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组合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7134993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及其组合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电源与信号相混合的紧凑型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具有坚固耐用且方便的电气连接特性,适用于各种工业和商业应用,例如经常被应用于电源、服务器、路由器、存储、工业控制器、模块式机箱等。同时由于在连接器中可以设计很多种端子排布方式,从而能够满足电源、信号以及二者混合的应用。目前,已经有很多厂商争相发布了电源与信号混合设计的电连接器,但通常所见的均为低矮型混合电连接器,其高度空间占用较少,但其纵长形的设计却占用了太多电路板的边缘空间,而由于电路板的边缘空间有限,所以不能够再扩展更多数量的其它类型的 连接器。因此,这种低矮型混合电连接器只能够适用于对电连接器高度有严格控制的电子设备中,而无法满足对电路板边缘空间的可扩展性有要求的电子设备。因此,申请人鉴于以上现有电连接器结构的缺失与不便,研究出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具有电源和信号端子,旨在满足直流电源的需求。在新的电连接器中,重新设计电源与信号端子的布局,合理优化其结构,从而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具有插头本体、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安装于插头本体中,该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的布局紧凑,能够节省电路板的边缘空间,还能够强化该电连接器的电源系统的系统气流,提供高效的电源传输和配送。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具有插座本体、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安装于插座本体中,该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的布局紧凑,能够节省电路板的边缘空间,还能够强化该电连接器的电源系统的系统气流,提供高效的电源传输和配送。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电连接器及第二电连接器,二者能够形成可靠的机械与电气连接并且结构紧凑,同时该电连接器组合还能够提供高效的电源传输和配送。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插头本体、多个插头电源端子及多个插头信号端子。该插头本体具有一位于前方的对接部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部,该对接部的前表面垂直于该安装部的底面,在该对接部上形成有多个向后平行延伸至该安装部的间隔板,在每两相邻的间隔板之间皆形成有一列竖直状的电源接口 ;在该安装部上形成有多个贯穿该安装部后表面与底面的电源端子收容通道,并且该电源端子收容通道与对应的电源接口相连通;在该对接部上还形成有至少一列竖直状的信号接口,该信号接口向后平行延伸形成多个信号端子收容通道;其中该信号接口位于该电源接口的旁边并且平行于该电源接口。每一插头电源端子均安装于插头本体中,该插头电源端子均具有一片状对接头、一垂直于该对接头的尾端及一连接该对接头与该尾端的连接部,其中该对接头伸入该插头本体的电源接口内,该连接部固定于该插头本体的电源端子收容通道中,而该尾端则伸出该插头本体的安装部底面。每一插头信号端子均安装于插头本体中,该插头信号端子均具有一头部及一尾部,该插头信号端子的头部伸入该插头本体的信号接口内,而该尾部则伸出该插头本体的安装部的底面,位于该信号接口内的插头信号端子的头部沿竖直方向直线排布,而其尾部排布方向亦呈直线排布,且垂直于头部的排布方向。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每一间隔板上均形成有朝着对应的电源接口凸出的导引肋条。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对接部及该安装部上均设置有多个开孔, 分别与对应的电源接口及电源端子收容通道相连通。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插头电源端子分为两种类型,其中第一类插头电源端子的结构尺寸大于第二类插头电源端子的结构尺寸,两个第一类插头电源端子合并为第一组,两个第二类插头电源端子合并成第二组,每列电源接口中均同时容纳有第一组与第二组插头电源端子;以及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插头信号端子是与塑胶本体一体成型而形成一个独立的插头信号端子模块,该插头信号端子的头部伸出该插头信号端子模块的前端,而尾部则自该插头信号端子模块的底面伸出。