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7335464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马达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尤其涉及朝着转轴的轴端对轴承施力的施力部件的 固定构造。
背景技术
在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等中使用的步进马达一般包括在转轴的外周具 有永磁体的转子、具有与永磁体的外周面隔开规定间隙相对的环状定子的固定 体、以及承载转轴的基端侧轴端的轴承。在固定体上,如图9所示,在与定子 在基端侧(反输出侧)相邻的位置上配置有大致矩形形状的轴承座106,在该 轴承座106上形成有供轴承插入的贯穿孔161,在朝着转轴对轴承施力时,将 施力部件107安装到轴承座106上。在此,施力部件107例如包括具有对轴 承进行施力的弹簧部175的底面部171、以及从底面部171延伸的四个卡合爪 173,若朝着轴承座106将施力部件107沿马达轴线方向(箭头z所示的方向) 压入,则四个卡合爪173会与轴承座106的台阶部165卡合,使施力部件107 保持在轴承座106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129649号公报然而,在步进马达中,在为了应对进一步小型化的要求而将轴承座106 的厚度t做成薄型化时和使轴承座106整体小型化时,由于无法充分确保形成 台阶部165的空间,因此无法可靠地保持施力部件107。其结果是,存在施力 部件107容易产生错位、脱落的问题。特别地,若对施力部件107施加使施力 部件107从轴承座106分离的马达轴线方向的冲击力,则施力部件107容易 产生错位和脱落。为了防止施力部件107的错位和脱落,也可考虑增加钩部173 的个数,但增加钩部173的个数会使马达难以小型化。发明内容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小型化也能将施力部件可 靠地固定在轴承座上的马达。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马达包括在转轴的外周具有永磁体的 转子、具有与所述永磁体的外周面隔开规定间隙相对的环状定子的固定体、以 及承载所述转轴的基端侧轴端的轴承,在所述固定体的马达轴线方向的基端侧 安装着用于朝马达轴线方向的前端侧对所述轴承施力的施力部件,其特征在 于,在所述固定体的相对的两个侧面部上的、从该固定体的基端侧端面朝马达 轴线方向的前端侧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设置有开放端朝向同一方向的一对 卡合槽,该对卡合槽朝着与马达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施力部件包括 具有对所述轴承施力的弹簧部的底面部、分别从该底面部的相对的侧端部弯曲 的一对侧板部、以及从该对侧板部各自的前端侧彼此向内弯曲的一对钩部,在 朝着所述固定体安装所述施力部件时,在使所述施力部件从与马达轴线方向交 叉的方向滑动时,所述施力部件的所述底面部与所述固定体的基端侧端面重 叠,所述一对钩部从开放端侧进入所述一对卡合槽内而卡合。在本发明中,在朝着所述固定体安装所述施力部件时,使所述施力部件从 与马达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从而使所述施力部件的所述底面部与所述固 定体的基端侧端面重叠,并使所述一对钩部从开放端侧进入所述一对卡合槽内 而卡合。因此,与从马达轴线方向朝着固定体按压施力部件来使其卡合时不 同,即使是在为了实现马达的小型化而导致施力部件的卡合部分在构造上 存在较大的限制时,也可将所述施力部件牢固地保持在所述固定体上。因 此,在所述施力部件被安装在所述固定体上的状态下,即使对所述施力部件 施加使该施力部件从所述固定体分离的马达轴线方向的力,所述施力部件 也不会发生错位和脱落等。另外,在本发明中,在所述固定体上安装了所述施力部件的状态下,当对 施力部件施加了使该施力部件从所述固定体分离的马达轴线方向的力时, 所述钩部与所述卡合槽的在马达轴线方向上相对的一对内壁中位于马达轴 线方向前端侧的内壁抵接。因此,由于在所述钩部的卡合中利用了卡合槽、即宽度较窄的凹部,因此,在所述施力部件被安装在所述固定体上的状态 下,即使对所述施力部件施加使该施力部件从所述固定体分离的马达轴线 方向的力,所述钩部也不会从所述卡合槽脱开。在本发明中,所述固定体包括配置在与所述定子在马达轴线方向的基端 侧相邻的位置上的轴承座,在该轴承座上形成有贯穿孔,在该贯穿孔内以可沿 马达轴线方向移动的形态插入有所述轴承,所述一对卡合槽最好由所述定子的 基端侧端面和在所述轴承座的与所述定子的基端侧端面重叠的内侧端面上形 成的一对台阶部形成。若这样构成,则能以简单的结构来形成卡合槽。另外, 在縮短了马达的轴线方向尺寸时,即使必须使所述轴承座薄型化,也可在所述 固定体上牢固地保持所述施力部件。