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实现组装有检测部件的部件的结构的简化。第二壳体(40)的锁定部(48)弹性地卡定于第一壳体(10)的锁定臂(24),从而第一、第二壳体(10、40)保持为嵌合状态。在第一壳体(10)上组装有能够在初始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移动的检测部件(70)。检测部件(70)具有在检测位置抵止于第二壳体(40)的锁定部(48)的移动限制部(72)。
【专利说明】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具有能够弯曲的锁定臂的第一壳体(在专利文献I中为第二壳体);具有锁定部(在专利文献I中为锁定突起)的第二壳体(在专利文献2中为第一壳体);以及检测部件(在专利文献I中为嵌合检测部件),以能够在初始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组装于第一壳体。第一、第二壳体能够彼此嵌合,锁定部弹性地卡定于锁定臂,从而第一、第二壳体保持为嵌合状态。在第一、第二壳体正确嵌合之前的期间,检测部件通过抵接于锁定臂而保持在初始位置,随着第一、第二壳体正确嵌合,检测部件与锁定臂的抵接状态解除而被允许向检测位置移动。在检测位置上,检测部件的限制部(以标号38表示的部分)抵接到第一壳体的前止挡部(以标号23D表示的部分),从而限制检测部件进一步的前进(向远离初始位置的方向的移动)。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43648号公报
[0006]但是,在上述现有的连接器的情况下,存在如下情况:必须在第一壳体上在能够将检测部件抵止在检测位置处的位置上设置前止挡部,相应地,第一壳体的结构变得复杂。特别是,第一壳体需要设置用于组装检测部件的空间等,存在容易导致结构的复杂化的情况,因此要求其改善。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根据上述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实现组装有检测部件的部件的结构的简化。
[0008]一种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具有能够弯曲的锁定臂;第二壳体,具有锁定部,通过所述锁定部弹性地卡定于所述锁定臂,所述第二壳体被保持为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嵌合状态;以及检测部件,组装于所述第一壳体,能够沿着所述锁定臂在初始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移动,在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正确嵌合之前停留在所述初始位置,通过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正确嵌合而被允许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所述检测部件具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在所述检测位置抵止于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锁定部。
[0009]在检测位置上,移动限制部抵止在第二壳体的锁定部,从而限制检测部件的进一步的移动。此时,移动限制部的抵接对象成为第二壳体的锁定部,与以往不同,不作为专用结构设置在第一壳体,因此能够实现第一壳体的结构的简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连接器中,第一、第二壳体正确嵌合且检测部件到达检测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0011]图2是示出第一、第二壳体正确嵌合且检测部件到达检测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0012]图3是示出检测部件相对于第一壳体停留在初始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0013]图4是示出检测部件相对于第一壳体停留在初始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0014]图5是示出检测部件相对于第一壳体停留在初始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0015]图6是第一壳体的俯视图。
[0016]图7是第一壳体的主视图。
[0017]图8是第一壳体的后视图。
[0018]图9是检测部件的俯视图。
[0019]图10是检测部件的侧视图。
[0020]图11是检测部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示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
[0022]所述检测部件具有被引导部,该被引导部在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检测位置的过程中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引导部上滑动,从而对所述检测部件向所述检测位置的移动进行引导,所述移动限制部与所述被引导部具有在沿着所述锁定臂的弯曲方向的高度方向上彼此重叠的部分。由于移动限制部与被引导部具有在高度方向上彼此重叠的部分,因此避免了检测部件的尺寸在高度方向上变大与该重叠量对应的量。
