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薄型、零件数量及组装工序少的开关。本发明的开关包括:基体(10),其在上表面形成平面圆形凹部(11),并且在所述平面圆形凹部(11)的内面配置有中央固定触点(15、16、16b、17、17b);弹性体(20),其具有将基准形态部(23)反复而形成的曲折形状,并且在所述基体(10)的平面圆形凹部(11)环状地配置;操作体(30),其具有在所述基体(10)的平面圆形凹部(11)内可转动地嵌合的转动部(31),并且在所述转动部(31)的内向面突设有操作用突部(34)。通过转动所述操作体(30),利用所述操作用突部(34)按压所述弹性体(20)的端部(21、22)将其压缩,从而对触点进行切换。
【专利说明】开关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开关,特别是涉及零件数量少且薄型的开关。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作为开关,例如具有如下的开关装置,其包括:由圆环状的旋转轴体和从该旋转轴体的外周面突出的操作体构成的旋转柄体;装置主体;可动接触弹簧;一对固定触点部;大致环状的弹性体,在所述装置主体设有分别与所述固定触点部电连接的第一、第二开关端子和将所述可动接触弹簧电连接的通用端子(参照专利文献I)。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 - 362979号公报
[0004]但是,在上述开关装置中,只不过公开了作为大致环状的弹性体而使用螺旋弹簧,在薄型化上有限。另外,由于不仅需要大致环状的弹性体,还需要可动接触弹簧,故而具有零件数量、组装工序多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设立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薄型、零件数量及组装工序少的开关。
[0006]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开关包括:基体,其在上表面形成平面圆形凹部,并且在所述平面圆形凹部的内面配置有固定触点;弹性体,其具有将基准形态部反复而形成的曲折形状,并且在所述基体的平面圆形凹部环状地配置;操作体,其具有在所述基体的平面圆形凹部内可转动地嵌合的转动部,并且在所述转动部的内向面突设有操作用突部,通过转动所述操作体,利用所述操作用突部按压所述弹性体的一端部将其压缩,从而对触点进行切换。
[0007]根据本发明,由于将曲折形状的弹性体环状地配置,并将其压缩而对触点进行切换,故而无需使用螺旋弹簧,可得到薄型的开关。
[0008]另外,由于所述弹性体具有弹簧功能和可动触点功能,故而无需设置其他的可动触点,可得到零件数量、组装工序少的开关。
[0009]本发明的一方面,可以将固定触点配置在平面圆形凹部的内侧面,及/或,可以将固定触点配置在平面圆形凹部的底面。
[0010]根据本方面,能够根据需要变更固定触点的配置,可得到设计的自由度大的开关。
[0011]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以在基体的内面中,在弹性体的一端侧伸缩时可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位置并列设有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及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在所述弹性体的另一端侧伸缩时可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位置并列设有第三切换用固定触点及第四切换用固定触点,将所述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和第三切换用固定触点交替地设为通用固定触点。
[0012]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可以在基体的内面中,在弹性体的一端侧伸缩时可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位置设有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及中央固定触点,并且在所述弹性体的另一端侧伸缩时可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位置设有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及所述中央固定触点,将所述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及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交替地设为通用固定触点。
[0013]另外,与切换用固定触点接触的,不限于弹性体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显然也可以是位于从所述弹性体延伸的弹性臂部的前端的可动触点部。
[0014]根据本方面,由于根据操作体的转动方向,第一、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交替地成为通用固定触点,故而可由简单的构造得到薄型的切换开关。
[0015]本发明的再一方面,在弹性体的相邻的基准形态部中,位于内侧的顶部的高度尺寸可以不同。
[0016]根据本方面,由于相邻的基准形态部的高度尺寸不同,故而即使利用转动的操作体将所述弹性体压缩,相邻的基准形态部的顶部彼此也不相互冲突,能够顺畅地进行操作,可得到操作触感良好的开关。
[0017]本方面的其他方面,在弹性体的相邻的基准形态部中,可以至少将位于内侧的位顶部形成为直线形状。
[0018]根据本方面,通过包含直线形状的基准形态部的反复而形成,可得到设计的自由度更闻的开关。
[0019]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在弹性体的基准形态部中,可以至少将从一个外侧的顶部延伸的弹性臂部的前端部形成为可动触点。
[0020]根据本方面,即使通过操作体的操作而使弹性体向外侧展开地弹性变形,也由所述弹性臂部吸收该弹性变形而进行位置限制,故而能够确保所希望的触点压力并得到顺畅的操作触感。
[0021]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可以使从所述基体突出的操作杆从操作体的转动部的外周缘部向侧方延伸。
[0022]根据本方面,能够得到经由自恢复的操作杆切换触点的开关。
[0023]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可以在操作体的转动部的外向面中,在其中央部突设有操作用轴部。
[0024]根据本方面,例如通过由拨号盘等使所述操作用轴部转动,从而能够手动地开闭触点的开关。
[0025]在操作体的转动部的外向面中,也可以在其中央部设有操作用凹部。
[0026]根据本方面,能够得到如下的开关,S卩,作为所述操作用凹部,例如通过设置一条槽,可由一字螺丝刀开闭触点,另外,通过设置平面六边形的凹部及贯通孔,可由内六角扳手及六边形的棒体开闭触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1A及图1B是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及立体透视图;
