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结合力换向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80955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结合力换向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结合力换向装置,包括由若干个相互绝缘的铜换向片围成的筒状铜壳,以及位于铜壳内部的模塑料基体;在每个铜换向片内壁上均设有至少两个相对且沿铜壳轴向设置的钩体,两个钩体与铜换向片内壁形成伸入模塑料基体内部以固定铜壳与模塑料基体的连接槽,在两个钩体之间的铜换向片内壁上设有包括第一内齿和第二内齿的拉紧连接件,其各自的一端与铜换向片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朝铜壳中轴线延伸,并形成开口槽。张开的两个内齿能够伸入到熔融态的模塑料基体内部,并在模塑料基体冷却固化收缩时拉紧模塑料基体与相应位置处的铜换向片,使得铜换向片内壁与模塑料基体之间不易出现缝隙,提高铜壳内壁与模塑料基体之间连3接的牢固性。
【专利说明】一种高结合力换向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结合力换向装置,属于换向器用铜壳【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普遍使用的换向器一般包括铜壳,所述铜壳沿其周向被分割成若干个均匀分布且相互绝缘的铜换向片,所述铜换向片的内壁上设置连接件,所述铜壳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模塑料基体连接,模塑料基体的内腔中安装电机轴,使用时,铜壳随模塑料基体一起高速转动。
[0003]如图1-5所示为现有换向装置中的外铜壳10,每个铜换向片沿外铜壳10的轴向两端都设有至少2个内钩11,2个内钩11向外铜壳10内部弯折后与其所在的铜换向片的内壁形成连接槽,连接槽的开口大小从所述铜换向片的内壁出发向着外铜壳10内部的方向逐渐减小,即连接槽为封闭型的连接槽,并且铜换向片的内壁为光滑内壁。使用时,向外铜壳内部注入模塑料基体,模塑料基体进入上述连接槽,并且内钩11进入模塑料基体内部,从而将外铜壳10与模塑料基体固定连接在一起。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换向装置在使用时至少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外铜壳与模塑料基体为不同材质,以熔融态注入到外铜壳内部的模塑料基体冷却固化时会发生收缩,容易在外铜壳与模塑料基体之间连接不紧密的位置出现缝隙,从而造成外铜壳与模塑料基体之间的接触面小,连接牢固性能差;2.换向装置在高速旋转时,模塑料基体作用于内钩的旋转作用力较大,而上述外铜壳的两个内钩沿着铜换向片的内壁轴向设置,内钩上用于承受上述旋转作用力的面积较小,造成外铜壳内钩的用于承受上述旋转作用力的局部受力过大,长期使用容易造成内钩甚至铜换向片的弯曲变形,并导致模塑料基体跟随变形了的内钩发生位置变动,造成模塑料基体在整个整流子上的分布不均,降低整个整流子的使用性能,造成碳刷快速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0004]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换向装置的铜壳容易与注入到其内部且老化收缩后的模塑料基体之间出现缝隙,造成铜壳内壁与模塑料基体结合不牢固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增强铜壳与模塑料基体之间结合强度,从而提高整流子在高速旋转时使用性能的高结合力换向装置。
[0005]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结合力换向装置,包括由若干个相互绝缘的铜换向片围成的筒状铜壳,以及位于所述铜壳内部的模塑料基体;在每个所述铜换向片内壁上均设有至少两个相对且沿所述铜壳轴向设置的钩体,两个所述钩体与所述铜换向片内壁形成伸入所述模塑料基体内部以固定连接所述铜壳与所述模塑料基体的连接槽,在两个所述钩体之间的所述铜换向片内壁上设有拉紧连接件,所述拉紧连接件包括第一内齿和第二内齿,所述第一内齿和第二内齿各自的一端与所述铜换向片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朝所述铜壳中轴线延伸,并形成开口端大、封闭端小的开口槽。
[0006]所述开口槽为V形和/或梯形开口槽。
[0007]所述拉紧连接件环绕所述铜壳周向均匀设有至少3圈。
[0008]每个所述铜换向片内壁上沿所述铜壳轴向均匀设有3排,每排4个,共12个所述拉紧连接件。
[0009]形成所述开口槽的所述第一内齿、第二内齿沿所述铜壳的轴向分布。
[0010]所述连接槽为开口端小、封闭端大的梯形连接槽。
[0011]每个所述铜换向片上设有2对所述钩体。
[001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结合力换向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0013]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结合力换向装置,通过在位于两钩体之间的铜换向片内壁上固定设置由第一内齿和第二内齿形成开口槽的拉紧连接件,使得在向铜壳内部注入模塑料基体时,张开的两个第一内齿和第二内齿能够伸入到熔融态的模塑料基体内部,并在模塑料基体冷却固化收缩时拉紧模塑料基体与相应位置处的铜换向片,使得铜换向片内壁与模塑料基体之间不易出现缝隙,从而增大铜壳内壁与模塑料基体的结合面积,提高铜壳内壁与模塑料基体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0014]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结合力换向装置,上述开口槽为V形和/或梯形开口槽,即由张开的第一内齿和第二内齿形成开口端大、封闭端小的V形或梯形开口槽,张开的内齿外壁能够更好的拉紧模塑料基体和铜换向片内壁,从而能够提高拉紧连接效果。
[0015]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结合力换向装置,沿铜壳周向在其内壁上设有至少3圈上述拉紧连接件,即在每一个铜换向片内壁上均设有至少3个拉紧连接件,从而在每一个铜换向片内壁上都具有至少3个与模塑料基体紧密连接的连接点,在模塑料基体固化收缩时拉紧铜换向片内壁与模塑料基体,减少缝隙出现并增大铜壳内壁与模塑料基体的结合面积。进一步的,可在每个铜换向片内壁上沿铜壳内壁轴向均匀设置3排,每排4个共12个上述拉紧连接件,从而在每一个铜换向片内壁上都具有至少12个与模塑料基体紧密连接的连接点,大大减少缝隙出现并可增大铜壳内壁与模塑料基体的结合面积,增加二者的连接牢固性。
[0016]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结合力换向装置,设置形成开口槽的第一内齿和第二内齿沿铜壳轴向分布,便于制造,易于实现。
[0017]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结合力换向装置,设置由两个钩体以及位于两个钩体之间的铜换向片内壁形成的连接槽为开口端小、封闭端大的梯形连接槽,以及在每个铜换向片上设置2对钩体,均能够增强铜壳与模塑料基体的结合力,增强铜壳与模塑料基体的连接牢固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现有换向装置外铜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中A-A向视图。
[0020]图3是图1中B-B向视图。
