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一第一端子组与一第二端子组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所述第一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一第一金属线夹设于所述第一排线缆上,所述第一金属线夹具有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两侧,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一第二金属线夹设于所述第二排线缆上,所述第二金属线夹具有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的两侧,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朝向同一方向延伸,降低所述电连接器的高度,利于所述电连接器小型化发展。
【专利说明】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可屏蔽信号干扰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向小型化和轻薄化发展,而电子产品里面的电连接器更趋向于小型化,微型化且对传输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现有接口类电连接器一般主要由绝缘本体、一排导电端子和屏蔽壳体,及设于导电端子后端用以连接线缆的电路板构成,导电端子设置在绝缘本体上,屏蔽壳体覆盖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焊接部,导电端子焊接部设于一电路板的接点上,一排线缆设于电路板后端的接点上,通过电路板进行连通导电端子与线缆,随着电连接器对传输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其导电端子的数目增多且排布密集,线缆的数目也随之增多,而相邻线缆间过于接近而造成高频信号干扰严重,如今普遍的做法是在线缆上增设一接地件,用于屏蔽线缆之间的信号干扰,接地件上设置一延伸部,延伸部连接至电路板后端的接地接点进行接地连接。
[0003]然而,导电端子与线缆之间通过电路板连接导通,电路板占用整个连接器的内部空间较大,使得整个连接器尺寸加大,不利于电连接器小型化和轻薄化;而随着传输速率的提高,对高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电端子的数目增多且排布密集,导电端子之间的干扰严重,且线缆之间的信号干扰也不能满足高频的要求,而通过接地件设置一个延伸部与电路板焊接接地,生产组装工序繁多,易产生焊接不良等问题,且达不到要求的屏蔽效果,且对两排甚至多排端子通过电路板与线缆的连接接触,结构复杂,已经不足以满足电连接器对高频性能的要求。
[000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屏蔽线缆之间信号干扰的电连接器。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电连接器,在一对接方向与一对接连接器插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一第一端子组与一第二端子组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所述第一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一第一排线缆连接所述第一端子组;一第一金属线夹设于所述第一排线缆上,所述第一金属线夹具有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两侧,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一第二排线缆连接所述第二端子组;一第二金属线夹设于所述第二排线缆上,所述第二金属线夹具有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的两侧,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朝向同一方向延伸。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两侧,所述第一端子组的两外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对应连接,用于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的侧边信号干扰。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组设有2个或2个以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金属线夹设有相应个数的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用于替代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接触。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由上下铜片与锡焊接为一体,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铜片向前延伸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排线缆均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同一表面。
[0011]进一步,一屏蔽壳体收容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屏蔽壳体具有一第一导接部,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连接;所述屏蔽壳体两侧分别朝向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导接部,两个所述第一导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两侧连接;一中间屏蔽片,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所述中间屏蔽片延伸一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二导接部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连接;所述中间屏蔽片后端分别向下延伸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二导接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的两侧;所述第二导接部与所述第一导接部在所述对接方向上呈前后设置;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且所述第一导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导接部的后侧。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排线缆具有一内屏蔽层,所述第一金属线夹设于所述内屏蔽层上,用以将来自所述第一排线缆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内屏蔽层导接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上,并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导接至所述屏蔽壳体上。
[0013]进一步,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两侧,所述第二端子组的两外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对应连接,用于屏蔽所述第二排线缆的侧边信号干扰。
[0014]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组设有2个或2个以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二金属线夹设有相应个数的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用于替代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接触。
[0015]进一步,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由上下铜片和锡焊接为一体,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均自所述铜片向前延伸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排线缆均位于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同一表面。
[0016]进一步,所述第二线缆具有一内屏蔽层,所述第二金属线夹设于所述内屏蔽层上,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二排线缆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内屏蔽层导接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上,并通过所述第二金属线夹导接至所述中间屏蔽片上。
