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部件和马达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7335558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子部件和马达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子部件和马达,尤其涉及在轭上组装巻绕于绕线管的线 圈而构成的定子部件以及在该定子部件的内周配置转子而构成的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转子使用永久性磁体的PM式(Permanent Magnet Type:永磁 式)步进马达,已知有如图11所示的将在定子铁芯102的内周缘竖立形成的 多个极齿104的外周以线圈106巻绕的方式配置而成的步进马达100。这种步 进马达100由于其整体的形状取决于线圈106的直径,因此若要确保规定的匝 数以获得扭矩,则小型化、薄型化程度有限。
作为实现薄型化的步进马达,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在定子铁芯内 周竖立形成的极齿组的两侧配置成对的方形线圈的扁平型步进马达。
如图12所示,上述扁平型步进马达200具有定子部件212,所述定子部 件212具有在内周缘竖立形成多个极齿202并设有夹着这些极齿202而相对 配置的固定板204的轭206;设有与上述轭206的极齿202啮合的极齿202的 另一轭208;被上述固定板204插通而固定在轭206与另一轭208之间的线圈 210。在该定子部件212、 212的极齿202的内周,在旋转轴214上一体设置有 磁体(未图示)的转子216旋转自如地被轴承支承。
具有上述结构的步进马达200中,在电流流经线圈210而产生的磁场与磁 体的相互作用下,赋予转子216以旋转驱动力,从旋转轴的一端侧输出旋转。
专利文献l:日本专利特开平1-99466号公报
上述定子部件的绕线管设有供一侧轭的固定板插通的贯穿口,通过将固定 板插通该贯穿口,将绕线管固定在一侧轭上。通过用焊接等固接方法将一侧轭 的固定板的前端固定在另一侧轭上,将一侧轭与另一侧轭相互固定。
因此,为了防止轭之间以及与绕线管之间产生晃动,多数情况下将一侧轭 的固定板轻轻压入绕线管的贯穿口以及另一侧轭的卡合部,固定板的截面形状 与贯穿口以及卡合部的截面形状之间几乎为无缝设计。
但若考虑到一侧轭、另一侧轭、线圈以及其他部件的公差,当缝隙过小时, 会产生例如固定板的毛刺等卡在贯穿口和/或卡合部的端面上而无法插入或为 了插入而用力过大致使各部件变形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当缝隙过大时,会 产生轭之间以及与绕线管之间晃动、 一侧轭与另一侧轭的极齿组相互接触或极 齿组与线圈之间错位等不良现象。
这些不良现象会显著影响组装作业,还会导致产品成品率下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顺利地进行轭与绕线管的 组装且组装作业性良好的定子部件以及具有该定子部件的马达。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定子部件包括具有贯穿口并被绕组巻 绕的绕线管、以及设有被插入上述绕线管的上述贯穿口内的固定部的轭,其主 要技术内容在于,在上述绕线管所具有的贯穿口内,在与上述轭的固定部的毛 刺产生位置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避让部。采用这种结构,在将固定部插入上述 绕线管的贯穿口时,固定部的毛刺不会卡在贯穿口的开口端缘或内周面上,能 顺利地将固定部插入贯穿口内。因此,可提高定子部件的组装作业性。另外, 不会因将固定部硬性插入贯穿口内而不小心地施加较大的力,因而能防止定子 部件成品率的下降。
本发明的另一定子部件包括侧端设有固定板的第一轭和设有供上述固定 板插通的固定孔的第二轭,其主要技术内容在于,上述第一轭与上述第二轭相 对配置,且在设于上述第二轭的上述固定孔内,在与上述固定板上形成的毛刺 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避让部。采用这种结构,在将设于第一轭的固定板插入设 于第二轭的固定孔时,固定板的毛刺不会卡在固定孔的开口端缘或内周面上, 能顺利地将固定板插入固定孔内。因此,可提高定子部件的组装作业性。另外, 不会因将固定部硬性插入固定孔内而不小心对第一轭以及第二轭施加较大的
力,因而能防止定子部件成品率的下降。
此时,最好包括具有供上述固定板插通的贯穿口的绕线管,在设于上述绕 线管的贯穿口内,在与上述固定板上形成的毛刺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避让部。 采用这种结构,在与固定板的毛刺、即从外周面突出而易卡住的部分相应的位 置上形成有避让部。因此,在将固定板插入上述绕线管所具有的贯穿口以及设 于上述第二轭的固定孔时,固定板的毛刺不会卡在贯穿口和固定孔的开口端缘 及内周面上,能顺利地将固定板插入贯穿口和固定孔内。因此,可提高定子部 件的组装作业性。另外,不会因将固定板硬性插入贯穿口和固定孔内而不小心 地施加较大的力,因而能防止成品率下降。
此时,最好上述避让部凹状地形成在上述贯穿口和/或固定孔的内周面上, 以避开上述固定板上形成的毛刺。由于固定板的毛刺从外周面突出,因此若避 让部呈凹状,则在将固定板插入贯穿口和/或固定孔时,能更有效地防止固定 板的毛刺卡在贯穿口和/或固定孔的内周面上。
