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及具有该电路的电视机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7444650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及具有该电路的电视机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及具有该电 路的电视机。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系统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系统中需要控制的电路 不断增加,为控制电路提供不同工作电压的电源转换电路在整个控制电路中日益重要。在 现有的电视机电路中,通常采用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实现DC-DC的电源转换,例如将输入的 12V电压转换为稳定的5V输出。在现有的直流电源转换电路中,通常采用变压器驱动M0S 管实现。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直流电源转换电路通常采用变压器驱动M0S管实现,由于变压器体积较 大,且成本相对较高,从而造成直流电源转换电路的整体电路结构较复杂,提高了电路的整 体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及具有该电路的电视机,能够简 化电路结构,降低电路的整体成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包括PWM控制芯片,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一管脚与第三 管脚之间并接有自举电容,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二管脚通过第一电阻与第一 M0S管的栅 极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四管脚通过第二电阻与第二 M0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PWM控 制芯片的第五管脚与软启动电路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与分压电路连接,所 述PWM控制芯片的电源管脚通过第三电阻与输入电源连接。进一步地,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一管脚与开关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开关二 极管的正极通过第三电阻与输入电源连接,所述开关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第一电容与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 M0S管的漏极与输入电源连接,所述第一 M0S管的源极与所述 第二 M0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 M0S管的源极接地。其中,所述第一 M0S管和第二 M0S管均为N沟道型M0S管。进一步地,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三管脚与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的另一端 与输出电源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的正极以及第三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 第二电容的负极以及第三电容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均为电解电容。进一步地,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三管脚依次通过相串联的第四电容和第四电阻 与地连接。[0014]进一步地,所述软启动电路包括相串联的第五电阻和第五电容,以及第六电容,所 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五管脚通过第六电容与地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五管脚依次通 过所述相串联的第五电阻和第五电容与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六管 脚通过第六电阻与地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通过第七电阻与输出电源连接。一种电视机,所述电视机具有以上所述的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其中,所述电源转换 电路包括PWM控制芯片,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一管脚与第三管脚之间并接有自举电容,所 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二管脚通过第一电阻与第一 M0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 第四管脚通过第二电阻与第二 M0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五管脚与软启动 电路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与分压电路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电源管脚通 过第三电阻与输入电源连接。进一步地,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一管脚与开关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开关二 极管的正极通过第三电阻与输入电源连接,所述开关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第一电容与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 M0S管的漏极与输入电源连接,所述第一 M0S管的源极与所述 第二 M0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 M0S管的源极接地。其中,所述第一 M0S管和第二 M0S管均为N沟道型M0S管。进一步地,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三管脚与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的另一端 与输出电源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的正极以及第三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 第二电容的负极以及第三电容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均为电解电容。进一步地,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三管脚依次通过相串联的第四电容和第四电阻 与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软启动电路包括相串联的第五电阻和第五电容,以及第六电容,所 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五管脚通过第六电容与地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五管脚依次通 过所述相串联的第五电阻和第五电容与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六管 脚通过第六电阻与地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通过第七电阻与输出电源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及具有该电路的电视机,利用PWM控制芯片 的PWM控制器实现降压式变换电路,通过自举电容实现一个芯片驱动双M0S管,与现有技术 中通过变压器来驱动M0S管相比,可以简化电路结构,降低电路整体成本;PWM控制芯片内 部设置有软启动功能,通过软启动电路可以减少大的启动电流对芯片的冲击;此外,可以通 过减少体内二极管的导通时间,从而减少能量损耗;通过取自输出电源的外部电阻的分压 来向PWM控制芯片反馈,可以实现输出电压的稳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为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更加清楚,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 作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电源转换电路,能够简化电路结构,降低电路 的整体成本。如图1所示,所述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包括PWM控制芯片N1,所述PWM控制芯片附 的第一管脚Bst与第三管脚Ph之间并接有自举电容C0,所述PWM控制芯片m的第二管脚 TG通过第一电阻R1与第一 M0S管VI的栅极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附的第四管脚BG通 过第二电阻R2与第二 M0S管V2的栅极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附的第五管脚Comp与软 启动电路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m的第六管脚FB与分压电路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m 的电源管脚Vcc通过第三电阻R3与输入电源Vin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电源Vin 为 12V。