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插座本体、多个插座电源端子及多个插座信号端子。该插座本体具有一基板,在该基板上形成有多个贯穿该基板的上、下表面的多个电源端子收容孔及多个位于所述电源端子收容孔一侧的呈直线排列的信号端子收容孔;在该基板的上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向上凸起的插条及至少一个向上延伸的与该插条相平行的挡板;该插条与该挡板均垂直于该基板,在该插条的顶面形成有至少一排长条状的电源插槽,该电源插槽向下延伸至该基板的上表面,并与所述电源端子收容孔相连通;该挡板位于该插条的一侧,在该挡板上形成一长条状的信号插槽,该信号插槽平行于该电源插槽并且向下延伸至该基板的上表面,且与所述信号端子收容孔相连通。每一插座电源端子均安装于该插座本体中,每一插座电源端子均具有一安装段、一自该安装段向上延伸的弧状对接段、以及一自该安装段向下延伸的固定脚,其中该安装段固定于该基板的电源端子收容孔中,该对接段伸入该电源插槽内,而该固定脚则伸出该基板的底面。所述插座信号端子安装于该插座本体中,且每一插座信号端子的头部均伸入该信号插槽内,而每一插座信号端子的尾部则向下伸出该基板的底面。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插条的两端各形成有一开孔,该开孔连通该电源插槽。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插条的两外侧壁上各形成一导引槽,该导引槽自该插条的顶端竖直延伸至该基板的上表面。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插座电源端子是以成对的形式安装于该电源插槽内,并且在每一电源插槽内均安装有两对插座电源端子,每对插座电源端子的对接段均形成汇聚状。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平行安装于第一电路板上的第一电连接器,以及垂直安装于第二电路板上的第二电连接器。该第一电连接器与该第二电连接器对接之后,该第一电路板垂直于该第二电路板。该第一电连接器包括一插头本体、多个插头电源端子及多个插头信号端子;其中该插头本体具有一位于前方的对接部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部,该对接部的前表面垂直于该安装部的底面,该安装部的底面位于第一电路板上,在该对接部上形成有多个向后平行延伸至该安装部的间隔板,在每两相邻的间隔板之间皆形成有一列竖直状的电源接口 ;在该对接部上还形成有至少一列竖直状的信号接口;其中该信号接口位于该电源接口的旁边并且平行于该电源接口 ;每一插头电源端子均安装于插头本体中,该插头电源端子的对接头伸入该插头本体的电源接口内,而该插头电源端子的尾端则伸出该插头本体的安装部底面;以及每一插头信号端子均安装于插头本体中,该插头信号端子的头部伸入该插头本体的信号接口内,而该插头端子的尾部则伸出该插头本体的安装部的底面,位于该信号接口内的插头信号端子的头部沿竖直方向直线排布,而其尾部排布方向亦呈直线排布,且垂直于头部的排布方向。该 第二电连接器包括一插座本体、多个插座电源端子及多个插座信号端子,其中该插座本体具有一基板,在该基板的上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向上凸起的插条及至少一个向上延伸的与该插条相平行的挡板;该插条与该挡板均垂直于该基板,在该插条的顶面形成有至少一排长条状的电源插槽;该挡板位于该插条的一侧,在该挡板上形成一长条状的信号插槽,该信号插槽平行于该电源插槽;每一插座电源端子均安装于该插座本体中,该插座电源端子的对接段伸入该电源插槽内,而该插座电源端子的固定脚则伸出该基板的底面;以及所述插座信号端子安装于该插座本体中,且每一插座信号端子的头部均伸入该信号插槽内,而每一插座信号端子的尾部则向下伸出该基板的底面。在对接时,将该第二电连接器的插条插入该第一电连接器的对应的电源接口中,所述插头电源端子的对接头进入对应的电源插槽内并且与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的对接段形成电性接触;该第一电连接器的插头信号端子的信号接口则插入该第二电连接器的信号插槽内,使得所述插座信号端子能够插入对应的信号接口内并与对应的插头信号端子形成电性对接。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插条两侧设置有导引槽,而在该电源接口的两内侧壁上设置有导引肋条,通过导引槽与导引肋条的配合,该插条插入对应的电源接口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对接部上设置有多个开孔,与对应的电源接口相连通;在该插条上两端亦各形成有一开孔,该开孔连通该电源插槽;在该第一电连接器与该第二电连接器对接之后,该第一电连接器的对接部上的开孔分别对准第二电连接器的插条上的开孔。