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模块化系统的背板盲插组件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模块化系统的背板盲插组件,该组件分别应用至一模块化系统的一母系统及一子系统上,以使该母系统及子系统能透过所述组件相互电气连接,以彼此传输信号。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科技及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装置纷纷被开发问世,所述电子装置不仅在种类上有飞跃性地成长,其所具备的效能亦日益强大,有效地为人们解决了更多且更复杂的问题,已逐渐成为生活上或工作上不可或缺的必须品。为能配合各种应用场合,且有效发挥各式电子装置所能提供的各种功能,逐渐发展出由母系统与子系统共同组成的一种模块化系统,请参阅图1所示,是一现有模块化系统的母系统与子系统连接关系示意图,该模块化系统是由一第一系统χ(即母系统)及多个第二系统Y(即子系统)组成,该第一系统X内具有多个安装空间XI,所述安装空间Xi能供所述第二系统Y安装至其中;所述第二系统Y可以具备不同功能的电子装置(如光驱、硬盘机及其它电子装置),以在所述第二系统Y安装至该第一系统X后,使该第一系统X能执行多种不同的功能;或者,所述第二系统Y亦可以具备相同功能的多个电子装置(如多台硬盘机),以在安装至该第一系统X的所述第二系统Y数量增加后,达到功能扩充的目的(如增加硬盘总容量)。复请参阅图1所示,虽然,透过所述模块化系统的设计,令使用者能依需求弹性地组合各种电子装置,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但,在现有模块化系统中,多是将所述第二系统Y安装至该第一系统X后,再通过一连接缆线L分别将该第一系统X与该第二系统Y相互连接,意即,使用者必须在该第一系统X壳体内的狭小空间中,将该连接缆线L的一端插接至该第一系统X的一第一系统电路板Χ2上所设的一电讯插座S,并将该连接缆线L的另一端插接至该第二系统Y上的另一电讯插座(图式未显示),着实十分不便,且为了装卸所述第二系统Y,使用者还必须反复拆装该第一系统X的侧板(图式未显示),非常麻烦且费时。因此,如何改善现有模块化系统的母系统与子系统的连接方式,以大幅简化该子系统装卸至该母系统的操作过程,即成为本实用新型在此欲探讨的一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在现有模块化系统中,子系统装卸至母系统的操作过程十分繁锁不便,创作人乃根据其长年服务于相关产业的经验,结合自身所学并经过多次改良,终于设计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块化系统的背板盲插组件,以期能通过本实用新型大幅简化模块化系统中子系统装卸至母系统的操作过程。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模块化系统的背板盲插组件,该组件分别应用至一模块化系统的一第一系统及一第二系统上,以使该第一系统及第二系统能透过所述组件相互电气连接,以彼此传输信号,该组件包括一插座构件、一第一缆线构件及一第二缆线构件,其中该插座构件包括一主座体及一副座体,该主座体及该副座体分别固定在该第一系统及该第二系统的一壳体的背板上,该主座体的一侧设有一第一插座,该第一插座位于该第一系统的背板内侧,其另一侧则设有一第二插座,该第二插座位于该第一系统的背板外侧,且该第二插座与该第一插座相互电气连接,该副座体的一侧位于该第二系统的背板内侧,其另一侧则暴露于该第二系统的背板的外侧,且能与该主座体相互组装成一体;该第一缆线构件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插接头及一第二插接头,所述插接头是通过一连接缆线相电气连接,其中该第一插接头能被插接至该第一插座,该第二插接头则能被插接至该第一系统内的一电路板上;该第二缆线构件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三插接头及一第四插接头,所述插接头是通过一连接缆线相电气连接,该第三插接头能由该第二系统内被插接至该副座体的一侧,该第四插接头则能被插接至该第二系统内的一电路板上,且当该副座体与该主座体相互组装成一体时,该第三插接头的一端能通过该副座体,被插接至该第二插座,而与该第一插接头相互电气连接。其中,该主座体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插接槽,开设于该第一插座;至少一第二插接槽,开设于该第二插座;及多支导电端子,其两端分别延伸至该第一插座及该第二插座,且能分别暴露于该第一插接槽及该第二插接槽中。