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及其与锂负极片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与锂负极片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负极极耳和锂负极片,负极极耳包括一个条状镍片,条状镍片上均匀冲压有多个凹陷部,凹陷部中心设置有通孔,锂负极片与负极极耳经外力相互挤压后,锂负极片的第一面和条状镍片的第一面互相紧贴,同时锂负极片上的部分材料挤过通孔后在凹陷部的底面形成一个截面积大于通孔的覆盖面,其优点是锂负极片与负极极耳之间的接触比较可靠,不容易脱开,保证了锂锰电池的放电性能,同时由于在负极极耳冲压后形成凹陷部和通孔,大大地增加了负极极耳与锂负极片之间的接触面积,相比传统锂锰电池的放电性能有所提高。
【专利说明】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及其与锂负极片之间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及其与锂负极片之间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卷绕式锂锰电池是由锂负极片、正极片与配置在两个电极间的微孔隔膜组成,其电池内部在整体上卷绕成“胶卷”状结构,在电池内部充满了电解液,电解液以抽真空的注液方式注入到电池内部。电池的反应原理:全称锂-二氧化猛电池(Lithium-manganesed1xide,L1-Mn02)。在原电池中,以金属锂作为阳极,二氧化锰作为阴极,在原电池中,阳极是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在电解池中阳极与正极相连,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的是溶液中的阴离子。如图1和图2所示的锂锰电池结构中,包括有微孔隔膜9,正极片10、锂负极片5、负极极耳7和钢壳8,负极极耳7连接在锂负极片5与钢壳8负极端子)的底部之间,负极极耳7与钢壳8底部之间通过焊接方式连接,负极极耳7与锂负极片5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负极极耳7直接贴附在锂负极片5上,再用胶带进行固定。这样的连接结构存在如下问题:1、胶带的粘结可靠性不高,存在负极极耳从锂负极片上脱起的风险,或者是负极极耳与锂负极片之间存在部分接触,部分脱离的情况;这样会出现电池放电性能不良的问题,进一步地风险在于当电池处于振动过程中,最后同样会导致负极极耳完全脱离锂负极片,造成电池无法放电等问题。2、即使在负极极耳与锂负极片能完全可靠接触的情况下,负极极耳与锂负极片之间的接触面积还是相对较小,其导电性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传统的锂锰电池的放电性能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与锂负极片接触可靠的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及其与锂负极片之间的连接结构,该负极极耳及连接结构能增加两者接触面积,进一步改善锂锰电池的放电性能。
[0004]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包括一个条状镍片,所述的条状镍片上均匀冲压有多个凹陷部,所述的凹陷部中心设置有通孔。
[0005]所述的凹陷部为圆形凹陷部,所述的通孔为圆形通孔。条状镍片具有该结构,使得其与锂负极片之间有较多的接触面积,同时通孔可供锂负极片上的部分材料通过。
[0006]所述的圆形凹陷部的直径为LI,圆形凹陷部的高度为H,圆形通孔的直径为L2,1/4L1< L2〈2/3L1,1/10L1〈H〈1/2L1。凹陷部的高度和直径限定使得该结构具有更好的强度,保持负极极耳结构的可靠,在外力作用下与锂负极片挤压时仍能保持原状。
[0007]所述的多个凹陷部分成沿条状镍片长度方向的两排凹陷部,分别为第一排凹陷部和第二排凹陷部,第一排凹陷部中的凹陷部与第二排凹陷部中的凹陷部错开排列。
[0008]所述的圆形凹陷部的直径为0.8毫米?1.5毫米。
[0009]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与锂负极片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负极极耳和锂负极片,所述的负极极耳包括一个条状镍片,所述的条状镍片上均匀冲压有多个凹陷部,所述的凹陷部中心设置有通孔,所述的锂负极片与所述的负极极耳经外力相互挤压后,锂负极片的第一面和条状镍片的第一面互相紧贴,同时锂负极片上的部分材料挤过所述的通孔后在凹陷部的底面形成一个截面积大于通孔的覆盖面。
[0010]所述的锂负极片上的材料填满所述的通孔,所述的覆盖面紧贴在所述的凹陷部的
。
[0011]所述的凹陷部为圆形凹陷部,所述的通孔为圆形通孔。
[0012]所述的圆形凹陷部的直径为LI,圆形凹陷部的高度为H,圆形通孔的直径为L2,1/4L1< L2〈2/3L1,1/10L1〈H〈1/2L1,所述的圆形凹陷部的直径为0.8毫米?1.5毫米。
[0013]所述的多个凹陷部分成沿条状镍片长度方向的两排凹陷部,分别为第一排凹陷部和第二排凹陷部,第一排凹陷部中的凹陷部与第二排凹陷部中的凹陷部错开排列。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由于(锂负极片)锂材料的硬度小于负极极耳(镍材料)的硬度,锂材料相对比较软,使得其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在外力作用下,锂负极片与负极极耳经相互挤压后,锂负极片的第一面和条状镍片的第一面互相紧贴,同时锂负极片上的部分材料挤过通孔后在凹陷部的底面形成一个截面积大于通孔的覆盖面,使得锂负极片与负极极耳之间的接触比较可靠,不容易脱开,保证了锂锰电池的放电性能,同时由于在负极极耳冲压后形成凹陷部和通孔,大大地增加了负极极耳与锂负极片之间的接触面积,相比传统锂锰电池的放电性能有所提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锂锰电池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C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负极极耳的结构图;