因此,在所述施力部件被安装在所述固定 体上的状态下,即使对所述施力部件施加使该施力部件从所述固定体分离的 马达轴线方向的力,所述施力部件也不会错位和脱落等。在本发明中,最好在所述钩部和所述卡合槽内的一方上形成有突部, 并在另一方上形成有当所述钩部在所述卡合槽内滑动时供所述突部嵌入的 凹部。若像这样在所述钩部和所述卡合槽内的一方上形成所述施力部件的 防脱用突部、并在另一方上形成卡扣所述突部的凹部,则可在使用钩部的 情况下防止施力部件的脱开,且该防脱用结构也变得容易。具体而言,可 构成为所述防脱用突部从所述钩部连续形成,且卡扣所述突部的所述凹 部与所述卡合槽连续形成。在本发明中,最好在所述钩部的滑动方向的后端侧位置上形成有所述 防脱用突部,在所述轴承座上形成的所述台阶部的所述滑动方向的后端侧 位置上,在所述内侧端面上与所述台阶部连续地形成有所述凹部,以与在 所述钩部上形成的所述突部嵌合。这种情况下,最好所述突部和所述凹部 具有滑动方向的前侧的边相对于滑动方向成锐角的大致三角形形状,例如, 所述突部和所述凹部具有滑动方向的前侧为斜边而后侧为相对于滑动方向 成直角的边的大致三角形形状。若这样构成,则可实现所述突部容易嵌入 所述凹部内、且所述突部不容易从所述凹部脱出的构造。另外,也可在所述钩部上形成所述凹部并在所述卡合槽内形成所述突部,这种情况下,所述突部形成在所述卡合槽内的滑动方向的前端侧位置上。而且, 最好所述突部和所述凹部具有滑动方向的后侧的边相对于滑动方向成锐角 的大致三角形形状,例如,所述突部和所述凹部具有滑动方向的后侧为斜 边而前侧为相对于滑动方向成直角的边的大致三角形形状。若这样构成, 则可实现所述突部容易嵌入所述凹部内、且所述突部不容易从所述凹部脱 出的构造。在本发明中,最好所述钩部的滑动方向的前端侧的角部呈圆角形状。若这 样构成,则在安装所述施力部件时可使所述钩部顺畅地进入所述卡合槽内。在本发明中,最好所述钩部从所述侧板部向内侧弯曲并构成锐角。若这样构成,则在所述钩部与所述卡合槽卡合的状态下,所述钩部的弹性变形越大, 所述钩部便与所述卡合槽越牢固地卡合,能用所述底面部和所述钩部可靠地夹 住所述固定体。因此,在所述固定体上安装了所述施力部件的状态下,即使对 所述施力部件施加使该施力部件从所述固定体分离的马达轴线方向的力, 也能可靠地防止所述施力部件脱落。在本发明中,最好所述侧板部从所述底面部向内侧弯曲并构成锐角。若这 样构成,则在所述钩部与所述卡合槽卡合的状态下,所述钩部的弹性变形越大, 所述钩部便与所述卡合槽越牢固地卡合。因此,在所述固定体上安装了所述施 力部件的状态下,即使对所述施力部件施加使该施力部件从所述固定体分离 的马达轴线方向的力,也能可靠地防止所述施力部件脱落。在本发明中,最好在所述施力部件上形成有限位部,该限位部在滑动方向 的后端侧从所述底面部弯曲而与所述固定体抵接。在本发明中,最好所述弹簧部在所述底面部上斜向切起而成,并使前端朝 着滑动方向的后端侧,在使所述施力部件滑动时,所述弹簧部的根部位于滑动 方向上的前侧。若这样构成,则在使所述施力部件滑动时,可防止所述弹簧部 因被卡住而塑性变形。在本发明中,最好所述弹簧部在所述底面部上斜向切起而成,并使前端朝 着滑动方向的前端侧,在使所述施力部件滑动时,所述弹簧部的根部位于滑动 方向上的后侧。若这样构成,则在因轴承座的小型化而实施施力部件的小型化时,也能适当地确保弹簧部根部的强度。由此,可防止在施力部件上切起 弹簧部时弹簧部塑性变形。在本发明中,所述弹簧部从所述底面部以舌片状切起而成,这种情况下, 最好在所述固定体的基端侧端面上的包括使所述施力部件滑动时所述弹簧部 的移动轨迹在内的区域为凹部。若这样构成,则在使所述施力部件滑动时,可 防止所述弹簧部因以较大的力碰撞所述固定体的基端侧端面而塑性变形。在本发明中,由于使施力部件从与马达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来使钩部 从开放端侧进入卡合槽内而卡合,因此与从马达轴线方向朝着固定体按压施 力部件来使其卡合时不同,即使是在为了实现马达的小型化而导致施力部 件的卡合部分在构造上存在较大的限制时,也可将所述施力部件牢固地保 持在所述固定体上。另外,由于在钩部的卡合中利用了卡合槽、即宽度较 窄的凹部,因此,在施力部件被安装在固定体上的状态下,即使对施力部件 施加使施力部件从固定体分离的马达轴线方向的力,钩部也不会从所述卡 合槽脱开。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马达的剖视图。图2 (a) 图2 (d)分别是应用了本发明的马达的主视图、仰视图、右 视图、以及处于拆下了施力部件的状态的右视图。图3是表示在应用了本发明的马达中施力部件在固定体上的安装构造的 分解立体图。图4 (a) 图4 (d)分别是在应用了本发明的马达中使用的施力部件的 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和右视图。图5 (a) 图5 (d)分别是在应用了本发明的马达中使用的轴承座的俯 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和沿A-A'线的剖视图。图6 (a) 图6 (c)是分别表示在应用了本发明的马达的制造工序中在 定子上固接了轴承座的状态的说明图、从施力部件侧看轴承座与施力部件的位 置关系时的说明图、以及从轴承座侧看轴承座与施力部件的位置关系时的说明图。