更理想的情况是,上述贯穿口和/或固定孔为方形,上述避让部形成在上 述方形的角部。当固定板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时,毛刺多形成在角部,因此,采 用这种结构,可以在贯穿口和/或固定孔的端缘及内周面上有效地避开固定板 的毛刺。
另外,也可以上述贯穿口和/或固定孔是长方形,上述避让部沿上述长方 形的长边方向形成。当固定板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时,在注塑成形加工的方法 中,从模分离时多沿长边方向挤出成形。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会在长边方向上 形成毛刺,因此若采用上述结构,则可在贯穿口和/或固定孔的端缘及内周面 上有效地避开固定板的毛刺。
最好在上述贯穿口和/或固定孔的内周面上,在与所述方形对应的所有方 向上形成与上述固定板的表面抵接的抵接部。采用这种结构,在该抵接部使贯 穿口和/或固定孔没有偏移地固定在固定板上,可使绕线管和/或第二轭没有晃 动地固定在第一轭上。因此,定子部件的性能稳定,能提高成品率。
最好通过压入将上述固定板插入上述贯穿口和/或固定孔内。若采用这种 结构,则可相对于一侧轭的固定板没有晃动地固定绕线管的贯穿口和/承另一
侧轭的固定孔,因此,定子部件的性能稳定,能提高成品率。此时,最好上述 贯穿口和/或固定孔为方形,上述避让部形成在上述方形的角部,利用上述避
让部来减少将上述轭的固定板插入上述贯穿口和/或固定孔时的接触面积。具 体而言,最好在上述贯穿口和/或固定孔的内周面上沿与上述方形对应的所有 方向形成与上述固定板的表面抵接的抵接部,利用上述避让部使上述抵接部的 尺寸成为对插入上述轭的固定板时的压入力进行调节的尺寸。
另外,本发明的马达是在安装于转子轴的转子磁体的外周配置定子部件而 构成的马达,其主要技术内容在于,上述定子部件包括极齿部与上述转子磁 体相对配置并设有固定绕组的固定部的轭、以及具有供该固定部插通的贯穿口 并被绕组巻绕的绕线管,在上述绕线管所具有的贯穿口内,在与上述轭的固定 部上形成的毛刺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避让部。采用这种结构,避让部形成在与 从固定部的外周面突出且容易卡住的毛刺对应的位置上。因此,在将固定部插 入上述绕线管的贯穿口时,固定部的毛刺不会卡在贯穿口的开口端缘或内周面 上,能顺利地将固定部插入贯穿口内。因此,可提高组装作业性。而且,不会 因将固定部硬性插入贯穿口内而不小心地施加较大的力,因而能防止成品 率下降。
本发明的另一马达的主要技术内容在于,在安装于转子轴的转子磁体的外 周配置有上述定子部件。采用这种结构,避让部形成在与固定板的毛刺、即从 外周面突出且容易卡住的部分相应的位置上。因此,在将固定板插入设于上述 第二轭的固定孔时,固定板的毛刺不会卡在固定孔的端缘及内周面上,能顺利 地将固定板插入固定孔内。因此,可提高组装作业性。而且,不会因将固定板 硬性插入固定孔内而不小心地施加较大的力,因而能防止成品率下降。
采用本发明涉及的定子部件,在绕线管所具有的贯穿口内,在与轭的固定 部的毛刺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避让部,因此,在将固定部插入上述绕线管的贯 穿口而将线圈固定在轭上时,固定部的毛刺不会卡在贯穿口的开口端缘或内周 面上,能顺利地将固定部插通贯穿口。而且,不会因将固定部硬性插入贯穿口 内而不小心地施加较大的力并导致变形。因此,可提高定子部件的组装作业性, 能防止成品率下降。 a
采用本发明的另一定子部件,在将设于第一轭的固定板插通设于第二轭的 固定孔进行固定时,由于在上述固定孔的与固定板的毛刺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 避让部,因此在与固定板的毛刺、即从外周面突出且容易卡住的部分相应的位 置上形成避让部。因此,在将固定板插入上述绕线管所具有的上述第二轭上设 有的固定孔时,固定板的毛刺不会卡在固定孔的端缘及内周面上,能顺利地将 固定板插通固定孔。而且,不会因将固定板硬性插入固定孔内而不小心地施 加较大的力。因此,可提高组装作业性,能防止成品率下降。
采用本发明涉及的马达,在安装于转子轴的转子磁体的外周配置的定子部 件中,在绕线管所具有的贯穿口内,在与轭的固定部的毛刺对应的位置形成有 避让部,因此,在将固定部插入上述绕线管的贯穿口而将线圈固定在轭上时, 固定部的毛刺不会卡在贯穿口的开口端缘或内周面上,能顺利地将固定部插通 贯穿口。而且,不会因将固定部硬性插入贯穿口内而不小心地施加较大的力。 因此,可提高马达的组装作业性,能防止成品率下降。
