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7481229阅读:5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变频空调器中功率变换电路的作用是将工频交流电进行整流、逆变、以及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 PFC)等一系列过程,转换为频率可调的三相交流电以向为变频调速电机提供电源。现有技术中的功率变换电路一般都是分立器件在电路板上进行搭建,采用这种方式组成功率变换电路,可以根据变频空调器的特点,对功率变换进行灵活的设计,但是由于功率变换电路中特别是功率因数校正单元中需要大量的功率器件,如整流管、功率晶体管、续流管等,一般功率器件在工作时都会发出大量的热量,而过热会危害电路的正常工作,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所以现有的功率变换电路需要为功率器件设置散热器,生产过程中多个功率器件通过螺钉固定在散热器上的方式进行设置。 上述散热器与功率器件的连接方式存在以下缺点I、由于增加了散热器和相关的生产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成本。2、焊在印制电路板上的多个功率器件固定在散热器上,在装配时要求上述器件的散热面保持同一平面上增加了工艺生产难度,如果出现偏差,则会造成上述器件受到应力作用,从而降低了电路工作的可靠性。3、由于器件外形封装和电器盒体机构的限制,造成功率器件引脚之间通过较长的走线连接,过长的走线导致线路上的寄生电感、电容增加,从而高速变化的电流信号在这些线路上产生较大的噪声电压。噪声电压的尖峰对功率器件的耐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此噪声电压也是较大的干扰源,扩散在整个控制器电路中,需要提高功率变换电路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针对现有技术中由分立功率器件搭建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电路可靠性低的问题,目如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分立功率器件搭建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电路可靠性低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包括用于连接直流输入电源的第一输入引脚、用于连接电机的第一输出引脚、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和三相逆变单元,其中,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连接在第一输入引脚和三相逆变单元之间,用于调节功率变换模块的功率因数;三相逆变单元,连接在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和第一输出引脚之间,用于将输入电源转换用于电机变频调速的三相电源,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和三相逆变单元封装在同一外壳内。进一步地,上述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还包括逆变驱动引脚,与该三相逆变单元的驱动端连接,用于接收驱动三相逆变单元的第一驱动信号;校正驱动引脚,与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驱动端连接,用于接收驱动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第二驱动信号。进一步地,上述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还包括控制器,其中,该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与逆变驱动引脚连接,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与三相逆变单元的驱动端连接;该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与校正驱动引脚连接,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与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驱动端连接。进一步地,上述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还包括第一控制信号输入引脚,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三相逆变单元的保护触发信号和/或开关信号;第二控制信号输入引 脚,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保护触发信号和/或开关信号。
进一步地,上述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还包括控制信号输出引脚,与控制器连接,用于向外部电路输出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进一步地,上述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还包括温度测量引脚,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温度测量信号。进一步地,上述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还包括温度信号输出管脚,与控制器连接,用于向外部电路输出温度测量信号。进一步地,上述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还包括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电压基准引脚,用于连接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电压基准,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包括多个BOOST升压子单元,每个BOOST升压子单元包括第一功率晶体管,该第一功率晶体管的驱动端与控制器连接,该第一功率晶体管的第一端与第一输入引脚连接,该第一功率晶体管的第二端与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电压基准引脚连接;快恢复二极管,该快恢复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一输入引脚连接,该快恢复二极管的阴极与三相逆变单元的正向输入端连接。进一步地,上述第一功率晶体管为绝缘栅极晶体管或功率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进一步地,上述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还包括逆变单元电压基准引脚,用于连接逆变单元的电压基准,逆变单元包括三相逆变子单元,每相逆变子单元包括上桥臂功率晶体管,该上桥臂功率晶体管的驱动端与控制器连接,该上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一端与第一输入引脚连接,该上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二端与第一输出引脚连接;下桥臂功率晶体管,该下桥臂功率晶体管的驱动端与控制器连接,该下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一端与第一输出引脚连接,该下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二端与逆变单元电压基准引脚连接。