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合及使用其的电子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组合及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组合,特别是关于两个连接器可轻易地解除连接状态的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习用的电连接器,可举例藉由电连接销及/或绝缘座体之间的摩擦力、螺栓与螺帽、卡勾与卡槽等来保持连接的状态。一般的电子产品,以笔记本型计算机为例,其是与电源供应器的电连接器电性连接而藉以供电(充电)。然而,若电源供应器的电连接器与笔记本型计算机于连接的状态下,不慎踢绊到电源供应器的电线的情况时,不经意的外力可能拉扯笔记本型计算机掉落,造成损害。 另外,已知有美国专利第7,311,526号。该专利是以一定磁性吸附的方式固定,亦即在插接座与插接头的接触面上分别设置有相互吸引的两磁极。在一般使用时,插接头及插接座为磁吸结合,而遇有不当外力拉扯电缆线时,在不需较大的拉扯力之下,即可轻易地使插接头脱离插接座。如此即可避免笔记本型计算机被拉扯掉落。
实用新型内容对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可于连接时保持连接状态,但不经意地被施以预定强度以上的外力时即脱离,必免因不经意的外力拉扯,造成电连接器所连接的电子产品的损伤。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于两个端子连接时互相摩擦而接触,藉由摩擦除去端子表面的氧化物、沾附的脏污等,避免接触不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可构成一小型化连接器,以节省设置于电子设备的空间。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的至少其中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包含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含第一壳体、第一绝缘座、以及第一端子;第一壳体包含第一框体,以及,从第一框体相对向地沿第一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同向伸出的一对第一延伸片;一对第一延伸片上分别形成第一扣合部;第一绝缘座位于第一框体中,包含位于一对第一延伸片之间,且与一对第一延伸片之间保持间隙的第一突起部;第一突起部的端面形成伸入第一绝缘座的第一端子槽;第一端子容置第一端子槽中;第二连接器包含第二壳体、第二绝缘座、以及第二端子;第二壳体包含第二框体,以及,对应于一对第一延伸片的间距,从第二框体相对向地沿第二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同向伸出的一对第二延伸片;一对第二延伸片上对应于第一扣合部的位置分别形成第二扣合部;第二绝缘座位于第二框体中,包含位于一对第二延伸片之间,且与一对第二延伸片之间保持间隙的第二突起部;第二突起部的端面形成伸入第二绝缘座的第二端子槽;第二端子容置第二端子槽中;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连接时,一对第二延伸片伸入一对第一延伸片之间,第一扣合部与第二扣合部于与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扣合,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电性连接。[0008]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框体与该第一延伸片之间包含一曲折该第一延伸片的第一曲折部,使该对第一延伸片的端边间距小于该对第一延伸片与该第一框体连接处的间距。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二框体与该第二延伸片之间包含一曲折该第二延伸片的第二曲折部,使该对第二延伸片的端边间距小于该对第二延伸片与该第二框体连接处的间距。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延伸片与该第二延伸片的至少一者包含一引导部,该引导部位于该第一延伸片与该第二延伸片中之一者的前端,引导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中的一个插入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中另一个中。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延伸片与该第二延伸片的至少一者包含一反折部,该反折部位于该第一延伸片与该第二延伸片中之一者的前端,向靠近另一者的方向反折。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扣合部与该第二扣合部由突起与凹陷所构成。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连接器设于一电子装置,该第二连接器可插拔于该第一连接器的情况下,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连接时,于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上,相较于该第一扣合部与该第二扣合部扣合的位置,该第一端子与该第二端子电性连接的位置靠近拔出方向的一侧。