其中,该副座体还包括一第一组装槽,开设于该副座体的该一侧,且能供该第二插接头组装至其中;一第二组装槽,开设于该副座体的该另一侧,且能供该第二插座组装至其中;及至少一贯穿孔,能使该第一组装槽及该第二组装槽相互连通。其中,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插头舌板,设于该第一插接头的该一端,其上布设有多支第一连接端子,当该第一插接头被插接至该第一插座时,该第一插头舌板能被插接至该第一插接槽中,且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能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气连接;及至少一第三插头舌板,设于该第三插接头的该一端,其上布设有多支第三连接端子,当该第三插接头被组装至该第一组装槽中,该第三插头舌板能通过该贯穿孔暴露至该第二组装槽中,且当该主座体与该副座体相互组装成一体 ,该第三插头舌板能插接至该第二插接槽中,且所述第三连接端子能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气连接。其中,该插座构件还包括多个导引柱,设置于该主座体上邻近该第二插座的位置,所述导引柱的自由端与该壳体间的距离,是大于该第二插座的自由端与该壳体间的距离;及多个导引孔,开设于该副座体上对应于所述导引柱的位置,所述导引孔与所述导引柱的构形是相互匹配。其中,所述导电端子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凸起部,且各该凸起部分别突出至该第一插接槽及该第二插接槽中。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此,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背板盲插组件是预先分别组装至该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上,当使用者欲扩充该第一系统的特定功能时,仅需找出具备该特定功能的第二系统,并将该第二系统的壳体背板抵靠至该第一系统的壳体背板,并使该第二系统的壳体背板上所设的该主座体,与该第一系统的壳体背板上所设的该副座体相互对接,即能使该第一系统及第二系统内的所述电路板透过所述背板盲插组件相互电气连接,彼此传输信号,进而迅速实现该特定功能的盲插扩充,且不似现有模块化系统中,使用者将一子系统安装至一母系统的安装空间后,还必须在极小的空间内,以缆线分别连接该子系统与母系统,本实用新型还能解决安装过程中操作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不仅能适用于现有母系统及子系统内的电路板设计,还因该插座构件并非与母系统及子系统内的电路板的电路直接相互焊接,因此不致受到碰撞或长期插拔的影响,而发生电气短路或接触不良的问题。 为便贵审查委员能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特征及其功效,做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兹举实施例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现有模块化系统的母系统与子系统连接关系示意图;图2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系统的母系统与子系统连接关系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及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主座体局部放大剖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第一系统X安装空间Xl第一系统电路板X2第一系统背板X3电讯插座S第二系统Y插座构件I主座体11第一插座111第一插接槽Illa第二插座 112第二插接槽112a导电端子113凸起部113a导引柱114副座体12第一组装槽121第二组装槽122贯穿孔123导引孔124第一缆线构件2第一插接头21第一插头舌板211第一连接端子211a第二插接头22[0047]第二二缆线构件3[0048]第三三插接头31[0049]第三三插头舌板311[0050]第三三连接端子311a[0051]第四插接头32[0052]锁固孔C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模块化系统的背板盲插组件,请参阅图2所示,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系统的一第一系统X与一第二系统Y的连接关系示意图,该第一系统X内具有多个安装空间XI,所述安装空间Xi能供所述第