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组装体及包括该电极组装体的聚合物二次电池单元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在本发明的电极组装体中,包括:单体堆叠部,具有:(a)由相同数量的电极和隔板以交替配置的方式结合成一体的一种基本单体反复配置的结构,或者(b)由相同数量的电极和隔板以交替配置的方式结合成一体的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按指定的顺序来配置的结构;以及辅助单体,配置于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中的至少一侧。其中,(a)的一种基本单体具有由第一电极、第一隔板、第二电极及第二隔板依次配置的四层结构或由四层结构反复配置的结构,并且,若将(b)的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分别按指定的顺序来配置,则形成有四层结构或由四层结构反复配置的结构。
【专利说明】电极组装体及包括该电极组装体的聚合物二次电池单元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极组装体及包括该电极组装体的聚合物二次电池单元,尤其涉及与 堆叠型结构或堆叠/折叠型结构相区别的新结构的电极组装体及包括该电极组装体的聚 合物二次电池单元。
【背景技术】
[0002] 二次电池可根据电极组装体的结构分为多种。作为一例,二次电池可分为堆叠型 结构、卷曲型(果冻卷型)结构或堆叠/折叠型结构。但是,在堆叠型结构中,由于构成电 极组装体的电极单位(正极、隔板及负极)相互单独层叠,因而具有不仅很难精密地整齐排 列电极组装体,而且为了生产电极组装体还需要很多工序的缺点。并且,由于堆叠/折叠型 结构通常需要两台层叠装置和一台折叠装置,因而具有电极组装体的制造工序非常复杂的 缺点。尤其,堆叠/折叠型结构由于通过折叠来层叠燃料电池或二分电池,因而具有难以精 密地整齐排列燃料电池或二分电池的缺点。
【发明内容】
[0003]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 因此,本发明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通过与堆 叠型结构或堆叠/折叠型结构相区别的新结构,使精密的整齐排列和简单的工序变得可能 的电极组装体及包括该电极组装体的聚合物二次电池单元。
[0005]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0006] 在本发明的电极组装体中,包括:单体堆叠部,具有:(a)由相同数量的电极和隔 板以交替配置的方式结合成一体的一种基本单体反复配置的结构,或者(b)由相同数量的 电极和隔板以交替配置的方式结合成一体的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按指定的顺序来配置的 结构;以及辅助单体,配置于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中的至少一侧。其中,(a)的一 种基本单体具有由第一电极、第一隔板、第二电极及第二隔板依次配置的四层结构或由四 层结构反复配置的结构,并且,若将(b)的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分别按指定的顺序来配置, 则形成有四层结构或由四层结构反复配置的结构。
[0007]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极组装体的制造方法中,包括:第一步骤,制造一种基本单体 或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所述一种基本单体具有由相同数量的电极和隔板以交替方式层叠 的结构,所述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具有由相同数量的电极和隔板以交替方式层叠的结构; 第二步骤,以反复层叠一种基本单体或按指定的顺序层叠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的方式制造 单体堆叠部;以及第三步骤,在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中的至少一侧层叠辅助单体。 其中,一种基本单体具有由第一电极、第一隔板、第二电极及第二隔板依次层叠的四层结构 或由四层结构反复层叠的结构,并且,若将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分别逐个按指定的顺序层 叠,则形成四层结构或由四层结构反复层叠的结构。
[0008] 发明的效果