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扣合部与该第二扣合部扣合的力量小于0. 8Kg。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作为电性连接用的端子。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包含一机壳,于该机壳的壳壁上形成有一开口 ;一电路模块,该电路模块位于该机壳内;以及一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的其中一个配置于该机壳内,并与该电路模块电性连接,其中该对第一延伸片或第二延伸片伸入该开口而朝向该机壳外侧。如上所述,藉由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即可于连接时保持连接状态,而于被施以预定强度以上的外力时即脱离,必免因不经意的外力拉扯,造成电连接器所连接的电子产品的损伤。并且,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连接时互相摩擦而接触,藉由摩擦除去端子表面的氧化物、沾附的脏污等,避免接触不良。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中,第一连接器的一实施型态立体图。图2为图1的第一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3为图1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中,第二连接器的一实施型态立体图。图5为图4的第二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6为图4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图7为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于连接前的侧视图。图8为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于连接状态的侧视图。图9A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其它实施型态的侧视图。图9B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其它实施型态的侧视图。[0028]图9C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其它实施型态的侧视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应用实施型态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图1至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中第一连接器100的一实施型态,可与第二连接器200配合应用于电连接器组合900中(如图7)。本实施型态中,将第一连接器100设定为实装于电子产品的电路模块的连接,例如应用于图10的电子装置910,但不限于此。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100包含第一绝缘座110、包覆于第一绝缘座110的第一壳体120、以及设于第一绝缘座110中的复数个第一端子130。第一壳体120由长条片状的金属片折迭形成第一框体121,第一框体121设有第 一组装部122。当第一壳体120与第一绝缘座110结合时,第一壳体120藉由第一组装部122卡合于第一绝缘座110。第一框体121 —侧的框口设有一对第一延伸片123,从第一框体121的框口相对向地沿第一连接器100的插拔方向同向伸出第一框体1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片123与第一框体121为一体成型。但在另一未绘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延伸片123可以另件组装于第一框体121。各第一延伸片123上分别形成有第一扣合部12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扣合部125为向外突起的一凸包,以形成一凹陷。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型态中,第一框体121与第一延伸片123之间由第一曲折部124所连接。此第一曲折部124为第一延伸片123伸出第一框体121之后,先将第一延伸片123向框口的方向曲折,再向第一延伸片123伸出第一框体121的方向曲折,成为Z字形的曲折形态。藉由第一曲折部124的设置,使一对第一延伸片123的端边间距小于此对第一延伸片123与第一框体121连接处的间距,并且,增加第一延伸片123的延伸长度,于电连接器组合900连接时,增加弹性变形的力臂。第一绝缘座110以绝缘材料,依据第一框体121内的尺寸,形成略长方体的形状,位于第一框体121中,藉由第一组装部122与第一壳体120相卡合。第一绝缘座110包含第一突起部111。当第一绝缘座110组装于第一框体121时,第一突起部111从第一框体121的框口向第一延伸片123伸出的方向突出于第一绝缘座110而位于一对的第一延伸片123之间。并且,与成对的第一延伸片之间分别保持间隙Gl (参阅图7)。第一突起部111的端面并排形成第一端子槽112,伸入第一绝缘座110中。第一端子槽112中容置有第一端子130。第一端子130可由金属片材或金属线材以冲压等制程而形成,包含依序排列的头部132、柱体131、第一端子基部133,以及位于柱体131外周面的第一端子组装部134。