二系统Y安装至其中,本实用新型的该组件分别应用至该第一系统X及该第二系统Y上,以使该第一系统X及该第二系统Y能透过该组件相互电气连接,进而能彼此传输信号,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该组件包括一插座构件1、一第一缆线构件2及一第二缆线构件3,其中该插座构件I包括一主座体11及一副座体12,该主座体11及该副座体12分别固定在该第一系统X(如图2所示)及该第二系统Y(如图2所示)的一壳体的背板上,在此特别一提,在本说明书中所称的「背板」,并非限定该板体必须位于一电子装置外侧的任一面,举例而言,复请参阅图2所不,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系统X的一第一系统背板X3位于该第一系统X的壳体内,当该第二系统Y被安装至该第一系统X时,该第二系统Y的一侧能抵靠至该第一系统背板X3,并通过分别装置于该第二系统Y及该第一系统背板X3的连接器,能使该第二系统Y与该第一系统X电气连接,此时,虽然第一系统背板X3位于该第一系统X的壳体内,本说明书仍统一以「背板」称之;再者,复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以下暂时以该主座体11固设于该第二系统Y(如图2所示)的背板为前提,说明其它元件间的相互结合关系,但,该主座体11与该副座体12的装设位置亦可相互对换,在此特予指明。复请参阅图3及图4所不,该主座体11的一侧设有一第一插座111,该第一插座111位于该第二系统Y(如图2所示)的背板内侧,其另一侧则设有一第二插座112,该第二插座112位于该第二系统Y的壳体外,且该第二插座112与该第一插座111是相互电气连接,在此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插座111及该第二插座112分别开设有至少一第一插接槽11 Ia及至少一第二插接槽112a,且该主座体11还包括多支导电端子113,所述导电端子113的两端分别延伸至该第一插座111及该第二插座112中,以令该第二插座112与该第一插座111能相互电气连接,但,实际施作时,该第二插座112与该第一插座111还能透过其它方式相互电气连接,合先陈明。在此较佳实施例中,该副座体12固设于该第一系统X(如图2所示)上,进一步言,该副座体12固设于该第一系统背板X3(如图2所示)上,且该副座体12的位置与该主座体11的位置相互对应,以在该第二系统Y的背板抵靠至该第一系统背板X3时,该主座体11与该副座体12能被相互结合成一体。该副座体12的一侧开设有一第一组装槽121,该第一组装槽121的开口是朝向该第一系统X的内侧,该副座体12的另一侧则开设有一第二组装槽122,该第二组装槽122的开口是朝向该第一系统背板X3外,在此较佳实施例中,当该主座体11与该副座体12相互结合成一体时,该第二插座112能被组装至该第二组装槽122中。此外,该副座体12还开设有至少一贯穿孔123,该贯穿孔123能使该第一组装槽121及该第二组装槽122相互连通。承上,该第一缆线构件2位于该第二系统Y(如图2所示)的壳体内,且其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插接头21及一第二插接头22,该第一插接头21的一端能被插接至该第一插座111,在此较佳实施例中,其上设有至少一第一插头舌板211,该第一插头舌板211上布设有多支第一连接端子211a,当该第一插接头21的该一端被插接至该第一插座111时,该第一插头舌板211能被插接至该第一插接槽Illa中,且所述第一连接端子211a能与所述导电端子113电气连接。该第一插接头21的另一端是通过一缆线与该第二插接头22的一端相互连接,该第二插接头22的另一端则能插接至该第二系统Y的电路板上所设的另一电讯插座(图式未显示);该第二缆线构件3是位于该第一系统X(如图2所示)的壳体内,且其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三插接头31及一第四插接头32,在此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三插接头31的一端设有至少一第三插头舌板311,该第三插头舌板311上布设有多支第三连接端子311a,该第三插接头31的该一端能被组装至该第一组装槽121,且该第三插头舌板311能通过该贯穿孔123暴露至该第二组装槽122中。该第三插接头31的另一端是通过一缆线与该第四插接头32的一端相互连接,该第四插接头32的另一端则能插接至该第一系统X的一第一系统电路板X2(如图2所示)上所设的一电讯插座S(如图2所示)。当该副座体12与该主座体11相互组装成一体时,该第三插头舌板311能被插接至该第二插接槽112a中,且所述第三连接端子31 Ia能与所述导电端子113电气连接,进而能透过所述导电端子113,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211a电气连接。