图7 (a)、图7 (b)分别是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的马达的主视图和右视图。
图8 (a) 图8 (c)是分别表示在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的马达的制造工 序中在定子上固接了轴承座的状态的说明图、从施力部件侧看轴承座与施力部 件的位置关系时的说明图、以及从轴承座侧看轴承座与施力部件的位置关系时 的说明图。
图9是以往的在马达中使用的轴承座和施力部件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马达 2外壳 3定子 4转子 6轴承座 7施力部件 10固定体 11轴承 41转轴
61轴承座的贯穿孔 65轴承座的台阶部 71施力部件的底面部 72施力部件的侧板部 73钩部
75施力部件的弹簧部 95卡合槽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马达进行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马达的剖视图。图2 (a) 图2 (d)分别是应用 了本发明的马达的主视图、仰视图、右视图、以及处于拆下了施力部件的状态 的右视图。如图1和图2所述,本实施形态的马达1是在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等中 使用的小型步进马达,具有筒状的定子3,在该定子3中,定子组31、 32沿着 轴线方向以两段的形态层叠,所述定子组31、 32包括巻绕在绝缘体3a上的 环状驱动线圈3b、以及配置在该驱动线圈3b的轴线方向两侧的一对定子铁芯 3c。定子铁芯3c分别由内铁芯3d和外铁芯3e构成,具有沿着驱动线圈3b的 内周面排列的许多极齿3f ,在一对定子铁芯3c上分别形成的极齿3f在驱动线 圈3b的周向上交替地配置。位于轴线方向最外侧的两个外铁芯3e的位于驱动 线圈3b外周侧的部分构成外壳2。在定子组31、 32的外周侧形成有端子部35、 36,在该端子部35、 36上连接着驱动线圈3b的末端。另外,该端子部35、 36 从形成在外壳2上的开口部20突出。在定子3上,如图2 (c)所示,当从马达轴线方向看时,相对的侧面部 为平坦面,而其它侧面部则形成为圆弧状,端子部35、 36位于定子3的圆弧 部分的一侧。在筒状定子3的内侧配置有转子4,该转子4在转轴41基端侧的外周面 上安装有转子磁体42。在转子磁体42的外周面上,S极和N极在周向交替配 置。转轴41的两轴端分别被轴承11、 12可旋转地保持,轴承ll包括 一部 分嵌入转轴41的基端侧轴端的凹部内的金属制或陶瓷制球体13、以及具有承 载该球体13的有底凹部14a的圆盘状的树脂制轴承本体14。在定子3中,在与转轴41延伸的前端侧(输出侧)相反的一侧的基端侧 (反输出侧)、即定子组32的外铁芯3e的外侧配置有具有贯穿孔61的大 致矩形形状的轴承座6、以及具有弹簧部75的施力部件7。在轴承座6的贯穿 孔61内以可沿马达轴线方向移动的形态插入有轴承ll (轴承本体14),且朝 着贯穿孔61内延伸的弹簧部75与该轴承11的后端面抵接,对轴承11朝着转 轴41施力。在定子3中,在前端侧的端面上固定有截面呈3字状的框架90,在该框架90上,在与定子3隔开一定距离相对的对置板部90a上保持着承载转 轴41的前端侧轴端的轴承12。该轴承12也具有与轴承11相同的构造。 (施力部件的安装构造的概要)在说明各部件的结构之前,先参照图3对本实施形态的马达1中施力 部件7的安装构造的概要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步进马达中施 力部件在固定体上的安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在图3中省略了轴承11的图示。如参照图1和图2所述的那样,在本实施形态中,固定体10由围绕转 子4周围的定子3 (定子组31、 32)以及通过焊接等方法固接在定子3的 基端侧端面30上的轴承座6构成,在该固定体10的基端侧安装有施力部 件7。在将施力部件7安装到固定体10的基端侧时,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 3所示,在定子3的基端侧端面30、即定子组32的外铁芯3e的端面上固 定轴承座6而构成固定体10的状态下,在与马达轴线方向(z方向)正交 的左右方向(x方向)以及上下方向(y方向)中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两侧 面部10b上的、从固定体10的基端侧端面10a朝前端侧隔开规定距离的位 置上沿着与马达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本实施形态中是与马达轴线方向正 交的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有开放端朝向同一方向(上方)的左右一对卡合槽 95。