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在插头本体上设置竖直状的电源接口及位于该电源接口一侧的竖直状的信号接口,从而使得插头电源端子与插头信号端子均能够各自沿竖直方向直线排开,从而节省电路板的边缘空间。同样地,在插座本体上亦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电源插槽与信号插槽,因此插座电源端子与插座信号端子能够各自沿直线排列,从而形成一紧凑型的结构,使得电路板的边缘能够安装更多数量的其它类型或同类型的连接器插口。此外,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还可以通过开孔的设计强化电源系统内的系统气流,从而在板对板配置中产生高效的电源传输和配送。再者,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导引槽与导引肋条的结构设计,使得电连接器及其组合具有一定的组装便利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现出第一电连接器与第二电连接器均配置于电路板上并在对接之前二者的位置关系。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现出第一电连接器与第二电连接器在对接之后的位置关系。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电连接器与第一电路板的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5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5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6为沿图3所示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电连接器与第二电路板的立体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10为沿图7所示B-B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具体表现出第一电连接器与第二电连接器的内部结构。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电连接器组合 I第一电连接器 2插头本体20对接部201安装部202收容空间203缺口204开孔205、206、340插头电源 而子 21对接头210尾端212第一类插头电源端子21’第二类插头电源端子21’’插头信号端子 22插头信号端子模块22’头部220尾部222间隔板23导引肋条230电源接口24信号接口25第二电连接器 3插座本体30插座电源端子 31安装段310对接段312固定脚314插座信号端子 32、32’基板33电源端子收容孔330信号端子收容孔332插条34导引槽342挡板35隔板350电源插槽36信号插槽37第一电路板4[0054]第二电路板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请参照图1、图2、图3及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I包括平行安装于第一电路板4上的第一电连接器2及垂直安装于第二电路板5上的第二电连接器3,第一电连接器2与第二电连接器3均为混合型接口,同时具备电力传输与信号传输的功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器2为直角型的插头连接器,其插接方向平行于第一电路板4;第二电连接器3为直立型的插座连接器,其插接方向垂直于第二电路板5。请参照图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电连接器2包括有一插头本体20、多个插 头电源端子21及多个插头信号端子22,其中该插头本体20具有一位于前方的对接部201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部202,该对接部201的前表面垂直于该安装部202的底面,当第一电连接器2安装于第一电路板4上时,安装部202的底面位于第一电路板4上,而对接部201及其前表面则凸伸出该第一电路板4的边缘,用来与插座连接器相对接。请参照图3至图6所示,在该对接部201上形成有多个自该对接部201的前表面向后平行延伸至该安装部202的间隔板23,在该对接部201的前表面并且位于每两相邻的间隔板23之间皆形成有一列呈竖直状的电源接口 24,每列电源接口 24均向后延伸至安装部 202。