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825000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用于连接远程微型同轴线缆的线缆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阅美国专利第5,871,369号及日本专利公告第09-055243号所示,其中若干个扁平线缆的导电蕊线是各自安装于连接器主体的凹口内,而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纵长接触条则设置于主体的凹槽内,该凹槽垂直于每一凹口的纵长轴线,而位于导电蕊线的垂直上方。且绝缘端盖稳固组设于主体上,并通过接触条将导电蕊线压下。因此,每个导电蕊线沿连接器主体上端子的弹性接触臂弯曲,如此实现线缆与端子间的电性连接。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平保持装置,以阻止在较大拉力作用时,线缆与连接器或蕊线与线缆之间的分离,因此,这种连接器与线缆间的机械连接效果较差。另,在端盖以移动的方式安装于主体内的过程中,端子弹性臂可能会因不正确的操作而产生永久变形。因缺乏定位装置,这些导电蕊线的最小尺寸及挠性将使其装配到相应的凹口内变得更加困难且不便,同时定位装置的缺乏将使导电蕊线与端子臂间的连接减弱。
另一种现有的微型连接器如日本专利公告第10-321314及第10-255921号所示,采用连接器线缆固持机构,于该固持机构前端设置一排U形凹槽,以收容相应的同轴线缆的导电蕊线。当线缆固持机构的相应凹槽插入到端子的倒置叉形末端中时,端子上及下侧的叉形末端将被压向U形凹槽的一边或相对一边的导电蕊线。但是,该端子叉形末端或导电蕊线因安装有端子的绝缘本体限制所产生的紧固安装,而易被损坏或产生永久变形。另,该紧固安装也不能保证在特别在较大拉力作用下,线缆固持机构与绝缘本体之间的稳固连接。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与微型同轴线缆容易且稳固连接的线缆连接器。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捷制造微型线缆连接器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线缆连接器包括第一、第二绝缘本体、具有若干个导线的线缆装置及若干个端子,其中第一绝缘本体包括若干个水平延伸设置于其中的凹口及一对具有凸起的通道。每一端子则包括设置于其自由端的以与对接连接器端子电性相连的接触部、设置于中部的第一保持部、设置于相对另一端的尾部及设置于端子尾部的第二保持部。线缆装置包括并排设置的导线及接地棒,每一导线包括设置于末端的信号部及与信号部相互绝缘且连续排列的接地部。接地棒包括垂直焊接于各导线接地部的上、下两层导电板。另,第二绝缘本体设置有若干个收容槽、一对具有弓形部的扣持装置及一对设置于收容槽后部的相互分隔的定位侧壁,该定位侧壁形成一纵长狭槽以包容与导线相连接的接地棒。每一收容槽还包括一对在相对侧壁上设置的凸起,以与端子的第二保持部相配合,其中该定位凸起可选择性地位于每一收容槽的后部,以定位前后方向设置的每一导线的接地部。
一种制造线缆连接器的方法,其步骤包括第一,将每一端子尾部通过第二保持部的卡合作用稳固组设于相应的端子收容槽中并将端子接触部及第一保持部露于第二绝缘本体之外;第二,将线缆装置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的狭槽内并将每一导线的信号部通过凸起定位于收容于端子收容槽的相应端子尾部上;第三,将每一导线的信号部与相应端子的尾部焊接于一起;第四,将第二绝缘本体插入至第一绝缘本体至第一保持部卡制于第一绝缘本体的凹槽中,或该第一保持部大致抵接于设置于每一凹槽开口处的阻挡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为本发明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之间的紧固采用通道及卡持部之间的卡勾、端子与凹口及通道之间的卡制作用。因此导线及端子之间或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之间的机械、电性连接均比现有技术的连接更加稳固。
下面结合图示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第二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端子安装于图1所示第二绝缘本体的组装图。
图4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线缆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线缆装置安装于图3所示第二绝缘本体的组合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第二绝缘本体沿Ⅵ-Ⅵ线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8为图7所示第一绝缘本体安装于图5所示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组合图。