请参阅图5所示,所述导电端子113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凸起部113a,且该导电端子113的各该凸起部113a分别突出至该第一插接槽Illa及该第二插接槽112a中。复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在该第一插头舌板211被插接至该第一插接槽Illa中,或该第三插头舌板311被插接至该第二插接槽112a中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端子211a或所述第三连接端子311a能与所述导电端子1 13的所述凸起部113a相互接触,而能彼此电气连接,此外,通过所述凸起部113a施加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211a及所述第三连接端子311a的夹持力,能提高该第一插头舌板211及该第三插头舌板311与该第一插接槽Illa及该第二插接槽112a间相互插接的稳定性。如此,复请参阅图1所示,有别于现有模块化系统中,使用者将一第二系统Y安装至一第一系统X的安装空间后,还必须在极小的空间内,以连接缆线L分别连接该第二系统Y与第一系统X,不仅操作不便且耗费大量时间,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系统在操作上显然便利许多。复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背板盲插组件是预先分别组装至该第一系统X与该第二系统Y上,且预先以该第一缆线构件2将该主座体11与该第二系统Y电气连接,并预先以该第二缆线构件3将该副座体12与该第一系统X电气连接,因此,当使用者欲扩充该第一系统X的特定功能时,仅需找出具备该特定功能的第二系统Y,并将该第二系统Y的壳体背板抵靠至该第一系统X的壳体背板,并使该第二系统Y与第一系统X的壳体背板外所设的该主座体11与该副座体12相互结合成完整的该插座构件1,即能使该第二系统Y及第一系统X内的所述电路板透过所述背板盲插组件相互电气连接,彼此传输信号,进而迅速实现该特定功能的盲插扩充;此外,由于该第二插接头22及该第四插接头32能沿用旧有模块化系统的设计,因此本实用新型能轻易地被应用至现有规格的系统中。[0058]复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为了在使用者将一第二系统Y(如图2所示)安装至一第一系统X(如图2所示)的安装空间,且使该第二系统Y的壳体背板抵靠至该第一系统背板X3(如图2所示)的过程中,使得该主座体11能更准确地与该副座体12相互结合成一体,进而避免因角度上的偏差,导致所述第一连接端子211a、所述第三连接端子311a或所述导电端子113受到碰撞而受损,该主座体11上邻近该第二插座112的位置还设有多个导引柱114,所述导引柱114的自由端与该壳体间的距离,是大于该第二插座112的自由端与该壳体间的距离,该副座体12上对应于所述导引柱114的位置分别开设有一导引孔124,该导引柱114与该导引孔124的构形是相互匹配,以令所述导引柱114能组装至所述导引孔124中。当使用者将该第二系统Y安装至该第一系统X的安装空间时,所述导引柱114的自由端会先接触到该副座体12,当使用者调整所述导引柱114的角度,使得所述导引柱114能顺利地组装至所述导引孔124中,便能使该主座体11以正确的角度与该副座体12相互结合成一体。承上,在此较佳实施例中,该主座体11及该副座体12分别通多个锁固孔C被锁固至该第二系统Y(如图2所示)及该第一系统X(如图2所示)内部的电路板上,但,该主座体11上的所述导电端子113并不直接与该第二系统Y的电路板上的电路相互焊接,而是透过该第一缆线构件2与该电路板上的电路电气连接,因此,即使在反复装卸该第二系统Y的过程中,该主座体11与该副座体12长 期相互碰撞,亦不会因此发生电气短路或接触不良的问题。在此特别一提,虽然在此较佳实施例中该主座体11及该副座体12分别被锁固至该第二系统Y或该第一系统X的电路板上,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该主座体11及该副座体12亦可透过其它方式被固定至该第二系统Y或该第一系统X的壳体的背板上。