施力部件7由加工成规定形状而具有弹性的金属制板材构成,包括 具有以舌片状斜向切起的弹簧部75的底面部71、分别从底面部71的相对 的左右侧端部弯曲的一对侧板部72、以及从一对侧板部72各自的前端侧彼 此向内弯曲的一对钩部73。由于施力部件7由具有弹性的金属制板材构成, 因此不仅是弹簧部75, 一对侧板部72和一对钩部73等也分别具有弹性。因此,在朝着由定子3和轴承座6构成的固定体10安装施力部件7时, 如箭头s所示,若使施力部件7从与马达轴线方向正交的上方滑动,则施 力部件7的底面部71与固定体10的基端侧端面10a重叠,且一对钩部73 从开放端侧进入到一对卡合槽95内而卡合。在本实施形态中,施力部件7 如下构成,即在使施力部件7滑动时,使弹簧部75的根部位于前侧,以使弹簧部75不会被卡住。
在本实施形态中, 一对卡合槽95通过在定子3的基端侧端面30、即 定子组32的外铁芯3e的端面、以及轴承座6的与定子3的基端侧端面30 重叠的内侧端面60上形成一对台阶部65而形成。 (施力部件7的详细结构)
在本实施形态的马达1中,为了实现参照图3说明的施力部件7的安 装构造,施力部件7具有下面参照图4进行说明的构造。
图4 (a) 图4 (d)分别是在应用了本发明的马达中使用的施力部件的 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和右视图。如图4所示,施力部件7包括大致矩形 板状的底面部71、在底面部71的与马达轴线方向(z方向)正交的左右方 向(x方向)的两端缘处弯曲的左右一对侧板部72、以及在一对侧板部72 各自的前端部彼此朝着内侧竖立的一对钩部73。
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4 (b)所示, 一对钩部73均相对侧板部72以 比垂直略深的形态折弯,侧板部72与钩部73所成的角度e 2为锐角。为了 与底面部71 —起来夹持轴承座6的侧面部,侧板部72与钩部73所成的角 度6 2最好是锐角,但由于侧板部72和钩部73是从两侧夹住轴承座6的, 因此,即使侧板部72与钩部73所成的角度9 2是直角或稍成钝角,只要用 具有弹性的两个侧板部72将轴承座6牢固地夹入,就可以毫无问题地夹住 轴承座6,换言之,施力部件7可在马达轴线方向(z方向)上被轴承座6 顺利地保持。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 一对侧板部72均相对底面部71以 比垂直略深的形态折弯,侧板部72与底面部71所成的角度e 3为锐角,因 而施力部件7利用一对侧板部72在左右方向(x方向)上被轴承座6的保 持更为可靠,但即使是使一对侧板部72相对于底面部71大致垂直地折弯, 施力部件7也可利用一对侧板部72而顺利地被轴承座6在左右方向(x方 向)上保持。
在底面部71上形成有将其中央部斜向切起的板簧状的弹簧部75,弹 簧部75的前端部75a以与底面部71大致平行的形态稍稍折弯。
在底面部71上,在与马达轴线方向(z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y方向)上的上端侧71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形成有突出部71b,从该突出部 71b以具有弹性的形态形成有板状的限位部79,该限位部79朝着马达轴线 方向上的前端侧弯曲。该限位部79设置成在施力部件7被安装到轴承座6 上后使施力部件7在滑动方向s上相对轴承座6的保持变得可靠,在本实 施形态中,限位部79相对底面部71以比垂直略深的形态折弯,限位部79 与底面部71所成的角度e 1为锐角(参照图4 (d))。该限位部79利用 下述的大致三角形的防脱用突部74在滑动方向s上将轴承座6弹性夹入, 从而使施力部件7在滑动方向s上的保持变得可靠。另外,即使该限位部 79相对于底面部71大致垂直地折弯,实质上也可在滑动方向s上保持施力 部件7。在本实施形态中,底面部71的下端侧71e与定子3的形状对应地 形成为圆弧状。
在施力部件7中,具有弹性的一对钩部73从位于滑动方向s上前端侧 的下端侧71e到朝着位于滑动方向s上后端侧的上端侧71a的途中位置均 具有大致相等的宽度尺寸,在上端侧71a附近(滑动方向s上的后端侧位 置),彼此朝着左右方向(x方向)内侧突出的大致三角形的防脱用突部 74与钩部73连续形成。突部74具有在滑动方向s上的前侧的边74a相对 于滑动方向s成锐角的大致三角形形状,例如可以是在滑动方向s上的前 侧的边74a是相对于滑动方向s成30°的斜边而后侧的边74b是相对于滑 动方向成直角的边的大致三角形形状。即,防脱用突部74将滑动方向s上 的前侧的边74a作为使突部74容易插入的插入引导部形成,并将突部74 的后侧的边74b作为相对于轴承座6起到防脱作用的卡合部形成。由于该 突部74以从钩部73朝内侧突出的形态与钩部73—体形成,因此还同时具 有作为钩部73的作用。在本实施形态中,钩部73在滑动方向s上的前端 侧的角部73b为圆角形状,使钩部73容易进入所述卡合槽95内。