进一步地,上述上桥臂功率晶体管为绝缘栅极晶体管或功率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上述下桥臂功率晶体管为绝缘栅极晶体管或功率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进一步地,上述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还包括整流单元输入引脚、整流输出引脚、和整流单元,其中,整流单元输入引脚,用于连接交流输入电源;整流单元,该整流单元的输入端与整流单元输入引脚连接,整流单元的输出端与整流输出引脚连接,用于将交流输入电源整流为单相直流电源;整流输出引脚,用于输出单相直流电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包括用于连接直流输入电源的第一输入引脚、用于连接电机的第一输出引脚、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和三相逆变单元,其中,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连接在第一输入引脚和三相逆变单元之间,用于调节功率变换模块的功率因数;三相逆变单元,连接在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和第一输出引脚之间,用于将输入电源转换用于电机变频调速的三相电源,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和三相逆变单元封装在同一外壳内。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功率器件集成度高,器件所占印制电路板的面积大大减小,降低了印制板的成本;而且减少了生产工序以节省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成本。消除了功率器件因使用螺钉固定散热器受到应力的影响;解决了功率器件间要求同一散热面的工艺问题,提高了可靠性。同时功率器件之间距离较短,减小了器件引脚之间的导线长度,降低了导线上的寄生电容,大大降低了噪声电压。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分立功率器件搭建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电路可靠性低的问题。

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电路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应用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电路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图I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示意图,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10包括用于连接直流输入电源的第一输入引脚LI、用于连接电机的第一输出引脚Al、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和三相逆变单元13,其中,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连接在第一输入引脚和三相逆变单元13之间,用于调节功率变换模块的功率因数;三相逆变单元13,连接在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和第一输出引脚Al之间,用于将输入电源转换用于电机变频调速的三相电源,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和三相逆变单元13封装在同一外壳内。集成封装可以采用 IPM (Intelligent Power Module,智能功率模块)技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与现有技术采用分立器件实现功率变换电路的方案相比,功率器件集成度高,器件所占印制电路板的面积大大减小,降低了印制板的成本;而且减少了生产工序以节省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成本。消除了功率器件因使用螺钉固定散热器受到应力的影响;解决了功率器件间要求同一散热面的工艺问题,提高了可靠性。同时功率器件之间距离较短,减小了器件引脚之间的导线长度,降低了导线上的寄生电容,从而噪声电压也大大降低。本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引脚还可以包括逆变驱动引脚Si,与该三相逆变单元13的驱动端连接,用于接收驱动三相逆变单元13的第一驱动信号;校正驱动引脚s2,与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的驱动端连接,用于接收驱动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的第二驱动信号。通过这两组驱动引脚,可以将外部的驱动信号引入功率变换模块内部。如图I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10的内部电路结构包括三相逆变单元13和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三相逆变单元13用于在第一驱动信号的驱动下进行电源逆变;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用于在第二驱动信号的驱动下调节三相逆变单元13的功率因数,其中,三相逆变单元13的正向输入端和负向输入端分别与第一输入引脚LI的正引脚和负引脚连接该三相逆变单元13的输出端与第一输出引脚LI连接,该三相逆变单元13的驱动端与逆变驱动引脚s2连接;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连接在三相逆变单元13的正向输入端和负向输入端之间,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的驱动端与校正驱动引脚Si连接,用于在第二驱动信 号的驱动下调节三相逆变单元13的功率因数。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电路示意图,如图2所示,上述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中的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可以使用交错式PFC,这种交错式PFC由多个BOOST升压子单元并联构成,每个BOOST升压子单元中包括第一功率晶体管,该第一功率晶体管的驱动端与校正驱动引脚s2连接,该第一功率晶体管的第一端与第一输入引脚LI连接,该第一功率晶体管的第二端与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电压基准引脚El连接。