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电流消弧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流消弧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实践经验,当地铁走行轨绝缘结两端电压差超过10伏并且流通电流大于100 毫安时,地铁通过绝缘结时将产生电火花。目前防止电火花产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采集绝缘结上的电信号,将采集到的电信号输入单片机,由单片机对电信号进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来判断是否启动消弧,由于单片机对数据的处理及判断是基于预置的算法实现的,从处理过程、判断过程到启动消弧的过程必将产生一定的时间延迟,从而无法保证第一时间避免电火花的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一种电流消弧装置,用于有效避免电火花的产生,实现消弧作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流消弧装置,包括用于采集电压信号的电压采集模块;与上述电压采集模块连接的,用于触发可控硅驱动模块的触发模块;与上述触发模块连接的,用于驱动可控硅的可控硅驱动模块;与上述可控硅驱动模块连接的可控硅。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流消弧装置由纯硬件电路搭建而成,通过电压采集模块采集的电信号来控制可控硅的导通和关闭,利用可控硅的导通来实现消弧作用,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是纯硬件电路,因此不存在软件处理导致的时间延迟的弊端,可保证第一时间避免电火花的产生,有效达到消弧作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流消弧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流消弧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_a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流消弧装置的电压采集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_b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流消弧装置的触发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c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流消弧装置的可控硅驱动模块和可控硅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流消弧装置,用于有效避免电火花的产生,实现消弧作用。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电流消弧装置10,请参阅图1,包括 用于采集电压信号的电压采集模块11 ;与电压采集模块11连接的,用于触发可控硅驱动模块的触发模块12 ;与触发模块12连接的,用于驱动可控硅14的可控硅驱动模块13 ;与可控硅驱动模块13连接的可控硅14。请参阅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电流消弧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包括电压采集模块21,触发模块22,可控硅驱动模块23和包含两个可控硅的可控硅模块24。下面对各模块分别进行描述电压采集模块的输入端可连接在走行轨绝缘结的两端,以采集走行轨绝缘结两端的电压差。如图3-a所示的电压采集模块,其包含两路输入支路和一路输出支路,由电阻R2、 电阻R4、电阻R6、电阻R7、电容Cl、二极管D6、稳压二极管D7和光耦合器U3组成;电阻R2和稳压二极管D7依次串联在输入支路1上,电容Cl、二极管D6和电阻R7 依次并联在输入支路1和输入支路2上,且,稳压二极管D7的阴极与电阻R2相连,电容Cl 在输入支路1的一端连接在稳压二极管D7和电阻R2的中间连接线上,二极管D6和电阻R7 在输入支路1上的一端连接在稳压二极管D7的阳极上,光耦合器U3的二极管端的阴极连接在输入支路1上,光耦合器U3的二极管端的阳极连接在输入支路2上,光耦合器U3的三极管端的发射极与正对伏电源连接,光耦合器U3的三极管端的集电极作为输出支路,电阻 R4 —端连接在光耦合器的三极管端的集电极上,一端接地。在实际应用中,可设计当采集到的走行轨绝缘结两端的电压差低于IOV时,光耦合器U3不导通,当采集到的走行轨绝缘结两端的电压差超过IOV时,电压通过电阻R8、稳压二极管D7、光耦合器U3的二极管端形成电路回路,光耦合器U3导通,输出高电平正M伏。上述电压采集模块中各元件标识及对应的元件型号可如表1所示表 1
元件标识元件名称型号Cl电容104R8电阻10权利要求1.一种电流消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采集电压信号的电压采集模块;与所述电压采集模块连接的,用于触发可控硅驱动模块的触发模块;与所述触发模块连接的,用于驱动可控硅的可控硅驱动模块;与所述可控硅驱动模块连接的可控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采集模块包含两路输入支路和一路输出支路,由电阻(R2)、电阻(R4)、电阻 (R6)、电阻(R7)、电容(Cl)、二极管(D6)、稳压二极管(D7)和光耦合器(U3)组成;其中,电阻(似)和稳压二极管(D7)依次串联在输入支路1上,电容(Cl)、二极管(D6) 和电阻(R7)依次并联在输入支路1和输入支路2上,且,稳压二极管(D7)的阴极与电阻 (R2)相连,电容(Cl)在输入支路1的一端连接在稳压二极管(D7)和电阻(R2)的中间连接线上,二极管(D6)和电阻(R7)在输入支路1上的一端连接在稳压二极管(D7)的阳极上, 光耦合器的二极管端的阴极连接在输入支路1上,光耦合器的二极管端的阳极连接在输入支路2上,光耦合器的三极管端的发射极与正M伏电源连接,光耦合器的三极管端的集电极作为输出支路,电阻(R4) —端连接在光耦合器的三极管端的集电极上,一端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模块由电阻(Rl)、电阻(R2)、二极管(D3)、非门(UlB)、脉冲变压器(U2)的输入端⑴和⑶构成;其中,非门(UlB)的输入端与所述电压采集模块的输出支路连接,二极管(D3)、电阻 (R2)和电阻(Rl)依次串联在所述触发电路的支路上,且二极管(D3)的阳极与非门(UlB) 的输出端相连,二极管(D3)的阴极与电阻(R2)相连,脉冲变压器(U2)的输入端(1)与非门(UlB)的输出端相连,脉冲变压器(U2)的输入端⑶连接在电阻(R2)和电阻(Rl)的中间连接线上,电阻(Rl)的另一端与正M伏电源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硅驱动模块由脉冲变压器(似)的第一路输出端C3)与(6)、脉冲变压器 (U2)的第二路输出端(4)和(5)、二极管(Dl)、二极管(D2)、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阻(R5)和电阻(R6)组成;其中,二极管(Dl)串联在脉冲变压器(似)的第一路输出端(6)所在支路上,二极管 (Dl)的阳极与脉冲变压器(似)的第一路输出端(6)相连,二极管(M)和电阻(R6)依次并联在脉冲变压器(似)的第一路输出端C3)与(6)中,且二极管(M)的阴极与二极管(Dl) 的阴极连接;其中,二极管(拟)串联在脉冲变压器(似)的第二路输出端( 所在支路上,二极管 (D2)的阳极与脉冲变压器(U2)的第二路输出端(5)相连,二极管(D4)和电阻(R5)依次并联在脉冲变压器(似)的第二路输出端(4)与(5)中,且二极管(D4)的阴极与二极管(D2) 的阴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硅的控制极与所述可控硅驱动模块的二极管(拟)或二极管(Dl)的阴极连接,所述可控硅的阴极与所述可控硅驱动模块的二极管(D4)或二极管(M)的阳极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流消弧装置,包括用于采集电压信号的电压采集模块;与电压采集模块连接的,用于触发可控硅驱动模块的触发模块;与触发模块连接的,用于驱动可控硅的可控硅驱动模块;与可控硅驱动模块连接的可控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流消弧装置采用纯硬件电路,因此不存在软件处理导致的时间延迟的弊端,可保证第一时间避免电火花的产生,有效达到消弧作用。
文档编号H02H9/08GK202260441SQ201120227288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30日
发明者张进军, 文小龙, 程许平, 罗良庆 申请人:深圳市华力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