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反,防脱用突部74可以形成在轴承座6的台阶部 65侦ij,这种情况下,通过在钩部73上设置形状与形成在轴承座6的台阶部 65侧的凹部65a对应的凹部,可实现同样的作用。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 在轴承座6上形成的所述突部和在钩部73上形成的凹部形成在滑动方向上的前端侧位置。(轴承座6的详细结构)轴承座6具有下面参照图5进行说明的构造。图5 (a) 图5 (d)分 别是在应用了本发明的马达中使用的轴承座的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和沿 A-A'线的剖视图。在图5中,轴承座6为SUS制,并呈大致矩形形状,位于滑动方向s 后端侧的上端部6a为直线状的端缘,而位于滑动方向s前端侧的下端部6b 形成为与定子3的外形形状一致的圆弧状。另外,轴承座6的上端部6a的 角部实施了倒圆角加工。在轴承座6的大致中央形成有供参照图1说明的 轴承11插入的贯穿孔61。在轴承座6上,在与定子3的基端侧端面30 (参照图3)抵接的内侧 端面60的左右方向(x方向)上形成有一对台阶部65,该对台阶部65以 沿着上下方向(y方向)直线状延伸的形态沿着两个端缘作为凹部形成。因 此,如图3所示,若以定子3的基端侧端面30与轴承座6的内侧端面60 接触的形态在定子3上重叠固定轴承座6,则会在定子3的基端侧端面30 与轴承座6的内侧端面60之间,由在轴承座6的内侧端面60上形成的左 右一对台阶部65形成左右一对卡合槽95。该台阶部65在马达轴线方向(z 方向)上的宽度、即卡合槽95的宽度仅被设定成比插入该槽内的钩部73 的板厚稍大,作为宽度较窄的凹部形成。换言之,卡合槽95的宽度尺寸被 设定成比钩部73的x方向宽度尺寸小,从而虽然钩部73容易插入卡合槽 95内,但当有朝着马达轴线方向(z方向)外侧的力作用在施力部件7上 而使钩部73的内侧前端部朝着定子3的基端侧端面30侧弯曲时,钩部73 的内侧前端部会立即与定子3的基端侧端面30抵接而使其弯曲被限制。因 此,利用定子3的基端侧端面30,可防止钩部73向外侧张开,从而可防止 施力部件7向马达轴线方向(z方向)外侧移动而从轴承座6脱开。在轴承座6上形成的一对台阶部65均在从上端缘到朝着下端缘方向的 途中位置上形成, 一对卡合槽95均为朝上的端部为可供钩部73插入的 开放端、而下端侧被台阶部65的端部65b封闭,钩部73的插入量、即施力部件7的插入位置被限制。
在一对台阶部65上,上端侧附近(在滑动方向S上的后端侧)因具有
大致三角形平面形状的凹部65a而以与台阶部65连续的形态使宽度朝着左 右(内侧) 一体延伸。在此,凹部65a具有与在钩部73上形成的防脱用突 部74大致相同的形状,凹部65a具有在滑动方向s上的前侧的边65e相对 于滑动方向s成锐角的大致三角形形状,例如可以是在滑动方向s上的前 侧的边65e是相对于滑动方向s成30°的斜边而后侧的边65f是相对于滑 动方向成直角的边的大致三角形形状。因此,如参照图3所述的那样,当 使施力部件7滑动而使施力部件7的钩部73在卡合槽95内移动时,钩部 73的突部74会与台阶部65的凹部65a(卡合槽95的凹部)大致刚好嵌合, 凹部65a后侧的边65f与突部74后侧的边74b卡合,从而作为防止施力部 件7脱开的防脱用卡合部发挥作用。
在轴承座6上,在位于与定子3相反的一侧的外侧端面62上,在贯穿 孔61大致周围的较大范围内形成有沿着y方向延伸的浅凹部66,该凹部 66是包括使施力部件7滑动时弹簧部75的移动轨迹在内的区域。因此,在 使施力部件7滑动时,弹簧部75不会以较大的力接触轴承座6的外侧端面 62。凹部66的下侧端呈倒过角的形状,凹部66的底部66a与内周壁66b 之间所成的角度9 4为钝角(参照图5 (d))。 (马达1的制造方法)
图6 (a) 图6 (c)是分别表示在马达1的制造工序中在定子3上固接 了轴承座6的状态的侧视图、从施力部件侧(基端侧)看轴承座6与施力部件 7的位置关系时的说明图、以及从轴承座侧(前端侧)看轴承座6与施力部件 7的位置关系时的说明图。在图6 (b)、图6 (c)中省略了轴承11和定子3 等的图示。