图9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所示第二绝缘本体沿Ⅸ-Ⅸ线的部分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线缆装置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线缆装置安装于图9所示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线缆连接器沿Ⅷ-Ⅷ部分剖视图。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的第二绝缘本体30包括前后方向设置的前侧壁3011及后侧壁3012,在靠近该前侧壁3011的部位设置有沿第二绝缘本体30横向轴线并列分布且相互间隔的收容槽303,该收容槽303终止于预先设定的位置,其中每一收容槽303包括被分为上、下二部分并相对的侧壁及位于二侧壁下部间的底壁。另,在每一收容槽303的底壁且邻近前侧壁3011的部位上设置有凹槽3044。一对凸起3032设置于收容槽303的相对侧壁的上部分,该凸起3032相对水平延伸以在其中间形成间隔3038,且每一凸起3032向下延伸而终止于与凹槽3044相分隔的底侧壁3040,倾斜面3036则设置于凸起3032顶端上。一对L形的定位壁3062各自设置于靠近后侧壁3012的相对拐角中,以于其间形成狭槽306。而扣持装置305从定位壁3062向后延伸并突出前侧壁3011,向下的弓形部3052设置于卡持装置305的自由末端。
又请同时参阅图2所示,单一末端型端子40包括设置于自由末端的接触部42、于中部设置有毛刺型倒钩的第一保持部44及在另一端具倒钩状的第二保持部48的尾部46。
请同时参阅图3,端子40的尾部46经由前侧壁3011各自水平插入到相应收容槽的凹槽3044及凸起3032之间。设于端子尾部46上的第二保持部48则卡制于凸起3032的底侧壁3040上,而每一端子40的接触部42及第一保持部44均突出于主体30的前侧壁3011。
如图4所示的微型同轴线缆装置56包括一排平行排列的同轴圆形导线60及接地棒50。每一导线60包括设置于最外层的第一绝缘层601、位于第一绝缘层601下的导电套层602、设置于导电套层612下的第二绝缘层604(如图5或图6所示)及位于最内层的导电蕊线606。
接地棒50包括在相对两端紧固相连的上下导电板502及将二导电板502相互分隔的间隙504。在导线60与接地棒50的初阶装配中,每个导线60垂直延伸出接地棒50的间隙504并被夹持于二导电板之间。每个导线最外层的绝缘层被剥离以露出套层602,以作为导线60的接地部,接着将导线60的接地部各自焊接于上层与底层导电板502的内壁上。导线60的一部分又被剥离而露出导电蕊线606,以做为信号部,该信号部延伸出接地棒50并通过第二绝缘层604与接地部相绝缘。但是,需指出的是,在进行焊接工序之前,这些导线被固定于每二根导线形成的空隙间以便通过外部工具而符合端子40的孔距。为便于端子40与导线60间的焊接,在导电板502的内表面上沿其横向轴线可设置若干个锯齿或若干个间隔结构(未图示)。
在图5及图6所示的初级装配中,线缆装置56的接地棒50安装于第二绝缘本体30的内凹槽306中,并被定位壁3062限制以防止沿水平方向的移动。每个导线60的另一端向后延伸穿过第二绝缘本体30的后表面3012而与相应的电子装置(未图示)相连接。导线60的另一端则伸出导电蕊线606的信号部,延伸穿过由相应收容槽303的凸起3032形成的间隙3038,而终止于端子40的尾部46之上。然后,采用焊接或导性黏接而将导线60的信号部与端子40的尾部46连接在一起,以加强二者间机械式电性连接。
当线缆装置56装配于第二绝缘本体30后,因导线信号部预先焊接于卡制在二相邻导线间之间隙中的接地棒50上,每根导线的信号部会精确地与收容槽303对齐。通过凸起3032倾斜表面3036的引导,信号部可容易地定位于二凸起之间的间隙中,该间隙的大小与蕊线606的直径大致相同,以便精确且方便地与端子40的尾部46相焊接。同时,二相对的凸起3032也可阻止在焊接过程中熔液流出信号部,从而可提高焊接效率。
请同时参阅图7,第一绝缘本体20包括与对接的连接器(未图示)相接合的对接面202及与对接面202相对的连接面208,其中连接面208与图5及图6所示的第二绝缘本体30相连接。设置在对接面202中部的舌形部206向外延伸以插入到相对接的连接器中,在连接面208上另设置有开口(未图示)以便伸入到第二绝缘本体30中。在舌形部206自由端及连接面208之间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若干个个凹口2062。另,在第一绝缘本体20的两相对侧壁上设置有一对延伸穿过对接面202及连接面208的通道204,凸起(未图示)则从每个通道204的底面的特殊位置垂直向上伸出。
在最终装配过程中,第二绝缘本体30从图8中所示的连接面208的开口插入到第一绝缘本体20中,第二绝缘本体30的扣持部305则插入到第一绝缘本体20的通道204中,并通过弓形部3052的卡勾同凸起一起被卡持于通道204中。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30的收容槽303中的端子40各自插入到第一绝缘本体20相应的凹口2062中,并将端子的接触部20暴露于舌形部206之外以与外部连接器相连接。另,每个端子40是通过倒勾状的第一保持部44而卡制于相应凹口2062的上壁上。
与现有技术依靠线缆与连接器间的紧固安装相比,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绝缘本体20与第二绝缘本体30之间的紧固采用通道204及卡持部305之间的卡勾、端子40与凹口2062及通道之间的卡制作用。因此导线6040及端子之间或第一绝缘本体20和第二绝缘本体30之间的机械、电性连接均比现有技术的连接更加稳固。