[0017]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组具有第一接触部与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组具有第二接触部与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在垂直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
[0018]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中间屏蔽片一体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中,所述第二端子组组装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上。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第一金属线夹设于所述第一排线缆上,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之间的信号干扰,所述第一金属线夹具有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两侧,用于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的侧边信号干扰,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且利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代替线缆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节省线材;
[0020]一第二金属线夹设于所述第二排线缆上,屏蔽所述第二排线缆之间的信号干扰,所述第二金属线夹具有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的两侧,用于屏蔽所述第二排线缆的侧边信号干扰,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且利用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代替线缆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节省线材。
[0021]且所述第一排线缆和所述第二排线缆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直接焊接,省去中间连接的电路板,降低所述电连接器的整体尺寸,满足小型化的要求,且端子直接与线缆焊接,减少组装工序,简化焊接制程,同时节省材料及人工成本。
[0022]进一步,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线上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与设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上的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延伸方向相同,同时节省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设置空间,且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与所述第二排线缆及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的信号干扰,避免由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延伸方向不同而导致的所述绝缘本体需要增加设置一让位空间,进行排布所述第一延伸部或所述第二延伸部,增大所述电连接器的高度,不利于小型化发展。
[0023]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上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排线缆焊接于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同一表面,设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上的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排线缆焊接于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同一表面,使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和端子一起与线缆同时焊接,減少焊接工序,节省焊接空间,减小连接器体积,使得连接器小型化。
[0024]第一排线缆和第二排线缆分别连接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金属线夹和所述第二金属线夹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排线缆与所述第二排线缆上,将所述第一排线缆和所述第二排线缆的导电时产生的电磁场屏蔽在芯线内,以减少对外界产生电磁干扰,并且也将可发挥屏蔽电场的作用,同时将所述第一排线缆和所述第二排线缆的多个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的内屏蔽层相连通,若其中一根线缆的内屏蔽层失去作用,其他内屏蔽层可正常运作传输,保证线缆的正常运作。
[0025]所述屏蔽壳体设有第一导接部,所述屏蔽壳体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电性连接将所述第一排线缆之间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传导至外部;一中间屏蔽片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用于屏蔽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的信号干扰,所述中间屏蔽片具有一第二导接部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连接,使得所述中间屏蔽片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电性连接形成接地并提供最佳的屏蔽效果,所述第一导接部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所述第二导接部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且在所述对接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接部与所述第一导接部呈前后设置,可降低所述电连接器高度,利于所述电连接器小型化。
[0026]第一端子组具有第一接触部与第一焊接部,第二端子组具有第二接触部与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一排线缆焊接,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第二排线缆焊接,所述第二焊接部向下弯折延伸,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在垂直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增大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之间的距离,以减少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的信号干扰。
[0027]【【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9]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
[0030]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组合图;
[0031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仰视图;
[0032]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A-A剖视图;
[0033]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B-B剖视图。
[0034]【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0035]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 I 基部10 舌板11
[0036]突出部12 扣持槽13 缺槽14 第一端子组20
[0037]第一端子 200第一接触部 201第一连接部202第一焊接部203
[0038]第一绝缘块204第一接地端子205第二端子组21 第二端子210
[0039]第二接触部211第二连接部 212第二焊接部213第二绝缘块214