在制造本实施形态的马达1时,在装配了定子3和转子4后,将框架 90固接到定子3上。接着,在将转子4穿通定子3的内侧并利用轴承11 来支撑转轴41的前端侧轴端的状态下,如图6 (a)所示,将轴承座6以与 定子3的基端侧端面30重叠的形态固定。其结果是,在定子3与轴承座6之间,由在轴承座6的内侧端面60上形成的台阶部65形成卡合槽95。在 该固定中例如可采用点焊,点焊用的突起例如可以在轴承座6的内侧端面 60的贯穿孔61周围的三、四个部位上形成。然后,从轴承座6的贯穿孔61安装球体13和轴承本体14,成为在贯 穿孔61内配置有轴承11的状态。这种状态如图2 (d)和图6 (a)所示。然后,如图3和图6 (a) 图6 (c)所示,使施力部件7从上侧沿与 马达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本实施形态中是与马达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滑 动,使一对钩部73从开放端侧分别进入一对卡合槽95内。此时,由于在 滑动方向s上的前端侧的角部73b成圆角形状,因此钩部73在不会卡住的 情况下进入卡合槽95的内部。接着,使施力部件7滑动,直到限位部79与轴承座6的上端部6a抵 接,且钩部73的前端部与台阶部65的端部65b (卡合槽95的深处)抵接。 其结果是,钩部73的突部74与台阶部65的凹部65a (卡合槽95的凹部) 嵌合。此时,由于钩部73的突部74和台阶部65的凹部65a (卡合槽95 的凹部)具有上述的大致三角形形状,因此钩部73的突部74能顺畅地嵌 入台阶部65的凹部65a (卡合槽95的凹部)内。在此状态下,施力部件7的底面部71与轴承座6的外侧端面62重叠, 弹簧部75对轴承11朝着转轴41施力。该状态在使施力部件7滑动时通过 钩部73弹性变形并在与底面部71之间弹性夹住轴承座6而得到保持。另 外,侧板部72也弹性变形,其形状恢复力也作为维持施力部件7保持在轴 承座6上的状态的力发挥作用。此外,在钩部73的突部74嵌入台阶部65 的凹部65a(卡合槽95的凹部)内的状态下,限位部79也与轴承座6的上 端部6a抵接而弹性变形。因此,限位部79想使施力部件7朝着与安装时 相反的方向滑动,但该动作被上述大致三角形形状的钩部73的突部74与 台阶部65的凹部65a (卡合槽95的凹部)之间的嵌合阻止。通过上述工序,如图l和图2(a)所示,施力部件7被安装在固定体 10的基端侧。(本实施形态的主要效果)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的马达l中,在将施力部件7朝着固定体10 安装时,使施力部件7沿与马达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从而使施力部件7的底面部71与固定体10的基端侧端面10a重叠,并使一对钩部73从 开放端侧进入一对卡合槽95内而卡合。因此,与沿马达轴线方向朝着固定 体10按压施力部件7来使其卡合时不同,即使是在因马达1的小型化而无 法在卡合施力部件7的部位确保较大的空间时、以及像本实施形态那样因 轴承座6薄而无法在轴承座6本身上形成卡合施力部件7的部位时,也可 牢固地保持施力部件7。因此,在施力部件7被安装在固定体IO上的状态 下,即使对施力部件7施加了使施力部件7从固定体10分离的马达轴线方 向的力,施力部件7也不会发生错位和脱落等。由于在钩部73的卡合中利用了卡合槽95、即宽度较窄的凹部,因此 在施力部件7被安装在固定体10上的状态下,即使对施力部件7施加了使 施力部件7从固定体IO分离的马达轴线方向的力,钩部73通过侧板部72 想从卡合槽95脱开地移动,由于卡合槽95的槽宽被设定成比钩部73的板 厚稍大而形成为宽度较窄的凹部,钩部73会与卡合槽95的在马达轴线方 向上相对的一对内壁(定子3的基端侧端面30和轴承座6的台阶部65)中 位于马达轴线方向上的前端侧的内壁(定子3的基端侧端面30)抵接,因 此也可防止钩部73的前端向马达轴线方向变形。因此,钩部73不会从卡 合槽95内脱开。在施力部件7中,侧板部72和钩部73折弯形成,由于侧板部72和钩 部73以比垂直略深的形态折弯,因此在固定体10上安装了施力部件7的 状态下,会产生与侧板部72和钩部73的大幅度弹性变形相应的较大的弹 性恢复力。因此,可将施力部件7牢固地保持在固定体10上,从而不会发 生施力部件7的错位和脱落。在钩部73的突部74嵌入台阶部65的凹部65a (卡合槽95的凹部) 内的状态下,限位部79也与轴承座6的上端部6a抵接而弹性变形。因此, 限位部79想使施力部件7朝着与安装时相反的方向滑动,但该动作被钩部 73的突部74与台阶部65的凹部65a(卡合槽95的凹部)之间的嵌合阻止,其结果是,施力部件7不会在滑动方向上错位。
在施力部件7中,弹簧部75被从底面部71以舌片状斜向切起,但在 将施力部件7安装到固定体10上时,使施力部件7以弹簧部75的根部75b 位于前侧的形态滑动。因此,弹簧部75不会被卡住而塑性变形。另外,在 固定体10的基端侧端面10a (轴承座6的外侧端面62)上,包括使施力部 件7滑动时弹簧部75的移动轨迹在内的区域为浅凹部66,因此,在使施力 部件7滑动时,能可靠地防止弹簧部75因以较大的力撞击固定体10 (轴承 座6)而塑性变形。
(本发明的变形例)
图7 (a)、图7 (b)分别是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的马达的主视图和右视 图。图8 (a) 图8 (c)分别是表示在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的马达的制造工 序中在定子上固接了轴承座的状态的说明图、从施力部件侧看轴承座与施力部 件的位置关系时的说明图、以及从轴承座侧看轴承座与施力部件的位置关系时 的说明图。由于图7和图8所示的马达的基本结构与参照图1 图6说明的马 达相同,因此对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进行图示,并省略其说明。
