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瓷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陶瓷电容器,包括金属导体材料制成的外极板、内极板、上引线和下引线,上引线与内极板电连接,下引线与外极板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极板和内极板均为一端开口且同轴设置的圆柱筒形状,内极板位于外极板中,内极板与外极板之间填充有陶瓷介质,外极板的开口处设置有对陶瓷介质和内极板密封的绝缘端盖,外极板和绝缘端盖的外围包括有绝缘层。本实用新型的陶瓷电容器,通过设置圆柱筒形状的内极板和外极板,使得内、外极板之间可形成较大的对应面积,有利于增大电容值,有益效果显著,适于应用推广。
【专利说明】
一种陶瓷电容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陶瓷电容器,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采用两圆柱筒形状的内、外极板形成电容器两极板的陶瓷电容器。
【背景技术】
[0002]电容器是由两块金属电极之间夹一层绝缘电介质构成。当在两金属电极间加上电压时,电极上就会存储电荷,所以电容器是储能元件。目前的电容电介质大多是氧化锌等陶瓷、云母、玻璃、塑料、金属氧化物。此类电容器介质耐压值不高、损耗大,影响到使用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陶瓷电容器。
[0004]本实用新型的陶瓷电容器,包括金属导体材料制成的外极板、内极板、上引线和下引线,上引线与内极板电连接,下引线与外极板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极板和内极板均为一端开口且同轴设置的圆柱筒形状,内极板位于外极板中,内极板与外极板之间填充有陶瓷介质,外极板的开口处设置有对陶瓷介质和内极板密封的绝缘端盖,外极板和绝缘端盖的外围包括有绝缘层。
[0005]本实用新型的陶瓷电容器,所述绝缘层外围的外极板上设置有对绝缘层进行挤压固定的环形槽;所述上引线、下引线通过焊点分别与内极板、外极板相连接。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陶瓷电容器,通过设置圆柱筒形状的内极板和外极板,使得内、外极板之间可形成较大的对应面积,有利于增大电容值,有益效果显著,适于应用推广。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陶瓷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中:I外极板,2内极板,3陶瓷介质,4上引线,5下引线,6绝缘端盖,7绝缘层,8焊点,9环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0]如图1所示,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陶瓷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其由外极板1、内极板
2、陶瓷介质3、上引线4、下引线5、绝缘端盖6、绝缘层7构成,所示的外极板I和内极板2为圆柱筒形状,内极板2位于外极板I中并与其同轴设置,外极板I和内极板2采用导电金属材料,如铝,以构成电容器的两个极板。陶瓷介质3位于内极板2与外极板I之间,陶瓷介质3具有很到的介电常数和耐压性能,有利于形成电容值较大的电容器,并具有优良的耐用性能。
[0011]所示的上引线4通过焊点8与内极板2相连接,下引线5通过焊点8与外极板I相连接,上引线4、下引线5形成电容器的两个引脚。绝缘端盖6设置于外极板I的开口处,用于实现对陶瓷介质3和内极板2的密封。绝缘层7位于外极板I和绝缘端盖6的外表面上,实现外极板I的绝缘和密封作用。
[0012]制作陶瓷电容器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
[0013]I).配料切割,根据外极板的内径和高度,将制作陶瓷介质的坯料切割成一定数量的直径与外极板内径相等、高度符合要求的圆柱形体;
[0014]2).钻孔,在步骤I)获取的圆柱形陶瓷介质的中心钻出用于容纳内极板的柱形孔,并保证柱形孔的另一端不穿透陶瓷介质的底部;
[0015]3).装配极板,首先将陶瓷介质装配至外极板的内部空腔中,然后再将内极板装配至陶瓷介质的柱形孔中;
[0016]4).焊接引线,在外极板和内极板的中央位置处分别焊接引线,以形成下引线、上引线;
[0017]5).装配绝缘端盖并碾压,首先,将绝缘端盖装配到外极板内部空腔的顶端,并使其内极板的上端紧密接触;然后,将外极板放置到滚压装置上滚压,以形成环形槽,实现外极板端部的密封;
[0018]6).封绝缘层,最后在外极板的绝缘端盖外表面上封装一层绝缘层,即完成了陶瓷电容器的制作。
【主权项】
1.一种陶瓷电容器,包括金属导体材料制成的外极板(1)、内极板(2)、上引线(4)和下弓丨线(5),上引线与内极板电连接,下引线与外极板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极板和内极板均为一端开口且同轴设置的圆柱筒形状,内极板位于外极板中,内极板与外极板之间填充有陶瓷介质(3),外极板的开口处设置有对陶瓷介质和内极板密封的绝缘端盖(6),外极板和绝缘端盖的外围包括有绝缘层(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7)外围的外极板(I)上设置有对绝缘层进行挤压固定的环形槽(9);所述上引线(4)、下引线(5)通过焊点(8)分别与内极板(2)、外极板(I)相连接。
【文档编号】H01G13/00GK205428703SQ201620205061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7日
【发明人】潘为刚
【申请人】山东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