[0009]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通过与堆叠型结构或堆叠/折叠型结构相区别的新结构, 使精密的整齐排列和简单的工序变得可能的电极组装体及包括该电极组装体的聚合物二 次电池单元。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基本单体的第一结构的侧视图。
[0011] 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基本单体的第二结构的侧视图。
[0012] 图3为示出通过图1的基本单体的层叠来形成的单体堆叠部的侧视图。
[0013] 图4为示出本发明的基本单体的第三结构的侧视图。
[0014] 图5为示出本发明的基本单体的第四结构的侧视图。
[0015] 图6为示出通过图4的基本单体和图5的基本单体的层叠来形成的单体堆叠部的 侧视图。
[0016] 图7为示出本发明的制造基本单体的工序的工序图。
[0017] 图8为示出由不同大小的基本单体以层叠的方式形成的单体堆叠部的立体图。 [0018] 图9为示出图8的单体堆叠部的侧视图。
[0019] 图10为示出由不同几何形状的基本单体以层叠的方式形成的单体堆叠部的立体 图。
[0020] 图11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一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一结构的 侧视图。
[0021] 图12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一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二结构的 侧视图。
[0022] 图13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三结构的 侧视图。
[0023] 图14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四结构的 侧视图。
[0024] 图15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一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五结构的 侧视图。
[0025] 图16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一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六结构的 侧视图。
[0026] 图17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七结构的 侧视图。
[0027] 图18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八结构的 侧视图。
[0028] 图19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一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九结构的 侧视图。
[0029] 图20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第一辅助单体及第二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 部的第十结构的侧视图。
[0030] 图21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i^一结构 的侧视图。
[0031] 图22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电极组装体的聚合物二次电池单元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 的实施例。
[0033] 基本上,本发明的电极组装体包括单体堆叠部。对此,以下首先探讨单体堆叠部。
[0034] 单体堆叠部
[0035] 在本发明中,单体堆叠部具有由一种基本单体反复配置的结构,或者由两种以上 的基本单体按指定的顺序,例如,以交互性的方式配置的结构。对此,以下首先观察基本单 体。
[0036] [基本单体的结构]
[0037] 在本发明的电极组装体中,基本单体由电极和隔板以交替配置的方式形成。此时, 电极和隔板的数量相同。例如,如图1所示,基本单体110a能够由两个电极111、113和两 个隔板112U14以层叠的方式形成。此时,正极和负极当然可以通过隔板相向。若以这种 方式形成基本单体,则电极(在图1和图2中参照附图标记111的电极)位于基本单体的 一侧末端,隔板(在图1和图2中参照附图标记14的隔板)位于基本单体的另一侧末端。
[0038] 本发明的电极组装体的基本特征在于,仅通过基本单体的层叠来形成单体堆叠部 (即,电极组装体)。即,本发明的基本特征在于,能够以反复层叠一种基本单体或按指定的 顺序层叠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的方式形成单体堆叠部。为了体现这种特征,基本单体可具 有如下结构。