在参照图1 图6说明的实施形态中,弹簧部75在底面部上斜向切起 而成,并使前端部75a朝着滑动方向s的后侧,在使施力部件7滑动时, 弹簧部75的根部75b位于滑动方向s上的前侧,但也可以如图7和图8所 示,弹簧部75在底面部上斜向切起而成,并使前端部75a朝着滑动方向s 的前侧,在使施力部件7滑动时,弹簧部75的根部75b位于滑动方向s上 的后侧。这种情况下也一样,若预先在固定体10的基端侧端面10a (轴承 座6的外侧端面62)上将包括使施力部件7滑动时弹簧部75的移动轨迹在 内的区域做成浅凹部66,在使施力部件7滑动时就能可靠地防止弹簧部75 因以较大的力碰撞固定体10 (轴承座6)而塑性变形。另外,通过采用本 实施形态,在因轴承座6的小型化而实施施力部件7小型化时,也能适当 地确保弹簧部75的根部75b的强度。由此,可使施力部件7的端部与根部 75b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定,从而可防止在施力部件7上切起弹簧部75时弹 簧部75塑性变形。(其它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轴承座6是SUS制的,但也可使用树脂制的轴承
座。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使用点焊将轴承座6固定到定子3 (外壳2)上,但
也可使用激光焊或粘结剂进行固定。此外,也可同时使用焊接和粘结剂。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使施力部件7从与马达轴线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 中的上方朝着轴承座6滑动,从而使一对钩部73从开放端侧分别进入一对 卡合槽95内,但根据轴承ll的构造,在固定体10上,轴承座6也可与定 子3—体成形,此外,还可将本发明应用于在定子3上固定有轴承、施力 部件7的弹簧部75直接推压转轴41那样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施力部件7被保持在固定体10的轴承座6上,但 施力部件7也可以被形成在固定体10的定子3上的卡合槽保持。另外,在 上述实施形态中,在定子3的基端侧端面30与轴承座6的内侧端面60之 间形成一对卡合槽95,但也可以在轴承座6上形成与所述一对卡合槽95 相当的槽。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在使施力部件7滑动时,为了防止弹簧部75因以 较大的力碰撞固定体10 (轴承座6)而塑性变形,在固定体10的基端侧端 面10a (轴承座6的外侧端面62)上的包括使施力部件7滑动时弹簧部75 的移动轨迹在内的区域内形成有凹部66,但若将凹部66的底部66a做成滑 动方向s上的后端侧坡度朝下的锥面,则可进一步防止弹簧部75以较大的 力碰撞固定体10 (轴承座6)。
20
权利要求
1. 一种马达,包括 在转轴的外周具有永磁体的转子、具有与所述永磁体的外周面隔开规定间隙相对的环状定子的固定体、以及 承载所述转轴的基端侧轴端的轴承,在所述固定体的马达轴线方向的基端侧安装着用于朝马达轴线方向的前 端侧对所述轴承施力的施力部件,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体的相对的两个侧面部上的、从所述固定体的基端侧端面朝马 达轴线方向的前端侧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设置有开放端朝向同一方向的一 对卡合槽,该对卡合槽朝着与马达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施力部件包括具有对所述轴承施力的弹簧部的底面部、分别从该底 面部的相对的侧端部弯曲的一对侧板部、以及从该对侧板部各自的前端侧彼此 向内弯曲的一对钩部,在朝着所述固定体安装所述施力部件时,通过使所述施力部件从与马达轴 线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所述施力部件的所述底面部与所述固定体的基端侧端 面重叠,所述一对钩部从开放端侧进入所述一对卡合槽内而卡合,在所述固定体上安装了所述施力部件的状态下,当对所述施力部件施加 了使该施力部件从所述固定体分离的马达轴线方向的力时,所述钩部与所 述卡合槽的下述内壁抵接,该内壁是在马达轴线方向上相对的一对内壁中 位于马达轴线方向前端侧的内壁。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钩部和所述卡合槽内的一方上与所述钩部和所述卡合槽内的一方连续地形成有所述施力部件 的防脱用突部,在另一方上与所述钩部和所述卡合槽内的另一方连续地形 成有供所述突部嵌入从而对所述突部卡扣的凹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用突部从所述钩 部连续形成,卡扣所述突部的所述凹部与所述卡合槽连续形成。