[0028]图2A及图2B是图1A所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以及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
[0029]图3A是表示将罩及操作杆拆下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图3B、图3C是表示动作前后的平面透视图;
[0030]图4A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图4B是图4A的B — B线剖面图,图4 C是图4A的平面透视图;
[0031]图5A是图4A所示的开关的立体图,图5B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0032]图6A及图6B是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及立体透视图;
[0033]图7A及图7B是图6A所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以及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
[0034]图8A是表示将罩以及操作杆拆下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图SB、图SC是表示动作前后的平面透视图;
[0035]图9A表示本发明的开关的第四实施方式,是表示将罩及操作杆拆下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图9B及图9C是图9A所示的弹性体的平面图及立体图;
[0036]图1OA及图1OB是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五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弹性体的立体图及平面图;
[0037]图1lA及图1lB是本发明的开关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及分解立体图;
[0038]图12A及图12B是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及分解立体图。
[0039]标记说明
[0040]10:基体
[0041]11:平面圆形凹部
[0042]12:轴孔
[0043]13:定位用突部
[0044]14:操作用台阶部
[0045]15:中央固定触点
[0046]16a、16b:第一、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
[0047]17a、17b:第三、第四切换用固定触点
[0048]18:铆接用突起
[0049]20:弹性体
[0050]21: 一端部
[0051]22:另一端部
[0052]23:基准形态部
[0053]24:滑动突起
[0054]25、26:弹性臂部
[0055]25a、26a:可动触点
[0056]30:操作体
[0057]31:转动部
[0058]32:操作杆
[0059]33:轴部
[0060]34:操作用突部
[0061]35:操作用轴部
[0062]37:操作用凹部
[0063]40:罩
[0064]41:铆接孔
[0065]42:操作孔
【具体实施方式】[0066]基于图1?图12对本发明的开关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67]如图1?图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由基体10、弹性体20、操作体30、罩40构成。
[0068]如图2所示,所述基体10在设于其上表面的平面圆形凹部11的中央设有轴孔12,并且在所述轴孔12的附近突设有定位用突部13。另外,在所述基体10的一侧,为了对后述的操作体30进行引导而沿着所述平面圆形收纳凹部11形成有操作用台阶部14。另外,所述平面圆形收纳凹部11在于其内侧面插入成形的中央固定触点15的两侧,分别插入成形有第一、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16a、16b、第三、第四切换用固定触点17a、17b。
[0069]所述弹性体20为使一定的基准形态部23反复的曲折形状,其两端部21、22为对称形状,并且与所述两端部21、22连接的基准形态部23将高度尺寸不同的波形形状交替地反复。另外,在所述基准形态部23的外向侧面中,在其顶部适当向侧方突出设有截面半圆形的滑动突起24。所述滑动突起24是为了减小相对于所述基体10的摩擦阻力且确保电气触点而设置的。另外,所述弹性体20的截面的长宽比为I以上,优选为2以上,既可以通过冲压加工形成,也可以通过电气铸造形成。另外,在此所谓的长宽比是指弹性体20的厚度尺寸和基准形态部23的宽度尺寸之比。
[0070]而且,通过将所述弹性体20收纳在所述基体10的平面圆形凹部11内,所述滑动突起24与平面圆形凹部11的内侧面线接触,并且其一端部21及另一端部22从两侧压接在定位用突部13上。
[0071]所述操作体30具有在所述基体10的平面圆形凹部11内可嵌合的转动部31,并且使操作杆32从所述转动部31向侧方延伸。另外,所述转动部31在其下表面中央部突设有轴部33,并且在所述轴部33附近突设有操作用突部34。
[0072]通过将所述操作体30的轴部33嵌合在所述基体10的轴孔12中,操作杆32能够沿着所述基体10的操作用台阶部14滑动,并且所述操作用突部34的两侧被从所述弹性体20的一端部21及另一端部22施力。
[0073]所述罩40具有可覆盖所述基体10的平面形状。而且,通过将所述基体10的铆接用突起18嵌合在铆接孔41并使所述铆接用突起18溶融,从而接合一体化,防止所述弹性体20及所述操作体30的脱落。
[0074]接着,对上述构成的开关的动作进行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开关的用途,考虑例如在DVD照相机的变焦机构中将变焦速度从通常速度切换到高速的情况。
[0075]首先,如图3B所示,在未操作操作体30的操作杆32的情况下,一端部21侧附近的滑动突起24压接在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16a上,而另一端部22侧附近的滑动突起24压接在第三切换用固定触点17a上。但是,位于中央固定触点15附近的滑动突起24不与所述中央固定触点15接触。
[0076]而且,如图3C所示,若使操作体30的操作杆32沿操作用台阶部14逆时针转动,则操作用突部34按压弹性体20的一端部21,将所述弹性体20压缩。因此,所述一端部21附近的滑动突起24从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16a切换到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16b。此时,所述弹性体20的另一端部22附近的滑动突起24为保持在与第三切换用固定触点17a接触的状态。因此,经由弹性体20将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16b及第三切换用固定触点17a导通。此时,DVD照相机的透镜以通常速度进行变焦。[0077]另外,若使所述操作体30转动,则第三切换用固定触点17a在与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16b导通的状态下,位于弹性体20中央的滑动突起24与中央固定触点15接触并导通。因此,DVD照相机的透镜以比通常速度高的高速进行变焦。因此,第三切换用固定触点17a作为通用固定触点而起作用。