[0039] 首先,基本单体可以由第一电极、第一隔板、第二电极及第二隔板依次层叠。更具 体地,如图1所示,基本单体110a、110b能够以第一电极111、第一隔板112、第二电极113 及第二隔板114自上而下依次层叠的方式形成,或者如图2所示,以第一电极111、第一隔板 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板114自下而上依次层叠的方式形成。以下,将具有这种结构 的基本单体称之为第一基本单体。此时,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3为相反的电极。例 如,若第一电极111为正极,贝 1J第二电极113为负极。
[0040] 像这样,若由第一电极、第一隔板、第二电极及第二隔板依次层叠,形成基本单体, 则如图3所示,仅通过反复层叠一种基本单体110a,也能形成单体堆叠部100a。其中,基本 单体除了这种四层结构之外,还能具有八层结构或十二层结构。即,基本单体可具有由四层 结构反复配置的结构。例如,基本单体能够以第一电极、第一隔板、第二电极、第二隔板、第 一电极、第一隔板、第二电极及第二隔板依次层叠的方式形成。
[0041] 第二,基本单体能够以第一电极、第一隔板、第二电极、第二隔板、第一电极及第一 隔板依次层叠的方式形成,或者以第二电极、第二隔板、第一电极、第一隔板、第二电极及第 二隔板依次层叠的方式形成。以下,将具有前者结构的基本单体称之为第二基本单体,并将 具有后者结构的基本单体称之为第三基本单体。
[0042] 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二基本单体110c能够以第一电极111、第一隔板112、第 二电极113、第二隔板114、第一电极111及第一隔板112自上而下依次层叠的方式形成。并 且,如图5所示,第三基本单体110d能够以第二电极113、第二隔板114、第一电极111、第一 隔板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板114自上而下依次层叠的方式形成。相反,能够以自下 而上依次层叠的方式形成。
[0043] 若将第一基本单体110c和第三基本单体110d只分别层叠一个,则形成四层结构 反复层叠的结构。因此,若将每一个第二基本单体110C和第三基本单体110d继续交替 层叠,则如图6所示,仅通过第二基本单体及第三基本单体的层叠,也能形成单体堆叠部 100b。作为参照,如果准备三种基本单体,例如,一号基本单体、二号基本单体及三号基本单 体,并重新按一号基本单体、二号基本单体及三号基本单体的顺序,即,按指定的顺序层叠 基本单体,就能形成单体堆叠部。
[0044] 像这样,在本发明中,一种基本单体具有由第一电极、第一隔板、第二电极及第二 隔板依次配置的四层结构或由四层结构反复配置的结构。并且,在本发明中,若按指定的顺 序配置各一个的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则形成四层结构或由四层结构反复配置的结构。例 如,所述的第一基本单体具有四层结构,并且,若将每一个所述的第二基本单体和第三基本 单体分别层叠两个,则形成由四层结构反复层叠的十二层结构。
[0045] 因此,在本发明中,若反复层叠一种基本单体,或者按指定的顺序层叠两种以上的 基本单体,则仅通过层叠也能形成单体堆叠部(即,电极组装体)。
[0046] 在本发明中,单体堆叠部由基本单体以基本单体单位层叠。即,首先,在制作基本 单体之后,对此反复或按指定的顺序层叠,从而制作单体堆叠部。像这样,本发明仅通过基 本单体的层叠也能形成单体堆叠部。因此,本发明能够非常精密地整齐排列基本单体。若 基本单体精密地整齐排列,则电极和隔板可以在单体堆叠部中精密地整齐排列。并且,本发 明可以大大提高单体堆叠部(电极组装体)的生产率。这是因为工序变得非常简单。
[0047] [基本单体的制造]
[0048] 参照图7,代表性地对制造第一基本单体的工序进行探讨。首先,准备第一电极材 料121、第一隔板材料122、第二电极材料123及第二隔板材料124。其中,第一隔板材料122 和第二隔板材料124可以为相同的材料。然后,通过切割器C1将第一电极材料121切割成 预定大小,并将第二电极材料123也通过切割器C2切割成预定大小。然后,将第一电极材 料121层叠于第一隔板材料122,将第二电极材料123层叠于第二隔板材料124。
[0049] 然后,优选地,在层叠机LI、L2中使电极材料和隔板材料相互粘结。通过这种粘 结,可以制造电极和隔板。结合的方法可以多样。层叠机L1、L2为了粘结而向材料施加压 力或施加压力和热。当制造单体堆叠部时,这种粘结使基本单体的层叠变得更容易。并且, 这种粘结也有利于基本单体的整齐排列。若在这种粘结之后,通过切割器C3将第一隔板材 料122和第二隔板材料124切割成预定大小,则可以制造基本单体110a。在这种过程中,隔 板的末端不与相邻的隔板的末端相接合。