[0021]图4是图1中两个相邻铜换向片在其内钩未弯折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图4中C-C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实施例1换向装置中铜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7是图6中A-A向视图。
[0025]图8是图6中B-B向视图。
[0026]图9是图6中两个相邻铜换向片在其内钩未弯折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是图9中C-C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1是图10中G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9]图中:
[0030]10-外铜壳,11-内钩;20_铜壳,21-钩体,22-拉紧连接件,221-第一内齿,222-第二内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结合力换向装置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2]实施例1
[003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结合力换向装置,如图6-11所示,包括由若干个相互绝缘的铜换向片围成的筒状铜壳20,以及位于铜壳内部的模塑料基体(图中未示出);在每个所述铜换向片内壁上均设有两个相对且沿所述铜壳20轴向设置的钩体21,两个所述钩体21与所述铜换向片内壁形成伸入模塑料基体内部以固定连接铜壳与模塑料基体的连接槽,在两个所述钩体21之间的所述铜换向片内壁上设有拉紧连接件22,所述拉紧连接件22包括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所述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各自的一端与所述铜换向片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朝所述铜壳20中轴线延伸,并形成开口端大、封闭端小的开口槽。
[0034]如图10-11所示,上述开口槽为V形开口槽,张开的两个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能够伸入到熔融态的模塑料基体内部,并在模塑料基体冷却固化收缩时拉紧模塑料基体与相应位置处的铜换向片,使得铜换向片内壁与模塑料基体之间不易出现缝隙,从而增大铜壳20内壁与模塑料基体的结合面积,提高铜壳20内壁与模塑料基体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0035]张开的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外壁能够更好的拉紧模塑料基体和铜换向片内壁,从而能够提高拉紧连接效果。事实上根据实际需要,上述开口槽还可以设置成梯形开口槽,均可实现发明目的。
[0036]形成上述开口槽的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可沿铜壳20的轴向分布,也可沿其他方向分布。事实上,在生产工艺允许的情况下,形成上述开口槽的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可沿多个方向分布并形成多种多样的开口槽方向,从而从多个角度拉紧连接铜换向片和模塑料基体,进一步增强铜壳20与模塑料基体的连接牢固性。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为了生产制造的方便,设置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沿铜壳20的轴向分布,而不应理解为对实现方式的限定。
[0037]作为对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设置上述拉紧连接件环绕铜壳20周向均匀设有3圈,即在每一个铜换向片内壁上均设有3个拉紧连接件,从而在每一个铜换向片内壁上都具有至少3个与模塑料基体紧密连接的连接点,在模塑料基体固化收缩时拉紧铜换向片内壁与模塑料基体,减少缝隙出现并增大铜壳20内壁与模塑料基体的结合面积。使得每一个铜换向片内壁上都具有至少12个与模塑料基体紧密连接的连接点,大大减少缝隙出现并可增大铜壳内壁与模塑料基体的结合面积,增加二者的连接牢固性。
[0038]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上述连接槽为开口端小、封闭端大的梯形连接槽,使得铜壳20能够倒拉锁住部分模塑料基体,从而增强铜壳20与模塑料基体之间的连接牢固性。进一步的在每个铜换向片上设置2对上述钩体21,从而形成2个上述梯形连接槽,进一步增强铜壳20与模塑料基体之间的连接牢固性。
[0039]显然,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
1.一种高结合力换向装置,包括由若干个相互绝缘的铜换向片围成的筒状铜壳(20),以及位于所述铜壳(20)内部的模塑料基体;在每个所述铜换向片内壁上均设有至少两个相对且沿所述铜壳(20)轴向设置的钩体(21),两个所述钩体(21)与所述铜换向片内壁形成伸入所述模塑料基体内部以固定连接所述铜壳(20 )与所述模塑料基体的连接槽,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所述钩体(21)之间的所述铜换向片内壁上设有拉紧连接件(22),所述拉紧连接件(22)包括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所述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各自的一端与所述铜换向片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朝所述铜壳(20)中轴线延伸,并形成开口端大、封闭端小的开口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结合力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槽为V形和/或梯形开口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结合力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紧连接件(22)环绕所述铜壳(20)周向均匀设有至少3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结合力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铜换向片内壁上沿所述铜壳(20)轴向均匀设有3排,每排4个,共12个所述拉紧连接件(22)。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结合力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开口槽的所述第一内齿(221)、第二内齿(222)沿所述铜壳(20)的轴向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结合力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为开口端小、封闭端大的梯形连接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结合力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铜换向片上设有2对所述钩体(21)。
【文档编号】H01R39/04GK204030215SQ201420335614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3日
【发明者】张浩宇, 陆威 申请人:深圳市凯中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