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保护范围,并不以此为限,凡熟悉相关技术领域的人士,在参酌本实用新型后所能轻易思及的变化暨修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欲保护的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模块化系统的背板盲插组件,该组件分别应用至一模块化系统的一第一系统及一第二系统上,以使该第一系统及第二系统能透过所述组件相互电气连接,进而能彼此传输信号,该组件包括 一插座构件,包括一主座体及一副座体,该主座体及副座体分别固定在该第一系统及第二系统的壳体背板上,该主座体的一侧设有一第一插座,该第一插座位于该第一系统内,其另一侧则设有一第二插座,该第二插座位于该第一系统外,且该第二插座与该第一插座相互电气连接,该副座体的一侧位于该第二系统的背板内侧,其另一侧则暴露于该第二系统的背板外侧,且能与该主座体相互组装成一体; 一第一缆线构件,包括一第一插接头及一第二插接头,所述插接头是通过一连接缆线相电气连接,其中该第一插接头能被插接至该第一插座,该第二插接头则能被插接至该第一系统内的一电路板上;及 一第二缆线构件,包括一第三插接头及一第四插接头,所述插接头是通过一连接缆线相电气连接,该第三插接头能由该第二系统内被插接至该副座体的一侧,该第四插接头则能被插接至该第二系统内的一电路板上,且当该副座体与该主座体相互组装成一体时,该第三插接头的一端能通过该副座体,被插接至该第二插座,而与该第一插接头相互电气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盲插组件,其特征在于,该主座体还包括 至少一第一插接槽,开设于该第一插座; 至少一第二插接槽,开设于该第二插座 '及 多支导电端子,其两端分别延伸至该第一插座及该第二插座,且能分别暴露于该第一插接槽及该第二插接槽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板盲插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副座体还包括 一第一组装槽,开设于该副座体的该一侧,且能供该第二插接头组装至其中; 一第二组装槽,开设于该副座体的该另一侧,且能供该第二插座组装至其中 '及 至少一贯穿孔,能使该第一组装槽及该第二组装槽相互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板盲插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第一插头舌板,设于该第一插接头的该一端,其上布设有多支第一连接端子,当该第一插接头被插接至该第一插座时,该第一插头舌板能被插接至该第一插接槽中,且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能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气连接;及 至少一第三插头舌板,设于该第三插接头的该一端,其上布设有多支第三连接端子,当该第三插接头被组装至该第一组装槽中,该第三插头舌板能通过该贯穿孔暴露至该第二组装槽中,且当该主座体与该副座体相互组装成一体,该第三插头舌板能插接至该第二插接槽中,且所述第三连接端子能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气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板盲插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插座构件还包括 多个导引柱,设置于该主座体上邻近该第二插座的位置,所述导引柱的自由端与该壳体间的距离,大于该第二插座的自由端与该壳体间的距离;及 多个导引孔,开设于该副座体上对应于所述导引柱的位置,所述导引孔与所述导引柱的构形相互匹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板盲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凸 起部,且各该凸起部分别突出至该第一插接槽及该第二插接槽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模块化系统的背板盲插组件,该组件分别应用至一模块化系统的一第一系统及一第二系统上,该组件包括一插座构件、一第一缆线构件及一第二缆线构件,其中该插座构件包括一主座体及一副座体,该主座体及副座体分别固定在该第一系统及第二系统的壳体背板上,该副座体能与该主座体相互组装成一体;该第一缆线构件包括一第一插接头及一第二插接头;该第二缆线构件包括一第三插接头及一第四插接头,该第三插接头的一端能通过该副座体,被插接至该第二插座,而与该第一插接头相互电气连接。如此,使该第二系统与第一系统的壳体背板上所设的该主座体与该副座体相互对接,彼此传输信号,进而迅速实现该特定功能的盲插扩充。
文档编号H01R12/50GK202872060SQ20122046660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3日
发明者许文德 申请人:香港商安费诺(东亚)有限公司