[0050] 像这样,在基本单体中,电极可以与相邻的隔板粘结。并且,可以视为隔板与电极 相粘结。此时,优选地,电极在和与其相邻的隔板相向的面整体地与隔板相粘结。由此,可 以使电极稳定地固定于隔板。通常,电极小于隔板。
[0051] 为此,可将粘结剂涂敷于隔板。但若要以这种方式利用粘结剂,则有必要将粘结剂 以网眼(mesh)或点(dot)形态涂敷于整个粘结面。这是因为若将粘结剂紧密地涂敷于整 个粘结面,则难以使锂离子之类的反应离子通过隔板。因此,若利用粘结剂,则虽然可以将 整个电极(即,在整个粘结面)粘结于隔板,但很难整体上紧密地粘结。
[0052] 或者,可通过具有涂敷层的隔板使电极整体粘结于隔板,所述涂敷层具有粘结力。 对此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隔板可包括:多孔性的隔板基材,如聚烯烃类的隔板基材;以及多 孔性的涂敷层,涂敷于所述隔板基材的一面或双面的整体。此时,涂敷层由无机物粒子和用 于连接及固定无机物粒子的粘结剂聚合物的混合物形成。
[0053] 其中,无机物粒子可提高隔板的热稳定性。即,无机物粒子可以防止隔板在高温条 件下收缩。并且,粘结剂聚合物也能以固定无机物粒子的方式提高隔板的机械稳定性。并 且,粘结剂聚合物可将电极粘结于隔板。由于粘结剂聚合物整体分布于涂敷层,因而与所述 粘结剂不同,可在整个粘结面引起紧密的粘结。因此,若利用这种隔板,则可以使电极更稳 定地固定于隔板。为了加强这种粘结,可利用所述的层叠机。
[0054] 但是,无机物粒子能够以形成填充结构(densely packed structure)的方式在涂 敷层中整体地形成无机物粒子之间的间隙体积(interstitial volumes)。此时,借助由无 机物粒子所限定的间隙体积,可在涂敷层形成气孔结构。由于这种气孔结构,即使在隔板形 成有涂敷层,锂离子也能很好地通过隔板。作为参照,由无机物粒子所限定的间隙体积可以 根据位置,由粘结剂聚合物堵塞。
[0055] 其中,填充结构能够以与玻璃瓶装有小石子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来说明。因此,若无 机物粒子形成填充结构,则并不在涂敷层中局部性地形成无机物粒子之间的间隙体积,而 是在整个涂敷层中形成无机物粒子之间的间隙体积。由此,若无机物粒子的大小增加,则基 于间隙体积的气孔的大小也一同增加。由于这种填充结构,锂离子能够在隔板的整个面顺 畅地通过隔板。
[0056] 另一方面,在单体堆叠部中,基本单体之间也能相互粘结。例如,在图1中,若在第 二隔板114的下表面涂敷粘结剂或涂敷所述的涂敷层,则可以在第二隔板114的下表面粘 结其他基本单体。
[0057] 此时,在基本单体中的电极和隔板之间的粘结力可大于在单体堆叠部中的基本单 体之间的粘结力。当然,也可以没有基本单体之间的粘结力。若像这样,就能在分离电极组 装体(单体堆叠部)时,因粘结力的差异而分离为基本单体单位的可能性高。作为参照, 粘结力可以由剥离力表示。例如,电极和隔板之间的粘结力可以通过在相互分离电极和隔 板时所需的力来表现。像这样,在单体堆叠部的内部,基本单体可不与相邻的基本单体相结 合,或者在基本单体的内部,基本单体借助不同于由电极和隔板相结合的结合力的另一结 合力来与相邻的基本单体相结合。
[0058] 作为参照,在隔板包括所述的涂敷层的情况下,对隔板的超声波粘结并不优选。通 常,隔板大于电极。由此,可能存在利用超声波粘结使第一隔板112的末端和第二隔板114 的末端相结合的试图。但是,超声波粘结有必要利用喇叭直接加压对象。但是,若利用喇叭 直接加压隔板的末端,则因具有粘结力的涂敷层而使喇叭粘结于隔板。由此可以引起装置 的故障。
[0059] [基本单体的变形]
[0060] 到目前为止,只对具有相同大小的基本单体进行了说明。但基本单体可具有不同 大小。若层叠具有不同大小的基本单体,则可将单体堆叠部制造成多种形状。其中,基本单 体的大小以隔板的大小为准进行说明。这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隔板大于电极。
[0061] 参照图8及图9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如下,基本单体可设置多个,并能分为具有不同 大小的至少两个组(参照图9的附图标记1101a、1102a、1103a)。若根据大小层叠这种基本 单体,则可以形成具有多个段的结构的单体堆叠部100c。图8和图9示出在分为三个组的 基本单体1101a、1102a、1103a中,由不同大小的基本单体之间相互层叠,从而形成三个段 的例。由此,在图8及图9中,单体堆叠部100c具有形成三个段的结构。作为参照,即使属 于一个组的基本单体形成两个以上的段也无妨。
[0062] 但最优选地,在以这种方式形成多个段的情况下,基本单体具有所述的四层结构 或由四层结构反复层叠的结构,即,第一基本单体的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只要基本单体的 相互层叠的结构相同,即使大小互不相同,也视为属于一种基本单体)。