[0040]凸部2140第二接地端子215第一排线缆30 第一线缆300[0041 ]芯线 301绝缘层302内屏蔽层 303第二排线缆31
[0042]第二线缆 310第一金属线夹40 铜片400锡401
[0043]第一延伸部402第二金属线夹41 第二延伸部410中间屏蔽片5
[0044]主体部 50 第二导接部 51 弯折部 52 屏蔽壳体6
[0045]容置空间 60 收容空间 61 通槽62 挡止片63
[0046]卡部64 第一导接部 65 上屏蔽片 70 平板部700
[0047]扣持部 701弹臂702扣合部 703凸块704
[0048]下屏蔽片71 板状部710抵接部 711卡扣部712
[0049]通孔713下壳体8 折弯部 80 第一透孔81
[0050]外壳体 9 第二透孔 90 压合部 91 第三透孔92
[0051]【【具体实施方式】】
[0052]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5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包括一绝缘本体I,呈上下设置的一第一端子组20与一第二端子组21;—第一排线缆30,与所述第一端子组20连接,一第一金属线夹40,设于所述第一排线缆30上,用于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30之间的信号干扰;一第二排线缆31,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连接,一第二金属线夹41,设于所述第二排线缆31上,用于屏蔽所述第二排线缆31之间的信号干扰;一中间屏蔽片5,设于所述绝缘本体I内且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屏蔽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的信号干扰;一屏蔽壳体6,包覆所述绝缘本体I。
[0054]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I由塑胶材料制成,其包括一基部10以及自基部10向前延伸的一舌板11,所述基部10上表面设有一突出部12,所述舌板11具有相对的一上表面与一下表面,所述基部10于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舌板11的厚度,所述舌板11上表面的后端与所述基部10的前端均凹设有一扣持槽13,所述舌板11靠近所述基部10—端的两侧边各设有一缺槽14,所述缺槽14上下贯穿所述舌板11的上、下表面,为方便理解,如图中的三维坐标,X轴表示向前,Y轴表示向右,Z轴表示向上,其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方向为X轴方向。
[0055]所述第一端子组20包括一第一接触部201,自所述第一接触部201延伸的第一连接部202,以及自所述第一连接部202另一侧延伸的第一焊接部203,多个第一端子200通过一第一绝缘块204固定呈一排,所述第一绝缘块204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00共同形成所述第一端子组20,所述第一绝缘块204呈长条状,所述第一绝缘块204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00镶埋成型,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00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两侧边的第一接地端子205,但不限于此,所述第一端子组20设有2个或2个以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05,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绝缘本体I镶埋成型,所述第一接触部201露出所述舌板11上表面,所述第一连接部202与所述第一焊接部203均设于所述基部10上,且所述第一焊接部203外露于所述基部10。
[0056]所述第二端子组21包括一第二接触部211,所述第二接触部211露出于所述舌板11的下表面,自所述第二接触部211延伸的第二连接部212,以及自所述第二连接部212—侧弯折延伸的一第二焊接部213,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一排线缆30焊接,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与所述第二排线缆31焊接,在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一排线缆30焊接处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与所述第二排线缆31焊接处,线缆的芯线均暴露于空气中,使得此焊接处的信号干扰严重,则进一步,所述第二焊接部213朝向远离所述第一端子组20的方向弯折延伸,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20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11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在垂直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增大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之间的距离,以减少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的信号干扰,且所述第二焊接部213露出于所述基部10,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03的前侧,在前后方向上也增大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之间的距离,以减少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的信号干扰。
[0057]多个第二端子210通过一第二绝缘块214固定呈一排设置,所述第二绝缘块214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210共同形成所述第二端子组21,多个所述第二端子210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两侧边的第二接地端子215,但不限于此,所述第二端子组21设有2个或2个以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15,所述第二绝缘块214呈矩形状且向下凸设一凸部2140,所述第二绝缘块214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210镶埋成型,且所述第二端子组21通过组装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I上。还包括所述中间屏蔽片5,所述中间屏蔽片5与所述第一端子组20—体镶埋成型在所述绝缘本体I中,而所述第二端子组21则从所述绝缘本体I下方由下向上组装至绝缘本体I的下表面,并与所述绝缘本体I下表面紧密卡合。所述中间屏蔽片5于上下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和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
[0058]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中间屏蔽片5由金属材料制成,其包括沿前后方向呈矩形的一主体部50,以及自主体部50后端分别向下弯折延伸的两个第二导接部51,自所述主体部50的后端中央还向下弯折延伸一弯折部52,所述弯折部52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51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导接部51相隔一定距离,所述主体部50镶埋在所述绝缘本体I中,所述中间屏蔽片5的主体部50位于一排第一接触部201与一排第二接触部211之间,同时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部20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2之间,而所述弯折部52则位于第一连接部202与第一焊接部203之间,所述第二导接部51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I。
[0059]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二导接部51延伸出所述基部10,所述第二导接部51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的后方,所述中间屏蔽片5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以充分屏蔽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的信号干扰,以改善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串音。