[0023]所述锁定部相对于所述移动限制部的抵接面在与所述检测部件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竖立配置。由此,避免移动限制部骑跨到锁定部的抵接面,在移动限制部与锁定部的抵接面抵接的位置切实地限制检测部件进一步的移动。
[0024]<实施例1>
[0025]通过图1?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实施例1的连接器具有:能够彼此嵌合的第一、第二壳体10、40 ;以及检测部件70,以能够在初始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组装于第一壳体1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第一、第二壳体10、40嵌合开始时彼此面对的一面(嵌合面)侧作为前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作为基准。
[0026]如图1所示,第二壳体40为合成树脂制成,具有块状的端子容纳部41、以及从端子容纳部41的前端外周向前方突出的筒状的罩部42。在端子容纳部41上,多个第二腔体4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设置,在各第二腔体43向前方突出设置有能够弯曲的第二凸状部44。并且,第二端子配件60从后方插入各第二腔体43,被正确插入的第二端子配件60弹性地卡定在第二凸状部44而防止第二端子配件60从第二腔体43内脱出。另外,第二保持器45从前方安装于端子容纳部41,第二保持器45的第二防脱片46进入到第二凸状部44的弯曲空间47,从而限制第二凸状部44的弯曲动作,第二端子配件60成为实质上被双重卡定的状态。
[0027]如图1所示,第二端子配件60是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一体地成形,包括:筒状的第二主体部61 ;第二筒部62,位于第二主体部61的后方,通过压接而连接到电线W2的末端部;以及凸片63,向第二主体部61的前方突出。当第二端子配件60被正确插入到第二腔体43内时,第二主体部61卡挂在第二凸状部44而卡定于第二凸状部44,并且,凸片63突出地配置在罩部42内。
[0028]在罩部42的上表面,在该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上突出设置有锁定部48。如图1所示,锁定部48成为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肋状的形态,其前表面成为大致沿着上下方向(与检测部件70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沿着后述的锁定臂24的弯曲方向的方向,以下,称为高度方向)垂直立起的抵接面49,其后表面成为向上端稍微后倾的卡定面51。
[0029]如图5和图7所示,第一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成,具有块状的壳体主体11、包围壳体主体11的外周的筒状的嵌合筒部12、以及连接壳体主体11与嵌合筒部12的沿着径向的连接部13。在壳体主体11与嵌合筒部12之间且连接部13的前方,敞开设置有第二壳体40的罩部42能够嵌合的嵌合空间14。
[0030]在壳体主体11上设置有构成与上述的第二腔体43和第二凸状部44各自相同的形态的第一腔体15和第一凸状部16。第一端子配件65从后方插入第一壳体10的各第一腔体15中,正确插入的第一端子配件65被第一凸状部16弹性地防脱卡定。另外,如图1所示,第一保持器17从前方安装于壳体主体11,与上述的第二保持器45同样地,第一端子配件65通过第一保持器17的第一防脱片18而成为实质上被双重卡定的状态。
[0031]如图1所示,第一端子配件65是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一体地成形的,包括:筒状的第一主体部66 ;以及第一筒部67,位于第一主体部66的后方,通过压接而连接到电线Wl的末端部。在第一、第二壳体10、40正确嵌合时,第二端子配件60的凸片63插入到第一端子配件65的第一主体部66内而进行电连接。
[0032]如图1所示,在壳体主体11的外周面上,密封环19嵌合安装到连接部13的前方。密封环19保持在如下状态:在形成于壳体主体11的外周面的台阶部20与安装于壳体主体11的第一保持器17之间被限制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并且,在第一、第二壳体10、40正确嵌合时,密封环19弹性地夹入到壳体主体11与罩部42之间,由此第一、第二壳体10、40之间被液密地密封。
[0033]如图6?图8所示,在嵌合筒部12的上部,在宽度方向上立起设置有一对侧壁21,在两侧壁21的前端部上,桥接而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覆盖壁22。覆盖壁22的后方且两侧壁21之间成为向上方敞开的空间部23。
[0034]另外,如图6所示,在第一壳体10的空间部23内露出而设置有锁定臂24。锁定臂24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臂主体25、以及从臂主体25的两侧缘伸出到宽度方向外侧而与两侧壁21的内表面连接的一对翼状的支点部26,并能够以臂主体25以两支点部26为支点在上下方向上呈跷跷板状摆动的方式弯曲变形。
[0035]如图5所示,在臂主体25的前端部设置有被锁定部27,在被锁定部27的后方,贯通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向该臂主体25的后端开口的锁定孔28。被锁定部27的前表面具有朝向下端大幅后倾的被引导面29,被锁定部27的后表面成为面对锁定孔28而向上端稍微前倾的被卡定面30。