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型态中,第一端子130由金属线材所形成,使得柱体131、第一端子组装部134对应地呈圆柱状。然而,由金属片材形成第一端子130时,柱体131、第一端子组装部134则对应地成为角柱状,或者依据其它的材料、制程而可成为其它的形态。为了使第一端子130容易与第二连接器200中的端子耦合,柱体131前端的头部132形成子弹头。第一端子130装设于第一端子槽112时,藉由第一端子组装部134与第一端子槽112的干涉,将第一端子130固定于第一端子槽112中,此时,第一端子130的头部132 —端从第一突起部111的端面伸出第一端子槽112的一端,第一端子基部133从第一端子槽112的另一端伸出第一绝缘座110,以与外部电路电性连接。图4至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中第二连接器200的一实施型态。本实施型态中,将第二连接器200设定为封装于连接线端缘,与第一连接器100连接的连接器但不限于此。如图4至图6所示,第二连接器200包含第二绝缘座210、包覆于第二绝缘座210的第二壳体220、以及设于第二绝缘座210中的复数个第二端子230。第二壳体220由长条片状的金属片折迭形成第二框体221,第二框体221设有第二组装部222。当第二壳体220与第二绝缘座210结合时,第二壳体220藉由第二组装部222卡合于第二绝缘座210。第二框体221 —侧的框口设有一对第二延伸片223,此对第二延伸片223对应于上述一对第一延伸片123的间距,从第二框体221的框口相对向地沿第二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同向伸出第二框体22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延伸片223与第二框 体221为一体成型。但在另一未绘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延伸片223可以另件组装于第二框体 221。图4至图6所示的实施型态中,第二框体221与第二延伸片223之间包含第二曲折部224。此第二曲折部224为第二延伸片223伸出第二框体221之后,先将第二延伸片223向框口的方向曲折,再向第二延伸片223伸出第二框体221的方向曲折,成为Z字形的曲折形态。藉由第二曲折部224的设置,使一对第二延伸片223的端边间距小于此对第二延伸片223与第二框体221连接处的间距。并且,增加第二延伸片223的延伸长度,于电连接器组合900连接时,增加弹性变形的力臂。另外,图4至图6所示的实施型态中,第二延伸片223的前端向第二框体221的外侧方向反折,重迭于第二延伸片223形成第二反折部226。因此第二反折部226反折而形成弧状的端部,于电连接器组合900连接时,可引导一组的连接器顺利插入,并且增加第二延伸片223的延伸长度,于电连接器组合900连接时,增加弹性变形的力臂。各第二延伸片223上,对应于第一扣合部125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二扣合部22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扣合部225为向外突起的一凸包,以对应容置于第一扣合部125所形成的凹陷。第二绝缘座210以绝缘材料,依据第二框体221内的尺寸,形成略长方体的形状,位于第二框体221中。第二壳体220藉由第二组装部222与第二绝缘座210互相卡合。第二绝缘座210包含第二突起部211,当第二绝缘座210组装于第二框体221时,第二突起部211从第二框体221的框口向第二延伸片223伸出的方向突出于第二绝缘座210而位于一对的第二延伸片223之间,并且,与一对的第二延伸片之间分别保持间隙G2(参阅图7)。第二突起部211的端面并排形成第二端子槽212,伸入第二绝缘座210中。第二端子槽212中容置有第二端子230。图4至图6所示的实施型态中,第二端子230由金属片材经冲压等制程,形成一端呈筒状形态的筒部231,另一端呈片状形态的第二端子基部234。筒部231的端部形成开口 232。为了使第一端子130容易插入第二端子230,开口232从筒部231的端部向第二端子基部234的方向缩径形成漏斗状,此漏斗状的缩径部分缩小径至一预定间距,成为颈部233,颈部233的预定间距略小于第一端子130的柱体131的宽幅。另外,第二端子基部234上设有第二端子组装部235。第二端子230装设于第二端子槽212时,藉由第二端子组装部235与第二端子槽212的干涉,将第二端子230固定于第二端子槽212中,此时,第二端子230的开口 232 —端略与第二突起部211的端面齐平,第二端子基部234从第二端子槽212的另一端伸出第二绝缘座210,以与外部电路电性连接。图7为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于连接前的侧视图。图8为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于连接状态的侧视图。以下参照图7与图8说明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的连接。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连接时,一对第二延伸片223伸入一对第一延伸片123之间,第一扣合部125与第二扣合部225于与电连接器组合900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扣合,第一端子130与第二端子230电性连接。具体地,图7与图8所示的实施型态中,一对第二延伸片223的折返部226的外侧间距略等于一对第一延伸片123内侧的间距。