[0063] 对此进行详细说明如下,优选地,在一个段中,正极和负极层叠相同数量。并优选 地,在段与段之间,相反的电极通过隔板相向。但是,例如在第二基本单体及第三基本单体 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为了形成一个段而需要两种基本单体。
[0064] 但如图9所示,在第一基本单体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为了形成一个段而仅需要一 种基本单体。因此,若基本单体具有所述的四层结构或由四层结构反复层叠的结构,则即使 形成多个段,也可以缩减基本单体的种类。
[0065] 并且,例如在第二基本单体及第三基本单体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为了形成一个段 而需要将两种基本单体层叠至少一个,因而一个段具有最少十二层的结构。但在第一基本 单体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为了形成一个段而仅层叠一种基本单体即可,因而一个段具有最 少四层的结构。因此,若基本单体具有所述的四层结构或由四层结构反复层叠的结构,则可 以在形成多个段时,非常容易地调节各段的厚度。
[0066] 另一方面,基本单体不仅可以具有不同大小,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几何形状。例如, 如图10所示,基本单体不仅可以在大小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可以在边角形状方面存在差 异,并且,可以在是否穿孔方面存在差异。更具体地,如图10所示,分为三个组的基本单体 能够由相同的几何形状的基本单体之间层叠,并形成多个段。
[0067] 为此,基本单体可分为至少两个组(各组具有不同的结合形状)。此时,最优选地, 基本单体同样具有所述的四层结构或由四层结构反复层叠的结构,即,第一基本单体的结 构(在本说明书中,只要基本单体的相互层叠的结构相同,则即使几何形状互不相同,也视 为属于一种基本单体)。
[0068] [辅助单体]
[0069] 本发明的电极组装体可包括辅助单体,所述辅助单体层叠于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 或最下侧中的至少一侧。
[0070] 辅助单体可包括第一辅助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首先,对第一辅助单体进行观察。 在本发明中,电极位于基本单体的一侧末端,隔板位于基本单体的另一侧。因此,若依次层 叠基本单体,则电极(在图11中,参照附图标记116的电极,以下称之为"末端电极")位于 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第一辅助单体还层叠于所述末端电极。
[0071] 更具体地,若末端电极116为正极,则如图11所示,第一辅助单体130a可从末端 电极116, S卩,从末端电极116向外侧依次层叠隔板114、负极113、隔板112及正极111。并 且,若末端电极116为负极,则如图12所示,第一辅助单体130b可从末端电极116,即,从末 端电极116向外侧依次层叠隔板114及正极113(此时,根据需要,还能在第一辅助单体的 正极的外侧层叠隔板)。
[0072] 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发明的电极组装体可通过层叠于单体堆叠部100d、100e 的第一辅助单体130a、130b,在末端电极的最外侧设置正极。此时,优选地,位于最外侧的正 极,即,第一辅助单体的正极仅在集电体的双面中的与基本单体相向的一面涂敷活性物质 层。像这样,若涂敷活性物质层,则活性物质层不会位于末端电极的最外侧,因而可以防止 活性物质层的浪费。作为参照,正极(例如)为放出锂离子的结构,因而如果使正极位于最 外侧,则在电池容量方面有利。
[0073] 然后,对第二辅助单体进行观察。基本上,第二辅助单体执行与第一辅助单体相同 的作用。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如下。在本发明中,电极位于基本单体的一侧末端,隔板位于所 述基本单体的另一侧末端。因此,若依次层叠基本单体,则隔板(在图13中,参照附图标记 117的隔板,以下称之为"末端隔板")位于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第二辅助单体 还层叠于这种末端隔板。
[0074] 更具体地,若在基本单体中,与末端隔板117相接的电极113为正极,则如图13所 示,第二辅助单体140a可从末端隔板117依次层叠负极111、隔板112及正极113。并且, 若在基本单体中,当与末端隔板117相接的电极113为负极时,则第二辅助单体140b由正 极111形成(此时,根据需要,还能在第二辅助单体的正极的外侧层叠隔板)。