请参阅图9和图10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每个收容槽303′的后部设置有一个定位凸起3034′,以便在接地棒50′(如图11所示)与第二绝缘本体30′的狭槽306′之间有较大对接公差时定位沿收容槽303′前后方向设置的导线。相对地,将导电蕊线606′暴露在外的导线60′信号部的尾部也制成与定位凸起3034′形状相同,也起到上述图12所示的定位作用。
请参阅图13和图14所示,其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在靠近第一绝缘本体20″的对接面202″的每个凹口2062″出口处设有一阻挡壁2064″。当端子40″插入到相应的凹口2062″中时,端子40″的第一保持部44″的肩部会大致抵在阻挡壁2064″上,以防止端子40″从对接面202″上脱落。
易于理解,端子与绝缘本体的干涉作用及卡持部分与弓形部的扣持作用可抵消作用在线缆连接器上的外部拉力,而不是通过现有技术端子与线缆端子收容槽间紧固结合,从而导致二者间的连接受到直接损坏。
权利要求
1.一种线缆连接器,具有若干个并排设置的导线以与外部对接连接器相对接,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与对接连接器相连接的对接面、与对接面相对且具开口的连接面;若干个端子,包括设在自由端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的接触部、设于中部的第一保持部及设于相对另一端的尾部;若干个并排导线,每根导线在其自由末端至少具有导电信号部;第二绝缘本体,其包括若干端子收容槽,每个收容槽中紧固收容有其相应的端子,这些端子的尾部与相应导线的信号部牢固地相连接,并将其接触部及第一保持部暴露于第二绝缘本体之外,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本体包括若干个在对接面与连接面间水平延伸的凹口,且第二绝缘本体与第一绝缘本体的凹口相对齐的,在第二绝缘本体从开口插入到第一绝缘本体中时,端子的接触部突出穿越第一绝缘本体的凹口直到端子的第一保持部牢固固定于凹口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端子还包括有邻近尾部的第二保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收容槽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以便与端子的第二保持部相对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收容槽在其底壁设有一有效地收容端子尾部的凹槽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根导线的信号部焊接于收容在端子收容槽中的端子尾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根并排导线均包括有与信号部绝缘且顺序排列的接地部及与每根导线接地部垂直且紧固连接的接地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二绝缘本体在收容槽后部一对相互分隔的定位壁,从而形成一个纵长狭槽以收容与导线连接的接地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本体还包括有一对于两平面间延伸的通道,每个通道形成一凸起,上述的第二绝缘本体设有向第一绝缘本体通道延伸的扣持装置,每个扣持装置形成一用以与所述凸起配合而加强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间的保持力的弓部。
9.一种与若干个并排导线连接的线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端子尾部通过第二保持部的干涉作用紧固组设于相应的端子收容槽内,并将端子的接触部及第一保持部露于第二绝缘本体的外;第二,将线缆组设于第二绝缘本体的狭槽内并将每一导线信号部定位在收容于端子收容槽内的相应端子的尾部上;第三,将端子尾部与每一导线的信号部紧固连接在一起;第四,将第二绝缘本体从开口插入至第一绝缘本体内直到第一保持部干涉卡制于第一绝缘本体的凹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导线信号部定位于端子尾部上的步骤进一步包括通过设于端子收容槽内的一对凸起的引导步骤。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导线信号部与端子尾部紧固连接的步骤进一步包括进行焊接操作的步骤。
全文摘要
一种线缆连接器,用于与另一电连接器相对接,包括第一、第二绝缘本体、具有若干个导线的线缆装置及若干个端子。通过通道与卡持部及端子第一、第二保持部与端子收容槽间的卡合,第一、第二绝缘本体稳固结合。该线缆装置包括有并列设置的导线,其中每根导线至少具有信号部、接地部及接地棒,其中该接地棒设置有二焊接于导线接地部的导电板。每一端子收容槽内装设有定位装置,以将导线的信号部焊接于相应端子的尾部。另,在此也引入一种便于组装的线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编号H01R9/05GK1283886SQ9911999
公开日2001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1999年7月9日
发明者柯作锦, 赵捷敏, 艾瑞克·钟瑞特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