采用本发明涉及的另一马达,在安装于转子轴的转子磁体的外周配置定子 部件而构成的马达的定子部件中,在将设于第一轭的固定板插通设于第二轭的 固定孔进行固定时,由于在上述固定孔的与固定板的毛刺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 避让部,因此在与固定板的毛刺、即从外周面突出且容易卡住的部分相应的位 置上形成避让部。因此,能起到与上述定子部件同样的效果,提高马达的组装 作业性,并能防止成品率下降。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定子部件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上方看第一轭的连结部的固定板的俯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将固定板插通绕线管的贯穿口后的贯穿口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定子部件的第一轭上组装第二轭的极齿部后的状 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固定板插通图3所示极齿部的固定孔(极齿部侧)后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定子部件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贯穿口和/或固定孔内设置的避让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表示将突起插通第二轭的接合部的固定孔(接合部侧)后的状态的 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马达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将图9所示的马达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现有步进马达的图。 图12是表示现有扁平型步进马达的图。 (符号说明) 1定子部件 2马达 10极齿 12线圈 14固定板 14d前端面 16贯穿口
16a、 20a-a、 20b-a、 34a避让部 18绕线管 20固定孔
20a固定孔(极齿部侧)
20b固定孔(接合部侧)
22磁体用孔
24连结部
26a、 26b极齿部
28突起
28a锥面
30、 30a毛刺
36a、 36b、 36c、 36d抵接部
52接合部 Yl第一轭 Y2第二轭 M转子磁体 RS转子轴 R转子 S定子
具体实施形态 (本实施形态中的马达的组装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定子部件1和马达2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定子部件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 从上方看第一轭的连结部的固定板的俯视图。图3是放大表示将固定板插 通绕线管的贯穿口后的贯穿口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定子部 件的第一轭上组装第二轭的极齿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将固定 板插通图3所示极齿部的固定孔(极齿部侧)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 表示将图l所示的定子部件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贯穿口和/ 或固定孔中设置的避让部的变形例的图。图8是表示将突起插通第二轭的 接合部的固定孔(接合部侧)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 形态的马达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IO是表示将图9所示的马达组装后的 状态的立体图。本实施形态的定子部件1配置在安装于转子轴RS的转子磁 体M的外周而构成马达2。
如图1所示,定子部件l包括第一轭Y1,其在内周缘竖立形成有因 电流流经线圈12而构成N极或S极磁极的多个极齿10,并在这些极齿10 的外周侧竖立形成有作为固定线圈12的固定部的固定板14;绕线管18, 其具有供固定板14插通的贯穿口 16,并被绕组巻绕;第二轭,其竖立形成 有与第一轭Yl的极齿10啮合的多个极齿10,并设有供固定板14插通的固 定孔20。在该定子部件l中,上述第一轭与第二轭组合构成轭。—
(本实施形态中的轭的结构)
第一轭Yl由连结部24和极齿部26a构成,所述连结部24在底板24a 上形成有供转子磁体M插通的磁体用孔22,并在该底板24a的两侧竖立形 成有固定板14、 14,所述极齿部26a是沿上述磁体用孔22的周缘竖立形成 有多个极齿10的成对的极齿部。上述第一轭Yl例如可通过对铁等的磁性 钢板进行冲压加工来形成。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14、 14竖立形成 在连结部24上,但也可预先将固定板14、 14成形为其他部件,再用胶接、 焊接等方法或其他方法固定于连结部24。
该连结部24在近似方形的底板24a的中央形成有磁体用孔22,从该 底板24a相对的端缘延设有带状固定板14、 14。该成对的固定板14、 14 相对于底板24a折弯成近似直角,以彼此相对的形态配置。在本实施形态 中,固定板14、 14与底板24—体成形,但也可预先将固定板14、 14成形 为其他部件。此时,例如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形成为其他部件的固定板 14的两端侧形成突起,在连结部24上形成接合部52上形成的固定孔20, 将突起插入连结部24上形成的固定孔20内进行固定。