[0060]如图2、图5和图6所示,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排线缆30,所述第一排线缆30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后端,多根所述第一线缆300组成所述第一排线缆30所述第一排线缆30有芯线301、绝缘层302和内屏蔽层303组成,所述第一排线缆30导电时产生的电磁场屏蔽在线缆内,以减少对外界产生电磁干扰,并且也将发挥屏蔽电场的作用,同时将所述第一排线缆30的多个所述第一线缆300的内屏蔽层303相连通,将所述第一排线缆30之间电磁干扰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传导出去,若其中一根线缆的内屏蔽层303失去作用,其他内屏蔽层303正常运作传输,保证所述第一排线缆30的正常运作,所述芯线301焊接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上,多根所述第一线缆300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固定呈一排,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呈长条状,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由上下两个铜片400与锡401焊接成型,两个所述铜片400固定所述锡401与多根所述第一线缆300的位置,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设于所述第一排线缆30的内屏蔽层303上,位于下方的所述铜片400两侧边分别延伸一第一延伸部402,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的两侧边,用于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30的侧边信号干扰,所述第一延伸部402朝向所述第一端子组20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05连接进行接地作用,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设有相应个数的所述第一延伸部402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05,用于替代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05接触,节省线材,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所述第一排线缆30均与所述第一焊接部203焊接且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的同一表面,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组20与所述第一延伸部402连接。
[0061]所述第二排线缆31,所述第二排线缆31设于所述第二端子组21后端,多根所述第二线缆310组成所述第二排线缆31,所述第二排线缆31有芯线301、绝缘层302和内屏蔽层303组成,将所述第二排线缆31的导电时产生的电磁场屏蔽在线缆内,以减少对外界产生电磁干扰,并且也将发挥屏蔽电场的作用,同时将所述第二排线缆31的多个所述第二线缆310的内屏蔽层303相连通,将所述第二排线缆31之间电磁干扰通过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传导出去,若其中一根线缆的内屏蔽层303失去作用,其他屏蔽层303正常运作传输,保证所述第二排线缆31的正常运作,所述芯线301焊接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上,多根所述第二线缆310通过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固定呈一排,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呈长条状,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由上下两个铜片400与锡401焊接成型,两个所述铜片400固定所述锡401与多根所述第二线缆310的位置,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设于所述第二排线缆31的内屏蔽层303上,位于下方的所述铜片400两侧边分别延伸一第二延伸部410,所述第二延伸部410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的两侧边,用于屏蔽所述第二排线缆31的侧边信号干扰,所述第二延伸部410朝向所述第二端子组21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15连接进行接地,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设有相应个数的所述第二延伸部410连接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15,用于替代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15接触,节省线材,使得整个电连接器100尺寸变小。
[0062]所述第二延伸部410与所述第二排线缆31均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焊接且位于所述第二端子组21的同一表面,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组21与所述第二延伸部410连接,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分别与位于其两侧的第二导接部51焊接,将来自第二排线缆31间的信号干扰通过第二金属线夹41传导至所述中间屏蔽片5,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410均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的两侧边,用于屏蔽所述第一线缆300与所述第二线缆310侧边的信号干扰,且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410均分别朝向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延伸,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410的延伸方向相同,防止由于所述第一延伸部402或所述第二延伸部410由于延伸方向不同,使得所述绝缘本体I需要设置一让位空间(未图示)进行排布延伸部,造成所述第一延伸部402或所述第二延伸部41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或所述第一端子组20之间的间距减小,干扰变得严重,且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410的延伸方向相同也降低电连接器100整体高度。
[0063]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包括所述屏蔽壳体6,所述屏蔽壳体6由上下表面及两侧壁围成的一容置空间60(如图2所示),包覆所述绝缘本体I,所述屏蔽壳体6前端具有一收容空间61,所述舌板11设于所述收容空间61内,所述屏蔽壳体6后端具有一通槽62,所述通槽62与所述突出部12卡合,固定所述绝缘本体I。所述屏蔽壳体6后端向后向下弯折延伸一挡止片63,所述挡止片63与所述屏蔽壳体6后端相垂直,且设于所述绝缘本体I后端面,挡止所述绝缘本体I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所述屏蔽壳体6两侧壁各分别设有两个卡部64,位于所述屏蔽壳体6同一侧壁的两个所述卡部64由所述屏蔽壳体6侧壁撕裂形成且分别向上及向下延伸。
[0064]所述屏蔽壳体6两侧壁分别朝向所述绝缘本体I弯折延伸第一导接部65,所述第一导接部65位于所述卡部64后侧,所述第一导接部65朝向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导接部65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的两侧,且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焊锡连接,在所述对接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接部65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所述第二导接部51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所述第二导接部51与所述第一导接部65在所述对接方向上呈前后设置,所述第一导接部65位于所述第二导接部51的后侧,使得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呈前后设置,降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高度,利于电连接器100的小型化,且所述第一排线缆30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导通至所述屏蔽壳体6,再由所述屏蔽壳体6将信号干扰导通至外部,形成一个回路。