请参照图3至图6所示,在该安装部202上形成有多个贯穿该安装部202的后表面与底面的电源端子收容通道,用来收容插头电源端子21。该电源端子收容通道与对应的电源接口 24相连通。请参照图3至图6所示,在该对接部201上还形成有至少一列呈竖直状的信号接口 25,位于该电源接口 24的旁边并且平行于该电源接口 24。这一列信号接口 25亦向后平行延伸至安装部202,并且形成多个信号端子收容通道,用来收容插头信号端子22。请参照图3至图6所示,在该安装部202上形成有一由该安装部202的外侧壁与靠近该外侧壁的间隔板23围设而成的半封闭的收容空间203 (如图5A),其与信号端子收容通道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该安装部202的外侧壁形成一圆弧形的缺口 204,用以为插头信号端子22提供装配空间,以便于插头信号端子22能够顺利地进入收容空间203内。在本实施例中,间隔板23的数量为三,因此可形成两列平行的电源接口 24。此外,这一列信号接口 25的数量为六,且每两个距离较近的信号接口 25形成一独立体,因此共有三个独立体。在本实施例中,每一间隔板23上均形成有朝着电源接口 24突出的导引肋条230,且该导引肋条230向后直线延伸。换句话讲,在每一列电源接口 24的两个相对的内侧壁上均形成有导引肋条230,用来在与插座连接器(如第二电连接器3)对接时提供导引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在该对接部201的顶面与底面均设置有多个开孔205,分别与对应的电源接口 24相连通。此外,在该安装部202的顶面亦设计有多个开孔206,以与对应的电源端子收容通道相连通。通过开孔205、206的设计可以改善插头本体20内部的空气对流,提高散热效果,保护电源装置或电子装置。请参照图5A及图5B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电连接器2的插头电源端子21安装于插头本体20中,每一插头电源端子21均具有一片状对接头210、一垂直于该对接头210的尾端212及一连接该对接头210与该尾端212的连接部214,其中该对接头210伸入插头本体20的电源接口 24内,连接部214固定于插头本体20的电源端子收容通道中,而尾端212则伸出插头本体20的安装部202底面,以备与第一电路板4上的电源接点(未图示)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插头电源端子21的尾端212呈针眼状,其以压接的方式固定至第一电路板4的电性导接孔中,从而与第一电路板4上的电源接点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插头电源端子21共有两种类型,其中第一类插头电源端子21’外形高而长,第二类插头电源端子21’’的外形矮而短。两种类型的插头电源端子21’、21’’除尺寸差异之外,其余结构大致相同。在具体组装时,两个第一类插头电源端子21’合并为 第一组,两个第二类插头电源端子21’’合并成第二组,每列电源接口 24中均需容纳这两组插头电源端子21 (21’和21’’),亦即每列电源接口 24中均容纳有两个合并在一起的第一类插头电源端子21’,及两个合并在一起的第二类插头电源端子21’ ’。此设计可以保证位于同一列电源接口 24中的插头电源端子21的对接头210沿竖直方向直线排布(如图6所示),而其尾端212则能够按照第一电路板4上的线路布局平行排布成两列。请参照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电连接器2的插头信号端子22安装于插头本体20中,每一插头信号端子22均具有头部220及尾部222。在本实施例中,插头信号端子22是以端子模块的方式安装于插头本体20中。亦即,插头信号端子22与塑胶本体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而形成一个独立的插头信号端子模块22’,该插头信号端子22的头部220伸出模块22’的前端,而尾部222则自模块22’的底面伸出。如图4所示,位于同一列的插头信号端子22的头部220沿竖直方向直线排布,而尾部222则能够按照第一电路板4上的线路布局沿一条直线排布,可见尾部222的排布方向垂直于头部220的排布方向。当插头信号端子22以模块22’的方式组装于插头本体20上时,插头信号端子模块22’基本上容纳于该插头本体20的安装部202的收容空间203内,而插头信号端子22的头部220伸入信号接口 25中,插头信号端子22的尾部222则伸出插头本体20的安装部202的底面,以备与第一电路板4上的信号接点(未图示)连接。如图3及图4所示,插头信号端子22的尾部222基本上呈直线排列于由插头电源端子21的尾端212所形成的阵列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该插头信号端子22的尾部222呈针眼状,其亦是以压接的方式固定至第一电路板4的对应的电性导接孔中,从而与第一电路板4上的信号接点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插头信号端子22的数量为六。