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线模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83449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过线模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过线模装置,包括过线模及固定装置,过线模包括相互扣合的上模和下模,上模具有第一侧面、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及四个位于第一侧面的四端的第三侧面,至少两个第三侧面的中间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上模孔槽,每个第三侧面上的上模孔槽的规格不同;下模具有第四侧面、与第四侧面相对的第五侧面以及四个位于第四侧面的四端的第六侧面,第六侧面的尺寸与第三侧面的尺寸相等,至少两个第六侧面的中间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下模孔槽,下模孔槽的数量与上模孔槽的数量相等,数量相等的下模孔槽与上模孔槽呈一一对应,相对应的下模孔槽和上模孔槽组成穿线孔;上模可切换方向的固定于固定装置上。
【专利说明】过线模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线模装置,该装置可以用于线缆成型设备,例如,编织机、成缆机、单绞机等,另外该过线模装置又可称为并线模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电缆在进行金属丝编织和成缆时,需要用到过线模,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过线模均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样的设计主要有两大缺点:第一,配模复杂。由于电缆制造工艺中,电缆的外径在编织或成缆前并不是一个非常恒定的值,对于小电缆,其具有0.5-1.2mm的外径波动;对于大电缆,其具有1.0-3.0mm的外径波动,在进行配模时,必须按照最大外径来进行配模,这导致金属丝编织或成缆线芯上外径小的地方不够紧密,甚至会出现跳浜,如果按照小的外径来进行配模,这对金属丝编织或成缆线芯上外径大的地方会造成擦伤,甚至会由于外径太大,无法通过过线模而造成拉断现象。第二,电缆生产时,只能一根一根成缆、编织,特别是遇到连续加工两根不同外径的电缆时,如果采用一体过线模,无法使接头通过过线模,必须重新穿线,费时很长,有时还需要更换过线模,生产效率低,连续性差。
[0003]中国专利文献CN201229806Y公开了一种用于成缆、编织的过线模,该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具有可相互扣合的上盖和底座筛的配模,使得配模操作简化,当做到外径大的地方,可以适当将过线模松开,相当于增加了过线模的孔径,使外径大的一端通过后,再将过线模收紧,确保金属丝编织或成缆紧密。另外,该实用新型还具有更换方便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该过线模只能实现一种外形的线缆的成缆或编织,当电缆为另外一种规格时,需要重新更换与该电缆相匹配的过线模,增加了制造成本,而且更换也比较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过线模装置,其能满足多种规格线缆的编织或成缆,当电缆为另外一种规格时,无需再更换与该电缆相匹配的过线模,降低了制造成本。
[0005]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过线模装置,包括过线模及将所述过线模固定在线缆成型设备机架上的固定装置,所述过线模包括相互扣合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具有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及四个位于所述第一侧面的四端且与所述第二侧面连接的第三侧面,至少两个所述第三侧面的中间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上模孔槽,所述上模孔槽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每个所述第三侧面上的所述上模孔槽的规格不同;
[0007]所述下模具有第四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相对的第五侧面以及四个位于所述第四侧面的四端且与所述第五侧面连接的第六侧面,所述第六侧面的尺寸与所述第三侧面的尺寸相等,至少两个所述第六侧面的中间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下模孔槽,所述下模孔槽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四侧面和所述第五侧面,所述下模孔槽的数量与所述上模孔槽的数量相等,数量相等的所述下模孔槽与所述上模孔槽呈一一对应,相对应的下模孔槽和上模孔槽组成穿线孔;
[0008]所述上模可切换方向的固定于所述固定装置上,用以实现不同规格的所述上模孔槽与相对应的所述下模孔槽组成不同规格的所述穿线孔。
[0009]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包括连接板、丝杆及固定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丝杆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丝杆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贯穿所述上模的第一侧面并延伸至所述上模内,所述上模上设置有与所述丝杆相对应的旋转孔,所述旋转孔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贯穿所述上模的所述第二侧面的容置孔,所述丝杆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置孔内,所述丝杆上且位于所述容置孔内设置有可将所述上模固定在所述丝杆上的固定螺母,所述容置孔的尺寸大于所述旋转孔和所述固定螺母的尺寸,所述固定螺母的尺寸大于所述旋转孔的尺寸。
[0010]通过将丝杆远离连接板的一端和固定螺母均设置于容置孔内,可使得丝杆和固定螺母不会与金属丝接触,避免了丝杆和螺母刮断金属丝或阻扰金属丝的前进。
[0011]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相对应的所述上模孔槽和所述下模孔槽分别位于的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六侧面通过定位机构连接。