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体包括配置在与所述定子在马达轴线方向的基端侧相邻的位置 上的轴承座,在该轴承座上形成有贯穿孔,在该贯穿孔内以可沿马达轴线方向 移动的形态插入有所述轴承,所述一对卡合槽由所述定子的基端侧端面和一对台阶部形成,该对台阶部 形成在所述轴承座的与所述定子的基端侧端面重叠的内侧端面上。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钩部和所述卡合槽内的一方上与所述钩部和所述卡合槽内的一方连续地形成有所述施力部件 的防脱用突部,在另一方上与所述钩部和所述卡合槽内的另一方连续地形 成有供所述突部嵌入从而对所述突部卡扣的凹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用突部从所述钩 部连续形成,卡扣所述突部的所述凹部与所述卡合槽连续形成。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用突部形成在所述钩部的滑动方向的后端侧位置上, 在所述轴承座上形成的所述台阶部的所述滑动方向的后端侧位置上,在所述内侧端面上与所述台阶部连续地形成有所述凹部,以与在所述钩部 上形成的所述突部嵌合。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部的滑动方向前端侧 的角部呈圆角形状。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部从所述侧板部向内 侧弯曲并构成锐角,用所述底面部和所述钩部来夹住所述固定体。
10.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侧板部分别从所 述底面部向内侧弯曲并构成锐角,利用所述一对侧板部来夹住所述固定体。
11.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施力部件上形成有 限位部,该限位部在滑动方向的后端侧从所述底面部弯曲而与所述固定体抵 接。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部从所述侧板部向 内侧弯曲并构成锐角,用所述底面部和所述钩部来夹住所述固定体。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侧板部分别从所 述底面部向内侧弯曲并构成锐角,利用所述一对侧板部来夹住所述固定体。
1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施力部件上形成有 限位部,该限位部在滑动方向的后端侧从所述底面部弯曲而与所述固定体抵 接。
1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部在所述底面部上斜向切起而成,并使前端朝着滑动方向的后端侧,所述弹簧部的根部位于所 述滑动方向上的前端侧。
1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部在所述底面部上斜向切起而成,并使前端朝着滑动方向的前端侧,所述弹簧部的根部位于所 述滑动方向上的后端侧。
1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从所述底面部以舌片状切起而成,在所述固定体的基端侧端面上,包括使所述施力部件滑动时所述弹簧部的 移动轨迹在内的区域为凹部。
全文摘要
一种马达,在小型化时也能将施力部件可靠地固定在轴承座上。马达(1)中,固定体(10)包括围绕转子周围的定子(3)和通过焊接等方法固接于其基端侧端面(30)的轴承座(6)。在固定体(10)的相对的两个侧面部(10b)上朝与马达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设有开放端朝向同一方向的一对卡合槽(95)。施力部件(7)包括具有弹簧部(75)的底面部(71)、从底面部(71)弯曲的一对侧板部(72)以及从一对侧板部(72)各自的前端侧彼此向内弯曲的一对钩部(73),在使施力部件(7)从与马达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时,施力部件(7)的底面部(71)与固定体(10)的基端侧端面(10a)重叠,且一对钩部(73)从开放端侧进入一对卡合槽(95)内卡合。
文档编号H02K5/16GK101312320SQ20081009583
公开日2008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3日
发明者上野俊夫, 樽田章 申请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