请参照图7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电连接器3包括有一插座本体30、多个插座电源端子31及多个插座信号端子32,其中该插座本体30具有一基板33,该基板33的底面位于第二电路板5上,在该基板33上形成有多个贯穿该基板33上、下表面的电源端子收容孔330及多个位于电源端子收容孔330 —侧的呈直线排列的信号端子收容孔332。在该基板33的上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向上凸起的插条34及至少一个向上延伸的挡板35。如图7及图10所示,该插条34与该挡板35均垂直于该基板33,在该插条34的顶面形成有至少一排长条状的电源插槽36,该电源插槽36向下延伸至该基板33的上表面,并与电源端子收容孔330相连通,如图10所示。如图7所示,该挡板35位于该插条34的一侧,在该挡板35上形成一半封闭式的长条状的信号插槽37,该信号插槽37平行于该电源插槽36,其向下延伸至该基板33的上表面,并与信号端子收容孔332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插条34的数量为二,因此可形成两排平行的电源插槽36。在挡板35的信号插槽37内形成有二个隔板350,从而将该信号插槽37分成三段,以对应于插头连接器上的信号接口 25三个独立体。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插条34的两端各形成有一开孔340,该开孔340连通该电源插槽36,可以改善插座本体30内部的空气对流,提高散热效果,保护电源或电子装置。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插条34的两外侧壁上各形成一导引槽342,该导引槽342自该插条34的外侧壁的顶端直线延伸至该基板33的上表面。该导引槽342对应于第一电 连接器2的插头本体20中的导引肋条230,以方便二者对接时能够准确对准,并引导插头电源端子21正确插入该插条34的电源插槽36内,从而与插座电源端子31形成准确的电气连接。请参照图7及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电连接器3的插座电源端子31安装于插座本体30中,每一插座电源端子31均具有一安装段310、一自该安装段310向上延伸的弧状对接段312、以及一自该安装段310向下延伸的固定脚314,其中安装段310组装于基板33的电源端子收容孔330中,对接段312伸入电源插槽36内,而固定脚314则伸出基板33的底面,以备与第二电路板5上的电源接点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脚314呈针眼状,其以压接的方式固定至第二电路板5的电性导接孔中,从而与第二电路板5上的电源接点相连通。在其它实施中,该固定脚314还可以是无孔针状或其它形状,然后采用焊接的方式与第二电路板5的电源接点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插座电源端子31是以成对的形式安装于电源插槽36内,并且在每一电源插槽36内均安装有两对插座电源端子31。每对插座电源端子31的对接段312形成汇聚状,以夹持插入其中的插头电源端子21,从而形成可靠的电性连接效果。请参照图7及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电连接器3的插座信号端子32安装于插座本体30中,且插座信号端子32排布平行于插座电源端子31的排布。其中插座信号端子32的头部伸入信号插槽37内,而尾部则自基板33底面向下伸出,以备压接至第二电路板5的对应的导接孔中,从而能够与第二电路板5上的信号接点相连通。请参照图1、图2及图1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合I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1尤其表现出第一电连接器2与第二电连接器3在未形成对接之前的内部结构。第一电连接器2与第二电连接器3的对接形成电连接器组合I的过程如下所述第一电连接器2的对接部201朝向第二电连接器3的插座本体30,其中第一电连接器2的两列电源接口 24对准第二电连接器3的两个插条34,插条34能够分别插入对应的电源接口 24中,而且通过插条34两侧的导引槽342与电源接口 24两侧的导引肋条230的配合,能够引导该插条34顺利插入该电源接口 24内。此时,一组插头电源端子21的对接头210经过电源插槽36插入两个插座电源端子31的弧形对接段312之间,并且被夹持于两个弧形对接段312之间,从而形成可靠的电力传输通路。