[0012]通过将相对应于的上模孔槽和下模孔槽所分别位于的第三侧面和第六侧面通过定位机构连接,可使得过线模无论形成何种规格的穿线孔,上模和下模都能连接为一个整体。
[0013]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定位机构为卡接凹槽和与所述卡接凸起相对应的卡接凸起,所述卡接凹槽和所述卡接凸起分别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上模孔槽和所述下模孔槽分别位于的所述第三侧面上和所述第六侧面上。
[0014]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板通过螺钉可拆卸的固定于线缆成型设备的机架上。
[0015]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设置有用于加强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固定板连接的加强筋。
[0016]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板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板,两个所述侧板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三侧面之间的距离。
[0017]通过在连接板延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侧板,可阻止过线模在丝杆上发生转动,使得金属丝能更快、更好的在过线模的穿线孔内进行编织或成缆。
[00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一种过线模装置,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通过在上模上设置不同规格的上模孔槽以及在下模上设置与不同规格的上模孔槽相对应的下模孔槽,使得过线模能具有不同规格的用于电缆编织或成缆的穿线孔,当电缆为另外一种规格时,无需再更换与该电缆相匹配的过线模,降低了制造成本。而固定装置的设置,不仅可实现将过线模固定于线缆成型设备的机架上,还可实现上模的方向的切换,以使不同规格的上模孔槽与相对应的下模孔槽组成不同规格的穿线孔。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实施例所述的过线模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实施例所述的过线模装置中上模的剖视图;
[0021]图3为实施例所述的过线模装置中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1至图3中:
[0023]1、上模;11、第一侧面;12、第二侧面;13、第三侧面;131、上模孔槽;132、卡接凹槽;14、容置孔;15、旋转孔;2、下模;21、第四侧面;22、第五侧面;23、第六侧面;231、下模孔槽;232、卡接凸起;3、固定架;31、连接板;311、侧板;32、固定板;33、丝杆;4、穿线孔;5、固定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25]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过线模装置,包括过线模及将过线模固定在线缆成型设备机架上的固定装置,过线模包括相互扣合的上模I和下模2,上模I具有第一侧面11、与第一侧面11相对的第二侧面12及四个位于第一侧面11的四端且与第二侧面12连接的第三侧面13,四个第三侧面13的中间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上模孔槽131,上模孔槽131的两端分别贯穿第一侧面11和第二侧面12,每个第三侧面13上的上模孔槽131的规格不同,下模2具有第四侧面21、与第四侧面21相对的第五侧面22以及四个位于第四侧面21的四端且与第五侧面22连接的第六侧面23,第六侧面23的尺寸与第三侧面13的尺寸相等,四个第六侧面23的中间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下模孔槽231,下模孔槽231的两端分别贯穿第四侧面21和第五侧面22,每个下模孔槽231的规格不同,上模I上的四个不同规格的上模孔槽131和下模2上的四个不同规格的下模孔槽231呈一一对应,相对应的下模孔槽231和上模孔槽131组成穿线孔4,上模I可切换方向的固定于固定装置上,用以实现不同规格的上模孔槽131与相对应的下模孔槽231组成不同规格的穿线孔4。
[0026]通过在上模I上设置不同规格的上模孔槽131以及在下模2上设置与不同规格的上模孔槽131相对应的下模孔槽231,使得过线模能具有不同规格的用于电缆编织或成缆的穿线孔4,当电缆为另外一种规格时,无需再更换与该电缆相匹配的过线模,降低了制造成本。而固定装置的设置,不仅可实现将过线模固定于线缆成型设备的机架上,还可实现上模I的方向的切换,以使不同规格的上模孔槽131与相对应的下模孔槽231组成不同规格的穿线孔4。
[0027]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架3,固定架3包括连接板31、丝杆33及固定板32,连接板31的一端与丝杆33连接,连接板31的另一端与固定板32连接,丝杆33远离连接板31的一端贯穿上模I的第一侧面11并延伸至上模I内,上模I上设置有与丝杆33相对应的旋转孔15,旋转孔15远离连接板31的一端设置有贯穿上模I的第二侧面12的容置孔14,丝杆33远离连接板31的一端位于容置孔14内,丝杆33上且位于容置孔14内设置有可将上模I固定在丝杆33上的固定螺母5,容置孔14的尺寸大于旋转孔15和固定螺母5的尺寸,固定螺母5的尺寸大于旋转孔15的尺寸。
[0028]通过丝杆的设置,可实现上模的方向的切换,通过将丝杆33远离连接板31的一端和固定螺母5均设置于容置孔14内,可使得丝杆33和固定螺母5不会与金属丝接触,避免了丝杆33和螺母刮断金属丝或阻扰金属丝的前进。上模I进行方向转换时,先将固定螺母5从丝杆33上取下,然后以丝杆33为转动轴,使上模I在丝杆33上发生转动,当上模I转动到确定的方位时,立即用固定螺母5将上模I再次固定于丝杆33上。
[0029]相对应的上模孔槽131和下模孔槽231分别位于的第三侧面13和第六侧面23通过定位机构连接。
[0030]通过将相对应的上模孔槽131和下模孔槽231所分别位于的第三侧面13和第六侧面23通过定位机构连接,可使得过线模无论形成何种规格的穿线孔4,上模I和下模2都能连接为一个整体。
[0031]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机构为卡接凹槽132和与卡接凹槽132相对应的卡接凸起232,卡接凹槽132和卡接凸起232分别设置于相对应的上模孔槽131和下模孔槽231所分别位于的第三侧面13上和第六侧面23上。