[0036]另外,如图6所示,在臂主体25上,以与锁定孔28连通的形态向后方敞开设置有供检测部件70滑动的滑动空间31。并且,在臂主体25上设置有从滑动空间31的两侧面向内侧伸出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引导部32。两引导部32构成划分出锁定孔28的板片状,检测部件70能够在两引导部32的上下两个表面上滑动。而且,如图6、图7以及图8所示,在臂主体25的滑动空间31的两侧面以向两引导部32的上表面突出的形态向内侧突出设置有一对卡定部33。
[0037]接着对检测部件70进行说明,检测部件70为合成树脂制成,并以能够安装到臂主体25的滑动空间31中的比较小的尺寸构成。具体地讲,如图9、图10以及图11所示,检测部件7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片状的检测主体71 ;肋状的移动限制部72,在检测主体71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下方突出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肋状的被引导部73,在移动限制部72的下端部向宽度方向两侧伸出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0038]在检测主体71的后端部的上表面上突出设置有操作部74。如图3和图5所示,在检测部件70位于初始位置时,操作部74以覆盖臂主体25的后端部的上表面的方式配置,通过向下方按压该操作部74,能够使锁定臂24向卡定解除方向弯曲变形。
[0039]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检测主体71的前端部的下表面上,在其宽度方向中央部突出设置有限制部75。如图5所示,在检测部件70位于初始位置时,限制部75抵接到臂主体25的被锁定部27的后表面,从而限制检测部件70从初始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另外,如图1所示,在检测部件70位于检测位置时,限制部75抵接到臂主体25的被锁定部27的前表面,从而限制检测部件70从检测位置向初始位置返回移动。
[0040]如图9所示,在检测主体71的两侧缘上突出设置有一对被卡定部76。如图3所示,在检测部件70位于初始位置时,两被卡定部76抵接到臂主体25的两卡定部33的前表面,从而限制检测部件70向后方脱出。另外,在检测部件70设置有随着用于成型被引导部73的模具穿过而贯通的一对脱模孔77。两脱模孔77成为在检测主体71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延伸的狭缝状的形态。
[0041]如图10所示,移动限制部72的前表面构成为,位于两被引导部73的前表面的前方且以在高度方向上大致垂直地立起的方式细长地延伸的被抵接面78。在检测部件70位于检测位置时,移动限制部72的被抵接面78抵止于第二壳体40的锁定部48的抵接面49,从而限制检测部件70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另外,当从主视视角观察检测部件70时,移动限制部72的被抵接面78与引导部32的前表面在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在高度方向上,移动限制部72的被抵接面78与引导部32的前表面彼此重叠而配置。并且,移动限制部72的被抵接面78的上端部具有在高度方向上与限制部75重合的位置关系,在主视视角中隐藏在限制部75的后方而无法被观察到。
[0042]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结构如上所述,接着,对第一、第二壳体10、40的嵌合方法和检测部件70的移动方法进行说明。
[0043]在第一、第二壳体10、40的嵌合之前,检测部件70从后方插入到第一壳体10的锁定臂24中的臂主体25的滑动空间31而到达初始位置。如图3所示,在初始位置上,检测部件70的两被卡定部76配置为能够抵接到臂主体25的两卡定部33的前表面,并且如图5所示,检测部件70的限制部75配置为进入到臂主体25的锁定孔28内而能够抵接到被锁定部27的后表面(被卡定面30),从而检测部件70保持为其前后移动被限制的状态。
[0044]接着,第一、第二壳体10、40被嵌合。在嵌合过程中,第一壳体10的锁定臂24中的被锁定部27的被引导面29在第二壳体40的锁定部48上滑动,由此锁定臂24以两支点部26为中心弯曲变形,使得臂主体25的前端部向上方抬起。当第一、第二壳体10、40正确嵌合时,锁定臂24弹性地复原,被锁定部27的被卡定面30面对锁定部48的卡定面51,从而第一、第二壳体10、40保持为嵌合状态。同时,第一、第二端子配件65、60以正确状态导通连接。
[0045]并且,随着第一、第二壳体10、40正确嵌合,第二壳体40的锁定部48进入到第一壳体10的锁定孔28内,检测部件70的限制部75被按压到锁定部48而从锁定孔28向上方脱出。由此,允许检测部件70向检测位置的移动。另一方面,在第一、第二壳体10、40正确嵌合之前的期间,维持检测部件70的限制部75进入到锁定孔28内的状态,因此限制了检测部件70向检测位置的移动。因此,根据是否允许检测部件70向检测位置的移动,能够得知第一、第二壳体10、40是否正确嵌合。
[0046]当第一、第二壳体10、40正确嵌合时,接着,向前方压入检测部件70的操作部74,使检测部件70移动到检测位置。在向检测位置的移动过程中,检测部件70的两被引导部73在锁定臂24的两引导部32的下表面上滑动,并且检测部件70的臂主体25在锁定臂24的两引导部32的上表面上滑动,从而对检测部件70的移动进行引导。特别是,在检测主体71的限制部75被按压到锁定部48的状态下,检测主体71的前端部弯曲变形,此时,通过两被引导部73与两引导部32抵接,确保检测主体71的弯曲动作的顺畅性。