[0078]若解除所述操作体30的操作力,则由弹性体20的弹力使操作体30自恢复到原本的状态。由此,DVD照相机的透镜也恢复到原状态。
[0079]另外,使所述操作体30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也同样地切换触点。因此,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16a及第三切换用固定触点17a交替地作为通用固定触点而起作用。
[0080]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弹性体20的基准形态部23中,在反复的波形形状的内侧的顶部交替地设有凹凸。这是为了在由所述操作体30对弹性体20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使相邻的顶部不发生冲突。其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将弹性体20压缩,也能够得到具有顺畅的操作触感的开关。
[0081]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由基体10、弹性体20、操作体30、罩40构成。
[0082]特别是,如图5所示,所述基体1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平面圆形凹部11的底面角部设置中央固定触点15,并且在所述中央固定触点15两侧的底面设有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16a及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16b。
[0083]所述弹性体20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不同之处在于,使滑动突起24向侧方突出且向下方突出。向侧方突出是用于减小在滑动的情况下产生的摩擦阻力。另外,向下方突出是用于得到与中央固定触点15、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16a以及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16b可靠地接触的可动触点。
[0084]其他方面由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而对同一部分标注同一标记并省略说明。
[0085]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固定触点配置在平面圆形凹部11的底面,故而端子设计的自由度变大,插入成形及模具的最佳设计变得容易。特别是,由于在基体的底面将端子插入成形,故而具有机械强度增加的优点。
[0086]如图6?图8所不,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关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由基体10、弹性体20、操作体30、罩40构成。
[0087]如图7所示,所述基体10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基体10的平面圆形凹部11 O内侧面,将第一、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16a、16b和第三、第四切换用固定触点17a、17b左右对称地插入成形。
[0088]另外,所述弹性体2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为将一定的基准形态部23反复的曲折形状,其两端部21、22具有卡止于所述定位用突部13的爪部,并且为对称形状。另外,与所述两端部21、22连接的基准形态部23将同一高度的波形形状交替地反复。另外,在所述基准形态部23的外侧侧面中,在位于所述一端部21及所述另一端部22附近的顶部,圆弧状的弹性臂部25、26分别向侧方延伸,将其前端部形成为可动触点部25a、26a。
[0089]因此,如图8A所示,通过将所述弹性体20嵌合在所述基体10的平面圆形凹部11内,所述弹性臂部25、26的可动触点25a、26a能够分别与第一、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16a、16b和第三、第四切换用固定触点17a、17b接触。[0090]另外,所述基准形态部23也可以构成为,在操作前不与所述平面圆形凹部11的内侧面接触,随着操作体30的转动而与所述平面圆形凹部11的内侧面接近并接触。
[0091]另外,所述弹性臂部既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0092]其他方面由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而对同一部分标注同一标记并省略说明。
[0093]接着,对上述构成的开关的动作进行说明。
[0094]首先,如图8B所示,在未操作操作体30的操作杆32的情况下,可动触点25a压接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16a,可动触点26a压接第三切换用固定触点17a。
[0095]如图SC所示,若使操作体30的操作杆32沿操作用台阶部14逆时针转动,则操作用突部34按压弹性体20的一端部21,将所述弹性体20压缩。因此,所述可动触点25a从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16a切换到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16b。此时,所述弹性体20的可动触点26a为保持在与第三切换用固定触点17a接触的状态。其结果,经由所述弹性体20将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16a及第三切换用固定触点17a导通。另外,若解除所述操作体30的操作力,则通过弹性体20的弹力而自恢复到原本的状态。
[0096]另外,使所述操作体30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也同样地切换触点。
[0097]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弹性体20设有弹性臂部25、26,故而即使通过操作体30的操作使弹性体20展开地弹性变形,其弹性变形也被所述弹性臂部25、26吸收而进行位置限制。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可确保所希望的触点压力并得到顺畅的操作触感的优点。
[0098]如图9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开关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弹性体20的基准形态部23中,将内侧的顶部形成为直线形状。
[0099]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内侧的顶部形成为直线形状,故而成为单纯的形状,设计容易且设计的自由度变大。
[0100]另外,第一、第三切换用固定触点16a、17a作为通用固定触点而起作用。