[0065]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还包括一上屏蔽片70与一下屏蔽片71,所述上屏蔽片70与所述下屏蔽片71分别贴合于所述绝缘本体I的上下表面,所述上屏蔽片70与所述下屏蔽片71互相组装连接,进一步,所述上屏蔽片70贴合于所述舌板11的上表面的所述扣持槽13上,所述上屏蔽片70包括一平板部700,所述平板部700遮覆所述舌板11的上表面的后端,自所述平板部700向后弯折延伸有一扣持部701,所述扣持部701向后延伸有六个弹臂702,所述弹臂702位于所述基部10的上方,所述弹臂702向上弹性抵接于所述屏蔽壳体6,所述下屏蔽片71与所述屏蔽壳体6之间通过点焊的方式连接,所述平板部700的两端分别向下弯折形成一扣合部703包覆所述舌板11的侧边,且所述扣合部703向外凸伸有一凸块704。
[0066]所述下屏蔽片71贴合于所述第二绝缘块214的下表面,所述下屏蔽片71包括一板状部710遮覆所述舌板11下侧的后端上,自所述板状部710向后延伸一抵接部711,所述抵接部711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块214的所述凸部2140上,所述板状部710的两端分别向上弯折形成一卡扣部712,所述卡扣部712包覆所述舌板11的侧边,且所述卡扣部712开设有一通孔713与所述上屏蔽片70的所述凸块704对应扣合,所述上下屏蔽片70、71与所述中间屏蔽片5连接,且所述第二排线缆31之间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连接至所述中间屏蔽片5,所述中间屏蔽片5将信号干扰导接至所述上、下屏蔽片70、71,并通过所述屏蔽壳体6导通至外部,形成一个回路,则将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与所述屏蔽壳体6相导通,将第一排线缆30、第二排线缆31之间的信号干扰通过屏蔽壳体6导接出去。
[0067]如图1和图2所示,一下壳体8,所述下壳体8设于所述屏蔽壳体6下表面,与所述屏蔽壳体6组装包覆所述绝缘本体I与所述第一排线缆30与所述第二排线缆31,所述下壳体8两端分别向上延伸一折弯部80,一第一透孔81,设于所述折弯部80上,所述第一透孔81与所述卡部64卡持固定,防止所述下壳体8脱落。
[0068]将所述下壳体8组装至所述屏蔽壳体6后,朝向所述下壳体8与所述绝缘本体I之间灌胶,形成一胶状体(未图示),固定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第一排线缆30、所述第二排线缆31与所述下壳体8。
[0069]—外壳体9,设于所述屏蔽壳体6上,所述外壳体9上表面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两侧壁,一第二透孔90设于所述外壳体9侧壁上,所述第二透孔90与所述卡部64卡持配合,固定所述外壳体9,所述第一透孔81位于所述第二透孔90的后侧,所述外壳体9两侧壁分别水平延伸一压合部91,所述压合部91上设有一第三透孔92,一闩扣部穿过所述第三透孔92将所述外壳体9固定在一终端(未图示)上。
[007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有下列有益效果:
[0071](I)利用所述第一排线缆30和所述第二排线缆31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组20和所述第二端子组21直接焊接,省去中间连接的电路板,降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整体尺寸,满足小型化的要求,且端子直接与线缆焊接,减少组装工序,简化焊接制程,同时节省材料及人工成本。
[0072](2)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上的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设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上的所述第二延伸部410的延伸方向相同,节省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设置空间,且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30与所述第二排线缆31及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的信号干扰,避免由于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410延伸方向不同而导致的所述绝缘本体I需要增加设置一让位空间,增大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高度,不利于小型化发展。
[0073](3)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上的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所述第一排线缆30焊接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的同一表面,设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上的所述第二延伸部410与所述第二排线缆31焊接于所述第二端子组21的同一表面,使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和端子一起与线缆同时焊接,減少焊接工序,节省焊接空间,减小连接器体积,使得连接器小型化。
[0074](4)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具有第一延伸部402,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的两侧,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具有第二延伸部410,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的两侧,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410用于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30与所述第二排线缆侧边信号干扰;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05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410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15连接,且利用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05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410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15连接,代替接地线缆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05和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节省线材。
[0075](5)所述屏蔽壳体6设有第一导接部65,所述屏蔽壳体6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电性连接将所述第一排线缆30之间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传导至外部;一中间屏蔽片5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用于屏蔽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的信号干扰,所述中间屏蔽片5具有一第二导接部51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连接,使得所述中间屏蔽片5与所述第二金属线41夹电性连接形成接地并提供最佳的屏蔽效果,所述第一导接部65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所述第二导接部51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且在所述对接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接部51与所述第一导接部65呈前后设置,可降低所述电连接器100高度,利于所述电连接器100小型化。
[0076](6)第一排线缆30、第二排线缆31导电时产生的电磁场屏蔽在相应的线缆内,以减少对外界产生电磁干扰,并且也将发挥屏蔽电场的作用,第一金属线夹40连接于第一排线缆30的内屏蔽层303,第二金属线夹41连接于第二排线缆31的内屏蔽层303,若其中一根线缆的内屏蔽层303失去作用,其他内屏蔽层303正常运作传输,保证所述第一排线缆30与所述第二排线缆31的正常运作,所述第一排线缆30和所述第二排线缆31之间电磁干扰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与所述二金属线夹41传导出去。
