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编织线和起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编织线,其包括:由至少一根第一金属导线构成的第一线束,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导线具有第一抗拉强度;由多根第二金属导线构成的第二线束,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导线具有比所述第一金属导线的第一抗拉强度小的第二抗拉强度,所述第二线束有多束,所述第一线束与多束所述第二线束编织在一起。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混合编织线具有两种材料的导线,其中第一金属导线的抗拉强度较大,第二金属导线的抗拉强度可不及第一金属导线,但有较小的电阻率。当这两种导线混合编织在一起后,既能提升编织线整体强度,也保证了导电性能。
【专利说明】混合编织线和起动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线电缆制造领域,具体说涉及一种混合编织线。
[0002]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使用上述混合编织线连接内部元件的起动机。
【背景技术】
[0003]编织线是采用纤维材料捻成的线或金属丝通过编织设备以多股(如8、13、17、24、25、32、36、48锭)经单层或多层编织而成。线股的编织规律可以各种各样,如编织线最常用的是每股盖住其他两股而本身又被下两股盖住的编织规律。无论以哪种方式编织,编织后的成品既能覆盖在电线电缆的表面上,成为紧密的保护层或屏蔽层,也能直接用于电力设备的软连接,如用于电磁铁开关与起动机的连接、起动机内碳刷与碳刷板的连接等。一般而言,金属材质的编织线多采用优质软态圆铜线或镀锡软态圆铜线,铜的伸缩性好,因此能起弹性保护作用,而且编织软铜线可提高导电率,调整设备安装误差,同时起工作补偿作用、方便试验和设备检修等。
[0004]如对于起动机,编织软铜线用于连接电磁开关和起动机内部的碳刷板,以及碳刷板和碳刷,向电枢供大电流。由于电磁铁开关的位置在起动机外壳体外侧,并且固定在起动机驱动端盖上,与起动机制作在一起,因此编织软铜线一端固定在电磁铁开关上,另一端固定在起动机的外壳体的接口上,该接口用于连接起动机内部元件,这样在电磁铁开关和接口之间存在接线位置差。因此编织软铜线须弯曲后才能恰当地被安装上,并且其中间段部分呈无支撑的自由状态。当起动机工作时,以及起动机不工作但车辆正常行驶颠簸时,编织软铜线尤其是自由的中间段部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振动,在这种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后,编织软铜线与电磁铁开关或起动机连接的一端处出现部分损坏甚至最后发生断裂。经分析,这是因为编织软铜线自身的质量很大,但强度不够高,在剧烈振动时,编织线的中间段部分的位移幅度很大,因此在其两端聚集了较大的应力及应变,从而导致了编织线的失效。当编织线连接在碳刷板和碳刷之间时,上述失效原因同样适用于编织线发生弯曲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编织线,能经得起长时间的巨大振动载荷,不易在编织线的两端出现断裂。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混合编织线,包括:由至少一根第一金属导线构成的第一线束,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导线具有第一抗拉强度;由多根第二金属导线构成的第二线束,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导线具有比所述第一金属导线的第一抗拉强度小的第二抗拉强度,所述第二线束有多束,所述第一线束与多束所述第二线束编织在一起。
[0007]可选地,在上述混合编织线结构中,所述第一线束在多束所述第二线束之间,所述第二线束缠绕在所述第一线束的外表面,所述第一线束位于所述混合编织线的中间位置或位于邻近于所述混合编织线的中间位置的其他位置。
[0008]可选地,在上述混合编织线结构中,所述第一线束的横截面形状为对称或者不对称形状。
[0009]可选地,在上述混合编织线结构中,所述第一金属导线还具有第一电阻率,而所述第二金属导线具有比所述第一金属导线的第一电阻率小的第二电阻率。
[0010]可选地,在上述混合编织线结构中,所述第一金属导线的材料为弹簧钢或硬态铍铜,所述第二金属导线的材料为软态铜。
[0011]可选地,在上述混合编织线结构中,所述混合编织线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与其他元件电连接的连接部。
[0012]本实用新型的还提供了另一种所述混合编织线,其由多个线股编织而成,其中所述一个线股包括:第一金属导线,所述第一金属导线具有第一抗拉强度;多根第二金属导线,所述多根第二金属导线具有比所述第一金属导线的第一抗拉强度小的第二抗拉强度,所述第一金属导线与多根所述第二金属导线编织在一起。
[0013]可选地,在该混合编织线结构中,所述第一金属导线在所述混合编织线的中间位置。
[0014]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混合编织线具有两种材料的导线,其中第一金属导线的抗拉强度较大,第二金属导线的抗拉强度虽不及第一金属导线,但有较小的电阻率。当这两种导线混合编织在一起后,既能提升编织线整体强度,也保证了导电性能。在振动环境下,由于编织线的整体强度加强了,使得中间部分的振动幅度减少,这样两端承受的负载也随之降低,那么也就不太可能发生断裂,延长了编织线的使用寿命。另外,当第一线束布置在相对于整体编织结构的中间时,第二线束能完全覆盖第一线束的外表面,或当第一金属导线布置在相对于线股的中间时,第二金属导线能完全覆盖第一金属导线的外表面,这样编织线的整体性能可达到最佳水平。而且,以这种方式编织所采用的工艺也好实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是,第一线束的截面形状可以有多种,可以是圆形、矩形、方形、等边三角形、直线、椭圆形、菱形、以及正多边形等对称的形状,也可以是其它不对称的形状。