[0101]其他方面由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而对同一部分标注同一标记并省略说明。
[0102]如图10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开关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弹性体20的形状。
[0103]S卩,所述弹性体20的基准形态部23使以直线为基调的图案反复而形成为曲折形状,并且将圆弧状的弹性臂部25、26从其一端部21及其另一端部22附近的顶部延伸。
[0104]其他方面由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而对同一部分标注同一标记并省略说明。
[0105]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设计的自由度变大的优点。
[0106]如图11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开关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操作体30的转动部31的外向面中,在其中央部突设有从所述罩40的操作孔42突出的操作用轴部35。在所述操作用轴部35的前端面设有可由未图示的一字螺丝刀操作的一条槽36。
[0107]其他方面由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而对同一部分标注同一标记并省略说明。[0108]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操作体的操作方法的选择范围大且用途广的优点。
[0109]如图12所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开关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操作体30的转动部31的外向面中,在其中央部设有可从所述罩40的操作孔42进行操作的平面六角凹部37。能够将未图示的内六角扳手插入所述平面六角凹部37进行操作。另外,平面六角凹部37不限于单纯的凹陷形状,也包含贯通孔。
[0110]其他方面由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而对同一部分标注同一标记并省略说明。
[0111]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操作体的操作方法的选择范围大且用途广的优点。
[0112]另外,本发明的弹性体20的基准形态部23的曲折形状是指,将同一图案反复而重复形成的形状,并非仅是仅将单纯的波形形状反复而构成的形状。
[0113]另外,在组装到基体10之前的自由状态下,弹性体可以为直线形状,在组装到基体之前的自由状态中,弹性体也可以具有圆弧形状。
[0114]另外,固定触点显然也可以适当配置在平面圆形凹部的内侧面及/或底面。
[0115]而且,所述基准形态部无需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地为单纯的大致U形,显然能够根据需要来选择各种形状。
[0116]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17]本发明的开关不限于上述形状,显然也可以是具有其他曲折形状的弹性体的开关。
【权利要求】
1.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其在上表面形成平面圆形凹部,并且在所述平面圆形凹部的内面配置有固定触占.弹性体,其具有将基准形态部反复而形成的曲折形状,并且在所述基体的平面圆形凹部环状地配置; 操作体,其具有在所述基体的平面圆形凹部内可转动地嵌合的转动部,并且在所述转动部的内向面突设有操作用突部, 通过转动所述操作体,利用所述操作用突部按压所述弹性体的一端部将其压缩,从而对触点进行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将固定触点配置在平面圆形凹部的内侧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将固定触点配置在平面圆形凹部的底面。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在基体的内面中,在弹性体的一端侧伸缩时可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位置并列设有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及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在所述弹性体的另一端侧伸缩时可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位置并列设有第三切换用固定触点及第四切换用固定触点,将所述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和第三切换用固定触点交替地设为通用固定触点。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在基体的内面中,在弹性体的一端侧伸缩时可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位置设有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及中央固定触点,并且在所述弹性体的另一端侧伸缩时可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位置设有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及所述中央固定触点,将所述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及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交替地设为通用固定触点。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在弹性体的相邻的基准形态部中,位于内侧的顶部的高度尺寸不同。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在弹性体的相邻的基准形态部中,至少将位于内侧的顶部形成为直线形状。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在弹性体的基准形态部中,至少将从一个外侧的顶部延伸的弹性臂部的前端部形成为可动触点。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基体突出的操作杆从操作体的转动部的外周缘部向侧方延伸。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在操作体的转动部的外向面中,在其中央部突设有操作用轴部。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在操作体的转动部的外向面中,在其中央部设有操作用凹部。
【文档编号】H01H21/02GK103828006SQ201280046819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4日
【发明者】森本胜 申请人:欧姆龙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