第一扣合部125从一对第一延伸片123相对 向的内侧向外侧凹陷,第二扣合部225设于反折部226上,从一对第二延伸片223相对向的内侧向外侧突起。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连接200时,以该对第二延伸片223伸入该对第一延伸片123之间。此时,第二延伸片223因第二反折部226的形成使得端部呈圆弧状,藉由此圆弧状的端边引导一对第二延伸片223伸入一对第一延伸片123之间。当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相对移动至第二扣合部225的突起接触到第一延伸片123并继续移动时,第二扣合部225的突起与第一延伸片123互相推抵,使得一对第一延伸片123向外侧弯曲变形,一对第二延伸片223亦因与第二绝缘座210的第二突起部211之间保持间隙G2而可向相对向内侧弯曲变形,即第一延伸片123与第二延伸片223于与电连接器组合900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并储存弹力。当第二扣合部225的突起移动至第一扣合部125的凹陷时,第一延伸片123与第二延伸片223释放先前储存的弹力,恢复至第二扣合部225的突起与第一延伸片123互相推抵前的状态,使得第二扣合部225的突起进入第一扣合部125的凹陷,于与电连接器组合900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互相扣合。另外,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连接时,第一端子130与第二端子230相对移动使第一端子130以头部132从筒部231的开口 232插入第二端子230。藉由形成子弹头的头部132与漏斗状开口 232相配合,而可引导第一端子130顺利插入第二端子230。当第一端子130插入第二端子230至颈部233并继续移动时,因颈部233缩径的预定间距略小于第一端子130的柱体131的宽幅。因此,颈部233与第一端子130的柱体131摩擦接触,并且向扩径方向弹性变形并储存弹力。伴随第一扣合部125与第二扣合部225的扣合,第一端子130与第二端子230即停止相对移动,较佳第一端子130的头部132通过第二端子230的颈部233即停止第一端子130与第二端子230的相对移动,第二端子230的颈部233弹性挟持于第一端子130上,头部132略后方的柱体131周面上而电性连接。为了达成上述连接状态的两个连接器被施以预定强度以上的外力时即脱离的目的,第一扣合部125与第二扣合部225扣合的力量以小于0. 8Kg为佳;并且,为了以第一扣合部125与第二扣合部225维持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的连接状态,颈部233弹性挟持柱体131的力量,以小于0. 5Kg为佳。以1. 2Kg重的笔记本型计算机为例,将第一连接器100设于笔记本型计算机中,并以第二连接器200作为电源供应器的电源输出连接器时,上述第一扣合部125与第二扣合部225扣合的力量,以及颈部233弹性挟持柱体131的力量皆远小于笔记本型计算机的重量,因此,若电源供应器的电源输出连接单元与笔记型计算机于连接的状态下,不慎踢绊到电源供应器的电线的情况,这些不经意的外力即使大于使笔记本型计算机移动的力量1. 2Kg,亦会在使笔记本型计算机移动之前,先使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分离,避免笔记本型计算机的损伤。另外,以第一连接器100设于一电子装置,第二连接器200可插拔于第一连接器100的情况为例,如图8所示。此时,于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的插拔方向上,相较于第一扣合部125与第二扣合部225扣合的位置,第一端子130与第二端子230电性连接的位置靠近拔出方向的一侧为较佳。藉此,不论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的分离是否为经意的分离,第一端子130与第二端子230的脱离早于第一扣合部125与第二扣合部225的解除扣合,因而更可达到容易脱离的目的。·相反地,欲经意地解除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的连接状态时,以大于上述0. 8kg的力量,向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连接时的相反方向,使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相对移动,当第二扣合部225退出与第一扣合部125的扣合时,第二扣合部225的突起抵于第一延伸片123,使得第一延伸片123与第二延伸片223弯曲变形并储存弹力。当第二扣合部225的突起移动至与第一延伸片123分离时,第一延伸片123与第二延伸片223释放弹力,恢复至第二扣合部225的突起与第一延伸片123互相推抵前的状态。同步地,第一端子130与第二端子230亦向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连接时的相反方向相对移动。当柱体131离开颈部233时,颈部233释放先前储存的弹力,恢复至受柱体131扩径前的状态,当第一端子130的头部132退出第二端子230的开口 232时,即解除第一端子130与第二端子230的电性连接。如上所述,藉由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即可于连接时保持连接状态,而于被施以预定强度以上的外力时即脱离,必免因不经意的外力拉扯,造成电连接器所连接的电子产品的损伤。