[001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起动机,包括外壳体和电磁铁开关,所述外壳体上设有接口,所述接口与所述电磁铁开关之间通过如前所述的混合编织线连接。
[00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起动机,包括设在所述起动机内部的碳刷和碳刷板,其特征是所述碳刷和碳刷板之间通过如前所述的混合编织线连接。
[0017]当混合编织线的整体强度提升后,不易损坏甚至断裂,其使用寿命得以延长,同样地,对于使用这种混合编织线的起动机而言,减少了维修次数,使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0018]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面和特征变得明显。但是应当知道,该附图仅仅为解释的目的设计,而不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这是因为其应当参考附加的权利要求。还应当知道,附图仅仅意图概念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和流程,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绘制附图。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结合附图参阅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同样的参考附图标记始终指代视图中同样的元件。其中: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混合编织线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21]图2-图4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混合编织线的几种实施例的横截面视图,其中实心图形表示抗拉强度较大的第一金属导线,空心图形表示抗拉强度相对较小的第二金属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确切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主题,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3]先介绍在本文中出现的术语。导线的机械性能包括强度,强度在这里指抗拉强度。另外,关于铜材或铜合金的硬度可至少被分成软态、半硬态和硬态三种硬度。不同硬度的铜材或铜合金可具有不同的抗拉强度。最后,导线的导电性则以电阻率表示,不同材质的导线的(直流)电阻率是不同的。 [0024]参见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混合编织线的结构示意图。混合编织线I包括带有编织结构的编织段11,以及在编织段11的两端分别设置的连接部12,所述连接部12用于连接编织段11和其他元件的电线接口,同时也负责导电,因此连接部12可采用导电性好的金属,可选地,如铜。连接部12可通过冷压方法形成任意形状以与电线接口接触,如形成图1所示的铜管,也可以形成扁平的铜夹或铜板。当然,还可以形成铜管与铜夹组合的形状。另外编织段11的形状可选地为圆形或者扁平状(未示出)。
[0025]编织段的编织结构采用两种不同材质的导线,即包括第一线束和第二线束。其中第一线束包括至少一根第一金属导线,第一金属导线具有第一抗拉强度;第二线束由多根第二金属导线构成,第二金属导线具有比第一金属导线的第一抗拉强度小的第二抗拉强度。第二线束有多束,第一线束在多束第二线束内。就是说,抗拉强度小的第二线束可通过编织机编织到抗拉强度大的第一线束上(第二线束缠绕于第一线束而编织),或者通过一定的编织工艺,抗拉强度大的第一线束始终被编织在多束抗拉强度小的第二线束的中间。因此,无论是以上述哪种方式,编织结构的横截面呈现的是第一线束处在多束第二线束之间的位置上。
[0026]第一金属导线的特性为:电阻率一般,抗拉强度大,密度较小;第二金属导线的特性为:较小的电阻率,抗拉强度小,密度较大。第一金属可以是弹簧钢或硬态铍铜等抗拉强度超过第二抗拉强度的金属材料,第二金属的第二抗拉强度可选地为3(T300Mpa。第一金属的第一电阻率可以是1.7X 10 6ohm m^l.0X 10 7ohm m。第二金属导线的第二电阻率比第一金属导线的第一电阻率小。
[0027]相较于编织结构全部由同一种铜材或由同一种铜合金构成的编织段,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混合了不同材质的导线,即在原来由铜导线构成的结构中加入了抗拉强度较大的导线,因此,新的编织段的结构度得以提高,在相同的振动条件下,编织段的变形大大地减少,其两端的集中应力或应变也得到相应的减少,这样就避免了导线断裂现象发生,而且这种结构的编织段由于将较大抗拉强度导线包围在编织段中间,依然能通过较大的电流,不影响其导电性能,而且相当柔软还可以方便安装,因此同时兼顾了编织段的强度和导电性。