同时,由于插头信号端子22的信号接口 25对准第二电连接器3的信号插槽37,所以插座信号端子32能够准确地插入对应的信号接口 25内,并与插头信号端子22成功对接,从而形成信号传输通路。此外,在第一电连接器2与第二电连接器3对接之后,第一电连接器2的对接部201的顶面与底面上的开孔205 (表现于图3中)能够分别对准第二电连接器3的插条34两端的开孔340 (表现于图9中),从而能够将电连接器组合I的内部气流与外部相连通,改善气流循环,有助于散热,提高电连接器组合I的工作效率。此外,本实用新型第一电连接器2的插头信号端子22比插头电源端子21略短,因此电源线路会先接通,而信号线路则后接通。再者,还可以将其中一插座信号端子32’(表现于图9中)设计的比其它插座信号端子32略短一些,以提供开关的功能。这样可以更加让电连接器组合I能够满足电子装置的安全需求。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2、3设计为瘦高型,不但可以节省电路板4、5的边缘空间,使得电路板4、5的边缘能够安装更多数量的其它类型或同类型的连接器插口,而且还可以通过开孔205、206、340的设计强化电源系统内的系统气流,从而在板对板配置中 产生高效的电源传输和配送。另外,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导引槽342与导引肋条230的结构设计,使得电连接器及其组合具有一定的组装便利性。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插头本体、多个插头电源端子及多个插头信号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插头本体具有一位于前方的对接部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部,该对接部的前表面垂直于该安装部的底面,在该对接部上形成有多个向后平行延伸至该安装部的间隔板,在每两相邻的间隔板之间皆形成有一列竖直状的电源接口 ;在该安装部上形成有多个贯穿该安装部后表面与底面的电源端子收容通道,并且该电源端子收容通道与对应的电源接口相连通;在该对接部上还形成有至少一列竖直状的信号接口,该信号接口向后平行延伸形成多个信号端子收容通道;其中该信号接口位于该电源接口的旁边并且平行于该电源接口 ;每一插头电源端子均安装于插头本体中,该插头电源端子均具有一片状对接头、一垂直于该对接头的尾端及一连接该对接头与该尾端的连接部,其中该对接头伸入该插头本体的电源接口内,该连接部固定于该插头本体的电源端子收容通道中,而该尾端则伸出该插头本体的安装部底面;以及每一插头信号端子均安装于插头本体中,该插头信号端子均具有一头部及一尾部,该插头信号端子的头部伸入该插头本体的信号接口内,而该尾部则伸出该插头本体的安装部的底面,位于该信号接口内的插头信号端子的头部沿竖直方向直线排布,而其尾部排布方向亦呈直线排布,且垂直于头部的排布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每一间隔板上均形成有朝着对应的电源接口凸出的导引肋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对接部及该安装部上均设置有多个开孔,分别与对应的电源接口及电源端子收容通道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电源端子分为两种类型,其中第一类插头电源端子的结构尺寸大于第二类插头电源端子的结构尺寸,两个第一类插头电源端子合并为第一组,两个第二类插头电源端子合并成第二组,每列电源接口中均同时容纳有第一组与第二组插头电源端子;以及所述插头信号端子是与塑胶本体一体成型而形成一个独立的插头信号端子模块,该插头信号端子的头部伸出该插头信号端子模块的前端,而尾部则自该插头信号端子模块的底面伸出。
5.—种电连接器,包括一插座本体、多个插座电源端子及多个插座信号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插座本体具有一基板,在该基板上形成有多个贯穿该基板的上、下表面的多个电源端子收容孔及多个位于所述电源端子收容孔一侧的呈直线排列的信号端子收容孔;在该基板的上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向上凸起的插条及至少一个向上延伸的与该插条相平行的挡板;该插条与该挡板均垂直于该基板,在该插条的顶面形成有至少一排长条状的电源插槽, 该电源插槽向下延伸至该基板的上表面,并与所述电源端子收容孔相连通;该挡板位于该插条的一侧,在该挡板上形成一长条状的信号插槽,该信号插槽平行于该电源插槽并且向下延伸至该基板的上表面,且与所述信号端子收容孔相连通;每一插座电源端子均安装于该插座本体中,每一插座电源端子均具有一安装段、一自该安装段向上延伸的弧状对接段、以及一自该安装段向下延伸的固定脚,其中该安装段固定于该基板的电源端子收容孔中,该对接段伸入该电源插槽内,而该固定脚则伸出该基板的底面;以及所述插座信号端子安装于该插座本体中,且每一插座信号端子的头部均伸入该信号插槽内,而每一插座信号端子的尾部则向下伸出该基板的底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插条的两端各形成有一开孔,该开孔连通该电源插槽。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插条的两外侧壁上各形成一导引槽,该导引槽自该插条的顶端竖直延伸至该基板的上表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电源端子是以成对的形式安装于该电源插槽内,并且在每一电源插槽内均安装有两对插座电源端子,每对插座电源端子的对接段均形成汇聚状。