[0075] 如图13和图14所示,本发明的电极组装体可通过层叠于单体堆叠部100f、100g 的第二辅助单体140a、140b使正极位于末端隔板侧的最外侧。此时,优选地,位于最外侧的 正极,即,第二辅助单体的正极也与第一辅助单体的正极一样,仅在集电体的双面中的与基 本单体相向的一面(以图13为基准,看向上侧的一面)涂敷活性物质层。
[0076] 但是,第一辅助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可具有不同于所述结构的结构。首先,对第一 辅助单体进行观察。如图15所示,若末端电极116为正极,则第一辅助单体130c能够以隔 板114、及负极113从末端电极116依次层叠的方式形成。并且,如图16所示,若末端电极 116为负极,则第一辅助单体130d能够以隔板114、正极113、隔板112及负极111从末端电 极116依次层叠的方式形成。
[0077] 如图15和图16所示,本发明的电极组装体可通过层叠于单体堆叠部100h、100i 的第一辅助单体130c、130d使负极位于末端电极侧的最外侧。
[0078] 然后,对第二辅助单体进行观察,如图17所示,若在基本单体中与末端隔板117相 接的电极113为正极,则第二辅助单体140c可由负极111形成。并且,如图18所示,若在 基本单体中与末端隔板117相接的电极113为负极,则第二辅助单体140d能够以正极111、 隔板112及负极113层叠的方式形成。
[0079] 如图17和图18所示,本发明的电极组装体通过层叠于单体堆叠部100 j、100k的 第二辅助单体140c、140d使负极位于末端隔板的最外侧。
[0080] 作为参照,负极可因电位差而与电池外壳(例如,袋形外壳)的铝层发生反应。因 此,优选地,负极通过隔板从电池外壳绝缘。为此,在图15至图18中,第一辅助单体及第二 辅助单体还能在负极的外侧包括隔板。例如,与图15的第一辅助单体130c相对比,图19 的第一辅助单体130e还能在最外侧包括隔板112。作为参照,若辅助单体包括隔板,则便于 将辅助单体整齐排列于基本单体。
[0081] 另一方面,如图20所示,可形成单体堆叠部100m和在单体堆叠部100m分别层叠 第一辅助单体130f、第二辅助单体140e的电极组装体。其中,基本单体110b可自下而上依 次层叠第一电极111、第一隔板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板114。此时,第一电极111可 以为正极,第二电极113可以为负极。
[0082] 并且,第一辅助单体130f能够以隔板114、负极113、隔板112及正极111从末端 电极116依次层叠的方式形成。此时,第一辅助单体130f的正极111可以仅在集电体的双 面中的与基本单体ll〇b相向的一面形成活性物质层。
[0083] 并且,第二辅助单体140e能够以从末端隔板117依次层叠正极(第一正极)111、 隔板112、负极113、隔板114及正极(第二正极)118的方式形成。此时,在第二辅助单体 140e的正极中,位于最外侧的正极(第二正极)118可以仅在集电体的双面中的与基本单体 ll〇b相向的一面形成活性物质层。
[0084] 最后,如图21所示,可形成单体堆叠部100η和在单体堆叠部100η的最下侧层叠 第二辅助单体140f的电极组装体。
[0085] 其中,基本单体110e能够以自上而下层叠第一电极111、第一隔板112、第二电极 113及第二隔板114的方式形成。此时,第一电极111可以为负极,第二电极113可以为正 极。并且,第二辅助单体140f能够以负极111、隔板112、正极113、隔板114及负极119从 末端隔板117依次层叠的方式形成。
[0086] 何括电极鉬裝体的聚合物二次电池单元
[0087] 本发明能够以包括所述的电极组装体的方式体现聚合物二次电池单元。
[0088] 例如,如图22所示,本发明的聚合物二次电池单元可包括:电极组装体,包括单 体堆叠部100和辅助单体;固定部200,用于固定单体堆叠部100和辅助单体;以及包外壳 300,内置有固定部200和电极组装体。
[0089] 其中,辅助单体可包括第一辅助单体130、第二辅助单体140。并且,固定部200可 使用在沾水时表达粘结性的聚合物胶带。
[0090] 即,包括单体堆叠部100的电极组装体可包括第一辅助单体130及第二辅助单体 140,所述第一辅助单体130及第二辅助单体140分别层叠于单体堆叠部100的最上侧或最 下侧,固定部200能够以包括单体堆叠部100b、第一辅助单体130及第二辅助单体140的方 式固定。
[0091] 因此,本发明的聚合物二次电池单元包括具有与堆叠型结构或堆叠/折叠型结构 相区别的新结构的电极组装体,由此可以简化层叠施工法,提高可销售性。
【权利要求】