[0028]如图2-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编织段的三种实施例的横截面视图。实心图形表示第一金属导线,空心图形表示第二金属导线。这些实施例均适用于编织段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的情况。第一线束可以具有如图2所示的一根第一金属导线,也可以具有如图3-4所示的多根第一金属导线。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第一线束不仅可以相对于编织段处于其中间位置,也可以处于其他被第二线束包围的邻近中间的位置上。当然当第一线束处于中间位置时,编织段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都将发挥到最佳水平,而且简化了编织工艺,编织设备操作起来也方便。当第一线束由多根第一金属导线构成时,可以是如图3-4所示的三根,也可以是两根、四根、五根等数量。由多根第一金属导线构成的第一线束的横截面形状既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不对称形状,也可以是如图4所示的从第一线束中心出发,并相对于该中心位置对称的对称形状,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第一线束的横截面形状不限于此,还可以是圆形的、等边三角形的、矩形的、方形的、直线的、椭圆形的、菱形的、正多边形的等各种已知的形状。对于单根第一金属导线,其横截面形状也不受图示所限制。较优地,其形状为圆形。单根第一金属导线的横截面形状还可以是三角形、矩形、方形、椭圆形、菱形、正多边形等对称形状,也甚至可以是不对称形状等任意已知形状。当编织段的横截面形状为扁平矩形时,情况与上述圆形截面情形类似。
[0029]当编织段的横截面形状为扁平矩形时,较优地,可以将第一线束布置在矩形横截面的中间位置,即布置在两条对角线相交的位置上。
[0030]以下介绍编织段的编织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该编织结构为两种不同材质的导线编织而成的一个线股,该线股包括第一金属导线和第二金属导线。第一金属导线具有第一抗拉强度;第二金属导线具有比第一金属导线的第一抗拉强度小的第二抗拉强度。第二金属导线的数量比第一金属导线的数量多,第一金属导线被第二金属导线包围在线股的中间。抗拉强度小的第二金属导线可以通过编织机编织到抗拉强度大的第一金属导线上(第二金属导线缠绕第一金属导线而编织),或通过一定的编织工艺使抗拉强度大的第一金属导线始终被编织在多根抗拉强度小的第二金属导线的中间。无论是以上述哪种方式,编织结构的横截面呈现的是第一金属导线在多根第二金属导线之间的位置上。
[0031]上述编织结构的线股可以有多股,并且再次经编织设备编织成混合编织线成品,即该混合编织线包括多股混合编织线股,最后在其两端分别设置连接部。这种编织结构依然可以同时满足前述的强度和导电性等技术要求。
[0032]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
1.混合编织线,其特征是包括:由至少一根第一金属导线构成的第一线束,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导线具有第一抗拉强度;由多根第二金属导线构成的第二线束,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导线具有比所述第一金属导线的第一抗拉强度小的第二抗拉强度,所述第二线束有多束,所述第一线束与多束所述第二线束编织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编织线,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线束在多束所述第二线束之间,多束所述第二线束缠绕在所述第一线束的外表面,所述第一线束位于所述混合编织线的中间位置或位于邻近于所述混合编织线的中间位置的其他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编织线,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线束的横截面形状为对称或者不对称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编织线,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金属导线还具有第一电阻率,而所述第二金属导线具有比所述第一金属导线的第一电阻率小的第二电阻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编织线,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金属导线的材料为弹簧钢或硬态铍铜,所述第二金属导线的材料为软态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编织线,其特征是:所述混合编织线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与其他元件电连接的连接部。
7.混合编织线,其特征是所述混合编织线由多个线股编织而成,其中所述一个线股包括:第一金属导线,所述第一金属导线具有第一抗拉强度;多根第二金属导线,所述多根第二金属导线具有比所述第一金属导线的第一抗拉强度小的第二抗拉强度,所述第一金属导线与多根所述第二金属导线编织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编织线,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金属导线在所述混合编织线的中间位置。
9.起动机,包括外壳体和电磁铁开关,所述外壳体上设有接口,其特征是所述接口与所述电磁铁开关之间通过如权利要求1-8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混合编织线连接。
10.起动机,包括设在所述起动机内部的碳刷和碳刷板,其特征是所述碳刷和碳刷板之间通过如权利要求1-8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混合编织线连接。
【文档编号】H01B5/12GK203562213SQ201320606344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9日
【发明者】王志松 申请人: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