[0032]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32通过螺钉可拆卸的固定于线缆成型设备的机架上。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固定杆还可通过卡接件或螺栓可拆卸的固定于线缆成型设备的机架上。
[0033]连接板31和固定板32之间设置有用于加强连接板31和固定板32连接的加强筋。
[0034]连接板3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板311,两个侧板311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相对的第三侧面13之间的距离。
[0035]通过在连接板31延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侧板311,可阻止过线模在丝杆33上发生转动,使得金属丝能更快、更好的在过线模的穿线孔4内进行编织或成缆。
[0036]工作原理:
[0037]首先确定线缆的尺寸,然后在上模I上和下模2上分别选择好与线缆相应的上模孔槽131和下模孔槽231,选择好后,将丝杆33上的上模I旋转到适合位置并通过固定螺母5固定,最后,通过相对应的卡接凹槽132和卡接凸起232将上模I和下模2合并为过线模,此时,适合线缆的穿线孔4也随之合成,金属丝也可在穿线孔4内进行编织或成缆。
[0038]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过线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过线模及将所述过线模固定在线缆成型设备机架上的固定装置,所述过线模包括相互扣合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具有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及四个位于所述第一侧面的四端且与所述第二侧面连接的第三侧面,至少两个所述第三侧面的中间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上模孔槽,所述上模孔槽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每个所述第三侧面上的所述上模孔槽的规格不同; 所述下模具有第四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相对的第五侧面以及四个位于所述第四侧面的四端且与所述第五侧面连接的第六侧面,所述第六侧面的尺寸与所述第三侧面的尺寸相等,至少两个所述第六侧面的中间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下模孔槽,所述下模孔槽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四侧面和所述第五侧面,所述下模孔槽的数量与所述上模孔槽的数量相等,数量相等的所述下模孔槽与所述上模孔槽呈一一对应,相对应的下模孔槽和上模孔槽组成穿线孔; 所述上模可切换方向的固定于所述固定装置上,用以实现不同规格的所述上模孔槽与相对应的所述下模孔槽组成不同规格的所述穿线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线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包括连接板、丝杆及固定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丝杆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丝杆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贯穿所述上模的第一侧面并延伸至所述上模内,所述上模上设置有与所述丝杆相对应的旋转孔,所述旋转孔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贯穿所述上模的所述第二侧面的容置孔,所述丝杆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置孔内,所述丝杆上且位于所述容置孔内设置有可将所述上模固定在所述丝杆上的固定螺母,所述容置孔的尺寸大于所述旋转孔和所述固定螺母的尺寸,所述固定螺母的尺寸大于所述旋转孔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线模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应的所述上模孔槽和所述下模孔槽分别位于的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六侧面通过定位机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线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为卡接凹槽和与所述卡接凹槽相对应的卡接凸起,所述卡接凹槽和所述卡接凸起分别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上模孔槽和所述下模孔槽分别位于的所述第三侧面上和所述第六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线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通过螺钉可拆卸的固定于线缆成型设备的机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线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设置有用于加强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固定板连接的加强筋。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线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板,两个所述侧板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三侧面之间的距离。
【文档编号】H01B13/26GK204029478SQ201420390481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5日
【发明者】杨旭 申请人:广东奥美格传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