并且,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连接时互相摩擦而接触,藉由摩擦除去端子表面的氧化物、沾附的脏污等,避免接触不良。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应用实施型态立体图。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900可装设于一电子装置910。此电子装置910可举例如收录音机或CD唱盘等的音乐拨放装置、投影机或电视等的影像播放装置等,图10中以笔记本型计算机作为电子装置910的例示。电子装置910具有一机壳911,机壳911的壳壁上形成开口 912,机壳911内具有电路模块。上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900中的成对的两个连接器的任一者(例如图10所示的第一连接器100)配置于机壳911内,并与电子装置910内的电路模块电性连接。一对延伸片(第一延伸片123)伸入开口 912而朝向机壳911外侧。第一连接器100经由开口912与来自外侧的第二连接器200电性连接。图10所示的实施型态中,第一连接器100藉由第一曲折部124的设置,使一对第一延伸片123的端边间距缩小,对应地,第二连接器200的一对第二延伸片223的端边间距亦缩小。藉此,更进一步缩小接受一对第二延伸片223插入的开口 912,减少进入电子装置910的灰尘等。如此,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即可作为例如电子装置910接受外部的有线电源供应器的供电(充电)的电连接器。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及使用此电连接器组合的电子装置的实施型态,但此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下述权利要求内,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及使用此电连接器组合的电子装置可为各种变化实施。例如,上述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分别设有第一曲折部124与第二曲折部224,但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的任一者或二者未设有上述曲折部的情况时,只要二个第二延伸片223之间的间距对应于上述一对第一延伸片123的间距,依旧可达成本实用新型的功效。此外,上述电连接器组合900的实施型态中,仅以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二反折部226于电连接器组合900连接时,引导一组的连接器顺利插入,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9A所示,不将第二延伸片223反折形成第二反折部226,仅将第二延伸片223的前端,向两个第二延伸片223对向的内侧,即远离第一延伸片123的方向弯曲,形成第二引导部227。以第二引导部227的弯曲端部取代第二反折部226,于电连接器组合900连接时,可引导一组的连接器顺利插入。另外,如图9B所示,不仅于第二连接器200,亦可将第一连接器100的第一延伸片123前端,向两个第一延伸片123对向的外侧,即远离第二延伸片223的 方向弯曲,形成第一引导部127,或者,如图9C所示,于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一延伸片123与第二延伸片223分别设置第一反折部126与第二反折部226,以两个连接器各自的反折部126、226引导彼此容易插入,并藉此增加两个连接器各别的延伸片123、223弹性变形的力臂,使各延伸片123、223于插拔中的弹性变形部分增加,避免弹性疲乏而可延长使用的寿命。当然地,上述反折部与引导部亦可于一组电连接器组合900中混合使用。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 :第一连接器110:第一绝缘座 111 :第一突起部112 :第一端子槽 120 第一壳体121 :第一框体122 :第一组装部123 :第一延伸片124 :第一曲折部125 :第一扣合部 126 :第一反折部127:第一引导部 130:第一端子131 :柱体132 :头部133 :第一端子基部 134 :第一端子组装部Gl:间隙200:第二连接器210:第二绝缘座 211 :第二突起部212 :第二端子槽 220 :第二壳体221 :第二框体222 :第二壳体组装部223:第二延伸片 224:第二曲折部225 :第二扣合部 226 :第二反折部227:第二引导部 230 :第二端子231 :筒部232:开口233 :颈部234 :第二端子基部235:第二端子组装部G2:间隙900:电连接器组合 910:电子装置[0082] 911 :机壳912:开 