图2是表示从上方看连结部24的固定板14的放大图。在该定子部件 1中,由于冲裁连结部24时的冲压加工而导致在连结部24的端面上形成沿 板厚方向突出的毛刺。此外,由于折弯底板24a两侧的固定板14、 14时的 冲压加工等而导致板厚方向上突出的毛刺被按压,从而形成沿着固定板14 的面方向突出的毛刺30。即,毛刺30从固定板14近似长方形的截面的一 侧长边的两端沿着与该长边相同的方向突出。另外,图2表示的是在固定 板14的一个面14b的两侧形成了毛刺30的例子,但有时毛刺局部地形成。 如上所述,在固定板的切断端面上有可能形成固定板14的毛剌。
如图1所示,在沿连结部24的磁体用孔22的周缘竖立形成的多个极 齿10的基端侧设有连结各极齿10的基座32a。在该基座32a的外侧缘形成 有供连结部24的固定板14嵌入的缺口 34,固定板14嵌入该缺口 34内。
该缺口 34具有与固定板14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如图2所示, 固定板14呈截面近似长方形的形状,因此,将极齿部26a的一边切化近似
长方形的切口来形成缺口 34,该缺口 34的宽度W34与固定板14的宽度WM 具有大致相同的长度。
此外,在缺口34内,在与固定板14的毛刺30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凹 状避让部34a,以避开毛刺30。如图2所示,固定板14的毛刺30从固定 板14的一个面14b的端缘沿着面方向突出,因此,缺口 34的避让部34a 凹状地形成在缺口 34的侧面34b、 34b的内侧,以避开上述毛刺30。
当连结部24的固定板14的前端插通上述极齿部26a的缺口 34而在连 结部24上一体组装极齿部26a、 26a时,构成在多个极齿10的两侧竖立形 成有固定板14、 14的第一轭Y1。
在此,由于在极齿部26a的缺口 34内形成有避让部34a,因此在将固 定板14插入缺口 34时,固定板14的毛刺30不会卡在缺口 34的端缘上, 可以使固定板14顺利地插通并嵌入缺口 34内。因此,可提高连结极齿部 26a与连结部24的作业的作业性。另外,不会因将固定板14硬性插入缺口 34而不小心施加较大的力,因此第一轭不会变形,能防止成品率下降。
由于在极齿部26a的缺口 34内形成有避让部34a,因此没有必要因考 虑固定板14的毛刺30的大小而将缺口 34的宽度W34设为较宽。因此,可 将缺口 34的避让部34a以外的部分相对于固定板14的外形的间隙设为极 小。因此,可在固定板14的毛刺30以外的部分上形成与缺口 34的端面34b、 34b、 34c紧密抵接的抵接部36a。在该定子部件l中,固定板14的两端面 14a、 14a与缺口 34的两侧面34b、 34b抵接。而且,缺口34的内端面34c 与固定板14的一个面14b抵接。由此,极齿部26a可没有晃动地牢固固定 在连结部24上,定子部件l的特性稳定,能防止成品率下降。
另外,通过使第一轭Yl的固定板14、 14插通巻绕有线圈12的绕线管 18中心的贯穿口16,将线圈12组装在第一轭Y1上。 (本实施形态中的绕线管的结构)
图3是表示第一轭Y1的固定板14插通绕线管18的贯穿口 16后的状 态的剖视图。绕线管18在方筒状本体的两端设有凸缘40a、 40b,在一方的 凸缘40a的外侧端缘设有端子台42。将在铜线等表面上覆盖了绝缘层的绕
组在该绕线管18的本体38上巻绕多圈,从而形成线圈12。该绕组的两端 部缠绕在设于端子台42的成对端子44、 44上。通过该端子44、 44向线圈 12供电。
在向该定子部件l所具有的一组线圈12、 12供电时,可以使用各线圈 12的巻绕方向相同并串联连接的双极驱动或巻绕方向相反并串联连接的单 极驱动。
在该绕线管18的中心设有供第一轭Y1的固定板14插通的贯穿口 16。 该贯穿口 16具有与固定板14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如图2所示, 固定板14呈截面近似长方形的形状,因此贯穿口 16也呈截面近似长方形 的形状,该长方形的短边长度与固定板14的板厚T14大致相同,长边长度 与固定板14的宽度W大致相同,轻压即可。
此外,在与固定板14的毛刺30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凹状避让部16a, 该避让部16a可使避开毛刺30的位置上固定板14与贯穿口 16的接触面积 减少来得到所期望的压入力。上述避让部16a在截面近似长方形的贯穿口 16的内周面的4个角部形成为沿长边方向凹陷的槽状。如图2所示,固定 板14的毛刺30仅在固定板14的一个面14b的端缘上形成,而绕线管18 的贯穿口 16的避让部16a则在近似长方形的4个角部沿长边方向凹陷形成。 这样,由于在贯穿口 16的4个角部设置避让部16a,因此即使改变绕线管 18的方向,也可以使避让部16a配置在与固定板14的毛刺对应的位置上。 而且,当在固定板14两个面的端缘上形成毛刺时,也能适用。
将第一轭Yl的固定板14插通上述绕线管18的贯穿口 16,从而将线 圈12固定在第一轭Yl上。在此,由于固定板14的截面形状与绕线管18 的贯穿口 16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因此,通过轻压、即略微用力将固定板 14压入贯穿口 16,就可将固定板14插入贯穿口 16内。此时,在绕线管18 的贯穿口 16内的与固定板14的毛刺30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避让部16a, 因此固定板14的毛刺30不会卡在贯穿口 16的开口端缘或内周面上,能顺 利地将固定板14插通贯穿口 16。另外,由于在与毛刺30对应的位置上设 置的避让部16a的大小被设成通过使固定板14与贯穿口 16的接触面积减
