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绕线圈的翻身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229733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绕线圈的翻身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翻身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卧绕线圈的翻身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生产的变压器,对于高电压,大容量的产品低压线圈一般采用卧绕结构,在线圈绕制完毕后,将线圈连同绕线芯模一起从卧绕机上吊下,线圈需要脱掉自动绕线芯模,如果将线圈水平放置在地上的时候去拔出自动绕线芯模,对于操作工人来说,如果没有合适的工装,就很难操作,因此急需要将线圈连同自动绕线芯模从水平翻转成垂直,同时在翻转的过程中,如果直接使用行车吊住线圈的上端,这样翻转线圈的另外一头没有固定点,容易晃动,且操作不安全,对线圈的质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卧绕线圈的翻身装置,该装置能够安全、有效的将卧绕线圈线圈从水平翻转为垂直。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卧绕线圈的翻身装置包括支撑架、固定件、底座、轴及转盘;
[0005]转盘通过轴固定在底座上表面的一侧,支撑架正对底座上表面的另一侧,转盘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凹槽,待翻身的卧绕线圈的一端内嵌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待翻身的卧绕线圈上的吊耳连接有行车,支撑架的上部设有与卧绕线圈另一端的侧面相配合的第二凹槽;
[0006]所述底座上开设有若干定位孔,固定件穿过所述定位孔将底座固定在翻身的位置。
[0007]所述支撑架包括底板、立板及侧板,立板的下端固定于底板上,第二凹槽设于立板的上部,侧板的下端固定于底板上,侧板的侧面固定于立板的外侧面上。
[0008]所述转盘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衬板及第二衬板,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相对分布,第一衬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支撑板的侧面及第二支撑板的侧面,第二衬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支撑板的侧面及第二支撑板的侧面,且第一衬板及第二衬板之间有间隙,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衬板及第二衬板围成了第一凹槽,轴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的侧面,且支撑架、第一衬板、第二衬板及轴从左到右依次分布。
[0009]第一衬板及第二衬板的上部均设有第三凹槽。
[0010]还包括两个固定于底座上的轴支撑座,轴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轴支撑座。
[0011]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均位于两个轴支撑座的外侧。
[0012]所述固定件为地脚螺栓。
[0013]所述定位孔的数目至少为2个。
[0014]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卧绕线圈的翻身装置在使用时,通过行车与待翻身的卧绕线圈一端的吊耳相连接,通过行车将待翻身的卧绕线圈的一端吊起,由于待翻身的卧绕线圈的另一端内嵌于转盘上的第一凹槽内,转盘通过轴与底座相连接,从而待翻身的卧绕线圈一端吊起时,则会绕着轴进行旋转,从而有效的实现待翻身的卧绕线圈从水平到垂直的翻转。另外,由于底座通过固定件固定于翻身的位置,避免翻转过程中转盘的移动,安全性较高。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待翻身的卧绕线圈翻身前的状态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待翻身的卧绕线圈翻身后的状态示意图。
[0019]其中,1为底座、2为第一支撑板、3为轴、4为第二支撑板、5为第二衬板、6为第一衬板、7为轴支撑座、8为底板、9为定位孔、10为立板、11为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1]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卧绕线圈的翻身装置包括支撑架、固定件、底座1、轴3及转盘;转盘通过轴3固定在底座1上表面的一侧,支撑架正对底座1上表面的另一侧,转盘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凹槽,待翻身的卧绕线圈的一端内嵌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待翻身的卧绕线圈上的吊耳连接有行车,支撑架的上部设有与卧绕线圈另一端的侧面相配合的第二凹槽;所述底座1上开设有若干定位孔9,固定件穿过所述定位孔9将底座1固定在翻身的位置。
[002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支撑架包括底板8、立板10及侧板11,立板10的下端固定于底板8上,第二凹槽设于立板10的上部,侧板11的下端固定于底板8上,侧板11的侧面固定于立板10的外侧面上;转盘包括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4、第一衬板6及第二衬板5,第一支撑板2及第二支撑板4相对分布,第一衬板6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支撑板2的侧面及第二支撑板4的侧面,第二衬板5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支撑板2的侧面及第二支撑板4的侧面,且第一衬板6及第二衬板5之间有间隙,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4、第一衬板6及第二衬板5围成了第一凹槽,轴3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板2及第二支撑板4的侧面,且支撑架、第一衬板6、第二衬板5及轴3从左到右依次分布;第一衬板6及第二衬板5的上部均设有第三凹槽。