1. 一种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包括: 单体堆叠部,具有: (a) 由相同数量的电极和隔板以交替配置的方式结合成一体的一种基本单体反复配置 的结构,或者 (b) 由相同数量的电极和隔板以交替配置的方式结合成一体的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按 指定的顺序来配置的结构,以及 辅助单体,配置于所述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中的至少一侧; 所述(a)的一种基本单体具有由第一电极、第一隔板、第二电极及第二隔板依次配置 的四层结构或由所述四层结构反复配置的结构; 若将所述(b)的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分别按指定的顺序来配置,则形成所述四层结构 或由所述四层结构反复配置的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末端不与相邻的隔板 的末端相接合。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单体堆叠部的内部,所述基 本单体不与相邻的基本单体相结合,或者在所述基本单体的内部,所述基本单体借助不同 于由所述电极和所述隔板相结合的结合力的另一结合力来与相邻的基本单体相结合。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a)的一种基本单体包括第一基本单体,所述第一基本单体具有所述四层结构或 由所述四层结构反复配置的结构; 所述单体堆叠部具有由所述第一基本单体反复配置的结构。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b)的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包括: 第二基本单体,由第一电极、第一隔板、第二电极、第二隔板、第一电极及第一隔板以依 次配置的方式结合成一体,以及 第三基本单体,由第二电极、第二隔板、第一电极、第一隔板、第二电极及第二隔板以依 次配置的方式结合成一体; 所述单体堆叠部具有由所述第二基本单体和所述第三基本单体以交互方式配置的结 构。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a)的一种基本单体设有多个,并分为具有互不相同的大小的至少两个组; 所述单体堆叠部具有由所述(a)的一种基本单体以按大小来层叠的方式形成多个段 的结构。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a)的一种基本单体设有多个,并分为具有互不相同的几何形状的至少两个组; 所述单体堆叠部具有由所述(a)的一种基本单体以按几何形状来层叠的方式形成多 个段的结构。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在基本单体的内部与相 邻的隔板相粘结。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在和与其相邻的所述隔 板相向的面整体地与相邻的所述隔板相粘结。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和所述隔板之间的粘结 是基于向所述电极和与其相邻的所述隔板施加压力的粘结,或者是基于向所述电极和与其 相邻的所述隔板施加压力和热的粘结。
11.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本单体的内部的所述电 极和与其相邻的所述隔板之间的粘结力大于在所述单体堆叠部的内部的所述基本单体之 间的粘结力。
12.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包括: 多孔性的隔板基材,以及 多孔性的涂敷层,涂敷于所述隔板基材的一面或双面的整体; 所述涂敷层由无机物粒子和用于连接及固定所述无机物粒子的粘结剂聚合物的混合 物形成; 所述电极借助所述涂敷层来与相邻的所述隔板相粘结。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物粒子以形成填充结 构的方式在所述涂敷层中整体地形成无机物粒子之间的间隙体积,借助由所述无机物粒子 限定的间隙体积,在所述涂敷层形成气孔结构。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单体包括第一辅助单体,所述第一辅助单体层叠于末端电极,所述末端电极 为位于所述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电极; 当所述末端电极为正极时,所述第一辅助单体从所述末端电极依次层叠隔板、负极、隔 板及正极; 当所述末端电极为负极时,所述第一辅助单体从所述末端电极依次层叠隔板及正极。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单体的正极包括: 集电体;以及 活性物质,仅涂敷在所述集电体的双面中的与所述基本单体相向的一面。
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单体包括第二辅助单体,所述第二辅助单体层叠于末端隔板,所述末端隔板 为位于所述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隔板; 在所述基本单体中,当与所述末端隔板相接的电极为正极时,所述第二辅助单体从所 述末端隔板依次层叠负极、隔板及正极; 在所述基本单体中,当与所述末端隔板相接的电极为负极时,所述第二辅助单体由正 极形成。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单体的正极包括: 集电体;以及 活性物质,仅涂敷在所述集电体的双面中的与所述基本单体相向的一面。