少而能以所期望的压入力轻轻压入的大小,因而能以良好的精度轻轻压入,
可提高在第一轭Yl上组装绕线管18的组装作业性。由于不会因将固定板 14硬性插入贯穿口 16而不小心地施加较大的力,因此不会产生因第一轭 Yl变形或绕线管18的贯穿口 16的内周面刮削而使第一轭Yl的极齿10、 10…与线圈12之间错位等现象,可防止成品率下降。
在绕线管18的贯穿口 16内的与固定板14的毛刺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 避让部16a,该避让部16a的大小被设成通过使固定板14与贯穿口 16的接 触面积减少而能以所期望的压入力轻轻压入的大小,与毛刺30的大小相比 形成得较大,因此没有必要因考虑固定板14的毛刺30的大小而将贯穿口 16的尺寸设为较大。因此,能将贯穿口 16的避让部16a以外的部分相对于 固定板14的外形的间隙设为极小。
如图3所示,由于贯穿口 16与固定板14的外形之间的间隙被设定得 极小,因此,在固定板14插通贯穿口 16的状态下,贯穿口16内周面的长 边侧的两个面16b、 16b与固定板14的一个面14b以及另一个面14c (图中 上下的面)抵接,贯穿口 16内周面的短边侧的两个面16c、 16c与板厚方 向的两端面14a、 14a (图中左右的面)抵接。这样,由于在贯穿口 16的内 周面上形成有与固定板14的表面无缝抵接的抵接部36b,因此,绕线管18 可没有晃动地牢固固定在固定板14上。由此,定子部件l的特性稳定,可 防止成品率下降。
另外,在上述第一轭Yl的固定板14的从绕线管18的贯穿口 16突出 的部分上再组装固定第二轭Y2。
(本实施形态中的各零件的说明)
如图l所示,第二轭Y2由成对的第二轭Y2的极齿部26b、 26b和接合 部52构成,所述第二轭Y2的极齿部26b、 26b竖立形成有以与设于第一轭 Yl的多个极齿10啮合的形态配置的多个极齿10,所述接合部用于将上述 第二轭Y2的极齿部26b、 26b相互固定并将第二轭Y2与第一轭Yl固定。 在上述成对的极齿部26b、 26b上分别形成有供固定板14插通的固定孔(极 齿部侧)20a。供第一轭Yl的固定板14插通的第二轭Y2的固定孔20由上
述固定孔(极齿部侧)20a和固定孔(接合部侧)20b构成。另外,上述第 二轭Y2例如通过对铁等的磁性钢板进行冲压加工来形成。
如图1所示,在以与设于第一轭Yl的多个极齿10啮合的形态配置的 多个极齿10的基端侧设有连结各极齿的基座32b。在该基座32b上形成有 固定孔(极齿部侧)20a,通过将固定板14的前端插通该固定孔(极齿部 侧)20a,第二轭Y2的极齿IO与第一轭YI的极齿IO准确啮合。
基座32b的固定孔(极齿部侧)20a具有与固定板14的截面形状大致 相同的形状。如图2所示,由于固定板14呈截面近似长方形的形状,因此 固定孔(极齿部侧)20a也呈截面近似长方形的形状,该长方形的短边长度 与固定板14的板厚T14大致相同,长边长度与固定板14的宽度W14大致 相同。
此外,与绕线管18同样,在与固定板14的毛刺30对应的位置上形成 避开毛刺30的凹状避让部20a-a,该避让部20a-a通过使固定板14与固定 孔20a的接触面积减少而可得到所期望的压入力。该固定板14的毛刺30 从固定板14的一个面14b的端缘突出,而固定孔(极齿部侧)20a的避让 部20a-a则在近似长方形的4个角部沿长边方向凹状地形成。这样,通过 在固定孔(极齿部侧)20a-a的4个角部设置避让部,当在固定板14的另 一个面14c上形成毛刺时或在固定板14的两个面14b、 14c的端缘上形成 毛刺时也能适用。
如图4所示,将第一轭Y1的固定板14的前端插通设于第二轭Y2的极 齿部26b的固定孔(极齿部侧)20a,从而将第二轭Y2的极齿部26b定位 在第一轭Y1上。在此,由于固定板14的截面形状与固定孔(极齿部侧) 20a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因此通过轻压、即略微用力将固定板14压入固 定孔(极齿部侧)20a内就可将固定板14插入固定孔(极齿部侧)20a。此 时,由于在固定孔(极齿部侧)20a的与固定板14的毛刺30对应的位置上 形成有避让部20a-a,因此固定板14的毛刺30不会卡在固定孔(极齿部侧) 20a的开口端缘或内周面上,可顺利地将固定板14插通固定孔(极齿部侧) 20a。由于在与毛刺30对应的位置上设置的避让部20a-a的大小被设为通
过使固定板14与固定孔(极齿部侧)20a的接触面积减少而能以所期望的 压入力轻轻压入的大小,因而能以良好的精度轻轻压入,可提高在第一轭 Yl上组装第二轭Y2的极齿部26b的组装作业的组装作业性。由于不会因将 固定板14硬性插入固定孔(极齿部侧)20a而不小心地施加较大的力,因 此不会因第一轭Yl和/或第二轭Y2的极齿部26a、 26b变形等而导致第一 轭Yl和第二轭Y2的极齿10彼此错位等或导致极齿10之间抵接,可防止 成品率的下降。
此外,在固定孔(极齿部侧)20a内的与固定板14的毛刺30对应的 位置上形成有避让部20a-a,该避让部20a-a的大小被设成通过使固定板 14与固定孔(极齿部侧)20a的接触面积减少而能以所期望的压入力轻轻 压入的大小,与毛刺30的尺寸相比形成得较大,因此没有必要因考虑固定 板14的毛刺30的大小而将固定孔(极齿部侧)20a的尺寸设为较大。因此, 能将固定孔(极齿部侧)20a的避让部20a-a以外的部分相对于固定板14 的外形的间隙设为极小。