[0047]如图1所示,当检测部件70到达检测位置时,检测主体71弹性复原且检测部件70的限制部75抵接到锁定臂24的被锁定部27的前表面,从而限制检测部件70向返回到初始位置的方向移动。另外,检测部件70的检测主体71的前端部配置为进入到覆盖壁22的下方。因此,即使臂主体25的前端部将要向上方抬起,由于检测主体71的前端部抵接到覆盖壁22,因此防止不慎地解除锁定臂24与锁定部48的卡定状态。
[0048]另外,在检测位置上,检测部件70的移动限制部72的被抵接面78抵接到第二壳体40的锁定部48的抵接面49,从而限制检测部件70移动到检测位置的前方(远离初始位置的方向)。此时,锁定部48的抵接面49与移动限制部72的被抵接面78沿着与检测部件70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高度方向呈面抵接状抵接,因此到达检测位置的检测部件70准确地抵止在锁定部48而切实地被限制进一步的前进。进而,如图2所示,在检测部件70的操作部74向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部分79以半锁定状态抵接于锁定臂24的臂主体25的两卡定部33,从而以辅助的方式抑制检测部件70移动到检测位置的前方。
[0049]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例1,在检测部件70位于检测位置时,移动限制部72与第二壳体40的锁定部48抵接,从而抑制检测部件70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此时,移动限制部72抵接的对方侧设置在第二壳体40侧,因此能够简化第一壳体10的结构。特别是,由于移动限制部72的抵接对象由第二壳体40的锁定部48构成,因此也不需要在第二壳体40上设置作为移动限制部72的抵接对象的专用结构,能够实现连接器整体上结构的简化。
[0050]并且,移动限制部72与被引导部73配置为在高度方向上彼此重合,因此能够抑制检测部件70的高度尺寸,进而能够抑制连接器整体的高度尺寸。
[0051]进而,锁定部48的抵接面49在高度方向上竖立配置,因此在检测部件70到达检测位置时,移动限制部72在锁定部48的抵接面49上滑动而避免骑跨到该锁定部48,移动限制部72成为在与锁定部48的抵接面49抵接的位置上切实地被限制移动的状态。此时,即使锁定部48的抵接面49在高度方向上垂直立起而配置,由于在锁定臂24的前表面上设置有被引导面29,因此不会对锁定臂24的弯曲动作带来障碍。
[0052]<其他实施例>
[0053]本发明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载和【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如下的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0054](I)也可以是,检测部件组装到第一壳体中的除了锁定臂以外的部分,在该除了锁定臂以外的部分上,设置对检测部件进行移动引导的引导部。
[0055](2)也可以是,在检测部件上组装压缩盘簧等弹簧部件,在检测部件移动到检测位置时受到弹簧部件的弹簧力。
[0056](3)组装有检测部件的第一壳体也可以是插入有阳端子配件(相当于实施例1的第二端子配件)的阳型的连接器壳体。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能够弯曲的锁定臂; 第二壳体,具有锁定部,通过所述锁定部弹性地卡定于所述锁定臂,所述第二壳体被保持为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嵌合状态;以及 检测部件,组装于所述第一壳体,能够沿着所述锁定臂在初始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正确嵌合之前停留在所述初始位置,通过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正确嵌合而被允许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 所述检测部件具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在所述检测位置抵止于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锁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件具有被引导部,该被引导部在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检测位置的过程中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引导部上滑动,从而对所述检测部件向所述检测位置的移动进行引导,所述移动限制部与所述被引导部具有在沿着所述锁定臂的弯曲方向的高度方向上彼此重叠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部相对于所述移动限制部的抵接面在与所述检测部件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竖立配置。
【文档编号】H01R13/502GK104518357SQ201410474989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4日
【发明者】郑松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