1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单体包括第一辅助单体,所述第一辅助单体层叠于末端电极,所述末端电极 为位于所述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电极; 当所述末端电极为正极时,所述第一辅助单体从所述末端电极依次层叠隔板及负极; 当所述末端电极为负极时,所述第一辅助单体从所述末端电极依次层叠隔板、正极、隔 板及负极。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单体在所述负极 的外侧还包括隔板。
2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单体包括第二辅助单体,所述第二辅助单体层叠于末端隔板,所述末端隔板 为位于所述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隔板; 在所述基本单体中,当与所述末端隔板相接的电极为正极时,所述第二辅助单体由负 极形成; 在所述基本单体中,当与所述末端隔板相接的电极为负极时,所述第二辅助单体从所 述末端隔板依次层叠正极、隔板及负极。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单体在所述负极 的外侧还包括隔板。
2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单体包括第二辅助单体,所述第二辅助单体层叠于末端隔板,所述末端隔板 为位于所述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隔板; 在所述基本单体中,当与所述末端隔板相接的电极为负极时,所述第二辅助单体从所 述末端隔板依次层叠第一正极、隔板、负极、隔板及第二正极。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单体的第二正极 包括: 集电体;以及 活性物质,仅涂敷在所述集电体的双面中的与所述基本单体相向的一面。
2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单体包括第二辅助单体,所述第二辅助单体层叠于末端隔板,所述末端隔板 为位于所述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隔板; 在所述基本单体中,当与所述末端隔板相接的电极为正极时,所述第二辅助单体从所 述末端隔板依次层叠第一负极、隔板、正极、隔板及第二负极。
25. -种聚合物二次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的电极组装体; 袋壳,用于内置所述电极组装体。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聚合物二次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聚合物胶带,所 述聚合物胶带用于固定所述电极组装体。
27. -种电极组装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步骤,制造一种基本单体或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所述一种基本单体具有由相同 数量的电极和隔板以交替方式层叠的结构,所述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具有由相同数量的电 极和隔板以交替方式层叠的结构, 第二步骤,以反复层叠所述一种基本单体或按指定的顺序层叠所述两种以上的基本单 体的方式制造单体堆叠部,以及 第三步骤,在所述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中的至少一侧层叠辅助单体; 所述一种基本单体具有由第一电极、第一隔板、第二电极及第二隔板依次层叠的四层 结构或由所述四层结构反复层叠的结构; 若将所述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分别逐个按指定的顺序层叠,则形成所述四层结构或由 所述四层结构反复层叠的结构。
【文档编号】H01M10/04GK104221201SQ201480000983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15日
【发明者】朴志元, 高明勋, 罗胜昊, 安昶范 申请人:株式会社Lg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