图5是表示将固定板14插通极齿部26b的固定孔(极齿部侧)20a后 的状态的俯视图。这样,由于固定孔(极齿部侧)20a与固定板14的外形 之间的间隙极小,因此固定孔(极齿部侧)20a内周面的长边侧的两个面与 固定板14的一个面14b和另一个面14c (图中上下的面)抵接,固定孔(极 齿部侧)20a内周面的短边侧的两个面与板厚方向的两端面14a、 14a (图 中左右的面)抵接。这样,由于在固定孔(极齿部侧)的内周面上形成有 与固定板的表面无缝抵接的抵接部36c,因此,第二轭Y2的极齿部26b可 没有晃动地准确定位在固定板14上而牢固固定。因此,定子部件l的特性
稳定,可防止成品率下降。
如图6所示,用于将上述第二轭Y2的极齿部26b、 26b相互固定并将 第二轭Y2与第一轭Yl固定的接合部52固定在设于第一轭Yl的固定板14 前端的突起28上。
该接合部52是中心设有供转子轴RS插通的轴用孔54的板状部件。在 轴用孔54的两侧形成有固定孔(接合部侧)20b,该固定孔20tT供设于固
定板14前端的突起28插通并从接合部52的一个面贯通至另一个面。
如图8所示,在设于接合部52的固定孔(接合部侧)20b内的与毛刺 30a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避让部20b-a,该避让部20b-a的大小与上述避让 部20a-a—样,被设成通过使固定板14与固定孔(接合部侧)20b的接触 面积减少而能以所期望的压入力轻轻压入的大小,与毛刺30a的尺寸相比 形成得较大,因此没有必要因考虑毛刺30a的大小而将固定孔(接合部侧) 20b设成较大形状。
如上所述,由于固定孔(接合部侧)20b内周面的避让部20b-a以外 的部分与突起28的表面无缝抵接,因此,通过用熔融的突起28的前端填 埋避让部20b-a的间隙来增加突起28的表面与固定孔(接合部侧)20b的 内周面的接触面积,即可将接合部52牢固地固定于第一轭Yl的固定板14 的前端。
在突起28被插通固定孔(接合部侧)20b的状态下,接合部52以外 周端面与极齿部26b、 26b的基座32b的外周端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的形态 形成。通过在多处对该接合部52的外周端面和极齿部26b、 26b的外周端 面进行点焊,将成对的极齿部26b、 26b相互固定,构成第二轭Y2。
由此,将接合部52与第一轭的固定板14固定,同时将第一轭Y1与第 2轭Y2相互准确对齐并固定。
下面表示的是绕线管所具有的贯穿口和/或第二轭上设置的固定孔的 '形状的变形例。例如图7 (a)所示,其结构可以为在长方形贯穿口 16-1 和/或固定孔20-1的角部设置由近似圆形的凹陷形成的避让部16-la和/或 20-la。当固定板(和/或在其前端面上突出形成的突起)14-1的毛剌30-1 沿固定板14-1的板厚方向形成时,如图7 (b)所示,其结构可以为在贯穿 口 16-2和/或固定孔20-2的短边方向设置凹状避让部16-2a和/或20-2a。 如图7 (c)所示,可以使设置在贯穿口 16-3禾口/或固定孔20-3的内周面上 的凹状避让部16-3a禾卩/或20-3a的宽度大于固定板14-1的毛刺的尺寸。 如上所述,通过改变避让部16-3a和/或20-3a的宽度(空隙(日文間口 )), 在将固定板14-1插入贯穿口 16-3和/或固定孔20-3时,可改变固定板14-1
的表面与贯通孔16-3和/或固定孔20-3的内周面抵接的抵接部36-3的面 积。若减小避让部16-3a和/或20-3a的宽度(空隙),则抵接部36-3的 面积变大,若增加避让部16-3a和/或20-3a的宽度(空隙),则抵接部36-3 的面积变小。如此即可控制将固定板14-1压入贯通口 16-3和/或固定孔 20-3内所需的作用力。
下面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的马达2。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马 达2的分解立体图。图IO是表示将图9所示的马达2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 图。
(本实施形态中的马达整体结构的说明) 该马达2具有由两相定子部件1重叠而成的定子S。如图9所示,该 定子S的结构为各定子部件1的第一轭Yl相互背靠背重叠配置,设在各定 子部件1的绕线管18上的端子台42相互重叠。上述定子部件1在第一轭 Yl的端面Yla、 Yla上焊接,各定子部件1的极齿10以同轴配置的形态固 定。
在该定子内周配置转子,构成马达,该转子在所配置的转子轴上安装 有转子磁体。如图9所示,转子具有与各定子部件对应的转子磁体,上述 转子磁体固接于转子轴的外周。转子轴的两端由推力轴承旋转自如地予以 支承。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定子S的马达2中,利用电流流经巻绕在绕线管18 上的线圈12所产生的磁场与转子磁体M之间的相互作用,赋予转子R以旋 转驱动力并从转子轴RS的前端侧输出旋转。
转子轴RS的基端侧(反输出侧)的轴端60a介以轴承体62a被轴支撑。 转子轴RS介以钢球64a被支承,钢球64a由设于转子轴RS的轴端60a的 凹锥面(未图示)和设于轴承体62a的凹锥面66a保持。在定子S的反输 出侧端部(图中下侧的面)配置有由金属烧结体等构成的板状轴承保持件 68a,轴承体62a安装在轴承保持件68a的轴承体用贯通孔70内。在轴承 保持件68a的反输出侧配置有由金属板形成的加压部件72,通过从外周缘 朝轴承保持件68a侧延伸的6个爪部74与轴承保持件68a的外周缘卡合,