快恢复二极管,该快恢复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一输入引脚LI连接,该快恢复二极管的阴极与三相逆变单元13的正向输入端连接。其中,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电压基准引脚El是用于连接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的电压基准输出引脚。第一输入引脚LI用于通过电感器与直流输入电压连接。BOOST升压子单元中的第一功率晶体管可以为绝缘栅极晶体管或功率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使用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电压基准引脚El悬空的方式而不是直接接地的目的是预留允许本模块外接电阻等电流检测器件以检测通过BOOST升压子单元的电流的功能。具体地,上述交错式PFC可以是2组升压子单元构成,也可以是3组升压子单元构成、4组升压子单元或更多的升压子单元并联而成。当使用2组升压子单元并联构成交错式PFC时,驱动每组升压子单元第一功率晶体管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差180度;当使用3组升压子单元并联构成交错式PFC时,驱动每组升压子单元第一功率晶体管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差120度;当使用4组升压子单元并联构成交错式PFC时,驱动每组升压子单元第一功率晶体管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差90度;以此可以进行类推到更多的升压子单元。图2中示出了使用四组BOOST升压子单元构成交错式PFC的情况,其中Q11、Q12、Q13、Q14为第一功率晶体管,D11、D12、D13、D14为快恢复二极管。上述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中的三相逆变单元13可以由三相逆变子单元组成,其中,每相逆变子单元包括上桥臂功率晶体管,该上桥臂功率晶体管的驱动端与逆变驱动引脚s2连接,该上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一端与第一输入引脚LI连接,该上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二端与第一输出引脚Al连接;下桥臂功率晶体管,该下桥臂功率晶体管的驱动端与逆变驱动引脚s2连接,该下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一端与第一输出引脚Al连接,该下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二端与逆变单元电压基准引脚E2连接,其中,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电压基准引脚E2是用于连接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电压基准。上桥臂功率晶体管和下桥臂功率晶体管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为绝缘栅极晶体管或功率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使用逆变单元电压基准引脚E2悬空的方式而不是直接接地的目的是预留允许本模块外接电阻等电流检测器件以检测每一相逆变子单元通过的电流的功能。在图2中,Q21为U相上桥臂功率晶体管,Q22为U相下桥臂功率晶体,Q23为V相上桥臂功率晶体管,Q24为V相下桥臂功率晶体,Q25为W相上桥臂功率晶体管,Q26为W相下桥臂功率晶体。在Q21、Q22、Q23、Q24、Q25、Q26的两端还可以并联的快恢复二极管已完成续流。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应用示意图,如图3所示,外部的整流电路将交流电源转换为单相直流电源,该单相直流电源通过电感器与第一输入引脚LI连接,为了三相逆变单元13的输入直流电压稳定,可以在BOOST升压子单元的快恢复二极管的阴极与地之间连接一个电容。三相逆变单元13输出的三相交流电源向负载供电。为了进一步提高变频空调器的工作可靠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还可以通过集成控制器,来实现保护和控制功能。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基础上,增加控制器15。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示意图,从图4可以看出,控制器15的第一输入端与逆变驱动引脚s2连接,控制器15的第一输出端与三相逆变单元13的驱动端连接;控制器15的第二输入端与校正驱动引脚Si连接,控制器15的第二输出端与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的驱动端连接。从而控制器可以获取上述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后,通过控制上述驱动信号来控制三相逆变单元13和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的工作状态。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还可以增加第一控制信号输入引脚,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三相逆变单元13的保护触发信号和/或开关信号;第二控制信号输入引脚,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的保护触发信号和/或开关信号。当外部电路工作出现异常时,控制器15通过检测保护触发信号或开关信号,控制器15控制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和逆变模块13是否开启。从而,实现功率变换模块的保护和开关控制功能,保护本功率模块,保证工作可靠性。该第一控制信号输入引脚和第二控制信号输入引脚的功能相似,在图中统一表不为控制信号输入引脚s30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还可以包括控制信号输出引脚,与控制器连接,用于向外部电路输出控制器的控制信号。从而向外部电路提供了本功率变换模块的具体工作状态信号。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过热保护功能,通过增加温度测量引脚,用于与外部的温度传感器连接,控制器15与温度测量引脚连接,用于根据温度测量信号对三相逆变单元和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进行控制。当功率变换模块的工作温度超过预设的温度阈值时,控制器15对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和逆变模块13进行相应控制,以防止出现过热情况。相应地,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还可以设置温度信号输出管脚,与控制器15连接,用于向外部电路输出温度测量信号。