图4为图3中A处放大图;
图5为图4中B-B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7]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包括一个条状镍片1,条状镍片I上均匀冲压有多个凹陷部2,凹陷部2中心设置有通孔3。一次锂电池可以是锂锰电池。
[0018]凹陷部2为圆形凹陷部,通孔3为圆形通孔。
[0019]圆形凹陷部2的直径为LI,圆形凹陷部2的高度为H,圆形通孔3的直径为L2,1/4L1< L2〈2/3L1,1/10L1〈H〈1/2L1。
[0020]多个凹陷部2分成沿条状镍片长度方向的两排凹陷部,分别为第一排凹陷部21和第二排凹陷部21,第一排凹陷部21中的凹陷部与第二排凹陷部22中的凹陷部错开排列。
[0021]圆形凹陷部2的直径为0.8毫米?1.5毫米。优先取值为凹陷部2直径LI的取值为1.1毫米,通孔3直径L2的取值为0.3毫米,凹陷部2的高度H的取值为0.25毫米。
[0022]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与锂负极片5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负极极耳和锂负极片5,负极极耳包括一个条状镍片1,条状镍片I上均匀冲压有多个凹陷部2,凹陷部2中心设置有通孔3,锂负极片5与负极极耳经外力相互挤压后,锂负极片5的第一面51和条状镍片I的第一面11互相紧贴,同时锂负极片5上的部分材料挤过通孔3后在凹陷部2的底面形成一个截面积大于通孔3的覆盖面6。锂负极片5上的材料填满通孔3,覆盖面6紧贴在凹陷部2的底面上。
[0023]凹陷部2为圆形凹陷部,通孔3为圆形通孔。
[0024]圆形凹陷部2的直径为LI,圆形凹陷部2的高度为H,圆形通孔3的直径为L2,1/4L1< L2〈2/3L1,1/10L1〈H〈1/2L1,圆形凹陷部2的直径为0.8毫米?1.5毫米。
[0025]多个凹陷部2分成沿条状镍片长度方向的两排凹陷部,分别为第一排凹陷部21和第二排凹陷部22,第一排凹陷部21中的凹陷部与第二排凹陷部22中的凹陷部错开排列。
【权利要求】
1.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包括一个条状镍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条状镍片上均匀冲压有多个凹陷部,所述的凹陷部中心设置有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陷部为圆形凹陷部,所述的通孔为圆形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形凹陷部的直径为LI,圆形凹陷部的高度为H,圆形通孔的直径为L2,1/4L1〈 L2〈2/3L1,1/10L1〈H〈1/2L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凹陷部分成沿条状镍片长度方向的两排凹陷部,分别为第一排凹陷部和第二排凹陷部,第一排凹陷部中的凹陷部与第二排凹陷部中的凹陷部错开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形凹陷部的直径为0.8晕米?1.5晕米。
6.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与锂负极片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负极极耳和锂负极片,所述的负极极耳包括一个条状镍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条状镍片上均匀冲压有多个凹陷部,所述的凹陷部中心设置有通孔,所述的锂负极片与所述的负极极耳经外力相互挤压后,锂负极片的第一面和条状镍片的第一面互相紧贴,同时锂负极片上的部分材料挤过所述的通孔后在凹陷部的底面形成一个截面积大于通孔的覆盖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与锂负极片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锂负极片上的材料填满所述的通孔,所述的覆盖面紧贴在所述的凹陷部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与锂负极片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陷部为圆形凹陷部,所述的通孔为圆形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与锂负极片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形凹陷部的直径为LI,圆形凹陷部的高度为H,圆形通孔的直径为L2,1/4L1< L2〈2/3L1,1/10L1〈H〈1/2L1,所述的圆形凹陷部的直径为0.8毫米?1.5毫米。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一次锂电池的负极极耳与锂负极片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凹陷部分成沿条状镍片长度方向的两排凹陷部,分别为第一排凹陷部和第二排凹陷部,第一排凹陷部中的凹陷部与第二排凹陷部中的凹陷部错开排列。
【文档编号】H01R4/62GK104347841SQ201410623728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7日
【发明者】郁宇骏, 冯远强 申请人:宁波超霸能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