将加压部件72固定在轴承保持件68a上。在加压部件72中,板簧部76被 朝着轴承侧切起,板簧部76将安装在轴承体用贯通孔70内的轴承体62a 推向转子轴RS,赋予转子轴RS朝向前端侧的压力。
转子轴RS的前端侧(输出侧)的轴端60b的结构与上述转子轴RS的 基端侧(反输出侧)的轴端60a相同,由l个与设于转子轴RS的轴端60b 的凹锥面抵接的钢球64b和收纳该钢球64b的轴承体62b构成。由于轴承 体62b具有大于框架78的安装孔80的内径尺寸的檐部83,因此安装在框 架78上时不会发生轴向偏移。
在转子轴RS的从定子S突出的导螺杆部82的表面上形成有螺旋状螺 纹槽84。该导螺杆部82具有使与在螺纹槽84卡合的滑动件(未图示)伴 随着转子轴RS的旋转而沿轴向平行移动的功能。另外,可通过转换转子轴 RS的旋转方向来控制滑动件的移动方向。
通过将安装部86与定子S的上表面重叠并接合,将该框架78安装在 定子S上。在该安装部86的中心形成有供转子轴RS插通的轴用孔88,在 其两侧设有突起部用缺口 90、 90。
框架78的安装部86的端面与定子S输出侧的定子部件1的第二轭Y2 的端面以大致位于同一平面的形态形成。将该安装部86与第二轭Y2的端 面通过点焊进行接合,将框架78固定在定子S上,从而将安装在转子轴RS 上的转子磁体M配置于定子S的内周。
根据该马达2所具有的定子部件1,在绕线管18的贯穿口 16以及第 二轭Y2的固定孔20 (20a、 20b)内,在与第一轭Yl的固定板14的毛刺 30以及突起28的毛刺30a对应的位置上设有避让部16a、 20a-a、 20b-a。 因此,在将固定板14插入贯穿口 16和固定孔20时,固定板14以及突起 28的毛刺30、30a不会卡在贯穿口 16和固定孔20的开口端缘及内周面上, 能顺利地将固定板14插入贯穿口 16和固定孔20内。因此,可提高定子部 件1和马达2的组装作业性。而且,不会因将固定板14硬性插入贯穿口 16 和固定孔20内而不小心地施加较大的力,因而能防止定子部件j和马达2 的成品率下降。由于固定板14的毛刺30从外周面突出形成,因此若在贯穿口 16以及 固定孔20的内周面上形成凹状的上述避让部16a、 20a-a、 20b-a以避开固 定板14的毛刺30、 30a,则在将固定板14插入贯穿口 16和固定孔20时, 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固定板的毛刺卡在贯穿口 16以及固定孔20的开口端缘 及内周面上。
当固定板14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时,毛刺30多在角部形成,因此若贯 穿口 16和固定孔20呈方形,且在该方形的角部形成避让部16a、 20a-a、 20b-a,则可在贯穿口 16和固定孔20的端缘以及内周面上更有效地避开固 定板14的毛刺30。
更详细而言,在固定板14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且毛刺30沿长边方向 形成的情况下,贯穿口 16和固定孔20为长方形,避让部16a、 20a-a、 20b-a 沿长方形的长边方向形成。这种情况下,在轭加工成形时,轭大多沿长边 方向从模中挤出成形。若用此方法成形,则能防止伴随轭成形而产生的塑 性变形。不过,上述成形方法由于毛刺30多沿长边方向形成,因而能在贯 穿口 16以及固定孔20的开口端缘以及内周面上有效地避开固定板的毛刺。
另外,在贯穿口 16以及固定孔20的内周面的避让部16a、20a-a、20b-a 以外的部位上形成有图示的4处与作为各表面的固定板14的表面抵接的抵 接部36a、 36b、 36c、 36d,因此,利用该图示的4处抵接部36a、 36b、 36c、 36d将贯穿口 16和固定板14没有偏移地固定在固定板14上,可将绕线管 18和第二轭Y2没有晃动地固定在第一轭Yl上。
通过压入而将固定板14插入贯穿口 16和固定孔20内,将固定板14 压入贯穿口 16和固定孔20内所需的作用力、即将固定板14插入贯穿口 16 和固定孔20时的压入力可通过适当设定贯穿口 16和固定孔20的内周面的 避让部16a、 20a-a、 20b-a的大小而调整至所期望的值,从而能防止伴随 着固定板14、第二轭Y2的压入产生的负荷所导致的塑性变形。另外,由于 能将绕线管18的贯穿口 16以及第二轭Y2的固定孔20没有晃动地固定在 第一轭Y1的固定板14上,因而能提高成品率。 一
若是将在转子轴RS上安装有转子磁体M的转子R配置在具有上述结构
的定子部件1的内周侧而形成的马达2,则能起到与上述定子部件1同样的 效果,并提高马达2的组装作业性,能防止成品率下降。
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形态的 任何限制,毋庸置疑,可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采取各种方式来实 施。例如,可设置避让部的部件并不局限于第二轭和绕线管,在安装于步 进马达上的其他各种部件中,只要是使一部件插通另一部件进行固定的部 件,则也可在被插通的孔内设置避让部。而且,也不限于步进马达,例如 在无刷马达那样使设于圆柱状定子铁芯的圆周面上的突起插通线圈中心的 安装孔而在定子芯的圆周面上配置多个线圈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线圈的安 装孔内设置避让部以避开定子芯的突起的毛刺。
权利要求