口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组合包含一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含一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包含一第一框体;以及一对第一延伸片,该对第一延伸片从该第一框体相对向地沿该第一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同向伸出,该对第一延伸片上分别形成一第一扣合部;一第一绝缘座,该第一绝缘座位于该第一框体中,该第一绝缘座包含一第一突起部,该第一突起部位于该对第一延伸片之间,且与该对第一延伸片之间保持间隙,该第一突起部的端面形成一伸入该第一绝缘座的第一端子槽;以及一第一端子,该第一端子容置该第一端子槽中;以及一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包含一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包含一第二框体;以及一对第二延伸片,该对第二延伸片对应于该对第一延伸片的间距,从该第二框体相对向地沿该第二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同向伸出,该对第二延伸片上对应于该第一扣合部的位置分别形成一第二扣合部;一第二绝缘座,该第二绝缘座位于该第二框体中,该第二绝缘座包含一第二突起部,该第二突起部位于该对第二延伸片之间,且与该对第二延伸片之间保持间隙,该第二突起部的端面形成一伸入该第二绝缘座的第二端子槽;以及一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容置该第二端子槽中,其中,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连接时,该对第二延伸片伸入该对第一延伸片之间,该第一扣合部与该第二扣合部于与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扣合,该第一端子与该第二端子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该第一框体与该第一延伸片之间包含一曲折该第一延伸片的第一曲折部,使该对第一延伸片的端边间距小于该对第一延伸片与该第一框体连接处的间距。
3.如权利要求第I或2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该第二框体与该第二延伸片之间包含一曲折该第二延伸片的第二曲折部,使该对第二延伸片的端边间距小于该对第二延伸片与该第二框体连接处的间距。
4.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该第一延伸片与该第二延伸片的至少一者包含一引导部,该引导部位于该第一延伸片与该第二延伸片中之一者的前端,引导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中的一个插入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中另一个中。
5.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该第一延伸片与该第二延伸片的至少一者包含一反折部,该反折部位于该第一延伸片与该第二延伸片中之一者的前端,向靠近另一者的方向反折。
6.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该第一扣合部与该第二扣合部由突起与凹陷所构成。
7.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该第一连接器设于一电子装置,该第二连接器可插拔于该第一连接器的情况下,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连接时,于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上,相较于该第一扣合部与该第二扣合部扣合的位置,该第一端子与该第二端子电性连接的位置靠近拔出方向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该第一扣合部与该第二扣合部扣合的力量小于O. 8Kg。
9.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作为电性连接用的端子。
1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包含一机壳,于该机壳的壳壁上形成有一开口;一电路模块,该电路模块位于该机壳内;以及一如权利要求第I 9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的其中一个配置于该机壳内,并与该电路模块电性连接,其中该对第一延伸片或第二延伸片伸入该开口而朝向该机壳外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电连接器组合及使用其的电子装置。该组合包括第一、二连接器;第一、二连接器分别包括第一、二壳体,第一、二绝缘座,第一、二端子;在第一连接器中,第一壳体包含第一框体,以及从第一框体相对向地沿第一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同向伸出的一对第一延伸片;一对第一延伸片上分别形成第一扣合部。在第二连接器中,第二壳体包含第二框体,以及对应于一对第一延伸片的间距,从第二框体相对向地沿第二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同向伸出的一对第二延伸片。该对第二延伸片上对应于第一扣合部的位置分别形成第二扣合部。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连接时,该对第二延伸片伸入该对第一延伸片之间,第一扣合部与第二扣合部于与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扣合。
文档编号H01R13/639GK202840111SQ201220558398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9日
发明者洪培樵 申请人: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