面21-8,卡爪外壁上都设有固定倒钩21-9,该斜面21-8和固定倒钩21-9与两个定位卡爪21-3、21-4连成一体;盖板21上还设置有定位插孔21_5、21_6,其分别与压缩机M端、压缩机S端连接;盖板21上还设置有定位柱21-7,其与斜楔30的斜楔平面30-2对应。參见图11、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29内设置有第一热敏电阻器定位型腔29-4,第一热敏电阻器定位型腔29-4侧面设置有定位槽29-6,定位槽29_6内设置有定位斜面29-12,定位斜面29-12和垂直面之间的夹角a为2° -15 ;斜楔30上也设置有斜楔斜面30-1,斜楔斜面30-1和垂直面之间的夹角P也为2° -15°,在本实施例中约为4°,使得斜楔斜面30-1和定位斜面29-12相互匹配;在产品安装时,先将第一热敏电阻器28装入定位型腔29-4,此时第一簧片27-3和第一热敏电阻器28的平面接触,但无夹持力,最后将斜楔30的斜楔斜面30-1接触定位斜面29-12后插入定位槽29-6的相应位置,根据斜楔エ作原理,在斜楔30的作用下,第一簧片27-3、第二簧片26和第一热敏电阻器28之间在此时将获得足够大的夹持力,使它们能可靠接触。将本实施例的各分解元件如上装配后,盖板21和底座29合拢,即形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子式起动器。參见图5、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压缩机M端的第一插脚27、压缩机S端的第二插脚22连接到压缩机电机回路中,此时第一热敏电阻器28 —端与电机主绕组61引出端连接,第二热敏电阻器25 —端与电机主绕组61引出端连接,双向可控硅23第一极23-1与电机副绕组62引出端连接,双向可控硅23处于关闭状态,第一热敏电阻器28在常温下处于小阻值导通状态,其阻值一般在3.9 100Q之间,第二热敏电阻器25也处于常温导通状态,其阻值一般在600 1800 Q左右;在压缩机电机起动之初,由于双向可控硅23处于关闭状态,第一热敏电阻器28无电流通过,此时第二热敏电阻器25有电流通过,该电流足以使双向可控硅23触发导通,起动电路进入工作状态,起动回路中的第一热敏电阻器28被通以ー个较大的电机副绕组62起动电流,第一热敏电阻器28很快发热,使其电阻值迅速上升,当其温度达到第一热敏电阻器28的居里温度时,其电阻值达到高阻值状态,从而切断压缩机电机副绕组62,使压缩机电机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在压缩机进入工作状态后,随着通过第一热敏电阻器28和第二热敏电阻器25电流的逐渐减小,双向可控硅23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第一热敏电阻器28没有电流通过,其消耗功率几乎为零;由于第二热敏电阻器25其消耗功率小于0.5W,在正常工作时该采样系统的功耗都能低达毫瓦级,即就是所谓的“零功耗”起动器。为提高压缩机电机工作效率,第一插脚27和第二插脚22之间并联ー运行电容器35;本实施例插入压缩机三芯接线柱后,其电源零线通过第一插脚27构成主绕组61导通回路,当热保护器插入压缩机C端后,其连接端子连接电源线火线,实现将热保护器串联在压缩机电机回路中,当电网电压偏高偏低或制冷系统出现故障时热保护器动作,从而切断电源起到保护压缩机电机的作用。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熟悉该项技术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ー种结构改进的电子式起动器,包括底座、盖板、斜楔、第一插脚、第二插脚、第一簧片、第二簧片、第一热敏电阻器、第二热敏电阻器和双向可控硅,底座与盖板匹配连接,第一热敏电阻器和第二热敏电阻器均设置在底座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双向可控硅设置在第一插脚和第二插脚之间的底座型腔内,双向可控硅第一极与第二插脚连接端连接,双向可控硅第二极与第二簧片连接,双向可控硅触发极与第一簧片连接; 所述的第一插脚上设置有第三簧片和第四簧片,第二簧片上同一侧设置有左右対称的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该第一支撑片、第二支撑片对称分布在第一热敏电阻器的中心两侧,第三簧片和第一热敏电阻器直径方向的中心点接触,形成通电回路; 所述的第三簧片分布在第一热敏电阻器的ー侧,而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则分布在第一热敏电阻器的另ー侧; 所述第一热敏电阻器的两接触面被第一支撑片、第二支撑片和第三簧片以三点接触支撑,使第一支撑片、第二支撑片和第三簧片对第一热敏电阻器产生彼此相対的夹持カ; 所述的第三簧片与第一支撑片之间的距离和第三簧片与第二支撑片之间的距离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式起动器,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斜楔,它位于底座中,在所述的斜楔上设置有斜楔斜面和斜楔平面,其中的斜楔平面与第三簧片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式起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热敏电阻器的中心线和第二热敏电阻器的中心线相互垂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构改进的电子式起动器,它主要用于带运行电容的压缩机电机的起动。本实用新型的其特征在于双向可控硅设置在第一插脚和第二插脚之间的底座型腔内,双向可控硅第一极与第二插脚连接端连接,双向可控硅第二极与第二簧片连接,双向可控硅触发极与第一簧片连接,第一插脚上设置有第三簧片和第四簧片,第二簧片上同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第三簧片分布在第一热敏电阻器的一侧,而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则分布在第一热敏电阻器的另一侧,第三簧片与第一支撑片之间的距离和第三簧片与第二支撑片之间的距离相等。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更为合理、紧凑,体积小,成本更低。
文档编号H02P1/42GK202957779SQ201220581489
公开日2013年5月2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7日
发明者孙海, 孙华民, 卢文成, 陈晓强 申请人:杭州星帅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