[0077](7)第一端子组20具有第一接触部201与第一焊接部203,第二端子组21具有第二接触部211与第二焊接部213,所述第二焊接部213向下弯折延伸,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20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11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在垂直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增大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之间的距离,以减少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的信号干扰。
[0078](8)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中间屏蔽片5—体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I中,所述第二端子组21组装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I上,相较于两排端子组均采用组装方式固定于舌板11上,无需将舌板打薄或者掏料,以保证舌板11的强度;相较于两排端子均采用一体成型固定在舌板11上,以确保端子在舌板11上稳定固持不受损,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0079]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电连接器,在一对接方向与一对接连接器插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 一第一端子组与一第二端子组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 所述第一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 一第一排线缆连接所述第一端子组; 一第一金属线夹设于所述第一排线缆上,所述第一金属线夹具有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两侧,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 一第二排线缆连接所述第二端子组; 一第二金属线夹设于所述第二排线缆上,所述第二金属线夹具有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的两侧,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朝向同一方向延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两侧,所述第一端子组的两外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对应连接,用于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的侧边信号干扰。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设有2个或2个以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金属线夹设有相应个数的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用于替代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接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由上下铜片与锡焊接为一体,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铜片向前延伸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排线缆均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同一表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屏蔽壳体收容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屏蔽壳体具有一第一导接部,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两侧分别朝向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导接部,两个所述第一导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两侧连接。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线缆具有一内屏蔽层,所述第一金属线夹设于所述内屏蔽层上,用以将来自所述第一排线缆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内屏蔽层导接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上,并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导接至所述屏蔽壳体上。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两侧,所述第二端子组的两外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对应连接,用于屏蔽所述第二排线缆的侧边信号干扰。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组设有2个或2个以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二金属线夹设有相应个数的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用于替代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接触。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由上下铜片和锡焊接为一体,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均自所述铜片向前延伸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排线缆均位于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同一表面。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中间屏蔽片,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所述中间屏蔽片延伸一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二导接部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连接。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屏蔽片后端分别向下延伸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二导接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的两侧。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接部与所述第一导接部在所述对接方向上呈前后设置。14.如权利要求11或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且所述第一导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导接部的后侧。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线缆具有一内屏蔽层,所述第二金属线夹设于所述内屏蔽层上,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二排线缆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内屏蔽层导接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上,并通过所述第二金属线夹导接至所述中间屏蔽片上。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具有第一接触部与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组具有第二接触部与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在垂直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中间屏蔽片一体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中,所述第二端子组组装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上。
【文档编号】H01R13/6597GK205543504SQ201620073112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6日
【发明人】张国威, 周志勇
【申请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