在本实施例中,所述PWM控制芯片m可以为芯片NCP1579,但不仅限于此。进一步地,所述PWM控制芯片附的第一管脚Bst与开关二极管VD1的负极连接, 所述开关二极管VD1的正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输入电源Vin连接,所述开关二极管VD1的 正极通过第一电容C1与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 M0S管VI的漏极与输入电源Vin连接,所述第一 M0S管VI的 源极与所述第二 M0S管V2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 M0S管V2的源极接地。其中,所述第一 M0S管VI和第二 M0S管V2均为N沟道型M0S管。进一步地,所述PWM控制芯片附的第三管脚Ph与电感L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 L1的另一端与输出电源Vout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出电源Vout为5V。进一步地,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正极以及第三电容C3的正极连 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负极以及第三电容C3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 均为电解电容。进一步地,所述PWM控制芯片m的第三管脚Ph依次通过相串联的第四电容C4和 第四电阻R4与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软启动电路包括相串联的第五电阻R5和第五电容C5,以及第六电 容C6,所述PWM控制芯片m的第五管脚Comp通过第六电容C6与地连接,所述PWM控制芯 片m的第五管脚Comp依次通过所述相串联的第五电阻R5和第五电容C5与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所述PWM控制芯片附的 第六管脚FB通过第六电阻R6与地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m的第六管脚FB通过第七电 阻R7与输出电源Vout连接。[0041]所述直流电源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为了防止冲击电路和外部电压过压,PWM控制芯片附内部设置有外部软启动功 能,在软启动期间,PWM控制芯片m的C0MP管脚的电压通过内部恒流源上升至400MV,PWM 和基极驱动开始作用,PWM控制芯片m的C0MP管脚连接有第五电阻R5、第五电容C5以及 第六电容C6,用于设置软启动时间;利用PWM控制芯片m的PWM控制器实现降压式变换电 路,芯片内部有1A驱动电流来驱动两个M0S管;当M0S管VI导通,M0S管V2关闭,电感L1 续流,向电解电容C2和C3充电;然后M0S管VI关闭,M0S管V2导通,由电解电容C2和C3 向负载提供电源,如此循环进行;输入电源12V通过二极管VD1向自举电容CO充电,使得自 举电容CO的压差为12V ;当V2的漏极为高电平(12V)时,PWM控制芯片m的TG管脚相对 于M0S管V2的漏极有压差12V,驱动M0S管VI打开;取自输出电源(5V)的外部电阻分压 来向PWM控制芯片m的FB管脚反馈,从而实现输出电压的稳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利用PWM控制芯片的PWM控制器实 现降压式变换电路,通过自举电容实现一个芯片驱动双M0S管;PWM控制芯片内部设置有软 启动功能,通过软启动电路可以减少大的启动电流对芯片的冲击;此外,可以通过减少体内 二极管的导通时间,从而减少能量损耗;通过取自输出电源的外部电阻的分压来向PWM控 制芯片反馈,可以实现输出电压的稳定;与现有技术中通过变压器来驱动M0S管相比,本实 用新型可以简化电路结构,降低电路整体成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视机,所述电视机具有以上所述的直流电源转换 电路。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大尺寸液晶电视机中的电源电路,但不仅限于此。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 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 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 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一种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PWM控制芯片,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一管脚与第三管脚之间并接有自举电容,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二管脚通过第一电阻与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四管脚通过第二电阻与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五管脚与软启动电路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与分压电路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电源管脚通过第三电阻与输入电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一管 脚与开关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开关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第三电阻与输入电源连接,所述 开关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第一电容与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0S管的漏极与输 入电源连接,所述第一 M0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 M0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 M0S管的源极 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0S管和第二 M0S 管均为N沟道型M0S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三管 脚与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的另一端与输出电源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二 电容的正极以及第三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负极以及第三电容的负极接地,所 述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均为电解电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三管 脚依次通过相串联的第四电容和第四电阻与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启动电路包括相串 联的第五电阻和第五电容,以及第六电容,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五管脚通过第六电容与 地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五管脚依次通过所述相串联的第五电阻和第五电容与地连 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第六电 阻和第七电阻,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通过第六电阻与地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 第六管脚通过第七电阻与输出电源连接。
10.一种电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视机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直流电 源转换电路。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及具有该电路的电视机,所述直流电源转换电路包括PWM控制芯片,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一管脚与第三管脚之间并接有自举电容,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二管脚通过第一电阻与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四管脚通过第二电阻与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五管脚与软启动电路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与分压电路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的电源管脚通过第三电阻与输入电源连接。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电视机电路中的直流电源转换电路。
文档编号H02M3/155GK201608641SQ201020001308
公开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4日
发明者刘广学, 韩文涛 申请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