[0023]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两个固定于底座1上的轴支撑座7,轴3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轴支撑座7。第一支撑板2及第二支撑板4均位于两个轴支撑座7的外侧;固定件为地脚螺栓;定位孔9的数目至少为2个。
[002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0025]参考图2及图3,将待翻身的卧绕线圈从卧绕机吊装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卧绕线圈的翻身装置上,此时,待翻身的卧绕线圈的一端内嵌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待翻身的卧绕线圈的另一端内嵌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当需要翻身时,则将行车通过绳索与待翻身的卧绕线圈上的吊耳相连接,然后通过行车将待翻身的卧绕线圈的一端吊起,由于待翻身的卧绕线圈的另一端通过底座1通过轴3连接,因此待翻身的卧绕线圈的一端绕着轴3转动,从而实现待翻身的卧绕线圈的翻身,操作简单、安全,实用性极强。
【主权项】
1.一种卧绕线圈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固定件、底座(1)、轴(3)及转盘; 转盘通过轴(3)固定在底座(1)上表面的一侧,支撑架正对底座(1)上表面的另一侧,转盘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凹槽,待翻身的卧绕线圈的一端内嵌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待翻身的卧绕线圈上的吊耳连接有行车,支撑架的上部设有与卧绕线圈另一端的侧面相配合的第二凹槽; 所述底座(1)上开设有若干定位孔(9),固定件穿过所述定位孔(9)将底座(1)固定在翻身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绕线圈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底板(8)、立板(10)及侧板(11),立板(10)的下端固定于底板(8上,第二凹槽设于立板(10)的上部,侧板(11)的下端固定于底板⑶上,侧板(11)的侧面固定于立板(10)的外侧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绕线圈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包括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4)、第一衬板(6)及第二衬板(5),第一支撑板(2)及第二支撑板(4)相对分布,第一衬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支撑板(2)的侧面及第二支撑板(4)的侧面,第二衬板(5)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支撑板(2)的侧面及第二支撑板(4)的侧面,且第一衬板(6)及第二衬板(5)之间有间隙,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4)、第一衬板(6)及第二衬板(5)围成了第一凹槽,轴(3)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板(2)及第二支撑板(4)的侧面,且支撑架、第一衬板¢)、第二衬板(5)及轴(3)从左到右依次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绕线圈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衬板(6)及第二衬板(5)的上部均设有第三凹槽。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绕线圈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固定于底座(1)上的轴支撑座(7),轴(3)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轴支撑座(7)。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卧绕线圈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板(2)及第二支撑板(4)均位于两个轴支撑座(7)的外侧。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绕线圈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地脚螺栓。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绕线圈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9)的数目至少为2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卧绕线圈的翻身装置,包括支撑架、固定件、底座、轴及转盘;转盘通过轴固定在底座上表面的一侧,支撑架正对底座上表面的另一侧,转盘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凹槽,待翻身的卧绕线圈的一端内嵌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待翻身的卧绕线圈上的吊耳连接有行车,支撑架的上部设有与卧绕线圈另一端的侧面相配合的第二凹槽;所述底座上开设有若干定位孔,固定件穿过所述定位孔将底座固定在翻身的位置。本实用新型能够安全、有效的将卧绕线圈从水平翻转为垂直。
【IPC分类】H01F41/06
【公开号】CN205140742
【申请号】CN201520867927
【发明人】杨怀玉, 周彩凤
【申请人】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6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