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电路示意图,如图5所示,上述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中的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由多个BOOST升压子单兀并联构成,每个BOOST升压子单兀中包括第一功率晶体管,该第一功率晶体管的驱动端与控制器15连接,控制器15根据控制信号输出引脚S3的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保护信号驱动该第一功率晶体管,该第一功率晶体管的第一端与第一输入引脚LI连接,该第一功率晶体管的第二端与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电压基准引脚El连接。快恢复二极管,该快恢复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一输入引脚LI连接,该快恢复二极管的阴极与三相逆变单元13的正向输入端连接。其中,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电压基准引脚El是用于连接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的电压基准输出引脚。第一输入引脚LI用于通过电感器与直流输入电压连接。每个BOOST升压子单元的第一功率晶体管的第二端可以分别设置一个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电压基准引脚E1,也可以将所有BOOST升压子单元的第一功率晶体管的第二端在内部相连后通过一个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电压基准引脚El引出。具体的情况可以根据需要 检测的是每组升压子单元的电流还是检测电流总和灵活进行设置。BOOST升压子单元中的第一功率晶体管可以为绝缘栅极晶体管或功率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使用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电压基准引脚El悬空的方式而不是直接接地的目的是预留允许本模块外接电阻等电流检测器件以检测每一组BOOST升压子单元通过电流的功倉泛。具体地,上述交错式PFC可以是2组升压子单元构成,也可以是3组升压子单元构成、4组升压子单元或更多的升压子单元并联而成。当使用2组升压子单元并联构成交错式PFC时,驱动每组升压子单元第一功率晶体管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差180度;当使用3组升压子单元并联构成交错式PFC时,驱动每组升压子单元第一功率晶体管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差120度;当使用4组升压子单元并联构成交错式PFC时,驱动每组升压子单元第一功率晶体管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差90度;以此可以进行类推到更多的升压子单元。图5中示出了使用两组BOOST升压子单元构成交错式PFC的情况,其中Q11、Q12为第一功率晶体管,D1UD12为快恢复二极管。DC是母线直流电压正端,BU、BV、Bff分别为三相的自举电压源引脚。三相逆变单元13由三相逆变子单元组成,其中,每相逆变子单元包括上桥臂功率晶体管,该上桥臂功率晶体管的驱动端与控制器15连接,该上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一端与第一输入引脚LI连接,该上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二端与第一输出引脚Al连接;下桥臂功率晶体管,该下桥臂功率晶体管的驱动端与控制器15连接,该下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一端与第一输出引脚Al连接,该下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二端与逆变单元电压基准引脚E2连接,控制器15根据三相逆变单元的保护信号驱动上桥臂功率晶体管和下桥臂功率晶体管。其中,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电压基准引脚E2是用于连接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电压基准。上桥臂功率晶体管和下桥臂功率晶体管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为绝缘栅极晶体管或功率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使用逆变单元电压基准引脚E2悬空的方式而不是直接接地的目的是预留允许本模块外接电阻等电流检测器件以检测每一相逆变子电源通过的电流的功能。每相逆变子单元的下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二端可以分别设置一个对应的逆变单元电压基准引脚E2,也可以将三相逆变子单元的下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二端在内部相连后通过一个逆变单元电压基准引脚E2引出。具体的情况可以根据需要检测的每相的电流还是检测三相的电流灵活进行设置。在图5中,Q21为U相上桥臂功率晶体管,Q22为U相下桥臂功率晶体,Q23为V相上桥臂功率晶体管,Q24为V相下桥臂功率晶体,Q25为W相上桥臂功率晶体管,Q26为W相下桥臂功率晶体。在Q21、Q22、Q23、Q24、Q25、Q26的两端还可以并联的快恢复二极管已完成续流。温度测量引脚通过负温度系数电阻(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NTC)与控制器15连接。表I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引脚定义。表I功率变换模块的引脚定义
权利要求1.一种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功率变换模块包括用于连接直流输入电源的第一输入引脚、用于连接电机的第一输出引脚、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和三相逆变单元,其中, 所述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引脚和所述三相逆变单元之间,用于调节功率变换模块的功率因数; 所述三相逆变单元,连接在所述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和所述第一输出引脚之间,用于将输入电源转换用于电机变频调速的三相电源, 所述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和所述三相逆变单元封装在同一外壳内。