1.一种定子部件,包括具有贯穿口并被绕组卷绕的绕线管、以及设有被插入所述绕线管的所述贯穿口内的固定部的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绕线管所具有的贯穿口内,在与所述轭的固定部的毛刺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避让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部凹状地形 成在所述贯穿口的内周面上,以避开所述固定部上形成的毛刺。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口为方形, 所述避让部形成在所述方形的角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口为长方形, 所述避让部沿所述长方形的长边方向形成。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贯穿口的内周 面上,与所述固定部的表面抵接的抵接部沿与所述方形对应的所有方向形 成。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部件,其特征在于,通过压入而将所述固 定部插入所述贯穿口内。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口为方形, 所述避让部形成在所述方形的角部,利用所述避让部来减少将所述轭的固 定部插入所述贯穿口内时的接触面积。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贯穿口的内周 面上,与所述固定部的表面抵接的抵接部沿与所述方形对应的所有方向形 成,利用所述避让部使所述抵接部的尺寸成为对插入所述轭的固定部时的 压入力予以调节的尺寸。
9. 一种定子部件,包括侧端设有固定板的第一轭、以及设有供所述 固定板插通的固定孔的第二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轭与所述第二轭相 对配置,在设于所述第二轭的所述固定孔内,在与所述固定板上形成的毛 刺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避让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部凹状地形 成在所述固定孔的内周面上,以避开所述固定板上形成的毛刺。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为方形,所述避让部形成在所述方形的角部。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子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为长方 形,所述避让部沿所述长方形的长边方向形成。
13.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孔的内 周面上,与所述固定板的表面抵接的抵接部沿与所述方形对应的所有方向 形成。
14.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部件,其特征在于,通过压入而将所述固 定板插入所述固定孔内。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子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为方形, 所述避让部形成在所述方形的角部,利用所述避让部来减少将所述固定板 插入所述固定孔内时的接触面积。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定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孔的内 周面上,与所述固定板的表面抵接的抵接部沿与所述方形对应的所有方向 形成,利用所述避让部使所述抵接部的尺寸成为对插入所述固定板时的压 入力予以调节的尺寸。
17.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线管,该绕线 管具有供所述固定板插通的贯穿口 ,在设于所述绕线管的贯穿口内,在与所述固定板上形成的毛刺对应的 位置上形成有避让部。
18. —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在安装于转子轴的转子磁体的外周上配置 有权利要求1至17所述的定子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顺利地进行轭与绕线管的组装且组装作业性良好的定子部件和马达。本发明的定子部件(1)包括轭(Y1)和绕线管(18),所述轭(Y1)在圆周上配置多个极齿(10)并设有固定线圈(12)的固定板(14),所述绕线管(18)具有供该固定板(14)插通的贯穿口(16)并被绕组卷绕,在绕线管(18)所具有的贯穿口(16)内,在与轭(Y1)的固定板(14)的毛刺(30)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避让部(16a)。
文档编号H02K1/12GK101355267SQ200810100049
公开日2009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31日
发明者内海信一, 横山正树 申请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