9.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平行安装于第一电路板上的第一电连接器,以及垂直安装于第二电路板上的第二电连接器,该第一电连接器与该第二电连接器对接之后,该第一电路板垂直于该第二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连接器包括一插头本体、多个插头电源端子及多个插头信号端子;其中该插头本体具有一位于前方的对接部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部,该对接部的前表面垂直于该安装部的底面,该安装部的底面位于第一电路板上,在该对接部上形成有多个向后平行延伸至该安装部的间隔板,在每两相邻的间隔板之间皆形成有一列竖直状的电源接口 ;在该对接部上还形成有至少一列竖直状的信号接口 ;其中该信号接口位于该电源接口的旁边并且平行于该电源接口 ;每一插头电源端子均安装于插头本体中,该插头电源端子的对接头伸入该插头本体的电源接口内,而该插头电源端子的尾端则伸出该插头本体的安装部底面;以及每一插头信号端子均安装于插头本体中,该插头信号端子的头部伸入该插头本体的信号接口内,而该插头端子的尾部则伸出该插头本体的安装部的底面,位于该信号接口内的插头信号端子的头部沿竖直方向直线排布,而其尾部排布方向亦呈直线排布,且垂直于头部的排布方向;该第二电连接器包括一插座本体、多个插座电源端子及多个插座信号端子,其中该插座本体具有一基板,在该基板的上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向上凸起的插条及至少一个向上延伸的与该插条相平行的挡板;该插条与该挡板均垂直于该基板,在该插条的顶面形成有至少一排长条状的电源插槽;该挡板位于该插条的一侧,在该挡板上形成一长条状的信号插槽,该信号插槽平行于该电源插槽;每一插座电源端子均安装于该插座本体中,该插座电源端子的对接段伸入该电源插槽内,而该插座电源端子的固定脚则伸出该基板的底面;以及所述插座信号端子安装于该插座本体中,且每一插座信号端子的头部均伸入该信号插槽内,而每一插座信号端子的尾部则向下伸出该基板的底面;其中在对接时,将该第二电连接器的插条插入该第一电连接器的对应的电源接口中, 所述插头电源端子的对接头进入对应的电源插槽内并且与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的对接段形成电性接触;该第一电连接器的插头信号端子的信号接口则插入该第二电连接器的信号插槽内,使得所述插座信号端子能够插入对应的信号接口内并与对应的插头信号端子形成电性对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在该插条两侧设置有导引槽,而在该电源接口的两内侧壁上设置有导引肋条,通过该导引槽与该导引肋条的配合,该插条插入对应的电源接口中;以及在该对接部上设置有多个与 对应的电源接口相连通的开孔,在该插条上两端亦各形成有一与该电源插槽相连通的开孔;在该第一电连接器与该第二电连接器对接之后,该第一电连接器的对接部上的开孔分别对准第二电连接器的插条上的开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包括平行安装于第一电路板上的第一电连接器及垂直安装于第二电路板上的第二电连接器,第一电路板垂直于第二电路板。在第一电连接器的插头本体的对接部上形成有至少一列竖直状的电源接口及一列竖直状的信号接口,信号接口平行于电源接口。位于信号接口内的插头信号端子的头部沿竖直方向直线排布,而其尾部排布方向亦呈直线排布,且垂直于头部的排布方向。第二电连接器的插座本体形成至少一排长条状的电源插槽及至少一排长条状的信号插槽,信号插槽平行于电源插槽。对接时,插头电源端子与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形成电性接触,而插头信号端子则与对应的插座信号端子形成电性对接。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2855967SQ20122052818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6日
发明者陈信智 申请人: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