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功率变换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逆变驱动引脚,与所述三相逆变单元的驱动端连接,用于接收驱动三相逆变单元的第一驱动信号; 校正驱动引脚,与所述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驱动端连接,用于接收驱动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第二驱动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率变换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其中, 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逆变驱动引脚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三相逆变单元的驱动端连接; 所述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校正驱动引脚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驱动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率变换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控制信号输入引脚,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三相逆变单元的保护触发信号和/或开关信号; 第二控制信号输入引脚,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保护触发信号和/或开关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率变换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信号输出引脚,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向外部电路输出控制器的控制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率变换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测量引脚,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温度测量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功率变换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信号输出管脚,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向外部电路输出所述温度测量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变换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电压基准引脚,用于连接所述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电压基准, 所述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包括多个BOOST升压子单元,每个所述BOOST升压子单元包括 第一功率晶体管,该第一功率晶体管的驱动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该第一功率晶体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入引脚连接,该第一功率晶体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电压基准引脚连接; 快恢复二极管,该快恢复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输入引脚连接,该快恢复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三相逆变单元的正向输入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功率变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率晶体管为绝缘栅极晶体管或功率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变换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逆变单元电压基准引脚,用于连接所述逆变单元的电压基准, 所述逆变单元包括三相逆变子单元,每相所述逆变子单元包括 上桥臂功率晶体管,该上桥臂功率晶体管的驱动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该上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入引脚连接,该上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输出引脚连接; 下桥臂功率晶体管,该下桥臂功率晶体管的驱动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该下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出引脚连接,该下桥臂功率晶体管的第二端与所述逆变单元电压基准引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功率变换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桥臂功率晶体管为绝缘栅极晶体管或功率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 所述下桥臂功率晶体管为绝缘栅极晶体管或功率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
12.根据权利要求I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变换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整流单元输入引脚、整流输出引脚、和整流单元,其中, 所述整流单元输入引脚,用于连接交流输入电源; 所述整流单元,该整流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整流单元输入引脚连接,所述整流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整流输出引脚连接,用于将所述交流输入电源整流为单相直流电源; 整流输出引脚,用于输出所述单相直流电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频空调器的功率变换模块。该功率变换模块包括用于连接直流输入电源的第一输入引脚、用于连接电机的第一输出引脚、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和三相逆变单元,其中,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连接在第一输入引脚和三相逆变单元之间,用于调节功率变换模块的功率因数;三相逆变单元,连接在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和第一输出引脚之间,用于将输入电源转换用于电机变频调速的三相电源,交错式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和三相逆变单元封装在同一外壳内。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功率器件集成度高,降低了印制电路板的成本,减少了生产工序,解决了功率器件间要求同一散热面的工艺问题,提高了功率变换电路的可靠性。
文档编号H02M5/458GK202602544SQ201220286950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8日
发明者许敏, 薄传海, 程海松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